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形成法治合力

形成法治合力

發布時間: 2022-01-13 12:50:14

A. 執法機關和公共輿論形成合力體現了怎樣的法治理念

執法機關和公共輿論形成合力體現了怎樣的法治理念?我體現了一種非常高尚的法治理念。

B. 如何形成建設法治中國的合力

依法抄治國需要科學立法、襲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
因此立法機關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良法;
執法機關要嚴格遵照法律程序和規定執法;
司法機關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公正司法;
全體公民要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C. 形成上下聯動 抓落實的工作合力

地區人大工委在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和各縣市人大常委會之間處於承上啟下的位置,地位重要、任務繁重。聽取地區人大工委工作匯報是貫徹執行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地區工作委員會工作條例的規定、加強派出機關領導的一項重要舉措。
條例規定,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在和田、喀什、阿克蘇、吐魯番、哈密地區設立工作委員會,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在塔城、阿勒泰地區設立工作委員會;地區人大工委受派出機關領導,向其負責並報告工作,報告工作每年至少一次;地區人大工委主任、副主任、秘書長和委員,由派出機關任免;地區人大工委按照派出機關的授權,在本行政區域內行使12項職權。
雪克來提·扎克爾在講話中指出,近年來,新疆各地區人大工委在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和各地區黨委的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黨委重要會議精神,認真按照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地區工作委員會工作條例的要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依法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各項職權,卓有成效地推動了地區人大工委各項工作。
雪克來提·扎克爾強調,要充分發揮地區人大工委的作用,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人大工作。要明確職責定位、加強上下聯動,形成人大工作整體合力,力爭每年選擇一到兩個事關新疆全局、群眾關注的重大問題,統一安排、統一部署,全區各級人大常委會和地區人大工委相互配合、合力完成;要緊扣法治新疆建設,進一步做好地區人大工作,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治疆方略上來,統一到自治區黨委重大決策部署上來,加強和改進監督工作,進一步增強監督實效,加強和規范代表工作,進一步發揮代表作用,大力推進法制宣傳教育,進一步提高全民守法意識,高舉社會主義法治旗幟,高舉憲法和法律旗幟,增強各族群眾法律意識,堅持法律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堅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

D. 如何形成建設法治中國的合力

要形成建設法治中國的合力,就需要法律法規的制定部門,執法部門,和監督部門共同協作。特別是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鼎力支持。

E. 法治建設的三大支柱是什麼

法治建設的三大支柱就是公平,公正,公開,這就是法律的基本原則,建設社會版主義權法治國家的整體工作布局,要求統籌協調兩個層面的工作:一個是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另一個是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就前者而言,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執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法治狀態下政府行為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式。

(5)形成法治合力擴展閱讀:

三者具有內涵的統一性、目標的一致性、成效的相關性,必須彼此協調、共同推進、形成合力。就後者而言,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相互聯系、內在統一,是法治建設的「三大支柱」。三者相輔相成,缺少任何一個方面,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就無法實現。為此,黨的十九大報告在談到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時明確指出,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F. 法治強國的內容

法治強國的中國道路
劉小妹 莫紀宏

2015年10月26日08: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法治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法治建設。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出了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標志著我國法治建設進入全面推進的新階段。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作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保證,必須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借鑒人類法治文明成果,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指導,在法治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推進,形成法治建設的中國特色,走上法治強國的中國道路。

回應法治建設的中國問題

我國發展越來越融入世界。如何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決定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方向。法治的中國問題與西方問題是不同的,認識法治建設的中國問題並將其闡釋清楚,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基本前提和必然要求。為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和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從基本國情出發,抓住樹立法律權威、堅持黨的領導、加強制度建設等法治發展的關鍵問題,深刻闡述了黨與法、權與法、改革與法治的辯證統一關系,著力構建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戰略目標,各種國家治理手段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協調配合機制。

關於黨與法的關系,確立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的原則,即堅持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黨必須依憲執政、依法執政,黨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黨既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又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可見,黨與法的關系不是誰大誰小的問題,而是如何協調一致、相得益彰的問題。

關於權與法的關系,強調必須維護法治的權威,即權力必須在憲法法律之下運行,包括:必須依法設定權力,形成科學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必須依法規范權力,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必須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關於改革與法治的關系,明確「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的指導思想,強調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在改革發展的時代語境下,在追求富強、實現全面小康的戰略目標下,改革與法治作為強國路上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是簡單的誰先誰後的關系,而是協同推進的關系,是「破」與「立」的動態平衡和辯證統一。一方面,重大改革要於法有據;另一方面,不能因為現行法律規定就不敢越雷池一步。需要指出的是,在法治建設的目標和要求之下,先行先試的改革舉措要按法律程序進行依法授權,並及時總結改革經驗,條件成熟的及時上升為法律。因此,完善依法授權機制也是法治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平衡改革與法治關系的一個重要手段。

構建法治建設的動態平衡體系

不同於西方文明強調主客體二元化的界分體系,中華文明以「合」為目標,注重在相互關聯要素之間形成協調推進的合力。我國法治建設也特別注重在國家治理體系的各要素之間,在法治建設的各領域、各環節、各層次之間,統籌協調、聯動協作。比如,在法治建設與外部要素的關繫上,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各項舉措必須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在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中,在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的基本要求中,依次展開和貫徹落實。在法治建設系統內部,形成包括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推動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系統發展,促進國家法治與地方法治上下貫通。

G. 如何形成建設法治中國的合力

形成建設法治中國的合力需要各部門協調並進。這不僅需要立法部門,執法部門和監督部門共同努力,更需要廣大的公民知法,懂法,守法!

