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能動性
1. 影響道德發展的主觀能動性主要包括哪些心裡因素的交互作用
非官方個非官方個非官方個寡婦
2. 道德的特點有哪些
1、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個性特徵,包括民族的精神、氣質、心理、感情、性格、語言、風俗、習慣、趣味、理想、傳統,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諸多方面。不同民族間道德的原則標准亦有所不同。
3、後天性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2)道德的能動性擴展閱讀
相較於西方文化自古希臘以來把道德視為一個獨立分離的單元(哲學中的倫理學),中國古代並沒有特別把道德領域(Moral)跟非道德領域(Amoral,異於指不道德的Immoral)切割開來(中文道與德兩字經常並用,對真善美三者亦無明顯區隔)。
兩者之間界線模糊又經常融為一體(儒家理想的天下觀即為一例,文史哲不分亦為一例,大體上是受到陰陽五行及天人合一思路的影響)。
希伯來、伊斯蘭和印度文化中,道德附屬於宗教,例如耶和華或安拉或法 (印度哲學),並不是獨立的單元;原始部落中(非洲人、印地安人、澳洲土著、台灣原住民等),道德通常附屬於傳統習俗,亦非獨立單元。
3. 性道德的八個原則是什麼
1.雙方自願原則。自願是以不違反社會公德為前提。
2.無傷原則。不傷自己版,不傷對方,不傷後代權,不造成精神污染。
3.愛的原則。軀體感受與心理感受有機融合。
4.婚姻締約原則。聖經上有句名言「性交只有在結婚的床上才是合乎道德的」。
5.科學計劃生育原則。
6.性禁忌原則。某些遺傳病及家庭倫理道德都有性禁忌要求。[2]
4. 道德的功能有哪些
(1)始終為產生它的經濟基礎服務,它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從道義上論證產生它的內經濟基礎的合理性和容正義性,促進自己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並譴責和否定不利於自己經濟基礎的思想和行為;
(2)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階級斗爭的工具之一,統治階級的道德為統治階級的利益辯護,是維護其階級統治的精神力量。被統治階級的道德代表被壓迫者對這個統治的反抗和末來的利益。
(3)一切進步的道德,總是對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一切落後、腐朽的逍德則對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
(4)道德還對上層建築的其他領域以及社會生活秩序起著重要影響。
(4)道德的能動性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5. 影響道德發展的主觀能動性主要包括哪些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
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因素主要是受到遺傳、成熟、環境和個人實踐活動的影響。學校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環境,他對個體的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個體身心發展的水平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是受到遺傳、成熟、環境和個人實踐活動的影響,學校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環境,他對個體的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
(一)遺傳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1.遺傳的概念
遺傳是從上代繼承下來的生理解剖上的特點,如機體的結構、形態、感官和神經系統等的特點,也叫遺傳素質。
2.遺傳的意義
(1)遺傳素質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
人的發展總是要以遺傳獲得的生理組織、一定的生命力為前提的。沒有這個前提,任何發展都不可能。如色盲是由遺傳而來的,後天不能補救;所以色盲不能成為畫家,也不能從事需要辨別顏色的工作。
(2)遺傳素質的差異是造成個體間個別差異的原因之一
人與人之間的遺傳素質是有差異的。由於遺傳素質上的差異有的使人易於發展成一個善於思辨的科學家,有的易於使人發展成一個有才能的音樂家,有的易於使人發展成為一個優秀的體育運動員。由於遺傳素質的差異,不同的民族、種族、性別之間產生的區別通常不是靠簡單的後天努力可以補救的,這要通過遺傳的緩慢進化才能實現。
(3)遺傳素質的成熟制約身心發展的水平及階段
所謂生理成熟指的是個體受遺傳素質的生理機能和構造的變化在一般的年齡階段所達到的一般程度。人的身心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遺傳素質生理成熟水平的制約。
同年齡階段的兒童身心發展在同年齡階段不僅有共同的表現,同時彼此之間又可能有一定的區別。這些區別即因個人之間生理成熟程度不同而導致的超前發展或延後表現,許多超常兒童表現出一般兒童所不具有的早熟或少年早慧,而另一些兒童又可能有許多行為表現得與其年齡不十分相稱。這些都是生理成熟的不同程度的具體表現。
(4)遺傳素質僅為人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而不能決定人的發展
遺傳素質有差異,但就一般人而言並不是相差很大;遺傳素質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能否變成現實取決於後天的環境人。不能片面誇大遺傳的作用,反對「遺傳決定論」。
