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籍撒與法治

籍撒與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1-17 04:22:05

㈠ 春秋戰國時期以法治國的是誰

法家,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一個以法治為核心的思想學派.這個學派否定了世襲貴族天然傳承的等級制度,認為「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史記•商君列傳》)他們在政治實踐中,獎勵耕戰,毀棄詩書,徹底與傳統文化決裂,主張以法治國.
這種流派主要盛行於戰國時的韓、魏、趙三國,而早期的法家學派人物亦來自這三國,如商鞅來自魏國、申不害來自韓國、慎到來自趙國等.法家中有三個學派: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這些學派思想由韓國人韓非子集以大成,構成法家思想的終極核心.
法家這種學說乃一種純功利主義的思想體系,內容核心主要是針對君主如何加強統治.在戰國時代那種「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苟以取強而已矣」的殊死競爭的情況下,法家這種思想在斗爭中確是相當實用,如秦統一六國就是明證,而儒家那種固守傳統的溫和政治主張就未免顯得有些「愚遠而闊於事情」了(《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西漢後期,法家思想被「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家所吸收,並開始以儒法並用「儒表法裏」的理論治理國家,獨立的法家學派逐漸被排斥掉.
有人認為法家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意識形態.
代表人物
春秋時
管仲
子產
戰國時
韓非
商鞅
李斯
申不害
吳起
李悝
代表著作
《商君書》
《韓非子》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敬仲,史稱管子,出生於潁上(今安徽潁上縣),春秋時代的政治家,哲學家.《史記·管晏列傳》、《管子》、《左傳》記載他的生活傳記,《論語》(憲問第十四)也有關於孔子對他的評論,北宋蘇洵的《管仲傳》也有一些分析.
年輕時家境貧困,鮑叔牙發現管仲有才能,交為好友,經常和管仲往來,管仲常佔小便宜,鮑叔牙並不引以為意,反而處處為他設想,一直都善待管仲(蔚為美談,史稱「管鮑之交」).後來,管仲輔佐齊國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其弟公子小白.
前686年,齊襄公逝世,他的侄子公孫無知篡位.
前685年春天,齊國大夫雍廩殺了公孫無知,公子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魯國卻支持其兄公子糾,因此齊國和魯國之間發生戰爭,管仲射箭中了齊桓公的帶鉤,齊桓公裝死,騙過了管仲.後來齊國戰勝,鮑叔牙向魯庄公要求處決公子糾,並把管仲交給齊國.
在鮑叔牙強烈推薦下,齊桓公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甚至尊為「仲父」.管仲在齊國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終於幫助齊桓公成就了霸業.
孔子曾言:「為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司馬光說:「管仲鏤簋朱紘,山楶藻梲,孔子鄙其小器.」(〈訓儉示康〉)
子產(?~前522年),復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鄭稱公孫.春秋時期鄭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被清朝的王源推許為「春秋第一人」.
據記載,子產出生於鄭國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子國是鄭穆公的兒子.子產少時就很聰明,有很成熟的政治見解.鄭簡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鄭人立子產為卿.執政二十三年.鄭定公八年(公元前522年),子產卒.《賈氏說林》載:
子產死,家無余財,子不能葬,國人哀亡.丈夫舍玞佩,婦人舍珠玉以賻之,金銀珍寶不可勝計.其子不受,自負土葬於邢山.
孔子聽說後,曰:「古之遺愛也.」現有墓,位於河南省新鄭市西南17公里陘山頂上,墓冢高約5米、周長約50米.據《新鄭縣志》載:「子產墓累石為方墳,東有廟」.1987年3月4日,鄭州市政府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子產對當時國際國內形勢的判斷是:「國小而逼,族大寵多.」子產從政後,在鄭國進行了內政改革,整理田制,整頓貴族田地和農戶編制,承認土地私有,按田畝征稅等等.接著,他又用200多斤鐵鑄造了一隻鼎,把新制定的刑書鑄在鼎上,放置於王宮門口,讓百姓都知道新刑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刑鼎.子產推行法治,寬猛相濟,安撫百姓,抑制強宗,保持國內政局長期穩定.不毀鄉校,以聽取「國人」意見.對外進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動,維護了鄭國的利益,使鄭國免遭兵革之禍.子產「知人善用,擇其能者而使之」,為政數十年,政績顯赫.《左傳》:
為相一年,豎子不戲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賈;三年,門不夜關,道不拾遺;四年,田器不歸;五年,士無尺籍,長期不令而治.
子產的思想接近於孔子以前的儒家思想.子產具有人本主義的思想,強調人事,但也不否認鬼神.提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在子產看來,人道先於天道,天道可以存而不論,人道則不能不察.
慎到(約前395--約前315) 趙國人.戰國時道家、法家思想家.
早年學黃老道術,曾以齊國稷下講學而負盛名,受上大夫之祿.齊湣王十七年(前284)離齊至韓,為韓大夫.《莊子·天下》把他與田駢同歸一派,後成為從道家分化出來的法家,主張「尚法」和「重勢」.由「棄知去己」觀點,提出「大君任法而弗躬,則事斷於法矣.」(《慎子·君子》)的法家政治主張,強調「官不私親,法不遺愛」.同時重視「勢治」,以為「賢智未足以服眾,而勢位足以蹳賢者」(《韓非子·難勢》),權勢者應「抱法處勢」,「無為而治天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謂其著有十二論.《漢書·藝文志》著錄《慎子》42篇,列法家 ,現存殘本僅7篇.
韓非為韓國的公子,與李斯一同拜荀子門下學習.
在韓非生長的年代,韓國為戰國七雄當中最弱小的國家,但由於他患有口吃的毛病,所以多次上書韓王陳述他的思想,而不為所用.之後《韓非子》一書流傳到秦國,書中《孤憤》、《五蠹》內容被秦王嬴政所贊嘆,甚至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便以戰爭為要脅,逼韓非出使秦國.
韓非到秦國後,受到秦王政的欣賞,准備重用他,但招李斯忌妒,對秦王進讒言,陷害韓非入獄,最後在獄中服毒自盡.
