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孔子有道德

孔子有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1-16 08:20:00

A. 孔子的主要道德觀是什麼

仁,是孔來子道德觀的核心。源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

歷史背景:

面對春秋時期諸侯爭戰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現實,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樣創造出一個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過天啟和神諭來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孔子重視民生疾苦,呼喚仁政,希望統治者以仁義之心待民,他說「苛政猛於虎」,他還強調無論什麼法令法規,統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人際交往中,孔子強調的是忠和恕。

而是回首歷史,到上古「聖王」那裡去尋找智慧。孔子自謂 「述而不作」,實際是以「述」為「作」,通過對歷史傳統作當代詮釋,來實現價值的疊加和轉換。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B. 孔子的道德思想核心是什麼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愛。

仁愛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

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

(2)孔子有道德擴展閱讀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

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C. 孔子在道德和政治方面的主張是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張有「四治」,即「仁治」、「德治」、「禮治」、「人治」。

一、仁治:「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論語》一書中講到「仁」有104處,君子107處。人與仁的概念,使用頻率是相當高的。孔子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意思是說所謂仁,就是人,親愛親人是最大的仁。

二、德治:主張用「德治愛民」的思想治理國家。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意思是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環繞北極星那樣,心悅誠服地接受統治。

三、禮治:主張用「禮」的方式治理國家。孔子認為立身治國非有禮不可,在《論語》一書中有74處記載論禮。孔子說「為國以禮,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意思是禮是治理國家的法則,就像秤、繩墨、規矩一樣的重要;不以「禮」治國就如沒有耜而要耕地一樣。

四、人治:在「禮治」下,各級貴族都有相對獨立的統治權,個人的作用比較突出;而要實行「德治」,又必須以有德者能居高位為前提,否則便不能發揮道德感化的效果。因此,孔子特別強調統治者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後人把這種主張叫做「人治」或「賢人政治」。

(3)孔子有道德擴展閱讀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D. 《論語》中關於道德的有什麼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的《論語》中關於道德的有:

1、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出自:《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2、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出自:《論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3、子曰:「士志於,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出自:《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讀書人立志於追求真埋,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飯食為恥,這種人就不值得和他談論真理了。」

4、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出自:《論語·陽貨》。

譯文: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5、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出自:《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中懷有的是道德仁義,小人心中懷有的是詩書禮儀;君子心中懷著對刑罰的畏懼,小人心中懷著對小恩小惠的喜愛。」

6、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出自:《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能免於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

