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法律強制
① 法律是強制性的道德。如何理解
你這個問題有點復雜,不揣淺陋,看看能否做如下理解? 由於道德全靠人們內的自律,不具有強制性,人容們不能用道德來強制約束其他人,而這個社會又需要一個人們普遍遵守的游戲規則,這個游戲規則必須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所以才有法律的產生。法律和道德既有重疊之處,又各有自己的領地:
1、法律關注的是人們外在的行為,即使一個人的內心再邪惡、內心怎麼的不道德,但是只要他沒有實施實際的行動,法律就不會對其產生強製作用。只有發生了外在的行為,才有可能受到法律的約束。
2、法律是外在的強制性的約束,道德是自我反省和社會輿論的約束。他人可以以法律的名義起訴一個人,但不能以道德的名義起訴一個人。法律具有外在強制性的特點,有國家的強制力做保障,用以維護人們必須共同遵守的游戲規則,其中也包含了道德的部分內容。
綜上所述,道德是心中的法律,法律是外在的強制性的道德,道德和法律既密切關聯,但是二者的社會性質和著力點又各有不同。
② 「道德的法律強制」如何理解
20世紀60年代,哈特與德夫林勛爵就同性戀、賣淫等關乎性道德的行為是否應當作為罪錯予以刑事處罰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論戰。論戰的起因來自英國1957年發布的《委員會關於同性戀罪錯和賣淫問題的報告》,即「沃爾芬登報告」。針對當時英國出現的猥褻、同性戀、賣淫等行為被大量檢訴的現象,報告建議取消對同性戀行為的刑事制裁。理由是:同性戀行為只屬於個人私隱的性道德行為選擇,即使被普遍地認為是不道德的,法律也不應對此加以刑罰處罰,必須為隱私性道德與非道德留下自己的地盤。法律只應關注違反了公共秩序以及合宜性需要的行為。 針對《沃爾芬登報告》的觀點,保守派的德夫林則主張:必須通過法律的強制來懲罰同性戀、賣淫等行為,以衛護作為社會存在之基石的共享道德。社會共享道德是形成人們社會聯結的無形紐帶,道德紐帶的鬆弛往往是社會崩潰的第一步,對道德悖離行為的容忍最終會導致社會崩潰。因此,社會有權對悖離共享道德的行為適用刑法。針對德夫林的理論觀點,哈特對其進行了批判,揭示了德夫林將社會共享道德一概地看作「無縫之網」,把社會等同於觀念的共同體,並且在沒有任何充分的歷史經驗證明的基礎上,以維系社會存在為由、以推論為據,主張以法律強制執行道德的觀點錯誤。明確指出了道德的法律強制本身就是社會本位的功利主義。道德保守主義將背離共享道德的行為作為法律鎮壓的對象,其本質上是集體感情在被冒犯時為消除憤懣而對少數人施加的無理強權,是對個人自由利益的侵犯。 哈特援引密爾的「傷害原則」和自由權利理論,通過對公共道德與私人道德的區分,論證了道德的法律強制的非正當性;以批判的道德與實在的道德論證了道德的法律強制的不道德性;進而證成了隱私性道德行為不受法律強制的論點。 歸根結底,哈特與德夫林的論戰在本質上就是一場社會本位的保守主義與古典自由主義的論戰,論戰聚焦的核心就是法律強制執行道德是否有正當性並合乎道德性,其共同指向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在社會集體利益與個人自由的矛盾的兩難的困境下,社會的健康發展過程中整體利益與個人自由權利之間如何實現平衡與和諧的共存。
③ 6.道德、法律和紀律三者中哪個需要國家強行的
道德,法律和紀律當中需要國家強制執行的就是法律,而道德是每個人內心的問題,紀律雖然也是強制的,但是他不是國家頒布的,所以不是國家強制執行的。
④ 道德是否具有強制性
道德具有強制性,並且這種強制性伴隨著道德一直存在。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說「道德是指在人類社會現實生活中,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以善惡 標准評價的,依靠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俗維系的,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 然之問相互關系的行為准則、行為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即是說,道德主要依靠教育的 力量,社會輿論的評價、譴責,以及人的覺悟或德性,即道德是自律實現的。然而仔細一推 敲,卻不由產生了疑惑。