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與道德
Ⅰ 市場經濟社會與道德的關系問題
在歐洲中世紀(包括中世紀)以前,社會統治者們依靠宗教教義和道德約束來調節社會關系,這是最好的維護專治體制的社會統治模式。自文藝復興運動起始後,人文精神\人性論\個人主義等等以人為本理念逐漸蔚然成風,人們開始反思」道德約束」是否靠得住,繼而法制理念逐漸成為現代社會維護一般社會關系的主導觀念。市場經濟本身就是法制經濟,也只有靠公正的法律才能合理地調節並順應市場經濟規律。為此,」市場經濟社會與道德的關系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或者說是愚腐的封建思想的現代復活。
Ⅱ 急急急!!!關於市場經濟與道德高尚的社會的一個問題...
轉型時期的社會道德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面對市場經濟中的負面效應帶來的社會道德滑坡頹勢及在市場經濟創建新道德規范而所產生的道德爬坡的艱難,更多的人在呼籲「道德重建」,並提出了構建新型道德體系的種種方案。可惜的是,這一切皆淹沒在「一切朝錢看」喧囂聲中。尤其是一些腐敗分子與社會上的不法之徒,泯滅良心,藐視法理,或巧取豪奪,或坑蒙拐騙,隳壞了風氣,破壞了社會安定。當社會不安定因素越來越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工作時,人們對道德重建的要求變得更為迫切起來。因此,「以德治國」的口號一出,即獲得社會的認同。而隨著政府當局而把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同時作為治國方略,德與法便將成為推動市場經濟有序發展的兩翼,帶動中國在新世紀實現跨越式的騰飛。
2
任何一個國家,在治國方面都運用了法治與德治兩種方略的。這一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只是在某一時期,某一社會對某一方面有所偏重而已。就拿古代中國來說,雖然強調德治,但對用法律治國也並不含胡。從秦代起,幾乎歷代王朝都修訂了法律,在用刑方面也是挺「酷」的,動輒株連九族。很多時候,還把屬於道德范疇的行為納入了律令所限制的內容,用法律來強化——古代人對不孝父母者便皆視為「大逆不道」,除了遭社會唾棄外,還得受法律的懲罰呢!西方雖然標榜為法治社會,但並非對社會倫理毫不重視。從雅典文明到現代資本主義文明,每個時代都有政治家、思想家呼喚「良心」、「善良意志」,把道德作為讓心靈得到安慰的精神家園。特別是隨著物質的不斷發達,而道德文明的嚴重缺損,令有濃厚法律意識的西方人越來越感到憂心忡忡。由此看來,法治與德治作為治國的手段,二者缺一不可。
為什麼既有法治,為什麼還提倡德治,或者有德治,又要搞法治呢?這是因為,在社會政治生活中,二者各有其獨特的地位和功能。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性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以其感召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但二者如果有機地結合,就能有效地規范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提高整個民族的道德水平。而且,德治搞好了,可以推動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搞好,可以推動以德治國。
因此,我們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法、德並舉。注意,這里指的法、德並舉,是指二者作為治國手段時,不要偏倚某一方面,尤其不要墮入過去的「德主刑輔」的老套套子里去了,因為如果這樣,人情大於法律的現象又會蔓延滋長,「德治」又會畸變為「人治」。這是不得不提的一個話題。
3
在現實中,任何一種道德行為,都是先通過社會的強制性手段而加以強化的。道德在人心紮根,也是先有「他律」,再有「自律」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初,在利益的驅動之下,人們尚未能達到康德所說的「本乎律令」的道德境界時,必須建立和完善系統的非道德性制約機制,以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和輿論的手段,促使人們進行「合乎律令」的道德選擇。例如,在公共場所有一些最簡單的行為規范:不隨地吐痰,不攀折公共場所的花木,不打罵他人等等,這本是屬於社會公德方面內容,但在最初人們還沒有形成習慣時,就必須採取強制性的類似法規的制度進行約束,如隨地吐痰時罰款多少,攀折花木者罰款多少,等等。
為什麼許多人都把市場經濟看成是法治經濟,是因為市場經濟中的巨大利益總是在刺激人們的慾望,膨脹著人的自私本能,誘惑一些脫離道德軌道,做出一些損害他人利益的非道德行為。而且,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指望絕大多數民眾能夠像聖人一樣「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樣,絕大多數時候,需要法律作為一種外在的道德律令進行限制。尤其在社會轉型時期,能夠支撐道德系統運行並能迅速樹立新道德權威的,是為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而迅速建立的法制體系。中國古代有一個治世經驗——亂世用重典。即在混亂期間應該加強法制的力量,藉助法律的威懾力,促使人們在失范期能有一定的行為准繩。在社會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初期,社會利益的再分配,趨利之心使趨利之徒不擇手段地攫取暴利,社會雖不至達到「大亂」的地步,但道德的失范帶來的社會騷動卻是在所難免的。尤其是舊的道德規范失靈,新的道德規范尚未建立之際,加大法治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提出搞市場經濟之後,隨即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戰略,並加大立法的力度,加快立法的進度。
4
