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道德與法治
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
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
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
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1)社會道德與法治擴展閱讀:
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亞里士多德就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
法治還是指一種法律價值、法律精神,一種社會理想,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狀態。
總的來說就是法治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和形式意義上的法治,也就是強調兩者的統一,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
2. 道德與法治=政治
道德與法治,其實問題的意思就是德治與法治是否等於政治。德治與法治其實是政治的手段,但不等同與政治,政治還包括制度等方方面面。
治理國家是需要德治,通過公民自身素養的提高進行一定的自身行為約束和規范,是謂社會公德。法治即通過法律制度來進行明文強制約束,法治社會是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政治還需要政治制度的保障,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社會道德與法治擴展閱讀:
政治的本質:就是規范化的社會管理。
這種「規范化」的社會管理主要包括:規范化的社會管理人員的評價與選拔;規范化的社會管理機構及其管理職能的設置;規范化的社會管理程序的制訂;規范化的社會管理行為的約束;規范化的自然資源配置;規范化的利益分配法則等。
政治是經過「規范化」處理以後的社會管理,之所以要對社會管理進行「規范化」,主要是因為規范化的社會管理往往具有科學而合理的管理程序、公開而透明的管理內容;
清晰明確的管理主體與被管理主體、穩定而持久的管理方式,從而具有更高的管理效益、更低的管理成本、更大的管理規模,更廣泛的管理范圍、更持久而穩定的管理力度,更高的可預測性。
經濟是規范化的社會交往,通常情況下經濟占據社會交往的主流部分;政治是規范化的社會管理,通常情況下政治占據社會管理的主流部分。由於社會管理的本質就是「關於社會交往的規則體系」,因此,政治的本質也可近似地表述為「關於經濟的規則體系」。
3. 關於社會主義道德與依法治國的論文徐玉玉
以下是我本人在博客上寫的一篇有關社會主義德治與法治的帖子,因字數所限,摘錄重點片段,希望對你有幫助。
論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法治」與「德治」
本文的目的,就是試圖從「法制」與「德治」或者說「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本質,去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二者的關系。
首先要弄清法律和道德的本質。
所謂法律,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觀點,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即把統治階級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是國家統治工具。
所謂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如此,我們暫且拋開道德的階級性不談,可以簡單理解為道德的基礎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大眾的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也可以說道德體現的是人民大眾的意志,是廣大人民的意志體現。
據此,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所謂「法治」即「依法治國」,就是用統治階級的意志治理國家。所謂「德治」即「以德治國」,就是用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大眾的意志治理國家。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法律作為「國家統治工具。」實際上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
我們接下來再看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二者的關系。
首先,我們任務以中國為例,按照《憲法》中「工人階級是國家的統治階級」,中國的法律是以共產黨為代表的廣大工人階級的意志體現。那麼,在社會主義國家,法律作為統治階級即工人階級的意志體現,無法滿足人民民主專政的需要,而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又是占包括工人階級在內的廣大勞動大眾意志!所以說「德治」,無疑成為社會主義條件下真正實現人民民主專政的必須!
綜合以上,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依法治國」和建設所謂「法治國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專利(如果對此感興趣的話我們以後可以專題探討);「以德治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應有之義!是社會主義國家真正的主要特色之一!「以德治國」無論從概念或內涵上都已經包括了「依法治國」的意思!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單純建設所謂「法治國家」或「法治社會」如果不是別有用心,也無異於痴人說夢!
4. 道德與法治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5. 道德與法治概念
摘要 道德和法治不是對稱概念。道德和法律是對稱概念,德治和法治是對稱概念。
6. 道德與法治跟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有什麼變化
你講的道德與品德統稱:禮制。中國與美國思想觀念最根本的區別在禮治與法治的區別。
一,中國是禮治國家,美國是法制國家。在中國人看來法制是用來治理奴隸的。中國人自古以禮治國禮治天下。
二,中國建不成法治國家,美國也建不成禮治國家。這里有幾個詞必須嚴格區分:禮治與人治。禮治與人治是有重大區別的。禮治存在著規范制度這一規范制度人人都必須遵守。(奴隸除外,當時就沒把奴隸當人。)人治則是皇權至上,王法行使指導規范,暴力強制規范的作用。皇權神聖不可侵犯。禮治則是禮法神聖不可侵犯,禮法是人類最高的行為准則。王權受制於禮法制度。
三,為什麼中國建不成法治國家。因為禮治在中國形成並運用了五千年,已經形成根深地固的傳統。在中國人固有的思想中法律是用於制裁管理奴隸的。你再跟中國人講依法治國、依法治國,很容易遭到中國人的抵制。
但禮制從春秋戰國起到現在禮崩樂壞近三千年了,你又想恢復禮法顯然不合實宜。所以中國的改革總是無法建立健全體制制度。
四,中國在宗教上信奉儒學、道教和中國佛教。而美國則信奉基督教。
五,中國在政治上信仰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即共產主義理倫。美國在政治上信奉民主、自由、博愛、人權,自由民主主義理倫。
政治上意識形態中美互為敵對。
共產主義基本原則是:各盡所能,按勞分配,最後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自由民主主義基本原則是:市場經濟,自由競爭,優勝劣汰,按資分配。
7. 關於道德與法治的書有哪些
關於道德與法治的書有《道德與法治》。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
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社會反響:
由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這三科教材於2017年9月在全國中小學投入使用。
2017至2018年,教育部在東中西部14個省份回訪調研,通過聽課、座談、調查問卷等多種方式,了解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教材使用情況,92%的教師對教材表示滿意。
8. 為什麼將"思想品德"變更為"道德與法治
應該有吧,總體來看,思想品德和道德屬於一類,屬於個人內涵方面,而法版制則是這個社會的權人為秩序。生活在這個社會,既要顧情又要顧法,可是有時候又法情不容。比如古代講-親親得相首匿-親人犯了法可以隱匿他們的罪行(雖然我更喜歡這種),這是有法理基礎的。而現代社會,講的是大義滅親等等。沒法說哪個更好,都是不同社會情況下的不同規則而已。改成道德與法治,也就是明確告訴你現今的社會法則,你得按照這個道德觀念與法治規則來行事,就這么簡單而已。
9. 道德與法治的關系,二者應如何相互促進
道德與法律相互滲透、相互依賴。道德與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都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都可以成為指引、評價人們行為的尺度,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法律側重對人們的外部行為進行調整,道德則更多的規范人們的內心世界,二者從不同角度作為人們社會行為的調節者,維持社會的公秩良序,使之和諧、文明、健康地發展。
道德與法律相互補充、相互作用。法律是人們共同生活下所必需的社會秩序保障系統,是調整當今社會經濟、文化、道德、思想等各種社會關系的巨大整合器,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但是法律功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全覆蓋所有生活空間,一般說,違反法律的行為也違反了社會道德,但違反道德的行為卻不一定違反法律,法律作為一種成文的規范,有相對穩定性,不可能頻繁變動,因此法律對於社會具有滯後性,單純依靠法律是不充分的,道德在此時的作用就顯而易見。
(9)社會道德與法治擴展閱讀:
道德對於人們的約束機制,是它能夠在不良行為發生前阻止其發生,具有前傾性,則重治本;而法律則適應實際造成嚴重後果的不良行為,後發制人,側重治標,二者緊密聯系,相和益彰。法律離不開道德的支持、配合,道德也需要法制的保障和輔導,既要發揮教育的感化育人作用,又要同法制的強制功能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一手抓道德,一手抓法制,才能取長補短,互相促進,保證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健康快速有效地發展。
10. 《道德與法治》「道德」和「法冶"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10)社會道德與法治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