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學成凡

法學成凡

發布時間: 2022-01-13 17:53:27

⑴ 《大學》 注釋

《大學》注釋
大學之道(宗旨),在明(弘揚)明(光明正大的)德,在親(新: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民,在止於至善(最高的善的境界)。知止(知道目標所在)而後有定(有確定的志向);定而後能靜(內心寧靜);靜而後能安(身體安泰);安而後能慮(思慮周詳);慮而後能得(有所獲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使家和睦旺)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修養好自身品德);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真誠)其意(意念、意願、動機);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致知在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平民),壹是(一切)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康誥》曰:「克(能夠)明(理解並崇尚)德。」《太甲》曰:「顧(思念、牢記)諟(此)天之明命(光輝的命令)。」《帝典》曰:「克明(使……顯明)峻(大)德。」皆自明(使美德在自己身上得到彰顯)也。
湯之《盤銘》曰:「苟(假如、如果)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振作、鼓勵)新民(使民自新)。」《詩》曰:「周雖舊邦(古老的邦國),其命(周承受的天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極:窮盡。鄭玄注:「君子日新其德,常盡心力,不有餘也。」意思是無處不用盡心力)。
《詩》雲:「邦畿(ji1京城及其直轄地)千里,惟(為)民所止(居住)。」《詩》雲:「緡蠻(鳥叫聲)黃鳥,止(棲息)於丘隅(多樹的丘陵)。」子曰:「於(同於wu,嘆詞)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雲:「穆穆(儀表堂堂、端莊謙恭的)文王,於(wu1)緝(繼續)熙(光明)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詩》雲:「瞻彼淇澳(yu4淇水岸邊),綠竹猗猗(yi1茂盛潤澤)。有斐(富有文採的)君子(指衛靈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莊重的樣子)兮僩(xian4威嚴的樣子)兮(整句「內心嚴謹恭敬的樣子」),赫(光明)兮喧(顯揚)兮(整句「外表正大光明的樣子」)。有斐君子,終不可諼(xuan1忘記)兮!」如切如磋者,道學(比喻精心求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比喻修養德性);瑟兮僩兮者,恂慄(xunli內心恭敬謹慎)也; 赫兮喧兮者,威儀(容貌威嚴不可侵犯)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諼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雲:「於戲(wu1hu1)!前王(古代賢王)不忘。」君子(後世君王)賢(崇敬、尊重)其賢而親(親近)其親,小人(平民)樂(luo4)其樂而利其利,此以(因此)沒世(去世)不忘也。
子曰:「聽訟(審理訴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真實者)不得盡其辭,大畏(讓……敬服)民志(人心),此謂知本。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接觸)物而窮(徹底研究)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4智慧、認識能力),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未窮盡,未徹底),故其知(1,知識)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始學者即(對於)凡天下之物,莫不因(根據)其已知之理而益(更加)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認識的極點—高度、深度、廣度)。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突然領悟、融會貫通各方面知識)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表象、本質、精細粗淺道理)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所有功能)無不明(被開發)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對事物的認識非常透徹)也。
所謂誠其意(使意念誠實)者,毋(wu4不要)自欺也。如惡(wu4)惡臭(e4xiu4污穢的氣味),如好(hao4)好色(hao3美麗的女子),此之謂自謙(慊qie4,滿足、愜意、心裡踏實)。故君子必慎其獨(獨處)也!
小人閑居(獨居、獨處)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ya1掩藏、躲藏),弇(yan3遮蔽)其不善,而著(zhu4顯明)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實際)於中(心中),形(暴露)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曾參)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qi3豈,難道不)嚴(可怕)乎!」
富潤(滋潤,修飾、裝飾)屋,德潤身,心廣體胖(pan2舒坦),故君子必誠其意。
所謂修身,在正(端正)其心(心態)者。身(應作「心」字、內心)有所忿懥(fen44憤怒),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心態不端正、思想不集中)焉(「於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同「於」,對於)其所親愛而辟(偏見)焉,之其所賤惡(鄙視與厭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同情、憐惜)而辟焉,之其所敖(ao4通「傲」,傲慢)惰(懈怠)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大,茁壯)。」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教化治理)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成功地實行教化)於國:孝者,所以事(服事)君也;悌(幼敬長)者,所以事(服事)長(兄長、上司、長官)也;慈(上愛下)者,所以使眾也。
《康誥》曰:「如保赤子(初生嬰兒)。」心誠求之,雖不中(符合),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一家仁,一國興(興起、興盛)仁;一家讓(禮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貪婪暴虐),一國作亂;其機(機理,事物變化的道理)如此。此謂一言僨事(敗事),一人定(安定)國。
堯舜帥(率領、統帥)天下以仁(仁政),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暴政),而民從之。其所令(號令、政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自己有美德)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批評、非議)諸人。所藏乎身不恕(恕道),而能喻(使人明白)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詩》雲:「桃之夭夭(yao1妖嬈美麗),其葉蓁蓁(zhen1潤澤茂盛)。之(此)子(女子)於歸(出嫁),宜(和睦)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雲:「其儀(禮儀)不忒(te4差錯),正(表率)是(「是正」)四國。」其為父(慈愛)子(孝順)兄(友愛)弟(恭敬)足法(符合標准),而後民法(效法)之也。此謂治國(邦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尊敬)老(老者)而民興孝;上長(zhang3尊敬)長(長者)而民興弟;上恤(xu4體恤、周濟)孤而民不倍(背、悖)。是以君子有絜(xie2測量)矩(ju2製作方形物件的工具)之道也。所惡(wu4厭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詩》雲:「樂(le4,動詞,「使人快樂」)只(語助詞)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詩》雲:「節(雄偉高大)彼南山,維(發語詞)石岩岩(山崖高峻)。赫赫(顯耀)師尹,民具(「俱」)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偏差),則為天下僇(lu4「戮」,殺戮)矣。
