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專屬立法權
『壹』 中央政府的行政立法權是什麼
立法權是國家最重要的權力之一,是國家權力體系中的最高權力。我國的中央立法權是由兩類性質四個方面的立法權所組成的,一類是中央國家權力機關的立法權,又稱國家立法權,包含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權,另一類是中央國家行政機關的立法權,又稱國家行政立法權,包含國務院及其所屬部門的立法權。本文重點研究國家行政立法許可權范圍,即國務院及其所屬部門的立法許可權范圍,簡稱中央政府立法許可權范圍。中央人民政府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中央人民政府擔負著領導全國行政管理工作的重任,直接管理著國家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司法行政、外交和國防建設等各方而的重要工作,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進程中,其領導地位和支柱作用已是不言自明,中央人民政府是直接影響和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導力量。根據我國憲法規定,國務院及其所屬部門享有行政立法權,包含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立法權和國務院部制定部門規章權。在我國50年社會主義的立法進程里,我國行政立法在毫無基礎上起步、在不斷探索中開拓、在艱難曲折中停滯、在改革開放中建樹,隨著共和國的命運忽興忽廢、跌宕起伏。中央人民政府立法在發揮巨大作用的同時,自然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科學合理地劃分中央人民政府的立法許可權范圍是當前提高行政立法質量、依法行政的緊要任務和必要前提,對於「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只有尤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文運用歷史和比較的方法,從古今中外等多種角度,考察、論述了我國中央人民政府立法需要規范、加強的觀點,具體界定了國務院及其所屬部門的立法許可權范圍,並闡述了作者對界定中央政府立法許可權范圍的不同見解和主張。全文共為六個部分:一、歷史軌跡:我國中央立法許可權劃分50年回眸。從歷史角度分五個時期回顧了我國中央立法許可權劃分概況,簡述其基本特點、現實情況和借鑒之處;二、歐風美雨:西方中央立法許可權劃分管窺。從國外角度介紹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中央立法許可權劃分情況,歸納其特點及對我國的啟
示、借鑒經驗:三、舉綱張目:中國中央立法許可權劃分方略。從發展角度探討了中央立法許可權劃分的認識前提、基本原則和主要方法;
四、宏圖建置:中國中央立法許可權劃分對策。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本人的一些觀點:公共立法領域、剩餘立法事項、國務院專屬立法權、緊急情況立法權以及中央立法許可權范圍劃分圖示;五、由徑探幽:部門規章立法許可權劃分一瞥。從典型角度考察了部門規章的現實情況、劃分方法、內部決定因素和外部影響因素:六、完善法制: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草案修改。從微觀角度對立法法涉及中央政府立法許可權劃分提出了包括以下類別立法權的具體修改建議:中央專屬立法權、國務院職權立法權、公共領域立法權、剩餘事項立法權、緊急情況立法權和部門規章立法權
『貳』 說明全國人大是怎樣堅持科學立法,民
科學立法的實現路徑
實行科學立法,必須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遵循立法的科學理論,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科學合理的立法體制機制
1.立法決策體制機制。有立法權的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立法主體,是立法決策和立法協調主體。不過,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和委員長會議(或主任會議)在立法決策和協調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立法許可權(體制)。現行憲法和有關法律對立法許可權劃分作了基本界定,確立了統一的、分層次的立法體制。現在看來,立法許可權的劃分還不夠明晰,需要修改憲法和立法法的相關規定,進一步規范和完善這一體制。(1)從縱向來說,要明確中央與地方的立法許可權劃分;明確省(市、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與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許可權劃分。