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有無相生
① 道德經第一章,第二節的有無相生等等,你是怎麼理解的
形容:1、事物的有中生無,無中生有的哲學思想。有可以轉化成無,無也可以轉化成有。指有和無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其涵義也是指矛盾雙方的對立與轉化,互為因果的關系。
2、有無相生:有表示多,表示大,無表示少,表示小。西瓜籽小,可以長出大西瓜。大西瓜吃了,只剩下西瓜籽。這就是所謂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出處】《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
第四十章》)這也是道的本質決定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道的本質就是自然。老子講的道、自然,其實就相當於基督教的上帝,更是伊斯蘭教的安拉,造就了萬物,是自然的化身。但區別在於,道不是人格化的神,不像上帝那樣有人的形體、有靈魂、有意志、有性格的最高存在,也不象安拉那樣完全神秘化,而是實實在在的宇宙真理。
有一個笑話,講父親要給兒子娶個媳婦。他去找比爾蓋茨,說我給你女兒找了個老公,是世界銀行的副總裁;又找到世界銀行總裁,說我推薦一個副總裁給你,是比爾蓋茨的女婿。這樁婚事就成了。生意也是這樣做成的。這位父親深通老子哲學,本來不存在的「無」都符合對象的預期,於是就產生了「有」。
商業上,新品類的運作;社會中,人的成長,何嘗不是「無中生有」呢?
② 道德經寫中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到多則惑表達了什麼觀點
你能看見,所以你瞎了。因為總有你看不見的光譜。
你能聽見,所以你聾了。因為總有你聽不見的頻率。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達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③ 道德經中有與無的關系
以下純屬個人理解。
無,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無或者道,原本是沒有任何名稱的,也不具有任何形態。但為了說明一些問題,需要它來表達,而強加給它一個名稱,道。
有,也就是萬事萬物,具有具體的形態,可見可觸。萬物統稱為有。
無,用來命名天地的原初,也就是本原(無並未指代虛空之意);有,用來命名世間的萬物。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以言明,就不是真正的道。
名可名,非常名。 冠之以名,也仍然不是真正的名。
有與無,同出於一源(我理解為:有與無,都是為了方便而對自然萬物之源的概括,以便於我們對它的模拜與領悟,就如同我們的姓名一樣,叫張三亦可,叫李四亦可,有個代稱就可以),都是居萬物之上而深不可得的本原——玄,對玄加以探究,越是深入,越是能夠體會玄的玄妙深奧,但一旦領悟到了玄的奧妙,就猶如一道門一樣被打開,就能體會到萬物之本質本性及其奧妙(此妙小於玄之妙)。
天地萬物生於有,也就是說萬物的本原是有,而有,是老子冠之本原的一個名稱。而這個本原的本原是無,無,是老子冠之以玄之深妙的一個名稱,是萬物之有的開始,其意我認為並非指代虛空。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道,應該就是無,一則為有,一生二,二乃為陰陽之意,此後陰陽相剋相生,而生萬物。
要理解老子的這些話的真正含意,還得對道德經加以研讀,對其譯本多加參考,並通過自己身邊的事物加以感悟,才可以得其玄妙之意。並加以深入體會。
此短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④ 老子有無相生唯物辯證
答案C
相反相成的觀點即對立統一的觀點,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基本觀點和總特徵是指唯物辯證法的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所以A、C不選.實踐觀點是認識論的觀點.
