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律信仰是法治社會之基石

法律信仰是法治社會之基石

發布時間: 2022-01-13 17:16:27

⑴ 推進法治的主要動力,是職業利益還是法律信仰呢

主要應該還是職業利益吧,畢竟信仰這個東西是虛無縹緲的,很多人其實出生的時候都是沒有信仰的,他們只不過是在生活中碰到了什麼幸運的事情,讓他感覺是冥冥之中有人在幫助他,所以才讓他有了信仰。信仰沒有職業利益來的實在所以說如果將利益和法治牢牢的捆綁在一起,是非常有利於法治的推進呢。


如果做正常生意的話,你有成本的一半兒的話,那個利益就已經是相當驚人了,很多人都可能會願意去做這件事情。要讓法制社會更好地推進,就必須得讓老百姓們意識到,知道法律之後可以為他們本身帶來很多利益。這樣法治社會的進程將會急速的增加。

⑵ 分析法治不僅是一種社會信仰,也是一種生活剛需的依據

法治是現實生活當中為了約束那些不自覺的人而設定的一種規范行為,我們要維護自己國家的法律。

⑶ 法律的重要論述

加快法治進程,已是當下國家治理的一個緊迫的課題。很自然,人們總是將目光向著打造法治政府聚焦,它是核心,是引領。同時,法治社會建設也當及時提速,它是主體,是根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是依法治國的參與者、捍衛者、推進者。
無疑,公民意識的覺醒標示著社會文明的歷史性進步,權利時代的到來撬動社會治理的現代化轉型。然而,檢視我們身邊的日常生活,打開每天手邊的報章網路,我們仍然不時為諸多負面的暴力新聞所心驚,而憂慮。哪來這么多的暴戾之氣、平庸之惡?
知法,守法。其實,更重要的還在反省自身:我們是否真的信法?
法律信仰的表達,是指人們發自內心深處的認同和自覺自願的依歸;法律信仰的實質,是它對公平正義理念的維護和對公民基本人權的保障;法律信仰的標識,是它深植於民眾的日常生活和心靈深處;法律信仰的踐行,意味著公民應當知法、守法,並更積極主動地投入法治社會的建設。
法律如何才能成為全民自覺的信仰?
首先,這信仰源自民主立法的參與。
人民大眾是立法的主體,他們的立法參與是立法正義價值的崇高體現和有效保障。現代社會是一個日益多元的社會,不同的社會群體,自有其不同的利益訴求、不同的價值取向和不同的意志主張。如何保障民眾的民主權利,拓展立法的民主參與,建立通暢的表達渠道和有效的參與機制,在民主法治的框架下,將那些不同的訴求、取向和主張,協調、凝聚、提升為法律規范和國家意志?我們必須清醒,擴大民眾的立法參與,既是一個體現人民當家做主的過程,也是一個將法律精神潛移默化融入民眾思想觀念的過程。
在民主立法的巨大進步中,不可否認,我國立法中依然有待徹底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消除「國家立法部門化,部門立法利益化,部門利益合法化」的現象。
其次,這信仰源自法治環境的熏陶。
法律信仰不是被灌輸出來的,被教導出來的。人們更多地是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生發深刻的感知、與政府官員的互動中獲有現實的引領。