《詩》雲:「殷之未喪師(喪失民心),克(能)配(符合)上帝。儀監(「宜鑒」:宜以……為借鑒)於殷,峻命(大天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是故君子先慎(重視)乎(於)德。有德此(才)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開支)。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輕視)本(德)內(重視)末(財),爭民(與民爭利)施奪(搶奪財富)。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bei4逆,違背正理)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誥》曰:「惟(只)命(天命)不於常(始終如一)。」道善(行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晉文公之舅「子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有仁愛之心的親族)以為寶。」
《秦誓》(秦穆公伐鄭失敗告誡群臣的誓詞)曰:「若(如果)有一介臣,斷斷(忠誠老實)兮,無他技,其心休休(善良寬厚)焉,其如有容(能容人)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德才兼美),其心好之,不啻(chi4不只是)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造福)哉。人之有技,媢(mao4嫉妒)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阻止壓抑別人)之俾(bi3使)不通(不達於君),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太危險了)!」唯仁人放流之(指不能容人的人),迸(bing3「屏」,逐退)諸四夷(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不與同中國(中原、中土、中華)。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選拔),舉而不能先(重用),命(「慢」,輕慢、怠慢)也。見不善而不能退(罷退),退而不能遠,過(過錯)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fu違背)人之性,災(災禍)必逮(及、到)夫(此)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驕橫放縱)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迅速、勤快),用之者舒(舒緩、節儉),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修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仁德)而下不好義(忠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完成)者也,未有府庫(國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sheng4)不察(關注、計較)於雞豚(tun2),伐(鑿)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盜竊府庫錢財的家臣)。」此謂國不以利(錢財)為利(利益),以義(仁義)為利也。長(zhang3成為……之長)國家而務(專心)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國君)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沒辦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⑵ 《大學》的成語有哪些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據說為孔子弟子曾參所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程頤、程灝二兄弟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人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①止於至善
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意思:達到極完美、極完善的境界.註:止:達到;至:最,極.
個人心得:止於至善是我最喜歡的成語之一.無論是學習、做事,追求完美、完善,到任何年代都是錯不了的事情.
②正心誠意
原文: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意思: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治國),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齊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養好自己的德行(修身);要想修養自己的德行,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心態(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態,必先使自己的思想真誠無私(誠意);要想使自己的思想真誠無私,必先明白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慾,修正其不正確的觀念(格物).註:格者:正其不正.
個人心得:這是一個連環句,一環扣一環.講的是治國的方針.並從宏觀講到微觀,深入淺出.對古代國王、大臣是個非常有哲理的切實可行的治國方針.如果你能做到心正意誠,從國王到平民,誰不願和你交往呢?自古以來做人就要講究誠信.只有講誠信的人在社會上才能立住腳.古今中外皆如此.正如原文所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為本.
③格物致知
參考正心誠意.
④無所不用其極
原文: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意思:無處不用盡全力.(極:窮盡.)
個人心得:從原文看來我覺得與止於至善有著相近的意思.這個成語逐漸演變成貶意.
⑤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原文: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意思:個人的言論行動在眾目睽睽之下,不要心存僥幸去做壞事,做了也隱瞞不住.
個人心得:為人處世要處處小心謹慎.不要耍小聰明.做事之前要從他人角度考慮一下.這事能不能做?做了以後會有什麼後果?最好不要做那些人讓人戳脊樑骨的事情.
⑥心廣體胖
讀音:xīn guǎng tǐ pán
原文: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意思:心胸開闊,外貌安詳.註:廣:寬廣,坦率;胖:安泰舒適.
此成語讀錯的人頗多.凡是讀錯了肯定就用得不對.
個人心得:我觀察過周圍的人.凡是心地寬廣的人,他的神情體態必定讓人看著舒服.凡是心地窄小的人,會讓你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⑦心不在焉
原文: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意思:心思不在此.註:焉:於此,在這里.
⑧悖入悖出
原文:「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意思:用非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物,也會被別人用非正當的手段拿走.
個人心得:比如賭博贏來的錢,一轉眼又輸掉了.其實悖入得來的錢財即使不悖出,也不是什麼好事.現在那些貪官們悖入得來的錢財,又能給他們帶來什麼呢?無非是牢獄之災.有道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⑨善以為寶
原文: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意思:楚國沒有什麼寶物.只有以美德作為珍寶.
⑩生財有道
原文: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意思:這個成語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⑶ 大學原文