不過,歷史與現實告訴我們:市場經濟不僅是法制經濟,同時也是道德經濟。健全的市場經濟,都應該有健全的道德相配合。市場競爭的規則,法制的規范,必須有相應的商業道德、行政道德來作為思想基礎。沒有信用就不會有健全的市場經濟,沒有大公無私的行政道德也就不會有健全的法制。對於目前社會上存在的諸如坑蒙拐騙,搶劫走私,貪贓枉法,以權謀私等丑惡現象,無疑需要運用法律手段,嚴厲打擊;並且加強法制建設,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監督機制。但只有這些還是不夠的。現實中,如果只有法的規范和制裁,沒有道德的配合,一些人總會千方百計尋找漏洞,鑽法制的空子。正如荀子所說,「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沒有良好的道德風氣精神文明作基礎,法制再嚴,打擊再力,也不能有效地遏制歪風邪氣。而要樹立新風,培養新人,建設新的精神文明,只有法制是不夠的。古人有雲:「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今天要樹立社會新風,培養「四有」新人,只有依靠道德建設,只有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兩相配合,才能保證我們社會的健康發展。也就是說,不僅是市場經濟,整個國家、整個社會也離不開德治。道德興則國興、家興、業興,個體也能得到和諧發展;道德不振,於國於家,於人於己都意味著是一種災難。因此,不管是法治國家還是集權國家,都不會拋棄道德,都會把道德體系的建立作為立國之本。正因為一些專家認為市場經濟不僅僅是法治經濟,還是道德經濟,他們提出了「道德規范法規化」的建議,試圖運用法制的力量來強化道德規范,使道德的內容融於法律的形式之中,並以之來維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合道德性。
5
市場經濟所需要的道德規范,不是從市場外部強加給市場的,而是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逐步萌生的,是市場經濟的內在需要,是與市場經濟內在的規律、關系相適應。例如,與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相適應的是平等互利的道德規范,與市場經濟的競爭規律相適應的是公平競爭的道德規范,與市場經濟的契約關系相適應的是誠實守信的道德規范,等等。古人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進入市場中的每個經營者,要說不想賺錢,那是假的。但賺錢應該走正道,不賺昧心錢。這個正道,也是市場所需要的道德律令。
當然,市場所需要的道德規范,能夠產生「律令」效用,有一個前提,即一切道德規范能為市場主體所接受,並能為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自覺踐履。而且,由於我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道德教育,不僅是向市場主體灌輸嶄新的社會主義市場道德觀念,而且要排除不利於市場經濟發展的傳統道德觀念的影響,還要排除不適合中國國情的西方市場道德觀念的影響,以弘揚中華道德的主旋律。
6
最後要強調的一點是,法治也好,德治也好,所治的對象是國家和社會,決不應是民眾。對此,在認識上與實踐上不能有任何偏移。過去的德治與法治都是治民的,德與法都是統治者統治人民的工具,甚至是愚民的工具。那時候,法在官府,是是非非全靠官老爺判斷,是非判斷正確與否,那就看官老爺的屁股坐在哪一邊了。至於道德,則是讓老百姓老老實實地當順民。今天的法治與德治,民眾皆為主體,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最終都是為老百姓,最終都要靠老百姓去做。只有這樣,我們的德治才不會墮入「人治」的怪圈,只有這樣,我們的德治才能收到全面提高人民道德素質的目的。
Ⅲ 怎樣理解市場經濟應該是道德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的關系,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道德建設的發展。 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賦予了人們新的道德觀,為道德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並利於人與人之間結成平等友愛的關系。 另一方面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同時也是道德經濟。市場經濟與道德並不沖突。主要表現在: 首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普遍的觀點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就是道德經濟。市場經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果,是人類社會在一定時期內的經濟規律。因此,市場經濟並非是資本主義社會所特有的經濟現象,而是縱跨了幾種社會形態的經濟現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原則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建立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之上的,是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並最終達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的的。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聯系在一起,決定了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必然是在堅持等價交換。尊重物質利益原則的同時,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統一起來,社會主義道德性質必然是社會主義經濟關系與社會進步要求的集體主義精神的統一,從而真正實現社會的經濟發展和道德進步、經濟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真正統一。 其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作具有道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市場經濟是利益驅動型經濟,是主體多元型經濟,因而很難完全避免商業投機行為。