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道德
Ⅰ 納西族的歷史
納西族的族源,學者界認為源於遠古時期居住在中國西北河(黃河)湟(湟河)地帶的古羌人,向南遷徙至岷江上游,又向西南方向遷徙至雅礱江流域,再西遷至金沙江上游東西地帶。
《後漢書》 西羌傳載:古羌人「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耗牛種,越籬羌是也」 。又說:「耗牛羌在蜀漢,其種別名號皆不可紀知也」 。
隨著納西族分布地區考古實物不斷發現,一些學者提出了納西族是南遷的古羌人與現居住地土著融合而形成的觀點。考古工作者首先在麗江壩東南的木家橋,發現了古生物化石和人類股骨化石、頭蓋骨化石和舊石器,經鑒定,木家橋所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距今10萬年左右,考古學上稱之為「麗江人」。繼而在永寧、鹽源瀘沽湖地區發現了新石器遺址和細繩紋陶器、鐵器、銅器等。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雅江、新龍、巴塘縣,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攀枝花市鹽邊縣、西藏自治區貢覺、芒康縣、雲南省德欽、麗江、永勝縣相繼發現了石棺葬文化。這些地區基本屬於歷史上納西族的活動范圍。 秦時期,納西族先民分布在今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南部、攀枝花市鹽邊縣、雅安地區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以及雲南省西北部地區。
漢時期,定笮一帶「摩沙夷」之地盛產鹽、鐵和漆,引發東漢朝廷派官兵爭奪定笮鹽鐵之利的戰爭。《木氏宦譜》中對東漢及蜀漢時摩沙夷在鹽源的活動已有簡略記載。
至東漢時,納西先民與東漢王朝直接建立了政治關系。
永平十七年(74年),川西南白狼夷向東漢王朝奉貢、獻詩三章,稱為《白狼王歌》, 其中有文字與現代納西語相同或相近,說明白狼夷可能是納西先民,清末民初漢文史籍和民間傳說中多說古白狼國即在今四川巴塘。
據《元一統志》記載,約在公元3世紀初期,「麽些蠻」酋長蒙醋醋,侵奪「濮盧二蠻」所居的巨津州(今麗江市玉龍縣巨甸)地區而「世襲居之」。
5世紀後期(南朝齊、梁之際),麽些酋長泥月烏率眾驅走原來定居於今寧蒗永寧的吐蕃勢力,而世代生息繁衍於此。
唐代,根據《蠻書》所載,東至今四川省西川地區,南至大理州賓川,西至瀾滄江邊的維西一帶,北至鐵橋上下的德欽、中甸一帶,都有納西人分布。
6世紀的梁、陳各朝,一支納西先民經木里無量河流域,南遷至金沙江上游今香格里拉縣東南部的三壩地帶。
7 世紀中期唐高宗時期,納西族部落集團首領葉古年,奪取 「濮獬蠻」所居住的「三賧」(或稱「樣渠頭」,今麗江壩)。
7世紀末到8世紀初(麟德元年前後到開元年間),從鹽源地區南渡金沙江到洱海以東的納西族形成大的部落,在今雲南賓川縣建立了「越析詔」(又稱麽些詔),為「六詔」之一。其領地被得到唐王朝支持的南詔所吞並。「越析詔」的興亡前後約70年。
734年(開元二十二年)至737年(開元二十五年)間,唐朝調動姚州(今姚安)都督府的力量,派御史嚴正海、王承訓幫助南詔王皮羅閣「合六詔為一」統一洱海地區,磨西族人建立的越析詔被攻破。
794年(貞元十年),南詔攻破土蕃神川都督府之地(今麗江地區)和昆明城(今鹽源),磨西族的分布區域從藏族統轄轉而納入南詔的統轄范圍之內。南詔於鐵橋(今麗江塔城)設鐵橋節度、於昆明城置香城郡,對磨西族的各部落進行統治。大理國時期,麗江地區由善巨郡(今麗江永勝)管轄。 1253年(寶佑元年),蒙古軍在忽必烈的率領下兵分三路南征大理國,經木里到永寧日月和。忽必烈進入納西族地區後,對當地部落首領先後授以「茶罕章管民官」、「茶罕章宣慰司」等官職,是土司土官制度的雛形。
1274年,元政權設置「麗江路軍民總管府」,「麗江」之名從此始。
1285年,改置「麗江軍民宣撫司 」,宣撫司皆由麥良子孫承襲,統一了「酋寨星列」的納西地區各部落,正式納入了雲南行省的行政區轄。
從1253年忽必烈滅大理國到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實施「改土歸流」的470年間,元、明、清朝直接在納西族地區推行中央王朝管轄下的世襲土司制度。 明太祖洪武年間,明大軍進軍雲南後,納西首領阿得「率眾首先歸附」,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朝中央授么些貴族代表木得為麗江府土知府,世襲。
麗江木氏土司採取較為開明的政策,積極地引進中原漢族地區的生產技術和文化教育,廣攬人才,將一些醫生、教師、畫師、佛、道教人士和開礦、冶煉、建築、銅業、銀業等方面的技術人才引進納西族地區。
