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經典道德規范

經典道德規范

發布時間: 2022-01-14 01:55:02

1. 中華傳統倫理道德經典有那些

我覺得要學習中華傳統倫理道德,可推薦您幾本書籍:
1.四書:《大學》、版《中庸》、《論語》、《孟權子》
2.五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周易》
3.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
4.道德經、史記
別以為這些書很老套,但卻蘊含著先人的智慧喲,希望對您的學習有所幫忙,我已經讀過,確實很有深意,讓我在為人處世方面學到很多,也領悟了很多的事,真的對自己的日後的學習和成長很有幫助,嘿嘿!

2. 中華經典中的道德理念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的外在維系核心在「禮」。對個體而言,「禮」是立身達人之本。對群體而言,「禮」是交往之道、秩序之源、道義之樞、天地之理。禮儀對個人的實踐重在冠、昏、喪、祭、朝、聘等人生的重要環節和重大場合。應該說,中國古人的一生都在學習禮儀、踐行禮儀、維護禮儀。人的文明化、社會化的標志就是禮儀化。

在群體社會生活層面,禮在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賀慶之禮、飲食之禮、養老禮、喪禮、祭禮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進行規范,使群體生活的每一位成員均了解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定位。禮業已成為中國人生活的文化符號,成為鄉規民俗的基本准則和理念。

中國傳統禮儀同社會制度的結合,使「禮制」成為中國傳統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價值追求。「禁於將然之前」的道德教化與「禁於已然之後」的法制規范在「禮制」的具體推進實踐之中緊密結合起來。當然,其中的遵從、固化等級制的部分是我們今天要堅決剔除的。
孝的價值觀的本質在和諧。首先,孝是德之本。孔子言:「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道的實踐與人性、人情、人道的培育其本質合一。其次,孝是教之源。立教在孝,現實地實現著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和諧統一。教育貫穿著感恩、為他、奉獻、責任、有所成就等基本理念。最後,孝是天之道。中國傳統道德將孝同天理、天道相聯系,使中國人孝道德觀同天人合一宇宙觀、價值觀相合一。這既體現了中國人宗教性的終極追求,又將和諧的價值理念貫穿於宇宙人生,植根於每一個人的心中。

3. 根據意思寫成語 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規范的經典,後用形容態度莊重嚴肅,鄭重其事

應該是「一本正經」.

4. 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經典有哪些

傳統文化縱覽
1、簡介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
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
、竹、民謠、黃土、
江、黃河、紅、月亮
十二
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農家、農民起義、鋤
;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
2、諸
百家
1.儒家(孔
、《論語》、孟
、《孟
》、荀
;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
庸》《
》《孟
》《論語》)
2.道家(
、庄
;思想:道德
、逍遙)
3.墨家(墨
、《墨
》、思想:兼
、非攻、舉賢、節儉)
4.
家(韓非、李斯、《韓非
》思想:君主集權


5.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
》)
6.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縱橫家(鬼谷
、蘇秦、張儀、《戰
策》)
8.雜家(呂
韋《呂氏春秋》)
9.
說家(
吳承恩《西遊記》、羅貫
《三
演義》、蒲松齡《聊齋志異》、曹雪芹《紅樓夢》)施耐庵(《水滸傳》)
10.兵家(孫臏《孫臏兵
》孫武《孫

》思想:強調作戰前
定要做
准備)
11.醫家(扁鵲、淳於意、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王冰、張
、朱震亨、李
珍、張景岳)
3、琴棋書畫
4、傳統文
主要
指詩詞曲賦

《詩經》、《漢樂府》、《孫

》、《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
說》、

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
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5、傳統節
6、
華詩詞
古詩、律詩、絕句、近體詩、
題詩、自度曲(詞)、傳統詩詞等
7、
戲劇
8、
建築

些:http://ke..com/view/40254.htm
傳統道德觀:


家思想:
吳起與魏王泛舟江河
魏王誇說山河

固若金湯
吳起歷舉夏商各朝代
山河



說:
家強盛
德政
山河




舟內

寇讎
《鹽鐵論》:
道德

仁義

曰:
道德

仁義

《左傳》晉
公家



季文
相三君
私積

衣帛

食粟

藏金玉
器備
忠於公室
范仲淹:





