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談論道德經

談論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1-15 04:00:56

㈠ 《道德經》這部書給你的啟示是什麼

巜道德經》給我人生的啟示主要有如下四句話:

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眾所周知,「道」是老子極致的人生觀和宇宙觀。意思是:人世間能口述的道理不是永恆的真理」。就是說:不要拘泥於對一事一物一時的看法,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把握事物的內在運動規律。譬如生活中,一個家庭的道是什麼,就是家和萬事興。一個公職人員的道是什麼,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總的來說,這四句話告訴我們,努力做一個豁達的、明智的、自省的、知足的人。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就離毛主席所說的「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就更靠近了一步。在先人的指引下,自己能夠不被世間的紛擾是非所羈絆,看淡人生,笑對人生,暢享人生,不枉活著一生!



㈡ 有沒有研究老子《道德經》的人可以跟我聊聊老子的思想和他的著作嗎

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
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復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
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
太極陰陽
方法(德)來源於事物的規律(道)。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因為根據之前提到的「道」,「無為」會轉化為「有為」。
這種思想的高明之處在於,雖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
從「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見於下文 老子故事 孔子問禮 第4段)可見:
老子所說的「自然」不是類似於神的概念,萬物的規律(道)由自然來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誤解了此處自然的意思。
應當注意到:。
事實上,人活著猶如宇宙之存在,沒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選擇某個(些)目標成為唯一的選擇。
老子是站在道這個無窮高的位置來看問題。
因此,老子只說了「方法」,但沒有指出「目的」。
這給我們一個啟示:人何必為刻意達到目的而痛苦不堪。無為,逍遙亦是一種為人處世之道。
關於老子的宇宙觀,根據之前的道,「無」與「有」(萬物存在即是「有」)會相互轉化。因此老子認為宇宙萬物來自虛無,也走向虛無。比如:人的生與死(可參見下文 老子故事 聖人辭世 「昔日老聃之生也,由無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歸無」)。
辯證法屬於方法論,方法論包含道論,老子道論中那些與辯證法非常相似的內容,素為人們所稱道。與上述認為老子思想企圖包羅一切的觀點相比,另有觀點認為老子道論屬於純粹的方法論的范疇。依廣西師大《老子感悟》的介紹,其論點大致如下:
一、就其希臘語的本源涵義而言,「方法論」(methodology)也就是「道論」,詞根meta在希臘語中即循、沿、隨,hodos即路,「方法」也就是「人們所循沿的道路」。方法論或道論,就是關於目標及其實現途徑的一般論述,是關於一個人或一個團隊為達目的該如何選擇道路的探究。
二、「道」的本義是指人們循著它行走以便到達某一目的地的「道路」,是「運行之所遵循」,引申為人們行為處事所遵循的行為規范、行為准則、處事方法,系統的組織範式、運行的程序規則,以及各種存在物的運動規律等。談道就是談論在走向目標的進程中,我們「應該怎麼走」。
三、「德」的本義即「心、行之所陟」(德之字形由心、行、直構成,直通值、陟),是關於行動者的心境、行為在某一評價空間中到達哪裡或站在哪裡的判斷。論德是評價、對比人們「走路的水平」怎麼樣。
四、道論就是關於道與德的論述,是圍繞著理想範式而進行的對行為的評說。在其中,對道的選擇指的是行動者對自身的行為方式的選擇,而不是對身外的線路的劃定;是對「走路方式」或「在途規范」的取捨,而不是對環境路況或身外之世界規律的把握。它的著眼點在於考察行為方式—行為情態—行為結果之間的關聯,繼而確立一個理想範式以便一般行動體仿效、遵循,並不是討論世界或客觀存在以何方式運行的實證問題。
五、一個人可以從幼稚「走」向成熟,一個國家可以從專制「走」向共和。「行走」有非常抽象而廣泛的比喻意義。老子道論的本質是:把平常的三維空間中的行走類推為「描述空間」或廣義的「價值空間」中的「行走」。在平常三維空間中的到某地,在「描述空間」中就表現為成某名,在「價值空間」中則表現為達某德。所以,方法論問題也就是 「走路」的問題;走什麼樣的路、成為什麼樣的存在、追求什麼樣的目標,是老子道論的基本問題。

