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治療頸椎病
Ⅰ 什麼東西治頸椎病最有效
手指頭治療頸椎病的效果比較明顯。希望你按照我的辦法點穴位,既沒有心理負擔,又沒有任何副作用---每天一次,每次每穴三分鍾。祝你早日康復!!! 若頸部酸痛長時間得不到緩解,就會引起頭痛甚至肩膀肌肉硬化,所以應當盡快消除頸部酸痛。頸部酸痛完全可以自己進行,效果相當的好。下面介紹五個穴位。 一 列缺 所有的頸部和肩膀酸痛都可以點按這個穴位。 位置:讓患者的兩手虎口交叉,食指端所指凹陷處就是本穴,也就是撓骨莖突的起點。 主治:項痛、咽喉腫痛、偏頭痛、口眼歪斜、咳嗽、牙疼。 二 天井 疲勞積壓造成後脖頸疼痛時刺激該穴位。 位置:屈肘時,由肘關節向上約兩指寬的地方。 主治:頸項痛、肩臂疼痛、偏頭痛、瘰癧。 三 大椎 整個脖頸肌肉僵硬時按壓該穴位。 位置:低頭時最突出的頸椎骨正下方凹陷處。 主治:熱病、癲癇、大腦發育不全、腦炎後遺症、項背強痛、出虛汗、各種頭痛。 四 俞府 頸部僵硬、抬頭困難時刺激該穴位。 位置:兩鎖骨間中央點向左右兩側約三指寬正下方凹陷的位置。 主治:咳嗽、氣滿、胸痛、嘔吐、納呆。 五 肩中俞 頸部僵硬、轉動困難時按壓該穴位。 位置:大椎穴旁開三指寬的地方(小腸經)。 主治:肩背痛、咳嗽、吐血。 頸部是中樞神經的傳遞通路,要想保證氣血暢通,防止頸部酸痛,就要保持頸部的溫度適宜和肌肉放鬆。因此,空閑時間要經常轉動頸部或者揉捏頸部的肌肉,預防僵硬。 夏天溫度比較高,可以經常用涼毛巾擦拭脖子,降低頸部溫度;春、秋、冬三季溫度比較低時可以繫上圍巾;淋浴時用熱水刺激脖頸的後方也是個很好的辦法。
Ⅱ 按摩推拿手法能有效的根治頸椎骨質增生嗎
建議樓主可以使用自然曲度頸椎治療儀的,頸椎治療儀前所未有的「推舉治療」原理,完全符合人體生物
力學原理,能最大限度的恢復人體正常生理曲度,效果真的很好。
詳細的資料可以看看
qu.al120.net
十五的月亮_2011
Ⅲ 頸椎病能通過按摩治好嗎
由於推拿痛苦小,簡便易行,療效有時立竿見影,深受頸椎病患者的歡迎。但是按摩也僅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不能完全依靠通過推拿按摩治好頸椎病!怎麼有效治療頸椎病? 推拿治療頸椎病的作用和目的 ①疏筋通絡,緩解疼痛和麻木。 ②加寬椎間隙,擴大椎間孔.整復椎體和小關節滑脫,解除神經壓迫。 ③緩解肌肉緊張和痙攣,有利於頸椎活動。 ④松解神經根和軟組織粘連,緩解症狀。 盡管推拿在緩解頸推病症狀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但是由於頸椎病發病原因復雜.病理改變多種多樣,頸部又有十分復雜的結構如脊髓、神經根、推動脈等。推拿醫生對頸椎病病人不僅要有熟練的推拿手法,還要對頸椎疾病有一定認識。 強力的粗暴的推拿手法完全有害。頸推病病人大多年齡偏大,往往伴有動脈硬化,骨質增生、韌帶彈性下降甚至鈣化、骨化,故強力的頸部被動活動可能會造成韌帶、肌肉、骨質的損傷,加重疼痛,也可能因椎動脈的突然阻斷使腦部缺血產生眩暈甚至昏厥。尤其對脊髓型頸椎病病人.由於椎管容量本身小,已受到不同程度壓迫,受到突然沖擊可能會產生癱瘓。所以推拿宜採用輕柔和緩的放鬆手法,來達到對頸椎病的疏筋通絡、止痛止麻、解痙和最後緩解症狀的目的。對於不適合使用推拿治療的頸椎病患者,應及時選擇其它療法來治療。
Ⅳ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頸椎病的保守治療
中葯離子導入療法
本法用於頸椎病急性症狀明顯時效果較好。可以消除神經根炎性水腫,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和代謝狀態,從而解除頸椎間盤退變、椎體骨質增生及頸部軟組織勞損等引起的一系列症狀。臨床觀察,本法對各型頸椎病均有一定療效,尤其對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效果更好。
小針刀療法
具有針和刀的兩種作用,尤其是對於合並有項韌帶鈣化、棘上韌帶和棘間韌帶慢性損傷粘連以及伴有頸椎旁伴有條索狀物的頸椎病,使用小針刀可以松解粘連組織,達到通而不痛的即刻療效,這種療效是其他療法無法相比的。此外,利用小針刀松解棘間韌帶和橫突間韌帶,有協助推拿手法糾正頸椎滑脫的的作用
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是治療頸椎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是在治療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和椎動脈型頸椎病方面,皆有肯定的療效。針灸療法,有「簡(簡單)、便(方便)、廉(廉價)」的特點,適宜大多數患者的臨床治療。既可作用於局部,又可作用於全身,有較好的調整陰陽、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
推拿療法
一方面其理筋手法可以改善頸椎周圍軟組織,包括神經、血管等的血液循環,達到活血通絡止痛的目的;另一方面,頸椎扳法可能部分,或完全改變骨損筋傷對神經、血管和脊髓的壓迫。推拿治療為保守療法首選,對頸型及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最好,椎動脈型次之。在採用推拿治療的同時,可配合牽引、針灸、理療等以加強療效。
硬膜外腔灌注療法
頸部硬膜外腔注葯治療頸椎病,其最初是受到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啟發而應用於治療頸椎病的。針對頸椎病的病理特點,在治療時不僅要考慮手法復位、小針刀等療法對其生物力學上的調整,更要注重對其病變周圍無菌性炎症的治療,消除椎管內外的充血、水腫、粘連,解除椎旁肌肉的痙攣、改善局部的微循環,恢復病變組織的生理狀態。該療法可以把治療葯物注射到頸部硬膜外腔中直接發揮作用或通過散布途徑彌散到病變組織後發揮作用。
牽引
可使肌肉逐漸放鬆,在牽引力的作用下,可有患節椎間隙逐漸被牽開,其范圍約0.5~3mm。這有利於突出物的還納,尤其是早期及輕型病例,突出物尚未與周圍組織形成粘連,就有可能向原位還納。
隨著椎間關節的牽開,兩側狹窄的椎間孔亦可以同時被牽開,從而緩解了其對神經根的壓迫與刺激作用,對腦脊膜返回神經支及根管內的血管支亦起到減壓作用,從而使局部疼痛減輕。同時使頸椎外平衡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並糾正頸椎的列線,有可能使頸椎不正的列線完全恢復正常(但病程過久者不易恢復),從而達到一定的治療作用。通過牽引,還可緩解、糾正椎動脈的折曲、痙攣,緩解和解除椎-基底動脈缺血,同時小關節的嵌頓和錯位也可因牽引而得到糾正。在患頸椎病急性期的情況下,或是伴有患節局部外傷,多伴有創傷性反應,表現為水腫、充血、滲出增加等。通過牽引所產生的固定和制動作用,局部疼痛得以緩解,同時創傷部位的血液循環也得以改善,使局部滲出、水腫和充血得以消退
Ⅳ 頸椎病如何按摩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一)牽引
