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建設有哪些
『壹』 簡述法治文化建設的現實措施有哪些
建設法治文化建設的現實措施有:
1、推動全社會樹立法制意識;
2、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
3、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
4、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
5、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
『貳』 八五普法加強社會主義法制文化建設從哪些方面出發
摘要 一、增強做好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叄』 淺談如何建設企業法治文化
(一)在樹立法治文化理念上取得新進展
一是要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核心內容。牢固確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法治文化建設的基礎。在深入開展普法工作及法治文化建設中,要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教育,牢固樹立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和黨的領導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自覺用它來指導法治文化建設實踐。
二是要強化服務群眾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是一種對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和地位的充分肯定。法治文化建設實質上就是以法治精神塑造人,以法治信仰引導人,以法治實踐提高人,以法治文化熏陶人,最終達到提高人的法律素質,確立法治精神意識。
(二)在法治文化培育陣地上要有新進展
一是要發揮電視專欄的普及作用。電視等大眾媒體是面向百姓進行宣傳最有效、最節約社會成本的方式,可快捷地傳播法律知識,提供法律服務。群眾接受信息最快的方式和渠道更多的不是在課堂里,而是在網路上、電視里、報紙雜志上。
二是發揮法制書刊的引導作用。法治文化具有先導作用,唯有能夠滿足領導幹部依法決策的需求、公務員依法行政的需求、青少年學生提高人文素質的需求、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防範法律風險的需求、農民群眾參與基層自治的需求及流動人口依法維權的需求,才能有效增強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滲透力。
(三)在法治文化建設長效機制上取得新進展
一是要完善組織領導責任機制。推進法治文化建設離不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依託法治建設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強對法治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要盡早研究制訂關於進一步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的相關實施意見,以構建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制度化、規范化框架。
二是要建立經費保障機制。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必須有必要的經費保障。在政府加大經費投入的基礎上,還應採用財政支持與社會化、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式保障法治文化建設所需費用。要積極鼓勵運用社會化、市場化辦法籌集法治文化活動經費,將法治文化宣傳過程自然生成的各種產業化資源充分開發利用起來。
『肆』 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需要抓好那些具體工作
增強做好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幹嘛( ⊙o⊙?)】
0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依法治省工作緊密結合的。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實現法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的良性發展互動,有利於夯實龍江法治建設的文化支撐,有利於創造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良好的法治環境,有利於創造具有地域特色、體現當代法治建設方向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使公民普遍確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意識,養成崇尚法治權威、依法辦事的習慣,使法治文化建設逐步成為全省廣大公民的主動意識和自覺行動。因此,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法律素質,推動人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維護法律權威和社會公平正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省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省各級普法依法治理領導組織及其辦事機構,要進一步提高做好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把這項工作擺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實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00二、明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基本原則
00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普及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傳播法治理念、推動法治實踐」為主旨,科學規劃,整體推進,注重特色,開拓創新,有重點、全方位、多層次地開展法治文化活動,為建設富強、文明、和諧、大美、幸福龍江提供內在動力和精神支撐。主要目標:通過不斷拓展法治文化的覆蓋面,增強法治文化的滲透力,逐步建設成與社會主義法律法規體系相適應,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協調,與富強、文明、和諧、大美、幸福龍江建設相呼應,與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相傳承,集法律知識普及、觀念引導、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體系。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在法治建設中的教育、熏陶、引導作用,進一步提高全體公民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識和觀念。基本原則:堅持把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作為推進富強、文明、和諧、大美、幸福龍江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寓於法治建設各個環節,作為法制宣傳教育的重點,植入各種文化表現形式,推動法治文化建設深入發展。堅持推進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深化法治實踐,豐富法治文化形式,使公民自覺接受法治的熏陶。進一步加強領導幹部、公務員、青少年、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農民重點普法對象的學法用法,積極營造濃厚的法治文化氛圍。堅持發揮優勢,挖掘潛力,努力形成具有地域和行業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設品牌,提高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吸引力、影響力和滲透力。堅持探索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規律和特點,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理論和實踐創新,提升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00三、拓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有效途徑
