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注重什麼
A.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中注重哪些方面的工作和注意事項
下面談談進一步加強國有企業廉政建設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工作。
??一、強國有企業廉政文化建設,必須從源頭扼制腐敗把好關。
??企業廉政文化是企業反腐倡廉的職工文化,是企業文化滲透在企業廉政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形式,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廉政文化的本質屬於思想道德文化建設。它與企業精神文明建設、黨員幹部隊伍建設相互結合滲透,是企業文化建設在企業廉政工作上的支持力和滲透力的結合。
??從源頭上扼制腐敗把好關首先是把好國企領導幹部的選拔關,國企領導幹部的選拔是關繫到國企能否在國家的正確軌道運行的關鍵。企業領導幹部的選拔要制度化、規范化在領導幹部的選拔上,上級機關要以對黨對國家和人民對企業負責的態度,嚴格按照黨和國家的用人標准,把那些政治上可靠、工作能力強、技術上過硬、人品好,員工擁護、有事業心和責任心的人才選拔到領導崗位。絕對不能搞拉幫結派,任人唯親而選拔那些動機不純,思想品質差,私心重、只會弄虛作假,吹牛拍馬、毫無建樹的人進入企業領導崗位。幹部的選拔要實行公示制度,選拔過程中要公開、公平、公正,在客觀的條件下實行上級考察提名,競爭演講,民主評議,組織考察結合的選拔方法。使企業領導的選拔做到制度化規范化。
B. 有哪些偉人注重道德修養
道德修養未必,道貌岸然倒不少
C. 什麼是良好的道德品質
個人在道德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一貫的特點和傾向。
D. 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例如,在對待恐懼時,有三種選擇,魯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這種選擇就被認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兩種選擇就被認為是違反道德的,所以說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但是,一隻燕子帶不來春天,一次良好選擇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還要多加一個限定,即養成習慣。綜上所述,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
(4)道德注重什麼擴展閱讀:
一、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二、道德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
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E. 黨員幹部應注重從哪些方面提高道德修養
黨員領導幹部的道德修養,不僅關系個人品行,而且關系黨的整體形象。做人要講道德,做官更要講道德。道德敗壞連作公民的資格都沒有,怎麼還能當幹部、當領導?江澤民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國,並強調要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如果我們的黨員幹部道德修養不好,憑什麼實現以德治國呢?因此,胡錦濤總書記明確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講的就是領導幹部要有良好的官德。
所謂官德,是從政道德,是為當政者從政德行的綜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風等方面素養。官德是為官者之魄,從政之本,用權之道。官魄是一個歷史的范疇。中國古代德治思想要求統治者要以道德作為政治的根本綱領,「為政以德」,強調執政者要以德施政,善待民眾,以贏得百姓的擁護;要以自身的道德行為教育和感化百姓,「政者、正也。子卒以正,熟錄不正」。因此,執政者要自省、自律、自責、克己,追繼道德修養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雖然古代官德修養是為剝削階級服務的,但政治文明具有繼承性,揚棄其中的封建內容,有些東西至今仍然值得借鑒。
領導幹部的道德品質具有定向效應。領導幹部作為社會的人,總是處於一定的社會政治關系中,總要站在一定的政治立場上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處理問題,並按照自己的政治傾向參與社會活動,影響周圍群眾。可以說,領導幹部在一定程度就是為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定目標、指方向的人。領導幹部的這一作用一般是通過領導決策來體現的。決策正確會起到事半功培的效果,決策失誤會給黨和人民事業造成巨大的損失。要保證決策正確,給人民群眾指明正確的前進方向,對於每個領導幹部來說,除了需要提高的知識水平和工作能力,科學決策,組織群眾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品德。
領導幹部的道德品質具有示範效應。領導幹部是人民的表率,為「官」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自古以來,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毀,民德降。所以,官德影響民德,官風決定民風。因此,領導幹部必須不斷提高道德修養,時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主戒,以德服眾,在道德修養方面成為民眾的表率。品德高尚、業績卓著的領導幹部,既有為老百姓鞠躬盡瘁的精神,又有給老百姓帶來福利的實效。老百姓在感謝他,擁護他的同時,就會自覺地學習他,跟隨他,進而帶動群眾培育良好道德。道德品質高尚的領導者,以自身的品德在組織內部甚至外部會產生強烈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來自於領導者自身,是職位權力無法比擬的一種強大的影響力,即使這位領導者的職位權力消失了,這種影響力也不會隨之消失,而是會演變成為一種無形的影響力,在人們心靈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反之,品德低下、作風惡劣、道德敗壞的領導幹部所造成的負面效應也特別突出,正如在老百姓中流行著的「上樑不正下樑歪」的俗語,即簡潔又形象地描述了「官德」與「民德」的關系,說明了領導幹部的管德修養,在群眾面前具有示範和導向作用。
領導幹部的道德品質具有凝聚效應,既包括班子的凝聚,也包括廣大群眾的凝聚,許多經驗告訴我們,領導幹部道德品質狀況如何直接影響著領導班子的團結,由一群品德優良的人組成的領導集體,他們覺悟高、黨性強、心胸寬廣、善於合作、互相補台,因而使班子在工作中體現出高強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特別是班子中的主要領導幹部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質,就會在班子中成為大家所尊重的核心人物,這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德高望重」。同時,領導幹部的影響力就是會被得到群眾之中的,領導幹部也總是希望在群眾中建立起以自己為核心的人際關系「太陽系」。然而,領導幹部的人際關系不能建立在拉幫結派,結黨營私的基礎上,也不能長久地建立在權力因素上,最靠得住的是要建立在領導幹部威望上。而領導幹部威望的源泉,主要是其個人的道德品質。領導幹部只有加強道德品質修養,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質,才能對人民群眾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把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凝聚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確軌道上來。
