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憲政法治人權

憲政法治人權

發布時間: 2022-01-14 08:22:08

❶ [轉載]什麼是憲政憲政是什麼意思

憲政是指一種在憲法之下使政治運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狀態,它要求政府所有權力的行使都被納入憲法的軌道並受憲法的制約。憲政的實施首先要限制政府的權力,同時要保障公民的權利。「憲政」(Constitutionalism or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與「憲法」(Constitution or Constitutional Law)一樣,均是舶來品。從英文詞源上看,憲政與憲法有不解之緣。從歷史淵源上考察,古希臘最博學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交替運用憲法、憲政、政體等語詞,在他那裡,憲政與憲法的含義並無二致。他主張用憲法的形式限制整個國家的結構,規限城邦「最高統治機構政權的安排」。到了近代,憲政與憲法的含義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而且,就其科學內涵而言,近現代憲法與憲政的概念與古希臘時期的城邦憲法、憲政均有實質上的不同。西方學者的憲政概念:他們都迴避對憲政階級實質的分析,且大都是從某一角度來闡釋憲政,因而不夠全面。若撇開他們以西方憲政為理想參照系所帶來的偏見不論,他們的不少觀點對我們界定憲政概念還是有借鑒意義的:(1)憲政以「法之法」的憲法為基礎;(2)憲政意味著對於政府權力和公民權利的制度安排,它保障公民權利並制約政府權力;(3)憲政是法治的政治秩序;(4)憲政包含著意識形態和文化觀念。中國學者的憲政概念:既包含了西方學者憲政定義中的合理成分,又有自己的突出優點,一是比較全面,二是大都強調了憲政的動態意義和實踐色彩。但也有若干不足,如張友漁教授的定義中並沒有強調「憲政」的民主政治要義,以至難以說明一些國家制定了憲法但實際上並不存在憲政的例證。杜鋼建副教授的觀點頗為新穎獨特,有一種更為務實的特點。但他將民主排斥出憲政的要義范圍而把自由推崇為憲政的首要目標並不可取。自由是憲政的低度目標,民主才是憲政的關鍵要旨。總結上述學者的觀點,我主張把憲政簡單地定義為:憲政是以憲法(立憲)為起點、民主為內容、法治為原則、人權為目的的政治形態和政治過程。憲政和憲法的關系:從根本上講,憲政確立與否,不僅僅取決於擁有一部有形的憲法,而更重要的在於與憲政的基本要求相統一的憲法的從價值基礎、政權結構及其保障機制等實質內容。在形式上,憲政有賴於憲法;而在理念上,憲法形式也脫離不了人們對憲政所追求的理想價值成分。憲法一旦頒行就成為實施憲政的依據,指導憲政建設的運行。而憲政所負的使命是,既要實施憲法,又要完善發展憲法。這里,憲法和憲政具有形式和內容的辯證統一關系。憲政對於憲法的意義在於,首先它是防止列寧所說的「虛假憲法」產生的唯一手段。列寧指出:「當法律同現實脫節的時候,憲法是虛假的;當它們是一致的時候,憲法便不是虛假的。」憲政是憲法的支柱、動力和靈魂,有憲法而無憲政,憲法便失去其真實性、有效性;其次,憲政是驗證憲法「正當性」的問題:什麼是憲政?憲政是什麼意思? 關鍵環節。憲法的「正當性」特指憲法內蘊的應然價值取向,憲法規范應體現公認的立憲主義的憲法觀念和精神,表達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象清末《欽定憲法大綱》企圖用根本法的形式把封建專制的國家制度鞏固起來,因而即便它在現實中得到實施,也不會有「憲政」可言。而就中國1975年憲法而言,若嚴格實施,也不會帶來人民所渴求的「憲政」。可見,憲政是驗證憲法「正當性」本質所在,憲政運作既是體現憲法「正當性」的實踐環節,又是驗證憲法「正當性」的手段,並不斷推動其「正當性」的手段,並不斷推動其「正當性」的動力源泉。總之,實行憲政在正常的條件下,固然是以正當性的憲法為前提,無憲法即無憲政,正當性的憲法是憲政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而憲政又是憲法的靈魂所在。沒有憲政動作,憲法就徒有其名,虛有其表。憲法是依賴憲政來得以實施、維護和發展完善的。憲法權威的樹立,憲法的實施、完善和發展是寓於憲政之中的。

