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法治思維法治方式
1. 要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什麼能力
要自覺提來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源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十
八屆四
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再次指出「黨員幹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要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高
級幹部尤其要以身作則、以上率下」。
參考文獻:《中
共中 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2. 提高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表述正確的是
多學習法治理論知識,能夠正確對待一切事情。
3. 要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什麼能力
要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十 八屆四 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再次指出「黨員幹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要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高 級幹部尤其要以身作則、以上率下」。
參考文獻:《中 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4. 如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解決問題
這個其實跟很多的思維問題一樣,你就要構建一個完整的思維。如果你遇到一件法律問題,你就會想:什麼事情?有什麼內容?涉及了哪些法律問題,需要哪些資料?牽扯了哪些人,有沒我熟人、領導?如果我來解決,該以什麼為突破點?如果我能解決了,我該怎麼處理這些牽涉人員的關系?......
提高的話,就需要長期的練習,可以看哈同行是怎麼做的。以電視上的一個事件作為練習題。......
5. 如何切實提升黨員幹部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把推進「依法治國」作為主題,將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詳細描繪法治中國新圖景,中國共產黨在致力於將「依法治國」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對黨的各級領導幹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切實提高各級領導幹部推進依法治國的意識和能力,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運用「法治思維」是堅持黨的依法治國方略理念的具體體現,也成為各級領導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則,這意味執政黨要依法執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在工作的時候也就要做到法律至上。
一、法治與法治思維內涵
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開。法治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權力與權利的沖突。這里的權力指的是公權,權利指的是私權。法治的精髓就在於限制權力、保護權利。對於權力而言,法無授權即禁止;對於權利而言,法無禁止即自由。由此可見,法治重在治權、重在治官。人民政府應該是「對法律的敬畏、對人民的敬重」的政府;政府官員應該是「忠誠於憲法,忠實於人民」的公僕。這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本質所在。
運用法治思維,是相對於人治思維和權力思維來講的,主要是指各級領導幹部在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時,必須時刻牢記人民授權和職權法定的原則,必須嚴格遵循法律規則和法定程序,必須切實保護人民權利和尊重保障人權,必須始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自覺接受監督和承擔法律責任。限制權力,保障權利,既是法治的精髓,也是運用法治思維的核心。
二、牢固樹立法治理念,培育法治思維素養,提升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能力。
(一)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法治理念,形成法治思維定勢。
1、領導幹部充分認識加強法治建設對於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重大意義,全面理解法治建設與經濟建設、法治思維與權力行使、依法行政與依法治權的關系,不斷增強法治建設的使命感、緊迫感和責任感。
2、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法治理念。牢固樹立依法治國、公平正義,以人為本、以法為尊、保護人權、依法治權等法治理念,不斷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公開的法治價值,使領導幹部能自覺用法治理念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推動工作,自覺而堅定地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3、領導幹部要形成運用法治的思維定勢。法治思維定勢,就是思維主體在運用法治思維時的一種心理定勢和法律價值趨向。領導幹部遇到問題和矛盾時,選擇運用法治思維,還是行政思維、經濟思維、道德思維解決問題,就是一個思維定勢的問題。領導幹部形成運用法治思維的定勢,就是讓選擇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幹部自發的一種心理需求和思維選擇,養成依法履職、依規辦事的良好習慣。
(二)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律教育,充實幹部隊伍法治思維知識儲備。
1、在領導幹部法律學習內容上,要注重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能力的提升,關鍵在於法律素養的提高和法律知識的儲備。從現實情況看,苛求領導幹部像法律工作者一樣,系統掌握法律體系,熟練使用法律條款,准確把握法律關系,是難以實現的。首先要認真學習憲法和憲法性法律,理解國家制度的基本內容、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和國家權力運行的規則,特別要重視對法律基本原則的學習。其次要熟練掌握業務工作中涉及的基本法律法規、各種法律關系及法律程序,成為熟悉業務工作的行家裡手,再次要加強法律基礎理論、法律邏輯、反腐倡廉、平安中國、綜治維穩等社會法治知識的學習和更新。
2、在在領導幹部法律學習方式上,要注重加強多元化和有效性。不斷創新法治教育培訓方法,完善領導幹部學法用法制度,建立健全學法用法長效機制。要通過初任培訓、中心組學習、法治講座、專題交流、學習考試等多種形式,使法律知識、法治意識、法治精神融入身心,內化為領導幹部的自覺意識和精神修養,外化為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三)領導幹部要不斷提升法律思維運用能力,豐富法治思維實踐途徑。
養成法治思維不是簡單的學習法律知識,而是要注重優化領導幹部知識結構的同時,提高其依法思考、依法決策、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一是領導幹部在法治實踐中,要善於發揮法治的引導、規范、保障、懲戒作用,切實做到依法化解社會矛盾、依法預防打擊犯罪、依法規范社會秩序、依法維護社會穩定、依法發展市場經濟。二是要運用法治思維引導人民群眾依法表達訴求,鼓勵人民群眾通過調解、仲裁、訴訟等法治方式解決矛盾糾紛,實現定分止爭,維護法治機制、法治權威,努力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圍。三是要把握多種法治思維方式的綜合運用和價值判斷,依法決策正確處理好政治思維、經濟思維、道德思維與法治思維的相互關系,使問題得到合情合理、合法合規的解決,實現決策科學化。