1. 適應證 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2. 頸椎牽引的方法 一般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
(1)姿位:體位可採取坐位或卧位,為了方便,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鬆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2)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時間通常為20-30分鍾。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
(3)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數個療程直至症狀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症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採用仰卧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後休息15分鍾,然後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O-14小時。
(5)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於放鬆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是牽引2分鍾,放鬆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鍾,反復進行半小時左右。
(二)推拿
1.作用與適應證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推拿適用於除了嚴重頸脊髓受壓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頸椎病。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傳統不主張進行推拿治療,認為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害,但國內已有安全有效的牽引和推拿治療的報道,因此,輕型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療,只是手法宜溫和,免除旋扳手法。
2. 方法 頸椎病的推拿手法應剛柔結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頸背部反復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禪推法,然後在頸肩部的督脈、手三陽經的部分俞穴如風池、風府、肩內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點、壓或拿法,再在斜方肌與提肩胛肌處行彈撥法。若為神經根型,手法治療應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為椎動脈型,應包括頭、臉部的百會、太陽等穴位。接著用旋扳手法。最後以抹法、叩擊、拍法作結束。
(2)施行旋扳手法時,先囑患者向一側旋轉頸部,施術者兩手分別置於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後部順勢同時稍用力旋轉頭頸。此時必須注意:1)旋轉角度不可過大。2)不可片面追求旋頸時可能發出的"咔嗒"聲。3)脊髓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療
理療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放鬆痙攣肌肉,緩解症狀。方法可選用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聲波、磁療等。
(四)運動療法
1. 運動療法的作用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主要是做醫療體操練習,頸椎病醫療體操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有兩方面:(1)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鬆性運動,活躍頸椎區域血液循環,消除淤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放鬆痙攣肌肉,從而減輕症狀;(2)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復發作。
2. 適應證和禁忌證 各型頸椎病症狀基本緩解或呈慢性狀態時,可開始醫療體操以促進症狀的進一步消除及鞏固療效。症狀急性發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症狀時禁忌運動,特別是頸椎後仰運動應禁忌。椎動脈型頸椎病時頸部旋轉運動宜輕柔緩慢,幅度要適當控制。
(五)神經阻滯療法
椎間孔阻滯(硬膜外腔阻滯)和椎旁交感神經阻滯術,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反復單次阻滯或置管連續注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單次阻滯每周兩次,5次為一療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葯一次,每5次為一療程。
星狀神經節阻滯術,對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有特效(一般配合椎間孔、頸部痛點阻滯)。常於第一次阻滯治療後即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維持長久的療效,故須反復施術以鞏固效果,至少須連續治療2~4個療程。
(六)葯物治療
頸椎病症狀顯著時常用葯物作輔助治療以促進症狀緩解,常用葯物有解痙鎮痛葯、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葯、神經營養葯及血管擴張葯等。中葯也常應用。
(七)心理治療
(八)日常生活活動指導
1. 枕頭與睡眠:枕頭中央應略凹進,高度為12~16cm,頸部應枕在枕頭上,不能懸空,使頭部保持略後仰。習慣側卧位者,應將使枕頭與肩同高。睡覺時,不要躺著看書,也不要長時間將雙手放在頭上方。
2. 避免做頸部過伸過屈活動: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在洗臉、刷牙、飲水、寫字時,要避免頸部過伸過屈活動。
3. 某些日常活動應該停止:在患病期間,應停止做某些過度活動頸椎的活動,如擦高處的玻璃。
-------------------------
中醫對頸椎骨質增生如何辨證論治?