《大學》的原文如下:

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二、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三、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四、

《康誥》曰:「克明德。」《太甲》曰:「顧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 「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五、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始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⑷ 大學成熟

要成熟點
看書是沒用的,那你要行動: 就去工作 (實際點)
工作會給你不同人的接觸,社會交際等會磨練你的口才和心理,讓你想的多想的遠,人的成熟主要是心理的成熟。就是你的言行舉止各方面顯的穩重些。
而這過程就要你去和不同的人接觸慢慢的變化的過程。
你可試試,你會成熟的。

⑸ <<大學>>原文

真正正版的都是中華書局版本。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釋義: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

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

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5)法學成凡擴展閱讀:

《大學》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大學》原是《禮記》第四十二篇,內文的撰成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之間,作者是誰尚未定論。一說是曾子所作;一說是孔門七十子後學者所作。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過。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開始推崇《大學》與《中庸》。

北宋時司馬光編撰《大學廣義》,是為《大學》獨立成書之始。程顥、程頤又編撰《大學》原文章節成《大學定本》。南宋時朱熹編撰《大學章句》,並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編為《四書》。

按照朱熹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因此,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⑹ 《大學》中『修齊治平』的關系

從字面上理解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達到修身的目的之後,就可以使得家齊,家齊之後就可以將國家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了就可以平定大下。「修齊治平」之間是一種從前到後的因果關系,講求先後順序,彼此間又相輔相成。

《大學》之道的核心就是「修齊治平",這也是儒家治國之道的核心策略。秦以後,歷代帝王都推崇儒學,而《大學》為從政者設立了人生的階梯,所以《大學》成為歷代帝王必修科目。

(6)法學成凡擴展閱讀:

儒家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因此,修身既是《大學》思想的根本目的,同時又是治國平天下的出發點。必須要通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來實現家庭的和諧,社會的和諧,乃至天下的和諧。

可以說,修身是曾子的重要思想,他把修身看作是實現仁政德治的根本。他以君子為修身標准,就如何說話、做事、待人、交友提出了一系列主張,「修齊治平」並不只是帝王的必修課。

儒家提倡積極的出世精神,鼓勵每個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而儒家的正人先正己、修已以安百姓、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政治文化的精華。

⑺ 《大學》翻譯成白話文

此謂誠於中,形與外。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是:這就是內心真誠,會流露於言表。

《大學》白話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高尚的德行,在於關愛人民,在於達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確定目標,確定目標後方能心地寧靜,心地寧靜方能安穩不亂,安穩不亂方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方能達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節,凡事都有終端有始端,知道了它們的先後次序,就與《大學》的宗旨相差不遠了。

在古代,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於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於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後才能獲得正確認識,認識正確後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誠後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後才能修養好品德,品德修養好後才能調整好家族,家族調整好後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後才能使天下大平。

