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以法治為准則

以法治為准則

發布時間: 2022-01-17 03:16:34

法治的基本內涵包括哪些內容(非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內涵)

一、依法治國
1、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國的政治基礎和政治前提。法治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制度保證,只有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實行依法治國,才能切實保障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保證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
2、法制完備。法制完備首先是形式意義上的完備,即法律制度的類別齊全,規范系統,內在統一,其次是實質意義上的完備,即法律制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滿足社會民展的客觀要求,同時符合公平正義的價值要求。
3、樹立憲法法律權威。樹立憲法法律權威是指憲法和法律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廚房,得到普遍的遵守和廣泛的認同,憲法和法律在調控社會生活方面發揮基礎和主導的作用,一切國家權力和其他社會規范只能在憲法和法律支配下發揮作用。
4、權力制約。權力制約是依法治國的關鍵環節。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和特徵。

二、執法為民
1、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執法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法律主體地位,堅持把人作為執法工作的最高價值取向,突出人在執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切實把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作為執法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2、保障人權。執法工作首先要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反映到人權領域,就要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其次要尊重和保障執法當事人(行政管理相對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被害人)的合法權利,再次要嚴格遵守有關法律規定,對於未成年人、婦女、老年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給予特殊保護。
3、文明執法。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指導,以社會主義首先規范為依據,以文明的方式去執行法律,以高度的熱情服務社會,以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影響社會。

三、公平正義
1、法律面前從從平等。我國《憲法》第3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2、合法、合理。合法就是合乎憲法和法律規定,它是任何組織或個人行為獲得支持的依據。合理就是合乎理性,符合事物的內在規律,它是任何組織或個人行為讓人尊重和信服的基礎。
3、程序正當。是指立法、執法、司法機關的活動必須嚴格遵守法定程序的規定,保障法律制定的科學性,保證案件及時正社會確處理,確保公開、公平、公正、民主、效率、人權保障、權力制約與監督等價值目標得以實現。
4、及時高效。及時高效要求以公平正義為前提和基礎,以最短的時間、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最低的資源消耗實現最大程度的公平正義。

四、服務大局
1、把握大局。大局集中代表和體現整體和全局,是整體的核心和關鍵所在,其地位具有根本性,代表著整個國家和全體人民的共同願望和根本利益,決定主導著國家、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體現社會的民展方向和根本要求。
2、圍繞大局。是指要堅持決策部署以大局為目標方向,執行落實以大局為行為准則,工作成效以服務大局為檢驗標准,全面保障服務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社會建設。
3、立足本職。社會主義法治服務大局的要求,落實到部門、單位和個人,就是要立足本職,切實履行好崗位職責,發揮好職能作用。

五、黨的領導
1、黨對社會主義法治的思想領導。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絕不能搞指導思想多元化。
2、黨對社會主義法治的政治領導。黨的政治領導主要是政治原則、政治方向、重大決策的領導。
(1)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民展道路。A、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制度。以人民民主專政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我國國家制度,是黨的政治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的體現,也是推進法治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制度。B、必須以黨以中國國情的科學判斷為依據。法治建設必須立足我國的經濟制度、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充分考慮立法、執法、守法等環節的成本效益,充分考慮社會承受能力,秩序漸進發展,不能超越階段提出過高要求。C、必須積極借鑒和吸收古今中外各種優秀法律文化成果,尤其不可忽視本國法律文化傳統。
(2)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A、在司法制度的本質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B在司法權的來源上,司法權來自人民,屬於人民;C、在司法權的配置上,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配合;D、在司法權的行使上,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又自覺接受黨的監督和人大監督、政協監督和群眾監督;E、在司法權的運行方式上,堅持專門機關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
(3)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我國,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是兩種最重要的社會調整機制,本質上高度統一。
3、黨對社會主義法治的組織領導。黨的組織領導主要是通過推薦重要幹部,

❷ 全民守法是指所有什麼自覺依法律為行為准則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承擔責任

全民守法,就是所有公民、社會組織和國家機關自覺以法律為行為准則,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承擔責任。

❸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哪些基本原則

1、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既是我國法治的特色,也是我國法治的特有優勢。沒有黨的堅強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就會落空,全面依法治國也難以實現;不充分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不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黨的領導就會失去政治和社會基礎;不推進依法治國,黨就難以對國家實現有效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就會失去基本保障。

2、堅持尊重和保障人權、規范公權力與促使公權力機關積極有效履職有機統一

我國法治強調公權力執掌者必須合法、積極、有效履職盡責,確保人民所賦予的權力用來為人民謀福祉,不得消極無為。同時,又強化制約和監督,合理分解權力,科學配置權力,形成科學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做到控權和促進積極履職雙管齊下,防止權力濫用與預防庸政、懶政、怠政同時發力,從而將尊重和保障人權落到實處。

3、堅持平等、自由、秩序等法治基本價值有機統一

我國法治強調自由與平等、秩序的有機統一。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和遵守憲法法律,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黨和政府不斷創造物質條件和制度條件,充分保障憲法法律所賦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各種權利和自由的實現。

4、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與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有機統一

我國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這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從而實現執政黨依法執政、公權力機關依法行權、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依法辦事三者的有機統一。

