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儒家的觀點強調道德

儒家的觀點強調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1-13 16:52:08

㈠ 儒家教育觀中關於道德修養的觀念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孔子道德思想以「仁」為核心,以「仁人君子」為最高理想人格.為了實現「仁」,造就「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孔子不顧成敗,不計得失,矢志不渝地奮鬥了一生.結合個人道德實踐經驗,孔子提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道德修養理論,它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華民族的道德實踐方式,而且在今天對於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對於「四有」新人的培養,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孔子道德修養論的特點
道德修養作為理想人格的實現方式,在孔子的各種實踐活動中處於首要位置.「修己」是第一位的,以此為本,在道德上首先完善自我,然後推而廣之,擴展為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說,孔子的全部道德倫理觀都是以道德修養為根本立足點,圍繞它來展開的.那如何進行道德修養呢?為此,孔子提出了「為仁由己」的道德修養方法.
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君子求諸己, 小人求諸人.」一個人能否成為有仁德的人,不是取決於他人, 而是完全取決於自己,關鍵就在於個人能否自覺地進行道德修養.只要個人努力追求,堅持不懈,就能達到理想目標,獲得最高價值——仁.孔子把「為仁由己」作為道德修養的基本前提和立足點,這就充分肯定了道德修養中人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性地位,並為個人提供了「人皆可以為堯舜」的內在支持力量,從而使其道德修養論得以奠立在現實的穩固的基礎之上.具體說,孔子「為仁由己」的道德修養論特點表現如下:
(一)通過確立道德認識的基礎地位,突出道德修養的自覺性
(二)通過揭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能動作用,強調了道德修養的主動性、能動性
二、孔子道德修養論的借鑒意義
孔子的道德修養論是其倫理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遺產,值得我們大力發掘、弘揚.回顧我國幾十年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反思改革開放以來道德建設的經驗教訓,更感孔子道德修養論現實意義之重大,它所帶給我們的啟示,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道德修養必須立足於內在心理機制和外在現實條件,把情感與理智、理論與現實真正統一起來
「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道德活動是人的自由意志、主體能動性充分展現的過程,而道德修養在最大程度上體現了這一過程,它把社會道德要求轉化為個人內心信念,並將這種內心信念轉化為實際的道德行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時也改變自己的內心世界,使人性向善.這一顯示人的積極性,主動性的道德修養過程,當然離不開現實的具體的社會條件,與教育方式、道德要求正確與否,現實人的接

㈡ 儒家中有哪些強調學習的.注重道德修養的.看重個人的社會價值的句子

論語里有的,學習類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道德修養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儒家核心思想之一)吾日三省吾身,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最後一個問題沒讀懂

㈢ 孔子儒家的道德是什麼道德

儒家認為信為本。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陳志歲《載敬堂集》) 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說文·言部》曰:『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義有君子義與小人義,君子義大我,小人義小我。大我,為大眾、為社會也;小我,撮伙偏黨也,今所謂『哥們義氣』是也。」(陳志歲《載敬堂集·民說》) 禮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范知識。 信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㈣ 儒家思想對道德有哪些影響

來儒 家 思 想
2004-1-31

儒自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專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㈤ 儒家思想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1、儒家的「禮治」主義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范,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

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范,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2、儒家的「德治」主義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姦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3、儒家的「人治」主義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系。

「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意義:自從中國人開始追求現代化以來,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就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參考儒家傳統提供的資源。

㈥ 先秦儒家強調道德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道德是儒家的核心概念,關乎個人發展與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儒家試版圖以道德教化來拯權救禮壞樂崩的社會,為此構建了以修身為本的完整道德教化體系,並提出具體的道德維度與修養方法。道德的實踐路徑是促進個體道德向群體道德轉化,並最終達到改善整個社會道德風氣的目的。 

㈦ 儒家倡導的思想道德標準是什麼

儒家強調人要尊「禮」,正是依靠「禮」,人才能達到「仁」,這個儒家的最高境界。

㈧ 儒家思想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1.儒家的「禮治」主義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范。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范,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2.儒家的「德治」主義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姦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3.儒家的「人治」主義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系。「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意義:自從中國人開始追求現代化以來,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就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參考儒家傳統提供的資源。尤其是華人和東亞人應該有這個機會。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傳統,儒家傳統屬於全人類,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獻應該盡量翻譯成各種語言,提供給大家。
從一開始儒家思想就體現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用今天的話語來講,在古代中國儒家思想就被理解為人類文明的核心。結果,至少在中國,儒家思想被視為文明或文化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儒家思想給現代人提供了很豐富的資源。面對這些資源,現代人具有一個選擇的自由,可以吸收資源裡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拋棄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專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
但是不管你做出什麼選擇,儒家思想屬於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寶庫。保存和解釋儒家思想文獻,增進人們對它的理解是我們作為對儒家感興趣的學者的一個重要任務。不管你對儒家思想的評價如何,了解這個極其豐富多彩的傳統一定會使得你的生活更加豐富。

㈨ 儒家道德觀念的特點

儒家思想是崇尚「和」的,萬事和為貴,注重現實主義,他們的最高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熱點內容
2020年中級經濟法晨陽筆記百度雲 發布:2025-02-13 19:13:06 瀏覽:600
條例將15 發布:2025-02-13 19:01:08 瀏覽:209
高淳縣司法局 發布:2025-02-13 18:57:20 瀏覽:813
勞動法懷孕生產可以休多久 發布:2025-02-13 18:55:48 瀏覽:910
肖建雄律師 發布:2025-02-13 18:39:02 瀏覽:72
法治宣講主持詞 發布:2025-02-13 18:20:04 瀏覽:340
安陽燃煤條例 發布:2025-02-13 18:16:39 瀏覽:282
民事訴訟法訴訟雙方 發布:2025-02-13 17:41:19 瀏覽:214
商洛司法鑒定 發布:2025-02-13 17:14:45 瀏覽:265
刑法解釋的原則 發布:2025-02-13 16:37:43 瀏覽: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