顧炎武:
興亡
匹夫

古代先賢懂
思想
立統
諧發展
根本

先秦




概念

簡單


集合





音樂

必須
清濁、
、短
、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

入、周疏
等聲音
才能組
樂曲
若琴瑟

誰能聽
王夫

六經責我

七尺


二、政治理念:德政
《尚書》
惟德


《管
》稱:

所興
順民
;政
所廢
逆民
《論語》



北辰

德風
德草
季梁說:



聖王先

致力於神
君應

利益看作

利益
政權才能鞏固
權者

養民

令尹
文說:

政者
庇民

曠者
我取富焉
勤民
自封


政權
失關鍵


向背
社稷

君臣

自古亦


意誠

1.
君者修德

德字



身率
使

躬行其實
民先
2.政





事擾民
且要
民;

家理財
養民

養民力;
3.統治者要平易近
親民


提倡


社稷



主張仁政論
仁義論


桀紂

失其民
;失其民者
失其

其民

矣;
其民



民矣;


所欲與

所惡勿施爾
仁政必須與廣
民眾
利害相連
憂樂相通
樂民
所樂
憂民
所憂
《禮記》提倡
明德
親民
止至善
修身
齊家


德政:




民免
恥;道



恥且格

即引導
率先;政

制禁令;齊


思想
引導
民遵守


則處
刑罰;刑
使

敢犯
苟免於刑

見善
善轉變

德引導

禮節劃

知恥並
斷追求善行
朱熹:主張


政者

具;刑者
輔治
德禮則所





……
政刑能使民遠罪

德禮


使民
遷善
自知
故治民者
徒恃其末
深探其本

則民恥於

至於善者
講統治者發揮道德教化
作用


養民

使民
善至於至善

吉凶禍福



鬼神沒能關系
吉凶由
禍福


所召
古代
神論者駁斥
禱祝、咒術、
卜筮等迷信思想

政治家晏嬰認
齊君

由於
縱欲厭私
斬刈民力

祈禱



善祝
抵擋

民群眾
統治者
詛咒

苦病
夫婦皆詛




……雖
善祝
豈能勝億兆

三、民本思想:






邦本

歷代都相信君權神授
商紂王文武兼才
自比太陽
百姓說:
曷喪
予與汝皆亡
表現
民願與
同歸於盡
強烈反抗情緒
西周建
總結商朝亡
經驗教訓

敬德

保民
思想
保享於民
才能


西周統治者認
命並
永遠



轉移

求民主
帝關

民求主

所欲

民意
視自我民視
聽自我民聽
《管


認識

則愚


則聖

古代產
神論思想
春秋

認識
鬼神
能支配
神聰明

壹者



鬼神非
所親
惟德


道遠
道邇
非所及

主張


虐待
百姓

惡政;
警告
政者:

畏死
奈何
死懼

漢馬衍《車銘》:
乘車必護輪


民;車
輪安處
民誰與
四、倫理觀念:
《管



倉廩實

衣食足
才能發展

富強

想讓
民遵守道德規范
要讓
衣食

倉廩實
知禮節
衣食足則知榮辱

傳統思想
都注重倫理
道德教化
注重
道德修養

仁、義、禮、智、信

道德價值體系
希望
培養



修身

齊家



道德品質
基礎
德治
認仁

功利
仁義制萬事



道德或善
;禮
制度品節
禮者

亦言禮
屬於


復禮
克服戰勝自身
私慾
恢復

提高
道德境界
禮或

倫理道德
權貴富
者說
要節欲
縱欲

巨細
要謹察


必謹

理耶
欲耶

則敬

……

則敬

撥亂反
明紀綱
克字
殺賊工夫



五、義利

義利關系
倫理道德哲
價值觀念
儒家重義輕利



要講功利
造福於民;


能光講利
更要講義
義利





公私、邪
義利

欲、公與私

仁義
根於

屬於




所宜
義者

送給回答者一份禮物送香吻
贈言:好帥的回答,樓主送上香吻一枚,以表誠摯謝意!
0
0
x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到
檢舉
<span
class="line
ui-line
last-line">