❷ 怎樣理解憲政與民主、法治、人權的關系

法治與人權
狹義的法治認為法治本身並不提供「公正」,但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尋求公正的法律框架和程序;而實質的法治擴展了狹義的概念,包括某些與此相關的個人的實質性權利。這個擴展則在法理上承認天賦人權,也為憲政國家的憲法最終包括了人權法案建立了法理依據。也因此,只有在有法治的國家,人權才能獲得保障。就人權保障而言,法治則使普世價值的人權和各國憲法或基本法上的基本權利不受來自他人或政府的非法侵犯。目前,狹義法治比實質法治獲得更廣泛的認可。
法治與憲政
憲政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種主張以憲法體系約束國家權力、規定公民權利的學說、理念和政治實踐。這種理念要求政府所有權力的行使都納入憲法的軌道,並受憲法的制約,使政治運作進入法律化理想狀態。憲政是民主制度的基礎和保障,同時也是對民主政治的制衡,在憲政國家,政府和公民的行為都是有邊界的,不能互相僭越,政府所代表的行為世界是公共部門,相對來說公民的行為世界稱作公民社會。憲政的根本作用在於防止政府(包括民主政府)權力的濫用(即有限政府),維護公民普遍的自由和權利;傳統上,憲政本身並不直接涉及到政府是否通過民主選舉產生,但現代憲政理論往往與民主的概念密不可分。
憲法強調法律具有凌駕於包括政府在內的一切的法治的必要性。沒有法治也就沒有憲政。
法治與民主
法治原則要求法律對政府權力與對人民具有普遍拘束力,要求政府權力與人民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因為如果不是透過民主機制所制定的法律,往往淪為政府權力對人民的統治工具,不能有效拘束政府權力,這並不符合完整、正確的法治。因此民主也可說是法治的必要前提和實質內涵之一。
民主制度的具體表現之一是在人民能直接或間接(透過民選的議員、代表)制定各種法律,如果法律不被尊重或遵守(特別是不被政府所尊重或遵守),民主制度也形同虛設。因此民主制度的內涵也包含了落實法治原則。
法治對民主的保障與人權一樣是通過實質法治體現的。狹義法治並不包括民主內涵。
就民主制度而言,法治是使民主制度能發生實際效力的方法。

❸ 民主與法治,憲政的關系

民主與憲政並非一致,民主是一種形式,而憲政則是一種制度;
憲政的核心版價值在於權個人自由,而民主則著重於政權歸屬。
憲政的精髓是「有限政府」,即政府應當受到約束,以避免侵犯民權;這並不涉及政府是否經過民主程序產生,例如17世紀立憲時期的英國。只有民主而沒有憲政,則民主往往淪為「多數暴政」或民眾被少數人引導操縱。
憲政的存在,在制度層面上最大程度減少民主的無序性和盲目性,並保護少數群體的人權,使得民主不被扭曲。
有關民主與憲政之間的關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著名政治學者讓·布隆代爾(Jean Blondel)曾經分析過人們對民主與憲政之間的關系的三種看法:
1、聲稱民主與憲政之間互相依賴、密不可分,伊利(Ely)和霍姆斯(Holmes)就持這種觀點。霍姆斯認為民主主義者與憲政主義者應被視為互相支持的力量;
2、包括盧梭、潘恩、傑斐遜等在內的經典作家認為民主與憲政這兩個概念完全背道而馳,在他們看來,憲政是死者統治活人的工具;
3、存有一種中間觀點,即所謂的「立憲民主」,弗里德里克(Friedrich)持這種觀點,他認為民主與憲政之間存在著一個交叉的領域。

❹ 憲政以下列哪個選項為內容() a憲法 b民主 c法治 d人權

憲政是以憲法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與法治的結合,構成政權的組織形式。
可見,正確答案為b民主 ;c法治 。

❺ 民主法治和人權關系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人權保障的關系
------------------------------------------------------------------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在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踐經驗,合理借鑒中外法治文明發展的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這個理念的提出為當前和今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了正確的思想指南。本文擬就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關系和人權保障關系進行探討和論述。