倘若一個社會出現了道德失范,諸如當社會成員在價值觀、倫理觀 等觀念傾向上以及道德行為取向上出現了偏差, 個體越軌行為泛濫, 或當社會的評價系統出 現混亂時,那麼,該如何保證道德的實施?道德的作用又該如何得以實現?由此,筆者認為道 德可以有而且應該有強制性, 這從時下討論道德的法化、 制度化等文章中已得到印證, 因此, 本文決定對道德強制性的含義、道德的強制性存在的理由等問題進行探討。 那麼,什麼是道德的強制性呢? 所謂道德的強制性,就是將社會公共生活中最基本的道 德原則和規范具體化,使其成為人們在道德活動時應當遵守的「當然之則」,通過這些「當然 之則」對一些社會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陳規陋習的「強化」訓練,形成特定的行為「模式」,從 而使這些陳規陋習絕跡。一句話,道德的強制性強調的是道德的外在制約,即加大社會道德 規范對人的制約力度,或加大道德他律的力度。 道德的強制性不同於法律的強制性,它與法律的強制性有原則的差別。首先,它們的適 用范圍不同, 道德的強制性比法律的強制性更寬泛。 道德強制性的適用范圍是社會公共生活 對社會個體的最基本的、是應該做到而且必須做到的行為要求。所以,法律懲治的是輕法、 違法、犯罪的行為;而道德處罰的是法律調整范圍之外的缺德惡行。其次,它們的強制力度 不同。法律的實施,由國家的強制力作保證,主要依靠軍隊、監獄、法庭等國家機器為代表 的物質力量來實現;而道德的強制性實施則可由行政部門來執行,以經濟處罰為主,輔以其 它處罰手段,它的強制力的力度明顯不如法律。 在我國,道德一向強調的是自律,那麼,在今天提出道德的強制性問題,是不是對道 德的內在自覺性的否定,是不是歷史的倒退呢?答案當然應該是否定的。 首先,從理論上看,道德規范的提出一開始便帶有外在的強制性。在原始居民群體中, 為維護生存而協調氏族內部的各種關系, 及由此產生藉以協調各種行為方式的道德規范, 這 些道德規范蘊涵在自在自然的生存活動和約定俗成的禮儀之中, 用這些具體化的准則, 規范 人的行為,以達到調整人們的行為,保護社會利益、維護社會生活穩定的目的。道德規范系 統一旦構成,便在宏觀、廣闊的社會系統內發揮能動作用,成為指導、調整、評價行為的道 德體系。隨著人類道德意識的發展,道德規范在理性的抽象中不斷深化和擴展,人們才有可 能開始進入自覺自願的道德活動。所以,道德規范一開始就是作為道德要求而產生的,本身 就代表了人類生活的內在願望。 ,現代的道德准則也帶有外在強制性的特徵。 道德規范的產生源自於調整人們生活的實際需要,它通過向社會成員昭示「不得如何」、 「應當如何」,即要求人們自覺自願地依據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一個人如果能自覺自 願地以道德規范作為自己行為的准則、尺度,他的行為就是道德的。一個人如果能在其行為 中通過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再到自為地合乎道德規范,那麼,他就能成為「從心所欲」的有 道德的主體。但是,這僅僅是一個道德目標設定,是一種道德的理想狀態。因為,在一個充 滿復雜利益關系的社會里, 道德規范往往因缺乏權威性而難以現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 調整 社會關系的功能和目標,甚至無法阻止、無法懲罰違反道德規范的行為。所以,一個人如果 不能自覺自願地以道德規范指導自己的行為, 那麼, 就只能以外在的強制性規范對他的不道 德行為進行處罰,以此訓練和規范他的道德行為,使他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直到他能自覺 自願地把道德規范作為自己行為的准則。 這就是道德何以應該有強制性的理由。 從認識過程 來看,人們對道德這一復雜現象的認識是從現象到本質、從具體到抽象,逐步把握道德本質 的過程。道德規范系統,既是道德要求也是評價標准,個人用規范來指導自己的行為,社會 拿規范來衡量個人行為的道德意義,而後決定褒貶,規范又應該是具體的。如果規范系統只 是社會的,個人不能接受或者不理解規范系統的實際含義,那麼,規范系統也就失去了它的 能動作用,失去了其存在的理由;如果規范僅僅是理論的產物,沒有實踐的基礎,那麼,規 范只是一紙空文。為了使道德發揮較大的能動效應,就必須在規范系統原則的指導下,加大 規范的強制力度, 使規范走向實踐, 當科學已經發展到要求越來越精細地確定學科研究對象 的背景下,我們可以精確地對道德規范作定量性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研究規范系統,使其 能發揮更大的能動作用。 