從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養品德作為根本。人的根本敗壞了,末節反倒能調理好,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這樣的事情,還未曾有過。這就叫知道了根本,這就是認知的最高境界。

所謂意念真城,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像厭惡難聞的氣味,喜愛好看的女子,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滿意足。所以君子在獨處時一定要慎重。小人在家閑居時什麼壞事都可以做出來。當他們看到君子後,才會遮掩躲閃,藏匿他們的不良行為,表面上裝作善良恭順。

別人看到你,就像能見到你的五臟六腑那樣透徹,裝模作樣會有什麼好處呢?這就是所說的心裡是什麼樣的,會顯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獨處的時候一定要慎重。曾子說:「一個人被眾人注視,被眾人指責,這是很可怕的啊!」富能使房屋華麗,德能使人品德高尚,心胸寬廣能體態安適,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誠。

《詩經》上說:「看那彎彎的淇水岸邊,綠竹蒼郁。那文質彬彬的君子,像切磋骨器、琢磨玉器那樣治學修身。他莊重威嚴,光明顯耀。那文質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難以忘記!」所謂「像切磋骨器」,是說治學之道;所謂「像琢磨玉器」,是說自身的品德修養。

所謂「莊重威嚴」,是說君子謙遜謹慎,所謂「光明顯耀」,是說君子儀表的威嚴;「那文質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難以忘記」,是說君子的品德完美,達到了最高境界的善,百姓自然不會忘記他。《詩經》上說:「哎呀,先前的賢王不會被人忘記。」

後世君子,尊前代賢王之所尊,親前代賢王之所親,後代百姓因先前賢王而享安樂,獲收益。這樣前代賢王雖過世而不會被人遺忘。《尚書·周書》中的《康誥》篇上說:「能夠弘揚美德。」《尚書·商書》中的《太甲》篇中說:「思念上天的高尚品德。」

《尚書·虞書》中《帝典》篇中說:「能夠弘揚偉大的德行。」這些都是說要自己發揚美德。商湯的《盤銘》上說:「如果一日洗刷干凈了,就應該天天洗凈,不間斷。」《康誥》篇上說:「勸勉人們自新。」《詩經》上說:「周朝雖是舊國,但文王承受天命是新的。」

因此,君子處處都要追求至善的境界。《詩經》上說:「京城方圓千里,都為百姓居住。」《詩經》上說:「啁啾鳴叫的黃鶯,棲息在多樹的山丘上。」孔子說:「啊呀,黃鶯都知道自己的棲息之處,難道人反而不如鳥嗎?」《詩經》上說:「儀態端莊美好的文王啊,他德行高尚,使人無不仰慕。」

身為國君,當努力施仁政;身為下臣,當尊敬君主;身為人之子,當孝順父母;身為人之父,當慈愛為懷;與國人交往,應當誠實,有信用。孔子說:「審斷爭訟,我的能力與他人的一般無二,但我力爭使爭訟根本就不發生。」違背實情的人,不能盡狡辯之能事,使民心敬畏。這叫做知道什麼是根本。

如要修養好品德,則先要端正心意。心中憤憤不平,則得不到端正;心中恐懼不安,則得不到端正;心裡有偏好,則得不到端正;心裡有憂患,則得不到端正。一旦心不在焉,就是看了,卻什麼也看不到;聽了,卻什麼也聽不到;吃了,卻辨別不出味道。所以說,修養品德關鍵在端正心意。

如要調整好家族,則先要修養好品德,為什麼呢?因為人往往對他所親近喜愛的人有偏見,對他所輕視討厭的人有偏見,對他所畏懼恭敬的人有偏見,對他所憐惜同情的人有偏見,對他所傲視怠慢的人有偏見。所以喜愛一個人但又認識到他的缺點,不喜歡一個人但又認識到他優點的人,也少見。

因此有一則諺語說:「人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過錯,人察覺不到自己的莊稼好。」這就是不修養好品德,就調整不好家族的道理。

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族,因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國之民,這是從來不會有的事情。所以,君子不出家門而能施教於國民。孝順,是侍奉君主的原則,尊兄,是侍奉長官的原則,仁慈,是控制民眾的原則。