韓非總結了商鞅、申不害、李悝的思想,主張君主應該用法、術、勢結合起來治理國家.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在位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攜同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通過宦官景監三見孝公,商鞅暢談變法治國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後升大良造.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這時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前340年,率秦趙軍敗魏國公子卬將軍,魏割西河之地與秦,將人民遷居至大梁,此時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於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秦國貴族多怨.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駟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願收留.後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於鄭國黽池,死後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於彤,滅商君之族.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是荀子的學生,後和韓非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秦王政四年(前237年)爆發韓國水工鄭國為間諜案,在宗室大臣的鼓噪下,秦王下令驅逐一切客籍官員,李斯因此上〈諫逐客書〉於秦王,說明有容乃大的重要性,他認為「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於是秦王政下令取消逐客令,重用李斯,並加強對各國進攻.韓國恐懼,韓王派韓非至秦求和,秦王將韓非扣留在秦國,秦王政十四年(前227年),他害死自已的同學韓非.他協助秦始皇一統天下,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全國幣制.始皇三十四年(前207年),李斯建議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等百家之學,又坑殺儒生,史所謂「焚書坑儒」.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7月秦始皇死於沙丘平台(今河北廣宗),李斯密不發喪,和趙高合謀矯詔扶立嬴胡亥即位,並賜死嬴扶蘇.秦二世元年(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不久趙高誣陷李斯想割地稱王,又誣陷李斯子三川郡守李由與亂軍私通,李斯上書申冤,卻被趙高扣下,並投入監獄.後來李斯不堪酷刑,終於被迫認罪,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腰斬於咸陽,臨死前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父子對泣,夷滅三族.
李斯主張以小篆為標准書體.對漢字的規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傳為由李斯書寫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
申不害(?~前337年),河南滎陽人.「史記」在「老子韓非列傳」後面寫他是「故鄭之賤臣.學術以干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內脩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彊,無侵韓者」.
申不害也是早期的法家.史記有「著書兩篇,號曰申子」的話,漢書有「申子六篇」的話,但全都亡軼了.法家中有三派: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
「韓非子」有一段話,說到這點:問者曰:「申不害、公孫鞅,此二家之言,孰急於國?」應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則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謂之衣食孰急於人,則是不可一無也,皆養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術,而公孫鞅為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法者,憲令著於官府,賞罰必於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此人臣之所師也.君無術則弊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國古代軍事家和政治家.
吳起,戰國時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縣西)人,曾經拜魯國曾子為師,學習儒術.敢於改革,善於用兵.
早年得魯國國君賞識,及後齊魯交戰,吳起因在魯國娶了一位齊國宗室女子為妻,魯國人對即將擔任統帥的吳起表示懷疑,吳起為博得魯國信任,竟將自己妻子殺死.魯國雖然保住了,但是吳起以殺妻來求得將位,這種行徑為魯人所惡,因而最終還是被魯國的國君所辭棄.
之後吳起到魏國,被魏文侯和李悝重用,任西河守,推行李悝的變法.後來又去楚國為宰相,同樣推行變法,想要廢掉疏遠的公族、蓄養戰士,但是做事過於急切嚴厲,被許多皇族所恨.
楚悼王死後,楚國貴族即向吳起展開圍攻,必殺之而後快.吳起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便來一招借刀殺人,同歸於盡.他逃跑至太廟,躲藏在楚悼王的屍體下.吳起雖然仍被亂箭射死,但也有不少箭射到楚悼王的屍體上.楚悼王的兒子即位後立即命人以楚悼王屍體上的箭捉拿在放箭的人,並以大不敬之罪誅滅了七十多家貴族,也算替吳起自己報了仇.
吳起的變法時間較短,基礎不深,繼任者楚肅王又對吳起的變法並不感興趣,吳起在楚國的變法收效甚微.吳起是與孫子齊名的偉大軍事家,他治兵有術,在戰略戰術上留下許多佳話;但母喪不臨、殺妻求將,在品德上沾上重大污點,向為儒家學派所誣.這種為求目的不擇手段的性格,雖然使他治兵有術名揚天下,卻也註定了悲劇的宿命.
李悝(約前455年—前395年),中國戰國時代著名思想家,主持魏國變法,其重農與法治結合的思想對商鞅、韓非影響極大.故一般認為他是法家的始祖.
李悝曾任魏文侯相,主持變法.進行「盡地力之教」,其具體內容已不可知,但主要為鼓勵農民精耕細作,推廣成功的耕作經驗,提高產量.並且實行「善平糴」的政策,國家在豐年以平價購買余糧,荒年以平價售出,以平糧價;政治上實行法治,廢除維護奴隸主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獎勵有功國家的人,按照功勞和能力提拔官吏,如任命吳起為西河守,用西門豹治鄴.經過變法,魏國國力增強,成為戰國初期強國之一.
他還匯集當時各國法律編成六篇《法經》,包括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和具法,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商鞅聽說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攜同《法經》到秦國去.現僅存篇目,內容已失傳.

