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中用

道德經中用

發布時間: 2022-01-16 03:58:01

Ⅰ 學《道德經》有什麼用

南無阿彌陀佛


凈空法師---你能說《四書》不如佛經嗎?不可以說,我眼目當中《四書》就是佛經,是佛從自性里頭流出來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都稱為「經」,

所以我常常提醒同學們,我們日常生活要用真心,它相應,妄心不相應。妄心惡轉惡,行,愈轉愈嚴重;惡轉善,轉不過來。用真心很容易轉過來,為什麼?真心本善。

你看儒家所講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那是自性的性德,那不是外來的。用真心,它就現前,妄心,它就不見了。「止於至善」是誰?佛陀。菩薩還沒有達到,還有無始無明習氣沒斷,不能叫「至善」。「至善」是善圓滿了,圓滿的善才叫「至善」。他還有一點欠缺,不圓滿。所以「至善」是正覺,必定正覺,「至善」。

你能說《四書》不如佛經嗎?不可以說,我眼目當中《四書》就是佛經,是佛從自性里頭流出來的。它裡面所講的話,不是說「等一下,讓我想想看再給你說」,不是。他沒有「想想看」,你一問他馬上就答復你,沒有思考,那是什麼?那是自性,從自性流出來的,止於至善。這就說明,只要稱之為「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都稱為「經」,《論語》、《孟子》是獨立的,「十三經」里頭獨立的,《大學》《中庸》是《禮記》裡面的兩篇,「十三經」,這「十三部」都稱之為「經」。既然是「經」,就是自性流露出來的,跟佛陀的經典等量齊觀,用平等心看待,真經。

「註解」那都稱為「論」。「註解」里頭有聖人說的,那跟經沒有兩樣;有賢人說的,有君子說的,那個就不一樣了。

「至誠感通」,「誠」太重要了!《中庸》說理論,理論歸納起來最重要的就是這一個字——「誠」。

「誠」什麼意思?經里頭有說明,說一個很簡單的——「不自欺」,你真正能做到不欺騙自己,這是「誠」。人,一定是先欺自己,再欺騙別人;不欺騙自己的人,肯定不會欺騙別人。

=============================================


凈空法師---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如果生在印度,印度人稱他作「佛」,稱莊子、稱孟子為「菩薩」;

古聖先賢、諸佛菩薩慈悲到極處,用什麼?教化,教學。如果信仰宗教的人對於宗教的教義都能通達明了,他會愛所有的宗教。為什麼?所有宗教源頭是一個自性里頭真誠的愛心,變成宗教教學的根底、根源。

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講了五句話,末後一句話最重要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你問宗教從哪來的?自性變現的。佛教,自性變的;基督教,自性變的;伊斯蘭教,自性變的。所有的宗教全是自性變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它是一體。連《莊子》裡面都有這么一句話,莊子那個時代佛教沒到中國來,他說出「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話是佛說的,那我們要問,莊子是不是佛?是。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如果生在印度,印度人稱他作「佛」,稱莊子、稱孟子為「菩薩」;釋迦牟尼佛如果生在中國,中國人就稱他「聖人」,中國人稱「聖人」、稱「賢人」,「聖賢」。所以稱呼不一樣,他們達到的境界是平等的。何況大乘經上常說一句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說得廣、說得深,一切眾生,包括釋迦牟尼佛、包括所有的宗教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成佛。

佛的境界是什麼?六根緣外面境界,眼見色看得清楚,耳聞聲聽得清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心裡頭一念不生,不起心不動念,這叫佛,這就成佛了。

有起心動念,這叫「菩薩」。菩薩起心動念,但是沒有分別執著,這個要知道。

有分別,沒有執著,阿羅漢。阿羅漢有分別,沒有執著,有起心動念。

凡夫見色聞聲,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通通有,六道凡夫。這里頭有善有惡,起心動念有善惡,分別執著有善惡,都在心意。儒家教我們「誠意正心」,跟佛法給我們講的「斷煩惱」,一個意思,講的是一樁事情。

如果你把所有宗教經典細細去研究,百分之八十相同,不同的小部分,那是個人居住環境不一樣,生活方式不一樣,是這個地方差距。道理行法都一樣,沒有人教人殺生的。「殺」是大惡,殺生的人,尤其是無緣無故殺人,特別在戰爭時候太容易發生,果報都在地獄。現在喜歡殺生的人常常做惡夢,常常有驚恐、驚慌、恐怖,現報;來世三途,惡鬼、畜生、地獄。

