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道德生活
❶ 如何理解人的本質以及道德生活與道理教育的本質
人性固然是生物性與精神性的統一,但人的本質卻是對與生命質量或意義版等精神性的祈求。權在物質生活的基礎上,道德生活的本質應當是人類生活意義的求索和生存質量的提升。而道德教育的本質或本質功能也就只能是對個體在社會生活中追求其屬人的精神性和精神生活的一種有意識的幫助。
❷ 人們在道德生活中的理想追求有哪些
生活,生而活著,所謂道德是一種文化,文化影響人,道德是一種規則秩序,為讓社會運轉,人們都生活的好,理想追求想要達到的樣子目標,懷仁,人二些,有自己思考感悟,能履行對家庭社會國家的責任,敬重先烈。
❸ 有關道德方面的成長感悟
道德教育:創造與融合
作者:翟小寧 文章來源:摘自《人民教育》2005年第十期 點擊數:984 更新時間:2005-7-20
題 記
有兩種事物,我們越思索它就越感到敬畏,那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道德的境界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首先人格的理想境界是真善美。道德文化的理想境界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而不同,正大光明。道德生活的理想境界是和諧,即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的身心和諧。
道德的境界有層次之分,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基本道德,二是高尚道德,三是聖賢道德。
基本道德的主要內涵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基本道德要人們獨善其身,具有相應的責任意識。高尚道德要求人們在具備基本道德的基礎上,還要有更高的道德素養,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在高尚道德之上是聖賢道德,這是一種崇高的道德境界。聖賢有一顆仁愛眾生、善利萬物、兼濟天下的心,是崇高道德和智慧的化身。他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透徹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站在人類精神的高地,思想澤被人間,人格流芳百世。
亞里士兵多德認為:教育要使學生具備基本的道德修養、底線倫理和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能力。道德教育要以培養基本道德為底線,以培養高尚道德為目的。基本道德是基礎,高尚道德是提升。基本道德培養的是合格公民,高尚道德培養的是賢明君子。學校德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基本道德和高尚道德,培育人格健全的人。聖賢道德的培養不是學校德育所能獨立承擔的使命,但聖賢的思想卻是道德教育的寶貴財富。
道德教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的根本是正其心,關鍵是正其念,重點是致良知。
心正則行正,心美則身美。美好的心靈是一切美德的源泉。從美好的心靈中才能流出美德的泉水。育其心,動其心,正其心,凈其心,美其心,是道德教育的根本。
正其心必先正其念。所謂正其念,就是要樹立正確的信念,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信仰是人生的靈魂,高尚的信仰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根本動力。真誠,善良,美好,正義,尊重,寬容,大度,感恩,勤奮,質朴,勇敢,責任,愛心,優雅,文明……這些信仰普通而又珍貴,朴實而又崇高,外化為行動,涵養為美德,滲透在生活之中,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是世界美好的基石。
良知是我們心中光明的道德,是存在於靈魂深處的真善美。致良知,就是要在心中灑下光明的道德並使之發揚光大,在心田播下真善美的種子並合之生根發芽;就是要像孟子所說的,啟發人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由此生長出出仁、義、禮、智四種美好的品質。簡言之,致良知就是要啟發善良於心靈,播種美德於心田。
心靈是田地,良知是種子,信仰是陽光,美德是花朵,善行是果實。種花得花,種豆得豆;一分耕耘,一份收獲。播種真善美,才能生長真善美。
道德教育的途徑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道德教育內涵深刻,涵蓋深廣,兼容人類、自然、家庭、社會、學校等各個方面,其途徑多種多樣,其方式豐富多彩,其方法不一而足,化用兩句古詩來說,就是「不拘一格育人才,萬紫千紅總是春」。
我們應該不斷探索,提煉出一切工作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啟發道德智慧,陶冶道德情感,培養人文情懷,體驗道德情境,樹立人生榜樣,建立人生准則,播種道德行為,養成道德習慣,鑄造首先環境,尊重賞識激勵,等等。在此僅擷取幾點經略述之:
1、啟發道德智慧。
道理,乃道德之理。不明白道德之理,就沒有道德信念;沒有道德信念,就沒有道德願望;沒有道德願望;就沒有道德行為。「信、願、行」三者中,信是基礎。
信的前提是明理。明理方能啟智。道德教育要使學生明白生活的道理,具備一定的道德智慧。
讀書以明理。書中蘊含著豐富的道理。《易經》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兩者相輔相成,水乳交融,構成君子品格的內在美質。涵泳體會,這兩句話所帶給人的啟迪是非常深刻的。
讀書可明理,感悟生活亦可明理。生活是最好的教科書,生活比之書本,它帶給人的啟發更多,賜予人的磨煉更豐富。總之,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讀書思索,與人交流,感悟生活,感受人生,皆可明理。明理重在滲透,啟智重在感悟。
2、陶冶道德情感
培養健康高尚的情感重在熏陶。浸潤。凈化。柏拉圖說:「最好的教育就是那種使得體魄和心靈盡可能得到美的熏陶,盡可能得到完善的教育。」人的身心常受美的環境熏陶,不知不覺也會生出一腔美的情感,養出一種美的氣質。
朱光潛先生談到美學中的「移情」現象時說:「美感經驗是人的情趣與物的姿態和往復迴流。人不但移情於物,還要吸收物的姿態於我,還要不知不覺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經驗的直接目的雖不在陶冶性情,卻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裡印著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潤,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濁念。」(《談美、談文學》)