《康誥》中說:「像愛護嬰兒那樣。」誠心誠意去愛護,即便不合乎嬰兒的心意,也相差不遠。不曾有過先學養育孩子再出嫁的人呀!一家仁愛相親,一國就會仁愛成風;一家謙讓相敬,一國就會謙讓成風;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大亂——它們的相互關系就是這樣。

這就叫做一句話可以敗壞大事,一個人可以決定國家。堯、舜用仁政統治天下,百姓就跟從他們實施仁愛。桀、紂用暴政統治天下,百姓就跟從他們殘暴不仁。他們命令大家做的,與他自己所喜愛的凶暴相反,因此百姓不服從。

因此,君子要求自己具有品德後再要求他人,自己先不做壞事,然後再要求他人不做。自己藏有不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恕道的行為,卻能使他人明白恕道,這是不會有的事情。因此,國家的治理,在於先調整好家族。《詩經》上說:「桃花絢爛,枝繁葉茂。姑娘出嫁,合家歡快。」

只有合家相親和睦後,才能夠調教一國之民。《詩經》上說:「尊兄愛弟。」兄弟相處和睦後,才可以調教一國的人民。《詩經》上說:「他的儀容沒有差錯,成為四方之國的准則。」能使父親、兒子、兄長、弟弟各謀其位,百姓才能效法。這就叫做治理好國家首先要調整好家族。

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因為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會敬重老人;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長,百姓就會敬重兄長,居上位的人憐愛孤小,百姓就不會不講信義。所以,君子的言行具有模範作用。厭惡上級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下級。

厭惡下級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上級;厭惡在我之前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在我之後的人,厭惡在我之後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在我之前的人,厭惡在我右邊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方法與我左側的人交往。

厭惡在我左邊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方法與我右側的人交往。這就是所說的模範作用。《詩經》上說:「快樂啊國君,你是百姓的父母。」百姓喜愛的他就喜愛,百姓厭惡的他就厭惡,這就是所說的百姓的父母。《詩經》上說:「高高的南山啊,重巒疊嶂。

光耀顯赫的尹太師啊,眾人都把你仰望。」統治國家的人不能不謹慎,出了差錯就會被天下百姓殺掉。《詩經》上說:「殷朝沒有喪失民眾時,能夠與上天的意旨相配合。應以殷朝的覆亡為鑒,天命得來不易啊。」這就是說得到民眾的擁護,就會得到國家;失去民眾的擁護,就會失去國家。

所以,君子應該謹慎地修養德行。具備了德行才能獲得民眾,有了民眾才會有國土,有了國土才會有財富,有了財富才能享用。德行為根本,財富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眾就會互相爭斗、搶奪。因此,財富聚集在國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離散,財富疏散給百姓,百姓就會聚在國君身邊。

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語說別人,別人也會用不合情理的言語說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獲取的財富,也會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奪走。《康誥》上說:「天命不是始終如一的。」德行好的就會得天命,德行不好就會失掉天命。《楚書》上說:「楚國沒有什麼可以當做珍寶的,只是把德行當做珍寶。」

舅犯說:「流亡的人沒有什麼可以當做珍寶的,只是把摯愛親人當做珍寶。」《秦誓》上說:「如果有這樣一個大臣,他雖沒有什麼才能,但心地誠實寬大,能夠容納他人。別人有才能,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才兼備,他誠心誠意喜歡,不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

能夠留用這人,便能夠保護我的子孫百姓。這對百姓是多麼有利啊。如果別人有才能,就嫉妒厭惡;別人德才兼備,就阻攔他施展才幹。不能留用這樣的人,他不能保護我的子孫百姓,這種人也實在是危險啊。」只有仁德的人能把這種嫉妒賢人的人流放,驅逐到邊遠地區,使他們不能留在國家的中心地區。

這叫做只有仁德的人能夠愛人,能夠恨人。看到賢人而不舉薦,舉薦了但不盡快使用,這是怠慢。看到不好的人卻不能擯棄,擯棄了卻不能放逐到遠方,這是過錯。喜歡人所厭惡的,厭惡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了人性,災害必然會降臨到他的身上。因此,君子所有的高尚德行,一定要忠誠老實才能夠獲得,驕縱放肆便會失去。

發財致富有這樣一條原則:生產財富的人要多,消耗財富的人要少;幹得要快,用得要慢,這樣就可以永遠保持富足了。有德行的人會舍財修身,沒有德行的人會捨身求財。沒有居上位的人喜愛仁慈而下位的人不喜愛忠義的;沒有喜愛忠義而完不成自己事業的;沒有國庫里的財富最終不歸屬於國君的。