但是,規范的市場經濟同時也是公平競爭型經濟、質量效益型經濟和法制紀律型經濟,是文化含量越來越高的經濟形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一種嶄新的經濟模式,其運行秩序要求在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道德價值之中實現,所以道德必須介人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生成和運作過程,並在其中發揮充分的調控作用。與此同時,人們選擇市場經濟本身,就是為了更好地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此,在人們選擇市場經濟的目的中,就已經包含了道德上的根本要求。市場經濟不是目的,而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在當代社會,經濟活動的日益復雜性、廣泛性和頻繁性越來越顯示出道德對社會的深刻影響。因而規范經濟行為不僅成為法律頻頻涉及的熱點,也成為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市場經濟需要道德的支撐,道德規范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定。 第三,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相互促進、共同生長。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歸根結底是由經濟決定的,經濟的發展必然引起道德觀念的變化和發展。從人類道德發展的大趨勢看,道德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趨於進步的。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不斷得到完善,社會主義道德必然日臻高尚。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存在和發展將日益成為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基本原則的新的社會主義價值體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弘揚這種社會主義的價值精神又成為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內在要求。 因此,我們不應該單方面注重經濟建設或道德建設,他們應該統合於具有中國特色市場經濟建設的大環境下, 我們所要建立的道德體系,應當是適應和促進市場經濟發展,同時又引導和超越市場經濟的。道德建設要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相適應,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和健康發展提供動力支持。而經濟的建設也應該是在道德體系所容許的范圍內有序有度的發展。
記得採納啊
Ⅳ 市場經濟與人民道德誰更重要
當然是人民道德,如果沒有道德,要經濟幹嘛????能發展的起來么????為什麼商人要誠信???不能作危害人民的產品,就是道德啊,我覺得只有有道德了才會發展別的事情,沒有道德什麼都做不好
Ⅳ 談市場經濟與道德經濟的關系
市場經濟受兩個規律制約;即道德規律和經濟規律的雙重製約。道德規律是根本規律決定經濟規律發展,而經濟規律是道德規律的現象說。沒道德人就沒有道德的經濟;人的道德覺定著經濟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狀況。
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道德的關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鄧小平理論體系中極具創新意義的組成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發展。依據這一理論,黨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進行了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前無古人的探索。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商品化的商品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競爭性和開放性等一般特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實現優化配置的一種有效形式。
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
長期以來,不論是馬克思主義者,還是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家和學者,都把市場經濟看成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經濟形式,強調市場經濟只能與私有財產制度相聯系,認為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是根本對立的,從而否定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存在與發展的可能性。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對這一傳統觀念的突破,使我國的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一要發展生產力,經濟體制改革是必經之路。
要發展生產力,就要徹底拋棄哪些使生產力發展成為桎梏和束縛的體制,進行大膽的改革,才能有效促進生產力發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正是鄧小平提出搞市場經濟的根本出發點。
鄧小平曾經指出:問題是用什麼方法才能更有效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過去一直搞計劃經濟,但多年的實踐證明,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
