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關於道德品行

關於道德品行

發布時間: 2022-01-15 09:17:37

Ⅰ 關於黨員應該具有什麼樣的道德和品行

黨員幹部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作為黨員首先要明大德。明大德對於共產黨專員來說,講政屬治品德。政治品德主要包括共產黨員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態度、政治紀律、黨性原則等方面的表現。
守公德即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共產黨員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守全體公民約定俗成的最起碼的道德准則。比如要使用文明語言,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財物,保護生態環境,遵紀守法。行有行規,從事具體職業的黨員也要模範遵守行業操守、行業紀律規定。
嚴私德中的私德即指個人品德和家庭美德。

Ⅱ 涵養道德品行的古詩

1.《列女操》唐. 孟郊
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
貞女貴徇夫,捨生亦如此。
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這是一首頌揚貞婦烈女的詩。以梧桐偕老,鴛鴦雙死,比喻貞婦殉夫。表達詩人堅守節操,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之品行。不過它是維護封建禮教道德的,是屬於封建,應予批判。

2.《贈孟浩然》唐. 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全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白首歸隱,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貴品行;尾聯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Ⅲ 關於道德品行的名言

1) 自修篇人不得以非理相加。——朱熹
2) 修身潔行,言必由繩墨。——王安石
3) 修身不言命,謀道不擇時。——無稹
4) 夫子溫、良、恭、儉、讓。——論語
5) 獨立不慚影,獨寢不愧衾。——劉晝
6) 養氣要使完,處身要使端。——陸游
7) 自修篇人不得以非理相加。——朱熹
8)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韓愈
9)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
10) 修已而不責人。——-左 傳
11) 養心莫善於寡慾。——孟子
12) 習慣十倍於自然。——威靈頓
13)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荀子
14) 君子反道以修德。——呂氏春秋
15) 終溫且惠,淑慎其身。——詩經
16) 習勤忘勞,習逸成惰。——李惺
17) 修身以敬,勿托以尊。——晉書
18) 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司馬光
19) 樹高者鳥宿之,德厚者士趨之。——劉向
20) 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唐·神秀
個人品德的名言警句(經典版)
1) 習慣使我們順從一切。——伯頓
2)養生治性,行義求志。——蘇軾
3) 治外物易,治已身難。——林慎思
4) 去讒,所以修身。——康有為
5)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黃石公
6) 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荀子
7) 君子雖殞,美名不滅。——武篇天
8) 修之至極,何謗不息。——張九齡
9) 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10) 熟習減除對於事物的恐懼。——伊索
11) 富貴不傲物,貧賤不易行。——晏子
12)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班固
13) 養身者忘家,養志者忘身。——韓嬰
14) 習與性成。——書 經
15) 止謗莫如修身。——中論
16) 修其本而末自應。——蘇軾
17) 正已而不求於人。——禮記
18) 富潤屋,德潤身。——禮記
19) 吾善養浩然之氣。——孟子
20) 欲影正者端其表。——桓寬

Ⅳ 如何了解一個人的道德品行

我們在生活交往中往往會發生很多不愉快的事情,產生很多的矛盾,版大多都是我們不能相權互的了解不能理解他的行為,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缺少了解,缺少溝通和交流,然而還有很多天天都在一起的,還常會發生矛盾呢,我認為是他們在交往中沒有能真正的用心去交往,有很多的人做很多事情都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把自己老是看的很重,要記得什麼都是相互的,單方面,那樣是行不通的!我們常在交往中發現自己的朋友怎麼怎麼樣,時間長了朋友間的感情也深了,這些是順其自然的,我們也可以通過很多的小事情就能感覺到對方的心,一個人的道德品行是和自身的修養有關的,用心交往你會了解的!朋友們,珍惜生活,珍惜你所擁有的吧,希望大家都能幸福!

