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觀很重
Ⅰ 人的價值觀,道德觀到底有多重要
人的價值觀直接影響著對問題衡量處理結果 因為價值觀的不同著重得失的比重也會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 那是很深遠的 一個決定一個選擇可能是整個人生
道德觀
影響一個人做人做事的底線標准
沒有道德觀約束人和機器動物區別不大了
Ⅱ 道德的重量怎麼樣
李文倩 對道德生活的討論,在今天的中國大陸,面臨著多方面的困難。從歷史的角度看,一種由強權政治所主導、宣揚的虛假道德曾經過度支配著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但那是一種反人性的虛假道德,註定無法長久地主導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人們所願,這種虛假的、帶有濃厚禁慾主義、蒙昧主義的道德觀念,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逐漸坍塌。而到了今天,在一般大眾的觀念中,盡管那種道德觀所支配下的生活因《山楂樹之戀》這種爛片的出現而激發出濃郁的懷舊氛圍,但事實上已沒有人願意重返過去。盡管如此,那種高調的虛假道德所遺留的後遺症,還是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社會。不少人根本不願意討論道德問題,這與他們對政治的冷漠態度是一致的。在他們的心目中,道德與強權政治是一致的,是對正常人性的壓抑,是對自由的限制。但這只是一部分原因。一個更根本性的問題在於,經過歷次政治運動以及巨大社會震盪的人們發現,在中國大陸這片土地上,幾十年來根本上就無所謂正義。在這樣的現實面前,人們懷著恐懼與絕望的心情,開始為過日子而忙碌。而從現實的角度看,對道德生活的討論,必定意味著對生活的重新規劃與限制,盡管這種限制一定是自身決斷的結果;但對過慣了「消費」生活的權力人而言,對道德的討論,無疑是奴隸的行為——因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超人。流風所及,每個人的心中,都是一片燈紅酒綠。基於這樣的歷史和現實,有人甚至認為,討論道德問題的人,智商估計都有問題。有必要指明的是,能做出簡單的道德判斷(往往是成見),並不表明你對道德問題有多深的理解。在我看來,道德生活的問題,是人類生活中最緊要、最復雜的問題,值得深思、討論。 關於道德問題,已往的討論多集中在哲學領域,這當然是重要的。但也往往忽視了具體而微的道德經驗,錯過了很多重要的問題。讀人類學家阿瑟61克萊曼的《道德的重量:在無常和危機前》一書,帶給我與以往不同的收獲。作者討論道德問題的方式,簡單說就是講故事,並對此有充分的自覺。他說:「我相信從這些故事中,我們看到的不是哲學家式的精深的道德沉思,這幾乎已經太多了。」在這本書的寫作中,作者有這樣一個前提,即「危機和無常是生活本身不可逃避的一面。」在我們日常性的生活中,往往有這樣的偏見,即似乎健康、舒適、順心的生活才是正常的,而那些疾病、無常和危機,似乎離我們很遙遠。嚴格說來,本真的生活並非如此。無論健康還是疾病,都是我們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必須正視它。而且,「當我們與這個看來是令人失望的現實世界發生沖突時,我們無法控制也不能脫離現實社會,只能一邊忍受無奈,一邊自己思考和想像。」 在這里,道德不再是某種個人品性的象徵(或光環),它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瑣碎、細小,讓人生厭。道德與我們的決斷相關。具體說來,就是做什麼與不做什麼的問題。說到此處,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一種是某人做了什麼壞事,但他並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他可能為自己辯護說,當時的處境很危險。作者指出:「在危險的時候必須做不道德的事才能生存,這只是借口。」一種是某人不曾做什麼,並進而認為自己與某一種惡是無關的。海德格爾認為,這是對良知的泯滅。他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指出:「確知〔gewiss〕自己不曾做什麼,這根本不具有某種良知〔Gewissen〕現象的性質。相反,這種確知倒可能意味良知的遺忘,亦即出離了能被召喚的可能性。這種所謂『確知』以安定方式把願有良知這回事加以壓制;亦即壓制最本己的、常駐的罪責存在的領會。良知的『無愧』既非獨立無依的又非另有根基的良知形式,也就是說,它根本就不是良知現象。」 在《道德的重量:在無常和危機前》一書中,作者對超越地方主義這一論點的反復強調,令人印象深刻。他指出:「我們應當看到,道德生活是與倫理觀念緊密相連的,這里倫理觀念的意思是,我們要追求超越地方環境的、可以用來指導我們生活的價值觀。」「我們必須探索一種既高於地方共同體利益和立場,又能為地方共同體所接受的道德取向。」「如果道德指導不能使個人(和集體)突破道德經驗的本地方種族語言的局限,那麼它會加劇危機。