(2)從橫向來說,要著重釐清立法權與行政權的界限,既要明確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與國務院的立法許可權劃分,細化憲法第八十九條關於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界定何為「執行法律」、「行政管理職權」等,細化立法法第八條關於專屬立法權的規定;又要明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與地方政府的立法許可權劃分。(3)要明確人大與其常委會之間立法許可權的劃分,目前法律法規大多在人大常委會上通過,而很少(有的地方幾乎沒有)在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依法將更多的法律法規草案提請代表大會審議和表決,既是發揮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的應有之義,也是增強法律法規正當性的必然要求。
3.規范立法權的行使。(1)擴大提出法律法規案的主體范圍。有權提出法律法規案的主體不積極、不主動,而有利益表達訴求的主體又沒有提出法律法規案的權力,因此,適當擴大提出法律法規案的主體范圍,有利於適應利益主體多元化的需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等米下鍋」的問題。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數量」,可否考慮賦予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向省(市、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提出法規案的權力。(2)抓緊完善法律制度。我國法律體系內部不和諧、相互矛盾沖突的現象比較突出,還存在不均衡的問題。比如,雖有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婚姻法等法律,卻沒有民法總則、更沒有民法典;社會保障方面法律也較為欠缺等。當前,急需「落實稅收法定原則」,進一步健全稅收制度。(3)適當將行政法規和司法解釋中的一些內容,吸收到法律中來或者說由法律予以規定。既然行政法規和司法解釋都是適用於全國的,那從權力行使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合法性)的角度來說,就應當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以法律的形式作出規定,而不應寄希望於國務院和「兩高」做細化規定,以免他們僭越應當由全國人大及常委會行使的立法權。
(二)完善的立法程序
立法本身是一件大事,所以立法的協商、協調,不僅要在會下進行,也要在會上進行,而且要採取公開立法這種讓人看得見的方式進行。當前,在立法工作中要實行更加廣泛的協商,「深入開展立法協商。」
1.擴大立法博弈。立法本質上是各種社會利益的分配和協調,是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博弈,是對既有利益格局的調整,是在打破現有利益格局的條件下,通過協商和博弈,重塑新的利益格局,既保護共同利益,也保護個人利益。這本身既是民主立法,也是科學立法。我國正處於社會急劇轉型時期,復雜的政治和社會局面使得各項改革均步入了「深水區」,舉步維艱,實質上就是利益的表達與博弈不充分,而這又加大了改革的難度,延緩甚至阻礙了改革進程。因此,對利益的調整必須格外小心,必須與所涉及的利害關系人進行溝通,擴大和促進博弈,進而形成共識,達成各方均能接受的方案,平衡各種利益,體現和保障各利益主體不同的正當利益。
2.進一步豐富方式方法。在立法過程中,已廣泛採取座談會、書面徵求意見、調查研究、列席和旁聽、公民討論、專家咨詢和論證、媒體討論、信訪等形式。立法法沒有對此作出明確規定,但其中第五十八條規定:「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其實,這些方法也可在法律起草過程中加以使用。因為這些方法的廣泛運用,不但有助於法案起草者深刻了解和把握各有關方面的利益、願望及相關要求,而且有助於立法協調工作的實施,保證立法順利進行,使法案更加成熟,質量更高。這需要修改完善立法法,從法律上進一步予以明確,做好立法溝通協調工作。
立法工作要堅持走群眾路線,建立健全相關的具體制度,使群眾參與立法制度化、法律化,把「運動式」的參與變成制度化、法律化的有序參與,特別是要適當改變以往立法工作中的一些做法,繼續徵求有關部門、有關方面的意見,但又不能局限於此,以免使得有關主管部門「借法擴權」、「與民爭利」,更要徵求法律所調整范圍內的利益集團和群眾的意見,擴大有不同利益的公權力機關的參與,特別是要擴大各種不同利益群體、不同利益階層的公眾參與和博弈。就是說,對政府部門組織立法起草或參與立法起草中可能滲入的部門利益,應當通過公眾參與、其他部門參與、立法審查、權力機關審議及其他程序博弈機制進行制約,以最大限度地反映各種不同利益群體、不同利益階層的利益和意志。
3.完善立法聽證制度。(1)明確立法聽證的范圍,什麼樣的法律必須經過聽證、什麼樣的法律不必經過聽證等。(2)規定立法聽證的程序和相關規則,如選擇參與立法聽證的人或團體,舉行聽證會的法律效果,舉行立法聽證會的程序規則等。減少聽證事項、范圍和適用程序確定的隨意性。(3)確定和強化「反對意見(原則性分歧意見)優先發言、重點對待」原則。
(三)高超的立法技術和藝術