Ⅳ 什麼是道德品行

Ⅵ 關於道德品質

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在社會集體生活中,人們為了維護共同的利益,協調彼此的關系,便產生了調節行為的准則。人們不僅根據這些准則來評論一個人的行動,而且也根據這些准則來支配自己的行動。當一個人按他所處的社會集體的行動准則去行動時,我們就說他的行動是合乎道德的;一個人不按這個集體的行動准則或是直接違反這個集體的行動准則去行動時,我們就說他的行動是不道德的。在階級社會里,道德是各個階級的社會經濟地位和利益的反映,它具有階級性;各個階級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則。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它的產生;發展和變化服從於整個社會發展的規律,它是倫理學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對象。

道德品質是社會道德現象在個體身上的表現。一個人常常依據一定的行為准則採取某些有關道德方面的態度、言論和行動。道德品質就是指一個人在一系列有關道德的行動中所反映出來的那些經常而穩固的傾向和特徵。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是在社會道德輿論的熏陶下和學校道德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它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道德品質作為個體現象,它的形成和發展既依存於客觀的社會生活條件,也有賴於人的心理發展的規律。因此,道德品質就成了心理學的一些分支(如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等)所研究的對象。

任何一種道德品質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動三種基本成分。這三種基本成分是彼此聯系、互相促進的。一般說來,道德認識是道德情感產生的根據,道德情感又影響著道德認識的傾向;道德行動是在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的指導與影響之下,通過一定的練習和鍛煉形成起來的;同時,道德行動又可以鞏固、發展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因此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就是這些基本成分共同發生作用的一種綜合過程。學生具有道德品質不只是具有道德認識、道德情感,而且要表現為道德行動,許多道德行動還應該培養成牢固的習慣。

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矛盾斗爭的過程。這一發展過程每達到一定的時間或程度,就會發生質變,表現出發展的階段性來。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動有著質的區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當然,這種差異也表現在同年齡階段的學生身上。

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可以從各個不周方面去進行,有時可以從培養學生道德行動和習慣開始,有肘可以從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著手,有時可以從提高他們的道德認識做起,不能機械地遵循由道德認識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動和習慣的途徑。但是只有在這些基本的心理成分都得到相應的發展時;道德品質才能更好地形成。

在我國,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道德品質教育的內容、要求和方法是由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決定的,是黨和周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條例明:確規定的。但是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由於知識經驗的局限性,由於心理活動的某些特點,學生的道德認識同成人往往並不完全相同;他們的道德情感和表現出來的行動的特徵,盡管家長和教師都很熟悉,但可能並不真正理解它。因此在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時,還必須考慮到他們的心理特點和心理活動的規律性。道德品質的形成是發展的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並不是由社會影響和教育要求直接轉化的簡單過程。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僅依賴於各種外部條件,同時也依賴於學生本身的各種內部條件。所以,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工作是十分復雜的。

Ⅶ 關於道德品質的問題

道德
開放分類: 中國文學、哲學、教育、道、德

德指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於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
道家則以為所謂天地萬物之自然為「道」,而各種事物所得之自然為「德」。對人而言,便是品德。宋明理學家把「德」稱作是實行某種原則,有所得於心。
德 dé

[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我們通常講的道德
是指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准。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道德是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向
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
這一概念說明,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
范。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道德與法律不同,它是依據社會輿論、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判
斷一個人的品質,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
道德一詞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現了「道德」這個詞
語。「道」表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則;「德」表示對「道」認識之後,按照它的規則把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處理得當。從中國儒家的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開始,千百年來.
人們就一直重視道德問題。

道德是行道積德——實踐真理、發展真理。
真理就是大道。行道,就是創造條件、建立機制、運行和諧發展、大家都贏的客觀規律,創造和諧發展的客觀實際,是運用科學、實踐真理。積德,就是不斷創造和諧發展的客觀實際,是追求真理、發展真理。行道積德就是道德。
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破壞和諧發展,是不講道德;平等互利、誠信互助實現和諧發展,是一般道德;助人為樂、奉公為樂促進和諧發展,是高尚道德;捨己救人、為公犧牲在行道積德上達到了頂峰,是最高道德。道德的這種階級(等級)差別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高尚道德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自然是高度和諧發展的社會。這是和諧道德觀的基本觀點。
行道需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普遍接受大道的理念,明確發展的方向、目標與指導思想,這是精神條件。二、創造出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保證,在經濟上首先要消滅貧窮與壟斷這兩極分化,普遍建立生活的社會保障體系,這是物質條件。三、建立個體與群體行為的和諧制約與激勵機制,就是建立相應的法律制度與風俗習慣,這是社會運行條件。只有具備了這三個條件,才能普遍運行和諧發展、大家都贏的客觀規律,使社會向高度和諧發展的理想目標靠近。

