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社會道德與個人道德

社會道德與個人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1-15 08:55:27

❶ 社會道德與人的關系

人的道德水平提高了,社會風氣也就變好了。同樣的道理,社會治理的好了,人的道德也會提高的。

❷ 社會道德要求只有和個人品德相結合,才會轉變為現實的道德力量。 對嗎

社會道德要求自由和個人品德相結合才會轉變為現實的道德力量,這句話是非常正確的。

❸ 什麼是通過社會道德教育和個人自覺的道德修養

全國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試題
課程代碼:03706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希望選擇一種理想的職業,找到一個理想的工作;希望自己在工作和職業活動中達到理想的境界,取得理想的成績。這是( B )
A.生活領域中的理想信念 B.職業領域中的理想信念
C.道德領域中的理想信念 D.社會領域中的理想信念
2.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經成為現階段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這從總體上指明了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強國富民的必由之路,規定了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 D )
A.愛國主義的未來目標 B.愛國主義的永恆要求
C.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 D.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3.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為本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規范、精神氣質的總和。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 )
A.愛國主義 B.集體主義
C.社會主義 D.人道主義
4.戚繼光抗擊倭寇,鄭成功收復台灣,三元里人民抗英,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浴血八年的全民族抗日戰爭等,這些愛國壯舉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優良傳統中
( B )
A.維護祖國統一,促進民族團結的精神
B.抵禦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的精神
C.心繫民生苦樂,推動歷史進步的精神
D.開發祖國山河,創造中華文明的精神
5.「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句話說明( B )
A.自然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
B.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
C.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都是人的本質屬性
D.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都不是人的本質屬性
6.人生觀的作用主要通過人生目的、人生態度、人生價值三個方面體現出來。人生目的回答人為什麼活著,人生態度表明人應當怎樣對待生活,人生價值判斷什麼樣的人生才有意義。這三個方面互相聯系、互相制約,其中居於核心地位的是( A )
A.人生目的 B.人生態度
C.人生價值 D.人生價值觀
7.在人生旅途中,既可能遇到順境,也可能遇到逆境。對待順境的正確態度是( B )
A.麻痹大意,得意忘形 B.居安思危,自製自勵
C.怨無尤人,自暴自棄 D.玩事不恭,虛度光陰
8.「個人的抱負不可能孤立地實現,只有把它同時代和人民的要求緊密結合起來,用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為祖國、為人民服務,才能使自身價值得到充分實現。如果脫離時代、脫離人民,必將一事無成。」這段話的意思是( D )
A.不實現個人抱負,就不會創造社會價值
B.實現自我價值是因,創造社會價值是果
C.社會價值的創造過程與自我價值的實現過程是不相關的
D.人生的自我價值必須與社會價值相結合,並通過社會價值表現出來
9.社會主義道德區別和優越於其他社會形態道德的顯著標志是,社會主義道德( A )
A.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
B.對社會行為的調節是非強制性的
C.起源於人先天具有的某種良知和善良意志
D.對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存在和發展有重大影響
10.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的集體主義原則有著多層次的要求,包括最高層次的要求、較高層次的要求、最基本的要求。其中,對我國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 D )
A.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B.先公後私、先人後己
C.無私奉獻、一心為公 D.公私兼顧、不損公肥私
11.在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應該以( B )
A.個人主義為原則 B.集體主義為原則
C.實用主義為原則 D.享樂主義為原則
12.公民在社會交往和社會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道德准則是( A )
A.社會公德 B.職業道德
C.家庭美德 D.個人品德
13.下列選項中,屬於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的是( B )
A.保護環境 B.愛崗敬業
C.尊老愛幼 D.勤儉持家
14.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為著品德而去眷戀一個情人,總是一件很美的事。」他的意思是,在愛情中起主導作用的應該是( B )
A.人的姿色和容貌 B.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風貌
C.人的自然屬性和生理需求 D.人的金錢、權勢和社會地位
15.個人的言行合乎社會的要求和禮節的規定,尊老愛幼,孝親敬長,說話和氣,以禮待人,服飾樸素大方,舉止端莊文雅。這是良好個人品德中( C )
A.敬業好學的表現 B.正直無私的表現
C.文明禮貌的表現 D.勇於進取的表現
16.個體在道德意識、道德行為方面,自覺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要求進行的自我審度、自我教育、自我鍛煉、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活動,稱為( D )
A.道德發展 B.道德認知
C.道德規范 D.道德修養
17.「四有」是社會主義公民應具有的基本素質。下列關於「四有」的表述中,正確的是
( C )
A.有理想、有智慧、有文化、有紀律 B.有理想、有道德、有意志、有文化
