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概念
『壹』 「道德」的定義是什麼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1)道德的概念擴展閱讀
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道德」離開了人類的群體性「公共」活動,也就不成其為「道德」。 「道德」是針對「人類整體」而言的; 「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內部的政府、政黨、行業、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體」而言的。
耿閣認為:「若能較為全方位系統的徹悟老子的思想理論的話其結論大慨(這里只能用「大概」一詞)就是這樣的,即:「說到永恆的這個「道」它常常是以與同時無間的德無間結合的方式表現為「有大行大為」的這個大德的道德之功能的同時而既所本然又所必然的所能達到的無所不能為無所不可為的那種地步或之境界的。」
這一句話的意思說的是:「道」和「德」之間的關系的問題。」「道」和「德」之間是一體的。「道」和「德」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道」和「德」之間是整體無間的。無道是無德的。有道是有德的。無德是無道的。有德是有道的。「道」和「德」之間是「無間整體」「整體無間」之一體的。
『貳』 道德的定義
辭海上的定義是: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一定社會或借機通過各種形式的版教育和社會輿論權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調整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我認為道德首先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和社會輿論的力量,使人們具有善和惡,榮譽和恥辱,正義和非正義並逐漸形成一定的意識和傳統,以指導或控制自己的行為。
『叄』 道德的道德概念
「道」是萬物萬法之源,創造一切的力量;德是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的行為,不違背自然發展規律,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提升自己的踐行方式。
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體實例,也是道的體現,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我們通過感知後所進行的行為。如果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這就是德與道的關系。
道德是人本能的東西,更是後天養成的合乎行為規范和准則的東西。它是社會生活環境中的意識形態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線。它要求我們且幫助我們,並在生活中自覺自我地約束著我們。假如沒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類就很難是美好的,甚至就是一個動物世界,人們也就無理性無智慧可言。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道德的驅使才建立了人類的和諧社會;道德的要求才有了社會群眾團體組織;道德的體現,使人們自尊自重自愛;是道德的鞭策,營造人與人的生活空間。一個不懂得道德和沒有道德的人是可怕的。道德不像刀槍傷人肢體,它也能要人性命。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肆』 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道德是版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權、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4)道德的概念擴展閱讀
「道德」一詞出自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伍』 什麼是道德的含義道德的含義及其特徵是什麼
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順理則為善,違理則為惡,以善惡為判斷標准,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
道德的特徵:
1、共同性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指同一社會的不同階級,甚至不同社會的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由於類似或相同的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著某類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個性特徵,包括民族的精神、氣質、心理、感情、性格、語言、風俗、習慣、趣味、理想、傳統,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諸多方面。不同民族間道德的原則標准亦有所不同。
3、階級性
它指階級社會的各種道德都是為特定的階級利益服務的,因而都具有特定的階級屬性和特徵,可也要以和諧為目的。
4、歷史繼承性
道德與其它觀念一樣,既有發展的一面,又有繼承的一面。
5、自律性
道德主體藉助於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藉助於對現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願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踐行道德規范,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己內在良好的自主行動。
『陸』 怎麼理解道德的概念
怎麼理解道德的概念?
什麼是誠信?"誠"和"信"分別是古代兩個重要的哲學倫理范疇,誠、信雖可以互訓,但還是有不同∶"誠"也被作為本體論范疇使用,"信"卻始終是一個倫理學概念。 現在我們把它們放到一起組成一個詞,不僅因為古人也這樣使用,①還有我們自己特別的一些界定的意思。
