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論據
❶ 論社會主義法治論文1千500字
論據
是支撐論點的材料,是作者用來證明論點的理由和根據,分為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
1.事實論據:事實在議論文中論據作用十分明顯,分析事實,看出道理,檢驗它與文章點在邏輯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確鑿的數據,可靠的史實等)。事實論據又包括事例和數據。
2.理論論據:作為論據的理論總是讀者比較熟悉的,或者是為社會普遍承認的,它們是對大量事實抽象,概括的結果。理論論據又包括名言警句、諺語格言以及作者的說理分析。
使用論據的要求:①確鑿性。我們必須選擇那些確鑿的、典型的事實。引用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材料作為論據時,必須注意所引理論本身的精確涵義。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應該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代表這一類事物的普遍特點和一般性質。③論據與論點的統一。論據是為了證明論點的,因此,兩者聯系應該緊密一致。
論證
論證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論證的目的在於揭示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一)議論文的論證一般分為立論和駁論兩大類型。
①立論是對一定的事件或問題從正面闡述作者的見解和主張的論證方法。
表明自己的態度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1)這些看法和主張必須是經過認真的思考或者一定的實踐,確實是自己所獨有的正確的認識和見解,或者是切實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主張。要使讀者感到有新意,增長知識,提高對事物的認識。
2)必須圍繞所論述的問題和中心論點來進行論證。開篇提出怎樣的問題,結篇要歸結到這一問題。在論證過程中,不能離題萬里,任意發揮,或者任意變換論題。如果有幾個分論點,每個分論點都要與中心論點有關聯,要從屬於中心論點。所有論證都要圍繞中心論點進行。這樣讀者才能清楚地了解分論點和中心論點。議論文的邏輯性很強,論證必須緊扣中心,首尾一致。
3)「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礎之上。在立論的過程中,需要提到一些錯誤的見解和主張,加以否定和辯駁,以增強說服力,使讀者不會誤解自己的觀點。
❷ 中國古代依法治國的典型事例
1、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申不害提出,韓非加以發展的「術治」
術治的中心思想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韓非子·定法》)。他們認為「法」是公開的,「術」則是藏在君主心中、暗自運用的,君主掌握這種統治術,就可使「群臣守職,百官有常」,鞏固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這是保證「法」的實施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3、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策略,所以治國是無為而治的第一應用。為了貫徹無為而治的方針 ,各級政府官員既要拋棄各種政績主義和形式主義,也要拋棄「為人民謀幸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
寬刑簡政、輕徭薄賦、與民休戚,盡量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務工作即可;同時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屬,讓下屬去完成各項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識人用人的工作。
(2)法治的論據擴展閱讀:
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左右,管仲為齊國相,提出了「以法治國」的主張,他說:「威不兩錯,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法治的信心。他憑借「以法治國」的治國方略,使齊國大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不僅強調「以法治國」,同時也注意建設道德體系,使法治與道德教化相結合。他以「禮義廉恥」為最基本的道德規范體系,並且上升到關系國家存亡的地位,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從管仲起,到韓非綜合法家思想提出「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歷時已數百年。在這期間,法家的思想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成為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法理學。