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是"道",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由他所預設的"道" 而展開的。形而上的"道"是我們人類的感覺知覺所不能直接接觸的。如果這 個形而上的"道"不與人生發生關系,那麼它只是一個掛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學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濃厚,但他最關心的仍是人生與政治的問題。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實到經驗界中,老子認為凡是自然、無為、柔弱等觀念 都是"道"所表現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無為"的觀念,成為《老子》一 書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觀念都是圍繞這個觀念展開的。

老子所處的時代天下大亂,諸侯混戰,統治者強作妄為、貪求無厭、肆意 放縱,違背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即"有為",老子看到的"有為"的禍害己經 非常嚴重了,他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 有為,是以難治。"《老子注釋及評價〉第七十五章,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於該 書,故只註明章節〉老百姓飢寒交迫,是因為統治者的苛捐雜稅太多,老面姓 的災難不斷,是因為統治者妄自作為,違背規律。老子對當時的統治者不顧人 民死活,過著越來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說:"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五十三章〉這幾句話,道 盡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人間不平。統治者侵公肥私,過著豪華的 生活,穿著名貴的服裝、帶的是寶刀利劍、山珍海味都吃厭了,錢財貨物堆積 如山,而農民卻是田園荒蕪、倉庫空虛、家無隔夜之糧。這種情形,老子看在 眼裡,怎麼能不感嘆呢?無怪乎他要氣憤的駕一句:"這簡直是強盜頭子"①

老子看到當時的統治者本是無德無能的,卻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為,結 果使老百姓疲於奔命,勞民傷財,造成人民的災難。在這種情形下,老子極力 呼籲統治者為政要"無為",實行"無為而治",不要過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 "無為而治"本言自於孔子"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論語、衛靈公十五》) 但在老子哲學里,"無為而治"的思想成為了一個體系。老子說:"我無為而民 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好 靜"是針對統治者的騷擾而提出的;無事',是針對統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無欲"是針對統治者的貪欲而提出的。老子認為為政者應當能做到"無為而 治",有管理而不幹涉,有君主而不壓迫:君主應當學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過著勤儉的生活,日理萬機不貪享受,治國能順應社會規律、時代潮流,制利 國、利萬眾的憲政:一旦制訂頒布,就不輕易改動,讓萬民在頒布的憲政下自 化。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 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有人認為"無為"就是毫無作為、 消極等待,只是聽從命運的擺布,這實在是誤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說過:"無 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作不成了。"這 里,"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 效果。這和第三章所說的:"為無為,而無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為無為, 而無不治"的意思是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社會人生,一切事情沒有不上軌 道的。萬事萬物均有自身的規律,我們只能順應規律,順應時代的潮流,促其 前進。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就是"有為"一一亂為、妄為。"為無為"是講從"無 為"的態度去"為"可見老子並不反對人類的努力,老子說:"萬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創造、去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佔有沖動。人類社會爭端的根源, 就在於人人擴張一己的私慾。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為、不要貪、不要爭 奪、不要佔有、不違背規律。

數千年來,老子的"無為"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性格行為和人生觀產生了很 大的影響。在現代社會中,這個思想是否還有價值呢?,我們是否還需要"無 為"呢?答案是不容置疑的。我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包含著對人與自然相 互關系的深刻理解,包含著對社會的有益啟示,它要求人們樹立一種超脫的忘 我的思想境界,無私無欲,利於他人。因而,老子的"無為"思想不僅有存在 的價值,而且需要繼續發揚。
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是"道",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由他所預設的"道" 而展開的。形而上的"道"是我們人類的感覺知覺所不能直接接觸的。如果這 個形而上的"道"不與人生發生關系,那麼它只是一個掛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學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濃厚,但他最關心的仍是人生與政治的問題。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實到經驗界中,老子認為凡是自然、無為、柔弱等觀念 都是"道"所表現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無為"的觀念,成為《老子》一 書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觀念都是圍繞這個觀念展開的。

