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天德道德經

天德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1-16 03:25:35

❶ 《道德經》誰能幫我譯出來

第一章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第二章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第三章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第四章

[譯文>

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一視同仁,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第六章

[譯文>

生養天地萬物的道(穀神)是永恆長存的,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體的生育之產門,這就是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啊!它就是這樣不斷的永存,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第七章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第八章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第九章

[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第十章

[譯文>

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欲狀態嗎?清除雜念而深入觀察心靈,能沒有瑕疵嗎?愛民治國能遵行自然無為的規律嗎?感官與外界的對立變化相接觸,能寧靜吧?明白四達,能不用心機嗎?讓萬事萬物生長繁殖,產生萬物、養育萬物而不佔為己有,作萬物之長而不主宰他們,這就叫做「玄德」。

第十一章

[譯文>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第十二章
[譯文>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盪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第十三章

[譯文>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得寵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令人驚慌不安。這就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他;愛惜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第十四章

[譯文>

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為一。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都又回復到無形無象的狀態。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後頭。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第十五章

[譯文>

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微妙通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為不能認識他,所以只能勉強地形容他說:他小心謹慎啊,好像冬天踩著水過河;他警覺戒備啊,好像防備著鄰國的進攻;他恭敬鄭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動灑脫啊,好像冰塊緩緩消融;他純樸厚道啊,好像沒有經過加工的原料;他曠遠豁達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渾厚寬容,好像不清的濁水。誰能使渾濁安靜下來,慢慢澄清?誰能使安靜變動起來,慢慢顯出生機?保持這個「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他從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

第十六章

[譯文>

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那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歸於生命。復歸於生命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凶。認識自然規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到危險。

第十七章

[譯文>

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贊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麼悠閑。他很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第第十八章

[譯文>

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第十九章

[譯文>

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朴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第二十章

【俗譯】

斷絕智巧的心思,反而使人沒有分別計較的憂愁。則可以免除世俗之憂,也就是與世俗的「憂」隔絕開來。應諾和呵斥,相距有多遠?美好和丑惡,又相差多少?人們所畏懼的,不能不畏懼。這風氣從遠古以來就是如此,好像沒有盡頭的樣子。眾人都熙熙攘攘、興高采烈,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裡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卻獨自淡泊寧靜,無動於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嬰兒還不會發出嘻笑聲。疲倦閑散啊,好像浪子還沒有歸宿。眾人都有所剩餘,而我卻像什麼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顆愚人的心啊!眾人光輝自炫,唯獨我迷迷糊糊;眾人都那麼嚴厲苛刻,唯獨我這樣淳厚寬宏。恍惚啊,像大海洶涌;恍惚啊,像飄泊無處停留。世人都精明靈巧有本領,唯獨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獨與人不同的,關鍵在於得到了「道」。

第二十一章

[譯文>

大德的形態,是由道所決定的。「道」這個東西,沒有清楚的固定實體。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形象。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暗昧啊,其中卻有精質;這精質是最真實的,這精質是可以信驗的。從當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遠不能廢除,依據它,才能觀察萬物的初始。我怎麼才能知道萬事萬物開始的情況呢?是從「道」認識的。

第二十二章

[譯文>

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低窪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範式,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古時所謂「委曲便會保全」的話,怎麼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

【導讀】

老子認為,宇宙的邏輯定律「箭頭『一』」的動態是永不停息的,並因此造成種種曲曲折折,然而這些曲曲折折卻表述了宇宙的全部信息。從整體上來看,宇宙的全部信息仍然可以用「一」來表述,用一個「道」字統將起來。

「曲則全」實際上是「龍」的活動過程。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①。故飄風②不終朝,驟雨③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④;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⑤。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譯文>

不言政令不擾民是合乎於自然的。狂風刮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使它這樣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長久,更何況是人呢?所以,從事於道的就同於道,從事於德的就同於德,從事於失的人就同於失。同於道的人,道也樂於得到他;同於德的人,德也樂於得到他;同於失的人,失也樂於得到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就會有人不信任。

【導讀】

老子在本章說到了自然現象易變,並認為人的活動更易變,因為將一種現象持續下去不容易,只有事物的本質才是不變的。然而,人要透過現象去看到本質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能看到事物的本質就是得到了「道」,並可以因此與「道」處於同一層次或范疇。那些看事物已接近於事物的本質「道」的,就相當於是得到了「德」,並可以因此與「德」處於同一層次或范疇。那些既看不到「道」也看不到「德」的,就叫做「失」,且不得不與「失」處於同一層次或范疇。人若要達到「道」和「德」的高度,得持續不斷地去追求「道」才能做到。凡不去追求「道」的,也就是說,凡不去追求事物本質的人,就只能總處在事物本質以外的范疇「失」之中。

第二十四章

[原文>

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文>

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不能遠行。自逞已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誇耀的建立不起功勛;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從道的角度看,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只能說是剩飯贅瘤。因為它們是令人厭惡的東西,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

【導讀】

老子在本章列舉了不懂道的人的幾種突出現象,實際上這種列舉是可以無限的,因為只要不站在道的立場來看待和處理事物就都是不懂道的表現。老子把「物」作了擬人化的處理,說「物」不會喜歡不懂道的行為。因為「物」總是按道的規律運行,所以根本沒有不按道的規律運行的「物」。硬要「物」不按規律運行,怎麼做得到呢?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物或惡之」的意思。凡是懂得了道的,當然不會去做違反道的事情。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獨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為天地母⑤。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⑥,強為之名曰:大⑦。大曰逝⑧,逝曰遠,遠曰反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域中⑾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⑿。

[譯文>

有一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它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純任自然。

【導讀】

現代物理學,包括(超)弦理論在內,都是研究關於有形態的「物」的。但是,老子卻注意到了「物」在造成形體之前有一個過程,並專門去研究這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非常道」。所以,不妨把老子的研究稱之為「前超弦理論」。有了老子的理論作為基礎,超弦理論才有可能完善起來。

要注意的是,本章暗含了一個「我」的因素,而文字上的表述都是關於「我」的邏輯思維的結果。老子這里所說的「天地」指的就是「我」所處的環境,也許可以大致理解為我們今天所指的太陽系的范圍。而老子這里所說的「物」,指的是宇宙的初始態。老子便將這初始態稱之為「道」。「道」的不斷發展被稱之為「大」,「大」的繼續發展被稱之為「逝」,「逝」的繼續發展被稱之為「遠」,「遠」的繼續發展被稱之為「反」。「大、逝、遠、反」的動態是由「我」的位置而被反映出來的。老子這里是用「大」作為宇宙整體的代稱,而道、天、地、人都處於「大」的領域之中,成為不同層次上的現象。低層次受高層次的支配和左右。所以,人受制於地,地受制於天,天受制於道,道受制於宇宙的邏輯定律「箭頭『一』」。當人懂得了「箭頭『一』」的時候,就等於是理解了宇宙的本質了。

