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說洗衣

道德經說洗衣

發布時間: 2022-01-15 09:10:38

道德經在說什麼

夷。為色輕淺。若透明。 希。為音希博。若有無。 微。為物微小。若彌塵。 道。大概便是這樣。 看而不見。聽而不聞。又觸摸不到而混元一體。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里的法.作動詞.是效仿.學習的意思. 萬物有其根本性。 人的本性。或者說。人的道。便是投機取巧。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而現代人更是直接把"有便宜不佔.王八蛋."當做行事准則. 地的道.便是公平. 大地安靜而柔和.廣博而寬厚. 種之得五穀.掘之得甘泉.負載萬物.養育群生.勞而不怨. 想要吃飯.就得種地.想要喝水.就得挖井. 有付出才有回報.一切都是那麼簡單公平. 天的道.是奉獻. 天.浩瀚無際.湛泊不動. 施於天下而不求報.生長萬物而不求取. 雨水.陽光.甘露.風雲.不求一絲一豪的奉獻. 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看來.天之道和水之道到是相似. 如果道也有意識.那麼.道.法自然. 三國魏何晏在《無名論》曾說「自然者,道也。」 這么看來.在古人眼裡.道.和自然.其實就是一個概念. 那麼自然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現代詞語解釋里這么說. 自然 【讀 音】zì rán 【釋 義】 (一)天然;非人為的。 (五)事物按其內部的規律發展變化,不受外界干預。 由此看來.這自然.指的就是無為.放任自由. 古人注釋道德經有言: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 再仔細一品.明白了.老子道德經的根本思想就倆字:無為. 自然.或者說"道". 指的就是那種.無元無終.無前無後.無生無滅的東西. 而由這個無生無滅中.自然的創造了宇宙天地和萬有生命. 形成了生生滅滅的自然現象. 產生了時間.空間前前後後的無意識的意識. 現代人悲慘的時候會時常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語氣蠻是對天地刻薄的怨毒.其實.這是一種曲解. 天地不仁.是說天地無私. 因為在天地看來.萬物都是一樣的.這人和那草扎的狗並沒有什麼區別. 就像.就像我們人身上的不同部位的細胞一樣. 你們有特別喜歡自己腦子部位的細胞而討厭屁股部位的細胞的嗎?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用個庸俗的比喻.我們人也好.花草也好.那都是道的窮孫輩. 手心手背都是肉.道對萬物的愛.是無私等同的. 所以才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通讀全篇道德經才明白. 老子宣傳的是一種由人向聖人修煉的方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實就是指.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人法自然. 修煉到最後.人得證大道.就成了聖人. 聖人眼裡無善惡.任由一切自由發展. 有惡才有善.有缺才有圓.若人人為惡.那惡就是善. 我們眼裡有善惡之分.那是因為打小的教育. 所謂的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符合大部分人的利益. 如果善人死完了.那惡人即是善人. 就如同禪宗的老大六祖慧能在圓寂之前說過的. 一念之前,人人為佛.一念之後.佛為人人. 懂乎?不懂乎? 不懂的話.學我中學化學老師的話. 不懂就回家鑽被窩捂悟. 這些道理.講白了.也就沒什麼意思了. 純灌水的那種.就像有天有人跟你面前喊叫..吖.太陽是圓的. 你聽完了.笑一笑.然後接著忙自己的吃喝拉撒睡去了.於生活無意.