1.關於立法技術。立法技術是實現立法目的的必要手段和工具,是指法律的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的形式,法律的修改和廢止的方法,法律的文本,法律的系統化等方面的規則。法律的調整的對象不同,調整方法也不一樣,既有公法與私法的調整方法之分,也有刑罰、行政處罰、民事處罰之別,這都是有講究的。同時,法的目錄、標題,法的總則、分則和附則等的製作技術,也需要加以改進。
2.完善立法體例。立法法第五十四條對法律的體例作了一些規定,但沒有就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等的體例作出規定。需要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加以補充和完善。
3.規范立法的語言。語言是法律條文的載體和表現形式,立法語言具有自身鮮明的風格和特質,所謂「法言法語」,最基本的要求是明確性,同時模糊性是立法語言難以消解的屬性。這是因為,立法者認識能力是有限的,語言本身具有模糊性,法的普遍性本身蘊含了模糊性、抽象性、概括性。因此,立法語言的使用,不僅是技術,也是藝術,立法須要兼顧語言的明確性和模糊性,該明確具體的一定要明確具體,該模糊的一定要模糊,既有剛性又有彈性,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
(四)嚴謹細致的立法論證
2013年10月30日,張德江委員長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要抓好立法項目論證,在充分論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礎上,科學確定立法項目。更加註重提高立法效益,建立健全法律出台前評估和立法後評估制度,使這些工作常態化、規范化。這需要在實踐中認真貫徹落實。
1.加強論證工作。在論證立法的必要性、重要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立法的科學性、可行性,出台時機,可能產生的社會效果(正面的和負面的)等內容的論證。作為一種公共決策和國家行為,立法本身、更不用說執法都是要耗費社會資源的,而社會資源是一定的、有限的。因此,要採取成本效益法,對執法成本、執法收益等進行客觀分析和論證,其中執法成本包括:執法機構、人員編制、經費等。
2.開展立法評估。法律法規在實施一定時間之後,要開展評估工作,檢測其實施狀況,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加以修改完善,增強可行性、可操作性,真正將紙上的規定變成現實的東西。
(五)專家學者的智慧與作用
1.要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的作用。立法過程中廣泛徵求專家學者的意見,有利於提高法案的質量。但由於受多種因素影響,在實踐中專家學者為立法貢獻智識的情況卻很少。要轉變思想觀念,切實防止「權力讓專家成為長官的奴婢」的現象,充分發揮專家學者在立法中的作用。
2.健全專家學者參與立法的機制。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專家咨詢、顧問制度,發揮各方面專家學者的作用。現代社會中專業性、技術性問題大量出現,立法就必須徵求相關學科領域專家學者的意見。同時,要徵求語言、法律等方面專家學者的意見。在制定1954年憲法的過程中,憲法起草委員會聘請法律專家周鯁生、錢端升為法律顧問,教育家葉聖陶、語言學家呂叔湘為語文顧問,從各個角度對憲法草案進行研究推敲。歷史證明,效果是很好的。
『叄』 我國家權力機關與國家行政機關的關系
一、 引言
「立法權就是為立法者所擁有,由特定國家機關所行使的,在國家權力體系中占據特殊地位的,旨在制定、認可和變動規范性法文件以調整一定社會關系的綜合性權力體系。」①立法權是國家權力體系中特別重要的權力,是國家權力體系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立法權簡而言之就是創製法律規則的權力。立法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立法權僅指權力機關制定和修改憲法、法律的活動,通常稱之為國家立法權;而廣義的立法權,既包括權力機關的立法權,也包括行政機關制定和修改法規、規章的行政立法權。
行政立法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不為人們所接受,特別是古典的憲政論者,更是對行政機關的立法予以堅決的反對和抨擊。他們從純粹古典的憲政理念出發,奉行嚴格的形式法治主義的要求,擔心行政權的恣意與擴張會造成對公民權的破壞與侵害。②他們主張「議會至上」的原則,認為國家是人民依照契約組成的,而在一個國家內部,唯一能夠代表民意的國家機構是議會,法律的正當性也正來源於此。同時他們也主張嚴格的三權分立,認為為保持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的相互制衡,必須嚴格各自職權,立法權只能由議會行使。古典憲政論的代表人物洛克在其著作中解釋了不宜由行政機關立法的理由:「如果同一批人同時擁有制定和執行法律的權力,這就會給人們的弱點以絕大誘惑,使他們動輒要攫取權力,藉以使他們自己免於服從他們所制定的法律,並且在制定和執行法律時使法律適合於他們自己的私人利益,因而他們就與社會的其他成員具有不同的利益,違反了社會和政府的目的。」③「如果同一個機關,既是法律的執行者,又享有立法者的全部權力,它可以用它的『一般的意志』去蹂躪全國;因為它還有司法權,它可以用它的『個別的意志』去毀滅每一個公民。」④
