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論老子道德經上

論老子道德經上

發布時間: 2022-01-15 09:16:39

『壹』 老子的《道德經》上曾說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說的是什麼意思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自古以來,很多人都批評老子這句話為陰險、刻薄,看事情太透徹。因為他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無所謂仁不仁,生了萬物,又把萬物當芻狗來玩弄。這是對老子思想的誤解和曲解。這里的「芻狗」 ,本意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犧牲(因為用不起豬、牛、羊等大的犧牲)。隨著社會風氣的演變,人們漸漸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就相當於後來在拜祀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天地生了萬物,它沒有居功;天地給萬物以生命,它沒有自認為榮耀;天地做了好事,使萬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沒有條件。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更沒有想從萬物那裡取回什麼報酬。而人之所以對萬物差,甚至人幫助了人,往往都附帶了條件,希望有所回報,是因為人的自私的觀念使然。所以,老子建議人要效法天地的「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的精神,養成這樣的胸襟。這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正意思。出自《道德經》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崩山裂石、椎心泣血的汶川大地震之後,《老子》的一句話不脛而走,這句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們的理解大概是:「天老爺,你真不仁,竟然如此糟踐百姓!」這種理解符合《老子》的原意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出自今本《老子》第五章。傳說中的河上公(有人以為是漢文帝時人)有註:「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天地生萬物,人最為貴。天地視之如芻草、狗畜,不責望其報也。」「聖人」句注仿此。其意是說天地不講仁恩,只是任自然,將萬物看作草和狗。王弼註:「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天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通惠)由己樹,未足任也。」(據樓宇烈《王弼集校釋》,中華書局1999年版)王弼之意,也是以為天道任自然而已,並不加惠於物。而萬物各自有所用,如獸吃草,人吃狗之類。 名滿天下的胡適先生,其《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商務印書館1919年初版)中,有對《老子》這句話的解釋,提出了兩種說法:第一種,就是王弼說,那就是將仁解釋為慈愛;第二種,則作了哲理上的推闡,說: 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說:「仁者,人也。」《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劉熙《釋名》說:「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說不是人,不和人同類。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識,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類,這叫做天人同類說。老子的「天地不仁」說,似乎也含有天地不與人同性的意思。 接著,胡適又說:「人性之中,以慈愛為最普遍,故說天地不與人同類,即是說天地無有恩意。」這就把兩種不同的說法統一起來了。最後,胡適盛推他理解的老子的這個觀念,說:「老子這一觀念,打破古代天人同類的謬說,立下後來自然科學的基礎。」 1922年,梁啟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前論第二章「天道的思想」附錄二「天道觀念之歷史的變遷」中,也認為老子的話表現了對天的信仰的動搖,開啟了後來荀子的天論思想。 鍾泰先生的《中國哲學史》第一編第三章有附文《〈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解》(商務印書館1929年初版),對此有所駁正。雲:「吾統觀《老子》全書,知其說之出於穿鑿,未足據為定論也。」其下就從三方面來闡述:首先,從語言上來看,所謂「仁者,人也」的說法,是求其語源,不是等義。「『人』字乃抽象名詞,非具體名詞也。故以人為仁之訓則可,而以人易仁則不可。」而且依胡適之說,也只能說「非仁」,不能說「不仁」。何況此句之下又有「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之語,總不能理解為「聖人不是人」吧?其次,從《老子》全書來看,「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都是《老子》之言。所以要認定老子打破天人同類的謬說,證據是不足的。再次,胡適之誤,是信了王弼關於「芻狗」的誤說。王弼之說,分芻與狗為二物,說天不為獸生草,而獸吃草;天不為人生狗,而人吃狗。這里含有天以萬物為草芥之意。實則芻狗是一物。《莊子·天運篇》載師金之言曰:「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綉,屍祝齋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意思是:芻狗紮成而未祭獻時,用盒子盛著,上面用精美的綉巾覆蓋著,屍祝齋戒了來送它到祭壇上。等到祭獻以後,就廢棄了,走路的人就踐踏著它的頭顱和脊背,拾柴草的人就撿起來燒火)「以萬物為芻狗」是說將萬物看作芻狗,用時尊榮,用後即棄之如弊屣,順其榮華至衰敗的發展過程。這自然是不講仁恩了。應該說,鍾先生的說法是比較正確的。但是,芻狗到底是什麼,做什麼用,其生滅過程如何?鍾先生也沒有說清楚,如說芻狗就是芻靈之類。在其所著《莊子發微》中還展開來說:「以茅草扎作人形,以殉葬,則謂之芻靈;以祭祀,則謂之芻狗。後世畫神像於紙,以竹為骨而張之,謂之紙馬,即芻狗之變。紙馬非馬,知芻狗非狗矣。李頤雲:『結芻為狗。』非也。……蓋自秦以後,芻狗之制已不存。故魏、晉間人已不知芻狗為何物,而各以其意說之。不知狗之為言苟也,以其暫制而用之,故謂之苟,豈象狗形者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324頁)實際上,「芻狗」就是扎草為狗形,疾疫時用於求福禳災,此時要文飾妝扮一番。祈禱之後,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芻狗即便棄置,人踏車轢,隨後就將它當做柴草,一燒了事。我們看漢、魏、晉文獻中的記載,就可以明白。《淮南子·齊俗篇》說芻狗和土龍剛剛做好的時候,用青黃色來文飾,蒙上綺綉,纏著紅線,屍祝穿著純黑色的祭服,大夫戴著禮帽來迎送它們。等到用完之後,土龍不過成了一堆土壤,芻狗不過成了一堆草芥罷了,有誰看重它們呢?許慎在其下註:「芻狗,束芻為狗,以謝過求福。土龍,以請雨。」很顯然,芻狗就是用草紮成狗的樣子,土龍就是用泥土做成龍的模樣。芻狗是用來謝過求福的,土龍是用來求雨的。《說山篇》也說「芻狗待之而求福」。《說林篇》又說:「譬若旱歲之土龍,疾疫之芻狗,是時為帝者也。」這就說得更清楚了,芻狗的一個大用處,是瘟疫流行之時,用來祭神求福的。這時,它的位置,儼然是帝王一般。自然,用後就扔了。芻狗祭祀之前,位置尊崇,極盡榮華,祭祀之後,立即廢棄,車轢火燒,已如上述。而《三國志·魏志·周宣傳》說三夢來展現芻狗祭祀後的三個過程,也很有意思。說的是周宣善於占卜,有人就故意來考考他,說是夢見芻狗了,周宣說將會得到美食。不久出行,果然遇到豐膳。後來又說,又夢見芻狗了,周宣說:「你要小心,會墮車折腳。」不久,果如其言。第三次又說夢見芻狗,周宣說:「特別要注意呀,你家將失火。」家裡真的很快遭到火災。問的人後來說:「其實我三次都沒有夢到芻狗,為什麼這么靈驗呢?」周宣說:「這是神靈讓你說的,和真夢沒什麼不同。」問的人說:「我三次都說夢見芻狗,為什麼結果很不同呢?」周宣說:「芻狗,是祭神之物。祭祀初畢,祭品可以分人,所以得到美食。祭祀結束,芻狗為車所碾壓,所以會墮車折腳。這之後,就要將殘碎的芻狗拿去燒火了,所以會失火。」(宣曰:「芻狗者,祭神之物。故君始夢,當得餘食也。祭祀既訖,則芻狗為車所轢,故中夢當墮車折腳也。芻狗既車轢之後,必載以為樵,故後夢憂失火也。」)這些材料,將芻狗的形狀,所用的材料,用途,生住異滅(借用佛家語)的過程說得很清楚了。這個過程,是自然的過程。用時顯貴,用後廢棄,天地萬物,莫非如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是天地並不施仁恩,只是讓萬物如芻狗那樣走完自己由榮華到廢棄的過程而已。下文「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也是這個意思。這里,並沒有糟踐百姓的含義。 李偉國先生在《「人定勝天」語義的演變》一文(載《文匯報》2008年7月20日)中,又將《老子》的「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弗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今傳本第七十三章)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視作對待著的雙方,解釋說:「天地不仁,亦猶《詩經》之『視天夢夢』。『天道善勝』,則猶《詩經》之『靡人弗勝』。……老子的這些話,應該是申包胥所熟知的,也可視為『人眾勝天,天定勝人』的一個來源。」將「天地不仁」理解為天地之道閉塞,正理泯滅,雖然有宋代林栗《周易經傳集解》卷十二的話「方其未復也,天地閉塞,萬物摧殘,賢愚易其位,善惡乖其應,若無天理,惟人自為耳。故老耼氏有『天地不仁』之說,而申包胥有『人眾勝天』之語。方此時也,天地之心,何自而見哉」作依據,但林栗這樣的理解是在闡述自己的觀點,並不合《老子》原意。《誅仙》中的用法:蕭鼎著名小說《誅仙》中的中心思想,就是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這本小說里的解釋是,天與地是沒有感情的,不會理會人間的恩怨情仇,把人間萬物都當做操作的狗而已!這句話使《誅仙》成為了06年最有名的網路小說