5. 有關規范的名句

1. 傳統的美學規范確實具有強大的支配力,當代小說再次面臨著回到原有的美學規范中再做突破的挑戰。這本身也表明,當代中國的藝術變革並沒有人們想像和期待的那麼深刻而劇烈,現代性的審美規范在當代中國同樣是一項未競的事業。 —— 陳曉明
2. 確實,一個時期的藝術表現方式、水準和風格總是為既定的現實條件決定的,就直接的現實關系來說,出版商導向、讀者趣味、編輯方針以及批評規范,都約定了藝術表現方式,穩妥的策略就是適應這些現實條件,在給定的圈子裡施展。任何超出這個范圍或超出遊戲規則的嘗試,失敗的可能性要遠遠大於成功的可能性。 —— 陳曉明
3. 在這里,文學書寫的同一性給文字的存在以有限性的力量,文字被文學的同一性規范住了,文字不能撕裂文學書寫的理想性,觀念性的力量,美、愛與皈依這種理想,也許遠比文字本身的存在更具有遠大的意義。 —— 陳曉明
4. 我從來不培養接班人,我是培養團隊,我是建立制度,我是樹立品牌。這個團隊怎麼建立?我覺得團隊是綜合性的。團隊建設當中,需要把握的第一點是制度;第二,透明不黑箱;第三,規范不權謀,;第四,要講責任。 —— 王石
5. 人生不需要理想,需要的是行動規范(做自己該做的而不是想做的)。 —— 村上春樹
6. 有道理,才有公平解決事情的可能讓道理規范生活,同時,不放棄通過法律來解決事情的機會,這就是法制的精髓。 —— 撒貝南
7. 行為要不停地規范,不停地塑造,才能形成。 —— 余世維
8. 我是一個積極的入世奮斗者,我主張建立規范合理平等公正的社會制度。 —— 牛刀
9. 國際奧委會一直推崇維護道德規范和透明度。但不幸的是,2004年我們還是不得不開除一名委員,處罰兩名委員。國際奧委會對委員的道德約束和准則是非常嚴格的。我們相信體育的教育價值,我們鼓勵運動員遵循公平競爭、誠實守信的原則,遵守規章制度。因此,我們自己也必須同樣這樣要求。我們深信,只要團結一致,我們就可以達到目標。 —— 雅克羅格
10. 「成癮」的對象,就是那些人們在理智上認為不必要的東西,或者那些能讓人喪失自我、不能自控的東西。也就是說,越是人們在理智上拒絕的、禁止的東西,越有可能會「成癮」,跟你終生糾纏在一起。在社會文明規范中,這些容易成癮的東西,通常都是屬於禁忌、壓抑的范疇。於是,越是壓抑,人們越是迷戀。所以,「成癮」實際上是一種潛意識中的反壓抑機制操控的結果。 —— 張檸
11. 對於業已形成的制度、規范,一般人的反應是遵從,而不會去質疑。 —— 李銀河
12. 源遠流長的中國古典詩歌因其語匯、體式、規范的不斷豐富、完備與成熟而長期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一種君臨一切般的榮耀,然而進入明清以來,它所享有的這種沉甸甸的榮耀卻由於鮮有傑出創造者的持續加入,轉而逐漸滑向一種幾乎令人窒息的尷尬與窘困境地。 —— 譚五昌
13. 長篇小說顯然是一個最保守最有力量的堡壘,它同時還是一個惰性十足的懶漢。其他的藝術門類和文體屈於時代的創新的壓力,都要進行各式各樣的變革實驗,只有長篇小說,它要困守自己的規范,它的鴻篇巨掣使它墨守成規就可以有所作為。這使它有可能以坐享其成的方式來與時俱進:它只要適可而止吸取當時的已有的思想與藝術變革成果,就能獲得成功。 —— 陳曉明
14. 過去被稱之為文學理論的東西,主要是指一種元理論,一種規范化的理論體系,它主要由三大塊組成:其一是馬克思主義文學原理闡釋,包括對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經典原著的反復注釋;其二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文藝學理論體系,對此體系進行修補和字斟句酌形成一個龐大的學術場域;其三是對俄蘇文學理論和德國古典美學進行闡釋,隨著改革開放,加進了對歐美現代文藝理論的批判性的論說。這就是我們文學理論的基本構成成分。 —— 陳曉明
15. 中國的文學理論或文藝學,就是以民族—國家為依靠的巨型寓言,在現代性的歷史進程中,它無疑起到極其重大的作用。在它的強有力的規范下,中國的文學理論把文學放置在革命事業的車前馬後,為創建宏大的民族國家想像建立了一整套的表象體系。在相當的時期里,文學批評臣屬於文學理論,它們二者也共同維護著文學實踐的秩序。 —— 陳曉明
16. 曾經作為規范的文學理論,現在並不能規範文學批評,更不用說規范當下創作實踐。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中國特殊時期的歷史,但不能有效解釋當下中國的文學創作實踐。當代批評與舊有的文學理論分道揚鑣,重要的是時代變異使然。 —— 陳曉明
17. 實際上,關於學術規范的探討,在文革後的當代思想氛圍中,至少就進行過三次。第一次是關於「新三論」的方法論討論。文學理論界(隨後是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開始從自然科學那裡尋求系統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來建立理論模型。實際上,在當時的歷史情勢下,馬克思主義理論占據主導統治地位,學術探討研究都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來展開研究。 —— 陳曉明
18. 現在,要建立一個統一的規范,建立嚴格的學科體系規則也不可能。知識的更新和權威性的喪失,使嚴格的規范顯得異常脆弱。但是現當代文學研究學科在遭遇強勁的挑戰中,更是應該以開放的姿態獲取新的活力。問題在於從業人員在完成知識更新的同時,保持對文學本身的關注。文化研究也不是天然地就和文學研究矛盾,根本的問題在於最後的落點。 —— 陳曉明
19. 在今天,這樣一種希冀象是一種可笑的奢望,象是落敗者的絕望請求。我知道,我們已經無力發出「建立學術規范」這種呼籲或祈求,人各有志,人們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選擇一種生活,選擇一種專業的方式;只是對明顯有些荒蕪的文學領地,期望有更多的同道者。 —— 陳曉明
20. 在不少人看來,30、40年代的文學研究的成熟得益於那些傑出的學術天才的個人努力。不錯,像陳寅恪、聞一多、錢鍾書這樣的學者在學術史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另一方面,天才人物的思想軌跡和研究成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研究成果需要積累,這是學術史的常識,但為什麼有的時候積累可以變成一種知識突破,而有的時期卻只能處於一種無聲無息狀態呢?這涉及到學術研討的思想背景和具體條件了。30、40年代文學研究的成熟,就研究本身而言,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一種促使學術生長的空間已經成熟,這主要是指一批大學學報和研究機構的研究報告得以在學術規范的指引下,系統而有條不紊地推出最新研究成果。 —— 楊揚