然而,行政立法的發展並不因為古典憲政論者的反對而停滯不前,行政立法發展擴張的背後存在著強大的社會推動力。自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生產規模擴大,完全靠市場自發作用進行調節的自由資本主義日益顯示出其難以根本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弊端。這時,國家的干預便成為一種必須,國家只能加強與社會生活的復雜化,對立法數量,立法技術及立法時限的要求越來越高,僅靠議會立法已顯然無法適應工業化時代的需要。這時候,議會的立法壟斷權實際上已經難以維持,行政立法的迫切需求超越了對於其合理性的爭論。正如英國行政法學家威廉。韋德所言:「問題的關鍵在於行政立法在實踐當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不在於理論上難以使其合理化。」⑤
當行政機關的立法權被納入一國立法體系時,即產生了一個如何在權力機關與行政機關之間分配立法權的問題,即立法許可權的問題。所謂立法許可權,就是立法主體行使立法權的界限,「主要是指能在多大范圍內行使立法權,應在多大范圍內行使立法權,事實上在多大的范圍內行使立法權的問題。……包含兩層意思:一指立法權可以和應達到何種界限,一指立法權不能超越何種界限。」⑥合理劃分立法許可權對於一國建立完整的立法體系至關重要,如果立法許可權劃分不當,很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1、可能出現重復立法,不僅浪費立法成本和資源,而且造成法律體系的混亂和矛盾。2、可能出現權力的不平衡或過度傾斜,導致某些國家機關因有職無權而虛設。3、可能出現一些立法空白領域。4、可能因立法許可權劃分混亂,而造成政治體制結構的實質上或形式上的不合理,一致成為社會進步的障礙。⑦我國關於各立法主體之間的立法許可權劃分長期以來都存在爭論,而人們翹首以盼的《立法法》也並沒能為這些爭論畫上句號。所以,在我國進行立法許可權范圍的研究,進一步完善立法許可權劃分,具有重要意義。
立法許可權劃分包括中央與地方的立法許可權劃分,中央權力機關與中央行政機關的立法許可權劃分,以及地方權力機關與地方行政機關的立法許可權劃分。本文將僅就中央權力機關與中央行政機關之間的立法許可權劃分展開比較粗淺的論述。
二、 比較中外中央權力機關與中央行政機關的立法權劃分
(一)英國
在議會民主制度的發源國英國,行政機關的立法稱為委任立法,又叫次級立法,是指「行政機關根據議會授權制定的各種管理法規。」⑧英國是典型的委任立法的國家,立法權完全屬於議會,行政機關原則上沒有立法權,行政機關只有通過授權方能取得立法的權力。
英國議會擁有幾乎是無限的立法權,議會「除了不能把女人變成男人或者把男人變成女人外,在法律上什麼都能做。」⑨英國議會不僅在立法范圍上沒什麼限制,並且分權也不嚴格,對於議會如何授權性行政機關制定法律也沒有什麼限制,因而英國議會與政府之間的立法許可權劃分是模糊的。議會作為國家主權的享有者,可以不受限制的將各種事項授權行政機關立法,其中包括在別的國家認為是不能輕易授權給行政機關的權力,如決定重要原則的權力,一定的征稅權力,排除法院司法監督的規定等。正因為此,英國曾一度出現委任立法泛濫的憂慮,學者曾一度對委任立法的正當性提出質疑。⑩
英國在體制上號稱「議會至上」,由議會行使立法權,但實際上政府在立法方面的許可權是比較多的,政府對於議會立法的參與、滲透和控制也比較明顯。按照英國的政治理念,政府要受議會控制,但在實踐中,「議會『控制』政府已是無稽之談,議會並不能控制政府,幾乎總是政府控制議會。」英國政府在議會立法過程中起著較大作用,行使立法提案權就是其中之一。
(二)法國
法國的立法體制經歷了一個不斷變幻的過程,總的趨勢是不斷拋棄自由主義思想,加強政府立法職能的過程。最早在法國大革命初期,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理論認為,國會代表國民公意,是國家中最高機關。而政府制定的條例只以執行法律為限。到上個世紀20年代,由於政府職能的增加,有時為了應付政治和經濟危機,有些事情需要迅速處理,國會的行動太慢,這種情況迫使國會授權政府在一定的時間內為達到一定的目的可以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條例,稱為法律命令。到1946年法國第四共和國時期,最初的自由主義思想已經完全放棄。?議會不在至高無上。
1958年憲法在繼承第四共和國憲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行政機關的立法權。在中央權力機關與行政機關權力關系劃分上,強調行政機關不得從立法機關中產生,擴大總統的行政權,法國立法體制具有總統集權的特徵。?法國議會與政府的立法許可權劃分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其規定了行政機關的立法權與權力機關的立法權處於同等的地位,有時候行政機關什麼可以要求憲法委員會宣布議會的立法越權而無效。法國1958年憲法第34條列舉了屬於議會的專屬立法權,而在第37條又規定法律之外的事項都作為命令事項,由總統行使。這種列舉議會專屬立法權,而未列舉的事項由總統行使的做法,被有的學者認為是削弱立法權、強化行政權的手段。?