中醫在辨證分型上,一般主張分為虛實兩大類,虛包括肝腎陰虛和氣血虛弱型,實包括風濕寒邪侵襲,痰濕內阻和氣滯血瘀型。
(1)外邪痹阻
中年以後,肝腎不足,氣血漸虛,衛外不固,風濕寒邪乘虛入侵,導致氣血瘀滯,搏結於頸項筋骨,經脈不通,筋骨肌肉失於氣血的溫煦和濡養而致。
症見:頭頸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處,喜熱惡寒,頸部僵硬,活動受限,後頸部可觸及到條索狀物和壓痛點,上肢沉重無力,伴有頭沉、胸悶、納獃等症狀,舌質正常或發黯,舌體肥胖或有齒痕,脈沉遲或弦滑。
治法:祛風散寒、舒經通絡除痹。
方葯:蠲痹湯加減。羌活15g,防風12g,當歸12g,炙甘草6g,赤白芍各12g,炙黃芪15g,片姜黃12g,生薑6g,蘇木10g。
本方益氣和營,祛風利濕,為風邪偏勝,麻木較重者而設。若疼痛劇烈、寒邪較盛者,加制川烏、附子、細辛、桂枝以散寒止痛;若濕邪偏勝者,可加海桐皮、�薟草、路路通祛風除濕,通經活絡。
(2)痰濕阻滯
中年以後腎氣漸虛,氣化無力,水不得化氣,即停蓄而為痰飲;且體虛易招風邪侵入,風痰相搏,阻滯頸部經絡而發病。
症見:頭項強痛,肩臂酸脹不適,肢體沉重,伴有頭重腦脹,胸脘滿悶,少食多寐,苔白膩,脈沉滑。
治法:燥濕化痰,理氣通絡。
方葯:指迷茯苓丸加味。茯苓12g,黃芩10g,陳皮12g,五味子10g,桔梗6g,姜半夏9g,白芥子10g,地龍12g,膽南星10g。
本方燥濕化痰,理氣通絡。若兼見瘀阻經絡者,可酌加三七、穿山甲、地龍以助其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力;若兼見有風寒者,可酌加桂枝、羌活、靈仙等以祛風濕,止痹痛;若兼見眩暈者,加天麻、白術;兼見胸痹者,加丹參、瓜蔞、鬱金。
(3)氣滯血瘀
由於外傷和勞損,使椎體緣組織間隙出血而成瘀,瘀血阻滯經絡發為本病。
症見:頭頸肩背及四肢麻木、刺痛、痛有定處,拒按,夜間加重,伴有頭暈眼花,視物模糊,失眠健忘,驚惕不安,胸悶胸痛,煩躁,面色不華,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多細澀和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方葯:化瘀通痹湯加味。當歸18g,丹參30g,雞血藤21g,制乳沒各9g,元胡12g,葛根18g ,透骨草21g,姜黃12g,穿山甲10g,地龍12g。
本方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偏寒者,加桂枝、制川草烏、細辛;偏熱者加敗醬草、丹皮。若氣虛者加黃芪;若兼見痰濕者,加白芥子、膽南星;若兼有胸痹者加薤白、鬱金、瓜蔞、半夏。
(4)氣血虛弱
年老體弱,氣血衰少,氣虛則腠理不密,風濕寒邪乘虛侵襲,經脈閉阻,氣血運行不暢,血虛筋骨失去濡養皆可致病。
症見:頭項酸痛不適,肩臂麻木不仁,少寐多夢,自汗盜汗,頭昏目眩,心悸氣短,面色少華,女性患者每於月經後症狀加重,或經期紊亂,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血,通絡行痹。
方葯: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黃芪15g,赤白芍各12g,桂枝10g,鹿角粉6g(分吞),雞血藤1 5g,生薑6g,大棗4枚。
本方益氣溫經,和營通痹。若兼風濕者,酌加靈仙、透骨草、葛根、羌活、炒蒼耳子等,以祛風濕、止痹痛;若兼瘀血者,酌加地龍、桃仁、紅花、當歸尾等以助其活血化瘀之力;若兼有腎虛者,酌加淫羊藿、菟絲子、狗脊等,以補腎陽、通督脈。
(5)肝腎虧虛
腎藏精、主髓;肝藏血、主筋。年老體弱,肝腎精血日漸虧少,筋骨失去滋榮而致。
症見:肩頸不舒,頭腦脹痛,眩暈耳鳴,不可轉側,伴神疲乏力,健忘少寐、腰膝酸軟,舌體瘦、質紅絳、少苔或無苔,脈弦細。
治法:益精補腎,滋陰熄風。
方葯:左歸丸加味。熟地15g,山葯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5g,菟絲子10g,生白芍12g,生石決明15g,當歸9g,炙甘草9g,黃精24g。
本方能滋補肝腎真陰而熄風。若兼有風濕者,加靈仙、�薟草、鹿銜草祛風濕止痹痛。
治療頸椎骨質增生有哪些中成葯?