② 道德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補啥 《道德經》第十八章 : 道廢仁義;慧智偽;六親孝慈;家昏亂忠臣 說道提春秋戰期儒道爭與沒關系信徒卻拾起留思想武器與儒家展場場轟轟烈唇槍舌劍戰斗意志頑強應該庄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作治世策庄僅要套《胠篋》借盜跖口加諷刺--跖徒問於跖曰:盜亦道乎跖曰:何適道邪?夫妄意室藏聖;入先勇;義;知否知;均仁五者備能盜者未說:道廢仁義;慧智偽;六親孝慈;家昏亂忠臣意思呢仁義道德墮落結道廢弛用才提;智謀權術現才產嚴重虛偽狡詐行;家現親情淡漠現才孝慈父典型涌現;家盪安內憂外患才忠臣產我看待則呢真些所說所宣揚反仁義、反智慧、反忠臣、反孝愚民政策呢我先談仁義周朝主張禮樂治都自覺遵守著形價值規范盡管所追求理想境界百姓著定意義我自期禮崩樂壞陪臣執命諸侯荒淫暴虐、爾虞我詐春秋義戰歷史病態嚴重段期所孔夫倡仁用仁其貪拯救滌清世道說克復禮仁倡導種循禮治狀態實現種同使民幸福點孔致再看智慧《庄》曾記載故事意貢(庄編許儒家物故事)看見用水瓮裝水澆菜趟趟貢勸用水車啊便者臉頓嚴肅起冷冷笑機械者必機事機事者必機羞慧智偽知識越智巧、謀略、權術越厲害掩飾更深作姦犯科起更厲害所說並怕怕智慧其實主張與儒家並矛盾孔說:用智其詐;用勇其怒;用其仁仁罷智罷勇罷用都走向反面絕反面既都沒羈絆困擾百姓便安自樂、逍遙自插孝前面談談忠要讓戴著愚民帽看比干、岳飛、袁崇煥些忠臣義士約沒謳歌家走進歷史看看家民族忠耿耿臨危受任甚至犧牲寶貴命些歌泣忠臣事跡發腐朽昏庸、靈塗炭黑暗代朝代忠臣越哪歷史越混亂百姓苦難越嚴重我寧願忠臣能少些再談孝慈我華民族歷倡導孝治《二十四孝經》記述許精彩慈孝故事靜細琢磨卻發現面少問題先看排位居首舜孝忽舜所第孝關鍵應該益於兩位像親父繼母奪財產所用其極土埋火燒都沒能殺死舜舜待才舜美名;曾參位咋父親盡管孔弟幾棵瓜秧曾參往死打曾參種像責罰逃避重重給孝道加筆……細想少滋味:關鍵壞存孝倡導主要量孝存社、家庭團氣家睦相處看起都孝賢孫根本用著標榜誰孝誰孝俗說缺嘛補嘛社現問題比說亂、背情絕義才忠臣良、孝賢孫現才需要做榜矯砭弊今我呼喚公平義提倡諧重要原恐怕公平、義、諧事太些…… 李零先說:滿嘴禮義廉恥、仁義道德般都缺德確社都都自我道德裝滿滿何必讓我再特別提倡呢願做事願

③ 《道德經》的經典語句

《道德經》的經典語句:

1、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是全書的開篇,也是所有閱讀《道德經》的人最難以理解的一句話。一般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那反過來,如果不是一般的「道」,是不是就無法表述呢?

道,是悟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真有點「玄而又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其實,從全書來分析:道,指的是自然的規律,引申為事物的原則、方向等等。不管怎麼樣,遵循自然規律、把握事物的原則和方向總是沒有錯的。

2、道法自然。法,是效法、遵循的意思。道要效法自然。自然的偉大在於它按照自己的規律不偏不倚地運行著,沒有一點私心。自盤古開天,一片混沌,天地分開孕育萬物。日升日落有規律、打雷下雨有規律、生長凋零有規律、物種更替有規律,一切都按規律辦事。

道,要效法自然,也就是要順應自然的規律,不違背事物運行的規則。如果不遵守這個原則,就會遭受報應。比如亂砍濫伐就是導致水土流失、胡亂排放就會污染環境導致疾病增多等等。所以,「道法自然」四個字價值連城,值得一生牢記。

3、上善若水。這四個字是書法作品中最多見的,也是很多人追求的一個境界。這四個字包含了老子的「柔弱勝剛強」、「包容」及「不爭」的思想。水,是柔弱的,沒有石頭的堅硬,卻可以水滴石穿;

水,是不爭的,遇阻就繞行,卻能奔流不息;水,是低調的,專往低處走,卻成就了「海納百川」的奇觀;水,是堅強的,可以仍受高溫化為蒸氣,可以忍受寒冷結為堅冰。水,幾乎無所不在,高山平地都有水,植物需要水,動物需要水,人也需要水。

所以,人要向水學習,包容一切,因為不爭而化育一切。懂得了這四個字,做人就不會那麼多稜角,做事就會懂得迂迴,人生就會懂得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順勢而為。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的起源是什麼?世界的精彩是如何演變過來的?世間萬物總有個源頭,但誰也說不清那個源頭是什麼。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是一個萬古的難題。

所以,老子姑且用「道」來代表萬物的起源。道」,是萬事萬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按照「道」的規律一步一步逐漸發展,於是有了精彩的世界。

三,代表著循環往復。正確的事情循環往復地做,就會出好的結果。錯誤的行為循環往復地做,就會帶來壞的結果。比如:「事不過三」、「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等等。所以,按照一定的規律循環往復就造就了萬物。

5、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闡明了不爭的智慧,避免自己做「黃婆賣瓜,自賣自誇」的人。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

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大,所以才能長久。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生活中,這句話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④ 請問下面這段話是老子說的么出自道德經那段

話說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數次歸家省親,欲勸母親隨之去周;其母在陳國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願遠遷。日月如梭,光陰荏苒,轉眼間已過三十餘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訊,言家母病危,於是報請天子,歸家省視。待回到家時,母已辭世。面對茫茫大地上一堆黃土,思想九泉之下母親之靈,回憶母親慈祥容貌、養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絕,寢食俱廢,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發自己愚鈍;順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釋重負,愁苦消解,頓覺腹飢體倦。於是飽餐一頓,倒頭大睡。