F. 什麼是道德品質
道德品質,也稱「德性」,簡稱「品德」。個人在道德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一貫的特點和傾向。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等因素構成。
表徵個人道德的總體特點的范疇。簡稱品德。指體現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要求,並具有穩定性傾向的個人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的特點。道德品質表現在:①道德意識,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②道德行為,包括道德言語、道德行動和道德習慣等。道德意識引起並調節人們相應的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實現、鞏固和深化人們相應的道德意識,二者綜合構成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狀況。歷史上各種倫理學說都根據其所代表的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提出相應的道德品質的范疇體系。 如中國古代的儒家,提出了以 「仁」為核心的,包括「智、仁、勇」,「恭、寬、信、敏、惠」和「溫、良、恭、儉、讓」等道德品質的范疇體系。同人的其他品質或品性相比,道德品質的一般特徵是綜合體現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要求,高度凝結著個人自覺的意志和信念,並因此表現為道德行為總體的穩定傾向。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現實社會關系狀況是道德品質形成和發展的客觀基礎,參加社會實踐是道德品質形成和發展的根本途徑,個人的主觀努力和自我修養是道德品質形成和發展的內在條件。對於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形成來說,更應注重於參加革命實踐、接受共產主義教育和自我道德修養。
G. 為什麼道德修養也是重要的
首先,講好這門課要有一個別開生面的開頭,引出這門課的重要性,引出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性,引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引出做德才兼備的大學生的重要性。我是從分析「德與才的關系」關系入手的。
講這個問題可用一些名人名言,也可結合一些典型事例,目的是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德之重要性,並且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不僅遵紀守法,而且要處處踐行美德。
我講這個問題時總是從一封信開頭。每當有新生入學時,我上的第一節課就是給學生讀一下這封信。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位鈉粹集中營的倖存者當上了美國一所中學的校長。每當新教師來校報到,他都會交給新教師一封信,信上寫著:「親愛的老師,我是集中營的生還者。我親眼看到人類所不應當見到的情景:毒氣室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兒童被學識淵博的醫生毒死;幼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婦女和嬰兒被受過高中或大學教育的人們槍殺。看到這一切,我懷疑: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我的請求是:請你幫助學生成為具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絕不應當被用於製造學識淵博的怪物、多才多藝的變態狂、受過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能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況下,讀寫算的能力才有其價值。」這位飽受折磨,從死亡邊緣中掙扎過來的校長幾乎用生命喊出教育的真理:「只有在能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況下,讀寫算的能力才有其價值。」
我們的教育,特別是我們這門課的任務就是幫助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具有人性的人。我們的教育不僅要培養一個人的知性,更重要的是培養人的人性、德性,否則就是為社會培養了一個危險物,正如羅斯福所說,培育一個人的知性卻沒有培育他的德性,等於是給社會創造了一個威脅性的存在。(舉例:比如馬加爵等)
但丁: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
關於這個道理,中國古代許多人也都做出了精闢的概括,比如孔子的君子小人論、荀子的人才標准論,還有司馬光也對德與才的關系作了精闢的論述:「德勝才者謂之君子,才勝德者謂之小人,------自古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也。(還有很多名言名句)
這個問題就是要講清「德」之重要性。然後引入正題,引入我們這門課。
緒論 珍惜大學生活 開拓新的境界
緒論共分四節:適應人生新階段、肩負歷史新使命、學習和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基礎》課有特點和作用。
緒論的重點、難點和創新就是第三節「學習和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本書的統領和主線
為什麼「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本書的統領和主線」?可以從以下四點來理解:
(1)這是由於這門課的性質與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精神實質相一致決定的。
A、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人們進行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時的心理標准,知榮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之本,是個人優秀品質形成的前提條件,也是培養優良道德品質的前提。
B、社會主義榮辱觀指引人們把具體的個別的榮辱事件、榮辱感覺上升到榮辱觀的高度,有利於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的培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生動集中地體現了上述四觀,並貫穿著愛國主義、為人民服務、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科學精神、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等要求。
C、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科學精神的結合;體現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體現了社會主義的主導價值導向;是人們行為價值判斷的根本尺度。
可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要求是《基礎》課的基本要求,二者是一致的。