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①。是以君子②終日行不離輜重③,雖有榮觀④,燕處⑤超然。奈何萬乘之主⑥,而以身輕天下⑦?輕則失根⑧,躁則失君。

[譯文>

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終日行走,不離開載裝行李的車輛,雖然有美食勝景吸引著他,卻能安然處之。為什麼大國的君主,還要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

【導讀】

一切事物都有兩個不同的方面,如果把一件事表示為一個箭頭,就必然有兩個不同的端點。人做事情要懂得不輕易去走極端,而要盡量去找到其平衡點,也就是要守持「中庸之道」。人在看到「榮」時,要能超越這個「榮」而看到其對立面「辱」,在處於好的狀態時,要能超越這個好的狀態而看到不好的狀態,並避免進入不好的狀態。謹慎地守持「中庸之道」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即使是對帝王將相來說也一樣適用。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無轍跡①;善言②,無瑕謫③;善數④,不用籌策⑤;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⑥;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⑦。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⑧。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⑨。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⑩。

[譯文>

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善於言談的,不會發生病疵;善於計數的,用不著竹碼子;善於關閉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開;善於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因此,聖人經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善於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就叫做內藏著的聰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鑒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塗。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導讀】

做什麼事都有訣竅。在研究探索宇宙特別是宇宙的起源上,其訣竅就是要去掌握「道德」,因為「道德」是宇宙的本質特徵。「道德」是宇宙的永不變更的本質規律,貫串於宇宙整體過程之始終,所以掌握了宇宙的「道德」本質,就能夠站在不變的立場上分辨出千千萬萬的變化。「道德」又可以分開來說成「道」和「德」,代表著宇宙本質的兩個不同的方面。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①,守其雌②,為天下溪③。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④。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⑤,為天下式,常德不忒⑥,復歸於無極⑦。知其榮⑧,守其辱⑨,為天下谷⑩。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⑾。朴散則為器⑿,聖人用之,則為官長⒀,故大制不割⒁。

[譯文>

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甘願作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性就不會離失,回復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於暗昧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模式。甘願做天下的模式,永恆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復到不可窮極的真理。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川穀。甘願做天下的川穀,永恆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復到自然本初的素樸純真狀態。樸素本初的東西經製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則為百官之長,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導讀】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在性質上都有兩個不同的方面,且可以用種種不同的詞語來指稱這兩個不同的方面,如本章所列舉的三個對子:雄、雌;白、黑;榮、辱。須注意的是,這種列舉可以是無限的,且不同的學者學派用詞也有所不同,然而所描述的對象卻是一致的,都是要描述出宇宙的起源及其初始狀態。本章中的「天下溪、天下式、天下谷」指的都是宇宙的邏輯定律箭頭「一」的不同表現形式,而所謂「常德」則是指在不同的情形下利用箭頭「一」:「德」指的是種種狀態,「常」指的是不變的規則、公式。本章中的「嬰兒、無極、朴」指的都是宇宙初生時由無形到有形的那種成形過程。「器」指的是宇宙總體之形已經構成。「大制」則是指以整體觀念去看待宇宙。

第二十九章

[原文>

將欲取①天下而為②之,吾見其不得已③。天下神器④,不可為也,不可執也⑤。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⑥,故無敗,故無失。夫⑦物⑧或行或隨⑨;或覷或吹⑩;或強或羸⑾;或載或隳⑿。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⒀。

[譯文>

想要治理天下,卻又要用強制的辦法,我看他不能夠達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聖的,不能夠違背他們的意願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否則用強力統治天下,不能夠違背他們的意願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否則用強力紡治天下,就一定會失敗;強力把持天下,就一定會失去天下。因此,聖人不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把持,所以不會被拋棄。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後隨,有輕噓有急吹,有的剛強,有的贏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聖人要除去那種極端、奢侈的、過度的措施法度。

【導讀】

老子在這一章表述了他的一個重要觀點,即以緊緊抓著「物」不放的方式是不可能「得道」的。也就是說,宇宙的起源是一個特例:宇宙在其源起之前根本就沒有什麼「物」,所以抓住「物」也就找不到宇宙的始點。老子認為「得道」的方法是首先在宇宙中找到一個確定的「點」,這就是「我」,即「我在」,一個確切的存在。通過個體的「我」擴大到集體的「我」,從而認識「他在」。「我」的無限擴張最終便可以對應於宇宙的無限,從而完成由「我」而最終包容整個宇宙的認識過程。這可以認為是老子的「存在論」。其次是進一步認識到「我在」是一個過程,並因此類推出一切都是過程,宇宙整體也是一個過程。這可以認為是老子的「過程論」。一切都是存在,一切又都是過程,存在和過程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這種存在和過程統一於同一事物的觀念可以稱之為「集合論」,即一切都是存在和過程的集合。「存在論」、「過程論」和「集合論」的綜合構成老子的「認識論」。「存在論」、「過程論」、「集合論」和「認識論」的最終結果是總結出宇宙的邏輯定律「箭頭『一』」,並可以用這個定律去找到宇宙的始點,解決宇宙的起源問題,也就是老子所謂的「得道」。「得道」的最終結果是進一步去建立起宇宙「大方」,即建立起一個完美的宇宙模型,可以將其稱之為「絕對空-時系」,以區別於後來在「絕對空-時系」的基礎上所產生的有種種「物」的「相對空-時系」。

第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②。善有果③而已,不敢④以取強⑤。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⑥則老,是謂不道⑦,不道早已⑧。

[譯文>

依照「道」的原則輔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強於天下。窮兵黷武這種事必然會得到報應。軍隊所到的地方,荊棘橫生,大戰之後,一定會出現荒年。善於用兵的人,只要達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並不以兵力強大而逞強好鬥。達到目的了卻不自我矜持,達到目的了也不去誇耀驕傲,達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為是,達到目的卻出於不得已,達到目的卻不逞強。事物過去強大就會走向衰朽,這就說明它不符合於「道」,不符合於「道」的,就會很快死亡。