H. 如何是道德與法律形成合力

正好我寫了篇論文,給你用吧!
論道德與法律
內容摘要:法律與道德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分離,二者的關系是一個歷史與現實中永恆的話題。人類的法律發展史告訴我們,從法律的產生到法治的實現就是一個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進的過程。道德法律化強調人類的道德理念鑄化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過程;法律道德化強調法律內化為人們的品質、道德。中國古代禮法結合、德主刑輔的思想為我們今天採用德法並治之治國模式提供了一種可行性的歷史考證。
關鍵詞:道德、法律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問題是法哲學之永恆主題與難解之迷。法律與道德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分離,道德強調人類的道德理念鑄化為法律,法律強調法律內化 為人們的品質、道德。法與道德屬於上層建築的不同范疇。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一、道德與法律的學理含義:
(一)道德的含義: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道德根源於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恩格斯講:「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 物。而社會直到現在還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這表明道德的內容最終由經濟條件決定,並伴隨經濟的發展而有相應的變化;基於不 同的物質生活條件的不同社會集團,有著不同的道德觀,在階級社會中的道德具有階級性。因此,我們可以把道德簡單的概括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 的自然人關於善與惡、光榮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見、野蠻與謙遜等觀念、原則以及規范的總合,或者說是一個綜合的矛盾統一體系。
(二)與道德密切相關的法律的含義。
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道德,也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法律。今天的社會,代表不同利益的統治集團仍然還存在,但是他們代表的階級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 對立的。不同的統治集團各有各自的階級利益,以及與其階級利益相適應的道德。法律在本質上是統治集團的整體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體化,而道德當然屬於意志范疇,那麼法律當然反映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從側重道德的角度,我們可以將法律定義為:在主觀方面,法是國家意志和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在客觀方面,法的內容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前者體現了法的國家意志性和統治階級意志,後者體現了法的物質制約性。法就是這兩個方面的矛盾統一體。
二、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
(一)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至少可歸結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 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 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 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 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 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 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二)道德與法律又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 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 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其中,第一類道德通常上升為法律,通過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類道德是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轉化為法律,否則就會混淆法律與道德,結果是「法將不法, 德將不德」。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因為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對於提 倡什麼、反對什麼,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 用。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 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 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三、法律與道德現實中的矛盾與帶給我們的啟示
(一)現實中的矛盾
在現實社會中,道德與法律存在著不和諧之處。中國的道德至上思潮盛行只是表明人們企圖擺脫法律的拘束以求更隨心所欲地實踐道德、弘揚道德。人們並不是以崇尚道德來追求一種更趨於合理、科學。
(二)帶給我們的啟示
法律產生於道德,是以道德沖突的協調者出現的。作為兩個獨立的實體,法律有賴於道德的存在, 但又是獨立自主的,不完全依附於道德規范;另一方面這也不是承認每一條法律規則都需有與之相對應的道德規范,不是所有的道德規范都可轉變成為法律制度的范疇。
總之,道德可以用來防範未發生的違法行為,而法律則可以用來制裁已經發生的違法行為。

參考文獻:1、《心倫理學教程》第二版,魏英敏 北京大學出版社
2、法律與道德:中國法治進程中的難解之題 劉作翔
3、《中國法律的基本精神》范忠信 山東人民出版社

I. 安全口號捏指成拳形成合力科學有序依法依規團結互助共保安全的 含義

可以略加改動。把一些名稱改成你們自己班級的 軍中驕子。校園精英。鏗鏘四連。勇... 烽火十三。沖鋒在先。追求卓越。勇奪人前 服從命令

熱點內容
法官黃松 發布:2025-02-13 21:23:32 瀏覽:167
司法考試真題分科 發布:2025-02-13 21:17:32 瀏覽:288
正陽法院電話 發布:2025-02-13 20:35:55 瀏覽:228
大學期末經濟法總結2000 發布:2025-02-13 20:12:21 瀏覽:86
測試准則和條例 發布:2025-02-13 19:40:35 瀏覽:815
法院檢察院公安局 發布:2025-02-13 19:40:32 瀏覽:683
會計學習經濟法的好處 發布:2025-02-13 19:32:39 瀏覽:509
2020年中級經濟法晨陽筆記百度雲 發布:2025-02-13 19:13:06 瀏覽:600
條例將15 發布:2025-02-13 19:01:08 瀏覽:209
高淳縣司法局 發布:2025-02-13 18:57:20 瀏覽: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