在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胡錦濤同志著眼於推進黨和國家的事業,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提出了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其中的「八榮」,是從肯定的方面對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精闢概括,它適應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集中體現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包括法治觀);其中的「八恥」,是從否定的方面對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深刻闡釋,它切中時弊,揭露了種種社會丑惡現象。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反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既反映了時代精神,具有時代特點;又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具有民族特點,同時還體現了法治精神,實現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與時俱進,以及德治與法治的相輔相成。
(2)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的新概括,
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本質要求
A、適應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樣化,引起人們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的多樣化,使社會意識形態領域呈現出各種思想大量涌現、多樣並存,各種社會思潮相互交錯、相互激盪的復雜局面。同時,市場經濟自身的弊端,也容易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在多種因素影響下,思想道德領域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是非不明、美醜不辨、榮辱不分,見利忘義、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腐敗現象時有發生;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損害了社會的和諧穩定,阻礙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面對社會存在出現的新變化、新情況,迫切需要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健康有益、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道德規范。面對道德建設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加強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的社會主義道德規范教育,以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公平競爭。
B、 實現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與時俱進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對於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四十二條,將「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國民的公德要求。(老「五愛」)
1982年12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四條,把「五愛」調整為「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新五愛)
1996年10月,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乾重要問題的決議》,把「為人民服務」作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把集體主義作為社會主義道德的原則,把「五愛」提升為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並對「三大社會領域」(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的道德規范進行了系統論述,比較清晰地勾畫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整體結構。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頒布實施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進一步概括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內容。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了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認識成果,創造性地把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要求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原則、基本要求和規范結合起來,對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內容作出了高度概括。「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這「四榮四恥」既承續了「五愛」的基本要求,又賦予其鮮明的時代內涵,生動地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這「三榮三恥」緊密結合道德建設的重點和亟待解決的問題,體現了尊重個人合法權益與承擔社會責任相統一、注重效益與社會公正相協調的原則,強調了在家庭生活、職業生活、社會公共生活中公民應當遵循的基本准則。「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堅持了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統一,是對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豐富和完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3)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優良道德傳統的偉大民族。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既反映了時代精神,具有時代特點;又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具有民族特點。
在我國古代傳統道德史上,以「仁、義、禮、智、信」為基本道德要求的儒家道德規范體系長期居於主導地位,它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兩千多年來的社會生活中產生了巨大影響。所謂「仁」,是指愛人之心、仁者愛人。作為道德規范的「仁」,它要求人們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形成相親相愛的和諧人際關系。所謂「義」,是指正當、應該和適宜。作為道德規范的「義」,它強調個人對他人、對社會應當承擔責任和義務,要求人們依據道德義務來確立自身追求的價值目標,在處理義與利的關系時堅持「義以為先」、「義以為上」、「以義制利」,在生與義發生矛盾、不可兼得之時勇於捨生取義。所謂「禮」,是指禮儀、禮制和禮則。作為道德規范的「禮」,它是「仁」、「義」道德要求的具體行為模式,要求人們的一切言行都要符合禮,安心、忠實地盡其本分。所謂「信」,是指言守諾、行不欺。作為道德規范的「信」,它要求人們在人際交往中要真實無妄,不欺人欺己。所謂「智」,是指知識和理性。作為道德規范的「智」,它是對「仁、義、禮、信」等道德規范的理解和認同,要求人們掌握道德知識,增強道德理性,具有區分是非、明辨善惡的能力。