【導讀】

老子厭惡戰爭,並認為戰爭屬於「不道」的范疇,也就是違反「道」的規則的行為。宇宙自然按照邏輯定律箭頭「一」的「道德」規則運行下去,人類也是這個整體箭頭的一個部分。然而,人類進程又可以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箭頭來看待,也就是說,人類整體過程也就是一個箭頭而已,且也有其自身相對獨立的「道德」。宇宙自然的「道德」的特徵是「無思無慮」,無所謂意志。人類的「道德」卻相反,是「思慮」的結果。人認識到了宇宙的邏輯規律,便可以進一步對這個規律加以利用,使自身的整體箭頭的內涵得到不斷豐富。也就是說,人類的整體「道德」是保持自身整體箭頭的良性發展趨勢,並盡可能地使箭頭的時間內涵得到增加。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人類的「道德」應該做到使當前的人處於恰到好處的生存狀態,同時也使今後的人可以處於恰到好處的生存狀態,讓良好的生存條件延續下去。而戰爭恰恰破壞了當前人們的良性生態,且由於物質的濫用和環境的破壞還使後人沒有良性生態,甚至有可能造成人類整體箭頭的終止和毀滅。所以說,戰爭是不道德的行為。

第三十一章

[原文>

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惡之②,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③,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⑤蒞之⑥,戰勝以喪禮處之。

[譯文>

兵器啊,是不祥的東西,人們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時居處就以左邊為貴而用兵打仗時就以右邊為貴。兵器這個不祥的東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東西,萬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處之,勝利了也不要自鳴得意,如果自以為了不起,那就是喜歡殺人。凡是喜歡殺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於天下。吉慶的事情以左邊為上,凶喪的事情以右方為上,偏將軍居於左邊,上將軍居於右邊,這就是說要以喪禮儀式來處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戰爭中殺人眾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參加,打了勝仗,也要以喪禮的儀式去對待戰死的人。

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無名,朴①。雖小②,天下莫能臣③。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⑤。始制有名⑥,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⑦。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⑧。

[譯文>

「道」永遠是無名而質朴的,它雖然很小不可見,天

❷ 天德經和道德經是有什麼差別

《道德經》,是老子寫的。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天德經沒有聽說過。

❸ 《老子道德經》,誰解釋得最好

欲家SCT :你好。
西漢【河上公注視道德經】。又稱《河上公道德經章句》。最為經典。

❹ 老子《道德經》誰講得最好

《老子道德經》,誰解釋得最好?
哲學鼎端:LV.2 1 分鍾前
我耿閣雖是個無名鼠輩般地卒兵小民然則卻有著其詩近萬首文待千篇的論及《易經》《道德經》的等之諸多的文字面世敬望諸位哲慧賢達聖神仙凡予以賜教並不求褒揚之譽只求貶責之獲以鑒自律而得其益也!耿閣:草於2018年10月22日早上8點35分
道德經中的「無為」有沒有定義,定義是什麼?的答案 耿閣:著(人民網已經發布)

