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是誰提出來的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是誰提出來的

發布時間: 2022-01-15 01:07:32

① 如何理解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

參考:法安天下 德潤人心——怎樣理解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古往今來一個永恆的話題,二者既彼此區別又不可分割,都是國家治理、社會運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這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今天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貫徹和落實好這一重要原則,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一 法治與德治關系怎麼看
「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古往今來,法治都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什麼時候重視法治、法治昌明,什麼時候就國泰民安;什麼時候忽視法治、法治鬆弛,什麼時候就國亂民怨。今天,依法治國已成為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已成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們建設法治中國的決心堅定不移。
但同時也要看到,法律不是萬能的,僅靠法治這一手是不夠的。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的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覺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的強力約束;法律難以規范的領域,道德可以發揮作用,而道德無力約束的行為,法律則可以給予懲戒。可見,法治與德治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需要法治和德治兩手齊抓。
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對古今中外治國經驗的深刻總結。我國既有久遠的法制傳統,又有厚重的道德傳承。從孔子提出「寬猛相濟」,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從荀子提出「隆禮重法」,到漢代董仲舒強調「陽為德,陰為刑」;從唐代提出「制禮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時期一直延續德法合治,都體現了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治國之道。從世界范圍看,凡是社會治理比較有效的國家,大都堅持把法治作為治國的基本原則,同時注重用道德調節人們的行為。
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大優勢。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們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這條法治道路內涵十分豐富,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堅持法治、德治兩手抓、兩手硬。立足當前、面向未來,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行好,最關鍵的就要堅持走我們自己的法治道路,發揮好這條道路的鮮明特色和突出優勢。這就要求我們更好地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切實推進以德治為基礎的法治建設、以法治為保障的德治建設。
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也是現實的迫切要求。當前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要應對前所未有的矛盾風險挑戰,從根本上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應當清醒看到,我國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單就法治論法治是不夠的,必須著眼全局、系統謀劃,特別要立足我國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重視加強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導,著力培植人們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觀念,營造全社會都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的文化環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共同發揮作用。

