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注碑
『壹』 老子道德經幢的老子及《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版本眾多,有130多種。易縣的石刻道德經幢,是校譯老子《道德經》年代最早的重要實物資料,是中國存較好,年代較早,且形體最大的石刻道德經幢。為了便於保護,1986年河北省文物局撥專款,在其上建四角碑亭一座,2001年上半年又重修了碑亭。 李唐一朝,「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成為國家政治基石。據《資冶通鑒》記載,在唐朝的幾代皇帝中,唐玄宗李隆基尤崇道教,對老子傳下來的五千言《道德經》也分外隆遇:開元21年,親自對道德經予以注釋,頒布全國,命各州縣鐫刻,供人誦讀;開元25年正月,又在朝中「首置玄學博士」,每年都像科舉中的明經科一樣考試,推崇以老子《道德經》為宗首的道家學說。也就是在「置玄學博士」的第二年,易州刺史田仁琬「奉敕令」建造並豎立了這座道德經幢。
田仁琬曾做過5年易州刺史,開元28年2月遷官新疆。他在易州任期內,「簡而能斷,布政優優,化人成俗」,當他調離時,當地官民傷心而泣。田仁琬調走8個月後,即公元740年10月,易州官民經請示朝廷恩准,特立《田仁琬德政碑》(立於保定古蓮花池)以紀念其政名官聲。書寫者蘇靈芝是唐開元、天寶年間著名書法家,陝西武功人,公元750年前後,曾任易州錄事參軍。其筆力遒勁端莊,飄逸中不失勁美,堪與同時代書法大師北海李邕和平原太守顏真卿相媲美,被歐陽修譽為「唐代著名寫碑手」。當時有人評論蘇氏書法「視北海(李邕)則加庄,視太守(真卿)又多雋」,後世則稱他「兼具顏筋柳骨而自成一家」,可見其書法造詣已臻化境。蘇靈芝書法傳世作品並不多,但他寫的易州《鐵像頌碑》、 《夢真容敕碑》、 《田仁琬德政碑》及范陽《憫忠寺寶塔頌》等碑文,歷來被稱為精品,已全部列為國家級文物。 經幢高約七米,以亭覆庇,由頂、身、座三部分組成,八面棱形,分為三截。一至七面,陰刻楷書《道德經》原文及玄宗皇帝對《道德經》的逐句注釋。第一面開頭陽刻篆書「大唐開元聖文神武皇帝注道德經一部」十六個大字,每個字高十點三公分,寬十一點二公分。第八面上部,書寫「大唐開元二十七年,歲在單閼月中南呂五日乙丑,皇五從弟中散大夫使持節邢州諸軍事守邢州刺史上柱國質建」句。第八面的中部,為大宋端拱元年(九八八年)邢州軍事柱國何纘撰文、盧華書撰、李思順鐫刻的「重修邢州龍興觀道德經台記」。第八面的下部,為清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年)十月師段圻觀所寫之《記》並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邢台縣縣長苗作新為募資修台建亭事所寫之《記》。
『貳』 老子故里的鹿邑太清宮有怎樣的歷史淵源
河南省鹿邑太清宮位於鹿邑縣城向東,被譽為老子故里,它和老君台一起構成了鹿邑老子文化的主要內容。
據史志記載,165年,漢桓帝劉志派遣中常侍管霸來鹿邑建造了寺廟,名為老子廟。
620年,李淵為了方便自己對天下的統治,抬高自己家族的地位,就按照積善行的建議,把老子認為自己的祖宗,在老子廟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建,據記載,當時的老子廟規模就如同王宮一樣,是李家的皇室家廟。
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且重新建造了「紫極宮」和「太清樓」,將廟名改為「玄元廟」。
到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太清宮的規模達到了鼎盛時期,佔地近60萬平方米。廟內的建築排列井然有序,太清宮被稱為前宮,祭祀老子,洞霄宮稱為後宮,供奉著老子的母親。
