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法律的案例分析

道德法律的案例分析

發布時間: 2022-01-15 08:03:31

Ⅰ 法律與道德碰撞的案例有哪些

法律與道德碰撞的案例: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門廣場一公交站台等83路車。人來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鑒定後構成8級傷殘,醫葯費花了不少。老太指認撞人者是剛下車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賠13萬多元。 彭宇表示無辜。他說,當天早晨3輛公交車同時靠站,老太要去趕第3輛車,而自己從第2輛車的後門下來。「一下車,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趕忙去扶她了,不一會兒,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動過來扶老太。老太不停地說謝謝,後來大家一起將她送到醫院。」彭宇繼續說,接下來,事情就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老太及其家屬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 2007年9月4日下午4點半,鼓樓區法院一審宣判。
法院認為,本案主要存在兩個爭議焦點。
一、是否相撞;
二、損失數額問題。 法院認為本次事故雙方均無過錯。按照公平的原則,當事人對受害人的損失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因此,判決彭宇給付受害人損失的40%,共45876.6元。 當天,老太的代理律師表示:對判決事實感到滿意,但40%的賠償比預期要少。而彭宇則表示不服此判決。
然而這件轟動一時的案子居然出乎所有人的預料,悄無聲息的和解了。
2008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公丕祥在兩會新聞中心就「司法公正」問題接受中外記者的集體采訪時透露,南京彭宇案雙方當事人在二審期間達成了和解協議,並且申請撤回上訴,最後案件以和解撤訴結案,且雙方當事人對案件處理結果都表示滿意。
我們暫且不管該案為何會達成和解,而從法律和道德的角度來分析此案。
此案中,我們必須確定老太太是自己摔倒的還是被彭宇撞倒的。這是本案重中之重,同時也是本案定案的前提。是必須證實的,而不能靠推測。
如果是老太太自己摔倒的,那麼不僅不能對其進行懲罰,當事人及其家屬還應該向他道歉致謝,社會也應該支持和鼓勵,並加以弘揚,而老太太及其家屬這種恩將仇報的行為則應該受到譴責,以維護道德和法律的尊嚴;反之,如果是其將老太太撞倒,則其應該負擔全部的醫療費用及相應的康復療養費用。而法院更不能光憑推測來定案,從這個角度來講,法院的判決可謂荒唐之極,是一種相當不負責任的做法。是對社會道德的踐踏。
但是法律有它的准則,它是無情的,也不會考慮什麼道德因素。此案中,由於沒有弄清楚老太太是否是被撞到,因此無論法院做出什麼樣的判決,都是有悖於道德的。
而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該案之所以在網路和新聞媒體上備受關注,一方面是因為當前國民的法律意識提升的表現,更重要的原因卻是人們在生活中也會經常碰到類似情況。此事件發生之後,我多次聽到有家長如此教育孩子,「以後碰到有人倒在地上一定不能一個人去扶,最好叫別人去,或者跟別人一起,如果附近實在沒人的話就最好別管。」由此可見這個案件對人們的影響有多大,可能有人認為這是小題大做、危言聳聽,可是有這么一個先例在眼前誰能不提防。畢竟人人都需要必要的自我保護,誰都不希望做好事還要承擔所謂的法律責任。如果是這樣那我寧願不做好人也罷。但是根據法院做出的判決,我們的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將被無情的踐踏。
不可否認,當前社會的道德水準並不能令人滿意。但是,即使不是人人都以助人為樂,很大一部分人可能不會出手幫助別人,不過也不至於違背基本道德去做傷天害理的事,違法犯罪的畢竟是少數,通過撒謊的手段去傷害別人的人也不多。所以我傾向於認為老太太及其家屬即原告誤會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法官在判決書說理當中闡明的社會情理,並以此為由作出不利於被告的結論,在道德導向上確有不妥之傾向。如果這樣來認識情理,那麼我們還需要發揚雷鋒精神嗎?就算不是雷鋒,難道我們當今社會已經不能相信存在這樣做好事人了?我認為,我們生活當中並不缺乏這樣的好人好事,至少我們應該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大多數人也許不會像雷鋒那樣天天做好事,但偶爾做回好事應該不是不可能的。而該案的判決卻幾乎把做好事的可能性忽略,事實上就是對當前社會的道德水準評價過低所致,而且客觀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公民做好事的積極性。
因此,在執法機關處理類似的法律與道德有一定抵觸的案件時,應當慎重抉擇,既要維護司法的公正性,也要兼顧道德的尊嚴。而且立法部門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時也要充分考慮道德的影響,千萬不要讓法律吧道德的腰給撞折了。