『貳』 如何評價老子的《道德經》

由於老子其人及其著作,歷來即便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所以在開始介紹這個問題之前,先必須交待一下我們將採用那種觀點作為我們的立論依據。這里,我們不準備詳細地去介紹各種不同的分歧意見了,因為任繼愈先生在1985年3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修訂版《老子新譯》一書的「緒論」中,已經對有關各種不同的分歧意見,作了非常詳細的系統歸納和分析,並在歸納分析各種不同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了他自己的一些很好的看法,也可以說是對這些爭論問題作了一個很好的總結,他肯定了老子是春秋晚期的人,與孔子同時而略早,是孔子的老師;《道德經》五千言基本上是老子本人的著作,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勞動者農民群眾的願望。他的這些觀點也正是本文立論的依據之一。此外,張松輝教授在2006年8月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老子研究》一書中,又在任繼愈先生系統總結的基礎上,對老子的身世及其思想,作了更為詳盡的考辨,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考辨的基礎上提出了以老子為首的道家文化,乃是批判繼承了以西周文化為核心的中原文化的產物,「老子思想是屬於中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本書第108頁),並在論證老子對儒、佛兩家均有極為重要影響的同時,還特別強調其和道教的密切關系,認為老子是道家文化的創始人,又是道教所尊奉的教祖,其著作《老子》一書,被道教尊奉為主要經典,稱之為《道德尊經》;其基本思想,為歷代高道們所繼承和發展。所以,他認為道家與道教是密不可分的,如果離開道教而談論道家,這個道家就是有頭而無尾;相反,如果離開道家而談道教,這個道教就是有尾而無頭,他的結論是:「應把道家和道教視為一體」並對此作了詳細的論證(本書第406-412頁)。他的這種看法,我們是基本贊同的。我想,也許這正是我們這次召開的「國際道德經論壇」,既邀集了海內外的道教領袖,又同時邀集了世界范圍內的專家學者以及文化、經濟等社會各界知名人士一起共同參加研討《道德經》的一個重要原因。

『叄』 求關於老子和《道德經》的評論的文章,最好是有些新意的!

摘要 我個人覺得道德經根本沒法和現代哲學比。 我不是不屑知識,而是道德經那種知識,只能在我寫上古史當文獻資料用,當了解上古先秦中國人的思維模式用。 老子思維模式,並不高級。 他對於不可言說的東西,用了最次的表達方式。這也是為什麼歷代註疏家都弄不懂他的書。 確切的說,老子寫的時候他自己就沒整明白,沒有能力用語言把思維框住了。 所指和能指,即便到今天,依舊讓現代哲學家們頭疼,依舊讓所有的文字工作者頭疼。 一代代哲學家的努力說白了,就是指著一堆的文字,要來明明白白告訴我們,他到底說的是什麼。 當然,人類在歷史最初文明階段,是允許這種稀奇古怪的玄學。   畢竟,那時候語言本身即便應對最普通的日用敘事尚且非常吃力,中國漢字本身還屬於初級階段。 老子手上的工具不好用也是事實。 但是,強調這些,又有什麼意義呢?難道要我原諒老子嗎?老子不需要啊。 難道要我認可老子學說的神秘,他的學說沒多大價值啊。 老子的《道德經》說白了,就是一大堆大而空的思想概念散亂的堆疊在一起。 既沒有結構,也不確定每個概念的邊界,一個道字,可以無窮大,也可以無窮小。一個德字,亦然,同樣的無窮大,同樣的無窮小。 和老子這樣的人,實際上是沒法討論任何問題的。 《史記》上老子和孔子的一席談。 然而我以為,孔子和老子真的相遇了,必然談不到一塊去。孔子總是小心翼翼的避免討論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識領域。 無論是天命還是鬼神,更或者是生死,從不在孔子的話題討論范疇。 孔子在《論語》很坦盪的承認了,他缺乏老子那種無知者無畏的精神氣質。   《道德經》的偉大是基於一種無知的狂妄。 先秦的古人根本就知道宇宙是什麼樣子的,老子卻能想當然的總結出一整套規律出來,這叫什麼玩意啊,而且老子還傲嬌的宣稱,這大道是通行於整個宇宙。 走到了這一步,老子的道也就和基督教的上帝,佛教的佛沒區別了。 老子的這種宇宙觀,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科學實證的想當然,而且還想太多了。 老子的無知加上了想像力的翅膀,搞出了一大堆不倫不類的類比論證,並定義為絕對正理。 這種人要在今天出現,只有一個下場,送精神病院了。   老子用的語言需要靠讀者去填補他思維推導之間縫隙,簡單點說吧,就是兩個字——腦補。 這種做法可以用在小說用在文學上,唯獨不能用在哲學上。 一旦哲學討論的前提是從不可言說開始的,推導即無意義了

『肆』 老子的道德經是如何論道與德的

歷代的人們都把這個「道」解釋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卻沒有與「德」聯系起來。事實上,《道德經》論述的只是兩個問題:「道」與「德」,「道」並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個體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現代人把佛學和道家思想當成神秘文化,是由於他們修道的方法十分特別,並且需要修道者具備特殊的「德」。歷代人們修道的多,知道修道需要先修特殊的「德」,而最終明了「道」為何物的人極少。《道德經》總論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後面極大部分卻是論述修道之「德」的,所以只修道不知「德」者難於理解它,不實修只從文字上理解道為宇宙之道者更難於理解它。唯有修道能明了究竟者,方知「道」與「德」合二為一,道德經三字,提綱挈領,實已把全文的內容都概括無遺

『伍』 怎樣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道

老子《道德經》中有許多關於「道」的論述。筆者選擇其中關於「道」的主要論述,按內容的邏輯關系排列在一起,然後逐條給與解釋,從而幫助讀者比較全面地理解老子的「道」。

一,《道德經》關於「道」的論述:

老子之道

道是無形的,作用是柔弱的。所以,它對萬物都有利,沒有害。

「道」是平淡無味的,看也看不到,聽也聽不到。但它的作用卻不會窮盡。

「道」隱藏著很少有人知道它。但它是最善於成事的。

「道」的論述在《道德經》中還有一些,本文的總結供大家參考。

『陸』 老子的《道德經》是如何論道與德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版以權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摘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
據我理解為:老子的理想狀態為:據已為道,道法自然,道在善利萬物而不爭。實在是實行不下去了,就只有求德、修德以化之;再其次是,求仁;再次是,行義;再再次是,克已復禮。但這都不算作是完全擁有道了。有道,不必講:德、仁、義、禮的。道為上,德在下。