C.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 D.有道德、有文化、有才能、有紀律
18.根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是( C )
A.依法治國 B.執法為民
C.公平正義 D.服務大局
19.人們進行法律行為所必須遵循或履行的法定時間或空間上的步驟和形式,稱為( B )
A.法律程序 B.法律適用
C.法律執行 D.法律運行
20.在下列各種規范中,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規范是( A )
A.法律規范 B.政策規范
C.道德規范 D.宗教規范
21.法是一種帶有價值判斷的行為規范,是評判、衡量他人行為合法性的標准。這體現了法的( A )
A.評價作用 B.預測作用
C.教育作用 D.制裁作用
22.根據一定的標准和原則劃分的一國同類法律規范的總稱,稱為( D )
A.法律體系 B.法律淵源
C.法律部門 D.法律規范體系
23.下列規范性法律文件中,屬於程序法的是( C )
A.《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B.《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24.在我國的國家機構中,各級人民法院屬於( C )
A.立法機關 B.執法機關
C.司法機關 D.法律監督機關
25.因產品質量不合格導致人身傷害的案件,當事人承擔法律責任的原則是( B )
A.過錯責任原則 B.過錯推定原則
C.公平責任原則 D.無過錯責任原則
26.政體是指政權的組織形式。我國的政體是( C )
A.多黨合作制 B.社會主義公有制
C.人民民主專政制度 D.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7.行政機關依法制定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行為屬於( C )
A.非行政行為 B.具體行政行為
C.抽象行政行為 D.行政執法行為
28.民法根據權利主體是否為物的所有人,將物權劃分為完全物權和不完全物權。下列民事權利中,屬於完全物權的是( C )
A.質權 B.抵押權
C.所有權 D.留置權
29.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的主體是( B )
A.當事人 B.人民檢察院
C.上級人民法院 D.最高人民法院
30.下列選項中,不屬於民事訴訟當事人的是( D )
A.原告 B.被告
C.第三人 D.訴訟代理人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3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包括( ABCD )
A.社會主義榮辱觀
B.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
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D.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32.下列選項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優良傳統的有( ABC )
A.「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B.「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D.「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33.下列選項中,屬於心理健康表現的有( ABD )
A.自我評價客觀
B.善於與別人相處
C.經常處於焦慮狀態不能自拔
D.具有自我調節以適應自身及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
34.把誠實守信作為當前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ABC )
A.誠實守信是為人之本、成事之基
B.誠實守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石
C.誠實守信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
D.誠實守信是集體主義道德原則的最高層次要求
35.職業道德是從業人員在一定的職業活動中遵循的、具有自身職業特徵的道德要求和行為准則。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有( ABCD )
A.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是提高從業者素質的重要途徑
B.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任務
C.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要條件
D.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是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的重要條件
36.現代社會進行道德修養、錘煉個人品德的途徑和方法主要有( ABC )
A.認真學習,提高道德認識 B.嚴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質
C.勤於實踐,加強道德行為訓練 D.堅持「慎獨」,不與他人發生交往
37.傳統的國家安全觀將國家安全理解為政治安全和國防安全。除此之外,全新的國家安全觀還應當包括( BCD )
A.人身安全 B.經濟安全
C.科技安全 D.文化安全
38.下列選項中,屬於法的規范作用的有( AB )
A.指引作用 B.制裁作用
C.維護階級統治的作用 D.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作用
39.法律公布以後,還涉及法律完善的問題。法律完善的形式包括( ACD )
A.法律解釋 B.法律制定
C.法律匯編 D.法律編纂
40.下列選項中,屬於我國憲法基本原則的有( ABCD )
A.人民主權原則 B.民主集中制原則
C.社會主義法治原則 D.堅持黨的領導原則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41.簡述愛國主義的科學內涵。 (見書 )36頁
42.為什麼說為人民服務的人生目的是科學、高尚的人生目的? 63頁
43.簡述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主要內容。 120頁
44.簡述依法治國的內涵與基本要求。 166頁
45.簡述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 243頁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6.論述當代大學生如何在學習和生活實踐中確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29頁
47.聯系實際論述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如何努力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117頁