Ⅱ 關於道德的案例和法律的案例並評析

一般來說,道德可以區分為多種,如社會公德、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等等。其中,職業道德對於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促進社會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行政道德是伴隨著行政管理學科的產生而形成的,具體言之,它是職業道德在政府系統中的特殊表現。也可以說,行政道德指的是調整政府成員個人行為和人際關系的道德規范;確切地說,行政道德是指公務職業道德。 目前,國內學術界已經有了一些關於行政道德理論研究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成果。就現有的一些成果來看,研究者們都能對行政道德進行相應的理論分析,也能舉出案例予以剖析,並能提出自家見解。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們提供了借鑒。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略有突破,於是選擇了道德「沖突」作為切入點,就是從不同層面或不同角色之間行政道德「沖突」的角度,結合相應的案例來考察當代中國的行政道德問題。這個思路實是得益於特里.L.庫珀(Terry L·Cooper)的《行政倫理學:實現行政責任的途徑》行政人員在處理公務時遇到的九類沖突與矛盾。它們是:個體利益與國家利益;效忠上級與效忠公眾;職業義務與組織義務;知識分子與潛規則;客觀責任與主觀責任;責任沖突之一:角色沖突;責任沖突之二:利益沖突;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以及組織利益與公眾利益等。通過分析這些個體自身以及個體與組織的矛盾與沖突,增強個體在道德沖突中的行政選擇能力,建構合理的行政道德價值理念,以及相應的道德秩序。在道德規范內化為人的主體精神時,其作用方式是內省式的自我約束。然而,從行政道德的實現方式來看,沒有外在的社會約束是難以持久的。因此,行政道德的實現必然要經歷兩種途徑:一是著重於行為者自身自律性的內部控制,二是著重於行為者之外的制約——評價機制,即外部控制。

Ⅲ 道德法律案例分析

1、三人構成故意殺來人罪。明知被害人自長時間在水裡會導致死亡後果,任然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具有刑法上的殺人故意。結合其造成的後果。扔石頭的行為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最先帶頭扔石頭的為主犯。

2、孩子上大學之後如果還沒滿18周歲,對方有義務支付撫養費;如果已滿18周歲,就不知福撫養費。

Ⅳ 法律與道德案例分析

王老師是某市教育局普教室的教研員,利用職務之便取得了小學綜合實踐版活動教材的編寫權權。他組織了一批老師編寫了一本《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材》,並通過教育局發文在全市范圍內推行他的教材,從中獲利。
請運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相關知識對上述材料進行分析。
答:(1)《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教科書審查人員,不得參與或者變相參與教科書的編寫工作。國家實行教科書審定製度。教科書的審定辦法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規定。未經審定的教科書,不得出版、選用。材料中的王老師身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直接參與了教科書的編寫,並在沒有經過審查的情況下,在全市范圍內推廣期教材,並從中獲利,這是不對的。
(2)《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還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教科書審查人員參與或者變相參與教科書編寫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門根據職責許可權責令限期改正,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因此,應對教育局直接領導人和張老師依法給予處分,並沒收非法所得收入。

Ⅳ 找5個關於道德或法律的案例小故事!急急急!