『柒』 老子《道德經》誰講得最好

《老子道德經》,誰解釋得最好?
哲學鼎端:LV.2 1 分鍾前
我耿閣雖是個無名鼠輩般地卒兵小民然則卻有著其詩近萬首文待千篇的論及《易經》《道德經》的等之諸多的文字面世敬望諸位哲慧賢達聖神仙凡予以賜教並不求褒揚之譽只求貶責之獲以鑒自律而得其益也!耿閣:草於2018年10月22日早上8點35分
道德經中的「無為」有沒有定義,定義是什麼?的答案 耿閣:著(人民網已經發布)

sa56 08月05日 05:22
《《道德經》中的「無為」有沒有定義,定義是什麼?之《知乎》下的提問答案》》
耿閣(鳴天士君)著
首先《賦題記小詩》一首:——「其意則是作為本文之大題論大論題的真諦的引語序言的。」
詩曰:
天賜耿閣人間行,
道德經理衡量明。
冥冥之中受教化,
切切莫負凡神靈。
咧咧詞語別作情,
弄弄斯雅吻世領。
解疑答惑命索種,
惹醒繁花布霄青。
「及於《道德經》中的「無為」有沒有定義,定義是什麼?的問題這是一個具有天大地大道大德大人大宇宙無極般大的大論題大命題。其之整個《道德經》說的講的論的解的就是這么一個大問題。她是《道德經》中的關鍵核心精髓精要之真諦之所在的所有因果原因因素的結果和結論之所在。」
關於「《道德經》中的「無為」有沒有定義,定義是什麼?之問題的問題的答案說復雜還真的是復雜;其復雜的程度還真的是有關論其這一問題的成千上萬的或之不下於萬億篇的文章還真的是都沒有徹底的徹悟性給予說清道明;其之還真的是都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學科還真的是都有不同層次的給予了一知半解半解一知的講明白了一些道理。」
題記特註:
本文(三)是摘錄:「向全世界全人類公告:「《道德經》中「道」「德」「道德」「無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真諦的定義」 的問題之答案」一文的一個章節。」
(三):關於「《道德經》中老子「無為」的思想理論的含義本意指的是什麼的真諦的定義的問題」之答案 耿閣(鳴天士君)著
《無為的定義》是什麼?答案是:「道德「。
這個答案:(1):不是「大破天荒」;」(2):不是「驚天動地」;」(3):不是「胡思亂想」;」(4):不是「杜撰造臆」;」(5):不是「天意所賜」。
(《無為的定義》:「就是道德」。「這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人的異想天開的心血來潮」;」也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人的冥思苦想的胡編亂造」;」更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人的天意驅使的神痕偉跡「;」也更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人的得道成仙的哲智聖慧」。」很顯然的結論:「就是人家老子先生已經把「無為」就是道德」的觀念觀點已經是明示暗喻的徹解徹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在此只能極簡略述一二。」 「「道」乃「無」★「無」乃「大」★「大」乃「無」★「無」乃「道」★「德」乃「行」★「行」乃「為」★「為」乃「行」★「行」乃「德」★「為」乃「德」★「無為」就是「道為」「就是德為」「無為就是道德」「無為就是道德的行為」!。!。!。整部《道德經》中最精要最精髓最神奇最玄奧最神聖最神明最美善的寶庫中的寶藏就是:「無為就是道德」。就是說的「道」的大行大為之大德之聖德之極德之美德之善德。」「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人家老子先生說的是「道」的本身所具備的所本然的所固有的大行大為「道」的那個「德」那個「道德」是無所不可為無所不能為的」之其所以然的。」所有的人類的人們千萬別搞糊塗了」!。那是作為每個人來講的話:那是永遠都達不到的其之只能有去領悟去精悟去學習去效法去實踐去增智去添慧去行美去為善的問題和理份了」。)
此處只能說這5小點意思,為什麼如是說呢?這是因為我耿閣說過的一句話:「天法不過欲★人律不過五」的自律己戒的天律天則所管著的。」老子先生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為而民自正;實質的解釋就是:「我道德而民自化?我道德而民自正」的意思。(在這里需要畫龍點睛的予以說明:「無為」的意思按其老子先生自己的思想理論之本意:即:「指的就是「道德」;說的就是「道德」;論的就是「道德」;真諦就是「道德」。」摘自我耿閣自己所著的「《嫵媚永恆的春天·統御世界的美奐》之「簡說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中國大易經》」並「徹悟世界文明中最偉大的《中國道德經》」》中的「題記」中的其中的一句話放在這里權以作為敘述下文的引言或之引語)
作為「整個人類思維意識之精神的心靈靈魂★整個世界人文文化之文明的神明的燈塔」的老子先生的思想理論之《道德經》到底究竟為什麼總是言敬心恭的連篇接牘的屢屢頻頻的從多方面多角度的反反復復的提到「無為」涉及「無為」和論證「無為」這一詞呢?為什麼老子先生思想理論中最偉大的思想理論理論就是「無為」的思想理論呢?這一「無為」思想理論為什麼能得到整個人類鋪天蓋地的書山文海般地去研究去探討去論證去一探究竟而又都總想去能夠弄明白「廬山的真面目」之真諦的來龍去脈呢?為什麼有很多的人各自站在自己的學識水平之有限的智慧程度上得出的研究結論又總是與老子先生的思想理論之本意的本來面目大相徑庭不著邊際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甚而又是背道而馳而其違理悖道的呢?種種原因的因素之結症之所在到底又是什麼呢?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和疑問都有待於整個人類去研究去探索去解決。」
「關於這一系列的問題和疑問我耿閣在其所著的:《嫵媚永恆的春天·統御世界的美奐》之「簡說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中國大易經》」並「徹悟世界文明中最偉大的《中國道德經》」》」和「《完整版》賦詩評論《「道」的四種失量屬性之一「大」》之文的哲理性 」 (人民網已經發布)的這兩篇文章中曾試以作過相應的很不成熟淺陋不堪的表述解釋和論證結論。因其問題極其復雜在這里不能均而敘之,只能是「一言蔽之」式的說上幾句作罷。」
總體說來:「道」「和」「德」自然而然的統而為一的合而為一共然同然般地存寓於表現於體現於「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整個無極宇宙的所有的一切的事物之中並無所遺無一所漏的踐行履為於所有事物的發展變化的始終中的時空階段過程和始終中的時空過程階段之中的全過程之中的之其其之的道理的。」 「德」是:「唯道是從」的。」(老子先生語)這就是「德」的本然實然定然的本身固有的鐵律鐵規的本質本能和本然本命的天職功能及其作用意義的含義之所在。」(絕對絕然般地不能講什麼:「道」是講的是宇宙行為的規律的法則道理。」絕對絕然般地不能說什麼:「「德」是說的是人類的行為規律的法則道理」。」特註:「我耿閣曾經有過瞬間的錯誤的認識和認知的結論」即:「就是其「道講的是宇宙行為的規律的法則道理」★「德」說的是人類行為規律的法則道理」。)」在這里打一個小比喻:「「道」若比作人★「德」乃喻作身」。」(說明:世界上的所有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無為」的真諦之結論之統論」」或之」「無為」的本意之徹悟之徹論」》
耿閣(鳴天士君)著
道為何物宇宙名!
道姓零空無極共!
道德一體整體鳴!
道體德用悖論痛!
道生那一是一德!
道生萬物德顯功!
物質量能是道命!
道德經原易經統!
道之無極宇宙宏!
無乃道諦真命隆!
別說老子道名暗!
無名天地無始終!
道名是無開篇供!
為何世人不解通?
聃謙說不知其名!
焉能強字為道恭?
世人論道勉強哄!
其實大錯特錯中!
強字鳴道神無限!
唯有道字精聖種!
道名為無宙宇重!
道身無極經緯通!
囊納東西南北向!
覆蓋春夏並秋冬!
其大無外唯變統!
其小無內守恆空!
唯變是守天律冠!
物事理情人慾充!
道德經成老子頌!
人類人文頭首功!
世界文明最偉大!
神鞠佛躬仙凡崇!
道者主名無字寵!
次名大遠逝反聳!
理寓萬事萬物歷!
行始萬情萬理終!
道名大無教識眾!
德名美善慈祥從!
道無德為須銘記!
神泣仙哭驚天公!
此首小詩份量重!
敢叫日月飛彩虹!
概然並非耿閣意!
分明天意使朦聰!
界時無為定義貢!
無為就是道德弄!
老子道德無為撰!
千呼萬喚方出籠!
我無為而民自正!
已響無為道德鍾!
我無為而民自化!
無為就是道德同!
耿閣生世才學輕!
難料是否看聽懂!
借來罡風龍鳳聚!
陰差陽錯文橫空!。
題記特註:
本文(三)是摘錄:「向全世界全人類公告:「《道德經》中「道」「德」「道德」「無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真諦的定義」 的問題之答案」一文的一個章節。」
贊(0) 回復(1)
最新評論
sa56 偉大的人民網體現展現表現著昭顯昭現昭衍著整個世界的人文文明的發展和延展的頂端並整個人類的人文文化的正義和道德的美善。
老子的"無為"觀點什麼意思? (人民網發布)
耿閣(鳴天士君)著
sa56 08月07日 13:01
老子的"無為"觀點什麼意思?
耿閣(鳴天士君)著
題記:本文是錄自:網路知道(哲學鼎端:是我耿閣的呢稱)
哲學鼎端:LV.2.4 分鍾前
老子先生的「無為」的思想理論觀點:「(說的是、指的是、論的是、真諦是)無論是總體的統然而言還是具體的細然而語都是在說「道」和「德」之「道德」的問題。「無」——」乃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無之宇宙之無極。」是其「道」的學名身名原名本名主名本意主意、大遠逝反及之萬事萬物萬理萬情都是「道」的乳別名次名替名表意並之無所不包無所不及無所不表無所不寓無一所遺無一所漏也!「德」的所有的本質本姓本性本命之其所有的本職功能作用意義就是老子先生說的「唯道是從」。」也就是說:「道是啥德就是啥,道是啥樣德就是啥樣,道長啥樣德就長啥樣(反之也一樣)的意思。(在這里一字半字都不能多說)。說穿了道白了就是:「「無為——」就是「大道大行大道大為」;就是「大道大德大德大道」;就是「道行德為為德行道」;就是「道德的行為」;就是「道德的大行大為」;」「無為就是道德;無為的真諦定義就是道德。」「無為」就是:——大自然宇宙的大行大為、大道大德、天德聖德、神德仙德、真德本德、奐德極德、美德善德」之宇宙規律道理之道德。」(別解則缺理,另釋則欠情。)——耿閣(鳴天士君)著草於2018.08.07中午11.35分」該文用時約15分鍾著成。」
鄭重聲明:本文原創。無論任何人任何機構不經本人同意不得引用轉載。任何人不得斷章取義的偷梁換柱的盜用或之竊為己有。」