【釋義】
(一)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參見詞條「道德(一)」。例:品德|公德|德育|德才兼備。
(二)情義;恩惠。例:功德|積德|感恩戴德|《書·盤庚上》 「汝克黜乃心,施實德於民」。
(三)心意;信念。例:同心同德|離心離德。
(四)感德。例:《左傳·成公三年》 「然則德我乎?」
(五)事物的屬性。例:章炳麟《國故論衡·語言緣起說》 「實、德、業三,各不相離。」
(六)德國的簡稱。
(七)姓。
【德高望重】 #dé gāo wàng zhòng 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多用來稱頌老年人。
〖例句〗李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在教育界、科學界享有很高的聲望。
===================關於這個字的更多的信息=================
「女子無才便是德」是一句封建主義的老話。
今天,當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或在對傳統道德進行繼承光大時,是否也應對這句老話有一番檢視呢?
這句老話所體現的,不僅僅是封建社會對女性的歧視,還包含了父權制文化對男女兩性的雙重價值標准和雙重道德標准,更緊要的,這還是一種封建統治的手段,即將女性的「德」與「無才」緊密聯系起來,以「德」為由,剝奪女性受教育的權利,將她們置於愚昧無知的境地,從而造成了中國女性上千年間「女憧憧,婦空空」(《大戴禮記·主言》)的狀態,無論是未婚女子還是出嫁婦人,大都不知不識,頭腦空空,懵懵懂懂——以此來確保男權中心主義的統治地位及對女性的壓迫與控制。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最早出處已無從考證,但與它涵義相近似的說法有:「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懿厥哲婦,為梟為鴟」(梟、鴟都是極兇猛的飛禽,喻狠毒)、「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皆出於西周的《詩經·瞻卯》。可見,認為男人擁有聰明才智可以成就事業,女人擁有聰明才智則非但不是好事,還是攪亂天下、釀成災難、禍國殃民的根源。根據《詩經》之中的這些說法可斷定,「女禍論」的觀念也算得上是歷史悠久了。從這一意義上說,為提防、阻止女性變得聰慧,不讓她們有思想、有才能,也就成為鞏固封建統治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政治問題了,因其直接與江山社稷的穩固聯系在了一起。為不讓「哲婦傾城」,就必須使女性不成為「哲婦」,最關鍵的就是把她們限制在家庭的小圈子裡,使之成天忙碌於家庭事務,不知亦不問世事。根據記載,漢代女子到了十歲就禁止外出了,要深居閨房,學習執麻、治絲、織紉、制糟醬酒漿等等一大堆「女事」,以練就從事家務勞動所需的基本技術。之後,十五而笄,二十而嫁。可見,這一時代的女子也並非是什麼都沒學,而是按照「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扮演,使女性「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即只讓她們學習掌握家務勞動的技術,而不讓其參與到社會教育體制之中去學習各種文化知識、特別是關於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方面的知識。
根據東漢班昭所著《女誡》的記載,女子出嫁之前除了要加緊練習家事技術外,還要進行所謂「女教」,以達到規范女性言行舉止的目的。「女教」的內容為「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四個方面,是封建禮教對女性要求的具體化。所以,「女教」絕非等同於近代中國歷史上出現的「興女學」,「女教」的目的與「興女學」正好相反,它不是為了推進婦女解放,而是為把套在女性脖子上繩索拉得更緊。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女教」在「德、言、容、功」四方面的表述,都是以「不必」這樣的否定形式來進行闡述的:「婦德不必才明絕異」、「婦言不必辯口利辭」、「婦容不必顏色美麗」、「婦功不必工巧過人」。顯然,這些規訓要求女性本來可以做到的也不必、不要去做,即佯裝自己做不到,更無須盡量做到極致、做到最好。這四個「不必」、特別是「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不僅再度與「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相互印證,還非常明確要求女子必盡量「裝懵扮傻」——即使聰明過人,心裡明鏡似的,也要表現出木訥、遲鈍、無知、孱弱的樣子,自我壓抑,自輕自賤,保持低於、次於男性的姿態,切不可將自己的聰明伶俐顯露出來。班昭是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彪的女兒,其哥班固也同為著名的史學家。班昭雖為女流,卻得益於家學淵源,文慧超群,曾有公卿大儒馬融之輩向她問業,被《中國婦女史》的作者陳東原譽為「好一個了不得的女子」。想必作為學問家的班昭本人,是完全清楚有多少男人的學問其實是在自己之下的,也知道有多少女子其實十分聰慧。然而,無奈受制於封建禮教倫常,班昭不但遵從三綱五常,還應邀進後宮給嬪妃們講解婦德,並運用自己的文思,將原本散漫浮泛的男尊女卑封建禮教系統化,編撰而成《女誡》。此書與《烈女傳》、《女訓》等著作一起,成了封建時代進行「女教」的範本,也成為牢牢套在中國女性脖子上的千年枷鎖。
由女性來做束縛女性的事,嗚呼哀哉!
為使「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制度化,父權制還與儒學結合大力推進貫徹「男女有別」、「男女大防」的封建禮教,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防女子之「淫」。為此,大加渲染的是女子一旦有了知識,就可能具備對自由的嚮往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不僅難以駕馭,還會變得「淫盪」,繼而發生種種「不貞」之事。歷史上,此類女子「因才而淫」的故事傳說比比皆是。如才女卓文君被司馬相如的琴聲感動而與之私奔;蔡文姬雖才學豐富,卻感情復雜繾綣,結果三易其夫;杜麗娘、崔鶯鶯因知文斷字,看了一些文學「雜書」,愈發多愁善感,移了性情,春情萌動,將對封建倫常的反叛付諸行動,等等。所以,上千年來女性受教育的權利一直遭到剝奪,目的就是為了將女性塑造為俯首貼耳、唯命是從的封建禮教的奴隸。

