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學於

法學於

發布時間: 2022-01-15 23:15:46

① 對法的專業認識

我剛上大學的專業是國貿,大二轉了專業:法學

如何看待「法學」這個專業?既愛又恨,文科生的無奈選擇
初接觸到法學專業,主要源於兩個地方,其一是認識的法學專業的學姐給我描述的法學專業學習難度之低,平時課業不繁忙的「假象」。

其二是上了一門法學院老師的選修課,這門選修課是關於中國法文化的,本是抱著掙個學分的態度隨便上上,但是這隨便一聽便深深的讓我對其著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法文化讓我在歷朝歷代中感受到法律的存在意義與作用。

各種法律案子的解讀讓我對於法律有了一種新的認知,原來法律可以兼具人情,在人情社會的中國發展越來越成熟。

正是這兩個方面的原因讓我在轉專業的時候毅然選擇了法學這個專業。

如何看待「法學」這個專業?既愛又恨,文科生的無奈選擇
在未真正接觸法學之前,我對其認識也與大部分一樣,認為是懲治殺人、強奸、放火等窮凶惡極之人的正義女神;是TVB里年收入百萬的能言善辯的精英律師;是一堆板上釘釘的條條框框,不容人情,是夜晚點燈苦背成千上萬條法條的法學生;是大學講台上的一群地中海老師。

關於法學我有太多認知,總的來說我對於法學是一種肅然起敬,敬而遠之的印象,只能是想想吧!

如何看待「法學」這個專業?既愛又恨,文科生的無奈選擇
正式成為一名法學生後,我覺得自己越來越喜歡法學這個專業了,真可謂一入法學深似海,海里太美麗了,我不願出來。

與之前的專業(國貿)相比,法學專業的課堂生動開放,大家暢所欲言,不同思想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大有一種百家爭鳴的情景。

如何看待「法學」這個專業?既愛又恨,文科生的無奈選擇
經過一學期的學法經歷,如今我對於法學專業的認識也與此前不同,只有作為一名真正的法學生,才能深刻地體會法學的痛與快樂。

快樂是學習法後能夠在看一個問題時立刻反應過來這是否符合法律規范,也能夠在身邊的人有法律困惑時能夠及時提供法律幫助,更是學法後自身人格的提升,學法後,個人的思維有很大的變化,為人處世時的嚴謹認真,一絲不苟,對於規則的遵守,我想這也是一個合格法律人的基本操守。

痛苦是一條又一條相似法條的區分,是此罪與彼罪的判斷,是為期半個月的考試期的熬夜復習,是字字死摳的調解書,答辯狀的練習。

如何看待「法學」這個專業?既愛又恨,文科生的無奈選擇
法學源於古代,發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這上千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完善,法學是時刻在進步的,法學既源於社會,又服務社會。

法學的存在一是起到預防犯罪的作用,各種法條的樹立讓人們知道可為與不可為,二是起到懲治的作用,讓不可為卻為之的人受到應有的懲罰,三是維護公平的作用,為受害人聲張正義。

從整體來看,法學的各類分支法律,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法律的存在既能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讓社會和諧穩定,又能保證社會市場經濟秩序地良好運行,還能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讓整個社會良好運行。

今天,中國的法律也在越來越完善,不斷修改以適應時代的發展,法治中國的建設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法律的作用,作為一名法學生,我也通過希望學習法學,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法律人,運用法律知識為這個社會增添一份正義。