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確立是保障人權的政治基礎

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首次將「人權」概念引入憲法,明確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將「人權」由一個政治概念提升為法律概念,人權入憲開創了用憲法保障人權的新時代。繼而,中共中央又提出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共五個內容,前四個理念是對憲法規定的保障人權做了進一步的闡釋,為尊重和保障人權奠定了法律基礎和政治基礎。
人權入憲是人民民主憲政和人權法律保障的重大發展。第一,確立了人權原則,完善了民主憲政。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後頒布實施的《共同綱領》和四部《憲法》都沒有使用「人權」概念,而只使用「公民的基本權利」概念。雖然從實際內容來看公民權利與「人權」概念並無二致,但是,由於憲法中沒有「人權」概念和原則,使得我國的人權法律保障和人民民主憲政建設顯得不夠完整。此次修憲引入「人權」概念,完善了人民民主憲政的內涵。
第二,突出了人權價值和理念,為憲法關於公民權利的規定注入了新的意義。此次修憲在寫入「人權」概念的同時,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憲法關於公民權利原則性規定的條款之一,既賦予人權概念以確定的內涵,又從原則上提升了公民權利概念的實質含義和價值,實現了兩者的統一。
第三,完善了公民權利保障的原則規定,強化了憲法的人權精神。人權作為一項原則寫入憲法,不僅使《憲法》第33條關於公民權利的原則規定更加完整,對第二章關於「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定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對整部憲法有關人權的內容起到統率作用,對憲法的基本精神和未來發展將產生導向性影響。從憲法上宣告和確認人權,僅僅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第一步。更為重要的是,要變憲法原則為實際行動,在現實中切實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權。
切實遵行憲法的人權原則,就要將尊重和保障人權貫穿於立法、執法、司法和執政、行政各個環節之中。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過程中要進一步突出人權主題,突出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基本精神,將憲法規定的人權原則和各項公民權利具體化到有關的法律法規中去,建立健全以憲法為基礎的行之有效的人權法律保障體系,使公民各項人權的保障做到了有法可依。
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具體法律保護人權的科學指針

人權的改善和進步需要法製作保障。法制則需要科學的理念作為指南。刑法作為我國法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涉公民基本人權的保護。從目前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具體法律保護人權的法治理論 依據,順應時代要求,進一步從制度上強化了對公民人權全面而有效的保障。

其一是確立三大刑法基本原則,為人權保障提供堅實基礎

首先是確立了罪刑法定原則。現行刑法第3條:「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罰;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罰。」這一規定以具體法律條文的形式確立了罪刑法定這一現代刑法的首要原則。它表明,當代中國刑法由偏重對社會整體利益的保護向保護社會整體利益與保障個人權利並重的價值取向轉變,體現了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因而在中國刑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使公民能夠清楚地預測到自己行為的性質和後果。同時,罪刑法定還能夠使公民預測到他人的行為性質和後果,避免因擔心自己的利益受他人侵犯的恐懼和不安。

其次是確立了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法治原則在刑法中的具體化,也是罪刑法定原則的必然要求。現行刑法第4條:「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其實質是:任何犯罪人均應當平等地承擔刑事義務,並平等地享有刑法所規定的刑事權利,不允許犯罪人因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財產、性別、種族等的不同而適用不同的刑罰。

再次是確立了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罪、責、刑相適應,亦可稱為罪刑相當、罪刑均衡、罪刑相稱,其基本意義是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罪刑相稱、罰當其罪。現行刑法第5條明確規定:「對犯罪分子量刑的輕重,應當與其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人權保障的實質是: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和適用刑罰必須公正,從而使犯罪人的權利得到法律合理的剝奪、限制與保護,同時被害人的權利也得到合理的刑法保護。

其二是強化和突出了對特殊群體人權的保護

對社會特殊群體的特殊保護是人權保護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就刑法的人權保護而言,強化對未成年人、殘疾人、婦女、少數民族等特殊群體的人權保護,無疑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1.關於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未成年人由於生理、心理尚不成熟、責任能力不完備且易於教化等特點,成為現代各國刑事政策和刑事法律上普遍予以從寬處理的特殊對象。我國現行刑法規定了對未成年人的犯罪及其刑事責任的特殊待遇,表現在:(1)明確規定了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負刑事責任的范圍。(2)明確規定對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從寬處罰,即一律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3)明確規定對未成年犯罪人不得判處死刑,即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判處死刑,包括不得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

此外,為了切實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現行刑法進一步強化了對侵害未成年人之犯罪的刑法懲治,明確規定了一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新罪名,如猥褻兒童罪、拐賣兒童罪、嫖宿幼女罪等。對於一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犯罪行為,刑法也明確規定要從重處罰。

2.對精神病人、盲人、又聾又啞人的特殊保護。現行刑法第18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一規定考慮到了精神病人由於存在精神障礙,其責任能力減弱甚至不具備的特殊情況,有助於維護精神病人的合法權益。

盲人、又聾又啞的人由於重要的生理功能喪失而影響其接受教育、學習知識和開發智力,進而影響到其刑法意義上的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不完備。我國刑法第19條規定,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刑法對生理功能缺陷者的特殊保護。

