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聽道德經心得

聽道德經心得

發布時間: 2022-01-17 02:03:29

㈠ 想聽一聽對《道德經》學習的心得

黃燦章來的解釋比較不錯,還有自很多不同的版本,需要自己多悟。http://lzdxyj.51.net/topics/page02.htm
另外當當有賣印度阿三關於道德經解釋的書,那個千萬別信啊,是個騙子,已經被美國列為邪教了。

㈡ 求《道德經》主題講座的心得

開篇伊始,老子就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
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由此可見,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從小了說,對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具有指導意義;從大了說,對自然、對社會、對國家的整體建設,具有非常久遠的指導性。現在全球環境災難的普遍,就是人們不注重自然規律的發展,人為地破壞環境所造成的。
對《道德經》的學習,感受不僅如此。細細品來,啟發很多。《道德經》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水性柔弱,決之則流,壅之則止。且善於變化,能隨著容器的不同而自由地改變形狀,能隨遇而安,能隨對方的強弱作適當的調整和應對。水往低處流的特性,顯示出沒有好高騖遠的惡習,反而能穩扎穩打,由滴水、小溪、而大河,最後終能匯聚成大海。剛開始的時候,它很弱小,小石頭能阻住它,小土堆能擋住它,似乎毫無力量,軟弱可欺,甚至連小孩兒都可以使它改道。可是等聚集到一定力量的時候,它洶涌澎湃,一瀉千里,就可以開山劈石,裂岸崩堤,勢不可擋。一些深藏不露的人,地位低微時,貌不驚人,看不出有什麼過人之處;可等到一有機會,他就可以出類拔萃,大展宏圖,如飛龍在天,不可遏制。水值得人學習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善為人者,必須具有水的性格。一個單位、一個集體、一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也應該具有水的性格。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後形成驚人的力量。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不管別人是善是惡,都能一視同仁這是一種美好的品德。而要做到「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需要何等的勇氣!老子的眼光不僅在於教善人和聖人如何不與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聖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惡從善,最後達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以前,我與別人交往時,總是以自己的原則判斷別人,然後決定是否與之交往。現在學了《道德經》,明白了自己的錯誤作法,我開始以新的態度來交朋友。現在,我周圍有了更多新朋友。朋友多了,交往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老子對人生的認識有個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對每個人都有反省的必要。人,都是社會的產物,對社會環境的適應和理解,必須經過一段漫長的人生經歷。所謂「慈」,就是要有一個博愛之心,愛自己這是第一,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無從談及愛社會、愛他人,反過來講,過分的愛自己,就是自私。在這里,老子給我們指明了一條通天大道,只是他沒用語言說明,愛,不但愛好人,也要愛壞人,世人都愛,這是「慈」的基本內涵。有了一顆無限愛心的人,接下來就是要用反省功夫去認識世界上的種種事物。用一顆純正無邪的心去感悟世間的萬物,從諸事物的表現去發掘其根本的內涵,這就是「儉」的功夫。「不敢為天下先」,並不是不能領先的認識事物,對客觀事物的認知總得有個先後,在認識上不能人人都在一個起跑線上,那樣社會不會有發展,老子的教誨也不是這個意思。我們認識事物,不能標新立異的只是一味的教條,只有參考了不同的認識論,將眾人的思想融會到自己的思維中,才不至於片面和教條。
對《道德經》一書的理解還很膚淺,但是認真學習,能讓我受益的地方多之又多,會影響到各個方面,要不斷地揣摩,慢慢地體會。

㈢ 道德經感想感悟怎麼寫

寫作思路及要點:通過讀過的內容,給出一定的感悟,最後做出總結。

無為,我所理解的是自然而為,人生下來,活下去,生長老死,本自然之過程,一切隨其自然。並隨大自然而為之,白天活動,夜晚睡覺。餓則吃,困則息。

吃,隨大自然賜予的食物來吃,而不離奇百怪地吃。隨自己的身體,情緒而為之,不壓抑自己。並引導自己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做事中,也同樣如此,按照人和事物的本性而為之,不亂作為,不多作為。也是一切隨本性而為之,同樣的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為無為之事。