文學藝術在陶冶情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巴金先生說:「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傑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文學的作用就是要人變得更好。」
3、培養道德習慣。
葉聖陶先生說:「教育的真諦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培養良好習慣,要從日常行為入手,經過一個長期的養成過程,讓不良習慣遠離自身,讓良好習慣成為自然。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自主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莫為」,要讓學生在自主教育中自覺地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文明的素養。要注重道德細節,教育學生「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引導學生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時時處處文明自律,塑造健康文明、和諧向上的良好形象。
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對於一個人的發展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儲蓄好習慣,就等於為將來的生活儲蓄幸福。
文化即德育 生活即德育
「道德教育——心智向善的訓練——涉及諸多方面。它涉及規則和戒律——在日常生活中,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也包括具體的指導、規勸和訓練。亞里士多德寫道:幼年時形成的良好習慣可以改變一生。道德教育還必須明確道德榜樣的絕對重要性。有人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比默默無聲的榜樣的力量更有力,影響更大了……
除了戒律、習慣和榜樣外,道德教育的園地里還不能缺少另一種東西,我們把它叫做道德文字。要通過生動的文字讓人們看到美好的道德是什麼樣的東西……」
以上是美國前教育部長、著名教育家威廉??貝內特博士在他所編著的《美德書》序言中寫下的一段文字。我之所以引用這段文藝工作者字,是因為它比較簡明地概括了道德教育的幾個要點。我還想藉此說明道德教育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不管是規則的指導,還是習慣的養成;不管是榜樣的垂範,還是文字的影響;不管是智慧的啟迪,還是情感的陶冶……一切都離不開生活。離開了生活,道德教育就成了無源之水。同樣,道德教育也離不開文化的熏陶。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人。離開了文化,道德教育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由此可見:道德是一種文化,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文化即德育,生活即德育。
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本體,吸取世界文化的成果,創造一種新文化;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為基石,融合世界文明的精華,創造一種新道德;以法治社會和道德社會的健全為基礎,建設一種和諧的新生活——這是道德教育,特別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取得進展的重要前提。而道德教育,特別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又會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從而實現道德教育最終目的——培養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創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間!
❹ 道德,生命,生活的關系是什麼
道德是一個生命中比較高級的衡量成分,生活必需是人的生活,在世上的一系列的活動,生命生命的。
❺ 外在生活和內在精神是什麼意思
內在美 往往就是心靈美 不體現在外表下 的深處美感
在藝術上的表現往往就是對比 美麗的婦人蛇蠍般的內心 巴黎聖母院的卡西莫多 外表醜陋卻內心善良等.
人的內在美是指人的內心世界的美,是人的思想、品德、情操、性格等內在素質的具體體現,所以內在美也叫心靈美。它包括人生觀和人生理想、思想覺悟、道德情操、行為毅力、生活情緒、文化修養等。正確的人生觀和人生理想,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豐富的學識和修養,構成一個人的內在美。內在美反映人的本質,也體現社會美的本質。
❻ 道德與生活
「道德生活」是一個復合概念 ,它由「道德」與「生活」二詞構成。要弄清楚「內道德生活」的所指 ,首先應容當弄清楚「道德」與「生活」的含義。
「道德」其一是指正確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乃至個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規范和規則 ,它用善良與丑惡、誠實與虛偽、高尚與卑鄙、光榮與恥辱等概念評價人們的行為 ,調整社會道德關系。
其二是指人的品德或德性 ,它是一個人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 ,基於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 ,對於道德問題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內在品質。
人類的生活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動 ,就是超越自身的原有狀態的活動 ,就是創造人類歷史的活動。而這一活動的本質則在於人類行為的目的性。
把合在一起的兩個詞分開解釋就能很好的來寫這個文章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謝謝。
❼ 生活中有哪些有道德的事例