自從建廟以後,歷朝歷代都在太清宮立有碑刻,保留下來有20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和元「太清宮執照碑」「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所刻的碑文是唐玄宗對道德經的釋文,位於主殿太極殿的東側,碑高約4米,寬1米,厚0.5米,此碑刻距今大概已經有將近1300年的歷史了。碑身四面刻有1122個隸書字體,是唐玄宗對於《道德經》的注釋文。石碑左右兩側為文人的題詠。
元朝著名道士邱處機被元朝皇帝尊稱為國師,因為受邱處機地影響,元朝皇帝對漢文化特別是老子的道家思想十分尊崇,元朝皇帝統一中原不久,就下了兩道聖旨對道家思想地發祥地鹿邑太清宮進行保護。
鑲嵌在太極殿正牆西側的這塊石碑是元朝於1260年頒布的太清宮執照碑。該碑高0.6米,寬0.9米,碑文為楷書,滿行13字。
碑文內容包括4個方面:一是中央政府頒給的;二是規定了太清宮所屬界地的大小,即「每一面寬10里,四面計40里」,也就是說太極殿周圍25平方千米的土地都屬太清宮宮觀所有;三是規定了這25平方千米內的所有田地、園果樹木盡歸太清宮宮觀所有,諸人不得爭執;四是說明南北宮,也就是太清宮和洞霄宮以會仙橋為界。
在老子生地的鹿邑太清宮,有許多的碑刻,雖然這塊碑不大,但價值很高,它以皇帝詔令的形式規定了太清官的大小及上面土地園木果樹的不可侵犯性。
太清宮太極殿前的兩株古柏,就是聞名遐邇的丹桂古柏。傳說是老子親手種下的,已經有2500多年歷史了。由於是老子親手種,再加上是李氏唐王朝的祖先,所以很多文人墨客在游覽過太清宮後,都會對這古樹進行記述。唐玄宗為此專門下詔:
瑞木表靈,奇文自現。用彰大慶,以福洪圖。配五德於易經,迎萬葉於休運。宣城告謝,仍付史官。其檜片藏於內庫,兼賜諸王宰輔及道眾。
這兩棵古柏,雖然一樣高,但是西面一株枝繁葉茂,若虯龍盤旋,雖然看起來乾瘦,但是卻仍然有新的枝芽萌發。為什麼會這么乾瘦呢?
據說在唐朝統一天下之後,李世民曾經派遣麾下的大將尉遲敬德前往拜祭,尉遲敬德下馬後就直接去殿內進香了,他的衛兵把馬拴到了這棵柏樹上,馬餓了,就把樹皮給啃掉了,但是這棵古柏卻並沒有死,依然生機盎然,而沒有被啃的那一棵,很明顯的要粗壯很多,兩棵樹東西交相輝映,引來眾人一陣陣圍觀,是太清宮最重要的一處景觀。
老子所創辦的道教講求陰陽,而這個院子中的氣場很重,就連這兩株古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很多年前,曾經有人用鐵鋸鋸掉了樹上的一根枝丫做小板凳,可是他發現,這棵樹的年輪極像八卦圖中的陰陽魚。
這個人非常訝異,覺得觸動了神物,於是趕緊跑到老君像前拜祭。這兩棵一大一小的古柏正體現了老子的對立統一思想。
鐵柱俗稱趕山鞭,一根在太清宮,還有一根在紀念老子遺跡的老君台上,是紀念老子之物。據記載,老子主要負責周朝的守藏室之史,按照規矩,大臣們上殿議事的時候,必須站著,但是老子記錄天子言行的時候,既要站立,還要寫字,真的是太累了。
於是周天子下令在朝堂內建造了一個鐵柱子,讓老子倚在上面寫字,不僅減輕老子的勞苦,還彰顯了對史官的尊重。
當然,也包含了蒼天厚土,定於一柱的意思,到了後來,凡是國內外供奉老子的宮觀都有這樣一根鐵柱,逐漸成為了紀念老子的標志。
望月井也是太清宮內的一個標志性建築,每到農歷八月十五這天,天空中圓圓的月亮總是能夠投影到望月井的正中央,正應了「天上月是水中月」的古詩意境。
而周圍的許多水井,哪怕是相鄰的水井,也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奇觀,不明所以的百姓們都認為這是老君爺顯靈了,所以就更加虔誠地拜祭。
鹿邑太清宮前的石牌坊
『叄』 請問哪個道德經的注釋版本比較好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很難回答。因為不知道您對《道德經》的認識是什麼,而且人們對《道德經》的看法不盡相同,有人從修道方面解釋,有人從治國方面解釋,專家們都從自然哲學角度解釋……,其原因是沒有弄清《道德經》寫了些什麼,受眾是誰?