清凈,做了那無為之事,生下來的就是清凈了。一個人可以帶著,可以發呆。而不是那偏私妄想,想不如去做,去行動,所以不想,放鬆身體,放鬆思想。讓自己清凈下來。


工作上,本有的各負其職。每個人所在的工作,有其崗位,有其要求。首先,你得做好自己所以工作崗位上的基本任務,責任。做好基本,才能去做其他或提升自己的職務。

可在工作中的一個現象是,管理,往往忽略了自己本應做的,而去做了其它的事。管理者,用五花八門的管理辦法,管理項目,其結果是,淺嘗輒止,不能深入做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重要在做,如《道德經》所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去做了,行動了,從小開始,從無為開始,做了就到了。

雖然每天在學習道德經的一章,自己有浮誇的心態,沒有做到之心一處。有的章節句子,只是落於表面的章節語句,沒理解到自己心中,自然不會在無形之中的運用。

㈣ 道德經的感悟總結簡短怎麼寫

思路:根據道德經的內容展開,並結合自己的感悟展開說明。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面對私慾,必須先自反自省,然後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麼就可以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系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生了,禍亂也跟著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朴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棄禮智的浮華。

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欲、無我、無私才能達到道德最高境界。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沖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力,物質,金錢,榮譽。

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為人謙虛、心態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心情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並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

當別人誇獎你時,你完全可以說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並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

心態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如此,平和的心態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後,我覺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

現代社會的道德問題似乎已被人們淡忘了。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傳統道德自應繼承光大。而我們呢?我們應做些什麼呢?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4)聽道德經心得擴展閱讀: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㈤ 道德經的感悟分享怎麼寫

寫作思路:感悟分享寫作圍繞原文的內容加上自己的感悟,描述出自己心中的體驗。根據對《道德經》的的內容理解和感受,寫出自己從中所得到的啟示。

範文:

讀《道德經》後,讓我悟出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就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僅要了解別人能戰勝別人,更就應了解自己有勇氣戰勝自己。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適宜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

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所以老子提出的「無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貼合自然規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社會規則的事情時,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無所不為,所以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上善若水」就是這種「無為而為」的辯證極致。

㈥ 學習道德經的感悟是什麼

1、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條船,裝載多與少取決於駕馭這條船的人的境界。

2、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謂不爭,就是皮不與毛爭。一個是整體,一個是局部,有什麼好爭的?

3、研究國學從道德經入手,就是走捷徑了。因為研究來研究去,也逾越不了道德經,而且高手都在民間呢。出名的那些都是:言者不知;高手絕對都是:知者不言。

4、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這一句我覺得就是聖人與道合而為一,天人合一。1=100%,抱一,抱1.一就是全,無所不包。而失去了一,則天恐裂,地講恐發,神將恐歇,萬物將恐滅,侯王將恐蹶。

5、生活在二維世界的「毛毛蟲」,如果它能知曉化蝶後的三維世界,或許這就叫得道吧。

6、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易經: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到這里都是相通的。他們的區別在後面,是二而三,還是二而四,這個值得商榷。

7、由三而二,二而一是由復雜到簡單的過程,由一而二,二而三是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簡單是本,復雜是末。兩個方向,任君選擇。我們現在為什麼會覺得悟道比較難,正因為我們走在一條從復雜到簡單的路上。如果我們走在從簡單到復雜的道路上,就會比較簡單。

8、有人將道德經與易經來比較誰高誰低。如果A比B要高,那A爭沒必要爭;如果A不如B,那麼爭也爭不過B。道德經與易經流傳了這么久,可以說兼容性相當好。你玩電腦如果兩個軟體不兼容,很快系統就崩潰了。

9、所謂不爭就是雙方都知道彼此的斤兩,所以不爭。爭的情況只有一種情況:有且只有一方不知深淺,一定要爭。是有人一定要跟聖人爭,聖人不爭不是爭不過,而是沒必要。

10、人作為天地宇宙的一分子,他也一定是符合道的。域中有四大,而(王)人居其一。道德經把人的因素看的相當重要,甚至於道,天,地,相提並論占據四分之一。如果一個人與道合一,則應該是一種生活狀態。每天走在路上,抬頭看天,則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低頭看地,則知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間看人則知天人合一。

