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國法家
① 依法治國和以法治國的區別很大嗎
依法治國和以法治國雖然一字之差,但是它們區別很大,具體區別如下。
一、兩者概念不同
1、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的方略。
2、以法治國是韓非法律思想用語。指的是用法律治理國家。主體是人,根本上還是人治,法律是工具,可用則用,不可用則不用。不強調法律的權威性。因此與依法治國的法治根本性不同。
二、兩者的歷史背景不同
1、以法治國、以法為本是韓非法律思想用語,是秦朝法制的重要思想。法家奉行「以法治國」,主張「國不可一日無法」。即使在獨尊儒術以後,其法治的精神也滲透到儒術之中。尤其是法家的君主獨裁的主張,奠定了秦以後專制主義政治制度的理論基礎。
2、依法治國是對新中國歷史經驗進行深刻總結的結果。建國以後,中國民主和法制建設一度有過長足的發展,但由於「左」的指導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設的良好勢頭急轉直下,最終釀成十年「文革」的歷史性悲劇。「文革」的教訓極為慘痛和深刻。鄧小平同志提出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三、兩者的意義不同
1、法家反對「禮治」,主張「法治」的重要觀點,對秦朝法制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對中國封建法制的確立、鞏固和發展起過重要作用。
2、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② 提出以法治國的齊法家是誰
法家的代表人韓非子主張的思想就是「依法治國」,這也成為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獨霸中原的一個關鍵點,自秦國開始,就已經實行了唯一的君王制,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現如今的民主社會體系,建立了中央集權制。
他認為推廣仁義都是在空談,他的「法治思想」反對著「儒家思想」,君主應該採用手段統一自己的權利,將所有的權利統一起來,治理國家應該制定法律,無規矩不成方圓,但是也因為他的輕罪重罰思想,導致了後來因為濫用權利的暴政,秦始皇在政時非常的重視並且重用韓非子的思想主張,並且推廣實施韓非子的政治政策,不幸的是,韓非子在收到重用後,也遭到了同門師兄弟李斯的嫉妒羨慕,李斯與韓非子出師同門,因此密謀毒死了韓非子。
但是也不得不說韓非子的「法治」也成就了現在我們的中國,法家思想成為了法律的起源點,它在一定程度上治理了國家政權,人口,環境之間的關系,但同時他也認為在追求利益的社會中是沒有道德可言的,兩千年的法治社會也和我們現在追求的法治有著很大的區別,在剛建立起的法律下還不是很成熟,很難做到人人平等,雖然說法治的思想跟本是「公平公正」。
因此,韓非子的思想主張有利也有弊!法律成為了當時統治國家的一種重要工具,不過秦國雖然因統一六國而強大,也因為了他的暴政走向了改朝換代。
③ 法家講,是不是講 以法制國
道 德 仁 義 禮 信 法 廉 恥
法家;以法治國 中央集權
④ 辨析韓非的法家思想就是今天所謂的"以法治國"嗎
莊子:戰國時道家的代表人物,繼承並發展啦老子的道家學說和唯心哲學,認為世界就是「me」的主觀產物.莊子鄙視富貴利祿,痛恨「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的不公平社會現象.
戰國時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韓非子(商鞅的嚴刑峻法主張比韓非子更早).韓非子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當代必然勝過古代.人們應該按照現實需要進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傳統.韓非子主張「以法治國」,法治的對象是廣大臣民,除國君意外,不論貴賤,一律要受法的約束,「法不阿貴」.這種思想在戰國的大變革時期對打擊奴隸主貴族特權,是有積極意義的.韓非子主張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這種主張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潮流.