E. 有關孔子道德的故事

第一篇:《(崇尚品德的故事)誠實守信的故事_誠實的孔子》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他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有一回,孔子到齊國去,路上看見兩個小孩正在辯論問題。孔子看了,覺得挺有趣,就對跟在身後的學生子路說:「咱們過去聽聽孩子們在辯論什麼,好不好?」子路撇了撇嘴說:「兩個黃毛小子能說出什麼正經話來?」
「掌握知識可不分年齡大小。有時候,小孩子講出的道理,比那些愚蠢自負的成年人要強得多呢?」子路一下子紅了臉,不敢說什麼。
孔子走上前去和藹地說:「我叫孔丘,看見你們爭辯得這么熱烈,也想參加進來,你們看可不可以呀?」
「噢,原來你就是那個孔夫子呀,聽說你很有學問。好吧,就請你來給我們評一評,看誰說得對!」兩個孩子說。
孔子笑著說:「別急,一個一個地講。」
一個孩子說:「我們在爭論太陽什麼時候離我們最近。我說早上近,他說中午近。你說說是誰對呢?」孔子認真地想了一會兒說:「這個問題我過去沒有考慮過,不敢隨便亂講,還是先請你們把各自的理由講一講吧。」
一個孩子搶著說:「你看,早上的太陽又大又圓,可到了中午,太陽就變小了。誰都知道:近的東西大,遠的東西小。」
另一個孩子接著說:「他說得不對,早上的太陽涼颼颼的,一點也不熱,可中午的太陽卻像開水一樣燙人,這不就說明中午的太陽近嗎?」
說完,兩個孩子一齊看著孔子,說:「你來評評誰對吧。」
這下可把孔子難住了,他反復想了半天,還是覺得兩個孩子各自都有道理,實在分不清誰對誰錯。於是他老老實實地承認:「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以後我向更有學問的人請教一下,再來回答你們吧。」
兩個孩子聽後哈哈大笑:「人家都說孔夫子是個聖人,原來你也有回答不了的問題呀!」說完就轉身跑走了。
子路很不服氣地說:「您真應該隨便講點什麼,就能把他們鎮住。」
孔子說:「不,如果不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不懂,怎麼能聽到這番有趣的道理。在學習上,我們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只有抱著這種誠實的態度,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
在《論語》里,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說到做到,在小孩子面前也要表現出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這不僅是一個人的求學態度,也是一種誠實的美德。
第二篇:《孔子學生的德育故事》
孔子學生的德育故事
2010年03月02日13:03 admins 學習時間:20分鍾 評論0條
厲以寧教授在一次講座時說過兩個故事,恰好也可以從正反兩方面解釋「德」的這種物質「得性」。第一個故事是說,魯國國王頒布一份文件,要求有機會出國的國人如果在國外看見本國的同胞被淪為奴隸,應該將其贖回,所花費用回國後由政府報銷。孔子有個學生在國外果然發現同胞被淪為奴隸,於是將同胞贖回。但是,他並沒有去報銷費用,所以,大家都盛贊他的高尚品行。孔子得知後卻批評了他,說:你這樣做是缺德的,因為你會使其他人無所適從。為什麼呢?假如其他人也在國外看見自己的同胞被淪為奴隸,他如果聽了國王的話,將同胞贖回並按規定報銷了費用,別人就會拿他與孔子的學生作比較——孔子的學生可以不來報銷,你卻來報銷——結果使他顯得品德不那麼不高尚,盡管他是聽從君王的命令去報帳的;如果他向你學習,贖回後也不去報銷費用,他則無故損失了金錢。這種損失,一次可以接受,兩次可能有怨言,多次則不願意了。由於有了孔子的學生不報帳在先,其他的人就會陷入「報帳也不好,不報帳也不好」的兩難境地。這樣,今後的魯國人在國外見到同胞被淪為奴隸時,為了免卻兩難境地,可能會裝作沒有看見。於是越來越多的國人將不再贖回落難同胞,越來越多的落難同胞也不能獲得救助,所以,你的行為盡管是「無私的」,但由於它不會使更多的人有所「得」,所以卻是不道德的。
第二個故事是,孔子有個學生過橋時看見某人不慎跌入河裡,便奮不顧身將其救起。其家人萬分感激,硬謝該學生一條牛。牛在農業社會自然是最寶貴的東西。學生沒有辦法,恭敬不如從命,就將牛牽回了家。在回家的路上,剛才對他還大加贊賞的人見他牽走了人家一條牛,便轉而指責和唾罵他,人們認為,做了點好事是不應該要人家的報償的。孔子得知後反而贊揚了自己的學生,說:你將牛牽回家是很道德的,因為你這樣做會使其他人認識到,做好事必有所得。當「做好事必有所報」形成了人們的道德信念時,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在見到他人危險時奮勇相助,這樣,你的行為將激勵越來越多的人去做好事,讓越來越多的遇險者「得」到救助。所以,你的行為盡管是「有私的」,卻是道德的。