11、道德經雲:聖人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我覺得這種聖人就是已經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只有這一種情況(天人合一),才可以寄天下與托天下。該聖人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被褐懷玉。

12、關於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是這樣理解,該你說的時候你不說,這叫懦弱;不該你說的時候你亂說,這叫愚蠢。說話關鍵在於說什麼,什麼時候說。恰到好處就是最好的,。

13、關於語言,文字,不知是什麼時候才有。在道德經沒有誕生之前,道德經所說明的道理就存在,只不過被老子最先發現。

14、道德經中說: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孔子問他:我讀這么多的書怎麼還是沒開悟。老子跟他說: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大家都知道老子是當時圖書館館長,誰都沒他讀的書多,這叫近水樓台先得月嘛,他才是真正的博學。但是後來他發現不讀那麼多書也一樣能悟道的時候,他就告訴世人: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所以不要因果倒置,把老子的經驗直接來用是不會得道的,學習是必要的。

15、「不逾矩」的境界,我覺得也是聖人的境界。這種境界在聖人那裡是通的。所以孔子從根本上說,他到了70是悟道的人。孔子之前問道於老子,老子不可能直接告訴他:「不逾矩」就是我的境界。孔子到70悟道以後,才知老子的境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16、人類不管有多少發明、科技有多發達只能說明人類能做什麼。當人類找到了他們不能做什麼的時候,那才是人類的真正騰飛之時。

17、自勝者強。把握自己,控制自己是最重要的。不管世界怎麼轉變,只要把握了自己,就有無限可能。正所謂把握了自己就把握了世界。

18、我們不能只是為了學道德經而學道德經,不能為了人前炫自己的學問而學道德經,而是往小了說為了指導自己的實踐,往大了說是為了普度眾生而學。這樣就會悟道快點。

19、關於視之不見名曰宜。我舉個例子: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唐僧肉體凡胎,所見的妖怪都以為是好人。你是啥都無所謂,因為我唐僧有一顆向善的心,人和妖魔鬼怪都要普渡。這種功夫是其三個弟子無法比的。這才是大境界。

20、唐僧的三個徒弟都有神通,只有唐僧是肉人一個。如果沒有唐僧,三師兄弟1天就到靈山了。唐僧能成佛,因為他是肉身取經,最難,沒他不行。

21、前幾天看一本書,介紹了一個故事。說一個國家從來沒有過災禍。這個國家的國王聽說有一個叫禍母的東西,想看看什麼是禍母,結果後來釀成悲劇,亡國亡民。後果是自取滅亡。關於亂想問題的朋友,我給你舉個例子。比如天地之間有一個擎天柱,我們只需要享受這樣的美滿結果。但是有的人就會想:這個擎天柱怎麼來的,他怎麼就能夠擎天的,把他打斷會有什麼後果呢?享受道。享受一,享受天地給我們的一切,就是我們需要做的。絕學無憂就是我們所追求的。

22、實際上即使你不做到絕學無憂也是沒有關系的。老子告訴我們要絕學無憂,那就是他已經試驗過了,大家都不要浪費感情庸人自擾吧。

23、有時候道理很簡單的:吃飯是吃飯,睡覺是睡覺。悟到這就成了。反正實證實修的,永遠是自信有把握的,光是理解還是遠遠不夠的。難者不會,會者不難。行路難開路更難。老子的時代沒有道德經,老子是一個開路人,前人開路,後人行路。路開都開好了,我們還不能夠很好的走,這就是差距。

24、有的好人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好,有的壞人比我們想像中的還壞。

25、有時候是這樣,比如鄧提出的理論是前人沒有過的,先不要去議論對錯。能走出來,這樣的就是很難得。別人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換自己上去估計不行。我們將來每個人面前的道路肯定有很多都是沒有經驗可循的,需要智慧去判斷。有些地方,一點都不能有差錯。有些地方可以通融。關鍵是要有眼光發現,哪些地方是需要一絲不苟的,哪些是可以靈活運用的。