⑤ 法家的以法治國與依法治國的聯系
「以法治國」與「依法治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內涵卻有本質的區別。「以法治國」是說用法律去治國,法律是一種用來治國的工具,這是傳統的管理主義的法律觀念,這種「法治」,主體是國家機關,是手中掌握權力的人,治理的對象是人民群眾。「依法治國」是說治國必須依法,即治理國家的方式方法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這是現代的控權主義的法律觀念,這種「法治」,主體是人民,治理的對象是有可能濫用國家權力的當權者。
「依法治國」的「依」是依從、依靠、按照的意思,「依法」就是依從法律、依靠法律、按照法律的意思,「依法治國」就是要求人們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依法治國體現的是法律至上、依法辦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法治原則。
「以法治國」的「以」是用、把、拿的意思,「以法」就是用法律、把法律、拿法律的意思,「以法治國」就是要求把法律作為一種工具由統治者來使用;以法治國則更多的強調人的因素,強調統治者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體現的是統治者將法律作為個人專斷、獨裁的「人治」工具。
以法治國有人在法律之上的意思,而依法治國則體現法律至上的原則。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從以法治國到依法治國,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
「以法」者,是位高權重者將「法」作為一種手段去治理別人,不治自己。即韓非子所謂「法家」,以法治人 。
「依法」者,既治別人,也治自己 。
依法治國,要求的是在治國中國家必須依法。
以法治國,是國家以法律作為武器管理國家。
可見,「以法治國」的實質是「以法治民」,而「依法治國」的實質是「依法治吏」。
⑥ 法家思想主張以法治國德法並舉嗎
法家的主流思想主張以法治國,並不主張德法並舉 。只有法家的一個分支學派——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法家主張先德後刑、德法並舉。
⑦ 歷史:法家的以法治國和現在的依法治國有什麼異同
1、理論前提不同
法家推行「法治」的理論是基於他們對人性和歷史演進的看法。法家主張「好利惡害」的人性論。
現代法治的基本內涵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統治階級以法對國家權力的制約,以有效地制約和合理運用公共權力,使已經制定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基本原則是依法治國,有法可依。
2、本質不同
法家的「法治」維護的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其本質還是為了維護建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法家的「法」實質是維護新興統治集團的法,並不能代表整個社會成員的利益。
現代的法治要求是人民是「法」的制定主體,法的作用是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推行法治的方法不同
法家「法治」的方法概括為以法為本,法令必須成為判斷人們言行和行賞施罰的唯一標准。同時主張嚴刑峻法。在法家看來,重刑是達到法治的一個重要手段。
現在法治的法是懲罰犯罪分子,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犯罪活動都將受到懲罰。
(7)以法治國法家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現在法治)的必要性: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動搖,緊緊圍繞建設法治中國的總目標,以構建公正高效權威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為重點,切實將加強法治建設貫穿於政法工作全過程,帶頭嚴格依法履行職責、行使職權,肩負起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者、實踐者的重任。
要把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作為基本要求,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履行職責、行使權力,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尊嚴和權威。要把以人為本、公平正義作為靈魂,緊緊抓住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關鍵環節,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完善訴訟法律制度,規范執法司法行為,進一步提升執法司法公信力。
要把促進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作為重要目標,深化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塑造法治文化,努力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圍。
⑧ 法家的「法治」思想和現在的「以法治國」有何不同
法家主張「以法治國」以「權,術,勢」逐級統治為根本.講究「以刑去刑」版「輕罪重罰權」
假如你偷了東西,就有可能被砍頭,如果你殺了人或是更嚴重的罪,就會被腰斬.
和現在的「以法治國」 有很大區別,一個是用重罪來威懾人們,一個是用一個適當的刑罰來給予告誡.
至於中央集權制也是和法家有很大淵源.法家也正是將一切的權力全都集中到了君王身上.讓君王擁有權勢可以懲罰違法之人.
法家的「法治」 是用重刑來威懾人他人,以達到懲罰威懾他人的作用.
而現在的「以法治國」更多的是來保護受害者的權益.也讓那些違反了法律的人有的相應的處罰,以與警示.
⑨ 最早提出以法治國的是那位思想家
戰國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韓非,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治統治,為秦國所採納。我以前背的初一歷史資料上這么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