我們不能無視官場腐敗對民眾心態的傷害:官商勾結,巧取豪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百姓由激憤而無奈而麻木;我們不能無視上訪亂象對法治思維的誤導:「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直接刺激訪民的抗爭文化和投機心理;我們不能無視行政暴力對公平正義的挑戰:強征土地強拆民宅在城市化浪潮中一再上演,導致群體性事件接踵而來;我們不能無視官員雷語對法律信仰的褻瀆:「我就是法!」直接挑戰社會的底線和百姓的常識……
權大,還是法大?我們絕不能再掉入另一個陷阱:權大,還是法大?
再次,這信仰源自司法公正的彰顯。
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這道防線失守,社會難免陷入「以暴制暴」的困境。這也就是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說的:「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決其惡果甚於十次犯罪,因為犯罪只是弄臟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決卻是弄臟了水源。」
毋庸諱言,民眾對當下的司法狀況多有不滿。一些法官缺乏最起碼的法律敬畏,喪失最基本的職業道德,批條子,打招呼,跑關系,權大於法,錢重於法,情過於法,甚至甘心充當黑社會的保護傘,導致同案不同判,出現一起又一起的冤假錯案。本來,走進法庭的那些弱勢無助的受害者,都是把法律作為維護自身尊嚴和合法權益的最後一線希望,在他們的意識中都把法官想像為公正無私、懲惡揚善的拯救者形象。司法腐敗,不僅嚴重地動搖威脅著法律的平等性、權威性,也極大地扭曲消解著人們的公平觀念、法治意識。
司法改革已經敲響鼓槌,加大司法公開力度,強化監督制約機制,提升法官專業素養,落實審判獨立原則,就是要努力讓民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建設人人有責。
今天的社會,已經從集體主義的遮蔽中再現個體,每一個個體的生存發展都是不可忽略的。我們已經擁有了人格的獨立和發展的自由。但是,這獨立有其社會的支持,這自由有其法律的邊界,我們不能生活在原子化、叢林化之中。今天的社會,已經從意識形態的高揚中解放利益,每一個百姓的利益訴求都是不可置換的。但是,利益的潮水並不能漫過法律的堤壩,財富的追求也不能湮滅道德的光照,我們不能沉湎於社會慾望的極端化、暴戾化之中。今天的社會,已經從階級斗爭的極致中回歸法治,每一個公民的合法權利都是必須保障的。依法抗爭,合法維權,本來就是公民的權利和法治的踐行。但是,如何在多重社會矛盾多樣利益沖突中,將這種維權抗爭納入法治社會公共秩序的建構之中,更好地釋放這種維權抗爭對於治道變革、社會進步的良性效應,還是需要求解的問題。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文明是人民建設的,法治也是由人民推進的。這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利器,是社會價值的核心,也是我們每一個普通民眾權利和力量的源泉。