老子所處的時代天下大亂,諸侯混戰,統治者強作妄為、貪求無厭、肆意 放縱,違背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即"有為",老子看到的"有為"的禍害己經 非常嚴重了,他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 有為,是以難治。"《老子注釋及評價〉第七十五章,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於該 書,故只註明章節〉老百姓飢寒交迫,是因為統治者的苛捐雜稅太多,老面姓 的災難不斷,是因為統治者妄自作為,違背規律。老子對當時的統治者不顧人 民死活,過著越來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說:"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五十三章〉這幾句話,道 盡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人間不平。統治者侵公肥私,過著豪華的 生活,穿著名貴的服裝、帶的是寶刀利劍、山珍海味都吃厭了,錢財貨物堆積 如山,而農民卻是田園荒蕪、倉庫空虛、家無隔夜之糧。這種情形,老子看在 眼裡,怎麼能不感嘆呢?無怪乎他要氣憤的駕一句:"這簡直是強盜頭子"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 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有人認為"無為"就是毫無作為、 消極等待,只是聽從命運的擺布,這實在是誤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說過:"無 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作不成了。"這 里,"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 效果。這和第三章所說的:"為無為,而無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為無為, 而無不治"的意思是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社會人生,一切事情沒有不上軌 道的。萬事萬物均有自身的規律,我們只能順應規律,順應時代的潮流,促其 前進。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就是"有為"一一亂為、妄為。"為無為"是講從"無 為"的態度去"為"可見老子並不反對人類的努力,老子說:"萬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創造、去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佔有沖動。人類社會爭端的根源, 就在於人人擴張一己的私慾。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為、不要貪、不要爭 奪、不要佔有、不違背規律.

㈢ 說說看《道德經》里的「經」是什麼意思

比如南京到北京有一條高速路,經過這條高速路的起點到終點稱為經,而這條路的形式稱為高速路。道德經,就是指道德運行的路徑

㈣ <道德經> 譯文 請舉例告訴我

當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美了,就會出現丑。
當天下的人都知道好是好了,就會出現惡。

老子是絕對的混亂主義者。他說:你一開始想到秩序,無秩序就出現了。你一想到上帝,魔鬼就已經在那裡了——因為思想只能是對立的;思想只能是二分的。思想裡面有一個很深的二分法,思想是精神分裂的,它是一個分裂的現象。所以才要這樣強調要達到無念的狀態——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是一個。否則你還是兩個,是二分的、分裂的、精神分裂的。
在西方,精神分裂症已經逐漸變得越來越普遍了,因為所有的西方的宗教在深處都是精神分裂的;他們在分割。他們說上帝是好的。那麼把所有的邪惡都放到什麼地方去呢?上帝是好的,他不能是壞的,而生活中有那麼多壞的東西——把那些壞的東西都放到什麼地方去呢?所以就創造一個魔鬼。你一創造上帝,你就立刻創造了一個魔鬼。我必須告訴你——老子從來不談論上帝,從來不。他一次也沒有用過「上帝」這個詞,因為一旦你使用「上帝」這個詞,魔鬼馬上就從同一扇門進來了。打開這扇門——他們兩個就一起進來。思想總是對立的。 