這界定從"誠"的方面說起來就是∶我們的探討將不涉本體之誠、天道之誠,或者天人合一之誠,而只涉及道德之誠、倫理之誠, 作為個人的內在德性的"誠",這也就是誠實,而這誠實又顯然要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體現,在倫理關系中體現,即在一種使人信任的關系中體現, 這是"誠"所受到的限制; 而這界定從"信"的方面說就是∶我們的探討也主要不是談客觀的信、客觀的真實、真理、或社會如何建立普遍的信任關系等等,而是從個人的、內在的角度談論信,從正心誠意的角度談論信。總之,我們所論的誠是信之誠,我們所論的信是誠之信,"信"給"誠"加上了外在的,關系的限制義;而"誠"又給"信"加上了個人的、內在的限制義。我們不僅要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努力做到說話信實, 還要努力從內心去體會誠信的道德意義,體會誠信是我們作為人的一種基本道德義務,這樣才能保證我們良心的始終正直和平安,不欺己更不欺人,也就是說,我們要使我們的信立於內心之誠的基礎上。同時,我們也要使我們的誠不脫離客觀之信,也就是說,不脫離道德正當的范疇。
我們還可以再從另一面申說一下"誠信"的限制意義,這可以通過"真實--真誠--誠信"這一組概念的比較來進行。②
"真實"也就是事實、真理,它可以用於一切事物∶ 自然、社會、個人;它的反面是虛假, 是不真。"真誠"也是真,但只是主觀意識領域里的真,它僅涉及到人,而且是個人、主體,它著重的是自己與自己的關系,是要求忠實於自己,是不欺己,不欺心,這種不欺己, 不欺心就好象心裡有一個法官在檢查所有在意識中出現的念頭,看它們是否真的自內心而發,還是僅僅是一些浮在表層的托辭和借口,徹底的真誠要求一個人在內心要鑒別和杜絕一切不是出自本心而是有意無意哄騙自己的念頭,而在外部則要言其真心所欲言,行其真心所欲行。在"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聖賢那裡,這種真誠無疑是最高的道德境界。③
但"真誠"也可能用來為前後不一, 為不道德的行為辯護,例如, 一個不履行自己的允諾的人可能會為自己的背約行為如此辯解說∶"這就是我現在心裡真正所想做的,就是我真正的意願,我不想再欺騙自己了"雲雲。 但是,他卻不可能以"誠信"為理由進行辯解,因為"誠信"意味著你的言行要使人相信,使人信任,這樣,"誠信"就主要不是不欺己,而是不欺人了,簡單說來,誠信最基本、最起碼的意思就是不說謊,不許假諾言,不作假見證等等,前面所說的那個背約者在締約時也許並不是存心說謊,但在別人眼裡,他不履行他的諾言,他以前所許的諾言就是假諾,就是謊言,所以誠信也要求一個人必須使他的諾言客觀上不成為謊言,要求他必須對他所說的話負責,必須履行他所說的,那怕他的想法又有了變化。當然,這是一種特殊情形,誠信更普遍的情況是要求我們在出言或許諾的時候就不說謊, 不說我們清楚知道是與事實相反的東西。言語必涉及到他人,這樣,誠信就在這種關系中獲得了一種道德的含義,它永遠是一種基本的道德規范,道德要求,而"真誠"則只在上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聖賢的意義上屬於道德的范疇。而且,即使在此時,它也沒有拋開誠信的要求,而是把它包含在其中而成為自然而然的了。
"真實""真誠""誠信"這三個概念當然是有聯系,有共同之處的,這一共同之處就是它們都包含著真,在某種意義上,前者也可以說包含後兩者,但嚴格說來,這三種真是有分別的∶一是指所有事實之真,一是指自身意識之真,一是指涉人言行之真。它們之間也會有沖突,例如一個人真實存在的意識可能並沒有反映事實之真,而且也妨礙了他的言行之真,而事實意味著真理、信實意味著善良,對於真實的自我來說,三者完全合一可以說一直是古往今來人們苦苦追求的一個理想。
這里我們還要再說一下"誠"和"信"的差別。我們知道∶《中庸》中的"誠"這一概念受到宋、明儒的高度重視和大力闡發,"誠"被視為客觀的,但卻是精神性的本體、本原,同時也被視為主觀的,但卻是與客觀本體合一的境界、聖域。"誠"和"信"是有相通的一面的,因為儒學本身主要是一種道德學問,儒家的形上學和本體論本身就是道德的形上學、道德的本體論,而非宇宙或認識的形上學、本體論。 儒家的"誠"就其進路和依歸來說,基本還是一種"道德之誠",但是,"誠"又不是一個純道德概念, 而是一個形上學的概念,"誠"與日常語言中的"真誠"也有一種聯系,"誠"在日常語言的使用中也可以用來表示坦率、說真話、說出自己心裡當時真正想說的話,不掩飾、不說違心的話等等。
『柒』 「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道德」的含義:社會意識形態之 一。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主要通過教育和社會 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 之服務。
道德
【拼音】dào dé
【出處】巴金《家》三三:「他又一次誇張地感覺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過了這個快要崩潰的大家庭。」
【例子】那些在自然災害發生的時候,趁火打劫哄抬物價的人是不道德的行為,為遭到大家的譴責和唾罵。
【近義詞】品格、品質、人格、品行、品德、德行、人品
(7)道德的概念擴展閱讀
道德近義詞
1、品德
【拼音】pǐn dé
【解釋】即道德品質,也稱德性或品性,是個體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准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傾向與特徵。品德就其實質來說,是道德價值和道德規范在個體身上內化的產物。
【出處】明·釋今無《壽江若海》:「名譽高縉紳,品德潔清修。
名聲好的官宦,注重修養和品質道德。
【例子】喬治·華盛頓總統在1796年的告別演說中宣稱,一個共和國的公民如果沒有品德就無法管理自身和充分行使他們的自由權。
2、品格
【拼音】pǐn gé
【解釋】品性;性格。也指文學、藝術作品的質量和風格。物品的質量、規格等。
【出處】唐韓愈《畫記》:「至河陽 ,與二三客論畫品格,因出而觀之。
到了河陽,與幾位客人一起討論畫作的質量和風格,因為出色大家都喜歡看。
【例子】公道正派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公認的一個人處人、處事應當秉持的基本立場,是國家公職人員一切優秀品格的起點和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