木氏土司有較強的軍事力量,為明王朝征戰效力,得到皇帝親賜的「輯寧邊境」、「誠心報國」、「西北藩籬」等嘉號。木氏借機向北擴張勢力,自天順六年(1462年)開始向藏區用兵,至明末,其勢力范圍達木里、巴塘、理塘、康定及西藏昌都以南地區。木氏並遷移大批納西人民到上述地區戎守,此後這些納西人大都融合於藏族中。 1723年(雍正元年),麗江實行「改土歸流」,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土知府為通判。「改土歸流」後,免除了土司的各種苛派,廢除庄奴500 多戶,2000多人,建立了封建地主經濟。清廷以當時滿漢的生活方式和儒家文化的倫理道德觀衡量納西族的社會生活和風土民情,強制性地在納西族地區實行移風易俗,如廢火葬,改革服裝,強化封建家長制、包辦婚姻制等,導致納西族地區發生了重大的社會矛盾和文化變遷,加劇了傳統文化的衰落。
1856年(咸豐六年),杜文秀在蒙化(今巍山)發動回民起義,攻佔大理。時駐大理守城營都司的麗江白沙人和鑒(武舉人)被殺。鶴麗鎮部下千總張正泰借機挑撥回族與納西族之間的矛盾,並殘酷屠殺金山、文智、拉市一帶無辜回民700餘人,在鶴(慶)、麗(江)、劍(川)、中(甸)、淮(西)一帶往來打殺。
1859年,張正泰在鶴慶死於內訌。
1860年,杜文秀軍攻佔鶴、劍、麗、永等地。時駐淮西瀾滄江邊防守備的和耀曾(和鑒之子),與淮西葉枝王護兵頭目楊玉科殺死和的上司淮西協鎮守頭領(回族人),廣募鄉勇,投靠清政府同回民起義軍作拉鋸式的戰爭。麗江古城幾易其主,成為一片廢墟,鄰近鄉村滿目瘡夷。
1872年,回民起義失敗。據《麗江府志》記載:「麗邑子弟毀於王事者統計六千數百人,百姓死者十之二三。」這是麗江歷史上的「亂世十八年」。 1915年12月25日,「反袁護國戰爭」在雲南打響,,麗江納西族積極參加護國運動,向護國軍輸送了3420名青年,為反對復辟帝制奮戰疆場,很多納西戰士血染沙場。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納西健兒隨滇軍戰斗在抗戰最前線,納西族子弟隨滇軍奔赴抗日前線,參加了台兒庄、中條山等重大戰役。在台兒庄戰役中,280多名納西族官兵壯烈殉國。
1941年,為了支持長久抗戰,麗江納西族人民沒有任何現代工程機械的條件下,用人力修成了麗江附近的白沙機場。
1943年,為了中印「駝峰航線」的順利通行,美軍「飛虎隊」在麗江設立「航空指揮站」,納西族人民積極參加修建電台、修建房屋和其他軍事工程,支持了盟軍抗日斗爭。
1936年4月,由任弼時、賀龍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的一支部隊北上抗日,到達麗江,受到納西民眾的熱烈歡迎。
1948年,在中共雲南地下黨組織領導下,納西族在農村建立了「農民抗敵協會」等組織。
1949年4月,由中共雲南地下黨領導的武裝力量,解放了麗江鄰縣劍川,建立了滇西北第一個革命根據地。
1949年7月1日,麗江宣告和平解放。人民自衛隊經過整訓,奉命改編為「滇西北人民自衛軍第三支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指戰員都是納西族。這支人民自衛軍支隊為配合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解放雲南作出了積極貢獻。 1950-1951年,人民解放軍四十二師由麗江進軍西藏。麗江縣成立援藏委員會,抽調民兵4889人,騾馬500匹,組成運糧總隊,從麗江或人背或馬馱運大米180710包到德欽。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雲南永勝、華坪、四川西昌等的戰役中,很多納西兒女參軍參戰,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
1961年,成立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1996年,麗江發生7級大地震,死傷3200多人,經濟損失達45億元。
1997年12月,麗江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2003年6月,三江並流被評為「世界自然遺產」,9月,納西族東巴古籍被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Ⅱ 旅遊商品化的對策及思考
傳統文化是促進麗江旅遊發展的催化劑,納西族的人文精神是吸引全球目光的亮點。麗江保存了完整而豐富的民族文化,是世界級的人類文化財富。文化資源是麗江最大的優勢資源,麗江最大優勢也就是文化優勢,如果喪失了這一點,麗江旅遊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世界文化遺產將會名不副實。因此保護民族傳統文化勢在必行。
(一) 加強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增強納西人民的自我保護意識