(3)以法治為准則擴展閱讀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有效路徑。法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內涵和基本載體,已經成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徑。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通過艱苦卓絕的奮斗,探索出了一條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

必須依靠法治,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基礎上由成熟而定型,更加科學化和系統化,不斷完善發展。

❹ 法律是我們的行為的准則,遵守法律、依法辦事是我們的責任,為此 [ ] A、法律沒有規定做的

BCD

❺ 依法治國與法治的概念分析

依法抄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襲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統統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
法治是指以民主為前提和基礎,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
可見,法治是一種精神理念,側重理論層面,而依法治國則是以法治的這種精神理念來治理國家,側重實際應用。

❻ 韓非子「法治」思想的實質是() A.把法律作為至高無上的准則 B.用法律來約束每個人的行動 C.行政

wqdwq

❼ 什麼是法制原則

法治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它是指統治階級按照民主原則把國家事務法律化,制度化,並嚴格依法進行管理的一種方式,是17、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所倡導的重要的民主原則。如洛克認為,政府應該以正式公布的既定法律來進行統治,這些法律不論貧富、不論權貴和莊稼人都一視同仁,並不因特殊情況而有出入。潘恩也說,在專制政府中國王便是法律,同樣地,在自由國家中法律便應該成為國王。其核心思想在於依法治理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任何組織和個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
這種主張對於反對封建專制特權,確立和維護資產階級的民主制起了很大的作用。因而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各資本主義國家一般都在其憲法規定和政治實踐中貫徹了法治的精神。在他們看來,憲法本身就是國家實行法治的標志,並且一般都在憲法規范中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作為1791年法國憲法序言的《人權宣言》宣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體現,全國人民都有權親身或經由其代表去參與法律的制定。法律對於所有的人,無論是施行保護或處罰都是一樣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們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擔任一切官職,除德行和才能的差別外不應有其他差別,等等。然而,由於資本主義國家的立國基礎是資本的特權,因此法治原則在資本主義國家中不可能真正實現。
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建立,使法治原則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如果說資本主義國家的法治是體現資本特權的法治,那麼社會主義國家的法治則是以消滅特權為目的的法治。社會主義國家的憲法不僅宣布憲法是國家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國家機關和全體公民最高的行為准則,而且還規定國家的立法權屬於最高的人民代表機關。這樣,在社會主義國家中,不僅憲法和法律具有廣泛深厚的民主基礎,所有機關、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嚴格依法辦事,而且以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製作為堅強的後盾,從而使社會主義的法治原則有了真正實現的前提條件。

❽ 關於法治思維以下哪種說法最為准確

關於法治思維以下哪種說法最為准確(A) (10分)
A. 底線思維
B. 萬能思維
C. 犧牲效率追求公平的思維1
D. 任何情況下都要優先使用的思維

正確選項:A

❾ 論述國家構建的法治原則的內容

法治應有幾個最基本的特徵:第一,法治不只是一種制度化模式或社會組織模式,而且也是一種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識。第二,法治作為特定社會人類的一種基本追求和嚮往,構成了工業化和民主化的秩序基礎。第三,法治的最重要的含義,就是法律在最高的終極的意義上具有規限和裁決人們行為的力量,法律既是公民行為的最終導向,也是司法活動的唯一準繩。拉茲還提出了法治八項原則:(1)法不溯及既往,應公開明確;(2)法律應相對穩定;(3)特別法的制定應受公開、穩定、明確的一般規則指導;(4)保障司法獨立;(5)遵守自然正義原則:公開審理、不得以偏見司法;(6)法院應對於其它原則的執行握有審查權,即審查議會和行政立法等;(7)法院應易於接近:省時省錢;(8)預防犯罪的機構在行使裁量權時不得濫用法律。5富勒在論證法的道德基礎時,也提出了法治的八項原則。在資本主義國家成立前後,法治原則一般集中體現在政治宣言或者憲法序言之中,另有少量的內容體現在憲法正文裡面。這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法國的《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當時體現法治原則的內容規定主要有:(1)法律目前人人平等;(2)未經審判不為罪,法律不得溯及既往;(3)未經正當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權利和自由,憲法所未列舉的權利應為人民保留;(4)國家機關不得行使法律所未授予的職權;(5)司法獨立;(7)憲法是國家的最高法律,任何法律、法令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8)國家機關之間應嚴格實行分權。

熱點內容
法律責任包括下列哪些 發布:2025-02-12 19:04:52 瀏覽:481
合同法中約定優先原則 發布:2025-02-12 18:55:24 瀏覽:690
合同法履行完畢 發布:2025-02-12 18:38:59 瀏覽:231
1993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2-12 18:13:01 瀏覽:645
八年級上冊政治法律知識點人教版 發布:2025-02-12 17:47:00 瀏覽:314
人大刑法解釋 發布:2025-02-12 17:39:28 瀏覽:635
法院是法律嗎 發布:2025-02-12 17:16:04 瀏覽:658
關於收養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12 16:57:34 瀏覽:684
當法官有生命危險 發布:2025-02-12 16:18:10 瀏覽:714
考法官公務員經驗談 發布:2025-02-12 15:41:00 瀏覽: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