26、有些人犯罪違法就是因為他們是迷惑不解的,看不到看不透。看透了,那就是解脫者了。之所以不解脫,是因為有障礙。即使有佛菩薩隨身,他們也是愛莫能助,關鍵靠自己領悟。法律不會因為一個人不懂法而違法不究。也不會因為一個人不信佛而違反了佛道而不受因果。

27、翟鴻燊說:好德如好色,德高鬼神驚。我覺得不好,如果說: 好德超色,德高驚鬼神。還可以。

28、道德經與九陰真經。九陰真經里第一句就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估計是從道德經里借鑒的,弄懂了道德經,估計九陰真經也不學自通了吧。

29、拿到動槍的不是高手,通過語言交流的不是高手,高手都是通過「無」來交流。

30、倒連九陰真經的後果就是「歐陽鋒-變成歐陽瘋」。修道德經也一樣,要邊證邊學,如果把老子的道德經當做果實直接使用將不會有任何發現。

31、站在第一名的位置來爭第一名,而絕對不要保第一名。

32、聰明的人制定規則,簡單的人遵守規則,愚蠢的人違反規則。如果你做不到聰明,但是你可以做到簡單。現在的人都是因果顛倒,人家佛陀和老子是在親自證悟到道之後才有了佛經和道德經,現在的人卻直接享用了果實,但是沒經過修證。所以,連半個果位證到的都不多。

33、我看到到處都在說感恩,但是我們真正有過感恩嗎?先說中國是製造大國而不是創造大國。產品的絕大部分利潤都被外國拿走了,最後我們工人剩下的只有一點點。但是我覺得。我們首先就要有一個端正的態度,雖然拿的少,但是還是要感恩原創。因為沒有人家的創造,你連著一點點都不會有。而大家都能看到的是,我們不僅不能創造,而且會對別人的創造嗤之以鼻。端正態度,創新才是超越的唯一出路。

34、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大多數人都是把生存當成了生活,懂生存容易,懂生活不容易。

35、追求幸福和富貴無可厚非,取之有道即可。如果為了追求財富而放棄了對身心的修煉,那就大錯特錯了。

36、如果《道德經》第八十一章,搞懂了。其他章節不讀而通。第八十一章搞不懂,其他章節通了也是假通。如果你在讀《老子》的過程中,覺得老子是一個歷史人物,那我覺得理解的還不夠。老子就在我們身邊。

37、罵我的,前世我一定也罵過他;打我的,前世我一定也打過他;殺我的,前世我也一定殺過他。坦然的承受現在所得到的一切,微笑面對人生,不失為一種人生的灑脫與自然。

38、如果你逆道而行,你將不會得道;如果你順道而行,則會證得大涅槃。

39、阿基米德說,在宇宙中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起地球。

笛卡爾說,我要做宇宙的主人。

休謨說,我要教導人類。

康德說,給我物質,我將重新構造一個宇宙。

中國現代沒有思想家,因為他們的內心沒有偉大的格局。而偉人的出現或許只需要1句話,我們有嗎?

40.一通萬通,但是一要求必須是精品。

41.懷著感恩的心態來學習。老子把這么好的感悟心得《道德經》來跟大家分享而無所求,可以說做到了生而富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42.第一句話:世智辨聰。第二句話:未見言見是大妄語。第三句話:道法自然

43.大象戰勝螞蟻給獅子老虎看會得道嘲笑;螞蟻打死大象給獅子老虎看會得到的尊重。

44.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的沉澱的過程。學習沉澱空杯再學習再沉澱再空杯。一遍一遍又一遍,直到養成好習慣。這就是空杯心態的習慣,以空杯心態來生活和學習的朋友,幾乎是不可戰勝的。

45.當你超越別人的高度的時候對他還是要保持一顆尊重的心,因為你如果你以後掉下來,還要經過那個地方,聰明人都知道要給自己留條後路。

46、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個劇本,在各自的生活中大家都是響當當的男一號和女一號。幹嘛要給別人當配角呢?別人的劇本可以看,但是千萬不要演。演好自己就好。比如《道德經》是老子的劇本,別人能演嗎?大家看明白就好了。