② 法律源於人的自衛本能含義

法律是社會社會秩序的最低保障線,是社會的人們為了達到保護自身權利不受侵害而制定出的保護自身(自衛本能)的工具。

③ 是否法律高於道德

法律並不能說高於道德,法律應該和道德是相輔相成的。並且道德的涵蓋面大於法律。法律比較生硬滯後,道德更加貼近現實。道德是對法律的補充。 在何為罪,何為非罪,何為公正,何為不義這個最為重要的問題上,法律必須藉助道德判斷。為什麼侵害他人權益必須受到懲罰,故意殺人必須判處死刑而不是終身監禁,為什麼搶劫罪的起刑要比盜竊罪來得重,這些問題是再怎麼用邏輯推理也是說不清楚的,最終只能來源於立法者的道德判斷,來源於公眾對公共利益的主觀評價。其實,就算是法律處處標榜的公正一詞,歸根結底也是一個道德規范,其內容也不可能由理性推理獲知,而只能是社會基本道德律的體現。
事實上,法律本來便與道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應以後者為基礎。任何一種法律,如果想獲得公眾普遍而自願的認同,就必須遵循和體現一個社會的基本道德律,就不能無視絕大多數民眾的道德共識。否則,這樣的法律只能是少數精英自身利益的體現,談不上理性,更談不上公正。那種認為法律高於道德,司法應免除一切社會輿論影響的觀點不僅是無知的,甚至是虛偽的。持有這一觀點的人,不是自詡為先知或哲學王的「天才」,便是試圖以一己之私替代大眾公益的「權貴」。承不承認公眾的道德評判是立法、執法和司法的根本,乃是民主制度和專制制度的核心差異!
在現代社會,法律顯然是重要的,有著道德所不能替代的功能,但這僅僅是由於一些基本的道德律對於維護社會的和平與秩序是如此重要,以至於必須依靠國家的強制力予以保障。在任何時候都絕不可以依法治國為借口,忽視甚至蔑視那些民眾千百年來一直默默遵循,而在特定情境下又能激起海嘯般公眾輿論的道德准則。最好的折衷之道是,在立法上盡可能地反映絕大多數公眾所信從的基本道德律,在司法上將基本道德律和程序正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法治同時具備一般理性與基本道德的雙重特性。

④ 法律等於政治家嘛

法律不等於政治家。
法律與政治都是人類社會的歷史現象,都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政治也是法律的重要環境之一,由於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所以政治在上層建築中處於主導地位,因而法律總要反映並服務於一定的政治,實現一定的政治要求,政治的變化和發展,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法律。這種影響作用特別表現在國家對法律的作用上。國家決定法律的性質和屬性。有什麼性質的國家,就有什麼性質的法律。
就社會主義國家而言,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建立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法律權威以及法制力量的源泉,它還決定著法制的根本性質、利益內容和目標追求。在今天,應當把民主放到民主政治這樣一種現代政治類型中來認識。民主政治是一種與專制政治相對立的現代社會的政治形態。民主政治對於法律的作用是十分顯著的,表現在:
第一,民主政治直接賦予法律以民主的內容。民主政治是民意政治,即人民意志高於一切,公民與國家的關系、政府的產生、政治決策等等都經過「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由民意來決定。在實行民主政治社會里,法律的內容必然會體現並保障這一系列民主原則和制度。
第二,民主政治直接決定法律的政治地位乃至在整個社會中的最高權威地位。民主政治是法治政治,它能夠確立法律的最高權威,一切人、一切組織均服從法律,同類主體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沒有特權,從而保障國家權力和公民自由合理地實現。
第三,民主政治決定法律的民主功能。民主政治是有限政治,這就是說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的行為均受法律的約束和限制。法律的功能一方面是限制政府權力的擴張和濫用,另一方面是引導公民參與政治,使其政治自由實現在合理的秩序范圍內。在民主政治社會里,法律的這兩方面的功能缺一不可。
第四,民主政治決定法律是以程序為實施方式和制度基礎的。民主政治是程序政治,即一切政治活動都是遵循一定的規程而進行的,公開的、有規律的和可預測的。重視政治程序的社會勢必也重視法律程序,把程序作為法律實施的方式,作為建立法制的制度基礎。
民主政治靠我們不斷地去建設,特別是依靠政治體制的改革去克服現行體制中的弊端。同時,民主政治也要求社會成員能夠明確意識到自己是社會主人,是一個公民,而不是一個臣民,也就是說要有現代公民意識和公民能力,這種公民意識和能力包括:獨立意識和能力(在社會生活中的獨立地位和人格)、民主意識和能力、權利意識和能力(含義務意識)、參與意識和能力、法治意識和能力等等。公民意識和能力對於法律的實施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⑤ 法律相關口號