保護傳統文化的途徑是多方面的,但是加強民族傳統教育,增強納西人民的自我保護意識尤為重要。在世界一體化的今天,納西人民在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也要考慮怎樣使傳統與現代整合,怎樣才能使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保護、發展和傳承。但只有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必須喚醒納西人民的保護意識。首先,在各機關單位、農村和學校加強民族傳統教育,培養納西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二是加強農村學校的雙語教學,使學生在學習漢語的同時,更加豐富自己的母語詞彙,更加熱愛自己的民族。三是通過社區的教育,鼓勵家長主動承擔起向子女傳承文化的責任,鼓勵人們以講納西話為榮,以維護傳統文化為己任。四是通過有關部門開發和規范民族傳統節日和服飾、歌舞、飲食等,使納西族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得以進一步的發揚光大。
(二)進一步規范旅遊市場,嚴控無度的文化開發
旅遊業波及的地區,作為旅遊資源的地方文化不可避免地要被商品化。雖然麗江依託文化創出了品牌,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引來了更多的外來開發商打文化的主意,使當地文化商品化的趨勢愈演愈烈,文化也就被大量的塗改,變得面目全非。作為納西人,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開發商以優勢文化的習慣整理、加工、包裝民族文化,使民族傳統文化舞台藝術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這實際上是對民族文化進行掠奪式開發,已成了一種假造的民族文化,從而破壞了民族文化的變遷軌道,極不利於民族地區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文化開發必須嚴格控制,有關部門應該作好以下工作:一要規范旅遊市場,堅決杜絕短期行為的所謂「文化」開發。二要正確引導,讓當地人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旅遊之中,自覺擔當起維護傳統的使者。三是繼續發揮好民族研究專家和學者的作用,為政府進一步規範文化市場獻言獻策。
(三)保護古城,保護古城的人文景觀
麗江古城是納西族傳統聚居地,是納西族傳統文化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載體。數百年來,納西人世世代代在此居住,享受著寧靜安詳的生活。這座「活」著的歷史文化名城,是由世代以古城為家的居民們創造出來的,他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構成了獨樹一幟的「活」的古城文化。因此保護古城文化最重要的是留住當地的土著居民。之前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辦法都是較有效的,但這項工作必須抓住以下幾個方面:一要動員社區參與,把社區居民作為旅遊發展的主體進入旅遊規劃,旅遊開發等涉及旅遊發展重大事宜的決策、執行體系中。將社區的環境、社會和文化背景都納入旅遊發展規劃之中,使旅遊發展的整體目標和重點與本地居民的目標和重點相互協調一致,正確引導當地居民在依靠旅遊獲得利益的同時,自覺維護傳統習俗和生活習慣,主動參與到維護傳統的行列中。二要關注古城居民的生活狀況,切實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如果對古城居民的要求和困難視而不見,讓大多數居民眼睜睜看著旅遊經濟所帶來的種種好處自己不能從中受益,反而還要忍受由於旅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及承擔旅遊發展的各項成本(包括環境、社會成本等)。這種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不可避免地產生抵制、消極和敵對情緒。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願望、要求、態度、看法和權利,從他們的切身利益出發,要尊重當地的意識形態,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通過運用當地的知識,吸納當地的做法,將當地的文化價值觀和傳統與民俗旅遊開發相結合,使推出的旅遊活動能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同與支持。不斷地征詢並採納當地社區的意見和建議,使之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使居民都能從旅遊收入中體現出在古城居住的優越性,成為旅遊開發的主人,而非旁觀者或受害者。三要不斷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和商品經濟意識,逐步增強他們適應市場和保護自己文化的能力。
(四)宏揚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傳統道德教育