法國立法體制體現了法國社會行政權的主導性,行政立法的內容、范圍十分廣泛,行政機關可就本身固定領域以執行條例、自主條例和緊急情況條例的形式立法,還可以接受或要求議會授權制定法令條例。所以,在法國,「條例是汪洋大海,法律是大海中的孤島。」?
(三)美國
19世紀的美國,在邊沁理論指導下的美國是不承認授權立法的,行政機關不享有立法權。直到1937年美國最高法院才在判決中指出,規章的規定與法律的規定具有相同的效力,廣義的法律應包括規章在內。?在1941年U.S.v.Darby案和1942年Wickard v.Filburn案中,法院對行政專長給與了很大的尊重,授權立法終於得到確認。?
盡管從理論上講,美國是一個嚴格三權分立體制的國家,原則上立法、司法、行政三機關各行其是,不存在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之間的立法權劃分。但是,實踐中,美國以總統為代表的行政權又可以制約立法權,總統事實上在立法方面擁有重要的權力,事實上形成了總統和國會分享聯邦立法權的局面。?總統的立法權有五類:立法建議權、法案簽署權、立法否決權、授權立法權、行政命令權。?
1946年制定的《聯邦行政程序法》將行政機關的立法稱為規章制定,有三類:實體規章、程序規章和解釋規章。該法沒有明確劃清行政立法的許可權,但採取了一些限制措施:一是憲法規定由國會制定的事項原則上不得以行政規章加以規定。二是必須有明確的授權標准。三是憲法雖未名文禁止,但原則上受到限制的許可權。
(四)中國
長期以來,我國立法理論和立法實踐受蘇聯的影響很大,認為立法權只能由最高權力機關一個機關來行使。蘇聯1936年憲法第32條規定:「最高蘇維埃是行使蘇聯立法權的唯一機關。」斯大林在《論蘇聯憲法草案》的報告中指出:「立法權在蘇聯只應當有一個機關,即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來行使,不由某一機關而由許多機關立法的情形必須鏟除才是。」在這種理論指導之下的新中國立法體制,呈現出單一的立法主體特點,全國人大是國家的唯一立法機關。甚至連全國人大常委會都沒有立法權,更不用說行政機關和地方權力機關了。盡管國務院從成立伊始,就有立法活動或制定規范性文件的活動,但實際上不擁有法定立法權,其立法活動亦不被視為真正意義上正式的立法活動。?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開始了對立法許可權的重新配置。1979年,全國人大制定《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把立法權下放至省級人大;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有保留地把對法律的解釋權下放給國務院及其工作部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1982年憲法,對國家的立法結構作了徹底的改動;1986年,全國人大對《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進行修訂,立法權延伸至省級人民政府及其特定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人民政府,這便形成了我國後來立法許可權劃分的雛形。
那麼我國中央權力機關和中央行政機關在立法許可權問題上如何劃分呢?實際上,我國1982年憲法第89條就列舉了國務院的立法許可權,憲法89條的規定被許多學者認為是我國最高行政機關的職權立法。早在立法法起草過程中就有就全國人大與國務院的立法許可權展開充分的討論,討論中對於全國人大的立法事項與國務院的立法事項分別提出了一些建議。全國人大的立法許可權有:(1)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組織等方面的事項;(2)訴訟制度和司法制度方面的事項;(3)普遍確定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公民基本權利的保護和基本義務履行方面的事項;(4)基本的行政管理體制和制度方面的事項;(5)基本的經濟制度和管理體制方面的事項;(6)國防、外交的基本制度方面的事項;(7)憲法明確規定應當由法律規定的事項;(8)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認為應當立法的事項。?