㈡ 說明商鞅變法在政治方面是怎樣貫徹以法治國

商鞅對政治的改革是以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斬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為重點。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遠遠超過李悝和吳起。主要內容有如下三點: (1)制定二十級爵棗制定二十級爵的作法,意味著廢除舊世卿世祿制,今後根據人們的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從有軍功爵的人中選用。二十級爵:一級曰公士,二級曰上造,第十九級曰關內侯,二十級曰徹侯。各級爵位均規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數量標准和衣服等次。又制定了「獎勵軍功,嚴懲私鬥」的辦法。獎勵軍功的作法是:將卒在戰爭中斬敵首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之官:斬敵首二個,授爵二級,可為百石之官。宗室貴族無軍功的,不得授爵位。有功勞的,可享受榮華富貴;無功勞的,雖家富,不得鋪張。嚴懲私鬥的作法是:為私鬥的,各以情節輕重,處以刑罰。 (2)實行縣制棗廢除分封制,以縣為地方政區單位。分全國為四十一縣,縣設今以主縣政,設丞以副縣令,設尉以掌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後來秦在新佔地區設郡,郡的范圍較大,又有邊防軍管性質,因之郡的長官稱守。後來郡內形勢穩定,轉向以民政管理為主,於是郡下設若干縣,形成秦的郡縣 制度。 (3)實行什伍制度棗秦之都鄉邑聚原來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點。至此時,均作為基層行政單位。居民登記於戶籍,分五家為一伍,兩伍為什,同於後代的保甲制度。為了加強管理和統治廣大居民,規定什伍之內各家互相糾察,「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㈢ 如何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回歸生活