三、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治國理政 ,營造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的良好社會環境和法治環境。
(一)加強依法執政、依法行政體系建設。
1、要進一步完善和推進各項立法工作的科學化。按照注重頂層設計,明確權力界限,規范權力內容,防止權力濫用的原則,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推進行政體制改革中做到法治先行,在法治框架內推進科學立法工作。
2、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強化權力運行規則法治化建設,「將權力關進法治的籠子」,要進一步加強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程序立法,特別是規范領導幹部決策權、執行權方面的法律和程序,推進對行政權、司法權運行機制的監督制約。
3、加強市場經濟法治建設。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現代市場經濟從建立、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就是法治不斷推進的過程。在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法律的調節功能,克服市場經濟自發性、盲目性、無序性缺陷,規范市場經濟有序進行,使市場經濟由政府主導型向法治主導型轉變。
(二)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一要把法治理念轉化為制度體制機制,加強制度機制整體設計和頂層設計,加快法治政府進程。二要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建設,健全程序規則,保證行政機關按照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三要制定和完善保障法律執行、運作、實施的各項具體制度,保障執法公平、公正、公開。四要加強基礎性制度建設。如根據物權法規定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保障不動產交易安全,為預防和懲治腐敗夯實基礎,又如建立以公民身份證號碼和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等制度,從基礎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四是健全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建立決策風險評估和依法糾錯制度。
(三)加強幹部隊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教育。一要堅持法治政績導向,把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決策納入對領導幹部的政績考核內容,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並以此作為選拔、獎懲、晉升、晉級的重要依據。二要通過鼓勵、獎勵、晉職、晉級等激勵機制,引導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重視提拔使用法治思維意識強、善於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維護穩定、推動發展的優秀幹部。三要有計劃的培養、選拔、任用一批具有法律專業背景的領導幹部,形成黨委政府選人用人的正向激勵引導機制。四要建立適應科學發展觀和法治內在要求的幹部法治績效綜合評價體系,引導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幹部主動、自覺的慣性思維方式。
(四)加強黨和社會的監督機制建設。一要在治國理政的體系內,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加強行政、司法監督體系和監督制度建設。二要健全完善質詢、問責、離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黨政紀處理等制度,保障對各級領導幹部的有力有效監督。三要加強人大權力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促進其監督行為逐步制度化、規范化。四要深化政務公開,建立健全各項陽光監督制度,不斷拓寬社會監督渠道,讓人民群眾監督權力。五要按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違法要追究的要求,強化領導幹部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
6. 如何增強法治意識,樹立法治思維
要增強法治意識,樹立法治思維,需要確立「三個深刻認識」:
一是深刻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做出的重大抉擇。必須清醒看到,在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社會主義國家,探索並逐步走出依法治國的正確道路是極其不容易的,我們長期艱辛探索、不懈努力的經驗必須堅持和發揚,偏差失誤、教訓代價必須記取。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育我們,法治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必須始終堅持用法律的准繩去衡量、規范、引導社會生活。我們黨治國理政,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秉持法律這個准繩,用好法治這個方式。
二是深刻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保障。我們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項工作任務之重前所未有、各種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現在同以往任何時候相比,依法治國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必須靠依法治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保駕護航。
三是深刻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我們黨和國家要長治久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根本的制度性保障是靠法治,要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依法治國,通過法治為黨和國家發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
7.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法治思維是法治方式的前提,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維的保障。沒有法治思維就沒有法治方式,如果滿腦子都是人治思維、專制思維、特權思維,其行為方式必然會出現以言代法的家長制、以權壓法的官僚主義、徇私枉法的貪污腐敗等現象。沒有法治思維,依法治國就只能是一句空話。沒有法治方式,法治思維則難以保障。如果在一個缺乏依法治國的方式、機制和體制的環境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大多數人就可能不具有或者不習慣於進行法治思維;即使具有較高文化程度和較高思想覺悟的人,可能由於缺少專門的法治思維訓練或者法治環境約束,也可能不具有或者不習慣於進行法治思維。在基本概念上就有不少人分不清「法治與法制」、分不清「法人與法定代表人」「關注news.roboo.com頭版頭條有限公司與股份公司」等等常識性概念,因而在行為方式上出現重長官意志而輕法治規范;重上級指示而輕法治原則;重行政效率而輕法治程序;重個人威望而輕法律尊嚴;重政績外顯而輕群眾權益;重上級服從而輕法律約束;重文件圈閱而輕法律學習;重權力行使輕法律尊嚴等現象。因此,法治思維習慣的養成,除了依靠法律知識的教育與灌輸,依靠法治文化的積淀與培育外,關鍵還在於依靠法治方式的落實與規制,在於法治原則、法治規范、法制體制和法治程序等法治方式的強化運用與剛性權威,在於人們自覺增強法治的敬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