關於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的許可權:(1)保證法律實施的事項;(2)確定所屬各部門任務和職責方面的事項;(3)行政管理體制和制度中某一方面的具體規定以及操作運轉方面的事項;(4)經濟管理體制和制度中某一方面的具體規定以及操作運轉方面的事項;(5)制定法律的時機和條件尚不成熟,而經濟與行政工作又迫切需要予以規定的事項;(6)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授權事項。
『肆』 屬於國家最高立法機關的專屬立法權有哪些
專屬立法權涉及的事項:①國家主權的事項(如國防、外交等事務中涉及國家主權的內事項)容;②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④犯罪與刑罰;⑤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權利的強制措施和處罰;⑥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⑦民事基本制度;⑧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⑨訴訟和仲裁製度;⑩必須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伍』 為什麼說稅收法定走法律程序才是正路
稅收法定是對程序正義的捍衛
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在審議的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將最高立法機關專屬立法權中的稅收一項單列出來,強化稅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規定的「稅收法定」原則。
稅收的基本職能是為公共服務籌集經費。公民有依法繳稅的義務,另一方面,稅收是對居民財產無償、強制徵收。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這種關系,需要尋求一種平衡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法定程序,這種程序正義的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結果的正義。
講一個普通的道理:政府要從公民口袋裡掏錢,必須徵得公民的同意,公民同意的正當程序就是委派代表投票決定。因此,只有國家通過民主程序制定法律,才能確定稅收基本制度,否則征稅便缺乏法律根據和正當性基礎。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為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我國把稅收立法權授予國務院。「條例」或「暫行條例」就成了大多數稅收的徵收依據,一些「暫行條例」甚至一「暫」就是20多年。目前全國18個稅種中只有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車船稅3個是經過人大立法的。
201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審議車船稅法修正案草案時,就對車船稅的增加提出了很多不同意見,有委員呼籲「不能總想著從老百姓兜里掏錢」,有媒體報道「老百姓不是『唐僧肉』」,引發社會熱議。最終,草案沒有通過,贏得公眾一片贊聲。正是經過這樣的法定程序,經過雙方力量的博弈和角力,才能達到一種平衡。
不久前,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突然下發通知,分別上調汽油和柴油等成品油的消費稅。這種未經過立法機關討論就上調稅收的做法,備受爭議。盡管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解釋,我國的消費稅不是普遍徵收的,僅對部分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費等特點的消費品徵收。而且對成品油徵收消費稅,有利於促進資源節約,抑制對能源的過度消費,是國際上比較普遍採用的做法……但縱使有一百個可以增稅的正當理由,如果不走法律程序征稅、增稅,確實很難體現依法治國的精神。
一個國家稅收制度的狀況,直接影響著居民的稅負、稅感以及收入狀況,影響著政府與民眾的關系。正是由於稅收在經濟與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此重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才明確了「稅收法定原則」,使之成為我國未來改革的主要方向。因此,讓稅收法定的原則銘刻在法律條文中,既是對程序正義的捍衛,也是國家現代治理能力的體現。
『陸』 急,有誰能幫忙介紹一下海關的立法權問題
《最新海關執法工作規范實務全書》目錄介紹
《最新海關執法工作規范實務全書》是經多位專家遴選編纂而成,不僅權威,規范,科學,而且全面,系統,簡潔,實用.符合國情,《最新海關執法工作規范實務全書》具有一定前瞻性,《最新海關執法工作規范實務全書》使廣大企業盡快與國際化企業全面接軌,並迅速提高企業的水平!