6. 道德經經典名句100句及其翻譯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

【解釋】天地萬物之道是可以認知的,但道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名也是可以名狀的,但名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有與無相互滋生,難與易相輔相成,長與短相比較而顯現,高與下相互依存,聲音音律的相互應和而成曲調,前與後相互聯接而成順序。

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天地無所謂仁慈不仁慈,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平等;聖人也無所謂仁慈不仁慈,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任憑百姓自生自滅。

5、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有的版本為「多言數窮」。意思是:多說無益,言多必失,還不如保持靜默。

6、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處】《道德經》第七章。

【解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

【解釋】最大的善就應當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與萬物交融,而不與之爭奪;水只停留在眾人不喜歡的低窪之處,所以水性最接近於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太滿了會溢出,應當適可而止;太冒尖了,難保長久。

9、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金玉滿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貴而驕奢,容易引禍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這才是自然之道。

1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

【解釋】五光十色,有時會令人眼花瞭亂,看不清丑惡;優美的順音,有時會令人聽不到忠言;美味佳餚十分爽口,有時會令人品嘗不了疾苦;騎馬游獵,有時會讓人性情放縱;有時一些稀有珍貴的物品會讓人圖謀不軌。

11、寵辱若驚。

【出處】《道德經》第十三章。

【解釋】無論受到寵愛或受到侮辱,都要把它當成重大的事情,重視起來,敏銳地覺察其中的危險和機遇,而不得意或沮喪。

12、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出處】《道德經》第十六章。

【解釋】認識了自然規律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能公正豁達,能公正豁達才能天下歸從,天下歸從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能長治久安,終身沒有危險。