因果報應的思想是對「德,得也」觀點的生動闡釋。台灣學者南懷瑾先生認為,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思想都是建立在「因果報應」基礎上的,所謂因果報應就是日常生活百姓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做了好事,必有所得,做了壞事,必有所損。這種報應即使沒有發生在當事人身上,也會擴及到他的親人、後代身上;即使沒有發生在本世,也會延及到後世。孔子在注《易經》時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道教也宣言上天可以察知人之善惡而予以獎懲,至於佛教更有完整和系統的因果報應思想。實際上,世界上主要的宗教都有類似於「靈魂不死」、「輪回」、「三生三世」的說法。因果報應的思想被宗教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實際上,它也是有人性基礎的。人生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往往是「以恩惠報答恩惠,以冤讎回敬冤讎」,眾多的人性就形成了一般的「社會規律」,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因果報應就是社會的一種道德規律。市場經濟里所形成的誠信品德既不是人所固有的「善良本性」,也不是靠道德家們苦口婆心地、一廂情願地反復呼籲「希望„„」、「加強„„」就能夠養成的德性,它實在是市場生活里反復博弈中的「得失報應」對交易雙方的忠告。一個社會,若沒有建立起公正的道德強化機制,若不能在人民心中養成「善惡必報」的道德信念,一切道德教育都將蒼白無力。曾經盛行於中國的「二十四孝」故事,大多數都隱含著「德,得
也」的教誨,其表現或者是感動天地,得到下凡神仙的幫助,或者是感動曾經一度虐待自己的對方,使之回心轉意,或者是得到他人的尊敬和效仿,等等;如果我們再讀讀威廉·貝內特編著的《美德書》當中的道德教誨故事,同樣也會感到「德,得也」的德性脈搏。
當然,道德生活里的回報,只能看作是對道德主體之精神人格做出的肯定和安慰,完全不必在物質價值上追求對等報償。實際上,如果追求這種對等報償,他也就不會做出道德行為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道德行為就應該是無償的,否則你的英雄壯舉就會黯然失色。其實,道德行為主體接不接受回報是一回事,社會是否有制度給他們提供回報則是另外一回事。道德的回報機制不只是對行為主體的美德表達肯定,也是對其他潛在道德行為主體的鼓勵和引導,更是在建設一種讓美德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強化機制。反觀現實,我們仍然可以經常看到大量的弱化道德的現象,有的受害者拒絕出來作證,不僅讓壞人無法受到制裁,也使那些曾經對他們捨身相救的好人得不到應有的肯定;有的人得到了英雄的救助,但當他得知自己對英雄的犧牲應該承擔一些費用時,卻悄悄地躲開了;有的人不僅在英雄需要幫助時冷漠旁觀,而且對英雄還冷嘲熱諷„„。翻翻報刊,我們經常會看到道德英雄們的無奈、苦笑和凄慘!但願英雄們的「寒心」不會讓他們對自己的英雄壯舉感到後悔!不會「教」世人更加遠離道德!
某孩子不幸溺水,不會游泳的父親懇求站在岸上圍觀的人群幫助救他的孩子,大家無動於衷。父親只好開出價格,說如果誰幫他救上孩子,願意如數奉上酬金,於是,有幾個年輕人跟該父親討價還價,直到要到了自己樂意的價錢,才躍入水中去救人。見死不救無疑讓人痛心,但是,先講價錢再去救人同樣也要受到譴責。那麼,這種行為與本文所說的孔子的學生因為救人而得到重酬的行為是不是一樣的呢?表面看來是一樣的,因為,它們都得到了報償;但是,仔細分析後就會發現,這兩者之間是有本質區別的。先講價錢再去救人的行為屬於商業行為,而先救人再有報償的行為屬於道德行為。商業行為以贏利為目的,行為者此時此刻的真情實感(即「德,『直』也。」)不是要救人,而是要牟利;道德行為以行善為目的,行為此時此刻的真情實感就是要救人。商業行為最後所獲得的報償是該行為之目的——因為要得到這個報償,所以才做這種行為,行為只是獲得目的的手段、途徑;道德行為最後所獲得的報償是該行為之結果——因為做了這種行為,所以得到了這個報償。以報償為目的者,如果沒有得到這個報償,他就會覺得作為手段的行為不值得、是失敗,手段的成敗由目的來證明;道德行為以行為本身為目的,後面是否有所「得」,並不能作為判定行為本身之成敗的依據。當然,如果這種行為得到了社會的贊許,在物質上或者精神上使他得到了肯定,那麼這種行為就會獲得正強化,他可能更傾向於重復類似的行為,如果沒有得到社會的贊許、或者得到社會的反對,使他在物質或精神上得到否定,他可能更傾向於避免類似的行為。在人的生命面臨嚴重威脅的時刻,在呼喚道德精神的情況下,商業行為是不值得鼓勵,甚至是應該受到譴責的。
