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聯系本
⑴ 道德與法律的聯系與區別
道德與法律的聯系:法律、道德都是行為規范,都是為規范人們的行為而規定的行動准則。
1、法律需要道德的奠基和撐持
道德的產生先於法律,古今中外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無不是以特定民族和國家的倫理道德為基石,並力求與道德相適應,相協調的。一個真正的法律制度必然蘊涵著道德精神。法律的實施不僅靠國家強制力的保證而且要靠群眾在輿論上的支持。
2、道德的實施需要法律的強制保障
人們道德自律的增強不僅要靠教育,而且要靠法治。為道德立法有利於促使人們逐漸形成道德自律。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1、產生和形成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
道德是靠傳統習慣、社會輿論通俗約成的,是在社會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2、實施的范圍不同
法律是對全社會成員的普遍要求,法律不僅僅是屬於道德的事情,當然有些事情是道德范疇,也是法律范疇。
道德不是對全社會成員的普遍要求,因為有一些道德是特定成員提出的,如職業道德。
3、保證實施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道德則是非強制的,它完全依靠傳統習慣、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
4、處罰的方式不同
違反法律必須受到法律的強制制裁。
違反道德將受到社會輿論和人的內心良知的譴責。
5、法律和道德的調整范圍不完全相同
法律是具備一定權威性,是要求每個人都遵守的,如果制定過於嚴格的話,那麼人們容易造成違法,並且也不現實。
道德的調整范圍幾乎涉及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在生活上,有些東西無法確定一個統一的、可操作的模式。
⑵ 本能與道德有什麼聯系
用好自己的本能,進行正確的思考,看怎麼做好,然後怎麼做,總結經驗教訓,有自己見解,獲得提高,用本能進行思考,知道這樣做的好處,這就是道德,有道德才能真正生活好,有長遠發展。
⑶ 法律與道德聯系和區別是什麼
法與道德屬於上層建築
⑷ 法律和道德聯系
法律是道德的邊緣,道德是法律的輔助
⑸ 品德和道德的聯系
A 道德:是一定社會為了調整人們相互關系的一種行為規范的總和.
1.道德反應人們的相互關系,主要是利益關系,而利益關系的核心是價值觀.
2.行為規范的總和是一種意識形態文化,與法律不同,規范是形式的東西.
3.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是人們自覺地用來控制社會生活的行為准則.
4.道德既不同於習俗,又有別於法律,它是對人的思想行為進行評判的標准,它是靠教育,靠社會輿論和人們內心信念來促使人們自覺遵守的.
B 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一定階級社會准則轉化成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現出來的穩固的心理特徵.
1.從普通心理學上理解品德是一種心理特徵,人格(個性)品德發展構成了性格個性發展的重要部分,品德形成也是個體不斷社會化的過程.
2.品德是一種心理現象,它服從心理形成,發展的規律,不是社會現實的機械的模仿,而是一種能動的反映.
3.品德具有社會性、統一性、穩定傾向性、自覺性、區別性、調節性.
C 道德與品德的關系:
1.品德是人的道德的內化,是一定社會道德關系的體現.
2.品德是道德動機與道德實踐(行為);道德意識傾向性與道德心理特徵;道德認識(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與道德行為的有機統一,還是道德內容與道德形式的有機統一.
3.品德是一種特殊的個性心理,它體現一定的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具有穩定的個人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總體這一根本屬性,品德是個性中具有道德價值的核心部分.
4.品德是人在實踐活動中,在社會道德關系輿論的作用下,在道德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它是社會現實在人腦中的反映.