家將、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來,問其緣故。老聃答道:「人生於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倫諧和而相溫相暖;有智,故明理通達而理事不亂。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則人昏庸而事顛倒;以智統情,則人聰慧而事合度。母親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辭聃而去,聃之情難斷。情難斷,人之常情也。難斷而不以智統,則亂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來,以智統情,故情可節制而事可調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於是腹中飢而欲食,體滋倦而欲睡。」

家將問道:「智何以統情?」

「人之生,皆由無而至有也;由無至有,必由有而返無也。無聃之母及聃之時,無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無情而子獨有情也;母聃皆無之時,則於情亦無也。人情未有之時與人情返無之後不亦無別乎?無別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難斷矣,人皆如此,合於情也;難斷而不制,則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則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慾損而睡可眠矣。」眾人聞之,心皆豁然曠達。

——————————————————————

不是道德經里的

⑤ 《道德經》中對水的描述語句是什麼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德經》第八章)意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能攻堅強著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道德經第七十八章)意譯: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
水無形、無色、無味,然而水卻是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物質之一,水的品質同樣給人以智慧的啟迪:
一、遵循「自然之道」。老子倡導「無為」,但「無為」並不是不能作為或無所作為之意,而是要遵循和順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規律,不濫加干預和破壞。
二、無私無爭的品格。私慾會迷惑人的眼睛,迷亂人的心智,爭斗會傷害彼此。不計較個人得失,保持善良、真誠,格守信用,以崇高的品德獲得別人的信任和支持,在平凡中創造偉大。
三、謙卑的態度。始終避上趨下,不妄自尊大,奉獻社會但不強求回報,做別人所不願做之事而不抱怨,從而得到別人發自內心的尊重。
四、寬容博大的心胸。天之高,海之深,都比不過人的胸懷的寬廣,容納萬物,包容萬物,則一切都將擁入你的懷抱。
五、堅韌的毅力。「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滴可以穿石,靠的是毫不畏懼的精神、持之以恆的毅力和精誠之至,以此為道,則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沒有什麼難關不能攻克,沒有什麼事情不能完成。
水無為而無不為,無形而無不行,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老子的眼中,這或許是最完美的事物了。

⑥ 道德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補啥

《道德經》第十八章 :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說道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之爭。當然,這與老子沒關系,但是他的信徒們卻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與儒家展開了一場又一場轟轟烈的唇槍舌劍。戰斗意志最頑強的應該是莊子。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以此作為治世之策。莊子不僅不要這一套,還在《胠篋》借盜跖的口對此大加諷刺——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為老子也說過: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什麼意思呢?仁義是道德墮落的結果,大道廢弛不用之後,才提出的;智謀權術出現之後,才會產生嚴重的虛偽狡詐行為;家人出現不和,親情淡漠出現之後,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現;國家動盪不安,內憂外患,才會有忠臣的產生。
我們怎麼看待這一則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說的老子所宣揚的是「反仁義、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們先談「仁義」。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張以「禮樂」治國,人們都自覺地遵守著無形的價值規范,盡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們還可以過著一定意義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後期,禮崩樂壞,「陪臣執國命」,諸侯荒淫暴虐、爾虞我詐,「春秋無義戰」,這是中國歷史上病態最嚴重的一段時期。所以,孔夫子出來了,他倡「仁」,用「仁」來去其貪,來拯救人心,滌清世道,說「克己復禮為仁」。倡導人們回到那種循「禮」而治的狀態中去,實現一種大同,使人民幸福。這一點,老子孔子是一致的。
再看「智慧」。《莊子》也曾記載過這么一個故事。大意是子貢(莊子編了許多儒家人物的故事)看見一個老頭,用水瓮裝水去澆菜,一趟又一趟。子貢勸他,你老怎麼不用水車啊?多方便!老者臉頓時嚴肅起來,冷冷一笑「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羞而不為也」。這就是「慧智出有大偽」。一個人的知識越多,他的智巧、謀略、權術也就越厲害,這樣的掩飾的更深,作姦犯科起來更厲害。所以說,小人並不可怕,最怕的是有智慧的小人。
其實,老子的主張與儒家是並不矛盾的。孔子也說:「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人去其仁。」「仁」也罷,「智」也罷,「勇」也罷,用的過了都會走向反面,不如「絕」之。「無」的反面還是「無」,既然都是「無」,沒有「有」的羈絆和困擾,百姓便會安然自樂、逍遙自得了。
插到「孝」前面,談談「忠」。要是讓老子戴著「愚民」的帽子來看,那可不得了。比干、岳飛、袁崇煥這些忠臣義士大約沒有什麼可謳歌的了。但大家走進歷史看一看,他們對國家對民族忠心耿耿,臨危受任,甚至犧牲了個人寶貴的生命。然而,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跡無不發生在那個腐朽昏庸、生靈塗炭的黑暗時代。一個朝代,忠臣越多,哪裡的歷史越混亂,百姓苦難越嚴重,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寧願「忠臣」們能少些。
再談「孝慈」。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倡導以「孝」治國。《二十四孝經》記述了許多精彩的慈孝故事。可是,有時靜心細一琢磨。卻又發現這裡面又有不少問題。先看排位居首的舜的孝。忽舜之所以成為第一孝子,關鍵還應該得益於那兩位很不像話的親父繼母,他們為奪財產無所不用其極,土埋火燒都沒能殺死舜,而舜又待之如一,這才成就了舜的美名;曾參也有一位不咋地的父親,盡管也是孔子的弟子,為了幾棵小瓜秧就把曾參往死里打。也正是曾參對這種不像話的責罰不逃不避,重重地給他在孝道里加了一筆……可細一想,又多少不是滋味:一個人的好,關鍵是有壞的存在。孝的倡導,主要是因為大量的「不孝」的存在,如果社會、家庭一團和氣,大家和睦相處,個個看起來都是孝子賢孫,根本用不著標榜誰孝誰不孝。
俗話說,「缺嘛補嘛」,只有社會出現問題了,比如說天下大亂、背情絕義了,才會有忠臣良將、孝子賢孫的出現,人們也才需要他們來做榜樣,矯砭時弊。今天,我們呼喚公平正義,提倡和諧,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公平、不正義、不和諧」的事太多了些……
李零先生說:「滿嘴禮義廉恥、仁義道德的人,一般都很缺德。」的確,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自我把道德裝得滿滿的,何必讓我們再去特別提倡呢?「願人常做好事,願天下常生好人」。