00開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活動。組織多種形式的法治論壇、法治文化成果展,開展「法治人物」、「法制好新聞」評選,以及法律知識競賽、學法用法演講、法制故事宣講、法制文藝匯演、法制電影巡映、法制書畫展覽等法治文化活動,扶持和鼓勵文化館、圖書館、藝術團體、電影公司等文化部門開展形式多樣的法治文化成果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單位、進軍營活動,開展優秀法治文化作品的宣傳、展示工作,擴大法治文化的引導力和影響面。
00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按照主題鮮明、格調高雅、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的原則,建設不同類型、不同特色的法治場館、法治畫廊、法治公園、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街區等。力爭在3年之內,使法治文化陣地覆蓋每個市、縣(市、區)、鄉鎮街道和村(居)。依託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群藝館、文化館、文化站、農家書屋、社區文化中心等,逐步完善基層法治文化公共設施體系,發揮其功效。
00推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產品創作與傳播。把法治題材納入文學藝術創作,舞台藝術表演,電影、電視劇和動畫製作,以及報刊、圖書、音像電子與網路出版計劃,著力打造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相統一,深受群眾喜愛的法治文化精品力作。引導文化企事業單位開發推廣優秀法治影視戲曲作品,組織創作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法制文藝、法制故事、法制漫畫等作品,並適時組織作品徵集等主題活動。每兩年開展一次法治文化作品評獎表彰工作。努力打造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傳播平台,運用優秀文藝作品和優質文化服務感染人、熏陶人、影響人,促進公民對社會主義法治的情感認同和心理認同。
00強化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理論研究。積極拓展法治文化建設研討交流新途徑,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理論研究,把握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豐富內涵和內在規律,優化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傳播藝術,力求把社會主義法治的內涵要求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打牢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堅實的理論基礎。
00四、強化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
00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努力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黨委宣傳、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牽頭協調,相關職能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各界和全體公民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各市(地)、縣(市、區)以及各系統要建立健全相應的組織領導協調機制,落實責任單位,明確工作職責,量化工作指標,強化考核措施,充分調動各有關單位參與法治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00整合資源,加強隊伍建設。依託各級各類藝術表演團體、群藝館,建立法治文化的作品創作、文藝演出專(兼)職隊伍。以有文藝文學創作、書畫愛好專長的公民為骨幹,建立基層業余法治文化作品創作、演出隊伍,扶持民間藝人參與和開展適合基層的形式多樣的法治文化活動,鼓勵群眾自我組織、自編自演、自娛自樂,活躍基層法治文化活動。
00強化保障,確保工作推進。健全法治文化建設的目標管理、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鼓勵引導各地因地制宜,加快發展。建立以政府支持、企事業單位自籌、社會各方面贊助的經費保障機制,結合城鄉環境改造、市政建設、新農村建設、基層文化建設,加大對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培育和樹立法治文化建設的先進典型,組織法治文化建設現場觀摩和經驗交流,以點帶面、循序漸進,積極推動法治文化建設深入開展。。。。
『伍』 如何推進法治文化建設
法治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對於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以文化為載體,以法律法規為內容,用人性化、藝術化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倡導和弘揚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識而被大家認可和接受的一種文化,具有宣傳、教育、引導、激勵和娛樂等多種功能,是思想領域、文化領域、法治領域的重要工作,是法治社會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加強和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充分發揮法治文化在「六五」普法中的主導和引領作用,對於全面實施「六五」普法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創新機制,夯實法治文化建設基礎。必須要在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上下功夫,以機制創新推進法治文化建設。一是強化責任。二是落實保障。三是整合資源。
2、創新品牌,提升法治文化建設活力。要扎實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必須要發揮地區優勢,在鞏固、深化和創新品牌上下功夫求實效。一是鞏固法治文化宣傳廣場。二是深化法制宣傳教育中心。三是打造法治文化生活館。
3、創新載體,增強法治文化建設效能。法治文化建設的難點在於概念虛、基礎弱、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必須要下細功夫、實功夫、慢功夫,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居民的法治意識,提升地區的法治水平。一是加強融合。二是抓好結合。三是注重整合。
『陸』 法治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法治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是:
1、法治文化建設是現代民主法治回的靈魂;
2、法治文化建設是深入推答進依法治國方略的現實需求;
3、法治文化建設,是做好新時期人大工作的內在要求;
4、法治文化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5、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是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
『柒』 什麼是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一種包含民主、人權、平等、自由、正義、公平等價值在內的人類優秀法律類型的文化。包括法律制度結構和法律觀念結構,以及自覺執法、守法、用法等行為方式。
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權利保障為目標,在一定的治國理念和與此相適應的制度模式確立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
具體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模式的確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應制度和組織機構的建立與運行。
搜狗問問
(7)法治文化建設有哪些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內涵: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由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群眾性的普法宣傳設施設備、關於法治宣傳教育的制度規范等構成的,有利於法律實施的社會心理支持力量,屬於文化的重要內涵。法治文化改變了傳統文化中不重視法律在調整社會關系中作用的社會心理傾向,形成人人遵從法律的意識,創造出有利於法律實施的社會氛圍。
治文化實際是文化的一種。文化是一個很復雜的概念,它包含了很多因素,法治文化就是體現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能夠促進法治進步的一種文化現象。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我國特有的,其形成和發展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道路及相應的文化現象等;
另一方面是在法治領域能夠體現社會主義法治的一種文化。在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做了相當大的努力。比如,十八屆四中全會規定了憲法宣誓制度,要求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者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就職時公開向憲法宣誓,這就是營造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一種具體形式。
再比如,浙江省杭州市建立了「五四憲法」資料館,這實際上是一個紀念館博物館,也是營造法治文化的非常重要的載體。還有很多單位很多地區設有法治廣場、憲法大道等。這種有形的載體可以提醒人民群眾法治的重要性、憲法至上性並營造出一種法治氛圍。
另外,組織青少年參觀法庭、組織學生旁聽案件審理,這也是一種法治文化的熏陶。人們在這樣一種氛圍里長期熏陶,就會形成一種法治信念,就會自覺形成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這就是法治文化的重要性。
『捌』 法治文化建設的內容有哪些字數越多越好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推動法治文化建設,是實現依法治國總目標的基本要求,是開展全民普法工作的重要支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法治中國建設實踐的內在反映,表現為以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為內核的法治文化觀念、法治文化氛圍、公民法治素養等多方面,它反映並影響著我國的法治實踐。開展全民普法工作,讓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必須將法治文化建設作為重要著力點。
推動法治文化建設,就是引導人民從觀念上維護憲法法律權威,讓法治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信仰。要想讓人民真正地內心擁護與真誠信仰法律,除了法律科學合理、有效實施等原因,更需要法治文化的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這要求普法工作者積極圍繞黨的工作大局,從更高層次上謀劃好法治文化建設,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貢獻。全面依法治國,其中一個最基本要求就是要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法治文化建設對於更好地發揮法治在全社會的引領和規范作用,養成人們的法治自覺起著重要的、基本的推動和保障作用。只有在全社會打下堅實的法治思想基礎,通過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首先,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民主政治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發展,只有培育和形成以法治精神為核心的法治文化,才能更加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才能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其次,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一個重要表現是在法治方面的需求更加強烈。正確引導人民群眾依法辦事、依法維權、依法合理表達訴求,需要我們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法治精神,扎實深入地進行法治文化建設,努力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對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思想認同、感情認同,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打下和諧穩定的社會基礎。再次,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是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需要良好的法治環境作保障。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深入發展,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全社會形成共識,才能夠在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中贏得主動,充分發揮投資在保增長中的作用,助推地方實現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注重創新推動法治文化建設全面健康發展。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新課題、新任務。我國法治文化建設正在積極引領、支撐和推動著我國法治建設實踐,但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這一建設必定是一個長期而漸進、曲折而艱苦的過程,需要我們以創新的思維不斷推動。一是要充分發揮和結合各項資源優勢。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涉及社會各個領域、各類人群,在推進過程中,不能閉門造車,要注重工作結合,在深入推進普法工作中充分發揮法治文化的引領作用。二是充分發掘各領域資源,在機關文化、城鄉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工作中突出法治文化建設的時代性、先導性、協調性和系統性。三是要特別注重鮮明特點和品牌效應。法治文化建設不僅要高端設計,更要注重「接地氣」,按照主題鮮明、因地制宜的原則,突出發揮地方特色文化優勢,以不斷增強識別力、吸引力和影響力為著力點,精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不斷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豐富的法治文化精神食糧。