(二)成熟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人的機體的成熟程度制約著身心發展的程度和特點,它為一定年齡階段身心特點的出現提供了可能和限制。格塞爾的雙生子爬樓梯實驗能很好的說明這一點。他以一對滿46周的同卵雙生子為被試,其中之一先作每天10分鍾的爬梯訓練,共6周。 然後測量兩個孩子爬同一樓梯所需要時間,結果是,受訓兒26秒,未受訓兒45秒完成爬樓梯的任務。然後這對雙生子滿52周時,再對他們進行為期兩周的相同的爬梯訓練。測量結果是,他們只用了10秒鍾就完成了爬梯任務。格塞爾據此提出了個體發展的成熟決定論。這雖然誇大了成熟的作用,但教育中充分重視成熟的意義非常必要。
(三)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環境指個體生活中,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若按環境的性質分,環境可分為自然環境(包括自然條件與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與個體相關的其他社會關系)。
若按環境的范圍分,環境可分為大環境(指個體所處的總體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和小環境(與個體直接發生聯系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包括機遇、條件和對象
2.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
(四)學校教育在個體發展中的特殊功能
學校教育是由承擔責任的教師和接受教育的學生共同參與和進行的,這是學校活動中主體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使學校在影響人的發展上具有獨特的功能:
1.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 對個體發展的方向與方面作出社會性規范
2.學校教育具有加強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如果學校教育能正確判斷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種加速作用將更明顯、更富有成效。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研究揭示:教育對兒童的發展能起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兒童能夠獨立解決的智力任務,另一種是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兒童還不能獨立地解決任務,但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摹仿,卻能夠解決這些任務」。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把握好最近發展區,能加速學生的發展。
3.學校教育, 尤其是中小學的基礎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不僅具有即時的價值,而且具有延時的價值
學校教育的內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礎性,即使專門學校的教育內容,也屬於該領域內普遍和基礎的部分,因而對人今後的進一步學習具有長遠的價值,此外,學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識和自我教育的能力,這對人的發展來說,更具有長遠的意義。
4.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特殊功能的發揮,不是沒有條件的,他要求學校按照教育規律辦事,並且積極協調各方面的影響。
(五)個體在社會實踐中主觀能動性的巨大作用
6. 影響道德發展的主觀能動性主要包括哪些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
現實環境…
7. 影響道德發展的發展的主觀能動性主要包括哪些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
(一)外部因素
1.家庭。家庭對學生品德養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家庭成員的親密關系。家庭成員關系的親密程度關繫到小學生道德判斷發展的水平。鄧恩等人1995年的研究。發現,如果兒童在早期有較豐富的與父母或兄弟姐妹的交往經驗,就易於形成與其的情感依戀,在以後的生活中就傾向於對他人的情感更敏感。這種對他人感
的敏感性正是形成移情能力和觀點采擇能力的基礎,而道德判斷成熟的重要標志就是能從旁觀者的位置理解另兩人的交互作用及從個人與整個社會體系的關系方面去進行道德推理,寇或的研究同樣證實了這一點。因此可以認為,高家庭親密度導致了個體向更高水平道德判斷發展的趨勢。
(2)家庭教育。美國學者鮑姆林德對不同類型的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個性的影響做了比較研究,發現:在民主、寬容型的家庭中,孩子的個性是謙虛,有禮貌,待人誠懇、親切、自立、樂觀、自信;在權威、專斷型的家庭中,孩子的個性是畏縮怯懦、說謊、不信任、內向、孤僻、性情暴躁的;在放縱、溺愛型的家庭中,孩子的個性是自理能力差、好吃懶做、自私蠻
橫、不負責任、任性、沒禮貌的。因此,家教方式上,應當提倡科學、民主、開放的方法,應以表揚鼓勵為主,給孩子創造一個適合個性發展的良好環境。
(3)父母榜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自身的品德素質、文化素質等都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學習如何行為的主要方式是觀察和模仿。因此,父母言傳身教的榜樣作用格外重要。例如,父母對長輩、子女、朋友、同事尊重和愛的情感特徵,奠定了孩子情感生活的基礎,會養成他的友愛、助人、開朗的個性;父母對事業的執著熱愛,面對挫折的樂觀態度,會培養孩子堅韌不拔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2.同伴交往②。同伴交往由於其所具有的交往的平等性、自願性及能滿足小學生的心理需要等特點使其在個體品德心理發展中具有無法取代的獨特作用。