3.對婦女的特殊保護。我國現行刑法對婦女的特殊保護體現在兩個方面:(1)保障婦女在犯罪時受到適當的從寬處理。現行刑法第49條規定:「審判時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對孕婦不適用死刑,這既是對婦女作為母親的尊重,也是對胎兒的保護,體現了刑罰的人道主義。(2)在婦女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刑法給予特殊保護。現行刑法強化了對婦女合法權益的特殊保護,關涉婦女合法權益特殊保護的罪名主要包括強奸罪、強制猥褻婦女罪、侮辱婦女罪、拐賣婦女罪、重婚罪、組織賣淫罪等等,這些罪名構架起了我國刑法對婦女的特殊保護機制。

4.對少數民族公民的特殊保護。相對於1979年舊刑法而言,現行刑法在解決民族問題上進行了重要的補充和必要的修改,進一步強化了對少數民族公民人權的保護。具體表現為:(1)繼續在刑法總則中對民族自治地方如何適用刑法典作出專門規定。(2)完善刑法分則關於非法剝奪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的規定,以更好地保護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

其三是刑罰更加人道化

刑罰人道無疑是用刑法保障人權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現行刑法也充分體現了刑罰人道主義精神。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保留並更加重視人道性的刑罰種類「管制」。管制是一種對犯罪分子不予關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機關予以執行的刑罰方法。作為一種開放性的刑罰方法,管制的人道性特徵十分明顯:首先,它僅僅限制犯罪分子的部分自由而並非剝奪其自由;其次,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未與社會隔離,仍在其工作崗位上;再次,被判處管制的犯罪人還可以享受同工同酬的勞動待遇。二是限制和減少了死刑。我國現階段在死刑問題上一貫堅持的刑事政策是:保留死刑,限制死刑,堅持少殺,防止錯殺。這一政策是符合中國現階段社會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的。現行刑法較好地貫徹了這一政策,對死刑進行了嚴格地限制和削減,主要表現在:(1)進一步限制了死刑的適用條件,將死刑的適用對象嚴格限制於「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2)放寬了死緩減輕為無期徒刑的條件,將1979年舊刑法規定的「確有悔改」修改為「沒有故意犯罪」。(3)削減了死刑罪名。比如,將舊刑法規定的流氓罪分解為強制猥褻婦女罪、侮辱婦女罪、聚眾斗毆罪、尋釁滋事罪和聚眾淫亂罪,這幾種罪均未設置死刑,這等於取消了原流氓罪之死刑。三是刑法分則體現了反對酷刑、保障人權的法治理念。我國政府一貫反對酷刑,在立法和司法上都採取了積極的措施予以遏制。現行刑法規定了刑訊逼供罪、暴力取證罪、非法拘禁罪、虐待被監管人罪等酷刑范疇之罪名,這是我國政府反對酷刑、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乃至犯罪人人權的法治理念的具體體現。

由此可以看出,憲法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各自反映出對人權保護的重要意義,並且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在我國法治建設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❻ 人權與法治的關系是什麼

法治又稱「法律的統治」,是指以法律為准則統治或治理國家。它與「人治」相對,即治理國家依靠確定的、公開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規則,而不是依靠統治者個人的意志。法治與法制不同,法制是指法律制度,不涉及治國原則和法律的價值與權威。不同國家對法治的理解是不同的。一般來說,法治有三層含義:第一,依照法律治理國家,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第二,憲法和法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必須嚴格依法辦事;第三,保障民主、平等和自由。

法治思想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提出來的,亞里士多德曾對法治政府優於人治政府進行了論證。我國古代的《管子》一書中就含有「依法治國」的思想,並且法治學說一直在傳統社會中發展延續。進入20世紀後,我國傳統的法治概念與民主、自由、人權相結合,成為社會改良和革命的口號。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不斷探索人民當家作主、依法保障人權的道路。1997年,黨的十五大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立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其確立為憲法原則。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被載入憲法,這成為我國依法治國、保障人權在制度發展上的新的里程碑。

法治與人權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法治是保障人權的前提條件。沒有法治,就不能充分尊重和保障民主、平等、自由等基本人權。在國際上,人權也必須通過公正的國際法律秩序來保護和促進。正因為如此,《世界人權宣言》將法治確立為一項重要原則。其次,權利是制定憲法和法律的根據。人權作為一個權利體系,會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完善,這對創設和發展法律權利和義務關系有很大的影響。第三,人權作為一種「應然」的道德權利,可以為法律權利和相應的法律原則、制度提供道德基礎,從而解決法的道德性問題,並在某種程度上補救法律形式的不足。

❼ 談談憲法和憲政的關系

如果是論文的話,論點很多,我不知道你是什麼意思?
給你一篇作參考。
從理想的社會模式來看,憲政在結構上應包括三個要素:①法制,即憲法的存在或相當於憲法作用的最高法律的存在。②民主,即社會多數人的民主和對國家權力的制約。③人權,即依一定的政治程序或法律程序而實現的公民權利的保障。憲政是以憲法為前提,以民主政治為核心,以法治為基石,以保障人權為目的的政治形態或政治過程。但憲法又不是檢驗一國是否有憲政的唯一條件。