如果要問哪個注釋版本比較好,能否理解為哪個版本忠實於《道德經》的主旨。關於《道德經》的定性我是這樣認為的:
《道德經》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認識尚不統一,有人將其奉為道教經典;有人視為兵書;有人視其為自然哲學著作;有人視其為治國的書。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要看其內容,如果81章統統與某個問題有關,那麼全書探討的就是這個問題。
先看《道德經》整體構架,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象、數、理」三個方面、重點從「理」上發展和解釋了中國自然哲學《易》的哲學思想。老子對《易》經的研究就此打住,應該叫做「易傳」,但是老子沒有就此打住,還接著向下討論。老子之所以還要探討下去,是要把中國自然哲學思想引入組織管理領域,因此就有了《道德經》第二部分——組織管理思想的專述。老子援引自然之道詮釋組織管理之道(本體),以自然之德說明組織管理之德(現象、形式與方法),目的是引導領導者樹立正確的管理觀。組織和領導者都是管理的承載者(西方管理學稱之為管理主體),組織活動要靠人去實施,因此組織領導人就成了管理關鍵環節,領導人的人性以自然人性即生物本性為基礎,通過修煉提升為具有人倫性的普通人性,再進行二次修煉提升為領導人的人性。之所以研究人性,因為人性是為人的根本,而為人是處事的根本。社會對不同類別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對普通人的人性要求是相對利他,對領導人的人性要求是完全利他,因此,領導人的人性和組織(法人)的要求能否一致,能否100%地保證組織職能發揮又成為需要研究的課題之一,於是就有了《道德經》第三部分——領導人的為人之道和為人之德。
綜上所述《道德經》根據《易》經天人合一思想,探討了宇宙、世界、管理、管理主體的本體和存在,建立了中國人的宇宙觀、世界觀、領導者的人生觀和管理方法論。《道德經》全篇81章無一不是圍繞這個靶標進行討論,從總體上看老子的《道德經》屬於應用哲學范疇,是真正意義上的「管理哲學」。
我是搞管理工作的,我寫了一本《管理之道詳解》,結合管理工作對《道德經》原意逐章逐句進行了解釋。在工作中我一直以老子管理思想作為指導,的確達到了員工自動自發工作,領導開心管理的境界。老子管理思想在我這里,從不少企業管理實踐中得到了實證。如果你想了解管理方面的注釋本哪個最好,我可以自薦。
『肆』 老子校釋和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哪個好
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校釋》是以比較古老的《老子》文本為底本,注文同時保存了某些版老子古意,並代表三國權魏晉玄學思想,因此是《老子》一書最重要的注釋之一,也是研究王弼思想的重要著作。樓宇烈先生以浙江書局刻明華亭張之象本為底本,參校數十種重要版本及相關徵引著述,是目前唯一,也是最精審的有關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校釋》校勘注釋本。
《老子校釋》本書以唐景龍二年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文為主,參考石本、敦煌本、舊抄本、佚本、正統《道藏》本諸刻本共100餘種,從事校勘。本書系據龍門聯合書局1958年版重印。
實際上《老子注譯及評價》最好。本書吸收了歷代研究《老子》的成果,對《老子》作了詳細的注釋與分析,並加以今譯,對前人的《老子》註疏也給予了評介,書後附錄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的釋文和《老子》校定文以及參考書目等有關資料,是閱讀和研究《老子》的重要參考書。
『伍』 『皇精』碑是什麼碑刻
你好,能把具體碑文或者文字摘抄上來一段嗎?