Ⅷ 關於品德的名言

1、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羅曼·羅蘭

2、品格如同樹木,名聲如同樹陰。我們常常考慮的是樹陰,卻不知樹木才是根本。——林肯【美】

3、品格是一種內在的力量,它的存在能直接發揮作用,而無需藉助任何手段。——愛默生【美】

4、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來,建築起「人格長城」來。由私德的健全,而擴大公德的效用,來為集體謀利益。——陶行知【中】

5、不同的品格導致不同的興趣愛好。——西塞羅【古羅馬】

6、對一切事情都喜歡做到准確、嚴格、正規,這些都不愧是高尚心靈所應有的品質。——契訶夫【俄】

7、凡建立功業,以立品德為始基。從來有學問而能擔當大事業者,無不先從品行上立定腳跟。——徐世昌【中】

8、假如你的品德十分高尚,莫為出身低微而悲傷,薔薇常在荊棘中生長。——薩迪【波斯】

9、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劉禹錫

10、你向大腦里灌輸的是什麼,輸出的就是什麼。——諺語

11、寧信其品格,勿信其誓言。——無名氏

12、品格換來品格。慷慨,尤其是還兼有謙虛,就會使人人贏得好感。——歌德【德】

13、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時刻中表現出來,但它卻是在無關重要的時刻形成的。——雪萊【英】

14、品格能決定人生,它比天資更重要。——弗·桑德斯【英】

Ⅸ 關於「品德」、「品格」、「品行」和「品質」的含義

品德:品質道德復
品格:制1品行2指文學、藝術作品的質量和風格
品行:有關道德的行為。例品行端正。
品質:1行為、作風上做表現的思想、認識、品行等的品質。例如道德品質2物品的質量,例如江西的瓷品質優良。
我是從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里查的,建議你給孩子買一本,自己查能夠加深印象,助於學習。能夠用很久的詞典,我小學中學到現在還有時會用。

熱點內容
合同法的發展 發布:2025-02-13 02:27:32 瀏覽:367
鄭幸福律師 發布:2025-02-13 01:59:09 瀏覽:844
哈市鄉村台法律援助熱線 發布:2025-02-13 01:30:42 瀏覽:409
新勞動法試用期工資 發布:2025-02-13 00:53:20 瀏覽:703
寧波新勞動法實務培訓 發布:2025-02-13 00:48:24 瀏覽:645
動畫片刑法 發布:2025-02-13 00:35:00 瀏覽:552
民事訴訟法146條6 發布:2025-02-12 23:28:42 瀏覽:865
巴州司法所 發布:2025-02-12 23:00:17 瀏覽:158
道德經庫恩 發布:2025-02-12 22:45:04 瀏覽:344
行政訴訟法八十二 發布:2025-02-12 22:07:11 瀏覽: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