一、啟發誘導,回味生活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生活場景,營造課堂氛圍,抓住學生「心憤憤,口悱悱」的 適當時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熱情和求知慾,啟發學生的聯想、分析、歸納,誘 導學生的情感和審美情趣。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循循善誘,「引出」學生心靈 深處塵封已久的生活片段,使學生有話可講、有感可發,從而使教學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 學自然融入生活。不知不覺地讓學生在回味生活中,受到了教育。 【案例】我在教學《做情緒的主人》時列舉了一些身邊常見卻無法引起人們注意的情緒 處理方式,如:有的同學考試成績不理想,生氣時罵人、摔課本、撒本子;有的家長發脾氣 時打孩子、砸東西,過後,他們的情緒都有了變化。然後提出問題:(1)你認為他們能否 控制情緒?(2)你認為他們的方式可取嗎?學生從生活的事例中自然而然地就會得出他們 不能控制情緒,然後分析不可取的理由,從而得出正確結論:要學會控制情緒。
二、創設情境,體驗生活 思想品德不只是純粹的理論,而是一個人思想的傾向和行為習慣。因此必須藉助於實際 的生活體驗,讓生活體驗升華為學生自覺的追求。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優化情境,並以優化 的情境為空間,以創設情境為主線,根據教材的特點、教學方法和具體學情,在課堂上營造 一種富有情境的氛圍,讓教學活動烙上生活的印記,使「生活課堂化」、「課堂生活化」, 把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 【案例】在教學《在「責任」中長大》這一框題時:我把班級一名家庭困難但自立自強 的學生的事跡講給同學們聽:有位同學每天就在我們身邊,她的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因病去 世,她的母親在三年前得了重病,癱瘓在床。但就是這位同學堅強地「扛」起了這個家。她 每天早早起床,先做飯給媽媽吃,然後喂媽媽吃葯,再到校上課,但從來沒有遲到過。中午 趕快回家做飯,再幫媽媽做些家務。每天晚上,當同學們在做作業、看電視、睡覺的時候, 這位同學正忙著幫媽媽擦身體,清洗換下來的衣服。她的學習成績在班級名列前茅。就這樣 一個家,就這樣一位同學,為什麼能做到這樣呢?我讀著、講著,全班寂靜極了,有的同學 在低頭抹淚, 每位同學都「浸染」其中, 在聽同學真實事跡的過程中立志要學習這位女同學, 要自覺樹立起對家庭的責任感,學會自立自強。
三、活動參與,探究生活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於生活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 發生作用。新課程改革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究中成長,使學習成為在教師 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此外,從學科教學的特殊性來看,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 需要學生獨立思考和善於探究生活, 社會規范必須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內化。 因此,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精心設計一些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課堂實踐活動,鼓勵並組織學生積極 參與,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主探索,在活動中愉快地學習。

㈣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分別都是什麼意思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1-4]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也是從價值目標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居於最高層次,對其他層次的價值理念具有統領作用。富強即國富民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經濟建設的應然狀態,是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夙願,也是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質基礎。民主是人類社會的美好訴求。我們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實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它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也是創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特徵。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文化建設的應有狀態,是對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概括,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體現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生動局面。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社會建設領域的價值訴求,是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1-4]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我們黨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發展的自由,是人類社會的美好嚮往,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社會價值目標。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價值取向是不斷實現實質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公正即社會公平和正義,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的獲得為前提,是國家、社會應然的根本價值理念。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過法制建設來維護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制度保證。[1-4]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覆蓋社會道德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則,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准。愛國是基於個人對自己祖國依賴關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調節個人與祖國關系的行為准則。它同社會主義緊密結合在一起,要求人們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自覺報效祖國。敬業是對公民職業行為准則的價值評價,要求公民忠於職守,克己奉公,服務人民,服務社會,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職業精神。誠信即誠實守信,是人類社會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道德傳統,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它強調誠實勞動、信守承諾、誠懇待人。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1-4]

發展歷程
新中國的建立,確立了以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質基礎和文化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不斷進行新的探索,提出了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繫到以「三個倡導」為內容,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論斷和戰略任務。[1-4]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恢復和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改革開放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相結合,科學繼承了毛澤東思想,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鞏固。[1-4]
2006年3月,我黨提出了「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和發展了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褒榮貶恥、我國古代的「知恥」文化傳統,同時又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規律的認識。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並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學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括開始深入探討。[1-4]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指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1-4]
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任務。提煉和概括出簡明扼要、便於傳播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意義。[1-4]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1-4]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提出,以「三個倡導」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是我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作出的重要論斷。[1-4]

㈤ 道德與法治中的這個女演員是誰

姓名: 秦丹

別名: 如花

國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81年1月3日

職業: 主持人,演員

代表作品: 重慶衛視《生活麻辣燙》女主角

㈥ 法制/法治

題目的空應填:法制,這里強調「制度」的建設問題,而「法治」中的「治」則有治理和管理之意。

一、法制的概念

(一)法制的含義
法制一詞古已有之,但含義、用法不一。通常有兩種意義上的理解和作用:

第一,把法制同法律、制度聯系起來。對這種意義上的法制又有兩種理解和使用方式。

(1)指國家的法律和制度簡稱。我國古代典籍中的法制一詞多指此義。董必武亦說:「我們望文思義,國家的法律和制度,就是法制。」

(2)指國家的法律制度的簡稱,包括國家的立法、執法、司法、守法諸方面的制度。這兩種意義上所說的制度有所不同,一指國家依法制定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等各方面的制度,一指法律規定的國家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制度。