【目錄瀏覽】:《最新海關執法工作規范實務全書》
第一篇海關監管綜述
第一章 海關的概念及產生與發展
第二章 我國海關的性質和任務
第三章 海關工作方針和現代海關制度
第四章 海關的權力
第五章 海關管理體制
第六章 海關法律制度
第七章 海關隊伍建設
第八章 海關公共關系與海關科技
第二篇 海關行政執法
第一章 海關行政執法主體
第二章 海關行政行為
第三章 海關抽象行政行為
第四章 海關具體行政行為
第三篇 海關進出口貿易監管工作規范
第一章 海關監管的涵義、內容與范圍
第二章 進出口貿易管制與海關監管
第三章 海關監管場所
第四章 進出口貨物監管工作規范
第五章 承運海關監管貨物的境內運輸工具監管工
作規范
第六章 進出境運輸工具監管工作規范
第四篇海關稽查工作規范
第一章 海關稽查概述
第二章 海關稽查中的權利與義務
第三章 海關稽查的具體程序
第四章 對一般貿易企業的稽查工作規范
第五章 對經營保稅業務企業的稽查工作規范
第六章 對減免稅企業的稽查工作規范
第七章 反商業瞞騙
第八章 海關稽查的處理
第五篇海關違法行為表現形式與調查處理及行政處罰
第一章 海關違法行為及其表現形式
第二章 常見的走私行為表現形式
第三章 常見的違規行為及其預防
第四章 海關對違法行為的行政處罰
第五章 海關對違法行為的調查
第六章 海關的審理和執行
第七章 海關調查和行政處罰的常見法律文書
第六篇 海關走私犯罪的偵查工作規范
第一章 我國走私犯罪的現狀、成因與治理對策
第二章 走私犯罪的概念與構成特徵及刑罰適用
第三章 緝私警察的職責與管轄范圍
第四章 辦理走私犯罪案件的司法程序
第五章 強制措施的適用
第六章 走私犯罪證據的收集
第七章 走私犯罪的偵查措施和方法
第七篇 海關各類走私犯罪的司法認定與刑罰標准
第一章 走私武器、彈葯罪的司法認定與刑罰適用
第二章 走私核材料罪的司法認定與刑罰適用
第三章 走私假幣罪的司法認定與刑罰適用
第四章 走私文物罪的司法認定與刑罰適用
第五章 走私貴重金屬罪的司法認定與刑罰適用
第六章 走私珍貴動物、珍貴動物製品罪的司法認
定與刑罰適用
第七章 走私珍稀植物.珍稀植物製品罪的司法認
定與刑罰適用
第八章 走私淫穢物品罪的司法認定與刑罰適用
第九章 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的司法認定與刑罰
適用
第十章 走私廢物罪的司法認定與刑罰適用
第十一章走私毒品罪的司法認定與刑罰適用
第十二章非法買賣制毒物品罪的司法認定與刑罰適用
第十三章加工貿易走私罪的司法認定與刑罰適用
第八篇 妨害海關監管犯罪的定罪與量刑標准
第一章 妨害海關監管犯罪概述
第二章 妨害海關監管犯罪的歷史沿革
第三章 妨害海關監管犯罪比較
第四章 妨害海關監管犯罪的構成
第五章 妨害海關監管犯罪形態
第六章 武裝掩護走私、暴力抗拒緝私犯罪問題
第七章 妨害檢驗檢疫犯罪
第八章 海關監管瀆職犯罪
第九章 商檢監管瀆職犯罪
第十章 動植物檢疫監管瀆職犯罪
第十一章妨害海關監管犯罪的懲治
第九篇海關執法辦案及違法查處法律依據
『柒』 除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有立法權,地方人大也有立法權嗎
一、我國的立法機關只有一個,即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單一制的國家。而單一制的特點是全國只有一個國家主權,一個憲法和一個中央政府。單一制國家的地方行政區是中央根據管理的需要劃分建立的,地方享有的權力,不是本身固有的,是中央授予的,中央對地方享有完全的主權,對外由中央政府統一代表國家行使主權。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單一制國家大多實行一級立法體制,地方沒有立法權或只有限的立法權。而我國作為統一的單一制國家,立法權必須集中在中央。 我國憲法第六十二條明確規定,全國人大「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行使「應當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的其他職權」;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由此可見,我國的立法權主要集中於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立法機關。 2000年7月1日生效實施的立法法是規范我國立法活動的重要的基本法。同時也確立了我國的立法體制。從立法法所確立的立法體制看,我國立法體制可以分為十個層次的立法:一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二是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三是國務院的法規。四是地方省級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五是地方省級人大常委會的立法。六是自治條例的立法。七是國務院各部委辦的部門規章。八是省級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九是全國人大授權經濟特區的立法。十是較大的市的立法。我國的立法機關只有一個,為什麼還需要多層次立法呢?因為我國地域廣大,各地情況很不相同;民族眾多,民族聚居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我國正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以及我國法制還不完備,正在健全過程中等實際情況,又決定了我國的立法體制是分層次的。
二、國務院享有一定的立法權 如果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未立法,而實踐又急需,國務院可以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1954年、1975年、1978年三部憲法都沒有賦予國務院這一職權,這是1982年憲法才賦予國務院的一項新職權。主要是由於全國人大代表都不是專職的,常委會委員也不都是專職的,不可能經常開會,而需要立法的事項又是大量的,凡是應當立法的事項都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是不現實的;加上目前正處於改革過程中,有些問題制定法律的條件還不成熟,而實踐又急需有所規范,因此,對屬於中央專屬立法權的事項,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沒有立法之前,有些事項先由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是可以的。但屬於刑事法律制度、基本的民事法律制度、訴訟制度、公民基本政治權利和人身自由權利、國家機構的制度、司法制度、稅收制度等方面的事項,應屬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專屬立法權,不宜由國務院自行制定行政法規。