當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美了,就會出現丑。 

當人們忘記美的時候,世界是美麗的,因為那個時候不會有丑。當人們忘記「道德」這個詞的時候,世界將是道德的,因為那個時候不會有不道德。當沒有人強迫、當沒有人試圖創造秩序的時候,世界將是有秩序的。所有那些試圖創造秩序的人都是製造混亂的人——他們在創造無秩序。然而這是很難理解的。之所以困難,是因為我們的整個頭腦都被訓練過了,被這些精神分裂的思想家訓練過了。他們說:選擇上帝,拒絕魔鬼;要好,不要壞。你越試圖好,你就越感覺到自己內在的壞。
你是否觀察過,那些試圖變得絕對道德的聖人,他們總是過於敏感自己的罪惡?你去讀一讀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他的整個一生都試圖成為一個聖人,於是就出現了對於罪惡的認知。你越試圖成為一個聖人,你就越會感到自己被罪惡包圍著。試圖好,你就會覺得自己有多麼壞。試圖愛,你就會碰到恨、憤怒、嫉妒、佔有。試圖美,你就會越來越覺知自己有多麼丑。
放棄二分法。放棄精神分裂的態度。要簡單一些。當你簡單的時候,你不知道你是誰——美的還是丑的。
這里有一個蘇非的故事:
有一個師傅去旅行,他和門徒們來到一家客店過夜。客店的老闆告訴他他有兩個妻子,一個很美,另一個很醜。
「不過問題是,」客店老闆說:「我愛那個丑的,而我恨那個美的。」
師傅問:「怎麼回事?這是什麼原因呢?」
那個人說:「那個美的太意識她的美了;這使她變得很醜……」當你過於意識美的時候,你當然會變丑,「……而另一個太意識她的丑了。這使她變得很美。」
那個美的一直在想她是美的——她變得驕傲了。當你驕傲的時候,你怎麼可能美麗呢?驕傲就是丑。她變得十分自我。你碰到過任何美麗的自我嗎?自我怎麼可能美麗呢?另一個,另一個丑的、意識自己丑的,變得謙遜了,而謙遜有它自己的美。謙遜,沒有任何驕傲、沒有任何自我的謙遜會產生美。
所以那個人說:「我很困惑。我愛那個丑的,而我恨那個美的。請你解決我的困惑。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這樣呢?」
師傅叫來所有的門徒,他說:「你們也來,因為這是一件應該理解的事情。」
他正好說了老子說的話。他對他的門徒說:「不要驕傲你是知道的。如果你知道你是知道的,你就是無知的。如果你知道你是不知道的,你就是聰明的。一個絕對簡單的人兩方面都不知道,既不知道他是知道的,也不知道他是不知道的。他完全無自我意識地(unself-consciously)生活。」
現在,我想把這個故事拉長一點。本來它已經結束了。按照蘇非們所說的,它已經結束了,但是我想給它一個更深的轉變。我想告訴你們,在這個師傅訪問以後,我也訪問了那家客店,當然是在很多年以後。那個人,那個客店的老闆過來對我說:「有一件令人困惑的事情。從前有一個蘇非師傅來過,我向他提出這個問題,他把它解決了。但是從此以後,一切都改變了。那個醜女人變得以她的謙遜為驕傲,現在我不愛她了。不僅她的身體是丑的,現在她的本質,她的整個本質都變丑了。而那個美麗的女人,她知道自己對於美麗的意識破壞了自己的美麗,所以就放下了這個意識。現在我愛她。不僅她的身體是美麗的,她的本質也變得很美麗了。」所以他對我說:「現在請你告訴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然而我告訴他:「請你保持沉默。如果我說了什麼,那麼這個故事又會發生一次轉變。所以,保持沉默!」
自我意識就是疾病。實際上,無自我意識就是悟。開悟就是:無自我意識。但是在二分之間,在二者之間,在兩難之間,你怎麼可能無自我意識呢?
你總是在選擇:你選擇美,丑變成了你的陰影;你選擇虔誠,不虔誠變成了你的陰影;你選擇做聖人,罪惡變成了你的陰影。選擇——你就會有困難,因為正是選擇分裂了生命。不要選擇,成為無選擇的,讓生命流動。有時候它看起來象上帝,有時候它看起來象魔鬼——兩者都很美。你不要選擇。不要試圖做一個聖人;否則你的神聖將不是真正的神聖——它裡面的一種驕傲會使每樣東西都變得醜陋。所以我說,有很多次,罪人已經達到了神,而聖人錯過了。因為罪人總是謙遜的;認為自己是罪人,所以他們不能要求。
我要告訴你們另外一個故事:
有一次,一個聖人敲天堂的門,與此同時,就在他的旁邊,一個罪人也在敲。聖人很了解那個罪人。他是他的鄰居,他們在同一個鎮上,他們也在同一天過世。
門開了。守門人,聖彼德,看也不看聖人一眼。他歡迎那個罪人。聖人的感情被傷害了。一個罪人受到歡迎,這是出乎意料的。
他問聖彼德:「這是怎麼回事?您傷害了我。您侮辱了我。為什麼罪人受到那樣的歡迎,而我卻不被接受呢?」
聖彼德說:「這就是為什麼。你在期望。他沒有期望。他只是覺得感激,因為他來到了天堂。你覺得那是你掙來的。他覺得那是上帝的恩典;你認為你之所以達到它,是因為你的努力。對你來說,那是一種成就,而所有的成就都是自我的。他是謙卑的。他簡直不能相信自己已經來到天堂了。」
罪人能夠達到,聖人卻會錯過,那是很可能的。如果聖人過於充滿他的神聖,他就會錯過。
老子說: 