同法律、制度相聯的法制,其前提和基本要求、基本內容,是要制定一定的法律和制度。有法律和制度的國家都有這種法制。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都有法律和制度,因而都有這種法制。對這種法制的作用,有不同說法。我國古代典籍一般認為法制有禁奸、止邪、去私、明分、罰罪的作用。社會主義法制也有這種作用,但本質不同。社會主義法制所「禁」、「止」、「去」的,是損害國家、集體、他人合法利益的「奸」、「邪」、「私」;所「明分」的,是法律確立的社會主義的社會秩序、社會關系;所「罰罪」的,是違反社會主義法律構成犯罪依法應受處罰的行為。
第二,把法制同民主制聯系起來。這種法制指掌握政權階級按照民主原則把國家管理制度化、法律化,並嚴格依法進行國家管理的一種方式、制度。歷史上各種類型的國家都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法律和制度,但並不都有法制,只有實行民主制的國家才有法制。因為這種法制是以民主制為前提和基礎的,同時又體現民主,保障民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這種法制的基本要求和內容,不僅在於制定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而且更在於嚴格實施法律、遵守制度。在實行這種法制的國家,所有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公職人員和公民,都必須嚴格地執行法律,平等地遵守法律和制度。同民主制相關聯的法制是近代意義上的法制,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一般不存在這種法制,在資本主義社會在形式上存在,在社會主義社會才可能真正存在這種法制。以民主制為前提和基礎的法制,一般都要求貫徹合法原則,即一切組織和個人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貫徹平等原則,即實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貫徹統一原則,即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嫠制度。但這些原則在資本主義法制中往往不可能貫徹到底,只有在社會主義法制中才可能貫徹到底。

不論哪一種意義上的法制,或哪一種歷史類型的法制,其共同本質、根本 作用和特徵都在於:

(1)反映一定社會中掌握政權階級的意志和利益,規定和維護對掌握政權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2)屬於上層建築范疇,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又轉過來對經濟基礎起重要作用。當這一基礎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時,可以有力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當這一基礎本身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時,就會阻礙以至破壞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3)由一定的政權制定,並以政權作後盾保證實現,具有政權的強制性和效力的普遍性。

(二)社會主義法制
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的簡稱,內容包括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諸方面的法律制度。其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有法可依指國家應高度重視和加強立法工作,根據社會主義事業的需要,適時地逐步地制定完備的法律制度,使需要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都得到法律調整,使人們在社會生活的各重要方面都有法律制度可以遵循。不重視立法,各方面無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就無從談起,因此,有法可依是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和首要任務。

有法必依指一切國家機關、政黨、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公職人員和公民 ,都必須嚴格執行和遵守法律制度,依法辦事。有法不依,法再好再完備也不行。同時,有法可依的目的是實現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也是有法必依的邏輯結果。只有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嚴格執行和遵守法律,切實依法辦事,才能實現立法目的,發揮法的作用。從我國近些年來的法制實踐看,一個突出的問題是,不依法辦事的現象還相當普遍,理論和實踐都表明,有法必依是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中心環節,是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關鍵。

執法必嚴指執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執法過程中,一要嚴格遵守法律制度,切實依照法律規定的內容、精神和程序辦事;二是執法嚴明,一絲不苟,忠於事實真象和法律制度,依法不依人,依法不依權;三要嚴肅、正確理解和運用法律,在刑事案件中,正確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輕罪與重罪的界限。不能把執法必嚴理解為對任何違法犯罪分子的處理都必須從嚴,也不能把執法必嚴和嚴刑峻罰相混淆。執法必嚴,才能確立和維護法制的尊嚴和權威,保證法律制度得以實現。因此,執法必嚴是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重要條件。

違法必究指對一切違法犯罪分子都依法予以追究和制裁,不允許任何人凌駕於法律之上,享受法外特權。違法必究是從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引申出來的要求,也是實現立法目的和法的普遍約束力所必需,並關系社會主義法制能否取信於民、是否具有尊嚴和權威。因此,違法必究是社會主義法製得以實現的一個保障。

社會主義法制與資本主義法制有重大區別;

(1)社會主義法制建立在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之上,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自己的基本任務;而資本主義法制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基礎之上並為其服務。

(2)社會主義法制反映工人階級和其他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資本主義法制則主要反映資產者的意志和利益。

(3)由於社會主義法制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體現廣大人民的意志,因而在根本上具備了把法制原則貫徹到底的可能性;而資本主義法制,由於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體現少數人意志,難以真正貫徹。這些區別的存在,表明了社會主義法制的先進性、優越性。

社會主義法制具有貫徹到底的可能性,並不等於社會主義法制一定能貫徹到底。要把可能性變為現實性,必須作一系列努力,特別要注意三方面:

(1)充分實現社會主義民主,使廣大人民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當家作主。這樣才談得上把人民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制定為法律制度;才能為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提供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2)黨要模範地遵守社會主義法制。社會主義法制的中心環節是依法辦事。要使社會各方面依法辦事,首先要求執政的、領導人民制定法制的共產黨自己依法辦事。能否做到這一點,是社會主義法制能否得以加強、健全和實現的決定因素。