【道可道非常道】的終極意義的真正真實的真諦定義是什麼?的問題之終極答案

耿閣(鳴天士君)著
題記:《詩論題記》
無有大道至極簡,
道德共存最理邊。
唯道是從德互貫,
道德經諦玩盡顯。
道可道非常道嵌,
惹得靈類愁破天。
今日耿閣履聃意,
咿呀學語奉人間。
【用詩再解題記詩】:「(第一首):「老子先生不簡單,只語遍潤萬慧山。道可道來非常道,所有仙凡頂禮玩。耿閣九死問陽聃!為何一慧如是演?能否讓人通曉去?李耳答曰已講完。」(第二首):」詩賦文篇千萬言,桂月忘卻十五盤。晝夜不知春冬味,半打字數鬧瞎眼。神亦糾兮鬼也纏,魂曾傷兮魄矣殘。辭情總為心影轉,撹得夢幻欠蝶安。」(第三首):「為報臨世碧草顏,又觀祖先奉獻甘,帝恩賜游哲殿慧,豈能不度肺腑肝!淚灑華夏人文巔,思化春雨荷露參。大仁無緣恩天冠,喚贏道理本性染。」
正文:
【道可道非常道】的終極意義的真正真實的真諦定義是什麼?
耿閣(鳴天士君)著
涉及問題:【道可道非常道】的終極意義的真正真實的真諦定義的答案是什麼?
終極答案:「即「——【道可道非常道】的終極意義的真正真實的真諦定義按其老子先生的本然的本意所言所示的終極意義的之其答案就是:「作為道理雖是可以說的然我這部《道德經》中所要說的道並不是一般的普通的道理而是說的是一種特殊到極致又特別到極至的那種至高無上的道理。」(此處一字半字都不能贅言多說 )
特注說明:需要破天荒式的特別說明和特殊標明的是:「這個終極定義的前提只是「道可道非常道」這六個字的終極定義的之其結論的認知。」涉及到「道」的道理的成千上萬的其它所有的問題則屬於另外的另題的內涵和外延的邏輯范疇。」
在這個特注說明裡需要再補充一句話:即:以老子先生的本意所認為的口吻來說應該是這樣表述的「老子先生認為我這部《道德經》所要講的道理是關於【有和無】並【無和有】這兩個字的最徹底最至簡最深奧又最完整最完真最完美最完善最系統的一種至臻至奐至廣至極的無所不包無所不及無所不奐無所不盡其所物所事所情所理的那種無所不盡其所極致的那種道理的。」
固辭:「無和有」並之「有和無」的問題是老子先生《道德經》從頭至尾要告訴人類的人們的一個最是最後也是最是最終的整個《道德經》始終中的一種大道大德同時至簡的簡直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了的『有無』這兩個字的境界層次的了進而竟然還有一種更高層級的境界狀態那就是:因為有是無生的且又是『有生於無』『有無相生』的所以當其涉及到「道」的終極的真諦定義時也就唯能只剩下那麼一個字的那個「無」字了的之其:「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無之宇宙之無極」的了」!!!!。
耿閣:草於2018.10.03.晚上8.55分結束。本文原創。本文題記詩文的用時時間是:2018年10月3日下午1點10分至2018年10月3日下午1點55分。「本文所成是在很多篇理論論文的基礎上的一點小小的體會所形成的結果。」
附文:
【在我耿閣所著的數百篇論道的文章中隨摘一篇而略示之】
《完整版》賦詩評論《「道」的四種失量屬性之一「大」》之文的哲理性 (人民網已經發布)
耿閣(鳴天士君)著
老 子 先 生 最 自 謙 ,
總 然 不 敢 天 下 先 。
實 質 道 諦 名 解 斷 ,
彌 漫 道 德 經 里 篇 。
人 類 悟 道 理 無 邊 ,
各 抒 己 見 豈 不 偏 。
吾 未 知 其 名 何 顯 ?
字 之 曰 道 定 論 言 。
強 字 為 名 之 曰 大 ,
接 下 筮 遠 反 相 連 。
勸 君 第 一 章 中 看 ,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嵌 。
此 話 到 底 何 意 撿 ,
無 是 道 名 真 面 臉 。
道 名 諦 無 已 確 定 ,
有 無 本 然 理 道 間 。
無 乃 道 名 始 終 冠 ,
絕 非 解 始 天 地 先 。
人 家 老 子 本 心 意 ,
天 地 有 無 道 母 兼 。
道 姓 無 極 宇 宙 鑒 ,
此 乃 唯 一 正 理 典 。
其 悖 億 萬 論 道 撰 ,
既 便 次 理 綠 葉 添 !
復 歸 無 極 大 遠 反 ,
宇 宙 規 律 理 盡 填 。
別 說 老 聃 道 名 暗,
分 明 諸 仙 悟 太 淺 。
八 首 小 詩 十 分 掂 ,
三 恭 智 仁 萬 善 年 。
老 子 道 德 規 律 映 ,
嫵 媚 永 恆 照 陽 天 。
題記特註:關於「失量」一詞之示略:「失量」是自然科學術語,「是一種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數學術語稱之為「向量」。倘或用作於哲學術語的話其之則可稱之為「質量能」(或之「物質質量能」或之「物質場能量」或之「質場效能量」)。在本詩文中需要再重復解釋的問題是:「第一章」中的「無名天地之始」和「第廿五章」中的「先天地生」這兩句話的老子本意說的是:★ 無名天地之始也!-----「無」作為「道」的名字並不是自有天地開始就有就存在的而且也是不存在天地開始不開始的問題的進而又是其其「道」作為「無」就是根本不存在什麼天地開始不開始的問題的且也是更沒有天地開始不開始這一說的。」 「道」 作為「無之宇宙之無極」或之作為「無之無極之宇宙」她生養滲透代替並齊蘊含孕育同存共寓於一切事物之中不僅統御凌駕於所有的事物發展變化的始終中的全過程之中的全部的始終中的整個過程之中而且所有的一切的事物都寓於其中而被寓其中之其無一所遺無一所漏也!固辭:「無之無極」是作為「道」的本質本性本名本姓本心本命本意本能的之「道同無極道化無極」之「道即無極道合無極」之「道與無極是並然共有著『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功能本能的理寓規律的「之」又之是」道和無極之間是「整體無間無間整體」的通然統一的本來之面目的而再又之其是那些被曰之為「大」「筮「「遠」「反」「逝」「玄牝」「穀神」等等的這些所需要表述的思想理論道理理念和觀念觀點都只不過是「道」的別名次名或之是其「道」的所屬的屬性而已。」 ★ 先天地生(這個「生」字是有是存在的意思是無極宇宙客觀存在的意思)「老子先生自己的思想理論的本意說的是:---- 「作為「無極的道」不管你天地是否形成不形成開物不開物」她都是永恆地自然而然地與客觀存在同時存在的。」(在這里一字都不能多說)。