(1)抗骨質增生丸
葯物組成:熟地3份,肉蓯蓉2份,鹿銜草2份,骨碎補2份,淫羊藿2份,雞血藤2份,萊菔子 1份。
功效:補益肝腎,通經活絡,強筋健骨。
主治:退行性頸椎病。
用法用量:每次5g,每日2~3次。
(2)骨刺丸
葯物組成:熟地、骨碎補、炙馬錢子、雞血藤、肉蓯蓉各60g,三七、乳香、沒葯、川芎各30g。
功效:補益肝腎,通經活絡。
主治:骨質增生。
用法用量:每次1丸(9g),早晚各1次。
(3)天麻丸
葯物組成:天麻、木香、人參、赤茯苓、羌活、白芷、天蓼木、川芎、當歸、麻黃、烏蛇、白附子、龍腦、鹿角膠、菊花、生地、細辛、牛黃、麝香。
功效:益氣祛風,宣痹止痛。
主治:虛損傷風,手足無力,肢體乾燥,風痹不仁。
用法用量: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丸,每日3次,溫酒下。
(4)六味地黃丸
葯物組成:熟地、山萸肉、山葯、澤瀉、丹皮、茯苓。
功效:滋養陰精,補益肝腎。
主治:肝腎陰虛,腰膝酸軟等症。
用法用量:每次1丸(9g),每日3次。
(5)虎潛丸
葯物組成:龜板、熟地、黃柏、知母、虎骨、鎖陽、乾薑、陳皮。
功效:補益肝腎。
主治:肝腎不足,筋骨痿軟。
用法用量:酒或粥糊為丸,桐子大,每次10丸,每日3次。
(6)舒筋活絡丸
葯物組成:當歸、木瓜、川芎、桂枝、桑寄生、秦艽、威靈仙、地龍、獨活、赤芍、川烏、骨碎補、防風、天麻、虎骨膠、五加皮、膽南星、乳香、沒葯、熟地。
功效:舒筋活血,祛風通絡。
主治:風濕寒痹,筋骨疼痛,麻木拘攣。
用法用量:每次6g,每日3次。
詳情你可看該網頁:
http://www.zgxl.net/sljk/ybjb/yundong/jzgzzs.htm
參考資料:http://www.zgxl.net/sljk/ybjb/yundong/jzgzzs.htm
備紗布口罩一個、熱水袋一個(可容500毫升水)、山西陳醋(越陳越好)300毫升。先將陳醋加熱,然後把口罩置入陳醋內浸泡15分鍾後撈起稍擰干(以不滴水為度),再把浸濕的口罩敷於頸椎最疼痛的部位,再將裝有70~80℃熱水的熱水袋覆蓋於口罩上,敷30~40分鍾,使熱力透過口罩直達頸項深處。如此每日進行一次,如果患者頸椎部疼痛比較明顯,頸部活動受限,且有頭昏等症狀者,每日進行兩次,早晚各一次。10天為一療程。堅持使用2~3個療程,可有顯著效果。
經臨床實踐證明,採用陳醋局部濕熱敷治療頸椎骨質增生具有獨特療效,時間短,見效快,且無任何不良反應及副作用,能延緩骨質增生的發展,在短時間內能明顯改善頸椎骨質增生患者的症狀,並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頸椎病是指頸椎骨質增生,刺激和壓迫了頸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和頸部的交感神經等而引起的一種症狀復雜的綜合癥候群。臨床常表現為頸、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區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縮,甚則四肢癱瘓。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 4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為多。肩周炎是指肩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退行性改變所引起的肌肉、肌腱、滑囊、關節囊等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廣泛慢性炎症反應。其主要特點為肩部疼痛和肩關節活動受限,是常見病、多發病。頸椎病、肩周炎具有發病率高,治療時間長,治療後極易復發等特點。目前國內多採用手術、理療等治療方法、效果都不理想。常規葯物治療中多以抗炎為主,停止用葯後復發率極高。
祖國醫學經過了數千年實踐,留下了大量的醫學著述,其中也包含與頸椎病、肩周炎臨床表現有關的理論及治療經驗。古人經過大量的實踐,細致的觀察,詳細地記錄了和我們今天所述頸椎病、肩周炎的各型病變相似的症狀和治療方法。頸椎病、肩周炎的頸、肩、臂痛等症多包括在祖國醫學痹證中,中醫認為,本病系外感風寒濕邪,阻滯經絡,以致氣血阻閉不通,不通則痛。氣血阻滯則經脈失養,發生頭昏頭痛,上肢麻木等。
武當保健枕頸肩型根據益氣養血、活血通絡,散風止痛的原則,精選武當名貴中草葯精製而成,按君、臣、佐、使配伍,共達溫經通絡,驅風除濕,活血止痛的目的。
首先武當保健枕肩頸型通過口腔、鼻咽腔粘膜和皮膚對葯物的吸收,達到疏通氣血,消除臨床症狀的預期效果,起到內治作用。