(3)要加強法律監督,以保證社會主義法製得以切實貫徹執行。所有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公民群眾,都有權利和義務監督法律實施。

二、法治的概念

同法制概念一樣,法治這一概念也是古已有之,其含義和用法也不一。通常主要在兩種意義上理解和使用它。一種是作為與「法制」通用 的概念。例如,1959年國際法學家委員會出版的《自由社會的法治》所載英國法學家馬什的報告指出:對大多數法學家來說,Rule of Law(法治)這一片語對一切配稱為法律制度的制度來說,是基本的和不言而喻的東西。受過英國法律教育的人,稱之為「法治」;一個美國法學家則稱「法治政府」;一個法國法學家則稱「法制原則」或「法律規則至上」;在德國通用的同樣內容的概念是「法治國」。另一種是作為與「人治」對應的概念,其基本含義是主張執政者嚴格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的一種治國的理論、原則和方法。

首先提出法治主張的是古代思想家。我國先秦法家就是強調建法立制、富國強兵、以法治國的學派。他們認為人生而好利惡害,人的這種本性一方面使人們必然要發生相互爭奪要抑制爭奪就要「定分」,使民皆在自己「分」內活動,而定分、止爭都需要實行法治,以具有特殊強制力的法律制度作定分、止爭的標准;另一方面也使得執政者只能用賞罰的法律手段而不能用仁義恩愛的手段來進行統治,行賞才能使好利的人們自願按執政者的要求去做,懲罰才能使惡害的人們不得不按執政者的要求去做,這就需要實行以賞罰為內容的法治。他們認為實行法治也是避免人治的弊病所必需。人治實際上是隨心所欲的「心治」或「身治」,其弊病甚多,如「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則誅賞予奪與從君心出矣。然則受賞者雖當,望多無窮;受罰者雖當,望輕無已。君舍法而以心裁輕重,則同功而殊賞,同罪殊罰矣,怨之所由生也。」所以韓非說:「釋法術而任心治,堯不能正一國。」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倡言法治,反對人治,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的命題,認為法治比人治理智、公正,比人治正確、高明,比人治穩定、可靠,並給法治下了定義:「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在強調實行法治時,中外古代思想家並不否定人的作用,相反,認為法治與人治應是統一的,法治不排斥個人的智慧。

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特權的革命時期,其思想家一般也都強調法治,這種法治通常也稱法制。它強調按資本主義民主原則立法,一切以法為治。「它意味著所有權力,立法、執法、司法等等權力,都服從一定的原則,這些原則通常被視為表達了法律的各種特徵,如:正義的基本原則、道德原則、公平和正常程序的觀念。它意味著尊重個人的最高價值和尊嚴。」「法治的意思是不僅政府維護和執行法律秩序,而且政府本身要服從法治,決不能無視法律或任意更改法律。」

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也提出了法治主張.但我國要實現的法治,是以體現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社會主義法律作為國家、社會、機關、組織和個人的行為准則。

三、法治與法制的區別和聯系

作為與人治相對應的法治,它與法制有如下區別:

(1)法制既指一國的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也可指嚴格依法辦事的一種方式、制度。而法治概念的含義則主要在於主張執政者嚴格依法治理國家。

(2)當法製作為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的簡稱時,它指的是具有實體性的法律、制度,屬於制度的范疇,強調加強法制是強調要有治國的工具。而法治是一種治國的理論、原則和方法,相對人治而言,強調法治就是強調法律、制度這種工具在治理國家中具有極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國執政者特別看重法律、制度的作用,以法治國,即為通常所說的法治。

(3)法制既強調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必須嚴格執行和遵守法律,也強調每個公民守法。而法治強調的主要是一切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必須嚴格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

(4)在近現代,任何國家都有自己的法律和制度,亦即都有某種意義上的法制。但並不是每個國家都以法治國,都有法治。

但法制與法治又有密切聯系。不僅當法制意指嚴格依法進行國家管理時,與法治含義相同,當法制意指一國法律制度簡稱時,與法治也有密切聯系。因為,一國法律制度的健全需要有法治理論指導,執政者沒有法治觀念,不重視法律制度在治國中的作用,不重視對法律制度的執行和遵守,就不可能真正加強法制。同時,法治這種治國的理論、原則和方法的實現,又需要以健全法制為條件,沒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

㈦ 道德與法治四年級期末測試卷

以下,是我們自用的部編版四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期末測試卷:

2021年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期末測試卷

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29分)

1、有些時候我們會向朋友提出 的要求,卻並不知道,正是這些 的要求,傷害了朋友之間的 __________。

2、__________來之不易,需要__________。學會與朋友相處,__________才能天長地久。

3、說到做到是一個人__________的重要標志。一旦對他人作出保證,就要想辦法__________完成。在平時生活中,我們要逐漸養成__________的好習慣。