注重法治文化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的有效銜接。要深入持久地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既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能因循守舊,應該樹立自信、保持定力,根據實際情況和發展階段積極穩妥、循序漸進進行。一是通過各類活動引領、項目推進、產業培植等方式的服務,設計好法治文化建設載體,在各類經濟社會活動中植入法治文化表現形態。具體而言,就是要同機關文化相結合,立足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同鄉村文化相結合,立足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富民工程,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同城市社區文化相結合,立足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提高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同校園文化相結合,立足培育青少年法律素養和道德情操,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同企業文化相結合,立足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企業依法經營和依法防範風險的能力等。二是堅持把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激活法治文化建設的內在活力,把法治文化體系的基本要求細化為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職業規范、學生守則等具體行為准則,使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全方位、多渠道地傳播法治精神,不斷擴大法治文化建設的覆蓋面。三是積極建設不同類型、不同特色、不同規模的法治文化陣地,營造「出門有法、抬頭見法、說理用法、辦事循法」的濃厚法治文化氛圍。
『玖』 法制文化建設對依法治國有什麼好處
法治文化是法治社會的精神要素和文化土壤,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支柱。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貫徹落實這一重大部署,必須高度重視和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充分發揮法治文化對依法治國的促進作用。
充分發揮法治文化的精神支撐作用,營造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良好氛圍。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在我國法治實踐中長期積淀形成的,對法治建設起著無可替代的支撐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征程已經開始,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弘揚法治精神,需要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營造良好氛圍。一是樹立法律信仰。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們對法律越是尊重與信仰,法治意識與法治氛圍就越濃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要求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應以此為契機,加強法治文化教育,引導人們逐步形成對法律的信仰。二是堅定走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信心。引導公民樹立崇尚法治的信念,培育和發展法治文化,促進全社會尊法、護法、守法、用法,使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內心信念和追求目標。
充分發揮法治文化的價值塑造作用,形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良好風尚。法治文化由法治價值內化而來,具有潛移默化的教化和調控功能,能夠凝聚全社會的思想共識與行為共識。只有法治成為人們自覺踐行的核心價值觀,全社會才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風尚。法治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追求。在我們這樣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發揮法治文化的價值塑造作用尤其重要。一是繼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法治精神。重視從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豐富的符合現代法治精神的思想,是培育和發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重要思想資源。二是借鑒國外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我們既要認真學習西方國家法治經驗,又絕不照抄照搬。應根據我國社會實際借鑒國外法治經驗和法律條文,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充分發揮法治文化的動力保障作用,開創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良好局面。法治文化是社會變革的重要推力,是推動我國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法治文化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必須強化領導、完善機制,多措並舉、持之以恆。一是充分發揮黨對法治文化建設的領導作用。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最根本保證。二是充分發揮法治文化建設運行機制的作用。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法治文化建設工作機制與規范體系,將法治文化建設上升到制度高度,為落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戰略部署提供重要保證。三是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作為法治文化建設主體的作用。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大力促進公平正義的實現,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使全社會真正理解現代法治精神,自覺弘揚法治文化,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發揮應有作用
『拾』 新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作業。。。。近幾年的。。。
額,,,有了維穩小分隊,法律就是扯淡,黨領導一切,何況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