微評
◆ 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離開德治談法治,猶如缺少精神支柱的人,光有骨架,沒有內涵。
◆ 法律和道德,一個是硬約束、一個是軟約束,一個是外在的他律、一個是內心的自律,但二者又具有內在一致性。
◆ 依法治國是外化於行,以德治國是內化於心。
◆ 法律是准繩,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
問與答
問:「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是什麼意思?
答: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是:只有善德不足以處理國家的政務,只有法令不能夠使自己發生效力。意謂治理國家必須把行善政與行法令結合起來。
問:「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是什麼意思?
答:這句話出自《韓非子·有度》,意思是:執行法令的人堅決,國家就會富強;執行法令的人軟弱,國家就會貧弱。說明依法辦事是國家強盛的保證,如果有法不依,或執法不嚴,國家就很難治理好。
聲音
使法律和道德耦合成為強有力的「組合拳」
李忠傑(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法律規范必須有道德基礎,建立在一定的價值標准之上;而道德規范,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能提升為法律制度,以強化其規范的力度。法制是硬約束,道德是軟約束。許多社會領域,既需要有硬約束,也需要有軟約束。硬約束用外部的強制力量規范行為,而軟約束則側重於解決人的思想觀念問題。法律和道德共同協調,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 怎樣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
位於長江之濱的江蘇張家港,是我國犯罪率最低的城市之一。與之緊密相關的是,張家港還是首批獲評全國文明城市的縣級市。早在20年前,這里就以精神文明建設成就享譽全國。長期的文明浸潤,涵養了這座城市的法治文化,孕育了張家港人的法治精神。
張家港的實踐生動地說明,道德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源頭活水。法律依賴道德而被認同和遵行,一個人的道德覺悟提升了,必然會自覺尊法守法;全社會的道德水準提升了,法治建設才會有堅實的基礎。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必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為法治實施創造良好人文環境。
在道德體系中體現法治要求。我國20字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第一個詞就是「愛國守法」;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赫然在列;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重要一項就是「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可見,守法不僅是法律義務,也是重要的道德要求。要繼續完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使之更好地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銜接、相協調。各行業的職業道德規范,各地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以及學生守則等行為准則,都應把尊法守法作為重要內容突出出來,強化人們的法治觀念、法治意識。
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內涵。道德教化,就是教人求真、勸人向善、促人尚美的過程,也是培育法治精神的重要渠道。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在這個過程中,特別要針對我國人情積習厚重、規則意識淡薄的情況,注重培育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在文化傳承中涵養法治精神。幾千年悠久厚重的中華文化,包含著豐富的道德資源,也包含著豐富的法制思想,是今天我們涵養法治精神的重要源泉。應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其蘊含的「以法為本」「緣法而治」「刑無等級」「法不阿貴」「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等思想精華,並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揚光大。
在文明創建中促進法治實踐。道德重在踐行,法治也重在踐行。最好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具體實踐中,感受道德和法治的力量,樹立崇德尚法的思想。要把法治文化活動納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中,廣泛開展以法律援助、普法宣講等為主題的志願服務,讓人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受到法治熏陶、增強法治意識。引導人們積極參與鄉村、社區、企業等基層依法治理,積極參與公共管理,依法維護自身權益,讓法治的種子在人們心裡落地生根,在全社會開花結果。
三 怎樣把道德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中
2013年11月21日,江蘇揚州計程車司機程斌發現路邊有人因車禍受傷昏迷,立即將其火速送往醫院。一路上,他連闖7個紅燈,為傷者贏得寶貴的搶救時間。人們在交口稱贊他的義舉的同時,也在關注他會不會因為闖紅燈被處罰。交警部門表示,按照現行道路安全有關法律規定,如果有醫院病歷等證明材料,因救助危難病人造成的超速、闖紅燈等行為可免於處罰,這讓人們鬆了一口氣。不讓好人吃虧,體現了法律對助人為樂善舉的保障與鼓勵。
我們常說,法理不外乎人情;西方也有法律諺語說:「法律之內,應有天理人情在。」法律一般都體現著道德判斷、體現著道德取向,只有符合人民道德意願、符合社會公序良俗,法律才能被人們所信仰、所遵守。因此,無論立法、執法還是司法,都應體現社會主義先進道德的要求,都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
立法要立良法。道德觀念是法律規范的重要來源。自古以來,各個國家一般都把社會中基本的道德規范、重要的公序良俗,通過立法程序上升為法律。我國2013年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子女「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體現了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但也有一些法律法規的某些具體條文和內容,存在與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和核心價值觀要求不協調、不「合拍」甚至相悖的問題。在完善法律體系過程中,應加強與道德的協調和銜接,將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范。還應注重對法律的道德效果和道德風險的評估,對有違道德要求的法律法規及時廢止或修改,使法律體系更加彰顯道德的力量。
執法要揚正氣。執法既是法律行為,也體現鮮明道德導向。嚴格公正執法,是對法律尊嚴的捍衛,也是對先進道德的彰揚;而執法不嚴不公,是對法律尊嚴的無視,也是對惡行的縱容、對美德的貶損。必須通過執法行為,發揮法治扶正祛邪、激濁揚清的社會功能,促進清風正氣的弘揚。執法要嚴格公正,對侵害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社會秩序等行為及時予以規誡遏制,弘揚真善美、打擊假惡丑。執法要文明規范,體現人文關懷,既遵從法律標准又符合道德標准,既於法有據又合乎情理,防止粗暴執法、野蠻執法,使執法活動獲得堅實的道義基礎。
司法要辨善惡。司法斷案最能體現法律懲惡揚善的功能。要堅持公正司法,依法制裁和懲處各種違法犯罪行為,讓人們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感受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法律很多時候只能作出原則性規定,而在司法實踐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具體情況,這就要求司法人員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作出公正合理的裁決,真正起到引導社會向上向善的效果。要加大司法公開力度,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堅決懲治司法腐敗,更好地守護公平正義、弘揚美德善行。
鏈接
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充分體現道德關懷
2013年7月1日,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施行。這次修訂,突出了道德關懷、精神贍養的作用,如第十四條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第十八條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這些條文,體現了中華民族敬老、養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弘揚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會文明之風,受到了廣大老年人和萬千家庭的高度關注和由衷支持。
四 怎樣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
2014年1月,中央文明辦、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等部門共同會簽了《「構建誠信、懲戒失信」合作備忘錄》。這個備忘錄,依照有關法律規定,針對失信被執行人推出了多項信用懲戒措施,如禁止乘坐飛機、列車軟卧,限制貸款或辦理信用卡,不得擔任企業高管等。這一法治措施有效打壓了「老賴」們的生存空間,讓其為自己的失信行為付出代價,也有力弘揚了誠實守信的道德風尚。這說明,法治是保障和促進道德建設的有效手段。
道德是柔性的自我覺悟,源於人們良心的感召。而對於缺少道德自覺的人,道德教育容易變得軟弱無力。當前,面對形形色色的利益誘惑和不良思想的影響,一些社會成員的道德防線轟然倒塌,失德行為屢有發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對於那些傷風敗俗的丑惡行為、激起公憤的缺德現象,單靠道德教育、叩問良心已經遠遠不夠,必須運用法治手段進行治理,對失德敗德者進行懲戒約束,對違法犯罪者進行嚴厲打擊。
明規矩,劃定行為底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是底線的道德,也是道德的屏障。要重視把一些基本的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規范,讓人們清楚地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絕不能做。要明確對失德行為的懲戒措施,讓道德動搖之人心中有所忌憚,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要針對目前突出的誠信缺失問題,抓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使人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
懲劣行,形成警示效應。孔子說:「化之弗變,導之弗從,傷義以敗俗,於是乎用刑矣。」意思是說,對經過教化還不改變,經過教導又不聽從,損害道德敗壞風氣的人,就要用法律來懲處。要繼續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加強對社會反映強烈的失德行為的整治,依法依規該勸導的勸導、該處罰的處罰。對食品葯品等領域見利忘義、制假售假的嚴重無良行為,要加大執法力度,加強日常監管,查辦大案要案,讓敗德違法者受到懲治、付出高昂代價,發揮對整個社會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彰善舉,弘揚美德義行。俗話說,好人有好報。但現實中也有時出現好人吃虧、流血又流淚的情況。長此以往,必然寒了好人的心,寒了整個社會的心。我們屢屢看到老人跌倒路人不敢扶的報道,就說明了這個問題。法律法規必須樹立鮮明道德導向,保障實現善有善報、恩將德報。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保障助人者權益的法律。我國大多數省區市也制定了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的政策法規,深圳市還制定了《深圳經濟特區救助人權益保護規定》來為好人提供法律保護。要繼續完善這方面的法律法規,化解好人的道德風險,保障好人的合法權益,褒揚好人的道德行為,引導全社會崇德向善。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千百年來,圍繞法律與道德的話題經久不衰。今天的中國,讓法治的陽光普照,讓道德的清風吹拂,每個人的追夢之路、整個民族的追夢之路必將更加亮堂通暢。
問與答
問:什麼是徵信系統?
答:徵信系統是專業化的、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建立信用檔案和基礎資料庫,依法採集企業、事業單位等組織、個人的信用信息,並依法向信用使用者提供信用報告的系統。2006年,中國人民銀行建成了全國集中統一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即企業和個人徵信系統)。截至2014年6月底,徵信系統共收錄法人1940多萬戶,上半年日均查詢27萬次;收錄自然人8.5億,上半年日均查詢106萬次。2014年,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商平台貸款業務,實現與央行徵信系統的接入。