特意說明:尊敬的人民網的編輯編審的審核管理員先生們您們辛苦了!我耿閣非常感謝感恩您們審核通過並發表面世了我耿閣所撰寫的幾篇不成體統的小文章。由於我耿閣太粗心太疏忽大意了,以至於在:「賦詩評論《「道」的四種失量屬性之一的「大」》之文的哲理性」這篇文章中竟然能把「少了一句話」的未改稿給發布了。當看到發表文時我耿閣確然是徹底的傻眼了,明是選定好了的確點擊錯了。雖有唯恐發錯唯恐發錯的意識然最終還是發錯了,真是痛心不已呀!因為您們太忙了!我耿閣非常不願意給您們找麻煩。於是決定錯就錯了吧!不再重發了。然當每每看到這篇文章時我又心動心灰意冷了。這是因為文中「少了的那句話」在文中非常重要也非常精要,倘或沒有「少了的這句話」那則可就是使文章的文理哲理的內涵遜色的多了,說的重一點的話來說那可就是:「這篇文章就可能幾乎要成為了廢篇了。因此我還是決定再發一次來彌補這個缺憾。敬望您們費心過目予以權衡成全為盼了。」 耿閣:著於2018.03.21.夜10.11分中國合肥

『捌』 老子的《道德經》和宇宙觀是什麼

《道德經》即《老子》的後稱。因《老子》分上下兩篇,共81章,上篇又名「道經」,下篇又名「德經」,故《老子》全書又有《道德經》之稱。它是用韻文寫成的一部有完整體系的哲理詩,是研究老子哲學思想的直接材料。

「道德」二字,在儒家那裡,談的是善惡問題;在道家這里,談的則是宇宙的本原問題。世界的本原是什麼?老子認為是「道」。何謂「道」呢?就漢語上說,「道」從首、從走,其本義為人走的道路,有四通八達之意。甲骨文中雖未見有道字,但有途字,其本義是道途。道字首先見於殷周的金文,指道路。後來,《說文》稱:「道,所行道也。」在春秋時期已指天象運行規律,有時也包括人生吉凶禍福的規律。這就是哲學上的「天道」與「人道」的含義了。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提出「道」作為最高的哲學范疇。他認為「道」是天地之「根」,「萬物之宗」。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二章,以下引《老子》只注篇名)這里的「一」指元氣,「二」指陰陽,「三」指陰陽相交,產生沖氣而成和,形成天、地、人,就化生了萬物。

何謂「德」呢?「德者,得也。」老子認為「物得以生謂之德。」(第五一章)也就是說,道是德之體,德是道之用。由於道的作用,使萬物生長遵循自然界的規律。萬物的自生自成,這就是德。所以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貴,原因就是道德不發號施令使萬物生成,而是萬物按其固有的規律自然而然地自生自成。故曰:「以輔(順)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四章)。這樣,老子從自然哲學回到人生哲學,認為一個人立身處世,都要順乎自然,不應強求,不要鋒芒畢露,這就是「無為」。只有這樣,才能把事情辦成,做好。由此看來,道家哲學是重「自然」的。

那麼,「道」本身究竟是什麼呢?它怎麼成為天地之「根」、「萬物之宗」呢?

在老子看來,「道」包含著世界萬物的道理,它沒有形狀,沒有聲音,沒有實體,並且永恆不變,這道理不是用語言文字所能說得明白的。正如蘇東坡在《日喻》中所說的,就像明眼人無法跟瞎子解釋太陽一樣。用老子的話說,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因為你稱它白,它就不是黑;你稱它有,它就不是無了。其實,「道」是「無」和「有」的對立統一,只能靠心靈去領悟。宇宙的本體是「無」。由「無」而生天地,由天地而生萬物,終於形成了萬象紛紜的世界。「道」是創生宇宙萬物的本源。「無」是道的本體,「有」是道的作用。當「道」一產生創生的作用時,萬物就隨之而生,這就稱之為「有」。世人往往只知道「有」的利益,而不知道「無」的用處。事實上,「無」的用處比「有」要大得多。天地之間就好像風箱一樣,中間是空虛的,亦可稱「無」,但正因為空虛,所以才能夠產生萬物。好比一個空杯子才能盛物,一間空房才能產生居住的作用一樣。由此可見,無形無象無聲的大「道」的妙用之無窮了。用老子自己的話說,「道」就像一個渾然一體的東西,生在天地之先,無聲又無形,巋然獨立,永不改變,循環運動,永不疲勞。它可以成為天下萬物的母親,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把它叫做「道」。

這里,老子以「道」為最高范疇。「道」沒有人格,決不是上帝的別稱。老子講:「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五章)這就是說,「道」仍然是「域中」(自然界)的四大之一,它沒有超出自然而成為自然的主宰,它不是什麼超自然的神靈。以「道」來治天下,則傳統觀念中的「鬼」就不起作用了(「其鬼不神」)。「道」無欲無意無志,可以算是渺小,它又是萬物之總歸,可以算是偉大。這樣,傳統文化中的「天」「帝」「鬼」「神」在這里統統失去了主宰的地位,不再有什麼權威性了。