sa56 08月05日 05:22
《《道德經》中的「無為」有沒有定義,定義是什麼?之《知乎》下的提問答案》》
耿閣(鳴天士君)著
首先《賦題記小詩》一首:——「其意則是作為本文之大題論大論題的真諦的引語序言的。」
詩曰:
天賜耿閣人間行,
道德經理衡量明。
冥冥之中受教化,
切切莫負凡神靈。
咧咧詞語別作情,
弄弄斯雅吻世領。
解疑答惑命索種,
惹醒繁花布霄青。
「及於《道德經》中的「無為」有沒有定義,定義是什麼?的問題這是一個具有天大地大道大德大人大宇宙無極般大的大論題大命題。其之整個《道德經》說的講的論的解的就是這么一個大問題。她是《道德經》中的關鍵核心精髓精要之真諦之所在的所有因果原因因素的結果和結論之所在。」
關於「《道德經》中的「無為」有沒有定義,定義是什麼?之問題的問題的答案說復雜還真的是復雜;其復雜的程度還真的是有關論其這一問題的成千上萬的或之不下於萬億篇的文章還真的是都沒有徹底的徹悟性給予說清道明;其之還真的是都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學科還真的是都有不同層次的給予了一知半解半解一知的講明白了一些道理。」
題記特註:
本文(三)是摘錄:「向全世界全人類公告:「《道德經》中「道」「德」「道德」「無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真諦的定義」 的問題之答案」一文的一個章節。」
(三):關於「《道德經》中老子「無為」的思想理論的含義本意指的是什麼的真諦的定義的問題」之答案 耿閣(鳴天士君)著
《無為的定義》是什麼?答案是:「道德「。
這個答案:(1):不是「大破天荒」;」(2):不是「驚天動地」;」(3):不是「胡思亂想」;」(4):不是「杜撰造臆」;」(5):不是「天意所賜」。
(《無為的定義》:「就是道德」。「這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人的異想天開的心血來潮」;」也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人的冥思苦想的胡編亂造」;」更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人的天意驅使的神痕偉跡「;」也更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人的得道成仙的哲智聖慧」。」很顯然的結論:「就是人家老子先生已經把「無為」就是道德」的觀念觀點已經是明示暗喻的徹解徹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在此只能極簡略述一二。」 「「道」乃「無」★「無」乃「大」★「大」乃「無」★「無」乃「道」★「德」乃「行」★「行」乃「為」★「為」乃「行」★「行」乃「德」★「為」乃「德」★「無為」就是「道為」「就是德為」「無為就是道德」「無為就是道德的行為」!。!。!。整部《道德經》中最精要最精髓最神奇最玄奧最神聖最神明最美善的寶庫中的寶藏就是:「無為就是道德」。就是說的「道」的大行大為之大德之聖德之極德之美德之善德。」「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人家老子先生說的是「道」的本身所具備的所本然的所固有的大行大為「道」的那個「德」那個「道德」是無所不可為無所不能為的」之其所以然的。」所有的人類的人們千萬別搞糊塗了」!。那是作為每個人來講的話:那是永遠都達不到的其之只能有去領悟去精悟去學習去效法去實踐去增智去添慧去行美去為善的問題和理份了」。)
此處只能說這5小點意思,為什麼如是說呢?這是因為我耿閣說過的一句話:「天法不過欲★人律不過五」的自律己戒的天律天則所管著的。」老子先生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為而民自正;實質的解釋就是:「我道德而民自化?我道德而民自正」的意思。(在這里需要畫龍點睛的予以說明:「無為」的意思按其老子先生自己的思想理論之本意:即:「指的就是「道德」;說的就是「道德」;論的就是「道德」;真諦就是「道德」。」摘自我耿閣自己所著的「《嫵媚永恆的春天·統御世界的美奐》之「簡說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中國大易經》」並「徹悟世界文明中最偉大的《中國道德經》」》中的「題記」中的其中的一句話放在這里權以作為敘述下文的引言或之引語)
作為「整個人類思維意識之精神的心靈靈魂★整個世界人文文化之文明的神明的燈塔」的老子先生的思想理論之《道德經》到底究竟為什麼總是言敬心恭的連篇接牘的屢屢頻頻的從多方面多角度的反反復復的提到「無為」涉及「無為」和論證「無為」這一詞呢?為什麼老子先生思想理論中最偉大的思想理論理論就是「無為」的思想理論呢?這一「無為」思想理論為什麼能得到整個人類鋪天蓋地的書山文海般地去研究去探討去論證去一探究竟而又都總想去能夠弄明白「廬山的真面目」之真諦的來龍去脈呢?為什麼有很多的人各自站在自己的學識水平之有限的智慧程度上得出的研究結論又總是與老子先生的思想理論之本意的本來面目大相徑庭不著邊際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甚而又是背道而馳而其違理悖道的呢?種種原因的因素之結症之所在到底又是什麼呢?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和疑問都有待於整個人類去研究去探索去解決。」