47、聖人被褐懷玉。什麼才是價值。買櫝還珠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每個人的外面都有一個櫝,其內在有一個珠。具體珠子重要還是盒子重要,不言自明。所以雖然聖人被褐,但是他們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你用汽車洋房去跟他換,那好比用石頭跟黃金換差不多。蓋茨可以富可敵國,但是聖人富可敵天下。不可同日而語。

48、聖人解決掉用錢無法解決的問題。而富人解決用錢能解決的問題。而用錢解決的問題不是問題。

㈦ 學道德經的感悟有哪些

一、思路

1、概括一下《道德經》的總體思想。

2、寫出印象最深的點。

3、結合實際談感想。

二、感悟

人作為天地宇宙的一分子,他也一定是符合道的。域中有四大,而(王)人居其一。道德經把人的因素看的相當重要,甚至於道,天,地,相提並論占據四分之一。

如果一個人與道合一,則應該是一種生活狀態。每天走在路上,抬頭看天,則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低頭看地,則知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間看人則知天人合一。

道德經的很多內容都可以用到工作中,以第41章為例:這一章描述了有道的人的境界:大智若愚、反省改過、平和心平等心、虛懷若谷、善者不辯、為法忘軀、為善不欲人知、通權達變、圓融無礙、功到自然成、以身試道、實相無相、正道隱藏不著相。

都可以運用到工作中,比如:在工作中心平氣和、心胸開闊、平易近人、處事圓融、多多助人、少說多做、常常反省、做好事不求回報,那麼就會功到自然成。

(7)聽道德經心得擴展閱讀:

《道德經》的影響:

《道德經》主題思想是道法自然。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它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

㈧ 道德經心得

你可以看看國學大師 栽洪參的講作

㈨ 老子道德經心得

老子道德經中,包含了許多樸素的唯物辯證法,這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行為舉止和思想 觀念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思所想,所做所行,或多或少都在踐行著辯 證的觀點。比如,當我們取得成功,獲得榮譽時,內心就告誡自己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當我們遭遇打擊,面臨失敗時,我們會鼓勵自己堅定信念,勇敢堅持下去。當我們「禍兮福 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普通人都耳熟能詳,出口成誦的名言警句。經過幾千年的時光淘 洗和歷史沉澱,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關於福禍的論述和引申,前人已經論述備至了。 人的一生順順利利, 風風光光, 沒有任何坎坷和波折, 可以說是失敗的人生, 是單調的人生, 因為他體會不到涅槃重生的力量,沒有經歷陣痛,沒有飽受折磨,根本無法體會和珍惜愛與 真誠。經歷了各種磨難和打擊,嘗遍了世態炎涼,當老來時,細細品味走過的漫漫路途,豁 然發現原來這一生的奮斗歷程盡是幸福。福與禍,功與過,生與死,少與多,正與邪,樂與 憂„„都是相輔相成,相依相伴的。就像每個人都離不開空氣、陽光和水一樣。