「道」占據著主宰地位,但「道」卻不以主宰自居。「道」的主宰作用只是讓萬物順其自然而無為。所以,「道」這個主宰,實際只是某種普遍存在的自然無為的法則而已。這也說明老子哲學是敬人為本,敬神為末的哲學,是有明顯的無神論的傾向的。這也說明中國哲學的人文精神淡化了中國人的宗教意識。

老子還反對天道有知論,強調天道自然無為,他說:「天地不仁。」(第五章)即天地無所謂仁與不仁,萬物皆自生自滅,人與自然環境沒有神秘的感應關系。所以,老子的「天論」具有比較徹底的無神論傾向,這在中國哲學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老子的哲學思維是十分辨證的。他認為人世間的一切概念、判斷、價值等都是相對的,相比較而產生的。例如牙齒最硬,舌頭最軟,但隨時間的推移,人老牙脫,舌頭卻完好;高和下是互相比較而存在;兵器是銳利的,但卻是不祥的東西;人類好用智巧,但天下卻大亂了。所以,聖人應以無為態度來處理世事,實行「不言」之教,「不爭」之德。例如對金銀珠寶的有無、多少,看得過重而不知足,就會自尋大禍。他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砍得」(第四六章)。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不知足是最大的災禍,個人想得到很多東西是最大的罪過。」因為「名位」會引起人的爭斗,「財貨」會激起人的貪。因而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治理國家要做到「無為」則無不治。人人知足,天下也就太平了。

老子的這種思想與西方頗有知名度的伊壁鳩魯十分相似。伊壁鳩魯說過,「知足是一種大善」。因為面對財富、榮譽、愛情等外物的挑戰,只要內心知足,以麵包和水之類的東西為奢侈,也就會感到靈魂的安寧,從中體會到一種獨特的快樂。反之,如不「知足」,追求外物的享受,則慾望將有增無減,最後必然是不幸的。

老子的轉化論思想更是十分深刻的。他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第二二章)這就是說,委曲反而能保全,彎曲反而能伸直,低窪反而能充盈,破舊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貪多反而會迷惑。這就是事物轉化的辯證法。在老子看來,正因為聖人謙下,不跟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爭;正因為大樹比小草剛強,而台風刮來時,小草完好無損,大樹卻連根拔起;正因為自然界的風無形無體,它卻能拔屋倒樹;正因為自然界的水可方可圓,是最柔弱不過的了,它卻能穿山透地。柔弱的滴水可以穿鑿(záo)堅硬的岩石,洪水還會沖垮堅硬的城池橋梁,淹沒田園村舍。所以堅強的東西反而不能戰勝柔弱的水。當然,老子所講的水的柔弱,並不是說水軟弱無力,而是贊美它的謙下的品格和堅韌的內在力,贊美它具有一種任何力量都不可替代的能剋制最堅硬東西的能量。用老子的話說,就是「天下之至柔,馳騁(chíchěng)天下之至堅。」(第四三章)天下最柔軟的東西,能夠在天下最堅強的東西里穿來穿去。這些都說明了弱勝強、柔勝剛、曲則全的辯證哲理。如果人們能克服剛強好鬥,效法水的不爭、柔弱、自然之性,就能產生無堅不摧、無強不克的利國利民的轉化之效,這樣就接近「道」了。

老子不僅看到了事物轉化的辯證規律,而且還初步意識到矛盾轉化要有量變積累的過程。他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第六四章)又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第六三章)這里,難和易,大和細,是質的區別,但在老子看來,多寓於少,大寓於小,難藏於易,所以有「道」的人處理事務,總是從細易著手,從而完成大難的。因此,只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再大的困難也可克服。合抱的大樹,不是從細小的萌芽長成的嗎?九層的高台,不是從一堆堆泥土建築起來的嗎?千里的遠行,不正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嗎?反之,「多易必多難」,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大難臨頭。這就告誡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持之以恆、善始善終、完成量變到質變的飛躍。老子的這些思想都接觸到了質量互變過程的辯證法。

最重要的是老子有著一定的矛盾轉化的條件性思想,而且這一思想還比較豐富、深刻。他根據人們的常識,看到江海「善下之」,是為「百穀王」的轉化條件。他說:「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第六六章)因為水往低處流,千條江河歸大海。正因為大海善於自處於一切小河的下游,所以才一統「百穀」,成為一切小河流的王。所以「聖人」要作為人民的領導,必須對人民謙下。只有對黎民百姓謙恭和順,才能真正為百姓所信服。老子又說:「躁勝寒,靜勝熱。」(第四五章)意思是疾走能戰勝嚴寒,安靜能克服暑熱。這里,「躁」就成了「寒」轉化到「不寒」的條件;「靜」就成了「熱」轉化到「不熱」的條件。這說明老子看到了自然界矛盾轉化的條件。同樣,對社會現象,老子也覺察到轉化的條件。他說:「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第九章)意思是說:富貴並且驕傲,等於自尋災禍,必失「富貴」。這里「驕」就是福轉化為禍的條件。同樣,老子還看到了「居功」是功之「得」向「失」的轉化條件。他說:聖人「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就是說,「聖人」功成而不自居,這樣功績就不會失去。反之,則失。如戰爭中驕兵必敗。「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第六九章)又如學習中,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他說:「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惜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第二七章)這里「資」是借鑒之意;「要妙」是微妙之意。意思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否則「不貴其師,不愛惜其資。」那麼自以為明智,也會變得非常糊塗。所以「不貴」、「不惜」是從「智」向「迷」轉化的條件。

老子不僅初步看到矛盾轉化的條件,而且還注意研究轉化的方法,他的方法主要是「善」法。他說:「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其意思是說,「聖人」經常善於挽救人,所以沒有根本無用的人;「聖人」經常善於挽救物,所以沒有根本無用之物。這就叫做內藏聰明。又說:「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第六八章)「士,卒之帥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善於作「士」「帥」的人,並非得逞於他的勇武;善於打仗的人,不依靠他的忿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用對斗;善於用人的人,要對人謙虛。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德」,這叫做利用別人的力量,這叫做與天道配合,這是自古以來的准則。當然,這種「善」法是建立在「用人之力」的基礎上,又為著「治人」的目的。他的不爭之「德」,體現了他的「無為」,也不過是達到「治人」的手段而已。然而,這種「善」卻是「用人之力」的轉化之法。它既包含著注重客觀實際的唯物論因素,又體現著善士、善戰、善用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思維方法。我們取其之長,「善」法應該說是一大貢獻。