當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美了,就出現丑。
當天下的人都知道好是好了,就出現惡。
所以,有和無在成長中相互依存……   

兩者都要使用——不要選擇。生命是一種相互依存。罪惡也要使用,它的存在是有目的的;否則它就不會存在了。憤怒也要使用,它的存在是有目的的;否則它就不會存在了。在生命中,沒有任何東西的存在是沒有目的的。沒有目的它怎麼可能存在呢?生命並非一個混亂,它是一個有意義的宇宙。

㈤ 適合大學生關於道德經課堂討論的問題有哪些

很多東西都是學了、積累了才會懂,不學、不積累永遠都不會懂,現在的人總是自以為是地內輕視小孩,拿自己容的失敗經驗去規劃小孩的人生,可知自己12歲前沒學,所以到了30歲還不明白,小孩12前學了,或許25就能理解。而且如果不趁小學有時間、記憶好背下來,過了初中就更沒心情沒時間關鍵沒有記憶力好的黃金時期了。

㈥ 對老子道德經有認識的進來,如何理解某位高人對道德經的這兩句理解

道德經是觀察心的著作,顛倒的心理正,就會得到受用

㈦ 老子與他人討論過自己的道德經嗎

不是全部。你的概念就錯了,《道德經》本身就是老子自己寫的一部著作,而不是別人用來收錄他的言論和思想,這個和《論語》是不一樣的。《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倒是可以說涵蓋孔子基本的言論和思想。《道德經》只是老子作品的一部分。

㈧ 老子道德經討論怎樣治癒恐懼

首先要了解恐懼是什麼:恐懼,是一種人類及生物心理活動狀態;通常稱為情緒的一種。恐懼是因為周圍有不可預料不可確定的因素而導致的無所適從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種強烈反應,是只有人與生物才有的一種特有現象。
老子道德經是中國道學思想的經典。以自然無為之說,解釋了天地萬物產生,發展,滅亡的自然規律。並相應的告訴人們如何認識自然,對待自然,狹隘的說,是一個方法論和認識論,,掌握和了解其基本意義,對你了解和認識人和事運行和發展規律,從而積極應對,有一定意義。
對真理的追求,也就是真正的哲學在對個性自我的束縛相對薄弱的地方產生。如果個性自我有充分發展的空間,能夠使個性自我自覺或不自覺的發揮出個體的本能和潛能,通過個體自我在群體中的斗爭而逐步推廣,形成人類社會的新生力量。因此,恐懼是人正常存在的一種心理反應,人的基本本能是安全的確認,也是人進步的一種動力。
了解學習道德經(哲學體系之一),正確認識人的恐懼情緒,恐懼就不可怕了。

㈨ 老子寫《道德經》的初衷

若回到老子言道德經的那個年代或場景,才有可能談論清楚老子當年的初衷。

假如我是當年的老子,也只能假如:

初衷莫若道回首,
德升地天五千童。
文字道本名無相,
武德大有海山中。

熱點內容
小區對著法院 發布:2025-02-13 09:40:24 瀏覽:1
調解書一經簽收即產生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13 09:06:57 瀏覽:493
河北省鄉鎮人民代表大會工作條例 發布:2025-02-13 08:11:46 瀏覽:121
行政法簡答題題庫 發布:2025-02-13 07:43:47 瀏覽:24
江蘇自考行政法學 發布:2025-02-13 07:15:33 瀏覽:231
農田糾紛法律咨詢 發布:2025-02-13 07:07:30 瀏覽:815
日常法律顧問服務合同 發布:2025-02-13 06:25:57 瀏覽:108
合同法的解除 發布:2025-02-13 06:21:39 瀏覽:45
員工加班勞動法怎麼規定的 發布:2025-02-13 06:10:03 瀏覽:272
2016年中級會計師經濟法大綱 發布:2025-02-13 05:58:26 瀏覽: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