其次葯枕作為一種頸部葯墊,起到托扶支撐頸部的作用,可使頭稍自然後傾,頭部重力向後、向下,特別在睡眠狀態下,頸部肌群鬆弛,形成微妙的頸椎牽引力。通過症狀的緩解證明,可能使頸椎間隙拉寬,減輕頸椎病變對局部神經的壓迫,亦解除白天工作、學習長時間低頭、前傾帶來頸部不平衡而出現的疲勞感,起到外治作用。
武當保健枕肩頸型內外結合,可迅速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消除局部無菌性炎症,有助於解除頸部及肩關節軟組織粘連現象,有效的恢復頸椎及相關組織的正常生理功能,可在最短的時間內快速解除病變部位的無菌性炎症,減輕頸肩枕後等部位的疼痛、酸脹、麻木等。有效解除脖子發僵、發硬、疼痛、頸部活動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變硬、上肢無力、手指麻木、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裡握物有時不自覺地落下、頭痛、頭暈、視力減退、耳鳴、惡心等頸椎病症狀。並有效解除肩部疼痛、壓痛、活動不便、睡覺時不能壓迫肩部,有時夜間痛醒、肩關節粘連,活動功能明顯受限、局部肌肉有僵硬、緊張或肌肉萎縮現象等肩周炎症狀。最終去除頸椎骨質增生及頸椎間盤突出,使疾病得到根除。
武當保健枕能為您解決頸肩部的各類病患,我們為能向您提供這樣的優質保健枕感到榮幸和自豪。
怎樣正確有效地防治頸椎病
【來源】 本院 【時間】2005-11-23 16:08:22【閱讀】 383
不知道您注意到沒有,在一天的生活和工作當中,當你的腿累了的時候,坐下或蹲下片刻可使雙腿得到休息;當你的雙臂勞累時,將雙臂停止活動或放在沙發扶手上休息一會,疲勞很快
就得會到緩解。惟獨你的脖子不論你坐、立、蹲、行都處於工作狀態,至到你上睡覺之前,一天中很少有機會能讓你平卧、給脖子一個休息的時刻。這就是說人的脖子於工作狀態的時間相對於人體其它運動部位來說要長的多,尤其是隨著現代工業、科技和文明的發展,室內和腦力勞動越來越多,體力力勞動和運動減少,然而脖子的活動一點沒少,既即你坐在那兒聽課、開會、甚至靜靜地思考時,頸椎的肌肉也必須全力做功,以維持頭部的適當位置,使你能專心於所做所學。如果你的工作需要不斷的左右轉身、抬頭仰頭的話,那麼脖子的工作量就更大了。如果你再把脖子的肌肉骨骼與大腿、胳膊的肌肉骨骼相比,那你會發現脖子是多麼的弱小!這么弱小的頸椎卻要持續長時間的工作,以保持頭顱的位置,保證人體的各種活動需要。以上事實說明一個問題:經過日復一日的生活和勞動,人的脖子的確是太「辛苦」了,因而也太容易勞損和出問題了。假如勞累一天後,你再不給它一個良好的支撐(枕頭和床)和體位在夜裡休息,這卻不是雪上加霜,更加劇它的勞損和退化了嗎?可見頸椎就象一台機器中的某些部件,關鍵、靈巧又最易磨損。
人的脖子(頸椎)的結構是與人體的需要相適應的,為了保證頭部活動的靈活性以適應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坐立行走的需要,頸椎骨的結構輕巧而復雜,頸部的肌肉眾多但纖細。這使得頸椎成為脊椎中活動范圍最大的一段,既能前屈後仰、左右側偏和旋轉,又可以做各種復合運動。與此同時,為了保護人體的最高指揮機構(頭顱內的大腦)的安全和通訊暢通,頸椎不但要承負頭顱的重量,緩沖行走、彈跳等活動時對大腦的震盪,而且要確保位於其橫突內的椎動脈等不受壓迫,以給予大腦充足的血氧供應,同時保證其椎管內通往全身的脊髓和神經的正常結構和功能不受影響。這就又使得頸椎成為脊椎骨中構造最復雜、功能最重要的一段。頸椎最上兩節(環樞椎)具備最大的旋轉活動。其它頸椎橫突中具有一個小孔,兩根椎動脈就從中穿越而上,以供應大腦的養料(血液和氧氣)。人們都知道大腦是人體的最高司令部,全身的一切活動都要由它指揮。而傳輸大腦命令的組織(脊髓和神經)都要從頸椎穿越而過。因而頸椎受傷不僅會造成脖子痛,還會由於影響了大腦中樞對肢體感覺和運動的指揮而出現大小便失禁,肢體癱瘓、麻木等遠端症狀。從這些特殊的解剖結構來看,不難理解頸椎在人的生活和生命中是多麼的重要,也不難理解為什麼頸椎有病後不僅會出現局部的症狀,而且會影響到全身其它部位,包括遠離頸椎的雙足和雙手。考慮頸椎的復雜結構,也不難理解頸椎病變的復雜性、多樣性。比如,頸椎骨刺向椎管後方長的較大,那就可能出現雙腿發緊,行走困難,形成脊髓型頸椎病。如果骨刺偏於側後方,就更易刺激頸神經根而出現手指麻木等症狀,形成神經根型頸椎病。假如在頸椎椎體側方長了骨刺就易於刺激旁邊的椎動脈而出現頭暈、卒倒等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症狀。如果頸椎的病變影響到交感神經,還會引起頭痛頭昏,視力障礙和心慌心跳等交感型頸椎病的症狀。