我國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照搬蘇聯模式。所謂蘇聯模式,就是在斯大林時期,比較完整的計劃經濟理論、計劃經濟思想指導下的蘇聯的經濟體制。這些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也包括對我們國家的影響。把計劃經濟看作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徵,把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等同起來,限制和否定市場的作用。我們不能否認,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在百廢待興、執政黨威望崇高、人民群眾的政治熱情空前高漲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因為有利於快速動員社會資源並集中用於關鍵部門的重點建設,而在促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和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使我國的經濟發生巨大的變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條件的變化,我們社會主義初期建設任務的完成,我國的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經濟聯系日益增多,計劃經濟體制的那種決策高度統一排斥市場作用,只靠行政命令配置資源,搞平均主義的弊端日益暴露出來,最終導致國民經濟停滯不前。
在計劃經濟體制上,一方面是統的狠,限制了地方和企業的主動性,限制了企業的活力;
另一方面是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管理者和生產者的積極性都不能很好的發揮。這兩方面都是對生產力的束縛。要擺脫束縛,必須通過改革,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經濟體制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Ⅶ 市場經濟與道德的關系
市場經濟與道德的並不是互斥的。
市場經濟應該是道德的經濟,當缺失適當的專道德力量的引導,整個社會屬傾向於投機取巧而非去創造社會價值,那這個的社會的經濟也是無法得到長久的正常的發展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社會道德觀也必將產生新的內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順利發展,也要求全社會各方面樹立新的道德觀。
論語上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愛財也必須恪守道德觀念,取之有道。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既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又要高度重視和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真正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前進。也只有這樣社會經濟才能取得更為長遠的發展。
Ⅷ 市場營銷道德
市場營銷道德是和市場營銷倫理並提的。對企業而言,要在生產經營的同專時兼顧消費者利益屬和社會利益。組織應該確定目標市場的需要、慾望和利益,然後再以一種能夠維持或改善消費者和社會福利的方式向顧客提供更高的價值。
1、要求在營銷中考慮社會和道德問題。如:希望工程,環保產品,助殘,幫助再就業,回報社會等。
2、不能將自己的利益凌駕在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利益之上,甚至不惜製造假冒偽劣產品,損害消費者利益,破壞生態環境。
3、營銷的道德還要求關注消費者的長期利益和需求的滿足程度。像只顧短期利益,或造成誤時誤工誤事或心情不好等,雖沒有直接坑害或欺騙消費者,也屬不道德的營銷。
Ⅸ 簡要說明市場經濟為什麼需要道德誠信和怎樣做到道德誠信。
首先誠信是市場主體實現自身經濟利益的保障。馬克斯韋伯指出市場經濟所要求的是最為非人格化的、實際的生活關系是只認物而不認人即人們在市場交換中所結成的共同體是不以血緣親戚或結拜兄弟關系為前提的。那麼人們在市場交換中彼此相互認同的根據又是什麼呢交換夥伴合法性的保證最終是建立在雙方一般都正確假定的這樣的前提之上的即雙方的任何一方都對將來繼續這種交換關系感興趣不管是與現在這位交換夥伴的關系也好也不管是與其他交換夥伴的關系也好因此會信守業已做出的承諾的至少不會粗暴違反忠實和信譽。只要存在著這種興趣這條原則就適用誠實是最好的政策。
Ⅹ 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的關系
一般意義上的經濟與道德關系問題自古有之,只是如今尤甚。「中國先秦時期儒、墨兩家的義利之爭,西方古典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和康德關於德與福的關系探究,都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這一主題和觀念。」然而,自市場經濟誕生以來,關於市場經濟與道德之間的關系,有了更深層次的研究。總的來說,大致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以道德淪喪和道德失范為代價的,這也就是所謂的道德「代價論」。在這種觀點看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失范及道德滑坡是不可避免的現象,而這正是由於市場經濟和道德之間存在著異質性而造成的。這種觀點認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必須以犧牲道德進步為代價。
第二種觀點則認為市場經濟與道德是一致的,市場經濟就是道德經濟,道德是市場經濟的內在需要,市場經濟以其自身的內在價值尺度和外在價值評價共同構成了其特有的道德維度,而這與西方市場經濟理論的開門鼻祖——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命題是相一致的。「可以這樣認為,西方早期市場經濟的經濟思想和道德思想,在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命題中,既得到了充分體現,又得到了完全統一,斯密是它的經濟思想和道德思想,在目標上,甚至在基本運行機制上,互相貫通,合而為一,他創造的是一元論,而不是二元論。經濟理論和道德理論的高度一體化,這是斯密的理論能夠獲得成功並對西方社會發生巨大影響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