Ⅱ 道德經中的名言

道德經名句及解釋匯總如下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

【解釋】天地萬物之道是可以認知的,但道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名也是可以名狀的,但名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有與無相互滋生,難與易相輔相成,長與短相比較而顯現,高與下相互依存,聲音音律的相互應和而成曲調,前與後相互聯接而成順序。

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天地無所謂仁慈不仁慈,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平等;聖人也無所謂仁慈不仁慈,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任憑百姓自生自滅。

5、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有的版本為「多言數窮」。意思是:多說無益,言多必失,還不如保持靜默。

6、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處】《道德經》第七章。

【解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

【解釋】最大的善就應當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與萬物交融,而不與之爭奪;水只停留在眾人不喜歡的低窪之處,所以水性最接近於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太滿了會溢出,應當適可而止;太冒尖了,難保長久。

9、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金玉滿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貴而驕奢,容易引禍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這才是自然之道。

Ⅲ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許多現代人錯誤地理解為「無為」,實際上專,用一句話可以概屬括,是「無為而無不為」,無不為好理解,自古在中國成就一番事業的人,沒有不通讀《道德經》的。而無為呢?無為就是無所謂,對一切事象都不放在心上,對人生無所謂成敗;對事物無所謂美醜、好壞;對世態無所謂幻化變遷。

Ⅳ 老子《道德經》中的常用成語

1、玄之又玄
幽昧深遠,不可測知。後泛指事理非常奧妙難懂。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功成不處
成功以後而不以為是自己的功勞。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七章:「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3、功成不居
任其自然存在,不佔為己有。後用來表示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
《道德經》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4、和光同塵
本意是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體現。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隨俗而處,不露形跡,不顯鋒芒。
出處:《道德經》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5、多言數窮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時。比喻話說多了就會影響、限制和羈絆自己的行動。政令繁多反而更加讓人困惑,難以施行。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6、天長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多指愛情)。
出處:《道德經》第七章
7、功成身退(功遂身退)
大功告成以後,自身引退,不再做官。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目迷五色
「五色令人目盲」,是說五色紛呈,使人眼花繚亂。
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9、寵辱若驚
君王以居下為道,得之則驚喜,失之則驚恐。
出處:《道德經》第十三章:「寵物若驚,貴大患若身。」
10、虛懷若谷
意指胸懷像山谷那樣深而且寬廣,形容十分謙虛
出處:《道德經》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
11、見素抱朴
現其本真,守其純朴。謂不為外物所牽。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12、絕仁棄義
一說:指放棄世俗倡導的仁義,回復到人的本性;二說:不樹立仁義的典型、不倡導仁義的標准,放任人的本性做出獨立的判斷和取捨。絕、棄:消滅、摒棄。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德。
13、道法自然
是出自《道德經》的哲學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來的規律是 「自然而然」的。「道法自然」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規律。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知白守黑(知雄守雌)
知白守黑,是意在教人處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對錯,而外表要裝成愚鈍,對世俗之流既不贊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塵世,與「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實乃大隱於市之道。韜晦自處的處世哲學。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15、去甚去泰
事宜適中,去其過分。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九章:「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16、佳兵不祥
好用兵是不吉利的。
出處:《道德經》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詳之器,物之惡也 」
17、將奪固與
軍事或外交上常用的一種策略,要想奪取佔有,暫時先放棄。
出處:《道德經》三十六章:「將欲奪之,必固予之。」
18、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到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終究逃脫不了天法的懲處。
出處:《道德經》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19、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謂走一千里路,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20、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辦任何事情,自始至終都應慎之又慎,這樣才不會出現差錯。故老子「慎終如始」的名言告誡人們辦事應有始有終,始終如一,這樣才不致把事情辦糟,這是很有教育意義的。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21、金玉滿堂
形容財富極多。也形容學識豐富。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22、哀兵必勝
原意是力量相當的兩軍對陣,悲憤的一方獲得勝利。後指因受欺侮而奮起抵抗的軍隊,必定能取勝。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九章:「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23、被褐懷玉(被褐懷珠)
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
出處:《道德經》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24、小國寡民
國家小,人民少。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25、雞犬相聞
現指人煙稠密。(其實與原文相甚遠)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6、老死不相往來
指彼此不聯系,不交流情況。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7、安居樂業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勞動。
出處:《道德經》第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
28、上善若水
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29、少私寡慾
指慾望很小。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30、餘食贅行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贅疣。比喻遭人討厭的東西。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
31、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32、大器晚成
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也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話。
出處:《道德經》四十二章:「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32、大音希聲
指最大最美的聲音乃無聲之音。
出處:《道德經》:「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33、多藏厚亡
指積聚很多財物而不能周濟別人,引起眾人的怨恨,最後會損失更大。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34、知足不辱
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貪心。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5、知止不殆(知足不殆)
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遇到危險。舊時勸人行事不要過分。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6、大直若屈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隨和。亦作「大直若詘」。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37、大巧若拙
指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象笨拙。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38、知足常樂
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於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處:《道德經》:「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出生入死
原意是從出生到死去。後形容冒著生命危險,不顧個人安危。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40、福倚禍伏(福禍相依)
指福禍互為因果,互相轉化。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41、深根固柢(根深蒂固)
使根基深固,不易動搖。比喻基礎穩固,不容易動搖。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42、報怨以德(以德報怨)
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報怨以德出處:出處:《道德經》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以德報怨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43、輕諾寡信
輕易答應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處:《道德經》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44、得寸進尺
得了一寸,還想再進一尺。比喻貪心不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45、委曲求全
勉強遷就,以求保全。也指為了顧全大局而讓步。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
46、不得已而為之
沒有辦法,只能這樣做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一章:「兵者,不詳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恬淡為止。」
47、富在知足
有了財富之後,要知道滿足,不要貪得無厭。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48、雖死猶生
指人雖死,精神不滅,楷模猶存。也指心無牽掛、憾事,雖死猶同活著。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49、淡而無味
菜餚因鹽少而沒有味道,亦泛指清淡無味。亦形容說話、寫文章內容平淡,無趣味。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四章:「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50、欲益反損
原想有所得益,結果反受損害。形容事與願違。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