由於外來文化的影響,使納西族傳統道德倫理體系受到了強烈沖擊,導致一些諸如傳統道德失落、秩序失控的現象發生,給人一種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消極印象,極大地損害了麗江原本良好規范的旅遊氛圍,直接影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應大力發揚民族精神,使納西族傳統道德得以恢復,使納西族的優良傳統能夠繼續傳承和發展。在弱小民族面臨強大主流文化進入而處於困惑時,宏揚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傳統道德教育的工作顯得更加重要。應與時俱進,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傳統美德教育相結合,用良好的道德風尚樹立納西人的形象。現代物質文明的發展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生存危機,同時也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導致了信仰危機、道德危機、情感危機、家庭危機。納西社會卻是一個重視情感生活的社會,老人受到愛戴,親情與友情是維系社會存在發展的基本手段,它營造的溫情籠罩著每一個社會成員,使他們從生活中找到幸福。人倫與親情是人類存在的精神支柱,呼喚人與人之間的愛,應該是人類永遠的精神財富,而納西文化卻恰巧具備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品質,是對現代文明的重要補償。因此,發揚民族精神並不是回頭路,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與選擇,將會有利於麗江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五)重視教育,不斷提高納西族的整體素質
教育是一個民族的希望所在,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自古以來,納西人民就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歷朝歷代的傑出人物和「天雨流芳」的牌坊,給我們留下的不是吃祖宗飯,走回頭路,而是一種警示和激勵。在所謂納西族先進、文明的贊譽聲中,我們應該多關注農村教育,重視各中學的輟學現象。一是進行升學教育,激勵學生熱愛家鄉,熱愛民族,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志向。二是不斷提高旅遊業的服務檔次,提高用人的標准和要求,逐步提高人們對教育的長效投資與現實經濟利益的認識。
四、小 結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生命在現實社會中的延續,它負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凝聚著一個民族在其歷史的自我生存發展中不斷形成的智慧、理性和創造力以及自我約束力。它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靈魂。納西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已成為引人注目的一個熱點問題,大力加強納西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應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
注釋:
[1]張波.論旅遊對接待地社會文化的影響[J].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
[2]郭大烈,和志武.納西族史[M].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4
[3]張波.論旅遊對接待地社會文化的影響[J].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
[4]馬曉京.西部地區民族旅遊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 [J].旅遊學刊,2000
[5]張波.論旅遊對接待地社會文化的影響[J].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
[6]李頡.納西族傳統文化功能的轉移[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
[7]和愛紅.麗江古城的保護和開發研究[J]. 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
參考文獻:
[1]馬曉京.西部地區民族旅遊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J].旅遊學刊,2000,.