我和媽媽坐公交汽車去姥姥家給姥姥過生日,我剛找到一個位子坐下來,就看見一個老奶奶顫顫回巍巍地答走上車來,這時車上已經沒有空位了,老奶奶的臉上露出一絲難色,我心理想:我該不該給老人讓座呢?如果讓了,別人會不會說我出風頭?不讓座,萬一老奶奶站不穩,摔著怎麼辦。我心理就像有一個小天使和小惡魔一樣:小天使說:「快給老人讓座吧,做一個孝敬老人的孩子。」小惡魔說:「別聽她的,萬一讓了座,別人說你出風頭怎麼辦?再說了,坐這兒多舒服呀。」小天使說:「快給老人讓座吧,老師上課時不是經常說要尊敬長輩嗎?」「不讓!」「讓!」「不讓!」「讓!」這時,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那是我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在校園里拾到了一元錢,我便交給了老師,老師誇我是個拾金不昧的孩子,雖然只是一元錢,但是,它在我心裡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記……想到這兒,我便鼓起勇氣對老奶奶說:「奶奶,您坐這里吧。」老奶奶感激的對我說:「真是個好孩子。」我的心裡像吃了蜜一樣甜。
❽ 急求!道德內在結構是由哪三個層次組成
我們實際上把古代傳統道德理念區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是「本體」層次,實際上是對倫理道德的最初根源和最高理想的抽象認識,包括道、德、王、聖四個最基本的范疇。無論道家還是儒家或佛家,「道」無疑是最高的范疇,天道、天理成了萬有的根源和原則。「德者,得也。」「德」即是「性」,即是「心」,都根源於天道或天理,因此「道」、「德」二者構成了中國倫理道德的根據本體。「王」和「聖」分別指向目標本體的內聖境界和外王境界。在政治哲學和倫理上,國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就是實行「王道」而非「霸道」,而作為個體的道德人格理想自然便是成為「聖人」。
第二是「工夫」層次,是對社會禮教和個人德性的基本原則的概括,包括「禮」和「仁」這兩個最基本的范疇,其各自又分別在知行兩個方面涵括諸多具體的德行概念。《禮記》雲:「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宋代李覯講得更為明確:「夫禮,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聖人之所以治天下國家,修身正心,無他,一於禮而已矣。」(《禮論·第一》)「禮」可以說是整個古代社會治理的最高准則和群體生活的最高原則,是古人對維持群體秩序與人際和諧的文化創造。至於忠孝、廉潔、謙讓、直恕、正義等等,都只是對「禮」的原則和精神的一種遵循和具體體現。而「仁」則是立足於個體的道德完善和境界超越。「克己復禮曰仁」,自孔子第一次把「仁」從「禮樂」文化中獨立出來,它就成為人的道德踐履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到宋明理學家更把「仁」提升為人格的最高標准。程顥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因此,「仁」就是個人融貫宇宙萬物、天下國家於自我的最高原則和理想境界。
第三是「本體-工夫」層次,這是對由工夫實現本體過程中的基本原則的把握。仁、義、禮、智、信這五德之間的關系,通常認為,仁為至德,而其餘四德是對仁德的體現。正如程顥所言:「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顯然,他把五者看做同一層面或同一維度的道德范疇,這一看法一直延續至今。事實上,從上面的結構圖示來看,「智」和「信」並不是什麼具體的德行或一般的倫理原則,因為它們並沒有什麼具體的道德內容,然而卻是所有具體的道德認識和行為之所以能夠成為道德的必要條件,而其自身卻是無條件的。「智」或者「明」就是道德主體對道德情境的認識與判斷,是對道德行為的選擇,簡單說就是對是非善惡的判斷和選擇。沒有這種能力就無法實現道德;沒有這種判斷和選擇,任何行為都不能構成道德行為。而「信」或者「誠」則是道德主體對道德認識與實踐的一種確信,表現為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始終如一;沒有這種「誠」與「信」,就不是真正的道德,而只能是一種偽道德,一種最大的惡。這一點在《中庸》里說得非常明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可以說,「誠」、「信」是一切原則的原則,是一切倫理道德的根本原則,相當於康德意義上的絕對命令;從本體之天道的角度看,是「誠」是「明」,從工夫之人德的角度看,是「信」是「智」;歸結起來說,就是「中庸」的原則,「中和」的原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的這幾句話充分揭示了以「誠明信智」為內容的中和中庸原則之體之用:既是宇宙的根本法則,又是一切德性的最終根據和最高理想,更是一切道德實踐工夫的最基本的原則和衡量一切德行真偽的最終標准。
❾ 如何理解共產主義道德的內在要求
共產主義道德人類道德發展的最高形態。是現階段無產階級特有的社會意識。共產主義道德是適應於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經濟形態的一種道德體系,是從無產階級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中引伸出來,又完全服務於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
共產主義道德作為一種新的道德歷史類型,有著它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它是在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斗爭中產生和向前發展著,並在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先進政黨的領導下,逐漸形成完備的科學體系。
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不僅要有物質文明,同時一定要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共產主義道德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
「以人為本」作為共產主義道德發展的最高價值取向,是共產主義道德的內在要求,要求熱愛人民群眾,對人民群眾負責,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衡量自己一切言論行動的最高標准,這就使"自我犧牲"始終同歷史進步的方向聯系起來,成為一種對社會發展利益的自覺追求,因而也就成為一種人們對自己的社會本質的積極肯定。
它以其特有的革命的階級屬性、科學的內涵、崇高的價值,充分地反映了當今的時代精神,正在日益成為人民群眾道德生活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