厲以寧.「入世」和中國經濟改革.中央電視台·科學教育頻道(10台)·百家講壇.2001-9-12 這兩個故事也是告訴我們,判斷一個人的行為是否有道德,不是看他是無私還是有私,而是看他的行為是否使雙方都有所「得」,或者是否能夠鼓勵更多的人去表現道德,從而使越來越多的人「得」到幫助。無私的行為不一定就是道德行為,有私的行為不一定就是不道德的行為。這與人們通常用「無私」來定義美德的觀念是大不一樣的。
轉引自盛洪.道德·功利及其他.讀書.1998(7):122.
王啟康.格心致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311.
第三篇:《道德小故事》
道德小故事
草與秧苗
孔子東游,見田裡放著農具,而農人已去,便拾起鋤頭,圍著一棵秧苗,費力地鏟了起來。
不一會兒,農人歸來,一見大怒,憤憤地說:「你為什麼鏟我的秧苗?」
孔子感到很奇怪,便指著秧苗說:「你看,我鏟的明明是草啊。」 沒想到農人更加惱火地說:「我種的就是喂馬的草!」 孔子不禁目瞪口呆。
故事感悟:
幫助別人要幫得恰到好處。
改變思維
有一家生產牙膏的公司,很受消費者的喜愛,每年的增長率都在10%到20%,可是到了第11年,企業業績開始停滯下來。
公司經理召開高級會議,商討對策。會上,總裁許諾,誰能想出解決辦法,重獎10萬元。有位年輕經理站起來,遞給總裁一張字條,總裁看完,馬上簽了一張10萬元的支票給他。
這張字條上只寫了一句話:將牙膏管開口擴大1毫米。
消費者每天早晨習慣擠出同樣長度的牙膏,如果開口增大,那麼
每天牙膏的消費量也必將大幅度增加。
公司立即改變包裝,第二年,公司的營業額增加了32%。
故事感悟:
只要你把心徑增加一毫米,你就會看到生活中任何變化都有它積極的一面,充滿了機遇和挑戰。
掃陽光
有兄弟二人,年齡不過四、五歲,由於卧室的窗戶整天都是密閉著,他們認為屋內太陰暗,看見外面燦爛的陽光覺得十分羨慕。 弟兄倆就商量一起把外面的陽光掃一點進來。於是弟兄兩人,拿著掃帚和畚箕,到陽台去掃陽光了。
等到他們把他畚箕搬到房間里的時候,裡面的陽光就沒有了。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掃了許多次,屋內還是一點陽光都沒有。
正在廚房忙碌的媽媽看見他們奇怪的舉動,問道:「你們在做什麼?」他們回答說:「房間太暗了,我們要掃點陽光進來。」
媽媽笑道:「只要把窗戶打開,陽光自然會進來,何必去掃呢?」
故事感悟:
只要把封閉的心門敞開,哪怕只露出一點縫隙,你就立即能感受到無盡的光明和溫暖。
迎向風雨
一群大學生相約去登山,不幸遇到暴風雨,引起山洪暴發,滾滾而來的泥石流把他們鮮活的生命永久地埋葬了。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悲劇,很多人不禁要問:「如果我們在半山腰,突然遇到暴風雨,應該怎麼辦?」登山專家說:「你應該向山頂走。」
「為什麼不往山下跑,山頂風雨不是更大嗎?」人們懷疑地問。 「往山頂走,固然風雨可能更大,卻不足以威脅你的生命。至於往山下跑,看來風雨小些,似乎比較安全,卻可能遇到暴發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
登山專家嚴肅地說:「對於風雨,逃避它,你只有被捲入洪流;迎著它,你卻能獲得生存。」
故事感悟:
困難是人生的敵人,戰勝它,你便在人生的道路上跳躍了一步;繞過它,並不等於擺脫它,相反,遲早它還會來阻礙你,甚至斷送你的前程。
三隻鍾的故事
一隻新組裝好的小鍾放在了兩只舊鍾當中。兩只舊鍾「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著。其中一隻舊鍾對小鍾說:「來吧,你也該工作了。可是我有點擔心,你走完三千二百萬次以後,恐怕便吃不消
了。」
「天哪!三千二百萬次。」小鍾吃驚不已。「要我做這么大的事?辦不到,辦不到。」
另一隻舊鍾說:「別聽他胡說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擺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這樣簡單的事情。」小鍾將信將疑。「如果這樣,我就試試吧。」
小鍾很輕松地每秒鍾「滴答」擺一下,不知不覺中,一年過去了,它擺了三千二百萬次。
故事感悟:
每個人都希望夢想成真,成功卻似乎遠在天邊遙不可及,倦怠和不自信讓我們懷疑自己的能力,放棄努力。其實,我們不必想以後的事,只要想著今天我要做些什麼,明天我該做些什麼,然後努力去完成,成功的喜悅就會慢慢浸潤我們的生命。
關鍵時刻{關於道德的故事孔子}.
一天,一位將軍正在用餐,吃到一半時,一個侍者說:「啊,將軍„„」
將軍盯著他說:「將軍在吃飯或講話時,你不應該說話。」大家默不作聲。
幾分鍾後,將軍問侍者:「唔,你剛才想對我說什麼?」 侍者低下頭,說:「晚了,將軍,太晚了。」
「你說什麼晚了?發生了什麼事呢?」
「是的,將軍,已經晚了,您的色拉里有一條小蟲,您已經把它吃下去了!」
故事感悟:
失敗的人有兩種:一種是不聽任何人的話,另一種是任何人的話都聽。
最後的習題
一位哲學家帶著他的一群學生去漫遊了世界,最後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來,對他的學生說:「十年游歷,你們都已是飽學之士,現在學業就要結束了,我們上最後一課吧。」
弟子們圍著哲學家坐了下來,哲學家問:「現在我們坐在曠野中,曠野里長滿雜草,現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這些雜草。」弟子們非常驚愕,他們都沒有想到,一直在探討人生奧妙的哲學家,最後一課問的竟是這么簡單的一個問題。
一個弟子首先開口,說:「老師,只要有鏟子就夠了。」哲學家點點頭。
另一個弟子接著說:「用火燒也是很好的一種辦法。」哲學家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個弟子說:「撒上石灰就會除掉所有的雜草。」
接著講的是第四個弟子,他說:「除掉雜草,只要把根挖出來就行了。」等弟子們都講完了,哲學家站起來,說:「課就上到這里,你
第四篇:《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一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骯臟的東西掉進鍋里去
了。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於是便把它吃了。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聽呢?"
學而時習之
孔子的先世是宋國的貴族,後來破落下來了。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帶著他搬到離陬邑不遠的魯國都城曲阜,過著清貧的生活。魯國是當時公認的文化中心,跟宋國一樣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其中的禮可真夠多的,結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瑣的儀式。窮人當然說不上這些,但是,從天王、諸侯、大夫,到一般奴隸主富貴人家,對此特講究,他們認為這正是炫耀自己財勢的好機會。每逢婚喪大事,他們便會僱用一班子人來舉行禮的儀式。那時管從事這種職業的人叫「儒」。孔子從小就受到這種古老文化的熏陶,學懂了許多古代的禮,以至連做游戲,也常用小木塊當祭器,小泥團當供品,演習著古代的禮儀,總是樂此不疲,並且發展為以禮治國的政治主張。由是,後人把孔子倡導的學說稱作「儒家」。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幼年時家境貧困,難以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非常好學,常拜他人為師,哪怕是向年僅7歲的小孩項橐求教。他曾經「問禮於老蚺」、「訪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孔子的故事「學官制於郯子」„„一次,魯國附庸國的國君郯子來魯國朝見魯昭公。郯子雖是小國之君,可自稱是少皞氏的後代。在魯昭公舉行的宴會上,叔孫昭子問少皞氏干嗎以鳥名為官名,郯子便大談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來,還乘機誇耀「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孔子聽過了,覺得郯子雖然舉止有些可笑,但對古代官制倒確實有點研究,便「見於郯子而學之」。
孔子與打水的老人
有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這個故事跟老子一樣古老。{關於道德的故事孔子}.
孔子在旅行,經過一個村莊,他看到一個老人,一個很老的老人,他從井裡面打水來澆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麼大。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你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裡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個小時的工作,它們 1
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你何必費這么大的力氣呢?你是一個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歲了。
那個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