詳細: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212/c40531-26552609.html

② 提出以德治國的人是誰

提出以德治國愛人有很多呀,我們中國就是以和平為主的,向以德治國的人,歷史上也有很多人,著名的名人

③ 如何看待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

(1)依法治國是最根本的治國方略,以德治國是在依法治國的基礎上,對回人們的思想道德提出的更高的要求答。

(2)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二者本質上是一致的,但屬於不同范疇。前者屬於思想建設、精神文明,後者屬於政治建設、政治文明。

(3)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互促進。依法治國方略的充分實現,有利於社會主義道德的推行,社會主義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必然促進社會主義法治的有效實現。

④ 簡述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系

依法治國需以以德治國為基礎。這首先是因為道德是立法的基礎,重要和基本的道德規范是法律規范的主要來源之一,先進的道德規范是法律規范的主要價值目標之一,良好的道德規范是評價法律規范善惡的主要標准之一。其次是因為道德是執法的基礎,法律規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能否公正地、准確地把握立法宗旨,取決於執法者的素質;執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能否恰當地運用這一權力,則取決於執法者的素質;執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證據採信方面的自由心證權,能否恰當地運用這一權力,則取決於執法者的素質。再次是因為道德是守法的基礎。大多數人對法律的認同和信仰是法律存在的基礎;權利是現代法治的核心,如何將法定權利兌現成為現實權利取決於公民的自覺和自願意識;與權利意識相對應的義務意識也與公民的自覺和自願意識相關聯。(2)以德治國需以依法治國為補充與保障。以德治國著力於通過提高人的內心覺悟和建設人的動機文明,來端正人的文明行為;依法治國則著力於通過約束人的外部行為和建設人的行為文明,來開掘人的內心文明。以德治國著力於建設個體文明,通過榜樣的力量促進社會主義群體文明水平的提高;依法治國則著力於建設群體文明,通過群體文明的提高,防範、震懾個體的越軌行為。以德治國著力於強調人的義務意識、責任意識,依法治國著力於維護人的權利,強調人的權利意識,兩者相得益彰。

⑤ 什麼是「以德治國」什麼是「依法治國」兩者是什麼關系

以德治國是儒家提出來的。儒家強調的是每個人要有道德,儒家先天的認為每個人都有「君子」「聖人

」一樣的潛在品德,所以只要人們之間以禮相待,以誠相待,那麼人與人的社會就會很和諧了。

「以德治國」,就是要求統治者要對臣子和人民有仁愛的心。用寬大的胸襟與自我道德做榜樣,去感染

別人。臣子也是如此,要對君王服從,儒家強調「百事孝為先」,「在內是孝子,在外是忠臣」

可以說,儒家的「以德治國」,是一個把人人都看做是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識上來看的。比如罪犯,他們

在受懲罰時,是可以自我懺悔與修正的。法律對他們寬大處理,他們感恩,就做「好人」了。

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以德治國」,不僅不能治,反而使整個國家更混亂,儒家強調道德,卻使整個