13、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

【解釋】必須讓百姓的思想行為有所規范,保持純潔朴實心態,減少私心雜欲。這就是崇高而快樂無憂的學問。

1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章。

【解釋】大家都認為懼怕的東西,你也不得不害怕。

15、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章。

【解釋】眾人都覺得自己過得充實有餘,我卻遺世而獨立。眾人自以為清醒聰明,我卻昏庸迷糊;眾人都以為精明,我卻什麼也不知道。

7.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有哪些 倫理道德有哪些問題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一)整體至上,「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國傳統倫理結構中,為國利民,「興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經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現,是最大的「義」。堅持這個原則,以此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一切服從這一準則,乃是「仁人志士」的體現。從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們一直倡導這種人生的境界。孔子曰:「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論語·雍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孟子·滕文公上》)。范仲淹主張「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杜甫詠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的秋風所破歌》);林則徐銘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觀點、主張,都堅持從國家利益和整體利益至上的原則出發在個人對他人、對社會、對群體的關繫上,「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考慮個人利益時應不違背道德原則,不得傷害社會和他人利益。所謂「義然後取」、「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論語·雍也》)。
(二)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原則
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提倡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心,愛護和幫助,力圖構建和諧親善的溫和氣氛。孔子以「仁」作為自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他將「仁」同「愛人」相聯系,把「愛人」作為「仁」的根本要求。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仁」,「博施濟眾者,可謂仁矣」(《論語·述而》)。主張人與人相和,就從自己的慾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增強理解,彼此相互體貼,照顧,給對方以便利,特別是對有困難者以幫助和救濟。墨子從人與人的樸素尊重的功利原則,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倫理原則。他認為,人與人的矛盾、糾紛,都是由於「虧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引起的,即「不相愛」,困此人應當「愛人若愛其身」,而愛人和被人愛是相互聯系的。「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墨子·兼愛中》)。這種人際相愛不僅表現在心理上的同情與關心,更表現在實際生活中的互利互惠,使人得到實際利益。「兼和愛」而「交相利」,默家沖破了儒家「愛有等差」的等級觀念,而倡行兼愛到利的普遍性。力爭使之「廣施周遍」、「廣達四海」。
(三)「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
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的流變,化育而成中國人的人格精神,表現為相互聯系而又相對而生的兩方面:一曰「自強不息」,二曰「厚德載物」。在《易經·易大傳》中,最早提出「剛健」學說,「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象傳》)「剛健」表現為人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剛強不屈的性格,奮發圖強的斗爭精神,「剛健自強」的思想,歷來被歷代思想家所崇尚,成為人們激勵鬥志、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載物」則是中華傳統倫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懷,也是實現剛健自強的現實途徑。《易經·象傳》中指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主張君子應象大地那樣以博大的胸懷、孕育、承載與容納萬物,從而使自己成為博大精深的聖人。這一優秀的品質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以喜悅的情懷容納別人,善待別人,善待人生,凡事多從好處看,在生活中發現美,發現對人類,對自己有益的東西,與人相處,多發現共同點,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其二就是以謙遜的態度,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長處,取長補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與不足,這種廉和態度促使人不斷充實自己,從而使自己日益壯大起來。
(四)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的道德修養原則
注重加強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是中華傳統道德中獨具特色的倫理文化,在這個方面可資借鑒繼承的精神遺產也最為豐富。
在中國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而儒家一派在這方面的思想資料最為系統,儒家學派為人們構畫著「三綱八目」的修養系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三綱」,明確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根本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各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禮記·大學》)這里的「修身八目」詳細地規劃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八個階段,而且他們認為,道德修養是社會上所有的人們共同的立身之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儒家學派既概括了道德修養的完整體系,肯定道德修養的極端重要性。同時還為指導人們的道德修養,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道德修養方法,諸如「立志」、「學習」、「克己」、「內省」、「實踐」、「慎獨」等。他們特別注重「立場」的修養意義,認為「立志」是做人的開端,是成才的根基。「三等可以奪帥焉,匹夫不可以奪志」(《論語·子罕》),而「立志」的核心是「志道」,即志向要遠大,崇高「朝聞道,夕死可矣」、「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員與議也」(《論語里仁》)。「克己」是說為達到一個崇高的道德境界,必須克制自己的私慾與主觀偏見,使自己的心理情感與行為方式符合道德的要求。「學習」是道德修養的基本手段,在古代儒家經典里,「學習」主要是對道德理論,道德規范的學習與了解。《論語》的開篇詞,便是孔子對道德學習的感懷,「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孔子將道德學習概括為「學」、「問」、「思」、「辨」、「行」五個階段,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不僅要學習經典,還要向道德先進典型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學而》)。「內省」就是不斷地反思自己,察覺自己的錯誤與過失,即時發現即時改正。曾參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同上)。明代的學者王陽明,總結出「省察克治」的修善方法,是對曾參「內省」的豐富和發展。他主張每個人應經常在閑暇之時,把自己的好利好貨等私慾認真的清查出來,按照聖賢的道德理論,嚴加批判,將之消滅干凈。「如去盜賊,不要予他出路,不要予他方便,務必使其掃除凈盡」;「又如貓之捕鼠,一眼盯著,斬釘截鐵,務必將其消滅凈盡,廓然大公,方始為快」(《傳習錄·下》)。「慎獨」是一種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也是道德修養所要達到的一種高尚境界,《禮記·中庸》中指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堵,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一個高尚的人,即使在個人獨處,無人監督時,也應堅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對自己的言行,小心謹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因為在無人所知,無人關注的地方,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品德的高低,故而必須自覺主動地保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慎獨」的方法和境界,是一個人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的反映,是一種優秀的道德品質。