⑤ 先秦諸子選讀 有無相生全文翻譯
【出處】《老子》
第1則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譯:天下都知道什麼是美,就知道什麼是丑了;都知道什麼是善,就知道什麼是不善了。有和無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無,有無就有有),難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長和短是互相比較的(沒有長也就無所謂短,反過來也一樣),高和下是互相補足的,樂器的音響和人的聲音是互相應和的,前和後是互相跟隨的,這道理是永恆的。
第2則
原文: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三十根輻條,聚集到車轂上,只有車轂中間是空的(就是說只有有了它中間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車子的作用。和陶土來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間是空的,才具備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來建造房屋,只有門窗四壁中間是空的,才具備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車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種便利,但恰恰是「無」使它們發揮了作用。
第3則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踮著腳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遠,(就好像)自逞己見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顯,自我炫耀功勞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等行為)用道的觀點來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體上的肉瘤,就連有的畜生都厭惡這些東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於「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第4則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譯:了解別人的人聰明,了解自己的人聖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戰勝別人的人有勁兒,戰勝自己的人剛強(即戰勝自己更重要)。知道滿足的人就是富人。確定不移、竭力實行的人有意志。不喪失合適位置的人(比如那些自知、自勝的人)能夠長久。死得不荒唐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長壽的。
第5則
原文: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譯:以「無為」的態度作為,以無所事事的態度做事,以恬淡無味為滋味。大生於小,多起於少,用恩德來報答怨恨,從難事的容易處入手來解決它,從大事的細小處入手來完成它。
天底下的難事一定產生於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產生於一件件細小的事(解決了一件件容易的事,最終也就解決了難事;完成了一件件細小的事,最終也就完成了大事)。
所以達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終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偉大。輕易向人許諾一定缺少誠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會遭遇很多困難。因此達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得困難,因此他始終沒有困難。
第6則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譯:事物安穩的時候容易持守,問題還沒有顯露跡象的時候容易解決,事物脆弱的時候容易分離,事物細小的時候容易散失。要在還沒有出現問題的時候解決問題,要在還沒有陷入混亂的時候治理混亂。張開兩臂才能抱得過來的大樹,是從極細小的萌芽生長起來的。
很高很高的檯子,是從一筐土開始建起來的。很遙遠很遙遠的行程,是從腳下那一小步走出來的。人們做事,常常是在將要成功的時候讓它失敗了。如果在將要完成的時候像開始的時候一樣謹慎,就不會敗壞事情了。
第7則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譯: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他死後身體是僵硬的。草木活著的時候是柔軟易斷的,它死後是乾枯的(硬挺挺的)。因此堅強跟死亡是同類的,柔弱跟生命是同類的。因此軍隊逞強就會被消滅,樹木剛強就容易被折斷。逞強逞大的人落入下風,持守柔弱的人占據上風。
(5)道德經有無相生擴展閱讀:
源出於《道德經》,道家哲學,事物的有中生無,無中生有的哲學思想。有可以轉化成無,無也可以轉化成有。指有和無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其涵義也是指矛盾雙方的對立與轉化,陰陽相生的關系。即事物的有無是在時間流程中相互轉化的。
現在存在的具體事物,過去必然曾不存在;現在不存在的事物,也必然是相對其過去曾經存在過而言。「故今有之忽無,非昔無之未有;今無之忽有,非昔有之未無者,異乎時也。」即揭示了時間與物質運動的內在聯系。
提出了很多富有科學因素的哲學命題,是研究中國哲學史、天文學史及其道教思想史極有價值的著作。
網路——有無相生
⑥ 道德經中的「有」和「無」
無與有一定是同級的,老子很明白這一點,但是他個人更偏向於無的力量,內無形無態又可以化為容有形有態,所謂無中生有,只是一個感觀認識,兩者依然是同級的。
1樓的說二者肯定不同級別,那如何解釋有無相生,高低相成,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何況有與無本身能夠生長並且被區別出來,那就是說一開始連有無都沒有,連沒有都沒有,那不正是有么?難道有比無還要先形成?
「這一點,和我們現在的唯物辯證法原理是一樣的,不能象我們現在的某些所謂專家在解讀我國先秦哲學思想一樣生硬的將這種辯證用亞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學」抽象起來,給我們現在的學生對祖國的哲學產生造成厚此薄彼的錯誤引導。」我覺得你這種只摳住書本而不進行合理的分析,才是真正的錯誤引導。沒有無就沒有有,沒有有就不會有無,為何缺一不可?因為兩者本身就是同一個東西,以兩種方式呈現出來。至於為何要形成兩種相反的內容而存在,這個道理我不需要在這里解答。
⑦ 道德經中說的「有無相生,無既是體、有既是用」是什麼意思啊
有和無相互化生來。有形源與無形、存在與不存在的事物,是相生的關系。「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一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四十章)都說明道含無有,它們是始母關系,是相生關系,如環無端,不可或離。「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十一章)則系明示朴散而為器之後的有無關系。有器之體,方可以之來利用,其用卻在器中之無——虛空處。常人多單純理解實有為體,空無為用,實質體用不二,有既是體,亦是用,無既是用,亦是體,譬如室,如無空間,則不成其為室了。這是事物自身的有無相生,相資為用。前者,指事物之從無而有,即事物的發生、展與消亡(轉化)的過程而言;後者,指事物在其全過程中,自身存在的體用而言。
宋常星說:「相生兩字,即是生生不已,變化不窮之義。人皆知有之為有,無之為無,不知有而不有者,乃是以有入無也;無而不無者,又是以無入有也。是故有無不顛倒,則陰陽不反復,陰陽不反復,則相生之道不立矣。此所以有無相生之妙,隱顯莫測,變化無窮者,此也。」
肖天石說:「以有無之對待言,無『有』則無以顯無,無『無』亦無以顯有。有無相生相形,相對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