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路法治社會的建設
①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靈魂是什麼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靈魂是以人為本。
② 建設法治社會,全社會要形成什麼意識
公眾需要有公共空間意識所謂公共空間,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間,包括街道、廣場、公園、體育場、居住區戶外場地、公共綠地以及公共圖書館等,它是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的公共資源。
公共空間意識則是指人們對於公共空間的范圍、功能、權屬等的思想觀念和心理認知。不同民族和文化構成不同的公共空間意識,西方文化注重個人隱私,崇尚個人自由和個利,公共空間意識強烈。而東方人尤其是我們中國人對於個人自由和個利不太重視,加之傳統文化、民族性格、現行制度等因素疊加,導致公共空間意識相對薄弱。公共空間意識歸根到底是一種公民意識、一種權利義務意識。行使權利並非信馬由韁、為所欲為,而是有其特定邊界,應以不損害公共利益和他利為界限。否則,「一個人行使權利卻對其他人的權利形成威脅,那麼自由將不復存在,權利也會相互抵消」,公共文明的塑造也就無從談起。因此,應通過多種途徑大力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努力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素養,尤其注重廣大青少年公共精神的培育和法治思維的養成,是培養公共空間意識的重要前提。
培養公共空間意識需要釐清公民在公共空間享有哪些法定的權利和義務。
公共空間的范圍不清楚,權利義務的界限不明確,這是導致國人公共空間意識缺失的重要因素。相關立法和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合理劃分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范圍,明確界定公共空間各方的權利義務以及違反義務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保證所有公共空間都能向全體公民開放,確保每個參與者的合法權利都得到平等尊重和保護。
培養公共空間意識還需培養並遵守公認的或潛在的道德規范。
公共空間意識的養成除了硬規則的約束,還要靠軟道德的引導。道德教育是培養公民公共空間意識的重要路徑。這就需要我們高度重視並不斷創新道德教育,以全體公民的自覺自律為實現路徑,以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來抑惡揚善,大力提倡和鼓勵公認的或潛在的道德規范。當這些道德規范成為大家的共識並且暢通無阻, __公共空間意識必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不僅會減少社會的無序和混亂,降低社會管理的成本,還會激發越來越多的正能量,更大程度地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③ 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什麼共同推進
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
建設法治中國,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專八大屬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
要完善立法工作機制和程序,擴大公眾有序參與,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使法律准確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更好協調利益關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3)正義路法治社會的建設擴展閱讀: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動搖,緊緊圍繞建設法治中國的總目標,以構建公正高效權威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為重點,切實將加強法治建設貫穿於政法工作全過程,帶頭嚴格依法履行職責、行使職權,肩負起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者、實踐者的重任。
要把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作為基本要求,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履行職責、行使權力,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尊嚴和權威。
④ 依法治國與法治社會建設的關系
建設法治國家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前提,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
我們首先來討論建設法治國家和建設法治政府的關系。筆者認為,前者是後者的前提,後者是前者的關鍵。