法治宣傳標語

、維護法律秩序,爭做守法公民。

2、遵紀天地寬,守法日月長。

3、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讓人民群眾共享司法改革成果。

4、人生道路千萬條,學法用法第一條。

5、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

6、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7、合法收入心安理得,非法斂財寢食難安。

8、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

9、忽視法制吃苦頭,依法經營有甜頭。

10、建設法治咸陽,提高執政能力。

11、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

12、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社會穩定。

13、講事實,講法律,文明接待,視民如己;拒權錢,拒**,公正立案,清明似水。

14、弘揚法治,崇尚文明,做誠信守法好市民。

15、依法規范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

16、加強法制宣傳,為建設法治咸陽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17、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基本要求。

18、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19、堅持依法治國方略,建設民主法治國家。

20、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確保人民群眾身心健康。

21、普及法律知識,構建和諧社會。

22、積極開展法治荊州建設,提高全市法治化水平!

23、做人誠為本,處世德當先。

24、以人為本,執法為民。

25、法律意識心中有,幸福生活保長久。

26、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27、依法行政,建設法治**。

28、書到用時方恨少,法到用時不嫌多。

29、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辦事。

30、學習宣傳憲法,推進民主法制建設。

31、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

32、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進依法治市進程,建設社會。

33、法律知識進農村,依法辦事促和諧。

34、深入推進「法治咸陽」建設,全力打造「法治城市」品。

35、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

36、實行依法治國堅持執政為民。

37、和諧咸陽以民為本,科學發展以法為基。

38、依法行政,建設法治**。

39、增強憲法意識,推進依法治區。

40、堅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結合!

41、依法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

42、大事小事依法辦事,大節小節清廉為節。

43、金山,銀山,法治是靠山。

44、弘揚法治精神,促進社會和諧!

45、青少年學生要從小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品德!

46、遵紀守法,做對社會有益的人。

47、提高公務人員法律素養,促進法治**建設。

48、弘揚法治文化傳播法治文明。

49、強化法治理念,共建和諧咸陽。

50、學法人人受益,守法處處和諧。

51、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⑥ 知律法於心,守法律於行什麼意思

是指思想上既要有知法的理念,更要有遵紀守法的具體行為..

⑦ 法律格言

一、管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制、國家轉型的關鍵時期,諸侯各國的思想家進行著激烈的思想大論戰。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學派在治國方略的選擇和運用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中核心的是法家的「德治」與「法治」之爭,而最早提出「法治」主張的思想家是時任齊國國相的管仲。管仲推行了一系列社會變革措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治國理論,即以法治國的主張。作為法家的重要代表之一,管子的思想豐富而有影響力。《管子》主張以法治國,執法公正,同時,也非常重視「德」對民眾的教化功能,充分認識到人民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德治與法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管子》治國理民的思想方略。
1、「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管子·明法解》)
釋義:法是治國的標尺,是社會的客觀准則,如果沒有法,國家就將混亂不堪,人們的行為將沒有規矩約束,法之所以這么重要其根據在於法本身是公平正義的。
2、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於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管子•任法》
釋義:這是對周朝「刑不上大夫」、「刑有等級」制度的巨大挑戰,他要求君主和官吏在適用法律上要「不知親疏、遠近、貴賤、美惡,以度量斷之。」因為法律是公平的,法在根本意義是代表國家的整體利益的,是統一天下的最高標准。管仲將法律稱為「公法」,認為法具有最高權威,具有普遍適用的價值功能,任何社會成員都不能置於法外,凌駕於法律之上。即使法自君出,但是法律高於意欲,君主也應帶頭遵守法律,君主不得隨意更改法律,也應有悟守法律的義務,並要求官吏和百姓同樣遵守法律。
3、法律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管子•法禁》
釋義:君主大臣和百姓平民同樣應當遵從法律。
4、「不知親疏、遠近、貴賤、美惡,以度量斷之。」《管子•任法》
釋義:法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標准,在法律面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5、「治國使眾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兩措,政不二門,以法治國」《管子•明法解》
釋義:作為法家先驅的管仲以尚法、重法而著稱,他反對西周把「禮治」作為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則,主張治理國家應當以法為依據,任法而國治,舍法而國亂。