最後,老子還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現象與本質的對立。例如在《老子》最後的第八一章中,他對一些哲學范疇,能透過表面現象,看出些實質,這是很了不起的辯證思維。俗話說,芳香的花不一定好看,會說話的人不一定能幹。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這就是說,在老子看來,真實的話不好聽,好聽的話不真實;行為良善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良善;真正曉得宇宙間大道就在自己心中的人,不必廣心博騖,知識廣博的人,未必對大道有真知。這里包含著真假、美醜、善惡等矛盾對立的辯證法。他看出了某些社會現象與其實質不相一致,因而教人不能只從表面現象看問題,這是十分可取的。當然,老子的辯證法,還只有樸素的性質,還不很科學,因為社會十分復雜。科學的辯證法,既講對立,又講統一。如果認定:凡「信言」均「不美」,凡「美言」均「不信」;凡「辯者」都「不善」,凡「善者」都「不辯」;凡「知者」必「不博」,凡「博者」必「不知」,那就過於片面了。只看到矛盾范疇的對立,沒看到它們的統一,這是形而上學的缺陷,沒有轉化的徹底性。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老子有著較為豐富、深刻的辯證法思想,而且認為辯證規律都根源於「道」,即「反者道之動。」(第四○章)這在古代哲學中是十分了不起的貢獻,因為它說明了「道」的運動變化是相反相成、循環往復的。這個理論說明:在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中的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個極端,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就像黑格爾說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它自己的否定。這是儒家和道家共同支持的理論。儒家解釋《易經》的主要點也正是這一點。這是哲人們受日月運行、四時相繼的啟發而得出的結論。《周易》講「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系辭下》)老子講「反者道之動。」(第四。章)。儒道同一見解,對中華民族影響很深,貢獻很大。中國人往往在繁榮昌盛時保持謹慎;在極其危險時也滿懷希望。這正是「反者道之動」的哲理武裝了中國人的心理。

老子在哲學上的辯證思維,是和他思想上的「貴柔」有關。老子十分強調「柔」字。他斷定「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第七六章),並以「貴柔」為旗幟,提出「寡慾」、「無欲」、「不欲盈」、「知足」、「知止」、「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不為天下先」、「不爭」、「無為」、「無事」、「無私」等等,使「貴柔」成了一個內容廣泛而系統的思想體系。但由於老子所處的時代是奴隸制崩潰向封建制過渡的時代,他後來作為周王朝的史官,已目睹列國兼並、大國爭霸、民不聊生、群起反抗的局面,使他一方面厭棄舊奴隸制的「禮治」,另一方面又不滿新興封建勢力實行的「法治」。他主張「無為而治」,只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就行了。這就決定了他的哲學思想的消極和保守的一面。所以他講轉化,但又絕對化地防止物極而反;他主張不爭之「德」是最高明的策略,是「善」法。其實,老子的不爭是爭的一種特殊方式,是不爭之爭。他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和「不戰而屈人之兵,」也是一種不強調斗爭的爭。正因為不跟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和他爭,這不是不戰而勝了嗎?這點正是老子的高明的一面。

毛澤東說過:「人貴有自知之明」。我想這與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很有理論淵源的聯系。在老子看來,了解別人只能算是聰慧;了解自己才可算是清明;能勝過別人者算是有力;能戰勝自己者才算是堅強。人有各種慾望,有自私的思想,要想克服這些自身的弱點,必先反省檢查自己,做到自知、自明、自勝,這才符合「道」的辯證法。

『玖』 老子的《道德經》

真經,是現行出版道德經(和註解)中最靠朴的
道德經,本是老子說他覺悟自己和世界的經驗談,和家國什麼的兵法不挨著(這寫,政治,管理學上的內容都是後來君主的感悟感想,可算是他給後代的留下的經驗。嵌寫改寫在原來的樸素基礎上,流傳到今,)道德經是一本超越一切,超脫世俗的心路里程,「老子」告訴你世界,道,宇宙,人,人的慾望,人的感覺,人的過去現在未來,人的認知控制這些事,人的行為,時空等這些到底是什麼東西,把你認真,一生里的一切都給你拿出來聊,一個一個的聊明白了,一看原來是自己愚昧,原來連自己在內什麼都沒有。自己原來是媽造機器人,媽也是媽造的。。。
道德經是簡朴無華的,不多餘,不重復,說到正常了到位了,就oker.就這么點事,本能簡單明了的說明白的,決不多餘復雜,能4個字的就沒必要用5個字。如果簡單的符號表達都不能反映的意思,沒有必要表達/復雜表達復雜不是更迷糊了。添亂呢
道德經不過給出一個看一切都法門。小路,不是悟大的唯一道路,不走任何路瞎他媽走也能道,道是天網,無處在,無處不在。

千里搭長棚,天下沒有不散的
誰說不會海枯石爛,你以為過去的火星上真的沒有海嗎?宇宙里只有一個球上有太平洋嗎?這些太平洋是永恆的嗎?什麼情況都可能。
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
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天辛苦不尋常。

道德真經:

常道可,道,非常道。
常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
天地之始;
有名
萬物之母。

無欲
以觀其眇;

有欲
以觀其徼。
兩者,
同出異名,
同謂之
玄。
玄之
又玄,
眾眇之門。

美之為美,斯惡已。
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
高下相盈,
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
常也。

道無為

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
為而弗恃,
功成而不居。

弗居,不去。

不尚賢,之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之不為盜;
不見可欲,之心不亂。

虛其心,
實其腹,
弱其志,
強其骨。


無知無欲。
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無不治。

道,
皿中而用
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穀神不死,
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
是謂
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天長地久。
以不自生,能長生。

上善若水。
水善不爭,
處眾所惡,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
不爭,無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長而不宰。
是所謂
玄德。

三十輻,共一轂,
當其無,有車之用。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五色 令人目盲;
五音 令人耳聾;
五味 令人口爽;
為腹不為目,去彼取此。

寵辱若驚,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
辱為上
寵為下,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是謂
寵辱若驚。

何謂
貴大患若身。
有大患者,是為有身,
及無身,有何患?

貴以身為天下,
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
為天下,
若可
托天下。

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
不可致詰,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是謂
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
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謂
道紀。

古之道,
微眇玄通,
深不可識。強為之容:

豫兮若 冬涉川;
猶兮若 畏四鄰;
儼兮若 客;
渙兮若 淩釋;
敦兮若 朴;
曠兮若 谷;
澹兮若 海;
飂兮若 無止。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保此道,不欲盈。
唯不盈,蔽而新成。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覆命。
覆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全,全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
沒身不殆。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功成事遂,

自然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絕聖棄智
絕仁棄義
絕巧棄利
絕思無欲,
絕學無憂。
以為文,一不足。

見素抱朴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眾之所畏,不所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儡儡兮,若無所歸。
眾人有餘,我獨若遺。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愚人之心,沌沌兮!
淡兮,其若海,
望兮,若無止。
眾人有以,我獨頑似鄙。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曲則全,枉則直,
窪則盈,敝則新,
少則得,多則惑。

不自見,明;
不自是,彰;
不自伐,有功;
不自矜,長。

自見者 不明;
自是者 不彰;
自伐者 無功;
自矜者 不長。

唯不爭,莫與爭。

希言自然。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
天地。
尚不能久,況於人乎?

從於道,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其在道也,
所謂
餘食贅形,物或惡之,道者不居。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
名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遠,
遠曰反。

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常救人,無棄人;
常救物,無棄物。
是謂神明。

不貴其師,
不愛其資,
隨智大迷。
是謂要妙。

知雄守雌,為天下溪。
復歸於嬰兒。

知榮守辱,為天下谷。
復歸於朴。

知白守黑,為天下式。
復歸於無極。

朴散為器,之為官長。
欲而為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物,
或行或隨,
或噓或吹,
或強或羸,
或挫或隳。

去甚,
去奢,
去泰。

道佐,不以兵強,
其事好還。

師所居,荊棘生。
大軍後,有凶年。

善果,不強。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驕,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
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惡之,道不居。
居則貴左,兵則貴右,
兵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勝不美,美之者,樂殺人。
不可得於天下。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道常無名
朴,小,天下莫臣。
若守之,萬物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莫令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知止不殆。道在天下,
猶川於江。猶谷於海

知人所謂智,自知所謂明;
勝人者有力,
自勝者增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大道泛,豈左右
萬物
恃之
生而不辭,
功成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不為大,成其大。
執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
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
聽之不足聞,
擁之不足既。