「關於這一系列的問題和疑問我耿閣在其所著的:《嫵媚永恆的春天·統御世界的美奐》之「簡說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中國大易經》」並「徹悟世界文明中最偉大的《中國道德經》」》」和「《完整版》賦詩評論《「道」的四種失量屬性之一「大」》之文的哲理性 」 (人民網已經發布)的這兩篇文章中曾試以作過相應的很不成熟淺陋不堪的表述解釋和論證結論。因其問題極其復雜在這里不能均而敘之,只能是「一言蔽之」式的說上幾句作罷。」
總體說來:「道」「和」「德」自然而然的統而為一的合而為一共然同然般地存寓於表現於體現於「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整個無極宇宙的所有的一切的事物之中並無所遺無一所漏的踐行履為於所有事物的發展變化的始終中的時空階段過程和始終中的時空過程階段之中的全過程之中的之其其之的道理的。」 「德」是:「唯道是從」的。」(老子先生語)這就是「德」的本然實然定然的本身固有的鐵律鐵規的本質本能和本然本命的天職功能及其作用意義的含義之所在。」(絕對絕然般地不能講什麼:「道」是講的是宇宙行為的規律的法則道理。」絕對絕然般地不能說什麼:「「德」是說的是人類的行為規律的法則道理」。」特註:「我耿閣曾經有過瞬間的錯誤的認識和認知的結論」即:「就是其「道講的是宇宙行為的規律的法則道理」★「德」說的是人類行為規律的法則道理」。)」在這里打一個小比喻:「「道」若比作人★「德」乃喻作身」。」(說明:世界上的所有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無為」的真諦之結論之統論」」或之」「無為」的本意之徹悟之徹論」》
耿閣(鳴天士君)著
道為何物宇宙名!
道姓零空無極共!
道德一體整體鳴!
道體德用悖論痛!
道生那一是一德!
道生萬物德顯功!
物質量能是道命!
道德經原易經統!
道之無極宇宙宏!
無乃道諦真命隆!
別說老子道名暗!
無名天地無始終!
道名是無開篇供!
為何世人不解通?
聃謙說不知其名!
焉能強字為道恭?
世人論道勉強哄!
其實大錯特錯中!
強字鳴道神無限!
唯有道字精聖種!
道名為無宙宇重!
道身無極經緯通!
囊納東西南北向!
覆蓋春夏並秋冬!
其大無外唯變統!
其小無內守恆空!
唯變是守天律冠!
物事理情人慾充!
道德經成老子頌!
人類人文頭首功!
世界文明最偉大!
神鞠佛躬仙凡崇!
道者主名無字寵!
次名大遠逝反聳!
理寓萬事萬物歷!
行始萬情萬理終!
道名大無教識眾!
德名美善慈祥從!
道無德為須銘記!
神泣仙哭驚天公!
此首小詩份量重!
敢叫日月飛彩虹!
概然並非耿閣意!
分明天意使朦聰!
界時無為定義貢!
無為就是道德弄!
老子道德無為撰!
千呼萬喚方出籠!
我無為而民自正!
已響無為道德鍾!
我無為而民自化!
無為就是道德同!
耿閣生世才學輕!
難料是否看聽懂!
借來罡風龍鳳聚!
陰差陽錯文橫空!。
題記特註:
本文(三)是摘錄:「向全世界全人類公告:「《道德經》中「道」「德」「道德」「無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真諦的定義」 的問題之答案」一文的一個章節。」
贊(0) 回復(1)
最新評論
sa56 偉大的人民網體現展現表現著昭顯昭現昭衍著整個世界的人文文明的發展和延展的頂端並整個人類的人文文化的正義和道德的美善。
老子的"無為"觀點什麼意思? (人民網發布)
耿閣(鳴天士君)著
sa56 08月07日 13:01
老子的"無為"觀點什麼意思?
耿閣(鳴天士君)著
題記:本文是錄自:網路知道(哲學鼎端:是我耿閣的呢稱)
哲學鼎端:LV.2.4 分鍾前
老子先生的「無為」的思想理論觀點:「(說的是、指的是、論的是、真諦是)無論是總體的統然而言還是具體的細然而語都是在說「道」和「德」之「道德」的問題。「無」——」乃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無之宇宙之無極。」是其「道」的學名身名原名本名主名本意主意、大遠逝反及之萬事萬物萬理萬情都是「道」的乳別名次名替名表意並之無所不包無所不及無所不表無所不寓無一所遺無一所漏也!「德」的所有的本質本姓本性本命之其所有的本職功能作用意義就是老子先生說的「唯道是從」。」也就是說:「道是啥德就是啥,道是啥樣德就是啥樣,道長啥樣德就長啥樣(反之也一樣)的意思。(在這里一字半字都不能多說)。說穿了道白了就是:「「無為——」就是「大道大行大道大為」;就是「大道大德大德大道」;就是「道行德為為德行道」;就是「道德的行為」;就是「道德的大行大為」;」「無為就是道德;無為的真諦定義就是道德。」「無為」就是:——大自然宇宙的大行大為、大道大德、天德聖德、神德仙德、真德本德、奐德極德、美德善德」之宇宙規律道理之道德。」(別解則缺理,另釋則欠情。)——耿閣(鳴天士君)著草於2018.08.07中午11.35分」該文用時約15分鍾著成。」
鄭重聲明:本文原創。無論任何人任何機構不經本人同意不得引用轉載。任何人不得斷章取義的偷梁換柱的盜用或之竊為己有。」