❹ 公民道德和社會道德的區別

第一、社會道德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守的行為准則,是維回護社會成員之間最基本的社答會關系秩序、保證社會和諧穩定最起碼的道德要求。在本質上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在歷史長河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淀下來的道德准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
第二、公民道德,包括道德核心、道德原則等。公民道德的基本規范包括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五點。公民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具有認識、調節、教育、評價以及平衡五個功能。從目前來說,道德即對事物負責,不傷害他人的一種准則。
綜上,顯而易見,社會道德是較大眾性的,公民道德是為保障自身而互相成人的一種意識規范。公民道德是人們為了我們群體的利益而約定俗成的我們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的行為規范。社會道德一般是指存在於社會群體中間的道德,是生活於社會中的人們為了我們群體的利益而約定俗成的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的行為規范。

❺ 從思想道德方面談談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如何正確認識人與社會的關系
人具有多種多樣的屬性,概括起來,人的屬性可分為兩大類,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社會屬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屬性。人類社會生活是由各行各業的活動構成的有機整體,任何個人的活動對社會的發展總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產生能動的作用。一切正常的個人總要在社會生活中擔負一定的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從事這樣那樣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從而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記,社會的發展要靠全體社會成員自覺努力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一是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社會是由無數個人組成的,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人的發展更需要社會提供種種條件,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是所有的個人及其集體努力的結果,一切個人活動的總和構成社會的整體運動及其發展。二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的活動既是一個生命的自然過程,又是社會實踐的歷史過程。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的活動都面臨著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因此,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既是進行個人正常活動的重要條件,又是作出人生選擇的基礎和前提。

❻ 個人道德和社會道德怎麼解釋。

我們一般的道德,其實是指社會道德。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而個人道德其實是和社會道德不同的。

個人道德所指的,是不以社會為主要標準的,以個人主觀、個人體驗、個人理性所主導的一切思想規則的先天的自我約束。

❼ 社會道德與人的道德區別是什麼

法與道德屬於上層建築 SUPERSTRUCTURE 的不同范疇。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一、道德與法律的學理含義: (一)道德的含義: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道德根源於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恩格斯講:「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還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這表明道德的內容最終由經濟條件決定,並伴隨經濟的發展而有相應的變化;基於不同的物質生活條件的不同社會集團,有著不同的道德觀,在階級社會中的道德具有階級性。因此,我們可以把道德簡單的概括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自然人關於善與惡、光榮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見、野蠻與謙遜等觀念、原則以及規范的總合,或者說是一個綜合的矛盾統一體系。 (二)與道德密切相關的法律的含義。 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道德,也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法律。今天的社會,代表不同利益的統治集團仍然還存在,但是他們代表的階級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對立的。不同的統治集團各有各自的階級利益,以及與其階級利益相適應的道德。法律在本質上是統治集團的整體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體化,而道德當然屬於意志范疇,那麼法律當然反映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從側重道德的角度,我們可以將法律定義為:在主觀方面,法是國家意志和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在客觀方面,法的內容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前者體現了法的國家意志性和統治階級意志,後者體現了法的物質制約性。法就是這兩個方面的矛盾統一體。 結合中國國情,我國法律與道德的現狀: 1.一國范圍內的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都是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的體現。 2.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相互滲透。忠孝節義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維護其階級統治的道德規范,在其立法中體現為「十惡」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實踐中,甚至是將儒家思想的教義作為辦案的根據,《春秋決獄》一書就是其中的典型。 3.法與道德相輔相成,共同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孟子《離樓上》中講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個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狀況制約立法的發展。 5.道德對法的實施起著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 6.道德有助於彌補法律調整的真空。 7.法必須以道德作為價值基礎。 8.法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二、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 (一)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至少可歸結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二)道德與法律又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其中,第一類道德通常上升為法律,通過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類道德是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轉化為法律,否則就會混淆法律與道德,結果是「法將不法,德將不德」。〔1〕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因為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❽ 如何看待當前社會道德狀況與個人道德培養

一、當前中國社會道德處於一個新的正常發展階段

1、筆者淺見

目前中國的道德現狀既非在「滑坡」(十年動亂之後),亦非在「爬坡」(大張旗鼓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包括道德建設時期),而是處於一個新的正常發展階段。

