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在法治中國
❶ 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法制是什麼
十五大報告中正式使用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概念,而不再使用此前的「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概念。「法制」與「法治」雖一字之差,但其本質涵義差別極大,「法治」即法學界所說的「水治」,須以人民民主和人民主權為基礎,與「人治」相對立,是一種獨立的治國目標和價值取向,體現著法律至上的精神和觀念;而「法制」則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是一種手段和工具,既可以存在於「法治國家」之下,也可以存在於「人治國家」之下。因此,為了更為准確地反映現代法治的內涵和價值標准,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和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均正式使用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准確表述。一個字的修改,反映了理論的發展和觀念的提升。
❷ 黨的領導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作用
1、黨對社會主義法制的思想領導。
2、黨對社會主義法制的政治領導。
3、黨對社會主義法制的組織領導。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根本任務和原則,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一個基本目標。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大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實行依法治國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重要措施。
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是代表和體現人民的意志與利益的。依法治國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第二,實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須有完備的法制來規范和保障。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並具有比較完備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最大限度的調動億萬人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力落後的狀況。
第三,實行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
第四,實行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
❸ 中國共產黨正式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任務是在哪次大會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任務。
❹ 中國共產黨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有哪幾面
序是社會存在的條件,和諧是社會的價值目標。對於和諧的追求和秩序的安排不同的內文化做出了不同的容設計。法治(而非法制)源於西方,在全球化過程中被世人接受,成為設計社會秩序進而追求社會和諧的最優方式,也因此成為一種普世性的價值。 中國共產黨的十五大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後,法治自近代以來再次成為國人普遍關注的問題。如何建設當代中國法治也成為學術界的熱點問題。中國的法治建設需要法治理論的指導,而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的法治觀對國家的法治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分析和研究中國共產黨法治觀就有著重要的理... 展開 秩序是社會存在的條件,和諧是社會的價值目標。對於和諧的追求和秩序的安排不同的文化做出了不同的設計。法治(而非法制)源於西方,在全球化過程中被世人接受,成為設計社會秩序進而追求社會和諧的最優方式,也因此成為一種普世性的價值。
❺ 為什麼說 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
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
從歷史來看,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執政黨的目標、任務以及執政方式都是不同的,這既有客觀條件的限制,也有執政經驗的探索。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一個發展、成長、成熟的過程。經過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探索,我們黨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黨員領導幹部尤其要清醒認識、深刻理解這種執政方式的轉變,要盡快樹立法治思維,以法治方式開展工作。任何重大決策,都要依法進行。
《決定》明確提出要堅持依法執政,指出「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必須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於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於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維護中央權威、維護全黨全國團結統一」。
這些具體要求都表明了執政黨要轉變執政方式,要以法治來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最根本的保證
任何國家要推進依法治國,都需要一個穩定的執政團隊和社會環境。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相對穩定,這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奠定了基礎。
不過,從現實來看,必須看到依法治國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當前推進依法治國還面臨很多重大問題和挑戰:總的看,中國五千多年就是一個「人治歷史」,人們習慣了靠權力、人情來管理社會,這種認識對很多人包括很多黨員領導幹部來說是根深蒂固,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依法治國需要一大批有良好專業素養、品德高尚、為人正直的法律專業人士,尤其是法官和檢察官隊伍,但人才培養需要過程;執法和司法仍存在很多問題,執法不公、司法腐敗問題還比較嚴重,這削弱了法律權威;公民權利意識有了很大提高,這一方面為依法治國打下了良好基礎,但另一方面,很多公民缺乏責任意識、規則意識,為了權利而不惜使用任何手段,這其實又最容易破壞法治。所以說起依法治國來簡單容易,但真正做起來將面臨很多歷史和現實的挑戰。
❻ 黨的哪一次會議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初次提出。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高內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容,總結了我國改革和建設的新經驗,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
把依法治國確定為治國的基本方略,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確定為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黨的十五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跨世紀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6)共產黨在法治中國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1、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
2、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3、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4、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6、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❼ 中國共產黨什麼時候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立為治國的基本方略
是由1997年的十五大正式提出,1999年九屆人大最終確立的。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的回黨領導人民答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1999年九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其作為憲法的第五條第一款。從而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國方略的重大轉變。
❽ 中國共產黨依法治國的措施
1、黨的復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制和依法治國是統一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義法治。
2、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性質、宗旨要求不斷探索依法治國的理政方式。
3、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探索依法治國,堅持依法執政,有利於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4、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求中國共產黨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職權、履行義務。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執政方式是指執政黨執掌、控制和運用國家政權的途徑、形式、手段和方法的總稱;具體包括政黨介入國家政權的方法和途徑;政治體制中的黨政關系模式;政黨在國家權力體系中的黨權運作模式等。
❾ 中國共產黨在依法治國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依法治國是國策,是執政黨執政的依據,應該是人民群眾依法辦事的楷模。
❿ 中國共產黨應怎樣實現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是指統治階級按照民主原則把國家事務法律化、制度化,並嚴格依法進行管理的一種治國理論、制度體系和運行狀態。
其核心是:依法治理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任何組織和個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
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人民。
依法治國的法是指憲法和法律。
憲法和法律在我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
法治意味著秩序,穩定,平等。法治也不是萬能的,社會的發展是多方面的,也需要多方面的促進,法治不可能獨自完全改變和完善社會。盡管法律不可能達到完全意義上的完美,即不可能沒有漏洞的體現平等和正義,因為法律是人制定的,人不可能是聖人,人有人性的弱點,所以人的社會才要有法律來管理,才要法治。盡管立法者是一個不可能完美的角色,但不可因此而否定法律的作用,法律不是一個人或一代人制定的,而是延續的,發展的,進步的。還有,法律的價值取向不單單是平等,平等固然很重要,卻不是重要到可以忽視其他諸如效率、秩序這樣的價值。退一萬步講,如果法律不含平等,只體現效率和秩序,那也是有價值的。而事實上,法律的精神正是平等,在平等的基礎上體現正義,自由,秩序,效率。
法制的建設,法治的實現,對我國來說是空前的偉業,是我國人民走向幸福的基礎。法治不可能包辦一切,社會和國家的進步不能單單依靠法治,但有法治不能使「巨龍騰飛」,但是沒有法治,一切都處於懸掛的朝不保夕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