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能動者

道德能動者

發布時間: 2022-01-16 20:11:45

A.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作品出處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B.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譯文

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

C. 《道德經》中「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原文出自於戰國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白話譯文:

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

(3)道德能動者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作者簡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後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作品有《道德經》。

D. 道德的功能有哪些

(1)始終為產生它的經濟基礎服務,它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從道義上論證產生它的內經濟基礎的合理性和容正義性,促進自己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並譴責和否定不利於自己經濟基礎的思想和行為;

(2)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階級斗爭的工具之一,統治階級的道德為統治階級的利益辯護,是維護其階級統治的精神力量。被統治階級的道德代表被壓迫者對這個統治的反抗和末來的利益。

(3)一切進步的道德,總是對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一切落後、腐朽的逍德則對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

(4)道德還對上層建築的其他領域以及社會生活秩序起著重要影響。

(4)道德能動者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E. 求超人哲學中主人道德與奴隸道德的內容及2者的關系

尼採在《超越善惡》中指出兩種主要道德類型:主人道德和奴隸道德。
尼采所謂奴隸道德是指他比作畜群的普通人、「下等人」所尊奉的道德。這些人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和激情,沒有奮發有為的生活理想和自我創造的願望,他們把獲得功利當作生活和行為的准則,把憐憫、同情、仁慈、寬恕等品性贊美為美德,把強者和具有獨立個性的個人當作惡人。這種奴隸道德正是基督教的道德、以之為標準的文化必然是頹廢的文化,以這種道德為思想和行為准則的個人必然是喪失了人的本真的自我的個人, 也就是被異化了個人。尼采有此人為歐洲文明的墮落、頹廢正是這種道德原則支配的產物。
主人道德是他比作貴族老爺階級的少數奮發有為的人、上等人所奉行的道德。這些人的生命和本能得到了充分表現,不受任何確定的、被認為是普遍道德原則的約束,超出於奴隸道德的善惡標准之外、他們完全以自己的意志為尺度來創造價值、制定道德觀念。高貴的人把一切高尚的、威嚴剛毅和值得驕傲的東西,即一切能發揮個人的內在生命力和本能、發揮個人的創造性、能動性的東西當作善。把一切卑劣的、柔弱平庸、循規蹈矩、沒有創造新神的東西,一切乞求同情、憐憫之類的東西當作惡。總之,主人道德是一種以人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為出發點的道德原則。
兩者的關系:奴隸道德是屬於傳統的扼殺個人所獨特地擁有的生命力和原始的本能沖動的舊觀念,而主人道德則是一種因對前者這種使人消沉頹廢、麻木不仁的觀念的反對的新道德,主人道德是對奴隸道德的否定,也是尼采對歐洲理性主義傳統的批判的重要方面;通過使人明白這兩種道德的具體所指,以及產生的後果,為人相信自己的力量確認自己的價值提供了一種道路。

F. 道德的本質是什麼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

首先,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其次,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決定著各種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再次,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帶有階級屬性。最後,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

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引導和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拓展資料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G. 職業道德能夠促進勞動者的什麼

職業道德可以促進員工在法律規定內進行工作,也可以使公司的生產能夠順利進行。

H. 怎樣理解《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章也不太好理解,字數少,字用的簡單,它的含義就多,所以很難把握。

「反」字,不太好理解,但這句話既然是個排比句,我們就先理解「弱」字。弱,柔弱,老子說過「柔弱勝剛強」,又說「柔弱者生之徒」。結合下文「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處的「弱者」,當側重於「生」的意義。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那麼在這從無到有,從有到萬物的過程中,是誰在推動,是誰在發揮作用?是道。道的推動和作用的發揮又是以什麼形式體現在物上呢?一為「反」,一為「弱」也。

老子崇尚柔弱,因為柔弱代表了旺盛的生命力。生命剛開始時,正是生命力最強的時候,而這個時候的生命特徵就是柔弱。「物壯則老」,事物成長到強硬了,也就老了,行將就木了。

所以事物在初生時的「柔弱」狀態,能夠得到「道」最大的扶持力度,表現為「柔弱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等等。因此道的功用,就在物之「弱」時得到了最顯著的體現。