為什麼說建設法治國家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前提呢?道理有四:其一,法治政府必須是依法行政的政府,依法行政則必須有法可依。要保證政府行政有法可依,國家就必須有健全的立法機關,有保障立法機關正常運作,及時向政府提供所需法律的立法制度,而健全的立法機關和完善的法律制度乃是法治國家的必須的要件。其二,法治政府必須是依良法行政的政府, 而「良法」的產生取決於法治國家的建設,取決於法治國家的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機制。沒有法治國家對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政府依良法行政是不可能有保障的。其三,法治政府必須是權力受監督制約的責任政府,而政府權力的監督制約不能只來自政府內部,更有效的監督制約應來自外部,這種獨立性的監督制約只有外部才能提供,如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內容即在於完善這種外部監督機制,如人大的預決算審查制度、特定問題調查制度、質詢制度,行政訴訟制度、法院獨立審判制度等。 其四,中 國特 色社 會主義制度決定了中 國共 產 黨的領導在法治建設中的特殊作用。法治政府的依法行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 國共 產 黨的依法執政,而中 國 共 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依法執政的原則(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必須依憲法和法律實施領導),依法執政乃是法治國家、法治社會的基本要素。據此,法治政府必須以法治國家為前提。沒有法治國家,不可能有法治政府。
那麼, 我們為什麼說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呢?此一論點的論據有三:其一,政府,即行政機關,是國家機關中規模最大,公職人員最多,職權最廣泛,公民與之打交道最經常、最直接的機關。因此,法治政府建設的目標、任務實現了,法治國家建設的目標、任務也就絕大部分實現了。法治政府建設推進不了,法治國家建設就無從談起。其二,政府承擔著管理國家內政外交的職能,國家治理的法治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家內政外交事務管理的法治化。而建設法治政府,則是實現國家內政外交事務管理法治化的別無選擇的途徑。其三,法治國家建設的目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最終要落實在法治政府建設目標、任務的實現上。法治政府建設成功與否是衡量法治國家建設成功與否的最重要的指標。試想,國家即使通過民主立法、科學立法的途徑制定了很多「良法」,法院也能依「良法」獨立辦案,但各級政府卻我行我素,公職人員任意違法、濫權,腐敗,百姓怨聲載道,這樣的國家還能叫「法治國家」么?我們不能想像沒有法治國家的法治政府,同樣,我們也不能想像沒有法治政府的法治國家。
⑤ 如何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探討
知法懂法,是增強法抄治意識襲的前提和基礎。從一些違法案件來看,很多人屬於「無知者無畏」、缺乏法治觀念,受到懲罰才知道觸犯了法律。因此,法治社會建設亟須解決的「短板」是不知法、不學法、不懂法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持久深入抓好法治宣傳教育,不斷增進人們的法律知識和法律素養,在全社會培育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風尚。
增強法治意識,重要的是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法治的力量,真正樹立法治信仰。應在立法、執法和司法各個環節把賦予和尊重人民權利、保護和實現人民權益作為頭等大事,保障人民法定權益順利兌現,保障公民合法權利不被侵犯。在規范司法行為上,進一步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健全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機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社會公平正義。通過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舉措,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對法治的認同和信任。
⑥ 全面建設法治社會五方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具有六個重要特徵,即:人民性、普遍性、系統性、全專面性、平等性、公正屬性。全面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內在要求,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是全面維護人民群眾權益和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⑦ 法治社會建設的意義
你要的是學術文章還是了解一下?
簡單的來說
1。教改 2。醫改 3 土改 4。房改 5。企業改制 工人就業 6。股改
學術文章
縱觀歷史,中國在人治社會下發展了兩千年,在絕大多數時間里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從世界文明發展史上看,歷史上古希臘、兩河、印度、中國產生的四大文明只有中國的文明保存了下來,傳承至今。今天的中國人怎麼突然說已經被歷史證明了成功的經驗不好了呢?在我們已經進入文明的時代,西方社會還處在茹毛飲血的境地,現在我們卻要放棄自己的東西向西方學習,這樣做是為什麼?
對這個問題需要進行大量的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並不是一篇短短的博文能夠解決問題的,而且本人對這個問題思考的遠遠不夠,本文只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各位共同討論這個問題。
首先討論人治的優劣。
人治的最大優勢是決策效率高。人治社會的最大特點是少數人甚至一個人說了算。這就在決策過程中省去了民主政治中大量繁瑣的決策程序。社會發展的任何階段都存在許多稍縱即逝的機會,高效率的快速決策能夠更容易、適時地抓住這些機會。因此,在人治社會下,一旦明主出現,或者有一個好的領導團隊出現,社會的發展就會十分迅速。