【道可道非常道】的終極意義的真正真實的真諦定義是什麼?的問題之終極答案

耿閣(鳴天士君)著
題記:《詩論題記》
無有大道至極簡,
道德共存最理邊。
唯道是從德互貫,
道德經諦玩盡顯。
道可道非常道嵌,
惹得靈類愁破天。
今日耿閣履聃意,
咿呀學語奉人間。
【用詩再解題記詩】:「(第一首):「老子先生不簡單,只語遍潤萬慧山。道可道來非常道,所有仙凡頂禮玩。耿閣九死問陽聃!為何一慧如是演?能否讓人通曉去?李耳答曰已講完。」(第二首):」詩賦文篇千萬言,桂月忘卻十五盤。晝夜不知春冬味,半打字數鬧瞎眼。神亦糾兮鬼也纏,魂曾傷兮魄矣殘。辭情總為心影轉,撹得夢幻欠蝶安。」(第三首):「為報臨世碧草顏,又觀祖先奉獻甘,帝恩賜游哲殿慧,豈能不度肺腑肝!淚灑華夏人文巔,思化春雨荷露參。大仁無緣恩天冠,喚贏道理本性染。」
正文:
【道可道非常道】的終極意義的真正真實的真諦定義是什麼?
耿閣(鳴天士君)著
涉及問題:【道可道非常道】的終極意義的真正真實的真諦定義的答案是什麼?
終極答案:「即「——【道可道非常道】的終極意義的真正真實的真諦定義按其老子先生的本然的本意所言所示的終極意義的之其答案就是:「作為道理雖是可以說的然我這部《道德經》中所要說的道並不是一般的普通的道理而是說的是一種特殊到極致又特別到極至的那種至高無上的道理。」(此處一字半字都不能贅言多說 )
特注說明:需要破天荒式的特別說明和特殊標明的是:「這個終極定義的前提只是「道可道非常道」這六個字的終極定義的之其結論的認知。」涉及到「道」的道理的成千上萬的其它所有的問題則屬於另外的另題的內涵和外延的邏輯范疇。」
在這個特注說明裡需要再補充一句話:即:以老子先生的本意所認為的口吻來說應該是這樣表述的「老子先生認為我這部《道德經》所要講的道理是關於【有和無】並【無和有】這兩個字的最徹底最至簡最深奧又最完整最完真最完美最完善最系統的一種至臻至奐至廣至極的無所不包無所不及無所不奐無所不盡其所物所事所情所理的那種無所不盡其所極致的那種道理的。」
固辭:「無和有」並之「有和無」的問題是老子先生《道德經》從頭至尾要告訴人類的人們的一個最是最後也是最是最終的整個《道德經》始終中的一種大道大德同時至簡的簡直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了的『有無』這兩個字的境界層次的了進而竟然還有一種更高層級的境界狀態那就是:因為有是無生的且又是『有生於無』『有無相生』的所以當其涉及到「道」的終極的真諦定義時也就唯能只剩下那麼一個字的那個「無」字了的之其:「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無之宇宙之無極」的了」!!!!。
耿閣:草於2018.10.03.晚上8.55分結束。本文原創。本文題記詩文的用時時間是:2018年10月3日下午1點10分至2018年10月3日下午1點55分。「本文所成是在很多篇理論論文的基礎上的一點小小的體會所形成的結果。」
附文:
【在我耿閣所著的數百篇論道的文章中隨摘一篇而略示之】
《完整版》賦詩評論《「道」的四種失量屬性之一「大」》之文的哲理性 (人民網已經發布)
耿閣(鳴天士君)著
老 子 先 生 最 自 謙 ,
總 然 不 敢 天 下 先 。
實 質 道 諦 名 解 斷 ,
彌 漫 道 德 經 里 篇 。
人 類 悟 道 理 無 邊 ,
各 抒 己 見 豈 不 偏 。
吾 未 知 其 名 何 顯 ?
字 之 曰 道 定 論 言 。
強 字 為 名 之 曰 大 ,
接 下 筮 遠 反 相 連 。
勸 君 第 一 章 中 看 ,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嵌 。
此 話 到 底 何 意 撿 ,
無 是 道 名 真 面 臉 。
道 名 諦 無 已 確 定 ,
有 無 本 然 理 道 間 。
無 乃 道 名 始 終 冠 ,
絕 非 解 始 天 地 先 。
人 家 老 子 本 心 意 ,
天 地 有 無 道 母 兼 。
道 姓 無 極 宇 宙 鑒 ,
此 乃 唯 一 正 理 典 。
其 悖 億 萬 論 道 撰 ,
既 便 次 理 綠 葉 添 !
復 歸 無 極 大 遠 反 ,
宇 宙 規 律 理 盡 填 。
別 說 老 聃 道 名 暗,
分 明 諸 仙 悟 太 淺 。
八 首 小 詩 十 分 掂 ,
三 恭 智 仁 萬 善 年 。
老 子 道 德 規 律 映 ,
嫵 媚 永 恆 照 陽 天 。
題記特註:關於「失量」一詞之示略:「失量」是自然科學術語,「是一種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數學術語稱之為「向量」。倘或用作於哲學術語的話其之則可稱之為「質量能」(或之「物質質量能」或之「物質場能量」或之「質場效能量」)。在本詩文中需要再重復解釋的問題是:「第一章」中的「無名天地之始」和「第廿五章」中的「先天地生」這兩句話的老子本意說的是:★ 無名天地之始也!-----「無」作為「道」的名字並不是自有天地開始就有就存在的而且也是不存在天地開始不開始的問題的進而又是其其「道」作為「無」就是根本不存在什麼天地開始不開始的問題的且也是更沒有天地開始不開始這一說的。」 「道」 作為「無之宇宙之無極」或之作為「無之無極之宇宙」她生養滲透代替並齊蘊含孕育同存共寓於一切事物之中不僅統御凌駕於所有的事物發展變化的始終中的全過程之中的全部的始終中的整個過程之中而且所有的一切的事物都寓於其中而被寓其中之其無一所遺無一所漏也!固辭:「無之無極」是作為「道」的本質本性本名本姓本心本命本意本能的之「道同無極道化無極」之「道即無極道合無極」之「道與無極是並然共有著『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功能本能的理寓規律的「之」又之是」道和無極之間是「整體無間無間整體」的通然統一的本來之面目的而再又之其是那些被曰之為「大」「筮「「遠」「反」「逝」「玄牝」「穀神」等等的這些所需要表述的思想理論道理理念和觀念觀點都只不過是「道」的別名次名或之是其「道」的所屬的屬性而已。」 ★ 先天地生(這個「生」字是有是存在的意思是無極宇宙客觀存在的意思)「老子先生自己的思想理論的本意說的是:---- 「作為「無極的道」不管你天地是否形成不形成開物不開物」她都是永恆地自然而然地與客觀存在同時存在的。」(在這里一字都不能多說)。
特意說明:尊敬的人民網的編輯編審的審核管理員先生們您們辛苦了!我耿閣非常感謝感恩您們審核通過並發表面世了我耿閣所撰寫的幾篇不成體統的小文章。由於我耿閣太粗心太疏忽大意了,以至於在:「賦詩評論《「道」的四種失量屬性之一的「大」》之文的哲理性」這篇文章中竟然能把「少了一句話」的未改稿給發布了。當看到發表文時我耿閣確然是徹底的傻眼了,明是選定好了的確點擊錯了。雖有唯恐發錯唯恐發錯的意識然最終還是發錯了,真是痛心不已呀!因為您們太忙了!我耿閣非常不願意給您們找麻煩。於是決定錯就錯了吧!不再重發了。然當每每看到這篇文章時我又心動心灰意冷了。這是因為文中「少了的那句話」在文中非常重要也非常精要,倘或沒有「少了的這句話」那則可就是使文章的文理哲理的內涵遜色的多了,說的重一點的話來說那可就是:「這篇文章就可能幾乎要成為了廢篇了。因此我還是決定再發一次來彌補這個缺憾。敬望您們費心過目予以權衡成全為盼了。」 耿閣:著於2018.03.21.夜10.11分中國合肥