[2]王嵐.雲南民俗旅遊資源開發中的幾個問題[J]. 雲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3,
[3]和愛紅.麗江古城的保護和開發研究[J]. 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
[4]張波.論旅遊對接待地社會文化的影響[J].麗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
[5]李頡.納西族傳統文化功能的轉移[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
[6]方慧,黃琪,周芳,熊瓊芬.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法律保護[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7]郭大烈,和志武.納西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8]陶偉.中國「世界遺產」的可持續旅遊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
[9]肖星.嚴江平 .旅遊資源與開發[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 2000.
Ⅲ 旅遊活動是如何向商品化轉化的
對策及思考
傳統文化是促進麗江旅遊發展的催化劑,納西族的人文精神是吸引全球目光的亮點。麗江保存了完整而豐富的民族文化,是世界級的人類文化財富。文化資源是麗江最大的優勢資源,麗江最大優勢也就是文化優勢,如果喪失了這一點,麗江旅遊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世界文化遺產將會名不副實。因此保護民族傳統文化勢在必行。
(一) 加強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增強納西人民的自我保護意識
保護傳統文化的途徑是多方面的,但是加強民族傳統教育,增強納西人民的自我保護意識尤為重要。在世界一體化的今天,納西人民在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也要考慮怎樣使傳統與現代整合,怎樣才能使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保護、發展和傳承。但只有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必須喚醒納西人民的保護意識。首先,在各機關單位、農村和學校加強民族傳統教育,培養納西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二是加強農村學校的雙語教學,使學生在學習漢語的同時,更加豐富自己的母語詞彙,更加熱愛自己的民族。三是通過社區的教育,鼓勵家長主動承擔起向子女傳承文化的責任,鼓勵人們以講納西話為榮,以維護傳統文化為己任。四是通過有關部門開發和規范民族傳統節日和服飾、歌舞、飲食等,使納西族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得以進一步的發揚光大。
(二)進一步規范旅遊市場,嚴控無度的文化開發
旅遊業波及的地區,作為旅遊資源的地方文化不可避免地要被商品化。雖然麗江依託文化創出了品牌,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引來了更多的外來開發商打文化的主意,使當地文化商品化的趨勢愈演愈烈,文化也就被大量的塗改,變得面目全非。作為納西人,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開發商以優勢文化的習慣整理、加工、包裝民族文化,使民族傳統文化舞台藝術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這實際上是對民族文化進行掠奪式開發,已成了一種假造的民族文化,從而破壞了民族文化的變遷軌道,極不利於民族地區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文化開發必須嚴格控制,有關部門應該作好以下工作:一要規范旅遊市場,堅決杜絕短期行為的所謂「文化」開發。二要正確引導,讓當地人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旅遊之中,自覺擔當起維護傳統的使者。三是繼續發揮好民族研究專家和學者的作用,為政府進一步規範文化市場獻言獻策。
(三)保護古城,保護古城的人文景觀
麗江古城是納西族傳統聚居地,是納西族傳統文化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載體。數百年來,納西人世世代代在此居住,享受著寧靜安詳的生活。這座「活」著的歷史文化名城,是由世代以古城為家的居民們創造出來的,他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構成了獨樹一幟的「活」的古城文化。因此保護古城文化最重要的是留住當地的土著居民。之前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辦法都是較有效的,但這項工作必須抓住以下幾個方面:一要動員社區參與,把社區居民作為旅遊發展的主體進入旅遊規劃,旅遊開發等涉及旅遊發展重大事宜的決策、執行體系中。將社區的環境、社會和文化背景都納入旅遊發展規劃之中,使旅遊發展的整體目標和重點與本地居民的目標和重點相互協調一致,正確引導當地居民在依靠旅遊獲得利益的同時,自覺維護傳統習俗和生活習慣,主動參與到維護傳統的行列中。二要關注古城居民的生活狀況,切實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如果對古城居民的要求和困難視而不見,讓大多數居民眼睜睜看著旅遊經濟所帶來的種種好處自己不能從中受益,反而還要忍受由於旅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及承擔旅遊發展的各項成本(包括環境、社會成本等)。