就我所理解,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皇清經解》,是儒家經學的一個集解。因為是清朝皇家編書,所以要加皇字,後來不知怎麼的,以訛傳訛,就來了個皇精經解。
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四皇精注」,這是說《道德經》的,你看看是這個意思嗎?如果是的話,我再給你往下解釋。
『陸』 請推薦一本帶注釋的《道德經》的書籍,謝謝
最有名的就是王弼的《道德經注》。
目前學術界比較公認的是中華書局出版的由回樓宇答烈 校釋的新編諸子集成叢書:《老子道德經注校釋》。
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是以比較古老的《老子》文本為底本,注文同時保存了某些老子古意,並代表三國魏晉玄學思想,因此是《老子》一書最重要的注釋之一,也是研究王弼思想的重要著作。樓宇烈先生以浙江書局刻明華亭張之象本為底本,參校數十種重要版本及相關徵引著述,是目前唯一,也是最精審的有關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校勘注釋本。
『柒』 太清宮的道德經注碑
「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碑文是唐玄宗對道德經的釋文,為文物之珍品。該碑位於太極殿前神道東側,立於唐天寶元年,即742年,碑高3.7米,寬1.2米,厚O.36米,碑首為半圓型,首身一石,碑身四面刻字,正反兩面為正文,每面22行,滿行51字,隸書字體,左右兩側為文人題詠。碑文內容為唐玄宗李隆基對《道德經》的釋文。一、這通碑是現存碑刻中最早的。從東漢桓帝時大臣邊韶來拜謁老子立碑時算起,太清宮歷史上有許多碑刻,因為年代的久遠以及兵燹匪患等原因,絕大部分碑刻都毀掉了,只有極少數的碑刻留存了下來。這塊碑刻是留下來的近20通碑刻中立碑年代最早的,太極殿前牆上的碑刻是元代的,神道東西兩側的碑刻為金代,清代的,而這塊碑是唐玄宗時期的,距今已近1300年了。
二、這通碑是皇帝對《道德經》的注釋文,是後世認識唐玄宗與老子《道德經》,唐朝與老子及道教關系的好教材。在中國歷史上,皇帝注釋《道德經》者有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等幾位,但以立碑和親筆注釋兩種形式註解《道德經》的只有唐玄宗一人。
唐玄宗等幾位皇帝註解《道德經》,為後人研究《道德經》提供了新的視角,他們同學者、文人註解《道德經》不同的是,皇帝們註解更多的是從治國理政上去闡釋。由幾位皇帝註解《道德經》來看,《道德經》中含有豐富的治國理政的思想。除了多位皇帝對《道德經》進行御注外,註解者中還有歷朝歷代的學者、官員、道士、儒家人士、法家代表、軍等等,如唐朝的魏徵著有《老子注要》,北宋王安石著有《老子注》、司馬光著有《道德真經論》、蘇轍著有《老子解》、趙孟顓著有《老子道德經》,明代李贄著有《老子解》,清代王夫之著有《老子衍》、紀曉嵐著有《老子道德經校訂》、嚴復著有《老子道德經評點》,至於民國以來名人註解《道德經》的更多了。
三、此碑還是了解太清官這個地方地質地貌的好教材。此碑建於唐朝,公元2002年以前,此碑在地面以上僅露碑頭尺許,碑頭大部、碑身、碑座都被埋入地下。而此碑初建時應建在地上,也就是說,1300年來,太清宮這個地方,地面整體增高了整通唐碑的高度。為研究這個地方的地質地貌和河流水患史提供了一個佐證。
這通唐碑歷經1300年的風風雨雨,風雨剝蝕嚴重,碑文已有一半模糊而不可辨認了。即便如此,仍是文物中之珍品,即便從純書法的角度講,正文的隸書字體,也有極高的書法價值。
太清官建祠1800餘年來,歷朝歷代都在太清宮立有碑刻,除現存20通外。其它雖然因年代久遠,風雨剝蝕以及兵燹匪患等原因不存在了,但所幸鹿邑古縣志尚錄存有其它30餘通碑刻的碑文。同地上現存碑刻相對應,是研究太清官興衰史和道家、道教在歷朝歷代地位彌足珍貴的文獻或實物。講到唐玄宗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唐玄宗皇帝親筆御注《道德經》和唐高宗李治皇帝親來老子生地謁拜之事也需要交代一下:
唐玄宗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偉大的皇帝,繼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之後,他把唐朝帶領到了極盛,即開元盛世,這主要是因他遵循老子的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他一生都在關注、研究、推廣、宣傳老子,除了以上講到的以外,還有一點,就是他一生中兩次對《道德經》進行注釋,又創下了中國歷史上皇帝的一個之最。以後還有宋徽宗趙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福臨等皇帝註解《老子》,但都是註解了一次,而唐玄宗註解了兩次。
第一次是在開元二十三年(735),玄宗皇帝50歲時,他總結前半生讀老、拜老、研老心得,親筆著下了《御注道德真經》一書。唐玄宗在為第一次御注寫的序中指出:「每因清宴,輒叩玄關,隨所意得,遂為箋注,豈成一家之說……,今茲絕筆,是詢於眾……」意思是,我每次在和大臣們一起簡單用餐的時候,就常常詢問和交流一些學習《道德經》的知識和心得,就把自己學習的心得和體會寫下來,就這樣,關於《道德經》的箋注就完成了。
第二次是在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他70歲時,又寫下了《道德真經疏》一書。也就是在這一年,久享歌舞昇平的李唐王朝突遭巨變——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叛亂)爆發。歷經百年的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二個黃金時代(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時期、武則天統治時期、唐玄宗李隆基開元盛世時期)結束了,唐朝開始走下坡路。也就是在這一年,在鹿邑發生了一件為整個唐王朝所注目,並令鹿邑載入史冊的事。安史之亂爆發,國遭大難,萬年雪崩,貴胄重臣,聞風鼠竄;可是真源(鹿邑古縣名)縣令張巡(南陽人),一介文弱書生,七品微官,卻率千餘猝合之眾,扼敵要道,盡忠竭智,苦鬥至死,用溫熱的血,寫下了一曲名將贊歌。
正是由於張巡艱苦卓絕的孤軍抵抗,阻止了安祿山軍隊南進的步伐,削弱了安祿山叛軍的力量,也保住了唐王朝江淮以南一帶,使朝廷財源不竭,為唐王朝重組力量提供了財源准備和時間准備,功勞至大。所以到唐宣宗李忱時,下令給功臣畫像,供於朝廷,在這一次,真源縣令張巡的名字得以位列眾多重臣名將之間。
唐玄宗時期還有一件同鹿邑同老子有關的事。在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即玄宗第二次註解《道德經》的頭一年,也是安史之亂爆發,真源縣令張巡在太清宮老子像前痛哭並率眾誓師抵抗的頭一年,大詩人杜甫來到鹿邑太清宮朝拜,並寫下了1200字的《朝獻太清宮賦》,並篆刻立碑於太清宮。該碑現已不存,但在清康熙年間尚存,只是碑文已模糊不清了。所幸《康熙鹿邑縣志》上錄有全文。
第二個需要記述的是唐高宗李治於乾封元年(666)親來鹿邑謁祖拜庭這件事了。
《舊唐書.高宗本紀》載,高宗皇帝於乾封元年「二月 己未,次毫州,幸老君廟,追號日太上玄元皇帝,創造祠,堂;其廟置令、丞各一員。改谷陽縣為真源縣,縣內宗姓特給復一年」。同北宋真宗皇帝來老子生地祭拜比起來,國史書上記載要少一些,不過內容並不少。
據史料記載,高宗的這次離開長安東來拜祖是武皇後(武則天)提議的,而且是在游歷泰山後來的太清宮。目的是拜謁祖庭和祖先,後世可以想像祭拜隊伍和規模氣勢都應當宏大。史料載,高宗來鹿邑時百官儀衛,延長數百里,此說固有誇張成分,但祭拜之隆重熱烈和規模之宏大 當是可以想見。這是唐朝時關於老子和其生地發生的幾件大事。
『捌』 中國歷史上有哪四位皇帝為老子《道德經》做過注
中國歷史上有四位皇帝為老子《道德經》做過注 他們分別是:唐玄宗李隆基, 宋徽宗 趙佶 , 明太祖朱元璋,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