網路-商鞅變法
網路-無為而治
網路-術治
❸ 嚴懲違法行為,才會提高公民守法意識800議論文範文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長治久安的法律基礎,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制保證。憲法集中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長期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以及國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則,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和法律效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居核心地位。
學憲法、守法律、做合格的好公民。在這學期憲法學學習中,我認真學習了憲法知識。「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的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總體目標,也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黨要「依法執政」。十六屆四中全會決議又進一步闡明「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政的一個基本方式」,並把「依法執政」納入到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總體目標之中。而憲法是國家根本法,是依法治國、依法執政的根基。
對1982年憲法進行的第四次修改是我國憲政史上又一個里程碑,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這次修憲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堅持中央提出的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體現了憲法的穩定性與適應性的統一、黨的主張與人民意志的統一、講政治與講法制的
統一,反映了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願,使憲法更加完善,更加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要求,更加能夠發揮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的作用。修改後的憲法對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推進依法治省,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通過這次學習活動,增強了我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感,對我以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我會繼續學習,不斷提高自己。
❹ 關於公正的名人小故事
關於公正的名人小故事有:
1、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諸葛亮為奪取天下大業,於公元228年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在討論人選時,諸葛亮不顧眾議,決定提拔談起軍事頭頭是道的馬謖為鎮守戰略要地街亭的最高指揮官。
馬謖出兵街亭之前,曾立下軍令狀,表示若有差失,則乞斬全家。但是,馬謖率兵到達街亭之後,沒有聽從諸葛亮「在山上扎營太冒險」的囑咐,自以為熟讀兵書,更不聽副將王平的勸告,屯兵於山頭。他自信地說,兵法有雲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後生。
最終,馬謖被曹魏名將張郃圍困在山頭,斷了水糧,馬謖兵敗而回。馬謖失守街亭,戰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諸葛亮北伐曹魏的計劃也隨之流產。為此,諸葛亮下令將馬謖革職入獄,斬首示眾。斬首之時,全軍落淚,諸葛亮亦失聲痛哭。
(4)法治的論據擴展閱讀:
1、公正,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意為公平正直,沒有偏私。沒有偏私是指依據一定的標准而言沒有偏私,因而,公正是一種價值判斷,內含有一定的價值標准,在常規情況下,這一標准便是當時的法律。
2、公正一詞出自:《荀子·正論》:「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公正則下易直矣。
❺ 投機倒把是什麼意思
「投機倒把」解釋:投機:利用時機鑽空子。利用時機,以囤積居奇、買空內賣空、摻雜容作假、操縱物價等手段牟取暴利。
投機倒把罪,顧名思義即是以買空賣空、囤積居奇、套購轉賣等手段牟取暴利的犯罪。「投機倒把」一詞產生於計劃經濟色彩濃重的七八十年代。