⑹ 法律與道德的聯系
法律是調整抄個人和社會之間襲關系的暴力性的行為規范,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依靠強制力保證施行。
道德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勸導性的行為規范,通過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系。
1、區別
①法律是強制性的社會規范;道德是非強制性的社會規范。
②法律屬於政治上層建築;道德屬於思想上層建築。
2、聯系
①道德是法律的基礎,良法理應是符合道德的。
②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有道德者受到法律保護。
⑺ 倫理與道德的聯系
道德是根據必然的善惡標准而獲得的正當的行為准則,用以規范人們的個體行為,調節人們的社會關系 倫理是一種自然法則,是有關人類關系(尤其以姻親關系為重心)的自然法則。以上取自「網路」。個人理解:道德和倫理都是人類社會中用來規范自己和他人的行為的默認法則,這是相同相通之處。可不同在哪裡呢?我個人認為,倫理一般是用在以血緣為基礎關系的這部分人的行為上,而道德一般是用在所有的人的行為上,也就是說道德的適用范圍要比倫理大得多,是一種包含的關系。
⑻ 最早把道德聯系起來用的是誰
要分析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必須先理解道德和法律的含義。籠統的說,一提起道德,人們毫無疑問的會將它與善良,美麗,正義,光榮等聯系起來,道德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方式,通過社會風俗,人們的內心信念來實行。所以將道德理解為調整人與人之間和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法律通常是指由社會認可國家確認立法機關制定規范的行為規則,並由國家強制力(主要是機關)保證[1] 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一種特殊行為規范(社會規范)。
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權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統治者統治被統治者的專政機關--法院手段。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道德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根源於風俗和習慣,在原始社會,人們生活在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氏族社會中,氏族成員之間主要靠風俗習慣調整的,從食物分配到婚姻締結,都體現了風俗習慣的積極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生活的復雜化,社會關系愈變得復雜,單純的靠風俗和習慣已不可能完全調整,因此道德便產生了,所以道德的產生並不是抽象的來源於人們的內心,更不是來源於宗教神學,而是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產生的。哲學上將道德劃入上層建築,是維護本階級經濟基礎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習慣風俗和道德去調整全部的社會關系已不可能,社會需要更有力,更廣泛的標准和規范去調整,法律便應運產生。法律的出現,並不是意味著社會關系的調整不再依靠道德,法律在調整方式,調整范圍上也有著局限性,道德仍是調整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法律與道德彼此都對社會關系的調整具有重要作用。
由此可見,道德與法律都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道德的產生早於法律,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和最早來源,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還表現在內容上的趨同。最早的法律是由道德演化而來,現在,法律與道德相互獨立,但法律仍然以道德為基礎,法律將道德規范轉變為法律規范,把積極的道德標准規定為法律應遵循的准則。如,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以及前面論述到的商業中發不正當競爭原則,公平原則,尊老愛幼原則,這樣原本體現在道德中的義務通過立法予以實現。同時,法律也將某些消極的道德義務通過立法的形式禁止,如禁止,作偽證,貪污受賄等,違反這些道德,也就違反了法律。因此,一般人僅憑道德常識就可以知道哪些是犯罪行為,哪些不是犯罪行為,不能總是以法盲來解釋犯罪的原因,大多數犯罪更是道德淪喪。另一方面,某些法律規范反過來也是一種新的道德規范。如「不許闖紅燈,禁止違章建築,相鄰關系等也是一種社會公德。法律禁止黑市交易,禁止不正當競爭,禁止出售假冒偽劣商品,遵守這些規定也是一種商業道德。
⑼ 道德和品德的聯系和區別是什麼
道德和品德的聯系是都指人所含有的優秀的好的品質,區別為:指代不專同、引證不同、側屬重點不同
一、指代不同
1、道德:社會意識形態之 一。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2、品德:品質道德。
二、引證不同
1、道德:巴金 《家》三三:「他又一次誇張地感覺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過了這個快要崩潰的大家庭。」
2、品德:葉聖陶 《給少年兒童寫東西》:「一定要使少年兒童喜歡看,看了能懂,能得到好處,無論在品德方面,知識方面,還是娛樂方面。」
三、側重點不同
1、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
2、品德: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