老子中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十八大的召開,是每個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表面上看起來,與我們很遙遠,有些 不切實際。那些天花亂墜的口號和理念都是故作高深的文字游戲。其實不然。每個人的發展 和進步都離不開國家的繁榮和穩定。雖然我們還只是學生,沒有投身社會實踐,沒有親身經 歷社會現實的摸爬滾打,但並不代表我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並不代表我們 就不能參與社會理想和信念的落實和奉獻。可愛的中國,幸福的中國,美麗的中國,是每個 人都應該積極參與和踐行的。 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構想, 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 范。這在老子道德經的論述中,已經具有了初步的構想。 「自然」和「無為」是老子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平等共生的 有專家指出, 「自然」這一概念是老子首創的,但他所說的自然並無近現代大自然或自 然界的涵義。從古文字學看,自然是自己如此、從來如此、通常如此、勢當如此和自己成就 自己,以及與「人為」相對立的自然而然、自然天成、事物的天然本性等意思。先秦並沒有 自然界或大自然的概念,與之相當者是天地或天地萬物。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是一部思想深奧、內涵豐富的哲學著作,貫穿歷史數千年,流傳至今,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老子的智慧啟迪著一代又一代人,他深邃的"道"窮微極妙,教則浩盪而宏博,理則廣大而深玄,曾傾倒無數中外鴻儒大家。孔子見老子後贊嘆道:"老子其猶龍邪!"莊子欽服曰:"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晚年後,也曾說:"中國古代政治哲學實在比西方好。"魯迅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胡適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聖人先哲都對老子及其學說發出由衷的贊譽。 老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根,萬事萬物都有起點。世間萬物皆有道產生,本根決定了萬物的根源,還決定他的發展,按照一定的法則去運行,絕不紊亂,如晝夜的交替不依照人的意志為轉移。老子的論斷深刻地揭示了辯證法的實質:對辯證法來說,沒有什麼一成不變的、絕對的、神聖的東西,除永恆變化著、永恆運動著的物質及其運動和變化所依據的規律外,其他理論都只是暫時的、相對的、近似的接近真理,人們對於各個發展階段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宇宙的進化表現為一事物不斷地走向自己的否定,不斷地轉化為他事物。否定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性,但這不是簡單的循環,而是在否定的否定中達到新階段。 在自然科學中,現代物理學對物質的微觀和對宇宙宏觀的研究,發現中國道家哲學的自然本體論和宇宙創生論比其它任何哲學都可能更接近於在上述領域中揭示出來的科學真理。進而,一些西方科學家對融人文價值觀念和對自然的深刻洞察為一體的道家哲學推崇備致。 道產生了德,老子被稱為「道德家」,道看不清楚,其中有象。深遠有精,使萬物得以運轉,稱為依據。道渾然天成,獨立,獨一無二。道是永恆的,永遠不止息。 人走的路是道,做事情的方法是道,人的思想和理念也是道。道可道,非常道。 我們對於老子及其撰述的《道德經》,應認真研究,深入分析,擯棄其神秘的外殼,汲取其辯證法的合理因素,使之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㈩ 道德經感想感悟怎麼寫

一、修身——正確的處世態度

老子就講了正確的處世態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貴而驕,持才傲物,鋒芒畢露。要淡泊名利和地位,才能功成身退。事物發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禍相隨,因此在這里奉勸大家見好就收,不要貪圖名利,要收斂。第十章,也是講的修身,這一段用了六句疑問,其實疑問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們不管是形體還是精神,不管是主觀努力還是客觀實際,都不可能完全一致。這樣就必須做到心靜,洗清雜念,懂得規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養。

這與我自己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我要怎麼做?從一開始,我的生活就面臨很多選擇,在沒有考慮清楚的時候,就去胡亂選擇,導致事情的發展一步步到了自己無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開始,就能靜下心來仔細考慮,也許事情就不會到進退兩難的地步。

二、無為的思想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不去干擾事物發展的規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無為的思想,並指出「是以聖人處無為只事,行不言之教」。這里老子指出聖人要能夠依照客觀規律,處理事情是要去違背事物發展的本質。第三章進一步闡述無為,他既不講人性惡,也不講人性善,而說人本來是一張白紙,是純潔質朴的。不要去貴難得之貨,不去尚賢,不見可欲,保持人們的本性。

從這里可以結合我們公司的發展情況,有很多時候,公司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遇到的困難是肯定有的,我們能怎麼做呢?如果急功近利,反而會適得其反。

熱點內容
重慶京師律師 發布:2025-02-12 19:52:51 瀏覽:808
法律責任包括下列哪些 發布:2025-02-12 19:04:52 瀏覽:481
合同法中約定優先原則 發布:2025-02-12 18:55:24 瀏覽:690
合同法履行完畢 發布:2025-02-12 18:38:59 瀏覽:231
1993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2-12 18:13:01 瀏覽:645
八年級上冊政治法律知識點人教版 發布:2025-02-12 17:47:00 瀏覽:314
人大刑法解釋 發布:2025-02-12 17:39:28 瀏覽:635
法院是法律嗎 發布:2025-02-12 17:16:04 瀏覽:658
關於收養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12 16:57:34 瀏覽:684
當法官有生命危險 發布:2025-02-12 16:18:10 瀏覽: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