國家的道德更淪喪。
比如一個小偷偷了錢,原因結果是給老母親看病,於是儒家同情心泛濫,不僅不懲罰小偷,還給小偷錢

看病。儒家心理想的是小偷會感恩,然後以後再也不偷了。而現實相反,因為有了這個先例,那麼更多

的罪犯,都找到了合適的理由,於是當他們被抓時,也有一大堆的理由,來為自己辯護。這就搞得那些

被偷被搶的人,根本就沒有受到保護,反而是罪犯利用人的同情心,一次又一次的得逞。

比如現在的乞丐,有多少人願意去幫助他們,給他們錢?很少很少,大家都怕是假的。
現在很多騙子裝扮成「異地落難」客,需要人們幫助,而人們也很冷漠。原因何在?人們不是無情,是

不敢用情,害怕受欺騙。所以現在的整個國家就是一場「信任危機」。投機取巧的人,不斷的騙去人的

同情心,導致人人不敢相信,而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卻得不到幫助。

所以儒家的「以德治國」,其實是在害國。
孔子當時說「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到了今天這個現代社會了,中國還是那句話「人心不古,世風日

下」。看來我們真該回去當原始人算了。

所以說,一個社會的變好,關鍵的原因,不是在於人沒有道德,而是在於沒有一個公平的法治手段去維

護。

對於那個「孝子小偷」,儒家只看見了小偷的可憐面,但是儒家忽視了「被偷者」,明明「被偷者」才

是受害人,卻被儒家的「道德」眼光蒙蔽了。

「以德治國」實際上是儒家的「一廂情願」。儒家的這一想法是由於單方面看問題,和沒有認清自然界

的本質。

所以諸子百家裡,墨家非儒,道家也批儒,兼具墨家與道家思想的法家更是制定出了不僅有思想作為指

導,還有一系列的章程作為管理國家的法律出台。法家提出了「依法治國」

法家認為,每個人都有其自然屬性,自然屬性就是人的生存本能,人在這種本能下,就觸法利益的驅使

。也就是說人性是好利的。人生存在世的目的,都是為了圖「利」。這個「利」並不完全是儒家所理解

的物質利益,他還包括人的精神利益。比如那些革命烈士,他們寧願犧牲自己,也要救國,這就體現在

他們的利益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

所以法家眼中的「利」既有物質利益,也有精神利益。
人為了達到自己的利益,就有可能去做傷害別人的事。
如果人人都這樣,那麼就回回到弱肉強食的時代,強力決定一切。

所以法家為了使國家內部和諧,就必須制定法律,(這里值得注意的是,法律是人類社會有文明開始,

就逐步形成的,法律並不是法家創造的,法家只是提出了法律人人平等,依法治國的思想。)而且必須

萬事皆依法,法家有3派,他們都認同依法治國,法律平等的對待原則,但是只有法家法治派,才是最具

有進步意義的。法家勢制派,是強調君王的獨尊,君王的至高無上,這種做法引來的就是獨裁。
法家術制派,是強調君王玩權術,暗設很多特務機構,調查官員,使官員不敢貪污腐敗。提倡背地告密

,這樣就搞得官員人人自危,相互陷害,國家內部是明爭暗鬥,沒有激起人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而是