將欲歙之,必張之;
將欲弱之,必強之;
將欲廢之,必興之;
將欲取之,必與之。
是謂
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脫於淵,
不可示

道常無名,若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 正之以撲。
無名之朴,亦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地自正。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 而無以為;
下德無為 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 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 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 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失道而後德,
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居其厚,不居其薄;
居其實,不居其華。
去彼取此。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
得一天下正。其致之。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非以賤為本耶?非乎?致數譽無譽。
是不欲
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反者 道之動;
弱者 道之用。

萬物生於,有,生於無。

上道,無為行之;
中道,若存若亡;
下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類,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質真若渝,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唯道,始成?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萬物
負陰抱陽,沖氣為和。
人之所惡,孤寡「不穀」。




損之而益,

益之而損。

強梁者不得其死
吾將以為教父。

天下至柔 ,天下至堅
無有入無間。
無為之有益。
不言無教,無為之益,
天下希及之。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是,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辯若訥。
寒勝熱,躁勝靜,
清靜柔弱,朴質本真
為天下正。

天下,
道,
走馬以糞。
天下
失道,
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出戶,知天下;
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不行而知,
不見而明
不為而成。

學日益,
道日損
損之損,

至無為朴。
無為無不為。

觀天下
常無事。
及其有事,其不足

常無心,以常為心。
天下歙歙,渾其心,孩之。

出生入死。
生於死地,以生之厚。
其無死地。

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
器成之。
莫不道而德。

人之從,道,德,
道,德
之莫命而常,自然。
道生之,德畜之。
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復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是謂
玄德。

天下有始,
以之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
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
是為
習常。

介有知,行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夷,民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
倉甚實,服文采,
帶利劍,厭飲食,
財貨有餘,是為盜竽。
非道

善建者不欲拔,
善抱者不欲脫,
子孫祭祀不欲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余;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修之於邦,其德乃豐;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以身觀身,
以家觀家,
以鄉觀鄉,
以邦觀邦,
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無含,「德」之厚。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
牝牡之合而zui作,精之至也。
號不嗄,和之至。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氣曰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知無知而不言,
言者,認為知而不知無知。

塞其兌,閉其門,
挫其銳,解其紛,
和其光,同其塵,
是謂
玄同。

不欲 得之而親,
不欲 得之而疏;
不欲 得之而利,
不欲 得之而害;
不欲 得之而貴,
不欲 得之而賤。
不欲 為天下貴。

以正治國
以奇用兵,
以無事,天下往。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忌諱,彌亂
多利器,滋昏;

人多伎巧,
奇物
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無為,自化;
靜篤,自正;
無事,自然;
無欲,自朴

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其無正。
正復為奇,善復為惡。神負則魔
人之迷,其固久!
方而不割,
廉而不劌,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治大國若烹小鮮。
道蒞天下,德交歸焉。
道者,萬物之奧(根本)。
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市尊,美行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
不如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不求得,有罪以免邪?為天下貴。

名為/無為,
名事/無事,
名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 於易;
為大 於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終不為大,能成其大。
猶難之,終無難矣。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持者失之。
無為,無敗;
無持,無失。
之所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終如始,無敗事。

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
萬物
自然
不敢為。
為道者,非以明,將以愚。
之難治,以其智。
以智治,之賊;
不以智治,之福。

此兩者
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玄德
深矣,
遠矣,與物反矣,
然後乃至大順。

谷善下之,
欲上之,以下之;
欲先之,以後之。
其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謂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似不肖。
若肖,久其細也!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
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儉,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能成器長。

舍 慈且勇,
舍 儉且廣,
舍 後且先,
死矣。

夫慈,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不敢進寸,而退尺。


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
莫能知,莫能行。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被褐而懷玉。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不病,
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不畏威,大危至。
無狎所居,無厭所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大知不見,
大愛不貴。
去彼取此。

勇而敢,殺,
勇而不敢,活。
此兩者,
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
天道,
不爭而剩,不言而應,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之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若常畏死,而為奇者,
之不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不治。
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無以生為

之生柔弱,死堅強。
草木之生柔,
其死也枯槁。

堅強 死之徒,
柔弱 生之徒。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
損有餘
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
損不足
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不欲見賢。

天下莫柔弱於水,
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以其無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執左契
不責於人。
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小邦寡民。
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死而不遠徙。
有舟輿,無乘之;
有甲兵,無陳之
復結繩而用之。

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不積累,
以為己愈有,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
無為無不爭。

『拾』 老子《道德經》中是怎樣批判人性的

論述的時候,分別考察,楚簡本(「楚簡老子」)、帛書老子甲本(「帛書老子甲本」)、帛書老子乙本(「帛書老子乙本」)、和通行本(「道德經全文」)。
這四個本子,從網上,按照引號里的關鍵字,可以搜到,並能下載,我下載到的,也就是主要用於比較的是,是台灣人做的,pdf文件。
我還有一個英文版,譯者是James Legge。

我把"道德經",稱之為,"德道論",本文題目,還是稱為"道德經"。

這幾個本子,我的總結如下:
1. 楚簡本,德道論的雛形,用了當時楚國的文字,是一個官方版本,主要是「道論」。
2. 帛書老子甲本,德道論的成型。
3. 帛書老子乙本,德道論的民間版本。
4. 通行本,把德道論的成型,德篇放在後,道篇放在前,成為道德論,後稱為「道德經」。

我認為,整個德道論,有三個階段:
1. 楚簡本階段,是一個政論的本子,主要在官方流傳,主要講「道論」,其主要觀點如下:
1)階級論
2)民性論
3) 人性論
2. 德論階段,加入了「德論」,我認為,原因有二:
1) 道論裡面,出現了一些問題
2)受到了流行的「禮學」的沖擊
3. 「道論」的豐富階段,主要是,加入了,"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1) 其中的「道」,對應於德道論雛形階段的「道」。
2) 其中的「名」,既對應德道論雛形階段的「名」,也是受到流行的「禮學」/「名學」沖擊的結果。

我認為,楚簡本已經在社會上流傳,流傳到了楚地,用了楚國當時的文字而已。楚簡本,是「德道論」的雛形,更是「道德論」的雛形,楚簡本,包含了德道論的初始內容。

後來流傳的「道德經」,我認為:
1) 保留了道德經雛形的時候的順序
2) 抹殺了道德經發展的順序
結果1),我認為,可以理解。
結果2),我自己也不敢相信,德道論是幾個人的合作本子,並且一直在社會上廣為流傳,流傳的結果,變成了「道德經」,變成了一種教,原來的樣子,不是這個樣子,既不是一種教,也沒有一個神(作者)。

還有一個最最戲劇的結果,我相信,很多人,對這個結果很感興趣。步驟如下:
1)找一個人,讀帛書老子乙本。(我沒有試過,只是自己嘗試讀)
2) 看帛書老子甲本
3) 體會一下來自古代的聲音

熱點內容
檢擦院和法院 發布:2025-02-13 04:08:07 瀏覽:576
合同法的發展 發布:2025-02-13 02:27:32 瀏覽:367
鄭幸福律師 發布:2025-02-13 01:59:09 瀏覽:844
哈市鄉村台法律援助熱線 發布:2025-02-13 01:30:42 瀏覽:409
新勞動法試用期工資 發布:2025-02-13 00:53:20 瀏覽:703
寧波新勞動法實務培訓 發布:2025-02-13 00:48:24 瀏覽:645
動畫片刑法 發布:2025-02-13 00:35:00 瀏覽:552
民事訴訟法146條6 發布:2025-02-12 23:28:42 瀏覽:865
巴州司法所 發布:2025-02-12 23:00:17 瀏覽:158
道德經庫恩 發布:2025-02-12 22:45:04 瀏覽: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