❺ 道德經全文

上篇 道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⑨!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②?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若海,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②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❻ 請問如何理解''易''曰:生生之為德~!老子曰:上德無德便是德,下德執德便無德這兩句話的含義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古上德的君主天德昭明,道蘊於心中,遍及到物,自己萬善具備卻不知自身德的存在,這樣的德叫「上德」。上德的君主雖然不知自己有上德,但德的本體日日常新,德的妙處一直存在,日常的行動中,君臣父子之間無不體現著德。上德的人雖然不知自身有德,但正是這種德才是無窮,至大的。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下德的人不能自然無為而獲得德。而是為了名譽等有目的地去干符合德的事,從而獲得「德」。這樣的德必定不大,雖有使人受益的一面,但也有使人受到損害的一面,因而這種德利弊兼備。從這種德中受益的人稱贊我有德,從中受到損害的又怒斥我無德。所以說:「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❼ 誰可以把道德經給我翻譯了.

道德經》譯文 道」是自然規律抽象的反映。「德」是先天的資質,它如同天平的支點,起著協調作用。它與智慧不同之處就在於,智慧是運用的過程反映,而老子的 「德」是先天的反映,這個「德」就是天德,是神化的「德」,屬於天地的理性。老子認為,人的智慧只有同神化的「德」相呼應,才體現出智慧來。概言之,道德二字的意思是規律與調節的結合,德是本質,智是表象。其實,天不存在理性問題,因為天地的運動是恆定不變的,不具備調節功能。它的所謂調節,均在運動中體現出來,如四季的變化,日夜的更替。今天讀老子,一定要用歷史的眼光批判的認識。對前九章進行了初略認識。 關鍵詞:道德經 《道德經》之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是可遵循的抽象的運動法則,但又不是一種恆定不變的抽象運動規律。根據事物的特性來冠以名稱,是事物面貌的反映, 但這種面貌不是一成不變的。沒有名稱是天地形成的本源;有名稱是區別萬物的基礎。因此,人類常常假借抽象的無來達到了解萬物的奧妙,通過具象之有來達到認識微妙的道。這兩方面是同時產生的,然而名稱又不同,都可以稱之為玄妙的學說,這種神秘而深邃的理論,是各種學說的基礎。 ——「常有,欲以觀其徼」,說明「道」屬於形而上的學問。「有」為原始之「有」,「無」在此基礎上得以認識。萬物之有是新的物質形式之有,要認識這個「有」,得以整體之道為依據。 《道德經》之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明白美好是最值得稱道的,這是由於有丑惡的區分和存在;都明了善良是最珍貴的,這是由於有邪惡的區分和存在。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低等,這些對立關系正是自然法則的再現,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是永恆的真理。因此,聖人為了實現有為的理想,採取無為的方式來看待當前的事業,推行一些道的教育。萬物生長不會逆向發展,生長過程總是不斷變化的。取得成就的人也總是不會停留在已有的功勞上。只有不甘於已有的功勞,才會有新的成就。 ——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是對立的運動形式。這里的「無為」是覺得眼下無為,屬於君子自強不息的心態。只有這樣,才有新的成就。 《道德經》之三章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 對國家的統治而言,要讓國家安定,就得讓民心純朴,要使民心純朴,就得讓民眾不崇尚才智和地位,才會使民眾不至於形成爭強好勝之心。也不要讓民眾嚮往珍物稀寶,社會上才不會出現偷扒現象。更不要讓民眾產生貪欲之念,才不犯上作亂。因此,聖人治理國家的方針就是:讓國民思想空虛而能填飽肚子,淡化民眾的理想而又能使身體強壯。總之,經常讓民眾保持既無知識又無慾望的狀態,而讓那些真正的聰明人又不敢不替國家效力,這樣的話, 國家就一定會治理好。 ——從國家的穩定認識,要一切聽從我的意志,才好治理,於是後來就有了法律。可老子將這種認識擴大了,沒有注意領域的區分。 《道德經》之四章 原文: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以對立形式產生作用的, 它混沌的充滿天體萬物之中,取之不竭;不去利用,也不會過剩。它深奧莫測,最難領會把握 。然而,它好像是萬物形成的根本所在。它能緩和銳氣,解決紛爭,調和明暗,容納污垢。它是最公正的,也是清澈明靜的。它有時好像又有客觀的實在,我不知道她是從何而來,它的形成好像還在「帝」的前面。 ——有天體的運動,就有「道」的的存在,現在稱之為環境對局部事物的影響,老子將環境這種感性認識上升到了形而上的抽象認識,這也是一切科學研究所運用的方法。不過,他對這種認識還比較朦朧。至於「挫其銳,解其紛」,屬於「德」的范疇,屬於運動中的自然調節。 《道德經》之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本無仁慈可言,僅僅是將萬物視為一個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睬;具有大智能的聖人也無仁慈可言,僅僅將如何管理百姓視為第一要務,對人民的痛癢也不聞不問。 天地之間就如同一個容器,裡面越空虛,所盛東西就越不會出來(屈與出相呼應) , 若是經常去搬弄它,即便沒有多少東西,也很容易讓其中東西掉出來。 百姓一旦見多識廣,君主對付的辦法就會越來越少,不如讓百姓安守現狀,君主也安守現狀,就能使國家太平。 ——自然界無所謂感情,你這能順應自然,聖人所操勞的是天下大事,對百姓的個別事務沒有精力去關注,聖人追求的是大仁大義。第二層意思與「烹小鮮」的意思是相同的。這一章實際是告訴人們君主的治國方略,不要顧及小事,不要事事操勞,用一個比喻,形象地表明了這個意思。 《道德經》之六章 原文: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淵深的神道,它與天地共生存,不存在生死問題,這即是所謂玄妙的陰道運行。這些道學理論是研究天地的根本所在,它綿綿不絕,似有似無。即便得此法之人,用起來還是不能嫻熟。 《道德經》之七章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之所以能永存於世,就在於它不顧及自我的生存。正是由於大智慧的聖人也能做到這一點,對自身顧及得少,反而有利於自己,考慮身心以外事多,反而能使生命達到長久。正因為他們具備無私的品德,所以能在客觀上成就自己。 ——天地不能同人類比,就像石頭不能與昆蟲比一樣。其實,人的價值越大,自我圈就越大。正由於他們不注重「小我」,故能成就「大我」。 《道德經》之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最高級的慈善就如同流水一般的境界。流水只一味的滋養萬物,而不會同萬物相抗爭。流水總是處於低窪之處,與眾人積極向上、謀求發展的精神相背逆,自然遭人們的厭惡。水所處地位就如同無為的「道」 相仿。人要找一個優良的環境居住,要善於去研究一些淵深的學術,與人交往要善於講求仁道,當政要善於管理,所做事情要能充分發揮你的能力,辦大事要善於選擇好的時機。但不要與人相爭,才不會有錯。 ——眾人追求的是自我小利益,有能力者,不會計較眼前的得失,他們平時善於注重信譽,注重團結他人,不入俗氣,生活中,「讓」的概率是較大的。但他們善於把握最佳的時機來發展事業,該出手時,就出手。一味地強調「不爭」,也是錯誤的。「爭」需要協調,沒有協調的爭,就會國將不國。 《道德經》之九章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當一旦得到的東西已經很豐富了,就不要貪得無厭,不如停下來,你所佔有的金錢地位多了,別人就會眼紅,終究是不能「長保」 的。人一旦發富發貴,往往會驕傲自大,這樣反給自己栽下禍根。人一旦有所成功,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法則。 ——平時所說「樹大招風」就是這個道理。這其實是安全與名望的對立性。越有名望,越不自由,因為他的安全系數差。老子強調的是知足,這有一個對自身能力的理智認識問題,超越了能力范圍,才是「盈」,這時,只有「功遂身退」,才是理智的選擇。 《道德經》之十章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修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人類的行為和思想總是承載在一起的(先天的元神和後天的精神相連),二者又可能分離,這是因為現實行為與思維有時總是會背道而馳。一味崇尚陰柔,也不可像嬰兒一樣軟弱。即便人類的理論成果達到了極高的境界,但現實中還是可能出現問題。愛民與治國的關系要處理好需要智慧。自然之理就在於一開一合的對立之中,不能光強調「陰」的一個方面。要深諳這些道理,就需要知識與智慧。要根據這些道理生發出應對方略,不斷地積累經驗,所生發出的應對方略不是照搬前人和別人現成的經驗。一旦成為經驗,它可以長久應用,但也不能一成不變。這就是與自然相呼應的深奧的智慧學問。

❽ 什麼是老子「天德觀」,該怎麼理解

老子思想中,與"道"最密切的概念是"德"。"德"是"道"化生萬物過程中的最初產物,是純朴未散、有質無形的"炁",也是畜養萬物、決定萬物發展方向的支配性力量。明確了"道"與"無"、"德"與"一"在老子哲學體系中的對應關系之後,老子思想中"天德"的意義和地位才能突顯出來。"天德"是人德的內在決定力量,人在嬰兒階段都曾豐厚地擁有過,而隨著人的成長,"天德"不斷消耗,人也愈難與之相應。"天德"支配善惡又超越善惡。"德"的系統性和"道法自然"的總原則決定了"天德觀"視野下道德的開放性。老子"天德觀"有助於重樹道德信仰,呼喚德育"修身"範式的實質性回歸,並指向了德育生活化的靈魂所在。