1、解救奴隸

魯國曾經制定一條規則,如本國人在外國能贖回一名魯國奴隸,魯國將報銷費用且有獎勵。這個制度解救了許多在外的魯國奴隸。

一名道德高尚者解救回一名魯國奴隸後,向魯國國君提出不要報銷費用且不要獎金。國君向孔子提出在全國學習此人,孔子說絕對不可。

國君急問為何?孔子說:如果將此人樹為榜樣,以後有國人在外國遇到魯國奴隸該如何辦呢?花錢贖回奴隸回國後,如向國君報銷費用領取獎金,則道德不夠高尚可能受人鄙視。

大部分人也不會自己負擔全部費用去做此事,最後的結果是可能導致無人再在國外救贖奴隸。

因此不可能要求人人道德高尚,只有人人能遵守規則將是社會治理的最高境界。

5、許武教弟

漢朝時候,有個姓許名武的,他父親是早已死了,剩下兩個弟弟,一個叫許晏,一個叫許普的,年紀都還很小。

許武每每在耕田的時候,叫他兩個弟弟立在旁邊看著,晚上許武自己教他兩個弟弟讀書。如若弟弟不聽他的教訓,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廟里告罪。

後來許武舉了孝廉,但是他因為兩個弟弟都還沒有名望,就把家產分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廣大的房屋,所有壞的統統給了弟弟。所以當時社會上的人,都稱許他的兩個弟弟,反而看輕許武了。

等到兩個弟弟都得了選舉,他就會合了宗族和親戚們,哭著說明當時要給他弟弟顯揚名聲的緣故,並且把所有的家產,都讓給了兩個弟弟。

Ⅵ 法律道德案例分析

法規與道德案例分析


小林的父母是農村人,只有小學文化程度。小林上到初中二年級的時候,父母認為女孩子讀書無用,還不如像同村的女孩們去廣東打工。於是,開學之前小林父母委託同村的人帶她去了廣東一家工廠上班。開學後學校老師與鄉鎮幹部來到小林家,勸其父母讓小林重新回學校學習,卻遭到其父母的謾罵。她父母說:「女兒是我們的,要不要上學是我們家自己的事,與外人無關,不需要你們來管。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和法定監護人應當使其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兒童可以推遲到七周歲。上述材料中小林讀初中二年級,屬於義務教育階段,父母和法定監護人應保證其完成義務教育,不得輟學。小林父母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侵犯了小林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還規定,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無正當理由未依照本法規定送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由當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給予批評教育,責令限期改正。所以,小林父母的話是不對的,鄉鎮幹部有權監督小林的父母改正錯誤。

三、針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問題,我認為政府要加強宣傳,讓農村兒童、青少年的父母認識到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必要性和價值,同時,提高農村兒童、少年對接受義務教育的認識水平,使他們認識到接受義務教育不僅僅是一項權利,同時也是一項義務。此外,
政府和當地村委會還應該幫助那些有困難的家庭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幫助這些家庭履行送子女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的義務。

Ⅶ 通過案例分析道德與法律的關系1000字

道德與法律的,./

Ⅷ 法律案例分析(道德行為問題)

李某既然不是肇事者,這個不存在任何法律上的問題,不用擔心訴訟問題。
李某可以以無因管理為由要求傷者的家人付給其支出的費用。
好人其實不難做
只是沒有遇到也好的人而已。

熱點內容
檢擦院和法院 發布:2025-02-13 04:08:07 瀏覽:576
合同法的發展 發布:2025-02-13 02:27:32 瀏覽:367
鄭幸福律師 發布:2025-02-13 01:59:09 瀏覽:844
哈市鄉村台法律援助熱線 發布:2025-02-13 01:30:42 瀏覽:409
新勞動法試用期工資 發布:2025-02-13 00:53:20 瀏覽:703
寧波新勞動法實務培訓 發布:2025-02-13 00:48:24 瀏覽:645
動畫片刑法 發布:2025-02-13 00:35:00 瀏覽:552
民事訴訟法146條6 發布:2025-02-12 23:28:42 瀏覽:865
巴州司法所 發布:2025-02-12 23:00:17 瀏覽:158
道德經庫恩 發布:2025-02-12 22:45:04 瀏覽: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