不過單純型頸椎病少見,兩種類型合並存在的混合型頸椎病最為常見。從中也可以看出頸椎病是多麼的復雜,影響是多麼的廣泛。它對生活和工作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么看來僅僅頸椎骨刺就可以造成頸椎病,但實際情況要比這復雜的多。骨刺的形成是人體老化情況下的一種代償性自我保護,中年以後幾乎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但絕大多數人並沒有任何不適的感覺,即使照相看到了骨質增生也不能診斷為頸椎病。只有當頸椎發展到了無力代償的情況下,頸椎各個部件出現了一系列的病理性改變,例如,頸椎間盤的脫水變薄,頸椎小關節的增生肥大、松動失穩,鄰近韌帶的肥厚鈣化和頸部肌肉的勞損萎弱等多種變化下,骨質增生才會在發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上述頸椎骨骼關節椎間盤等的病理改變就是所謂的頸椎內平衡紊亂,而頸部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改變就是所謂的外平衡失調。正常情況下,內外平衡,一硬一軟,相輔相成,共同維持頸椎的功能正常。二者單一或合並失調是頸椎病發生的概括性原因。
那麼,是什麼因素引發了這種頸椎平衡的失調呢?除了本文開頭說到頸椎的結構、功能等因素外,尚與人們生活習慣、工作性質、飲食結構的改變有關。例如,科學的進步使人們的體力勞動大為減少,但人們坐在辦公室的電腦前或伏案工作時,頸椎的做工卻沒有減少(實際上是相對增多了),反而由於全身的活動減少,影響到頸部骨骼肌肉的協調鍛煉,使它們變得相對更弱、更易勞損了。首先是影響肌力,由於長時間處在單一姿勢下做工而易勞損變得萎弱無力,無法很好地維護內平衡的穩定(頸椎骨的正常排列、負重和活動),就會造成頸椎生理曲線的改變,頸椎小關節的紊亂以及頸椎負重力學的改變。這種不良的力學改變又增加了頸椎肌肉的負擔,加劇頸椎平衡的失調,二者相互影響,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人們運動的減少,飲食結構的不合理,葯物的濫用(特別是激素類葯物),形成了體內鈣質的減少和骨密度的降低。這樣就形成了頸椎骨退化的內在基礎。新的研究表明;頸椎間盤組織的自身免疫性改變也起重要的作用。這些表明,頸椎病的發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綜合性的。
知道了這些之後,就不難理解如何去防治頸椎病。從治療方面來講,表面上看是醫生的事,但實際上,對大多數的頸椎病人來說,病人的自我治療和預防更為至關重要。具體怎麼做呢?
1.首先,如果你有脖子酸困、疼痛、手指發麻、頭暈惡心、心慌心跳、雙腿發緊、行走困難,甚至卒然摔倒等症狀時,要及時就診,讓醫生檢查是否得了頸椎病。早期及時的治療十分重要,延誤治療不但是效果上的差異,更會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害。例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早期治療可能會避免形成肌肉萎縮;頸動脈型頸椎病的及時治療可以預防突然發病而卒倒,造成可怕的意外。脊髓型頸椎病的早期發現和治療,可能會用非手術治療而控制病情,避免一場較大的手術治療。這里強調的是早期診斷、及時治療的重要性。
2.其次,頸椎病已經是目前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在對待該病的態度上,要防止兩種情況的出現。一種是有的病人一聽得了頸椎病,就大為恐慌,害怕會造成癱瘓。其實,脊髓型頸椎病占的比例很少(約佔10%),其中發展為癱瘓的病例更少,關鍵是早發現,早治療。另外一種傾向是滿不在乎,治療不夠重視,病情稍一好轉就,就停止了治療,致使症狀常常發作,逐漸加重。為此,要特別強調堅持治療的重要性,不要治治停停而前功盡棄。
3.因為頸椎病既有內平衡(頸椎骨、關節、椎間盤等)結構的退變、增生、錯位、炎症及自身免疫性反應等病理改變,又有頸部肌肉、韌帶等外平衡的失調。在治療時要同時兼顧,內外同治。具體地說,就是要採用綜合性治療。實踐證明,單一治療的效果較差。常用的治療方法有理療、推拿按摩、封閉、牽引、葯物及手術等,每種治療對每個人的效果不同,對甲有效的治療對乙往往無效。因此,要注意試找對自己最有效的辦法。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有的人對牽引效果很好,而另一些人在牽引後不但無效,反而更不舒服。中國中醫研究院骨傷科研究所(北京東直門內北新倉18號)設有專門的頸椎病研究室,長期從事頸椎病的研究和治療,在中西醫結合治療頸椎病方面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頸椎病的治療效果。