⑷ 法治信仰的本質是什麼

法治信仰是社會主體對法律治理現象的一種主觀把握方式,是社會主體版依法管理國家和治理社會的經權驗凝結,是社會主體在對法治現象理性認識的基礎上自然產生的一種認同感、皈依感和神聖體驗,是調整社會關系進行社會秩序安排的主流意識形態。

首先,法治信仰是一種思想情感和精神寄託。信仰法治意味著法律不是與自己無關的外在強制力量,而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法律不僅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模式,而且是人們進行價值評價和思想情感交流的載體。
其次,法治信仰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化形式。在人類的精神生活中,信仰處於社會意識的最高層次,統攝其他意識形態。法律不僅是一套行為規則,而且還是自由、民主、正義、安全的制度化價值體系。法治信仰的本質是對法律價值和法治功能的一種堅定不移的信任,是對法律所確立的價值目標和法治所蘊涵的功用效能的始終不渝的追求。
再次,法治信仰是社會治理的經驗凝結和理性選擇。法治信仰建立在社會交往和社會組織方面的經驗基礎上,在人類法律制定和實施的歷史活動中逐漸地轉化成一種法治文化傳統。人們對法治的信服和尊重,是人類在社會交往和社會組織方面的經驗凝結和理性選擇。

⑸ 法律信仰的內在需要

「法治應當優於人治」,這已成為定論,尤其是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更需要法治。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了一個國家法治應具備兩方面的條件,其中社會公眾對法律的忠誠的信仰是法治得以實現的關鍵,因而,僅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肯定培養社會公眾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的一種內在需要。 首先,我們講一個國家要實現法治化,就必須有足夠的社會公眾對法律的尊重、認可和接受,沒有社會公眾的尊重、認可和接受,即沒有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仰,法律就會喪失穩定性,法律就會沒有權威,猶如一紙空文,那麼法治就會論為人治了。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講,「法律能見成效,全靠民眾的服從」,「邦國雖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其次,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仰,是法治精神形成的重要保證,或者說是法治的「軟體」系統設立的基礎,其深刻反映了法治的內在意蘊、精神氣質;反過來說,法治的這種內在意蘊、精神氣質又是整個社會的精神、情感和意識的反映和表達,而構成整個社會的精神、情感和意識的,無疑是那生活干社會之中的全體社會公眾對法律的普遍的、共同的精神、情感和認識,即對法律的信仰之理念。因而,從這一意義上講,培養社會公眾的法律信仰,有利於整個社會法治的精神的形成,從而有利於法治社會的構建。
最後,從法治本身的內涵來講,法治所要表達的意義是:法治是社會公眾普遍具有的共同的一種精神和信仰、意識和觀念,是一種典型的社會心態;法治的精神在於合法頒布的具有普遍性的法律應當被全社會尊為至上的行為規則。然而,這些「公式」所要成立的條件是社會成員對法律的信仰,沒有社會成員對法律的信仰,這一切只能成為「空中樓閣」。誠如伯爾曼所講,「所有的法律制度都不僅要求我們在理智上承認——社會所倡導的社會美德,而且要求我們以我們的全部生命獻身於它們,所以正是由於宗教激情、信仰的飛躍,我們才能使法律的理想和原則具有普遍性。」

⑹ 什麼是法律信仰

我認為,法律信仰就是對法律的尊重,對法律公平的期待。現在這個社會,讓我們這縣法律人太失望,但人總要有信仰,堅持下去,為了這個信仰。

⑺ 如何讓法治成為信仰

如何讓法治成為信仰?在人治傳統根深蒂固的中國,這的確是個難題。信仰法治,關鍵是要消除人治。因為法治的對立面是人治以及人治背後的封建文化,正是人治封建傳統阻礙了法治。破除封建人治意味著,不僅要破除封建特權的思想,還要觸動某些特權者的利益,不僅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文化制度,還要清除封建等級制的思想基礎。應該看到,社會不會自動接受法治,特別是當法治與人們的傳統觀念和自身利益發生沖突時,人們自然會選擇已經習慣了的人治,故而法治之路依然漫長。

雖然法治信仰的形成過程異常艱難,但不是沒有希望。只要我們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全力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努力建設法治國家,營造法治氛圍,法治的種子總有一天會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法治信仰必將形成。具體而言,離不開以下幾個前提:

首先是領導幹部率先垂範。如果執政者意識不到法治的重要性,不能夠率先垂範的話,整個社會的法治氛圍很難形成。政府是老百姓的楷模,政府官員的一舉一動影響著整個社會。所以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公正司法、立法機關科學立法,這些都是影響法治信仰的重要因素。比如上訪就是封建人治文化的產物,消除此類現象,就必須使領導者意識到這種人治方式的弊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其次是媒體要理性傳播。媒體是信息的傳播者,是培育法治文化樹立法治信仰的關鍵一環。媒體的理性和規則意識、自律和責任擔當,對整個社會形成法治信仰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新興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其影響力不可小覷。媒體的導向很重要,現在有些媒體對明星八卦過度熱衷,但對關系民眾基本權益,關系社會正義與良知的社會問題無動於衷。只有當媒體展示真相、客觀表達、嚴守規則、維護公義的時候,社會才能恢復理性、尊崇法治,我們期待的法治信仰才會形成。

三是學校要承擔起教育責任。文化的養成不可能速成,必須從小灌輸、教育、訓練。法治信仰涉及三觀,只有通過家庭的耳濡目染,教育機構的長期努力,全社會的共同推進,才可能逐漸形成。尤其學校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現在所有學校都開政治公共課,但是最需要的法治課卻遲遲開不起來。學校應該把法治課作為必修課,讓每個學生從小接受法治教育,增強規則意識、程序意識、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