套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概念,目前中國處於「道德發展的新常態」。

對於社會中出現的不道德現象(事件)不必大驚小怪、憂心忡忡,不要否定主流、否定發展;可以進行必要的譴責,不必連篇累牘地報道。

各類媒體要多宣傳道德楷模和身邊好人,推動道德進步。

2、道德之「坡」

談論我國道德建設的形勢,究竟是「滑坡」還是「爬坡」,都會涉及到一個「道德之坡」概念。這個「坡」又是什麼呢?其實它就是由時代決定的,需要建立和堅持的先進的道德規范體系,這是我們觀察和衡量社會道德水平的標尺,也是人們思想道德建設的出發點和目標。今天,我們中國人民需要的道德之「坡」,既不是西方的資本主義道德,更不是我國古代的封建主義道德,而是與人類文明和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相承接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它集中地體現在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裡,體現在社會主義榮辱觀上。

陳瑛:《是「滑坡」還是「爬坡」?——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思考》,《光明日報》2011年12月06日01版

筆者認為:

①此文中「『道德之坡』……是由時代決定的,需要建立和堅持的先進的道德規范體系,這是我們觀察和衡量社會道德水平的標尺,也是人們思想道德建設的出發點和目標。」的觀點是不科學的。

第一,「道德之坡」不是「社會道德水平的標尺」。

社會道德水平的標尺理應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簡稱個人品德,在我國就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第二、相同的「出發點和目標」不符合生活邏輯。

思想道德建設的出發點和目標是不同的東西。

「道德之坡」理應是指社會道德現狀兩個特殊變遷階段——下滑階段和攀升階段。

社會道德也是波浪式發展、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用簡單的示意圖表示為:

②人類道德發展的總趨勢

人類的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進步、升華和完善;盡管在特定歷史時期可能出現滑坡、惡化和敗壞。

第一,從簡單到縝密;

第二,從愚昧到科學;

第三,從盲從到自覺。

從整體上看,現代人的道德好於古代人的道德,或者說現代人的道德比古代人的道德好。

二、個人道德修養(培養)的重要性和系統性

1、重要性

衡量個人道德水平的「德商(MQ)」概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

在我國台灣省,MQ的內容包括體貼、尊重、容忍、寬恕、誠實、合作、負責、勇敢、平和、忠心、禮貌、獨立、幽默等各種美德。

一個有高標准MQ的人,往往會受到信任和尊敬,自然會有更多成功的機會。台灣省白曉燕文教基金會在1998年3月所做的「台灣1000個大企業用人調查」顯示:企業主用人最先考慮的是屬於MQ的「德性」[佔54.9%],然後是屬於EQ的「相處」(佔13.2%),最後才是屬於IQ的「能力」(僅佔2%)。

2、系統性

道德規范在中國已經系統化、精煉化,熟記這些規范,不但有助於應對一些重要的考試(考核),更重要的是有助於我們立身做人。

①個人品德(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②社會公德: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

③職業道德: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④家庭美德: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❾ 社會道德和個人道德誰是基礎

個人道德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礎,沒有個人的道德修養就沒有社會的道德建設。

❿ 個體道德素質與社會道德環境之間的關系(麻煩說的詳細一些,謝謝!)

個體道德素質是社會道德環境的組成部分,個體素質的提高推進了社會道德環境的改良。社會道德環境會對個體產生反作用。

熱點內容
合同法的發展 發布:2025-02-13 02:27:32 瀏覽:367
鄭幸福律師 發布:2025-02-13 01:59:09 瀏覽:844
哈市鄉村台法律援助熱線 發布:2025-02-13 01:30:42 瀏覽:409
新勞動法試用期工資 發布:2025-02-13 00:53:20 瀏覽:703
寧波新勞動法實務培訓 發布:2025-02-13 00:48:24 瀏覽:645
動畫片刑法 發布:2025-02-13 00:35:00 瀏覽:552
民事訴訟法146條6 發布:2025-02-12 23:28:42 瀏覽:865
巴州司法所 發布:2025-02-12 23:00:17 瀏覽:158
道德經庫恩 發布:2025-02-12 22:45:04 瀏覽:344
行政訴訟法八十二 發布:2025-02-12 22:07:11 瀏覽: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