4.表面上看,頸椎病是脖子局部的病變,而實際上,它是一個全身病變的局部反應。在防和治上,都要從全身著手。平時要增加一定的體育活動,從整體上提高體質水平。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合理搭配,增加一些富含鈣質和舒筋壯骨,滋補肝腎的食品。例如,山葯、桂元、黑芝麻、木瓜、排骨等。從祖國醫學觀點和近年的研究結果來看,通過滋補肝腎、強筋壯骨可以起到延緩退變,抑制增生和延年益壽的作用。
5.平時要注意頸椎的姿勢和鍛煉。對於那些長期從事低頭工作的人,例如,會計師、文秘、編輯、作家、繪圖員、計算機使用人員等,一要注意自己的坐姿和桌椅高度的調節,二要避免過長時間的持久工作而引發頸椎勞損。有效的辦法是增加工間操,並在每工作60分鍾後,停下片刻,雙手十指交叉抱於脖子後面,在向前抱拉脖子的同時,主動地將脖子向後伸展,與雙手前抱的力量對抗用力,連作30-50次,以鍛煉頸部肌肉,增加外平衡的穩定性。有的人甚至包括一些「氣功大師」等非專業醫務人員讓病人做大幅度環轉頭部的鍛煉,盡管有人做後感到暫時的舒服,但這樣做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猶如一台機器的軸承,經過長期的運轉後已經造成了嚴重的磨損,如果再採用過度地、大幅度地頸椎旋轉等不當的鍛煉方式,只能加重頸椎的磨損程度,利少弊多。這種鍛煉後感到的舒適是短暫的,它帶來的損害卻是持久的。對於復雜的人體頸椎來說,更易造成頸椎的磨損和失穩,甚至引起頭暈、卒倒等嚴重並發症。同樣的道理,不是每例頸椎病都適合按摩或反復多次地搬動、旋轉脖子來治療,有的病人可能由此「成癮」或形成習慣性的頸椎錯位,治的快,壞的也快。此外,脊髓型頸椎病的病人更要慎重,不當的手法搬動會造成脊髓的壓迫和扭傷等嚴重後果。這類並發症時有報道,應引起高度的重視。
6.正常頸椎有一個弧度向前的生理彎曲。當頸椎勞累了一天後,晚上睡眠時繼續維持這一生理性的彎曲,不僅是保障頸部肌肉得以充分休息的基本條件,而且也是預防和治療頸椎勞損的關鍵因素之一。你如果計算一下就會大吃一驚,一個人一生當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這就決定了睡姿和枕頭合適度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了這一點,市場上種類繁多的葯枕,也間接地證明了這一點。一個合適的枕頭不僅有助於預防頸椎勞損,而且也是治療頸椎病的有效辦法之一。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對頸椎病的認識會越加深刻,頸椎病的預防或延緩發生是完全可能的。一旦得了頸椎病,只要持之以恆地正確治療,效果也是相當滿意的。但你要記住,一顆歡快的心和堅強的信念是首要條件,是最有效的治療,一切其它的療法都要在此前提下發揮作用。相反,精神抑鬱不振,常會抑制肌肉的活力,造成肌肉的緊張和僵硬,其結局是增加了頸椎的負擔和疼痛不適。本文的目的只有一個:願您健康快樂或早日從頸椎病的痛苦中解放出來,盡享人間美好的生活。
Ⅵ 治療頸椎病的方法有幾種
目前頸椎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兩種。多數頸椎病可採用非手術療法,如頸椎牽引、手法按摩和醫療體操等。下面給患有頸椎病的患者介紹一套簡單易行的醫療體操,它有助於改善頸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的消退,解除肌肉痙攣,減輕疼痛,防止肌肉萎縮。
1.左右旋轉「:取站位或坐位,雙手叉腰,頭輪流向左右旋轉,動作要緩慢,幅度要大,每當旋轉到最大限度時停頓3~5秒,左右旋轉15~20次,頭暈、心慌時應停止旋轉。
2.前屈後伸:做時伴隨深呼吸,呼氣時頸部前屈,下頜接近胸骨柄上緣;吸氣時頸部伸至最大限度,反復做10次。
3.側展:吸氣時頭向左展,呼氣時頭還原。接著吸氣時頭向右展,呼氣時頭還原,反復做10次。
4.按摩頸部:兩手輪流按摩頸部20~30次,然後按壓「風池穴」,再用雙手大拇指第一節掌面用力向上向下按摩30~60次。
以上醫療體操,每日做1~2遍。頸椎病患者進行醫療體操時一定要遵照規律,切不可將頭、頸部作無規律的動作。
Ⅶ 頸椎推拿手法
根據研究頸椎關節錯位的病理變化,在祖國傳統推拿法和骨傷科正骨法的基礎上,用現代脊柱生物力學指導,進行頸椎病手法的改進,革新出一套輕巧、准確,安全,舒適而高效的手法,稱為正骨推拿法,因手法分四步進行,正骨手法十種,又稱四步十法。現分述如下,