這是因為,當我們誤以為至關重要的東西受到威脅時,本地方的道德經驗會推崇暴力,動員非人道的反應對付這些威脅。」我們知道,討論道德問題有一學理上的難題,即文化相對主義。有些人類學家基於經驗性的研究,指明在不同的共同體那裡,人們所持有的道德觀念差異甚大;並且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觀念多多少少都有其道理。因此,如果有人想以某一種道德觀念來衡量、評價其他族群的道德生活,從根本上來講毫無道理。其中蘊含的思路,是對普適價值的拒絕。這一問題極為復雜,我在這里只能簡單談一點。首先要說明的是,我個人比較認同本書作者的觀點,即我們必須探索一種超越地方環境的倫理觀念或道德取向。在我看來,就是用哲學人類學的思路,來克服文化相對主義。而諸如後殖民主義對西方中心的批評,我認為要有一個區分。一種是認識論意義上的,一種是倫理意義上的。從認識論的角度看,盡量用他者的眼光看待他者,從而獲得更完整的信息,當然是必要的。但如果是從倫理的角度著眼,就不應持有所謂「地方的就是世界的」之類經不起推敲的觀念;而應從哲學人類學(人性→人權)的角度,檢視所有的倫理觀念(既有的和正在生成的)是否正當,並進而探索一種符合人性本身的倫理觀念。 道德生活需要想像力和激情。除人之外,我們之所以很難想像某一種動物會過一種道德的生活,在我看來,一個主要的理由,就是動物沒有想像力。從這個角度講,動物是沒有生活的,而只是活命。因為完整意義上的生活,是一種充滿想像力的生活,當然更是一種道德的生活。關於激情與道德生活的關系,阿瑟61克萊曼指出:「在駕馭人類經驗的不平等競爭中,激情是絕對需要的,否則我們就會沉溺於自我安慰的幻覺,滿足於機械的無意識的社會生活需求,最終導致道德頹廢、意志消沉。懷疑的熱情是對有道德的生活的追求,因為我們需要一個倫理志向引導道德經驗,當懷疑點燃我們的激情,而激情引發我們的使命感時,倫理的詢查和道德的行為就會被推動。」 無論是想像力,還是激情,在我看來,都是人性的一部分。而「精心創建有道德的生活,是我們人性的義務」,本書作者對此有精彩的論述:「勇敢地直面生活中的失敗和失意對我們維護自己的自尊固然很重要,對我們的環境和周圍其他人也同樣有重要意義。我們每個人都有道德上的義務,確保讓其他人認識到,在這個世界日常產生的不正當和不公平中,也包括我們自己的行為的作用。我們應該對改變社會的不正當和不公平做點力所能及的事,這是我們的道德責任。」「精心創建有道德的生活,是我們的人性義務。道德生活不是一部機器中的一個齒輪的機械反應,而是人類對自我認識的潛力的反映,也是對集體重建我們的本質和前途的潛在力量的反映。這是人類經驗的倫理要求,當然不會輕松,也從來沒有徹底完成過,總是捲入政治的和社會生活的種種限制,被我們自己生理的心理的激情打斷。然而,最終人類將會建立道德生活應有的一切。」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美]阿瑟61克萊曼(Kleinman,A.).道德的重量:在無常和危機前.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Ⅲ 人的道德觀念很強,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
舉個例子吧。a片這東西誰都看是吧?但是心態卻不同。覺得看這東西上不得檯面,不願跟回人說,這是有道答德觀;覺得就應該到處說,不說的都是偽君子,這是缺乏道德觀念;要是把這上升到追求民主自由性解放的高度,那基本就不屬於人類了,僅僅是動物。 .....
Ⅳ 怎樣看待那些傳統道德觀念比較重的人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傳統道德觀念特別重,從來不穿短褲,也不穿露胸露背的版衣服,而且權也不會去染頭發,也不會去卷頭發,只會去理發店把頭發拉直,很自然的一個姑娘,而且文質彬彬的,特別惹人喜歡。傳不傳統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善良,人只要善良就好。
Ⅳ 什麼叫道德感太重,道德感太強的人會怎麼樣
比如海瑞吧,海瑞為了給世人豎一個道德標桿,不惜餓死自己在外版面小哥哥手裡拿一個燒權餅的女兒。道德感重到了變態。還有一種人看誰都是道德淪喪,對他人進行道德綁架,以狹隘的思想去要挾別人的道德觀。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Ⅵ 我的傳統道德觀念很重,我該如何改變
為了適應這個社會,我們應該多接觸一下這個社會!對於這個社會的一些我們不能全盤肯定,要加以辨別,要懂得什麼才適合自己。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Ⅶ 道德觀太強,如何改變
不要給自己太多的要求,那樣人活得太累!多看看書,好書
Ⅷ 我做了第三者,但內心道德觀太重該怎麼辦
離開吧。如果那個男人真的愛你,怎麼會忍心讓你做第三者呢。你想一下,他的妻子有什麼錯?若是他妻子發現了,豈不是痛不欲生。你呢,你周圍的人怎麼看你,你的父母怎麼看你?趁早離開。
Ⅸ 道德觀念太重,怎麼辦啊
您好,有道德才能在社會上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