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計劃內部分實行國家統配價,同時企業超計劃自銷產品並按市場價格出售,形成了特殊的「價格雙軌制」。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投機倒把行為出現了明顯分化,有的成為正常市場行為,有的則上升至法律規范。
(5)法治的論據擴展閱讀:
投機倒把歷史詞典解釋:
以囤積居奇、買空賣空,摻雜作假等手段操縱物價,牟取暴利。葉君健《旅伴》:「他在地方上靠地租剝削還不算,還要在橫濱開咖啡店,並且投機倒把,無所不為。」白危《被圍困的農莊主席》:「我們是堂堂正正的集體農庄,可不是什麼投機倒把的私商!」
貶義:多用於經濟方面。例如:買空賣空、秤平斗滿。
❻ 民主是法治健全的基石正方論據,並對反方提出幾個問題
民主
一、事實論據
白居易體恤民情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同情人民,他在皇帝面前做諫官時,就屢次上書,請求革除弊政,寫了大量諷諭詩揭露官僚勢力殘害人民的罪行。他寫詩力求讓人民群眾看懂,相傳他每寫好一首詩,都要讀給不識字的老媽媽聽,聽得懂的,方才拿出去。他在地方做官時,每到一處,都要力爭多做些對人民有益的事。在杭州做刺史時,他修築湖堤(現在的西湖白堤),利用湖水灌溉土地。在蘇州,興修水利,也受到蘇州人民的愛戴。在做忠州刺史時,他搞了許多利民的改革,號召開荒生產;改進稅收辦法,增加豪富的稅款,減輕貧苦農民負擔;盡量節省開支,減輕老百姓的支出。他親自帶頭種樹,綠化荒山。他主持群眾聚會,席地而坐與民同樂。有些官員說什麼:「『貴』、『賤』雜處,不成體統。」白居易對這種議論毫不理睬。後來忠州人為了紀念這位愛民的好官,為他建了「白公祠」。
吉鴻昌愛民故事
著名愛國抗日將領吉鴻昌,把民眾當父母,對危害人民的事和人都極為痛恨。即便是自己的親屬也絕不寬恕。他有一個親侄兒叫吉南星,在鄉下為非作歹,為了掩蓋姦情他竟用砒霜毒死人家全家七條人命,被當地縣衙收押。吉鴻昌的祖母出於私情,強行保釋。縣衙礙於吉鴻昌聲望權勢,拖延不決。後來吉鴻昌得知真情後,立即實際情況信責問縣官:「我當師長,他殺人全家,你不問罪;如果我當了軍長、總司令,他不就要殺全村、全縣的人嗎?」並讓副官趕到縣城,將吉南星當眾執行槍決,為民伸冤報仇。
1929年7月,吉鴻昌就任寧夏省政府主席。有人奉承他,在他一張大照片上寫了八個字:「官運鴻昌,光輝祖宗」。吉鴻昌看罷大怒,把照片撕得粉碎,訓斥那人道:「你把我吉某當成什麼人!我吉鴻昌把民從當父母,一民為民眾謀福利,高官、厚祿、金錢、地位算了屁!」
愛民英雄徐洪剛
徐洪剛是濟南軍區某部的一名班長。在探親歸隊途經四川筠連縣時,有歹徒在車上搶劫和調戲婦女,他為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挺身而出,同4名歹徒殊死搏鬥,身上連中14刀,腸子從刀口中流出,但仍用雙手死抑著一名歹徒的腿。他熱愛人民,不顧個人安危,用他的青春和熱血譜寫了一曲人民子弟兵熱愛人民的英雄頌歌。
薩克雷助貧為樂
威廉. 薩克雷,是英國19世紀傑出作家。他同情窮人,真誠助人。每當聽到或看到別人有困難時,便把錢裝在用過的丸葯盒裡,寫明:「每服一粒,以應急需」的服法,並附上一封化名、假名或沒有寄信人姓名地址的信,叫人送去。這樣,他就感到很高興。
屠格涅夫救女僕
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反對母親賣掉年輕女僕路莎,認為這里野蠻行為。他把路莎藏了起來。購買路莎的女地主,控告屠格涅夫煽動家奴「造反」。縣警察局長召集了一些所謂「通達事理」的人,每人拿一根木棍,由這位局長率領,到屠格涅夫家搶人。屠格涅夫拿起槍跪到門前台階上。槍口對著惡棍們,厲聲喝道:「再向前一步我就開槍!」惡棍們退散了,路莎終於被救下。
(二)理論論據
1、人民心力為革命成功的基礎。孫中山《人民心力為革命成功的基礎》
2、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毛澤東《論聯合政府》
3、與民同樂。《孟子.梁惠王下》
4、人民的聲音是強大的力量。[古希臘] 埃斯庫羅斯《阿伽門農》
5、國家是為人民而存在的。鄒韜奮《國家至上與民主自由》
6、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7、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禮記.大學》
8、人心者,國家之命脈也。《明史.海瑞傳》
9、無奪民時,則百姓富。《國語.齊語》
10、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三國.諸葛亮《諸葛武侯集》
11、人民的聲音就是上帝的聲音。[古希臘] 赫西奧德《工作與時日》
12、人民之聲——真理之聲。土耳其諺語
13、你要與人民親近,就得傾聽他們在說什麼。蒙古諺語
14、立國基礎,就是萬眾一心。孫中山
15、失眾心,足以亡。漢.劉向《說苑.敬慎》
16、自古未有逆民心而得天下者。明.薛煊 《讀書錄》
17、任何一種東西,必須能使人民群眾得到真實的利益,才是好的東西。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18、吉凶與民同患。《易經.系辭上》
19、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吳兢《貞觀政要.論政體》
20、你可以長時間愚弄一部分人民,你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愚弄全體人民,但是你不可能長時間愚弄全體人民。[美] 林肯,引自麥克盧爾《林肯的談話和故事》
21、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發展所必需的生命汁液;而個人則是這土壤上的花朵與果實。[俄] 別林斯基