「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規范體系包含著超越時代的為人處世的基本准則,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內容的中國古代儒家道德規范體系,是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形成的,是為維護封建社會秩序服務的,其中難免含有集權專制、愚忠愚孝、男尊女卑等糟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仁、義、禮、智、信」內容上的合理內核,摒棄其封建性糟粕,並結合時代特點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加以發展,推陳出新,從而使我國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具有了很強的民族性和歷史傳承性,呈現出鮮明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4)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提高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根本要求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億萬人民經過長期艱苦奮斗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如何,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成敗和中華民族的興衰。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和引導廣大幹部群眾自覺實踐社會主義道德規范,不斷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根本要求,也是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推進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重要保證。
「八榮八恥」把道德規范與人的綜合素質緊密結合起來,把思想道德品質與社會道德評價緊密結合起來,明確指出了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什麼是高尚的、什麼卑劣的,什麼是必須提倡的、什麼是堅決反對的,對於激勵廣大幹部群眾在思想上高度認同、在實踐中自覺履行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要求,成為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對於廣大公民來說,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自覺地從自我做起,在本職崗位上勤奮工作,通過各種形式為人民服務、為社會奉獻,在社會生產生活中正確處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權利與義務、競爭與協作、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的關系,發揚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助人為樂的集體主義精神,才能夠成為良好社會風尚形成的促進者,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
對廣大青少年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尤為重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只有加強對青少年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幫助他們提高分清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文明與愚昧界限的能力,引導他們做當榮之事、拒為辱之行,才能使他們形成熱愛祖國、服務人民、崇尚科學、辛勤勞動、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的優良品德,成長為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從而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後繼有人。(執筆:前濤,人民日報)
第一章 樹立遠大理想 堅定崇高信念
本章共三節:
第一節講理想信念的含義及其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作用;
第二節講什麼是正確的理想信念,大學生應該樹立什麼樣的理想信念;
第三節講如何樹立並實現正確的理想信念。
第一節 理想信念與大學生成長成才
本節首先要講清幾個概念:理想、信念、信仰、理想信念。而後再講清理想信念的作用。
一、理想信念的含義與特徵
(一)理想的含義與特徵
理想:理想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和精神現象,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理想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未來社會和自身發展的嚮往與追求,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
理想是一定社會關系的產物。受社會條件的制約,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
理想源於現實,又超越現實。
理想是多方面和多類型的。
理想具有實踐性。
(二)信念的含義與特徵
信念:信念是認識、情感和意志的統一體,是人們在一定的認識基礎上確立的對某種思想或事物堅信不疑的精神狀態。信念一旦形成,就會使人堅貞不渝、百折不撓地追求理想目標。
信念的多樣性和准確把握。
二、理想信念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
(一)理想信念的作用
理想信念指引人生的奮斗目標。人生目標的復雜多樣性。
理想信念提供人生的前進動力。理想信念是人生力量之源。
理想信念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理想信念統領內心世界,使其健康有序,使心靈充實安寧,避免內心世界的空虛和迷茫。理想越崇高,信念越堅定,精神境界和人格就會越高尚。
(二)理想信念與大學生
引導大學生做什麼人。
指引大學生走什麼路。
激勵大學生為什麼學。
堅定大學生的意志品質。
注意:在本節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即「理想信念」,如何來理解?(見培訓班上發的輔導材料)
第二節 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
一、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
堅定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
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二、確立馬克思主義信念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又是崇高的。