激發了人的陰暗面。

只有法家法治派,遵從的是「依法治國」,任何事情講究證據確鑿。沒有證據,即使這人有嫌疑,也不

能輕易去懲罰他。這就保證了君王不能用懷疑的態度,任意殺人,大臣也要拿明確的證據去舉報有嫌疑

的人。避免了君王的橫行無忌,和官員之間互相傾軋。任何事情,都有理有據的去執行。這也是秦國自

商鞅變法後,能強盛近150年,而且又能力一統六國的原因。

而秦國的滅亡,就在於秦始皇犯了唯一一個錯誤,用了韓非子的術制,提出了皇權高於法律,導致秦二

世肆無忌憚的改變法律,對自己的家族大肆屠殺,對功臣也是如此,對人民橫征暴斂。這才導致了秦國

滅亡,而且連秦國的官員們都紛紛的願意投降。

「依法治國」需要的就是「一視同仁」的執法態度,且不帶有任何主觀的情感,犯法就得伏法,沒有任

何理由。犯法就是在傷害其他無辜者,即使罪犯有多麼美妙的理由,也是通過傷害無辜者造成的,所以

罪犯應該為此付出代價。

當今的中國還是儒家的「人治」,不是真正的「法治」。現在的法律是儒家的法律,是為當權者服務的

,他們的法律先天的失衡,導致的就是這個社會不是以公平競爭為原則,而是拉幫結派,靠關系社會和

錢規則在運作。

這樣就造成了大部分的老百姓始終是生活在被壓榨與被奴役之下。

⑥ 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以德治國」的是誰

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以德治國」的是子產。
子產(?~前522年),姓公孫,名僑,字子產,春秋時期鄭國(今河南新鄭)人,政治家和思想家。
子產少年時代就勤奮好學,博學多聞,青年時期顯露出政治上的遠見。公元前533年,任鄭國相。子產提出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政策。首先是「作封洫」,丈量土地,編制田畝,對私有土地實行征稅。實行「作丘賦」改革,按田畝征稅、服兵役,充實國庫,強化中央集權。實施「鑄刑書」,把鄭國的制度以法律條文形式刻錄下來,公布於眾。
子產在軍事上採取防衛方針,保存國家實力。在國家治理上選賢任能,主張以眾為師,以德治國,說「德,國之基也」。子產任相期間,鄭國逐漸強盛,百姓安居樂業。
有一年,鄭國大旱,三個地方官屠擊、祝款、豎柎請巫師做法,按照巫師的要求砍伐了桑山的林木,結果沒有求下一滴雨。子產聽說以後,立即制止了進一步砍伐林木的行為,嚴厲地說:哪裡有山林妨礙鄭國下雨的道理?因為求雨而砍伐山林,簡直是一種大罪過。子產免去了那三個糊塗官的官職,親自和他們一起上山植樹。
子產並不反對百姓祭祀,可是卻容許不盲目地隨便搞祭祀活動,祭祀山神,應當培育和保護山林。
子產十分討厭品德不高之人。魯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身為鄭國相的子產陪同鄭伯到晉國訪問,晉平公先是推脫身體不適,後又借口急事纏身,沒有及時接見。
子產覺得晉平公有失國禮,情急之下命令隨行人員將驛館的圍牆推倒了,從凹塌之處進去驛館休息,不走大門。晉平公聽說之後大怒,接見鄭伯時還一臉不悅,子產卻不依不饒,搶白說我們鄭伯帶著禮物來看望您,東西太多,驛館的門太小,我們心裡著急呀!要是不拆牆,丟了財禮,等於來晉國不給國君您送禮,目中無您,這罪過不是更大嗎?聽了子產的話,晉平公只好連連道歉。
在今天的河南省會鄭州市,一條河流穿城而過,一路波光粼粼,這條河流名叫金水河。
金水河的名字源於春秋時期,當時,鄭國相、傑出的政治家子產的封地就是現在的鄭州一帶,子產愛民如子,善待百姓,將自己的錢物都捐給了生活困難的孤苦老人,留下了無可比擬的口碑。約公元前522年,子產病逝,鄭國百姓非常傷心,彷彿失去了依靠,哭著說:「子產丟下了我們,以後誰來管我們吶?」
由於子產沒有留下資產,家人無法厚葬他,他的兒子就一個人把他背到陘山上(距新鄭市17公里處)埋葬了。由於子產生前交代,不許收留任何人的錢物,他的兒子拒絕了百姓的幫助。百姓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一些有錢人帶著金銀財寶來了卻遭到拒收,也無法給子產辦喪事,就只管把金銀財寶留下走了。子產的兒子不敢違背父命,就把金銀財寶拋進了子產封地的一條河中,以示紀念。太陽照耀下,河水中放射出絢麗的光彩,金波盪漾,從此,這條美麗的河水就被稱為「金水河」。
金水河一路向東流經鄭州大學校區,將校區一分為二。20世紀90年代初,鄭州市修建濱河公園時,將金水河流經鄭大校園的一段綠化園林景區命名為「子產祠園」。現在,走在河邊就能看到子產祠園的門額牌樓,古樸、素靜,讓人有溫雅博學之感。
為什麼子產祠園命名在大學校園呢?《左傳》載:鄭人游於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
子產重視教育、「不毀鄉校」的義舉是其流芳百世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使得今天的子產祠園和大學校園有了密不可分的聯系。子產祠園和大學校園共同凝重了河南的文化氛圍。
1934年5月,作家張恨水長行西北,作陝甘之游。他從北平出發,頭一站就到了鄭州新鄭,游春秋時期政治家子產故里——新鄭子產祠。
子產還是中國最早對鬼作出比較精確定義的人。
《左傳·昭公七年》記述了子產對最早對鬼作出比較精確的定義:「鬼有所歸,乃不為厲。」「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馮依於人以為淫厲,況良霄,我先君穆公之胄,子良之孫,子耳之子,敝邑之卿,從政三世矣。鄭雖無腆,抑諺曰:『蕞爾國』而三世執其鄭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又大,所馮厚矣,而強死,能為鬼,不亦宜乎?」
子產認為,人們都相信人死後化為鬼,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鬼都是可怕的,只是強死的鬼能夠為厲,寓意人們都應該從善。
子產心地仁厚,孔子稱贊他:「有仁愛之德,古人遺風,敬事長上,體恤百姓。」當時列國橫爭侵擾,而鄭國能以保持內政穩定,民生安樂,首賴子產輔政有功。
每當有人贈送活魚給子產,子產從來不忍心以享口腹,而使活生生的魚受鼎俎烹割痛苦,總是命人把魚畜養在池塘里,眼見魚兒優游水中,浮沉其間,子產心胸暢適,不禁感嘆地說:「得其所哉,得其所哉!」由此可見子產的仁德普及物類,不只是民吾同胞,事實擴大到物類了。

⑦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區別與聯系

一、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區別:

1、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德治屬於思想建設;

2、法治強調權威性和強制性,德治注重感召力和勸導力。

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聯系:

1、依法治國是最根本的治國方略,以德治國是在依法治國的基礎上,對人們的思想道德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2、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二者本質上是一致的,但屬於不同范疇。前者屬於思想建設、精神文明,後者屬於政治建設、政治文明。

3、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互促進。依法治國方略的充分實現,有利於社會主義道德的推行,社會主義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必然促進社會主義法治的有效實現。

⑧ 如何理解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

「法治」與「德治」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歷來都是法律家們所爭論不休的一個論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二者究竟應保持一種怎樣的關系,曾成為一段時期內理論界探討的熱點.由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既需要有法律來為之保駕護航,同時也離不開道德的影響與支持,因而在我國,「法治」與「德治」應當同步並舉.然而,諸方面的原因,卻使得我國法學界不少人對「德治」的認識有些偏頗,以致許多情況下,當我們一提到「德治」這種說法的時候,便會招來許多非議.江澤民同志在一次宣傳部長會議上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這說明,對「法治」與「德治」的關系問題,黨和國家領導人是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的.因此,研究「法治」與「德治」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之間的關系,探討協調二者之間關系的途徑與方式應成為每一個法學工作者所必須要思考的現實問題.
一、「法治」與「德治」的關系
(一)「法治」與「德治」區別
1、治國方略上的差異
「法治」與「德治」的最終歸宿都在治國上,但二者在治國的側重點上卻截然不同.換言之,前者主要側重於先「治法」,後者則主要側重於先「治人」.理論上,就「治人」與「治法」的輕重而言,「治人」應重於「治法」.這是因為:首先,「治人」在內容上實際已包含有「治法」的要求,「治法」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 治人」,在本末順序上,應當是「治人」為本,而「治法」為末.其次,「治人」是「治法」的依託,「治人」有助於更好地「治法」.作為一種規范,法只能約束人們的外在行為,對人的內心世界則無法涉足;要涉足人們的內心世界還需要人本身.而且,「徒法不足以自行」,再良好的法制,假如沒有具備應有素質的人去執行,仍無異於一紙具文.因此,單純「治法」不足以「治人」,要實現法治的理想目標,還必須要把最終的依賴點放在「治人」上.否則,即便將完善至極的法律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上,也仍難以實現我們最初設想用法制所要實現的理想目標.現代社會之所以更加強調「治法」,並不是基於「治法」比「治人」重要,而是在策略上所不得不採取的一種「末端治理模式」.現階段,由於對人的本性問題在認識上難以得出共論,「治人」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還存在較多障礙,難以真正實現科學地「治人」;相反,對於法,由於人們在許多實質或重要方面都已經達成共識,且這些共識在很大程度上已日漸成熟化和科學化,因而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治法」都更較為容易地得到實現.
2、「法治」是他律之治,而「德治」則是自律之治
從「法治」與「德治」所涉足的領域來看,「法治」是他律之治,即它僅僅約束人們的外在行為,通過約束人們的行為而實現治人,它對人們的內心世界無從干預,屬於治外之治;而「德治」則是自律之治,它不僅可以約束人們的行為,還可以約束人們的思想意識,並通過約束人們的思想意識來達到約束人們行為的目的,屬於治內之治.由於人們的行為總是受一定思想意識所支配的,因而從這一點上來說,「德治」是更高層次的治國模式,是治本之治;而「法治」則是最終實現「德治」 的一個必經階段,是治標之治.
此外,從他律與自律的角度出發,我們還可以推導出二者之間的如下區別:如「法治」是懲惡之治,「德治」是 揚善之治;「法治」是事後之治,「德治」是事前之治等等.
(二)「法治」與「德治」聯系
1 、「法治」與「德治」相互配合和支持
「法治」與「德治」都是實現國家控制、促進社會發展所必不可少的兩種手段,他們密切聯系、相互支持,共同推促著社會的進步.作為一種他律,法律的主要功能在於「懲惡」,而「揚善」則主要應依靠道德的自律來進行,因而在「勸善」方面,法律有著自身先天的缺欠與不足,需要道德來加以支持.同時,法律的創制和運作也必須要以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為指導.同樣,「德治」也離不開「法治」的支持與配合.道德作為一種規范,主要是依靠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推動的,其軟弱與蒼白無力是顯而易見的.
對於某些嚴重違反社會基本道德規范的行為,客觀上也必然要求運用法律來加以制裁.在此種意義上,守法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法律所維護的是最基本、也是最低限度的社會道德.
2 、「法治」與「德治」有著共同的精神――秩序
除了上述兩點之外,「法治」與「德治」的聯系還表現在,二者有著共同的精神――秩序.
「法治」與「德治」都以維護一定的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為使命.秩序是「法治」與「德治」存在的價值基礎,又是二者可以同步並舉的理論依託.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法治」與「德治」之所以能夠存在和為人們所認同並可以成為並駕齊驅的兩種治國理論和模式,主要就在於它們能夠給人們帶來秩序.秩序意義在於,它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一旦脫離了秩序這一前提,無論是「法治」還是「德治」都將會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 、「法治」與「德治」都是實現國家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需要和保障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需要以穩定的社會秩序和團結的政治局面為前提.這兩者的實現都既離不開法律也離不開道德.法律可以利用其背後的國家強制力保證政治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可以合理的配置各種資源,及時解決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人民內部的各種矛盾和糾紛;可以有力的打擊各種危害國家和社會的顛覆和破壞活動.而道德則可以利用其內在的意識制約力來防止各種邪惡思想的產生,防止社會混亂;可以限制人們的某些慾望,減少其利益沖突,以加強人們的團結,增強其凝聚力;還可以對法律的創制和實施提供有力的支持、配合和協調.可見,「法治」與「德治」都是實現國家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需要和保障.
「法治」與「德治」的這種辯證關系客觀上要求我們要「努力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思想道德體系,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起來.」
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辯證關系
江澤民同志在2001年1 月10日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制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二者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江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正確處理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提供了依據.分析如下:
(一)、法律和道德的作用不同.
法律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著國家對其成員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行為要求,體現著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國家安全的要求.國家依靠法院、警察機關等帶有強制性的國家機器來保證法律的實施,強調用法律制度來治理國家,用強制的手段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這是「法治」的主要內涵.
道德也是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但與法律不同.道德的實施不是依靠強制性的手段,而是通過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來影響和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使其履行自己應盡的道德義務.從維護和保障社會穩定來說,法律和道德有著同樣作用.
(二) 、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主義道德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們是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反映,是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共同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法治與德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離不開法律,也離不開道德.只有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體系和思想道德體系,才能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運行;也只有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始終堅持法制和道德教育「兩手抓」,才能有效地維護社會穩定.可見,「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是我國完整系統科學的治國方略.
(三)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貫徹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重要思想.
在新的歷史時期,《綱要》充分體現了江澤民總書記關於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的重要思想,規定了公民道德建設的內容和要求,為公民道德建設指明了方向.
《綱要》關於「愛國守法,明和誠信,團結友善,敬業奉獻」的要求,是每個公民都應該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在工作和學習中,要認真學習、全面落實.
(四) 、理論分析
1、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
誠實信用是現代市場交易活動的基本精神.信用體現了市場經濟必備的道德理念和法律意識.因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把法治與德治緊密結合起來.
2、 從哲學角度分析
⑴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法治與德治是一對矛盾,二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
⑵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是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道德屬於社會意識,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制約和影響的作用.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國」思想,對我國建立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必將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⑶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既是一種價值觀,又是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關系的政治原則和道德原則.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有利於調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利益關系和矛盾,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創造穩定有序的市場環境.