4、要對別人說話算數,也要對__________說話算數。

5、打架斗毆,辱罵他人是__________行為。

6、當沖突雙方無法自己解決問題時,可以請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來協助解決。

7、在購物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侵犯自己__________的行為,我們要有__________意識,維護自身__________。

8、我們在購物時遇到矛盾和問題,首先應與商家、廠家__________解決,__________未果可以向消費者協會或__________管理部門投訴。

9、合理開支並不意味著要一味__________,我們既要精打細算__________,又要把生活安排得 __________、__________。這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10、「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是古人從__________中總結出來的自勉警示之語,凝結著古人的__________。

11、很多浪費行為是我們錯誤的__________導致的。

12、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 __________,我們要養成__________的好習慣。

二、判斷題(正確的在括弧後邊打「√」,錯誤的打「×」,每小題2,共24分)

1、朋友之間相處時,要敢於對對方的錯誤提出批評。( )

2、在選班長時,小娜的好友王明將票投給了張芳,小娜很生氣。( )

3、我們堅持對別人說話算數,對自己就無所謂了。( )

4、說話不算數只會對別人造成傷害,對自己無所謂。( )

5、被人欺負是痛苦的,但我們不要抵抗,抵抗可能會發生違法行為。( )

6、辱罵取笑諷刺同學,都是學校可能發生的欺負行為。( )

7、在購物時不需要的商品要放回原位,輕拿輕放。( )

8、學會協商與投訴,維權意識不能少。( )

9、父母和我去飯店時,只點兩個菜是摳門的表現。( )

10、買東西不知節制,超過預算。( )

11、我知道浪費不好,但遇到我不喜歡的菜還是倒掉。( )

12、請客人吃飯時,媽媽說如果餐桌上的菜都吃完了讓人難堪,所以點了很多的菜。( )

三、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8分)

1、好朋友張華想競選班長,他讓我投他一票,我應該怎麼做?( )

A、欣然同意,好朋友嗎,幫他一把無所謂B、耐心的說出不選他的理由,公平公正的選舉更優秀的人選C、耐於情面,不好意思說,模稜兩可,選誰都一樣。

2、下列成語沒有體現誠信的是( )。

A、立木為信B、一諾千金C、精衛填海

3、放學途中,小明故意踩了小亮一腳,小亮和小明理論時,小明不肯認錯,假如你看到了這一情景,你會怎麼辦( )

A、與我無關,趕緊躲開。

B、鼓掌起鬨,看熱鬧。

C、向老師或家長報告,希望他們趕來制止

4、上課時,李娜故意把王林的文具盒碰到了地上,文具撒了一地,王林應該怎樣辦?( )

A、把李娜的文具盒也扔到地上B、自己默默撿起來。

C、找老師主持公道

5、在購物選擇商品時,下面哪種方法正確?( )

A、試用多個商品不放回原處B、隨意拆除商品包裝C、在挑選水果時,不用手亂捏,輕拿輕放

6、小明在商場購物結賬時,店家強行要搜查小明的書包,小明應該怎麼做?( )

A、算了,讓他看看也沒什麼,咱們身正不怕影子斜B、和他們吵架。C、向消費者協會或工商部門投訴,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7、下列現象屬於合理消費的是( )。

A、根據實際需要采購日常用品B、去飯店就餐不加節制,隨意點菜C、喜歡什麼就買什麼,沒錢時到處借錢

8、下列行為錯誤的是( )

A、我想買漫畫書,媽媽不給買,我很不開心,後來到爺爺家住了兩天就忘了不開心的事B、小麗從來不趕時髦,也從不與同學攀比C、小明從來不買礦泉水喝,都是買可樂等飲料。

9、下列屬於正確想法的是( )

A、稍微浪費一點沒有關系,太節儉了別人會笑話我摳門B、這些是我自己花錢買的,浪費點和別人沒關系C、資源是有限的,我們應該節約

四、自助探究分析題(共29分)

1.請將下面句子補充完整。(11分)(第一小題兩分一空,第二小題一分一空,答案合理即可)

(1)當朋友有困難時,我願 ____________________。

當朋友犯錯誤時,____________________。

當朋友傷心時,我會____________________。

當朋友幫助我時,我會____________________。

(2)浪費有多種表現,把不愛吃的食物扔掉是浪費;

____________________是浪費;

____________________是浪費;

____________________是浪費。

2.一個人對他人說話要算數,對自己就可以說話不算數嗎?你有幫助自己說話算數的妙招嗎?(9分)