22、若是在前進中脫離了人民,你將進入黑夜:人民的直覺是上帝的指點,永遠指向真正的利益。[美] 愛默生《處世之道:力量》
23、長太息以掩涕兮,誤用民生之多艱。戰國.屈原《離騷》
24、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5、魚離不開水,官離不開民。中國諺語
25、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在家賣豆腐。中國諺語
27、究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28、榮必為天下榮,恥必為天下恥。唐.齊已《君子行》
29、但願蒼生懼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明.於謙《詠煤炭》
30、與民共其樂者,人必憂其憂。《三國志》
31、聖人不利已,憂濟在元元。唐.陳子昂《感遇》
❼ 急急急!!!!跪求中國社會更需要法治還是德治辯論賽論據觀點,我們是法治(好的追加分)
中法治是根本,是根基,是對越過道德的最低表現形式的反制,換句話說,法治所針對的是一切越過道德的最低門檻的不軌行為。道德是不能脫離實際的社會生活而獨存的,社會生活的順利運轉依賴於人們尊重遵守約定俗成的各種道德規范,各種道德規范其實就是法治的最初雛形,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文明的提高,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就產生了對社會最低的道德規范明文界定的需求,即所謂的法律條文——越過道德規范的最低門檻即違法,而違法必被追究。
人類之所以不同於獸類,是因為人類有思想,有情感,思想和情感產生道德觀念,道德純潔人的心靈,滌盪人的魂魄,但道德觀念的形成和產生過程也從另一個角度反證了人類有「不道德」的另一面,而且從陰陽理論,辯證關系來說,有「好」,就有「不好」;有「高」,就必定有「不高」......與之對應,「不道德」與「道德」同樣形影相隨,「夫唱婦隨」,單純的相信道德「法力」如佛祖之手無邊無界,其結果必然是無數人曾經幻想的樂土——烏托邦,不但不能樂在其中,到頭來反而是滿腹猛醒後的幻滅與酸楚。
所以,真到那時侯,真正樂在其中的,很可能就是「不道德」,因為,藩籬已被撤除,拳頭總能勝過舌頭....
摘自好水非壞水的博客
❽ 依法執教角度談未來教師職業論文800字
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分論點是支撐起這個靈魂的骨架,而論據是議論文的血肉。一個人要豐滿多彩,光有靈魂和骨架,沒有血肉是不可想像的。同樣一篇議論文只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是不能稱為文章的,它還必須有典型而鮮活的論據。
典型的論據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與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實,切合題旨。其次,選用的論據要棄舊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學作文,記住幾個經典論據,如司馬遷、居里夫人、張海迪,變換著角度使用,把它們當做萬花油。其實,這些論據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選取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論據說理,使閱卷者在閱讀時產生新鮮感,效果會更好。另外,有些同學習慣用古代事例闡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聯系實際,無時代的活水,也不能達到充分說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時尚言論和當前媒體普遍關注的事例輔助說理,加強說理的針對性、時代感,使文章更具說服力。
結好尾
結尾是全文內容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文章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現代著名作家師陀曾說:「寫文章不管長短,首先要考慮好結尾。有了結尾,如何開頭,中間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好的結尾當如豹尾,響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奮進。如魯迅的《論雷峰塔的倒掉》,結尾只有兩個字:「活該!」短短兩字,可謂簡潔之至,力透紙背!
其實,文章的結尾有時比開頭還重要。由於閱卷者看完結尾後即開始打分,因此,它的好壞還直接影響到閱卷者的評分心理。李漁曾說:「篇際之終當以媚語攝魂,使之執卷流連,若難遽別。」結尾如有此種效果,整篇文章將增色不少。議論文結尾的寫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論點;要體現全文結構的緊湊、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畫蛇添足;語言要乾脆有力、清音留響,富有啟發性和鼓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