❾ 道德經論理念是什麼

《道德經》是人類傳統文化皇冠上的一顆明珠,東方的傳統文化,其實就是一部中華道德傳統文化,道德思想深植於華夏子孫的靈魂之中,我們的祖先對宇宙真理的認識要比現代人深刻得多,他們縱觀陰陽,玄覽隱顯,跨越太極弦線的障礙,認識自然,掌握自然,順應自然,是生命的真正主人。老子的《道德經》瑰集了遠古祖先們對自然大道本質的真知灼見,並且親身實踐聖人之治的方法論,性命圓成,回歸自然。他站在自然的高度,所撰寫的《道德經》也就自然地成為人類道德論的鼻祖,老子的思想和精神,引領著我們復興道德,回歸德道。 道德,既是精神性的也同樣是物質性的,這種物質特性,由於它超越人類的物理認識論的觀念,暫時還不能被智觀所認識和掌握,只有在慧觀中才能產生真知。這種玄觀的物質特性,不因我們智識的否認而消失,始終與人類形影不離,滋養著萬物眾生。中國古代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靈樞》中曾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這段話所揭示的就是人類生命的真諦,道光德能就是生命的源動力,德性物質在體內的流動,才使生命體中的性體系統具有活力。 「天德養神,地谷養形」。更進一步深刻地闡發了這一生命原理。這也就是說道的德能,以炁的物質方式,營養滋養著人們的精神系統,也就是靈魂系統。而地上的五穀,所滋養的是我們的形體,也就是肉身。老子曾經深刻地指出地,對於一般人、普通人而言:「天食人以五氣從鼻入,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這也就是說天上的五種德性的不可見不可觀的氣,仁德、義德、禮德、智德、信德這五種道的德性能量,滋養著我們的精神和靈魂,支撐著體內眾生(靈魂系統)的工作。我們體內的眾生,就是依賴於這五種德性的能量,才能正常地在體內擔負起生命活力的各項工作。離開這些五德能量的「炁」的滋養,我們性命兩大系統中的性體系統,也就無法正常地在體內工作,生命的健康和旺盛的活力也就難以維持。道所產生的五種德性能量,對常人而言只能從鼻孔經過呼吸系統引入體內。但是對道德修養實踐者而言,如果將命體上的穴位門窗都打開煉開,也就充分能地增強五德之氣進入體內的途徑,能夠更多地吸收天德之炁,進入體內給體內的眾生傳輸補充能量,使它們處於富營養狀態。現代人由於離道失德日久年深,無法觀察到道德能量對性命中性體系統的生理作用,將道德觀念虛化,不能認識道德的能量和營養作用,片面追求可見的物質享受,認假作真,本末倒置,只知以物養命,盲目追逐「有之以為利」而不知以德養性,忽視甚至忘卻性命的真主人,造成性與命和諧統一的陰陽失衡,因而疾病叢生,疑難雜症蜂起,社會犯罪率居高不下,整個世界災難重重。人們盲目地追求物質利益,私心慾望沒有扼制地膨脹擴張,使體內的道德能量日趨下降,私慾利己的個性張揚,陰我心神毫無道德制約。人們只知命不識性,人心的道德觀已經下滑到信德不存的最後底線。心靈道德的沙漠化已經發展到了極其危險的境地,這是人類亟待解決的共性問題。 「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地球上的五味,是指的五穀麥、黍、稷、稻、豆等五穀,泛指一切有形有象物質的營養,酸苦甘辛咸之味。這些有形的五穀營養成份,通過口,進入消化系統滋養著我們的形體,營養著我們的肉身這個看得見的命體系統。各類五穀和一切有形可供食用的有形物質中,雖然也含有一定含量的氣,但是它們只能轉化成命體的營氣、衛氣供給形體肉身使用,並不能直接給性體(靈魂)系統提供能量。人們生命中的性體系統,只能從宇宙大道的德性能量場中獲得營養補充。如果人們不能大量從宇宙中獲得道光德能進入體內補充,就會耗干體內先天的元精、元氣,因為僅靠鼻的吸入,遠遠不能滿足體內性體系統新陳代謝的需求。天德養神,地谷養形。這是自然對人類生命中性命兩大系統的基本法則,只有遵循這一自然基本法則,修養道德,用道光德能滋養我們的靈魂,人類才會達到真正的健康,民族才會真正強盛,社會才能進入真正的長治久安, 道,無形無相,無為無名,清虛自然,化生長養萬物,「生之蓄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德道經·無不為》。她運用無窮的德性能量,昭示她的慈悲和特性,百姓日用而不知,猶如魚兒在水而不知水,不知水對它生存的意義。天德的能量彌淪於宇宙空間之內,萬物形體之中。宇宙空間中的道光德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增不減。《老子·德道經》中說:「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這也就是闡明道德能量與人之間關系的辯證法和因果關系,道光德能雖然無處不在,但卻必需「同氣相求」,只有我們本身具有道德的特性,心身之內具有道德,才能與其發生諧振,通過一種自然的和諧的「同頻共振」而接收到道光德能進入心身之中。我們自身的德性修持具備之時,道即用德能的五德之氣飼(食)之於我們。仁德修持好者,即能獲得陽木之氣;禮德修持完善者,即能獲得陽火之氣;信德修持真一者,即能獲得陽土之氣;義德修持上佳者,即能獲得陽金之氣;智德修持誠實者,即能獲得陽水之氣。五德全部都修持到淳厚無雜者,也就與道同體復歸於道。 在人體之內,陽五行就是五德能量,五德能量的強弱多少,決定著五臟六腑三焦內眾生的營養狀態。缺失過多,必然離道越遠,「道亦失之」而不能主持臟腑的正常工作,出現疾病和災咎。人類要想真正的健康,必須要高度重視性體系統(靈魂)的健康,道德的健康,精神的健康。只有德性的健全,才能實現生命的真正健康,社會的健康發展。 《老子·德道經》揭示了整個自然萬物健康生存與發展的真諦,人類將在深入學習和實踐《道德經》的過程中,真正正確地認識自然,認識道德,認識生命的真理,從而實現回歸德道。首屆國際《道德經》學術研討會,為我們共同構築了一個探討、研究、實踐和普及《道德經》的平台。我們相信,在各位大德的鼎力支持、積極參與下,在各兄弟單位的緊密協作下,《道德經》的精神,必定會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道德經的哲學思想,科學理念,人文精神,聖人之治的方法論,必定會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當前《道德經》已經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之久,在世界上也在廣泛的流傳。目前《道德經》的翻譯本,已經達到了560種語言版本,是不經人為推崇而僅次於《聖經》的多語言書籍。由此可見《道德經》的無窮能量和精神魅力。 《道德經》本身是超越一切宗教的自然大道學說,她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多年以來,世界各國眾多的有識之士,許多的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藝術家、文學家都從《道德經》裡面吸取豐富的精神食糧,完善他們思想,升華他們的品格,啟迪他們的智慧。我們相信通過《道德經》的解讀和學習,特別是實踐,將會使整個人類都變得美好。我們共同祈願世界德道的回歸,祝福整個世界早日道光普照,人類早日復歸淳德!

熱點內容
新勞動法試用期工資 發布:2025-02-13 00:53:20 瀏覽:703
寧波新勞動法實務培訓 發布:2025-02-13 00:48:24 瀏覽:645
動畫片刑法 發布:2025-02-13 00:35:00 瀏覽:552
民事訴訟法146條6 發布:2025-02-12 23:28:42 瀏覽:865
巴州司法所 發布:2025-02-12 23:00:17 瀏覽:158
道德經庫恩 發布:2025-02-12 22:45:04 瀏覽:344
行政訴訟法八十二 發布:2025-02-12 22:07:11 瀏覽:890
重慶京師律師 發布:2025-02-12 19:52:51 瀏覽:808
法律責任包括下列哪些 發布:2025-02-12 19:04:52 瀏覽:481
合同法中約定優先原則 發布:2025-02-12 18:55:24 瀏覽: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