孟獻子說:「擁有一車四馬的人,不應計較一雞一豬的財物;卿大夫家不飼養牛羊;擁有馬車百輛的人家,不豢養收斂財富的家臣。與其有聚斂民財的家臣,還不如有盜賊式的家臣。」這是說,國家不應把財物當做利益,而應把仁義作為利益。

掌管國家大事的人只致力於財富的聚斂,這一定是來自小人的主張。假如認為這種做法是好的,小人被用來為國家服務,那麼災害就會一起來到,縱使有賢臣,也無濟於事啊!這就是說國家不要把財利當做利益,而應把仁義當做利益。

《大學》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詩》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傈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

「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 「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詩》雲:「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 與國人交,止於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 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 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雲:「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

此之謂絜矩之道。《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惟命不於常。」

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

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 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7)法學成凡擴展閱讀: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

《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⑻ 《大學》中的「知止而後定」是什麼意思

「知止而後定」是不正確的,應該是」知止而後有定「。

」知止而後有定「的意思是: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確定目標。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白話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高尚的德行,在於關愛人民,在於達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確定目標,確定目標後方能心地寧靜,心地寧靜方能安穩不亂,安穩不亂方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方能達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節,凡事都有終端有始端,知道了它們的先後次序,就與《大學》的宗旨相差不遠了。

(8)法學成凡擴展閱讀: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⑼ 《大學》原文及解釋

大學》原文及譯注
【原文】

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於至善。 知止(4)而後有定;定而

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

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 欲齊其家者,先修

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

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

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1)

。其本亂而未治者 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經)
【注釋】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 學」的意思;

二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 「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

」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人大學,學 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

的學問。所以,後一種含義 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道

「的本義是 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里,也指宇宙萬物的 本原、

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

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

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3)親民:根據後面的「傳」文,「親」應為「新

」,即革新、棄舊 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4)知止:知道目標

所在。 (5)得:收獲。 (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

蒸蒸日上,興旺發達。 (7)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9

) 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 (12)末:相對於本 而言,指枝末、枝節。 (13)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薄者厚:不

該重視 的卻加以重視。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 法等)。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 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 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

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 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

開始有終結。明白 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

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

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

使自己獲得 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

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 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 品

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 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

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

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

,這也同樣是不可 能的!

這里所展示的,是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 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學》的 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 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 生進修階梯。 縱覽四書五經,我們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 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抓住這三綱八目你就等於抓住了 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鑰匙。循著這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 會登堂入室,領略懦學經典的奧義。 就這里的階梯本身而言,實際上包括「內修」和「外治」兩 大方面:前面四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後面 三綱「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 環,則是連結「年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它與前面的 「內修」項目連在一起,是「獨善其身」;它與後面的「外治」項 目連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 分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把生 命的歷程鋪設在這一階梯之上。所以,它實質上已不僅僅是一系 列學說怯質的進修步驟,而是具有濃厚實踐色彩的人生追求階梯 了。它鑄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心理,時至今日,仍 然在我們身上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識明確,不 管你積極還是消極,「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 總是或隱或顯地在影響看你的思想,左右著你的行動,使你最終 發現,自己的人生歷程也不過是在這儒學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 地展開。事實上,作為中國知識分子,又有幾人是真正出道入佛 的野鶴閑雲、隱逸高士呢?說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下面這個網站,還有許多別的.

熱點內容
勞動法懷孕生產可以休多久 發布:2025-02-13 18:55:48 瀏覽:910
肖建雄律師 發布:2025-02-13 18:39:02 瀏覽:72
法治宣講主持詞 發布:2025-02-13 18:20:04 瀏覽:340
安陽燃煤條例 發布:2025-02-13 18:16:39 瀏覽:282
民事訴訟法訴訟雙方 發布:2025-02-13 17:41:19 瀏覽:214
商洛司法鑒定 發布:2025-02-13 17:14:45 瀏覽:265
刑法解釋的原則 發布:2025-02-13 16:37:43 瀏覽:17
市場經濟法的作用 發布:2025-02-13 15:47:53 瀏覽:726
法考過了cpa免考經濟法嗎 發布:2025-02-13 14:19:22 瀏覽:662
臨海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2-13 13:42:37 瀏覽: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