F. 孔子對道德的論述

《論語十二章》中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主i要有這樣一些,「人不知而不慍」;曾子曰「吾shu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等。其中人不知而不慍,一日三省吾,是較高的道德修養,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說的其實是道德底線,咱們應當做到。
孔子關於道德的名言:
1、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2、過,則匆憚改。
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4、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6、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7、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8、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13、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1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15、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6、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7、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18、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19、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20、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G. 孔子怎麼把人培養成有道德的人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就要養成好的道德習慣、熟讀道德類的書籍、懂得感恩、多做好事,下面是詳細說明。

1、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就要從養成好習慣開始。養成好的習慣就要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在家裡我們要做個好女兒,在學校要做個好學生,在社會上要做個好公民。

2、熟讀道德書籍

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道德類的書籍總結了先人無數的道德經驗,熟讀書籍,從中體會人們的優良品德,進而凈化自己的內心,例如熟讀論語經典,從中人們明白了許多有關講道德做有用人的道理。

3、懂得報恩

感恩是不忘本。不忘本,才能知道如何安身立命,如何為人處世。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常懷感恩心,一生無憾事,讓自己的心靈更加純粹,提升道德境界。

4、多做好事

道德還需要親身實踐,這就需要人們多做好事,做好事有利於陶冶情操,愉悅身心;有利於實現個人人生價值;有利於營造和諧氣氛,人們在行動中無形培養了良好的道德習慣。

(7)孔子有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是一雙手,推開封鎖這心裡的窗;道德是一扇窗,透過流動著美好的光;道德是一道光,孕育沉浸在純潔中的心田。道德源自於我們的內心,有了道德感,做出的事情自然就不會錯。做好事,不是為了得到誰的表揚,得到怎樣的榮譽。

H. 孔子儒家的道德是什麼道德

儒家認為信為本。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陳志歲《載敬堂集》) 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說文·言部》曰:『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義有君子義與小人義,君子義大我,小人義小我。大我,為大眾、為社會也;小我,撮伙偏黨也,今所謂『哥們義氣』是也。」(陳志歲《載敬堂集·民說》) 禮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范知識。 信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I. 孔子有關道德的名言有哪些,要快

1己所來不欲勿施於人自
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6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7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熱點內容
巴州司法所 發布:2025-02-12 23:00:17 瀏覽:158
道德經庫恩 發布:2025-02-12 22:45:04 瀏覽:344
行政訴訟法八十二 發布:2025-02-12 22:07:11 瀏覽:890
重慶京師律師 發布:2025-02-12 19:52:51 瀏覽:808
法律責任包括下列哪些 發布:2025-02-12 19:04:52 瀏覽:481
合同法中約定優先原則 發布:2025-02-12 18:55:24 瀏覽:690
合同法履行完畢 發布:2025-02-12 18:38:59 瀏覽:231
1993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2-12 18:13:01 瀏覽:645
八年級上冊政治法律知識點人教版 發布:2025-02-12 17:47:00 瀏覽:314
人大刑法解釋 發布:2025-02-12 17:39:28 瀏覽: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