⑦ 關於安靜環境能洗滌人的身心的名言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大學》
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老子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老子
濁而靜之徐清,安以重之徐生。
——老子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其輜重。
——老子
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老子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老子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老子

⑧ 《道德經》 第一章說的是什麼請不要給我千篇一律的回答,網上還沒一個正確答案哦!

《道德經》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把這當成古代哲學思想就可以,古代開創學說的人物,都是搬出一堆玄之又玄的理論忽悠人,其實別上當,別理解太深奧,把其當成一種世界觀就可以。

本章開頭四句,是說大道的本源,無形無狀,不可思議,難以窮究。在天地未開之初,混混沌沌,沒有端倪可見;此種境界在人心,就是致虛守靜時的無為狀態。大道元始一炁分判,天地開辟;在人就是靜極而動,一覺而醒,真炁已動,此即是煉丹育神之機。這種轉瞬之變,非有智珠慧劍,不能得也。其要在於:一覺起處為玄牝,這是人體內天地開辟之端。此覺不是後天欲心妄念,而是在人心全無,靜極之後的一種先天真性的閃露。自古仙佛聖真,無不是從此一覺而動之機所造成。

在修心問題上,在世界觀與認識論上,在心的境界上,要跨越一大步,才能進入修道的實質階段。不在心上下功夫,即使理論上可以口若懸河,長篇大論;即使具有許多功能,有很高的神通。若離開修心這個根本,終而難達真境。

首先應知何為心?對於不知此「心」深刻內涵的常人而言,似乎就是「唯心論」。這是莫大的誤解。僅僅觀肉心,觀主觀意識之心,是永遠無法得道的;不僅不能得道,就是識道、有道、證道也無法實現。大道靠自悟,也要靠心傳,無法用語言文字准確地表達清楚。我們祖先中的成道者,慈憫後代,不得已而用文字表達大道真理。由於顯態文字對表述大道的局限性,因此只能採用喻示法,借用世人所熟知的事物,以小喻大,以高喻低……使尚未得道者得到啟示,具有感性認識,使其逐漸認知,並進而修證實踐大道。

    熱點內容
    合同法的發展 發布:2025-02-13 02:27:32 瀏覽:367
    鄭幸福律師 發布:2025-02-13 01:59:09 瀏覽:844
    哈市鄉村台法律援助熱線 發布:2025-02-13 01:30:42 瀏覽:409
    新勞動法試用期工資 發布:2025-02-13 00:53:20 瀏覽:703
    寧波新勞動法實務培訓 發布:2025-02-13 00:48:24 瀏覽:645
    動畫片刑法 發布:2025-02-13 00:35:00 瀏覽:552
    民事訴訟法146條6 發布:2025-02-12 23:28:42 瀏覽:865
    巴州司法所 發布:2025-02-12 23:00:17 瀏覽:158
    道德經庫恩 發布:2025-02-12 22:45:04 瀏覽:344
    行政訴訟法八十二 發布:2025-02-12 22:07:11 瀏覽: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