3、 從政治學角度分析
⑴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的思想,體現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和社會主義的特徵.國家實行使對內職能,既要依法打擊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的破壞活動,又要組織和領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施「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是國家發揮對內職能作用的具體體現.
⑵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是公民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表現,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職責.《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關於二十字基本道德規范,把「愛國」放在了首位.愛國是公民對祖國的道德觀念的體現,是對公民首要的道德要求.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主題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三、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重要意義
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也指出:「要把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為社會保持良好秩序和風尚營造高尚的思想和道德基礎.」堅持「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不斷探索和總結歷史經驗基礎上做出的重大理論創新,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性認識的升華,是我黨在新形勢下對執 政治國經驗的最新總結.認真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江總書記的這一重要思想,對於開創讓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 、堅持「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人類社會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
在中國歷史上,曾有不少開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萌發並提出過治國不能沒有法治又不能沒有德治的思想,認為只有二者「並用」才是治國之大道.比如,孔子就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意即,嚴刑只能使百姓因害怕而不敢做壞事,但不能使人們自覺知恥而守法;相反,以道德治理國家,以禮樂教化人民,則可使百姓自覺知恥,自我規范.自我約束.
在西方國家,同樣有人提出「法治」與「德治」的治國思想.但就實際看,純粹的「法治」或「德治」並不存在,而是「法治」與「德治」的結合或並用.
社會主義社會的「法治」和「德治」與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法治」和「德治」具有本質不同.社會主義法制是自有法以來最能體現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法制,社會主義道德是比人類社會歷史上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高尚、積極和健康的道德.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重要思想,是對人類社會優秀文化遺產的吸收和借鑒,也是對人類社會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
(二)、 堅持「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法制和道德同屬上層建築范疇,由一定的經濟基礎決定並為其服務.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主義道德是由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反映,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共同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堅持以馬列主義作為我們的指導思想,為我黨實施社會主義法治和社會主義德治提供了政治基礎和理論基礎.毛澤東同志十分重視思想道德建設,提出:「思想和政治是統帥,又是靈魂 」,「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於沒有靈魂」.嚴格地講,建國後至改革開放前,我黨在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同時,對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也是重視的.但我們也必須承認,社會主義法制在發展中也曾經歷過曲折.特別是在「文革」期間,缺少甚至沒有法治,最終釀成「十年動亂」的歷史悲劇.這時期的實踐從正反兩方面,為我黨在新形式下探索治國之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鑒於「文化大革命」的經驗教訓,深刻認識到 「還是要搞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領導制度、組織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問題不解決,思想作風問題就解決不了.」同時又強調:「解決以上所說的制度問題,要進行大量的工作,包括進行教育和思想斗爭.」要「用共產主義道德約束共產黨員和先進分子的言行.」鄧小平同志關於既要抓法制建設,又要抓道德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重要思想,為我黨避免重犯「文革」那樣的嚴重錯誤,減少失誤,正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辟了廣闊道路.
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探索和總結保持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的治國之道.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之後,江澤民同志又提出「以德治國」思想,強調「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並指出:「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和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在去年「七一」重要講話中,江澤民同志再次明確提出把「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
江澤民同志關於「法制」和「德治」的辯證關系以及「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 」相結合的一系列精闢論述、在我黨歷史上和馬克思主義思想史上還是第一次,是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客觀規律的最新把握,是我黨對治國之道進行不斷探索所取得的新的真理性認識,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在新形下的重大創新和發展.
(三)、 堅持「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與時俱進理論品質的具體體現
堅持「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我國當代社會深刻變革的必然要求.我國目前正處於前所未有的社會轉型、體制轉軌的變革時期,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和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信仰、行為模式、生活習慣發生了深刻變化.社會關系日益復雜.法律和道德、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但由於法律的滯後性,使得法律並不能完全滿足現實的需求.法律「真空」和「漏洞」的存在,使部分社會關系得不到及時的調整,以至在社會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出現無序狀態.同時,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又使優秀傳統道德受到沖擊和侵蝕,與社會現實相適應的新型道德體系還未完全建立和形成,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思想和道德乘虛而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生、蔓延,道德「失范」現象時有發生.因此,認真學習領會並貫徹落實江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堅持「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相結合,做到「法制建設 」和「道德建設」並進,「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兼用,在我國目前新形勢下顯得尤為重要.
(四)堅持「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需要.
為了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必須加強法制建設,建立健全並不斷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體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實行依法治國.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是信用經濟.信用是道德的重要內容.市場經濟在其運作過程中的每個環節;不僅離不開法律的調整和規范,而且也離不開信用的維系和約束.社會信用出現危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成為一種混亂經濟.諸如非法集資、虛假出資、制假販假、蒙騙欺詐等不講信用行為無不使市場經濟不時出現病態和混亂,使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遭到干擾和破壞.因此,要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向前發展,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相結合.
(五)堅持「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我黨對社會主義治國方略的科學認識.
法律和道德作為兩種不同的社會現象和行為規范,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功能.首先,法律只對主體的行為進行調整和評價,雖然調整時也考慮其主觀過錯,但並不單純地調整其內在的思想活動;道德不僅對主體的客觀行為進行調整和規范,而且也對主體的主觀思想進行調整和評價.其次,法律主要是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的;道德則是依靠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發揮作用的.再次,法律和道德調整的深度和廣度不同.道德對社會關系的調整更具有廣泛性,一般來講,法律不宜調整干預的,則需要道德來調整干預.同樣,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主義道德也具有以上不同特點,二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江澤民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要把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正是我黨對社會主義治國方略全面科學的認識.