一、四步手法:這是手法程序。第一步:放鬆手法,以揉捏法或滾拿法為主施法於頸肩背部,使緊張的肌肉放鬆,為正骨作準備,約1~5分鍾,第二步,正骨手法,不同的錯位選用相應的手法1~4種,約1~5分鍾。這是針對病變的重點手法,常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輕症只需一二步手法即可,重症和病程長的應行四步手法,第三步:強壯手法,對錯位關節相連的軟組織硬結(索狀形肌腱,塊狀粘連機化筋結)作彈撥,拿捏,按壓法以松解之,局部或循徑取穴作點穴以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約2~3分鍾,第四步:痛區手法,頸椎病症狀復雜,大多數有頭部,上肢或內臟症狀,故頸椎治療後,在症狀所處局部對症行一定手法,使症狀改善和消失加速,有事半功倍之效。分為興奮手法和鎮定手法兩類,以傳統推拿手法簡化而來,如頭痛用揉摩相關部位而止痛,手麻木用拍打搓捻揉滾手法。
二、正骨手法改進原理:糾正頸椎關節錯位使臨床症狀迅速改善是提高頸椎病療效的關鍵,如何使正骨手法既無痛(安全)又效佳,主要提高手法的准確性。頸椎關節活動(方向》功能各自差異大,枕環關節,環樞關節。後關節和勾椎關節,在同一椎間錯位時的方向不同,損害的不同關節而引起臨床症狀有較大差異。我們運用頸椎生理運動稍加阻力或推力或牽引力,使錯位關節復正。其原理見表:
表??? 頸椎病關節錯位正骨手法改革原理
頸椎生理功能椎關節錯位型式正骨手法與其適用部位轉體運動左右旋轉式錯位搖正法:仰頭搖正法,C1~2
低頭搖正法,C2~6
側頭搖正法,勾椎關節
搖肩法,C6~12側屈運動側彎側擺式錯位搬正法:側卧搬頭拉肩法:勾椎關節
挎角搬頭法C2.3伸屈運動前後滑脫式錯位推正法:側卧推正法,反張(向前推正)
成角(向後推正)
俯卧沖壓法(床邊懸吊)C6-T2復合運動混合式錯位,多關節多型式錯位,傾位仰位錯位及椎間盤突出牽引下正骨法、反向運動法。三、診治舉例
例一,男,58歲,頸椎病史s年,加重一個月,主訴頭昏,頭痛,左眼脹痛流淚,雙側胸臂痛,右前臂橈側劇痛難忍,需將右臂舉放頭部以緩減劇痛。神經定位:大小枕神經(C2.3).臂叢(C5.6),左側耳上交感節及椎動脈均受累;觸診頸椎橫突(關節突):頸軸側彎,Cl一3右凸,C4~6左後突,C2右及C5左壓痛州,X線正位片見C3.4間勾椎關節右寬左窄,頸軸側彎與觸診同,側位片見上段頸軸變直、C2.3.4椎間雙突征,C1仰位,C5.5成角並中斷後移(滑脫式錯位),C5.6.7椎間盤變性並見椎體後緣骨質增生C6.7椎間骨橋形成,斜位片左側C2.3.4及右側C5.6椎間孔變形變窄<。分析:C5.6滑脫錯位並發C1~3側彎式錯位,與C6.7骨質增生無關。正骨推拿按,取左側卧位.掌指揉法放鬆頸背肌緊張部位,以低頭搖正法及側卧搬按法糾正C1~3右凸及C3.4旋轉錯位;術者右揖指抓按其關節突隆起處,逐個上移C4~1同時以左手托扶其下頜助其向右轉頭,雙手協同動作,使其關節活動中復位.將左手改托其左耳部作向右側屈(抬頭),右拇指在C4一1逐個加阻力使側屈中糾正側彎。翻身左側卧位,術者右手扶其肩,左拇禽指抉其C5.6椎橫突處,作播肩,拉肩活動,活動中對後移位的橫突加力推正。取仰卧位,作手法拔伸法(牽引)雙手交換牽引,(如手法牽引未曲緩解可改用牽引椅作牽引下正骨法)。強壯手法和痛區手法完成後結束。一次即停止劇痛,10次基本治癒。每次手法後紅光照射頸部20分鍾。
例二,女,41歲,主訴右側耳後頭部閃電般跳痛月余,頸部僵硬不適,有時頭昏.觸診橫突C1右後移,C3左居移,伴明顯壓痛,轉頭加力試驗陽性.X線側位片示,頸軸變直,C1仰旋位,C2.3雙突征並輕度反張,C5後下緣骨質增生。按三步定位診斷,符合C1一3旋轉式錯位致耳大神經及枕小神經受累,椎動脈第三段亦受刺激,發病與C5骨質增生無關。取坐位作正骨推拿法,術後紅光照射20分種即全愈。正骨手法選低搖正法和仰頭搖正法,輔以手法牽引只需作放鬆手法,正骨手法及頭部按摩,點穴即可,全套手法的10分鍾結束,取得療效主要是糾正C1~3旋轉式錯位。因此,正骨推拿的放鬆手法是為正骨手法作準備,以免強行正骨而致副損傷.
四,預防復發,頸椎病較易復發,我組針對頸椎失穩採用如下措施;1.應用自行設計前保健枕,以防落枕復發,2.水針治療頸肩部軟組織勞損點,促使韌帶肌肉健復,3.指導病人每屬起床前練頸保健功5~10分鍾,持之以恆。五、臨床療效:我組應用正骨推拿法治療頸椎病8814例,近期療效:治癒664例,顯效057例,改善1052例,無效41例,總有效率98.93%,顯效率71.32%。1979年和1982年二次隨訪遠期療效,l~2年鞏固率95.71%,2~8年鞏固事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