(1)同伴交往是幫助小學生克服自我中心的一個有效途徑,有助於道德准則的理解和道德情感的體驗。自我中心是兒童早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指兒童從自己的觀點看待世界而不考慮別人會有不同觀點的一種傾向。而克服自我中心是品德發展的一個前提條件。皮亞傑曾經指出:「當兒童與成人交往時,由於彼此間地位的不平等性,成人似乎能夠理解和體諒兒童的一切想法;而同伴交往則不同,因為在同伴環境中,大家地位平等,同伴不可能像成人那樣處處憐憫或者體恤他們。為了能與同伴正常的交往,兒童必須知覺他人的態度,意識到他人的思想和感情,需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在這一過程中,兒童不僅理解了一些社會道德准則和普遍價值的存在;而且,在情感維度上發展了移情體驗——兒童把自身投射到他人的心理活動中去,分享他人的情感,並產生與之相呼應的情感體驗;同時,伴隨著同伴交往,兒童逐漸體驗到遵守道德准則,尊重他人的親近感、認同感及自豪感等,以及違反道德准則的負疚感、自責感等。這些情感是維持積極的人際關系,激發和促進道德行為的重要動因。
(2)同伴交往是小學生道德認識踐行的土壤。杜威曾以在水外訓練游泳永遠不可能讓兒童學會為例,說明道德行為的養成離開生活世界是不可想像的。而同伴交往,對小學生來說,就是具體真實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是道德認識踐行的土壤。在同伴交往中,小學生得到的是有關對人際關系、矛盾沖突方面態度和行為自然而逼真的反饋,那些積極、友善,符合社會道德准則的行為往往更易為同伴接納或認可;那些攻擊性強,不符合道德准則的行為往往被同伴所排斥和拒絕。為了獲得同伴的接納和認可,小學生必須調整或改進自己的行為。這一結論也得到了實質性研究的證實:同伴關系較好的兒童往往具有較強的社會能力和積極的行為品質,而同伴關系不良的兒童往往具有較強攻擊性和破壞性,較多的違反學校的規章制度。
8. 道德的自律性是指什麼
道德主體藉助於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藉助於對現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願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踐行道德規范,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己內在良好的自主行動。
9. 道德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道德的主要功能包括:
1、認識功能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2、調節功能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
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3、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4、評價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評價社會現象,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
5、平衡功能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
(9)道德的能動性擴展閱讀
道德的基本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規范。它不僅體現了道德的先進性與道德的廣泛性的統一,還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德、革命道德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新道德的統一。
1、「愛國守法」是公民對國家的最首要的道德義務。
公民應當熱愛國家、建設國家、保衛國家,維護國家的尊嚴,保守國家的機密,敢於同一切危害國家利益和安全的行為作斗爭,把對國家的一切義務和責任看成是自己的天職。
「守法」是公民道德的最低層次的要求。公民應當維護法律確定的最基本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盡法律所規定的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同時,「愛國主義」體現了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公民通過愛國守法去實踐集體主義的道德要求。
2、「明禮誠信」是公民如何待人的道德規范。
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國際交往日益增多,公民能否明禮,關繫到世界對國家的形象和文明程度的評價,因此,「明禮」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誠信」是人與人之間交往關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它是公民道德人格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經濟活動中要誠信,杜絕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信守諾言,忠誠待人。
3、「團結友善」是公民與公民之間應當如何相處的基本規范。
每一個公民,不論民族、年齡、職業,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公民之間應該彼此團結,相互友,建立起一種和睦親愛的關系。當然,團結友善必須是在正義原則之下的團結友善。
4、「勤儉自強」是公民對待生活、對待自身的道德規范。
「敬業奉獻」是公民對待職業活動的道德規范。每一個公民都要從事一定的職業,職業是公民與社會聯系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對待職業或事業要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為國家、為社會、為他人做出有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