三、有些地方人大享有一定的立法權。我國的地方人大立法分為一般地方的立法和特殊地方的立法。
(1)一般地方的立法權。
一是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二是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如:齊齊哈爾、吉林、撫順、鞍山、大連、唐山、邯鄲、大同、包頭、青島、淄博、洛陽、淮南、無錫、寧波等)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並由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
(2)特殊地方的立法權。還有三種特殊地區,比一般地方的立法許可權要大。
第一,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可以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根據這一規定,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范圍,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國家已有法律、行政法規的,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關變通規定;二是國 家尚未制定或不可能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據當地實際需要制定單行條例。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因為可以變通法律的規定,所以規定須報上一級人大常委會批准才能生效,這是為了維護法制的統一。
第二,全國人大特別授予立法權的地方。 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廣東省、福建省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有關的法律、法令、政策規定的原則,按照該省經濟特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制定經濟特區的各項單行經濟法規,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1988年、1992年、1994年和1996年全國人大先後四次分別授權海南省、深圳市、廈門市、汕頭市、珠海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經濟特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遵循憲法的規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制定法規,在各自的經濟特區實施,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或所在省的人大常委會備案。
第三,特別行政區。根據"一國兩制"方針,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規定,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會有權制定法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香港、澳門特區除外交、國防以及其他屬於中央政府管理范圍的事務不能立法外,有權對特區高度自治范圍內的一切事務立法。但兩個特區的立法權是全國人大通過基本法授予的,特區行使此項權力,是否符合基本法的規定,是否超越國家的授權,應由中央監督,因此又規定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憲法和有關法律的這些規定表明,我國的立法體制既是統一的,又是分層次的,是由國家立法權和行政法規制定權、地方性法規制定權、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制定權以及授權立法權所構成的。這樣一個立法體制,說明地方立法,從性質上講,應當是對中央立法(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補充,行政法規也是對國家法律的補充,都是國家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這樣一個立法體制,也可以說主要體現了以下兩個精神:一是在中央與地方關繫上,既堅持中央必要的集中統一,又注意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二是在權力機關與行政機關的關繫上,既堅持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立法權掌握在由人民選舉產生的、更有利於直接反映群眾意願和要求的國家權力機關手裡,以保證立法的民主性;同時,又注意提高國家的管理效率,保證國家行政機關有足夠的權力對社會進行有效管理。
總之,我國的立法機關只有一個,即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國務院享有一定的立法權。地方人大是否享有立法權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部分地方人大享有一定的立法權:如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全國人大特別授予立法權的地方;特別行政區等享有一定的立法權。當然地方立法不得同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特別行政區立法應符合基本法)。
『捌』 訴訟仲裁製度是否可授權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
訴訟仲裁製度屬於司法制度,是我國訴訟程序的一種,是絕對專署立法權,不能授權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這本身就是與行政無關的問題。
『玖』 全國人大及常委會可以把專屬立法權授權給國務院嗎
不可能啊,立法唯一合法的機構就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啊,行政機關無權立法,這是憲法規定的。除非你敢違憲
『拾』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專屬立法權
可以制定地方法律法規,但是要以憲法為母法不能和憲法有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