這種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不可避免地產生抵制、消極和敵對情緒。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願望、要求、態度、看法和權利,從他們的切身利益出發,要尊重當地的意識形態,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通過運用當地的知識,吸納當地的做法,將當地的文化價值觀和傳統與民俗旅遊開發相結合,使推出的旅遊活動能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同與支持。不斷地征詢並採納當地社區的意見和建議,使之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使居民都能從旅遊收入中體現出在古城居住的優越性,成為旅遊開發的主人,而非旁觀者或受害者。三要不斷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和商品經濟意識,逐步增強他們適應市場和保護自己文化的能力。
(四)宏揚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傳統道德教育
由於外來文化的影響,使納西族傳統道德倫理體系受到了強烈沖擊,導致一些諸如傳統道德失落、秩序失控的現象發生,給人一種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消極印象,極大地損害了麗江原本良好規范的旅遊氛圍,直接影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應大力發揚民族精神,使納西族傳統道德得以恢復,使納西族的優良傳統能夠繼續傳承和發展。在弱小民族面臨強大主流文化進入而處於困惑時,宏揚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傳統道德教育的工作顯得更加重要。應與時俱進,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傳統美德教育相結合,用良好的道德風尚樹立納西人的形象。現代物質文明的發展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生存危機,同時也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導致了信仰危機、道德危機、情感危機、家庭危機。納西社會卻是一個重視情感生活的社會,老人受到愛戴,親情與友情是維系社會存在發展的基本手段,它營造的溫情籠罩著每一個社會成員,使他們從生活中找到幸福。人倫與親情是人類存在的精神支柱,呼喚人與人之間的愛,應該是人類永遠的精神財富,而納西文化卻恰巧具備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品質,是對現代文明的重要補償。因此,發揚民族精神並不是回頭路,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與選擇,將會有利於麗江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五)重視教育,不斷提高納西族的整體素質
教育是一個民族的希望所在,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自古以來,納西人民就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歷朝歷代的傑出人物和「天雨流芳」的牌坊,給我們留下的不是吃祖宗飯,走回頭路,而是一種警示和激勵。在所謂納西族先進、文明的贊譽聲中,我們應該多關注農村教育,重視各中學的輟學現象。一是進行升學教育,激勵學生熱愛家鄉,熱愛民族,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志向。二是不斷提高旅遊業的服務檔次,提高用人的標准和要求,逐步提高人們對教育的長效投資與現實經濟利益的認識。
四、小 結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生命在現實社會中的延續,它負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凝聚著一個民族在其歷史的自我生存發展中不斷形成的智慧、理性和創造力以及自我約束力。它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靈魂。納西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已成為引人注目的一個熱點問題,大力加強納西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應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
Ⅳ 土耳其以身做餌,英法緊隨其後,俄國是怎麼被玩殘的
在世界海戰歷史上,錫諾普戰役是一場名垂史冊的經典戰役。俄歷1853年11月18日,俄國黑海艦隊在海軍中將納西莫夫的指揮下,包圍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駐扎在黑海南岸錫諾普港灣的艦隊,在優勢火力的打擊下,這場「風帆戰艦時代最後的絕唱」以俄羅斯人徹徹底底的勝利而告終。從表面上來看,俄軍有力地打擊了土耳其人向黑海東岸高加索地區運送補給的意圖。但隨著海戰之後英法等國激烈的反應和克里米亞戰爭的結局來看,錫諾普海戰更像是土耳其人設下的一個圈套……
時任英國首相的帕麥斯頓正是這種不列顛民族主義的產物
因此,錫諾普海戰在英國人眼中有了別樣的韻味,納西莫夫艦隊炮擊錫諾普海岸炮台的行為,經英國媒體之手就成了「一場有預謀的對錫諾普土耳其居民的大屠殺」,這場海戰不過是俄羅斯人「野蠻」的又一注腳。游弋在地中海的英法艦隊蜂擁穿過博斯普魯斯海峽,一場慘烈的戰爭剛剛結束它的序章,現在,到了聯軍「替天行道」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