馬克思主義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馬克思主義以改造世界為已任。
注意:本節要講清個人理想與共同理想、共同理想與遠大理想之間的關系。
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共同理想當然是實現共產主義。
對於共產主義,一些人存有誤解,認為共產主義渺茫,共產主義與共同理想無關,更與自己無關,與現實無關。這是不對的。
共產主義是一種理想、一種學說、一種制度,更是一種實踐,需要千百萬人一代又一代不懈的努力。個人理想與共同理想、共同理想與遠大理想是統一的,其統一點就在於建設社會主義實踐之中,在於現實的運動之中。
馬克思在論述共產主義及其實現時說,實現共產主義就是為了實際的目標採用實際的手段所要達到的最實際的工作,即現實的運動,就是實現共產主義的過程。也就是腳踏實地的一步步有改造現實世界的過程,而其中的每一個進步都是實現共產主義的過程,都是理想實現的過程,都是追求並實現和諧的過程。對現實的每一步改造都是理想的具體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這一共同理想的實現就是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進程中的重要一步,而個人理想的實現又是為共同理想的實現做出的努力。
第三節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橋梁
本節講如何實現理想。
一、立志高遠與始於足下
立志當高遠。
立志做大事。
立志須躬行。
二、認清實現理想的長期性、艱巨性與曲折性
理想的實現是一個過程。
正確對待實現理想過程中的順境與逆境。
理想的實現需要有獻身精神。
三、在實踐中化理想為現實
正確認識理想與現實的關系是實現理想的思想基礎。
堅定的信念是實現理想的意志條件。
勇於實踐、艱苦奮斗是實現理想的根本途徑。
本節要注意講清理想與現實、理想與實踐的關系。
其實,理想就是現實的,理想就在現實之中,就在腳踏實地的工作和實踐當中,就在辛勤的努力當中。離開現實和具體的實踐談理想,理想變變成了空想,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模式。過去和將來就在現實之中,現實無論在什麼階段上都包含著過去和將來。對現實不滿的解決就是實踐,就是走向將來、實現理想。
一個人的志向固然要遠大,志當存高遠,但又必需立足現實,一步一步地去實踐,在實踐中克服困難,不斷向前,否則就只能是空想。所以說,理想信念問題既是一個思想認識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有人說,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唯有實踐才是聯系兩者的橋梁。理想的實現往往要通過一條充滿艱難險阻的曲折之路,有賴於腳踏實地、持之以恆地奮斗。只有實踐,才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橋梁。
第二章 繼承愛國傳統 弘揚民族精神
本章作為教材的第二章,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第一章「樹立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的必然延伸和落腳點,即為了報效祖國,振興中華;又是第三章的邏輯前提。即只有在建設祖國、報效祖國之中才能實現人生價值,人生也才有價值。離開祖國、脫離社會主義建設的人生理想和人生價值都是空洞的。
在整個教材中,這一章的創新點是最多的。與以往教材中「愛國主義」一章相比,在內容上有重要的發展和創新:比如對「愛國主義」進行了新的定義,增加了經濟全球化、國防觀念、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等新內容。
本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有以下兩個問題:
1、 關於全球化條件下弘揚愛國主義和怎樣弘揚愛國主義的問題
2、 關於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弘揚民族精神問題
第一節 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
本節的創新之處就是對愛國主義的科學內涵的規定
教材說,愛國主義體現了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種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一。它是調節個人與祖國之間關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則和法律規范,也民族精神的核心。
新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概念是本章的一個亮點。本教材重新對愛國主義進行界定,與以往的解釋相
H. 道德需要怎麼做主要做哪些事
義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我們今天不去討論道德和知識誰更重要,但我相信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識者。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崇尚道德。無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無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為他們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蘇轍就曾寫道:「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這就說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則。
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個人認為,首先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如果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嚴於律己,那麼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升華。積跬步,以至千里;匯小溪,以成江海。我們要善於由大及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決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為。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注重培養自己的道德觀念,必須注意到知、情、意、行的統一。不能只講動機不計效果,也不能只根據效果去判斷其善惡。要注重道德認知,處理好知與行的關系,注意實際行為的鍛煉,在實踐中增強道德情感、意志力。
提高我們道德修養的主要途徑與方法有: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操;鍛煉道德意志,堅定道德信念;勤奮學習,善於思考;積善成德,努力做到「慎獨」;身體力行,提高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反身內省,存心養性。
古往今來,滄海桑田。雖然時光在流逝,時代在變遷,但是道德建設的重要性不僅沒有消減,反而與日俱增。人們常說: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希望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導人們走向燦爛輝煌。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自覺地做道德的實踐者和捍衛者,做一個有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