第二個優勢就是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人治社會祟尚萬眾一心,人心齊泰山移,要求有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因此許多法治社會辦不到的事,在人治社會卻可以輕而易舉地辦到。我們國家的城市建設能有如此日新月異的發展,在法治社會下是不可想像的。最簡單的例子是舊城改造中,經常需要道路加寬,取直,這從總體規劃上看怎麼說都是好事。但在民主社會下,必然會涉及到道路兩邊和取直障礙建築所有者一批人的利益,如果有一個人協商不通,這項工作可能幾年、甚至幾十年也別想做成。而在我們國家,這根本就不是問題。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不再贅述。
第三個優勢容易形成強大的勢力。歷史上的強大帝國無一例外都是人治社會下產生的。雖然我們過去稱美國為美帝國主義,蘇聯倒台後,美國人自己也在考慮是否應該建立帝國的問題,但美國並不符合歷史學家對帝國的定義。任何時代生活在一個強大的國家中要比生活在弱小的體制下更有安全感,也更容易獲得更多的利益。古希臘是民主的發源地,但它卻多次被外族侵佔。
人治的最大劣勢是容易犯大錯。希特勒一個人就可以讓世界數千萬生靈塗炭,財產損失更是不計其數。毛主席晚年一個判斷失誤給中帶來了十年動亂,使中國的發展一下子被世界甩在了後面。
第二個劣勢是不尊重個體。人治由於是少數人決策,在決策過程中不需要考慮大多數人的意見和想法,自然在決策過程中考慮少數人或單個人的個體的利益就會少一些。長期在這樣的社會體制下,自然在社會的總體認同下輕視個體的利益和感受,這與現代社會尊重個體,增加社會和諧相矛盾。
人治的第三個劣勢是難以保持社會穩定。由於人治的少數人決策機制,對大眾的感受不敏感,容易與多數民眾的意願相佐,且由於決策的暗箱操作,即便是正確的決策也可能因得不到理解而產生矛盾。這些問題的積累很容易造成社會動盪,甚至引起內戰,對社會的危害極大。
因本人對該問題思考的不夠深入,暫時就想到這些,希望大家補充、完善。
對人治社會的劣勢再補充兩點:
一是壓制人性,此一點造成的影響是十分廣泛、深遠的。在人冶社會,當權都的好惡決定著社會的好惡,不同的人當權,就會有不同的好惡,造成社會的道德標准、是非標准混亂。被封建社會大力推崇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就是典型的不問是非標准,只唯上的愚忠哲學。在這種道德規范下,追求真理是錯誤的,無限盡忠才是做人之本。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自然形成了君王、父輩老子天下第一,對下級、晚輩絕對的控制權,並且為了加強這種控制權,自然會限制下級、晚輩的獨立性和探索精神,對於下級、晚輩來說,既然獨立性和探索精神不是與社會相溶的觀念,自然就會在自身的成長過程中壓制這種尋求獨立、希望探索的原始沖動,學會夾著尾巴做人。中國代近代在自然科學方面遠遠落在了西方後面,應該說人治社會是重要根源之一。沒有獨立思考,也就談不上創新,並用「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觀念為自己的墨守成規找到了最好的理由。
壓制人性的另一大危害是讓人失去了真誠。既然一切以君王、長輩的好惡為標准,就不能隨意表示自己的真實思想,不管是善意還是惡意。中國的處世原則就是「話到嘴邊留三分,不可全拋一片心」、「言多必失」,中國善於察言觀色等等,都是要人不要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而要學會順從上級的的意思發表自己的見解。久而久之,中國人自然就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成為只會人雲亦雲的應聲蟲。中國人的機變、權謀等處事哲學應該說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這些就是在人治體制下「發明」的生存之道,只有學會了事不關已、高高掛起,才能明哲保身。
二是對缺少對社會進步的繼承性。中國古代出出現了一大批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醫學家、探險家,如張衡、祖沖之、華佗、徐霞客、鄭和等,還有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等應用技術。但這些發現、發明很少能延續下來,一個重要原因是就在人治社會下,一切以統治者的好惡為標准,這一個統治者有某種愛好,這一方面便可以得到發揚光大,當另一個人當政時,不喜歡這些東西,便將前者的成果束之高閣,甚至付之一炬。最典型的就是鄭和下西洋。鄭和在這一個皇帝的支持下七下西洋,可是到另一個皇帝當政後,不喜歡這樣的行為,下一道「片板不得下海」的聖旨,中國的遠洋事業也就徹底終結了。特別是中國在改朝換代的過程中,更將前朝的一切破壞殆盡。
這種一切從頭再來,讓中國的歷史在兩千年來陷入停頓。年齡大一些的人都看過過去的「小人書」,那其中有許多歷史故事,我們在這些故事中看到不管是使用的兵器、穿的衣服、住的民房或宮殿等等,除了清朝的辨子和帽子有點變化外,如果不看文字根本就分不清是哪一朝、哪一代,兩千年基本沒什麼變化。中國最早建立了偉大的農耕文明,把世界遠遠卻甩在了後面,而兩千年的停滯,卻給了西方超越我們的機會。
先補充這兩點。希望各位繼續發表各自的高見,我們一起來討論。
⑧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內涵,目標和關鍵
內涵: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行依法治國,法制完備,樹立憲法法律權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目標:到2010年要初步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立社會主義法制體系。
關鍵: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