Ⅳ 道德經的應用

道德經更詳盡的說,應該是一本理論學術,道德經的應用有更多的衍生學術。類似於鬼內穀子的一系列書容籍,黃石公的「素書」等等,這些書籍都是道德經衍生出來的。後來道教以道德經為核心,編寫出了長生不老的道家書籍,我知道的像《參同契》,《五嶽真形》等等,這些類似於修仙得道的書籍。其實道德經就人生來說,是可以直接應該用的,正如道德經里所說的一樣,老百姓日用而不知,其實你的一言一行都在「道」的范圍之內了,只是你知道而已!~

Ⅵ 道德經怎麼用在商業上呢

可以去了解一下《道商》的提出者李海波老師,他對《道德經》的商用智慧演繹與創新很有見地,而且又是師出名門正宗的道教修行者,在道教界、學術界、策劃界都有影響力。網上關於他道商課程的視頻很多,你可以去搜索一下,以下是關於他的介紹。

李海波是當代知名的商務策劃實戰權威專家之一,也是將高深莫測的黃老道學理論成功嫁接於商業領域,並率先提出系統性「道商——中國式經營智慧學」的道學學者、國學講師、職業謀士。這是由他的獨特經歷、研究領域、國際見識、國內實踐、智慧資源掌控等方面復合而成的。

他少年時代即投師道門,學習領悟《道德經》智慧;26歲初登北京大學百年紀念堂,作《道德經與策劃大智慧》學術報告,30歲完成兩部學術著作——《勢》、《道商》,獲得業內專家的高度贊譽,其中《勢》被視為現代版「六韜」而廣受好評,《道商》更是開啟了「中國式經營智慧學」研究之先河。

作為道學學者,李海波的研究領域是道家謀略學與道家商業學,他是這個學科的領先者,是「中國式經營智慧學」的首倡者,是國內公開講授黃老道學與商業實戰智慧的第一人。第16屆中央委員,解放軍總後勤部原政委張文台上將為其親筆題詞勉勵「商道興國」;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親筆為其題詞賜封「中國道商」。

熱點內容
新勞動法試用期工資 發布:2025-02-13 00:53:20 瀏覽:703
寧波新勞動法實務培訓 發布:2025-02-13 00:48:24 瀏覽:645
動畫片刑法 發布:2025-02-13 00:35:00 瀏覽:552
民事訴訟法146條6 發布:2025-02-12 23:28:42 瀏覽:865
巴州司法所 發布:2025-02-12 23:00:17 瀏覽:158
道德經庫恩 發布:2025-02-12 22:45:04 瀏覽:344
行政訴訟法八十二 發布:2025-02-12 22:07:11 瀏覽:890
重慶京師律師 發布:2025-02-12 19:52:51 瀏覽:808
法律責任包括下列哪些 發布:2025-02-12 19:04:52 瀏覽:481
合同法中約定優先原則 發布:2025-02-12 18:55:24 瀏覽: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