6、人主之所以令行禁止者,必令於民之所好,而禁於民之所惡也。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惡死,莫不欲利而惡害,故上令於生利人,則令行;禁於殺害人,則禁止,令之所以行者,必民樂其政也」《管子.形勢解》
釋義:要立治民之刑、法,必先符合民情,為民所樂,才能「令行禁止」,可謂從心理上把握住了「治民」的要害。
7、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管子.版法解》
釋義:在國家的管理過程中,法是一種十分具體的工具。如何正確地使用法,直接關繫到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安危。要執法必嚴,執法公正。
8、法者,定分止爭也。
釋義:典出《管子•七臣七主》「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定分:確定名分。止爭:止息紛爭。法律中常用這個詞語表示確定物的權屬。
二、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范疇為基石的。

1、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為政。 《離樓上》!
釋義:只有善德不足以處理國家的政務,只有法令不能夠使之自己發生效力。意謂治理國家必須把行善政與行法令結合起來。
2、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釋義: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准則,沒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准則。假若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准則,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三、 韓非子是法家創始人,主張依法治國人人平等的原則。後來法家發展成霸道思想,與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演變出的王道思想,共同用於社會治理之道。韓非子生活於公元前3世紀,是戰國後期韓國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辭卻善著書。
韓非子生活的時代,韓國國勢日益削弱,他出於愛國心,屢次上書韓國國王,建議變法,主張統治者應當以富國強兵為重要任務;但國王並沒有採納。於是,他根據歷史上治國的經驗教訓和現實社會狀況,寫出了《五蠹》、《孤憤》、《內外儲說》、《說林》、《說難》等十餘萬字的政治論文,輯為《韓非子》一書。他的這些論文在韓國不受重視,卻傳到當時的強國秦國,很受秦始皇的喜歡。秦始皇舉兵攻韓國,韓國國王派遣韓非出使秦國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備重用,當時任秦國丞相的李斯是韓非子的同學,深知韓非子的才能高過於他,出於嫉妒,於是向秦始皇進讒言誣陷他。秦始皇聽信讒言,將韓非子投入監獄並毒死了他。
韓非子的主要著作《韓非子》是先秦法家學說集大成者的著作。這部書現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當時,在中國思想界以儒家、墨家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復古」,韓非子的法家學說堅決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韓非子攻擊主張「仁愛」的儒家學說,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個政策。韓非子提倡君權神授,自秦以後,中國歷代封建專制主義極權統治的建立,韓非子的學說是頗有影響的。

1、言無二貴,法不兩適。
釋義:除了君主的命令,沒有第二尊貴的言論,國家的法令不能同時迎合公私雙方。
2:一民之軌,莫如法;厲官威民,退淫殆,止詐偽,莫若刑。刑重,則不敢以賤易貴;法審,則上尊而不侵
釋義:統一人們的行為規范,沒有比法律更好的;整飭官吏,威懾民眾,消除荒淫怠惰的行為,禁止欺詐虛偽的風氣,沒有比用刑更好的。刑罰重,低賤的人就不敢侵犯高貴的人;法律嚴,君主就受人尊重而不被侵凌。