8. 哪些好的典型事例是關於思想品德與行為規范

過馬路扶阿婆 有助於人品 這樣世界末日都能死最後

9. 經典中如何解釋道德

(1).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韓非子·五蠹》:「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後漢書·種岱傳》:「臣聞仁義興則道德昌,道德昌則政化明,政化明而萬姓寧。」唐 韓愈 《原道》:「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巴金 《家》三三:「他又一次誇張地感覺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過了這個快要崩潰的大家庭。」 (2). 老子 《道德經》的省稱。 南朝 宋 鮑照 《蜀四賢詠》:「閉簾注《道德》,開卦述天爵。」唐 杜甫 《冬日謁玄元皇帝廟》詩:「世家遺舊史,《道德》付今王。」元 倪瓚 《康素子雜言》詩:「《道德》五千言,玄之又而玄。」 (3).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都講闍梨道德高,音律清泠能宛轉。」《水滸傳》第五三回:「我等自是出家人,不曾惱犯了你,你因何夜來越牆而過,入來把斧劈我?若是我無道德,已被殺了。」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忽二女鬼現燈下,向僧作禮曰:『師等皆飲酒食肉……煩師傳語主人,別延道德高者為之,則幸得超生矣。』」 《ZDIC.NET 漢典網》

10. 教育部曝光八例有違師德典型事件,老師應當做到哪些道德規范

1.老師應該熱愛學生

老師的首要任務就是教書育人,而一個具有師德的老師是應該平等對待所有學生的。不會因為任何原因而歧視學生或者是冷嘲熱諷學生。在學生學習有困難的時候,老師也要做到耐心教導。在學生不聽話的時候,老師不應該有任何體罰學生的行為,一定要全方位的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2.尊重學生的家長

當學生在學校裡面出現了一些問題的時候,老師應該及時的和學生的家長取得聯系。並且在和家長溝通的過程當中,也要虛心聽取家長的意見。並且盡量配合家長的工作。不能夠有指責家長的行為。

結語,希望經過了教育部曝光之後,老師們也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和職責,今後這樣的事情不要再發生。另外也更希望學生和家長能夠尊重老師,理解老師的不易。這樣才會有一個和諧的教育環境。

熱點內容
肖建雄律師 發布:2025-02-13 18:39:02 瀏覽:72
法治宣講主持詞 發布:2025-02-13 18:20:04 瀏覽:340
安陽燃煤條例 發布:2025-02-13 18:16:39 瀏覽:282
民事訴訟法訴訟雙方 發布:2025-02-13 17:41:19 瀏覽:214
商洛司法鑒定 發布:2025-02-13 17:14:45 瀏覽:265
刑法解釋的原則 發布:2025-02-13 16:37:43 瀏覽:17
市場經濟法的作用 發布:2025-02-13 15:47:53 瀏覽:726
法考過了cpa免考經濟法嗎 發布:2025-02-13 14:19:22 瀏覽:662
臨海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2-13 13:42:37 瀏覽:211
合同法江平 發布:2025-02-13 13:31:01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