四是民眾要理性表達和行動。形成法治信仰的基礎在廣大民眾。當「中國式過馬路」、「信訪不信法」、「走關系」強於「走程序」大行其道時,我們就必須反思,是什麼力量讓規則失效,是什麼力量讓理性缺位?為什麼人們不願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按照法律渠道解決問題呢?為什麼人們遇到熱點問題就無視規則競相從眾?如何才能保持理性按規則行事?這值得我們認真思考,也是法治信仰形成過程中每個公民的責任。

五是法治信仰還需制度保障。比如美國的信用體系是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號是全國統一的公民唯一的證明記錄,考試作弊可能就是一個污點,商場偷東西也成為污點,人一生中不斷累積的這些污點不僅影響著繳納保險金額的高低,還影響未來的職業選擇,影響政治前途。社會信用制度對人的行為和習慣有明顯的規范作用,其後又有強大的威懾力保障。由於信用體系不健全,執法者和相對人都缺乏有效約束,甚至可以說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是執法隨意和腐敗造成的。社會信用缺失本質上還是制度缺失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形成法治信仰還有賴健全並落實各項制度。

⑻ 對法律產生信仰是一個法治社會的終極標志對嗎

法律是人為制定的,目的是揚善棄惡。信賴普世價值產生出來的法律,是法治社會的進步。信仰是對一種理想的追求,終極標志意味著不能再前進了。所以說,我們對公正的法律完全信賴,是法治社會的一種標志。

⑼ 法律能否被信仰,是否應該被信仰

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方略,它是人類在歷史進程中經過共同努力和不斷摸索所取得的文明成果,也是全人類共同的崇高理想,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必然是一個法治國家,市場經濟首先是法治經濟。我國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現代化,就必須向法治國家的目標邁進,法治國家要求國民對法律具有虔誠的信仰。當蘇格拉底被指控違反城邦宗教、瀆神和腐化青年等罪被判處死刑時,他雖然有機會逃脫,但仍然堅持一個公民必須遵守法律的信念,最終以身殉法。

法律不僅僅是一種規則、一種秩序和一種統治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法律本身隱含著一種公平正義的價值,代表著一種理想信念。法律是公平、正義、道德、倫理的化身,是人類對理想境界和美好生活嚮往和追求的具體體現。法律雖然是生硬死板的文字條文,它生殺予奪、冷酷無情;但它冰冷之中包含著溫情,嚴厲背後充滿著仁慈;它懲罰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它限制是為了更多的自由。法律像陽光一樣普照著大地,像春雨一樣滋潤著萬物,它是人類真正的守望者和保護神,人類應當崇尚它,景仰它。我們需要對法律有信仰,法律才能給人們以正義、秩序、自由和福利。作為一名司法工作者,首先要有法律信仰,用法律賦予自己的職權為社會輸送公平和正義,化解社會的矛盾和糾紛。當公共權力受到法律全方位的監督制約、公民權利受到法律父愛般的呵護、人們合理的訴求得到充分的考慮和解決,法律的信仰將深入人心。

熱點內容
肖建雄律師 發布:2025-02-13 18:39:02 瀏覽:72
法治宣講主持詞 發布:2025-02-13 18:20:04 瀏覽:340
安陽燃煤條例 發布:2025-02-13 18:16:39 瀏覽:282
民事訴訟法訴訟雙方 發布:2025-02-13 17:41:19 瀏覽:214
商洛司法鑒定 發布:2025-02-13 17:14:45 瀏覽:265
刑法解釋的原則 發布:2025-02-13 16:37:43 瀏覽:17
市場經濟法的作用 發布:2025-02-13 15:47:53 瀏覽:726
法考過了cpa免考經濟法嗎 發布:2025-02-13 14:19:22 瀏覽:662
臨海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2-13 13:42:37 瀏覽:211
合同法江平 發布:2025-02-13 13:31:01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