⑨ 怎樣解讀十八大四中全會公報中提出的"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雖然早在黨的十六大時,就已經提出了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命題。但是,在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踐中,面對西方國家的壓力和尋求自強的迫切需求,經濟發展和法治一直是最為重要的歷史任務,這造成了一些比較嚴重的道德滑坡的後果,社會誠信度降低,傳統美德、職業道德等優秀的道德文化出現萎縮。道德的下滑不僅加重了法律的責任,更使得整個社會難以樹立對法律規則的信仰和自覺遵守。因此,此次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對我國社會發展所遇到問題的深入思考和對人民群眾關切、學界熱議呼聲的積極回應。

熱點內容
小區對著法院 發布:2025-02-13 09:40:24 瀏覽:1
調解書一經簽收即產生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13 09:06:57 瀏覽:493
河北省鄉鎮人民代表大會工作條例 發布:2025-02-13 08:11:46 瀏覽:121
行政法簡答題題庫 發布:2025-02-13 07:43:47 瀏覽:24
江蘇自考行政法學 發布:2025-02-13 07:15:33 瀏覽:231
農田糾紛法律咨詢 發布:2025-02-13 07:07:30 瀏覽:815
日常法律顧問服務合同 發布:2025-02-13 06:25:57 瀏覽:108
合同法的解除 發布:2025-02-13 06:21:39 瀏覽:45
員工加班勞動法怎麼規定的 發布:2025-02-13 06:10:03 瀏覽:272
2016年中級會計師經濟法大綱 發布:2025-02-13 05:58:26 瀏覽: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