3、「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
釋義: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
4、「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釋義: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
5、黃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戰
釋義:沒有制度、規則、法治的約束,沒有人民的主權、治權,上下一日百戰的戲會沒完沒了地上演
6、故明主之治國也,明賞(釋義:明確地行賞),則民勸功(釋義:勸勉立功);嚴刑,則民親法(釋義:重視刑罰)韓非子主張實行嚴刑峻法。
7、故治民無常,唯法為治。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
釋義:治理臣民沒有永恆不變的常規,只有用法律。法律隨時代而變化則社會穩定,治國的措施適應社會現實,就會發揮作用。(法家眼睛向前看,主張變法)
8、行義示則主威分,慈仁聽則法制毀
釋義:表彰個人品行,就分去了君主的威勢;聽信於仁義說教,就敗壞了法制
9、明主之道,臣不得以行義成榮,不得以家利為功,功名所生,必出於官法。
釋義:英明君主的治國之道是,臣民不得因給私家謀利而得到功名,功名的取得,必須根據國家的法律。
10、峻法,所以禁過外私也;嚴刑,所以遂令懲下也
釋義:峻法是用來禁止過失、排除私心的,嚴刑是用來執行命令、懲罰臣下的
11、法不阿貴,繩不撓曲
釋義:法律不會奉迎顯貴臣子,就像墨繩不會避繞木頭的彎曲之處一樣。
四、法家另一代表人物商鞅: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
1、名言:一兔走,百人追之。積兔於市,過而不顧。非不欲兔,分定不可爭也
釋義:一個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對於集市上的那麼多的兔子,卻看也不看。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權已經確定,不能再爭奪了,否則就是違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2、 禁奸止過,莫如重刑,刑重而必得,則民不敢試,故國無刑民,國無刑民,故曰明刑不戮。行刑重其輕者,輕者不生,則重者無所至矣,此謂治之於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輕其輕者,輕者不止,則重者無從止矣,此謂治之其亂也
——《商君書·賞刑篇》

其他:
1、『刑為盛世所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清.紀昀《四庫全書·政法類·法令之屬按語》
2、有此上士,則必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東漢.虞延
3、懲其未犯,防其未然 長孫無忌《唐律疏議》
4、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
5、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所貴良吏者,貴其絕惡於未萌,使之不為非,非貴其拘之囹圄而刑殺之也 —— 西漢.桓寬《鹽鐵論》
6、 國不可無法,有法而不善與無法等——沈家本
上下5000年,中國的法律文化博大精深,歷朝歷代都有著名的代表人物和歷史事件。在法律思想上也是百家爭鳴。法律和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思想家也是法的大家,也是政治家。中國古代法律思想有很多,如:墨家的兼愛、非攻;儒家的德主刑輔等,至今仍對對中國政治思想產生著深遠的影響。中國法律思想的變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精神文明的自然承續。對中國古代法律格言的理解要去粗存精,有些內容已和現代的法治理念不相適應,要辯證分析。我提供的上述內容僅僅滄海一粟、掛一漏萬。建議 laoyang707可以讀一讀中國法制史和中國法律思想史這一類的書籍,那裡有很多關於這方面的知識。一般在法學本科的課程中都有這兩門課程的。
以上內容謹供參考。

⑧ 法律於道德的聯系於區別

法律是的道德的底線。(這是簡言之):違反了道德不一定違反法律,但違反法律一定違背了道德。違反道德不一定有強制力約束你的行為,或為此行為作出賠償,但違反了法律就一定有強制力約束你的行為,並要你為此作出賠償。

法理書上專門的一章,講述法律與道德的聯系與區別:

道德與法律都是一種意識問題,是人們意識產物,可以說人自己製造出來的。從某種意義來說,這些東西卻成為人本身的枷鎖。為何需要道德存在,為何需要法律存在,而這些卻是人的枷鎖。其實人與人之間的糾紛,相應道德和法律也會隨之產生,本質也是為解決一些問題不管是道德,還是法律,都有共同目的就是規范人的某種行為,從根本解決一些沖突問題。道德是立法內容的重要淵源,但是道德卻是高標准行為,而法律卻是每個人遵守的底線。道德問題解決方法一般是提倡,或者譴責,法律卻是強制的。

在立法的時候,人們總要考慮考慮道德因素和道德標准,但是不是所有的道德都要規定在法律中。法律是不應該管僅僅屬於道德的事情,當然有些事情是道德范疇,也是法律范疇。故意傷害別人身體不僅是道德,並且也是違法的。我們通常說的道德只是單純道德問題,而不是法律問題。法律和道德的調整范圍不完全相同,道德的調整范圍幾乎涉及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在生活上,有些東西無法確定一個統一的、可操作的模式。相對道德來說,法律是具備一定權威性,是要求每個人都遵守的,如果制定過於嚴格的話,那麼人們容易造成違法,並且也不現實。