❽ 憲政意味著什麼舉例說明

憲政是指一種在憲法之下使政治運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狀態,它要求政府所有權力的行使都被納入憲法的軌道並受憲法的制約。憲政的實施首先要限制政府的權力,同時要保障公民的權利。
西方學者的憲政概念:他們都迴避對憲政階級實質的分析,且大都是從某一角度來闡釋憲政,因而不夠全面。若撇開他們以西方憲政為理想參照系所帶來的偏見不論,他們的不少觀點界定憲政概念還是有借鑒意義的:

(1)憲政以「法之法」的憲法為基礎;

(2)憲政意味著對於政府權力和公民權利的制度安排,它保障公民權利並制約政府權力;

(3)憲政是法治的政治秩序;

(4)憲政包含著意識形態和文化觀念。

中國學者的憲政概念:既包含了西方學者憲政定義中的合理成分,又有自己的突出優點,一是比較全面,二是大都強調了憲政的動態意義和實踐色彩。但也有若干不足,如張友漁教授的定義中並沒有強調「憲政」的民主政治要義,以至難以說明一些國家制定了憲法但實際上並不存在憲政的例證。杜鋼建副教授的觀點頗為新穎獨特,有一種更為務實的特點。但他將民主排斥出憲政的要義范圍而把自由推崇為憲政的首要目標並不可取。自由是憲政的低度目標,民主才是憲政的關鍵要旨。總結上述學者的觀點,我主張把憲政簡單地定義為:憲政是以憲法(立憲)為起點、民主為內容、法治為原則、人權為目的的政治形態和政治過程。

❾ 什麼是憲政

關於憲政概念,學界有集中不同看法。
美國政治家薩托利將憲政的要素概括為: 1 有一部叫做憲法的高級法 ,不管其是否成文; 2 存在司法審查; 3 有一個獨立的法官組成的獨立的司法機關; 4 存在基本性的正當法律程序; 5 存在有約束力的立法方式上的程序規定 ,可以作為赤裸裸的法律意志進行有效控制機制。
路易斯•亨金認為 ,憲政意指「成立的政府要受到憲法的制約 ,而且只能根據其條款來進行統治受制於其限制」 。還有學者認為「憲政是這樣一種理想 ,正如它希望通過法治來約束個人 ,並向個人授予權利一樣 ,它也希望通過法治來約束政府並向政府授權。」
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丹•萊夫也以憲政蘊含的法治要義來闡述憲政 ,認為「憲政意指法律化的政治秩序 ,即限制和鉗制政治權力的公共規則和制度。憲政的出現與約束國家和官員相關。」
中國學者提出的不同的觀點如下。
學者劉軍寧認為:「憲政的本質的確是而且必須是限政。在憲政主義看來 ,不論一個政府的組織形式如何 ,都不得存在不受限制的最高權力。」
學者賀衛方認為 ,憲政大致上是指憲法條文得以在生活的現世中兌現的狀態 ,但是以更寬泛的意義上說 ,憲政的要義乃是將一切專橫的權力納入規范軌道的事業 。
有的學者認為 ,憲政就是國家依據體現民主法治精神的憲法進行活動 ,以充分維護和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為目的 ,以科學規范國家權力的運作為保障 ,以憲法精神的充分貫徹為樗的政治形態或政治過程 ,它是由憲法所確認和規定的民主政治法治化的整個過程。簡言之 ,就是以憲法來治理國家 ,即所謂「憲法治」。
概括來講就是:以憲法為前提,民主政治為核心,法治為基石,人權保障為目的。

熱點內容
法考過了cpa免考經濟法嗎 發布:2025-02-13 14:19:22 瀏覽:662
臨海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2-13 13:42:37 瀏覽:211
合同法江平 發布:2025-02-13 13:31:01 瀏覽:241
電信服務不適用合同法 發布:2025-02-13 13:23:11 瀏覽:336
法律顧問讓調解更高效 發布:2025-02-13 13:12:53 瀏覽:651
人民法院最高審 發布:2025-02-13 12:58:04 瀏覽:491
沈陽市供暖條例 發布:2025-02-13 12:55:11 瀏覽:816
民法典河邊 發布:2025-02-13 12:26:49 瀏覽:46
公司不發底薪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5-02-13 12:22:41 瀏覽:594
濟南市鐵路法院 發布:2025-02-13 11:17:20 瀏覽: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