當前, 我國仍處於由計劃經濟轉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由封閉社會轉向全方位開放的社 會轉型期。 社會經濟體制的變化引起了經濟生活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的轉變, 經濟轉型對社會 的震動是前所未有的,它直接引起了人們的文化需求、價值觀念、思維坐標、行為方式的轉 變,即倫理模式的轉變。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我們對許多問題的認識和實踐 尚在探索的階段,對社會經濟體制將會帶來的各種變化認識不足,所以,因發展經濟建設的 急功近利而忽視了人的全面發展。 商品交換的普遍化和日常交往的復雜化造成了倫理道德在 社會活動領域上的分化,社會活動領域的拓展、社會活動效率的提高,使倫理道德在存在類 型和實現方式上較之從前都更加復雜和多樣。社會利益多元化條件下道德的調控力量減弱, 在缺乏節制的個人利益的強烈驅動和經濟刺激的巨大誘惑下, 一些人在道德行為和道德觀念 方面發生了偏差,他們拋棄了原來恪守的道德規范,助人為樂、尊老愛幼等道德品質被看成 是不值一提的空話,損公肥私、損人利己、見危不救、虐待老人等現象明顯增多。人的價值 的迷失、社會的失范,個體越軌行為的泛濫,嚴重地威脅著社會體系的良性運行,同時也使 社會成員原有的道德價值體系受到嚴重沖擊,使人們感到茫然和混亂。另外,在改革開放的 社會變遷過程中,政治、經濟、組織和文化等方面的二元結構導致了某些傳統的道德規范的 功能的減退, 也嚴重地弱化了它們在調節和約束人們行為時的作用。 當原有的道德規范模式 被打破,新的道德規范尚在孕育、形成和有待於完善的過程中,新舊道德觀念並存時,人們 的心理受到很大沖擊,出現了某種程度上的道德失控,並由此對道德的信任大為降低,道德 責任感也隨之大為降低。正如法國社會學家杜爾凱姆所說的那樣,「只要這種失控的社會功 力沒有達到新的平衡,這段時期各種價值觀都無一定,規則標准也無從說起,可能與不可能 之間的界限模糊不清。由此人們很難區分什麼是公正的,什麼是不公正的;什麼是合情合理 的要求,什麼是非分之想。由此人們的慾望便失去了約束。」當道德缺少了權威性,當道德 對缺德惡行缺乏懲戒力度時,道德就必須強調強制性作為自身的保障機制。 道德的強制性是從道德他律轉向道德自律的中間環節。 道德的強制性為社會生活提供了 合理的道德價值的參照系。 每一個社會成員都生活在社會體系中, 而對自身行為的評價總是 以社會價值參照系為參照物的,社會價值參照系是調節和引導社會成員行為取向的有力杠 桿。通過建立具體化的道德規范,把道德原則具體化為可行和必行的規范,使其成為社會生 活的合理的道德價值的參照系, 使人們在道德價值觀念上有一個正確的評價標准, 從而對個 人行為選擇的價值取向提出勸導,對個人行為的界限做出明確規定。經過強制性這一環節, 使道德的價值導向轉化為個體的德性修養和社會的優良習俗, 從道德的他律逐漸轉向道德的 自律。 新加坡、香港等地對隨地吐痰、 亂扔垃圾、 亂塗亂畫的缺德惡習的嚴厲處罰,對國家、 城市的文明程度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這就充分說明了道德的強制性作為從道德他律轉向 道德自律的中間環節, 是行之有效的, 也充分說明了道德強制性對健全社會組織和社會控制, 對社會公眾施行的強制性是有必要的。 當然,強調道德的強制性,並不是輕視道德的自律,相反,提出道德的強制性正是為了 最終實現道德的自律。因為道德是人的道德,要由人去自覺地認識、自覺地實踐。人是道德 由社會關系的他律向個體能動的自律轉化的中介, 離開了人這個主體基礎和中介, 道德將永 遠處在自在的彼岸,而不能進入自為的階段。道德規范雖然具有某種「律令」的表現形態,但 本質上卻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必然性, 反映了所要調節的利益關系, 因而它不是一種純粹外在 的強制, 而是人自身發出的一種內在的需求。 道德最根本的規定性正在於人的行為出於自由 自覺的需求。
⑤ 道德是心中的法律,法律是外在的強制性道德是什麼意思
這是對於法律和道德的經典表述之一。
1、前半句的理解:道德只是用版於自律的,是對自己內權心的約束,不能夠用道德來強制約束其他任何人,道德不具有強制性(狹義的強制性)
2、後半句比較復雜:
(1)法律關注的是人的外在行為,即使你內心很邪惡,但是沒有實施實際的行動,法律就不會對你產生強製作用。只有發生了外在的行為,才有法律的評價。
(2)法律是外在的,也就是別人可以以法律的名義起訴你,它具有外在強制性的特點,有國家的強制力保障法律的實施,沒有人可以以道德的名義起訴另外一個人的。
3、綜合兩句,核心意思是道德和法律密切關聯,但是他們社會性質不同。
⑥ 什麼是法律的強制性作用
法的作用可以分為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規范作用是從法是調整人們行為的社會規范這一角度提出來的,而社會作用是從法在社會生活中要實現一種目的的角度來認識的,兩者之間的關系為:規范作用是手段,社會作用是目的。
法的規范作用分為五個方面:
一,指引作用。這是指法律對個體行為的指引作用,包括確定的指引、有選擇的指引。確定指引一般是規定義務的規范所具有的作用,有選擇的指引一般是規定權利的規范所具有的作用。
二,評價作用。這是法作為尺度和標准對他人的行為的作用。
三,預測作用。這是對當事人雙方之間的行為的作用。
四,強製作用。這是對違法犯罪者的行為的作用。
五,教育作用。這是對一般人的行為的作用,包括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
法的社會作用
社會作用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一些,大致包括兩個方面:
1.維護階級統治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現在調整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關系,調整統治階級和同盟者之間的關系,調整統治階級內部之間的關系。
2.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執行社會公共事務方面的作用。
⑦ 道德是靠自律,法律是靠強制
「道德靠自律」應該是對的,「法律靠強制」就有點牽強,法律靠規范,因為法律不是針對某一個人,而是針對整個社會的,只有規范的法律人人遵守,社會才能和諧,才能進步。
所謂自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己主觀的價值標准所支配。這時兒童的道德判斷具有了主觀性,這是道德判斷水平發展趨於成熟的主要標志。根據這種自律的道德,兒童認為規則不是神聖不可侵犯、至高無上的,而是同伴之間取得協議的結果,大家以民主方式取得一致意見時,可修改規則。
兒童的道德發展是由「他律」逐漸地轉向「自律」。年幼兒童和小學低年級兒童的道德評價主要依賴於教師和家長的評價,處於他律期。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他們的道德判斷已經逐步擺脫了成人懲罰的影響,在評價某種行為的是非時能依據自己掌握的道德准則對行為做出判斷。這種為兒童自己掌握的價值標准支配的道德判斷具有主觀性,是一種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亞傑認為,只有當兒童的道德判斷達到自律水平時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道德發展。初、高中以後,學生道德評價能力的自律水平達到了比較全面和成熟的水平.
⑧ 法律與道德的共同點道德有強制性嗎法律和道德怎麼都會具有強制性呢
道德是有強制性的,比起法律的強制性是不同的,它的強制性在於如果人們不遵守它會受到輿論的譴責,批評,與社會的不認同,所以人們會不自覺的去遵守它。道德是一種習慣,是人們長期生活而形成的潛移默化的一種習俗。而法律上的道德總是來自於社會中的道德的,但並不是所有社會中的道德都會是法律上的道德,法律上的道德是人們所要求的道德的最低的標准。
⑨ 法律和道德都是具有強制性的么
法律的確具有強制性,但遵守它的人並不覺得被強制,只有跨越內了法律的界限,它才會強容制(制裁)你回歸法律劃定的范圍內。道德雖然不具有強制性,但同樣需要我們去遵守,只是跨越了道德的界限不會受到制裁,但還是會受到譴責的。
希望我的解答能幫到你
⑩ 法律和道德都具強制性或強制力嗎
法律具有強制性
但道德不具有
一個人犯法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受到道德的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