沒有人構成危害第三者利益的行為不應該認為是違法,把嫖娼,賣淫當作違法來處理,我覺得始終有點不妥。正如李銀河說的,兩個成年人之間自願的一種交易行為,不管有沒有錢參加進來,我們不認為它為罪,但是我們從道德的角度要譴責它。她認為最大的問題是聚眾淫亂罪。在私人場合下,兩個人以上的性活動,法律視為犯罪,這是非常過時的,應該取消。在很多時候,經常會把道德問題錯覺成法律問題,認為不合理的事情,或者很難接受的事情,就說是違法的。1949年以前,男人嫖娼並不違法,討幾個老婆也不是不道德問題,就是香港,1972年以前討幾個老婆也是合法的,但現在卻不可以了。有的西方國家,色情是合法化,而中國卻不可以。這些也許是東方人觀念差異,所以法律差異其實也是觀念差異。

在中國,司法並沒有獨立性,並且也會出現民意法律。如果一個人犯罪,他要不要殺頭,有時候並不是按照法律來辦的,而是民要他死,他不得不死。法官自由裁尺量權度實在太大了,某人犯了盜竊罪,按法律規定可判三年以上十五年以下徒刑,在三年和十五年間,法官有自由裁量權。但是香港,法官的判刑卻有案例比較的,如果上次盜竊10萬元被判刑十年的話,那麼這次某人盜竊20萬元,並且犯罪情節一樣的情況,那麼這次就不可以少於十年。因此,中國的法律也是人情法律,法律公正性並沒有得到維護。同時也經常錯誤道德事情當作法律處理,並且也會把觀念差異當作違法處理。我記得很多年前,有一位中學生看女孩洗澡,被判為偷看青春罪。在學術方面,發表一些與當今道德主流格格不入的文字也可能當作違法,甚至犯罪來處理。思想犯罪,動機犯罪在西方人看來是很荒唐的事情,但是在中國也變得理所當然的。在有的中學曾經這樣處罰過學生,說這幾個學生有干壞事的動機,所以處理他們。

不管如何說,道德與法律都是變化的。過去不合法,不道德事情,也許現在是合法的,道德的。當時20年代北大哲學系教授張競生因說「雖不是夫妻,可以性交,性交不等於愛情,」一時鬧得沸沸揚揚,直被斥為「衣冠禽獸」,不得不負出國,如果是在今天,我想很多人都可以冷靜的思考和判斷。因此道德問題與人們觀念取向有關,並不是本身這件事情就是道德或者不道德的。

對於道德與法律的事情,我想用一位師兄的話來說「實際上,道德和法律是為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糾紛而設的,這些糾紛不存在了,道德和法律也會自然消亡。而這些存在條件,在經濟學上叫約束條件,這約束條件的千變萬化,正是世間的復雜之處。」說起來,人也是很奇怪的,當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時候,也許就是道德的,或者合法的。

這個世界上,荒謬事情依舊在發生著,關於道德與法律漫談就討論到此為止。

熱點內容
新勞動法試用期工資 發布:2025-02-13 00:53:20 瀏覽:703
寧波新勞動法實務培訓 發布:2025-02-13 00:48:24 瀏覽:645
動畫片刑法 發布:2025-02-13 00:35:00 瀏覽:552
民事訴訟法146條6 發布:2025-02-12 23:28:42 瀏覽:865
巴州司法所 發布:2025-02-12 23:00:17 瀏覽:158
道德經庫恩 發布:2025-02-12 22:45:04 瀏覽:344
行政訴訟法八十二 發布:2025-02-12 22:07:11 瀏覽:890
重慶京師律師 發布:2025-02-12 19:52:51 瀏覽:808
法律責任包括下列哪些 發布:2025-02-12 19:04:52 瀏覽:481
合同法中約定優先原則 發布:2025-02-12 18:55:24 瀏覽: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