「道之動」,道之運行。那麼道的運行,又體現在哪裡呢?體現在物之「反」。有正才有反。何謂正?中正不變也;何謂反?往復變化也。有運動和變化,就能在其中呈現出道的運行規律,所以道的運行,就體現在萬物圍繞著「正」的生滅往復變化之中。

萬物生而離其母,為反;滅而歸其根,仍然為反。相對於中正的水平面來說,魚兒無論躍起還是落下,往還是復,都是在做反向運動。中正則不易不變,而有反復者、有運行變化者,盡皆為「反」。故而以中正為基,「反」之一字,足以概括任何往復變化。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為何會禍福相依,而無休止?因為我們普遍認知的禍或福,均非「正」,皆為「反」,故而會不斷地發生往復變化。以至於到現在我們認為「變化才是唯一的不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沒有真正的好,也沒有真正的不好」,因為我們失去那個「正」已經太久了。

子出於母,故母為正,其子為反;末出於根,故根為正,其末為反;有出於無,故無為正,其有為反;高出於下,故下為正,其高為反。陰陽負抱而成為一個具體事物,正反相牽而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故而母子成國,根末成樹,無有成萬物,高下成空谷。

然而子民不守衛建設自己的國家,子女不返哺照顧自己的母親,則國、家難立;樹不落葉、末不返根,則大樹難存;生而不滅、有不返無,則萬物難續;其高無度、其長無窮,則空谷難成。所以萬物芸芸,仍然各自復歸於其根。

表現出來就是:子民在外守衛,但不能無限去擴張;葉子往上生長,但不能無限去擴展;樹干往高生長,也同樣不能無限去增長。因為有一個「力」在把它們「抱」回來,緊緊圍繞自己的根本而不遠離。偏離根本過遠的,則「返」之。表現出來就是:高者抑之,有餘者損之,亭者毒之,勇於敢者殺之,強梁者死之,皆歸於――遠者返之。

老子所謂「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這個張弓之力,正是負抱之力。「萬物負陰而抱陽」,弓一拉開,就同時有一個向上的力,一個向下的力,二者一為「負」,一為「抱」,合力而成一個整體。

於大樹這一個整體來說,根為本,葉為末,葉落可再生,根毀則樹亡。因此老子讓我們要把握住本,而不去捨本逐末;要把握住重,而不去棄重求輕;要把握住靜,而不去無靜而躁。因為末依於本,輕依於重,躁依於靜,所以不要去逐末而傷根本。

守根,固本,而「食母」,則為「正」。為「正」者,方能不易,不反,而長久,如此方能「久視長生」。老子推崇的「復歸於嬰兒」狀態,不正是一個離母體最為接近的狀態么?如此方能得以「食母」,方能得以長生。「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不正是要成就一個「母」的狀態么?培育他人,成就他人,而己得以長久。

子始出於母時,是為「弱」;末始出於根時,是為「弱」;有始出於無時,是為「弱」;高始出於下時,是為「弱」。所以事物在「弱」小的時候,道對它的扶持作用是最大的,因為天下萬物都起源於這個很弱小的「有」。

在前未起於後時,是為「無」;在高未出於下時,是為「無」;在有未生於無時,是為「無」,所以「有」都來源於這個「無」。故而高以下為基,無為有之本,末由根而生,道為天地母,生天下萬物。

I. 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具有能動作用是對的嗎

對。
1、經濟關系決定道德;
2、道德對經濟關系有反作用。

熱點內容
重慶京師律師 發布:2025-02-12 19:52:51 瀏覽:808
法律責任包括下列哪些 發布:2025-02-12 19:04:52 瀏覽:481
合同法中約定優先原則 發布:2025-02-12 18:55:24 瀏覽:690
合同法履行完畢 發布:2025-02-12 18:38:59 瀏覽:231
1993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2-12 18:13:01 瀏覽:645
八年級上冊政治法律知識點人教版 發布:2025-02-12 17:47:00 瀏覽:314
人大刑法解釋 發布:2025-02-12 17:39:28 瀏覽:635
法院是法律嗎 發布:2025-02-12 17:16:04 瀏覽:658
關於收養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12 16:57:34 瀏覽:684
當法官有生命危險 發布:2025-02-12 16:18:10 瀏覽: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