3、各種浪費現象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讓我們組成「浪費現象調查小組」深入了解一下浪費現象吧,挑選某一個方面的浪費行為進行調查研究。(9分)(第一小題1分,其餘2分一空,言之有理即可。)

(1)我們小組調查的浪費現象是__________方面的。

(2)我們看到的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些浪費行為的危害:浪費糧食導致環境污染「巨幅增長」。

(4)產生這些浪費行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關於減少這些浪費,我們的建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及最新四下《道德與法治》知識點匯總請見網路文庫:部編版四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復習資料:知識點歸納與期末測試卷

如有幫助,請予採納。

㈧ 三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在學習中有哪些節約時間的金點只

嗯,到底反正在學生就學時間的新店,這應該是直接上面有一些專門的數據,這應該是會有戒心撒,為什麼跟他分手的?

㈨ 三年級《道德與法治》知識點整理

來上新啦,部編版小學三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復習資料:

知識點整理歸納與期末測試卷

一、知識點整理歸納

第一單元 我和我的同伴

第1節 我是獨特的

1.我的性格內向,我愛看書,這就是我的特點。

2.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對自己有獨特的期望。從這些自我期望中也可以找到自己。

3.在鏡子中、活動中,我們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特點,還可以從他人的看法中了解自己的特點。

4.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我們可以不斷的改進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好。

5.我們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是,這些缺點都不足以完全否定自己,學會改進自己、接納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我們就能做更好的自己。

6.每個人都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在個人獨特的內心世界中存放著自己喜愛的事物、美好的經歷、特別的感受,還會有各種想法和疑問。

第2節 不一樣的你我他

1.我們年齡差不多,在同一所學校、同一個班級學習,又有很多共同的興趣愛好,能夠聊到一起,玩到一塊兒,但我們每個人又是各不相同的。

2.用理解的眼光看待他人,接納他人與自己的不同,我們將會交到更多的朋友。

3.如果說班級是棵大樹,那麼每一位同學就像樹上的一片葉子。

4.同學們之間有很多相同點,可又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棵樹上的樹葉,也不完全相同。

5.我們喜歡和自己情投意合的人交朋友,這是人之常情。

6.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學會和「不同」的人相處是我們必須具備的本領。

7.有些同學和「不同」的同學相處,心裡會有一些小疙瘩。

8.不同的樹葉在同一棵大樹上互相映襯,共同裝點出美麗的風景。

9.不同的我們在同一個集體中友好交往,共同度過美好的時光。

10.不同的樂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旋律,交織在一起,組成優美的音樂。

11.我們有很多共同的興趣愛好,能都聊到一起,玩到一塊兒。但我們每個人又是各不相同的。

12.學會接納不同、欣賞他人,我們的生活會更豐富、更精彩。

第3節 我很誠實

1.我們做人做事,應該誠實,不能說謊。

2.我們的成長需要誠實的品質來陪伴,我們應該成為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3.有時,我們會不由自主的說謊,也會因為恐懼、膽怯或虛榮好勝而說謊。

4.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讓誠實伴我成長。

5.如果對同學撒謊將會失去同學對我的信任。

6.我心中的城實行為有實話實說、不吹噓、遵守承諾等。

7.(課本第18頁)①小文為什麼說家裡養了金魚?

答:小文因為虛榮心,愛面子所以說家裡養了金魚。

②設想一下後面會發生什麼事?

答:同學們去小文家,發現並沒有金魚,感受失望和氣憤。

③同學們會怎麼看小文?

答:同學們會認為小文是個愛撒謊的人,故意欺騙別人,來獲得大家的關注,不再相信小文的話。

④這件事給了你什麼啟示?

答:說謊話,早晚有一天會被人拆穿的,騙得了別人但永遠騙不了自己,說謊之後還是會擔心被人知道,以及會害怕有嚴重的後果。因此,我們應該做個誠實的孩子。

8.(課本第19頁)你是否也因為某種原因而說過謊?說謊以後你的心情怎樣?有什麼不好的後果?你應該吸取什麼教訓?

答:是的,撒謊以後心情很沉重,忐忑。說謊是一個不好的習慣,會失去別人的信任,更嚴重的話會失去朋友。我要做一個誠實的人,真誠待人。

第4節 同學相伴

1.有同學相伴的生活,處處是快樂。

2.同學相伴不僅能一起學習,而且還可以開展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

3.與同學在一起是快樂的。可有的「小朋友」卻認為,可以不和同伴在一起。

4.在「海島逃生」游戲中,我們想盡一切辦法不讓任何一個小夥伴「落水」。可是在校園生活中,我們有時卻會因為種種原因冷落、排斥或者忽視了某些同學。

5.P27頁美文欣賞,當一隻大雁生病或者受傷時,為什麼會有其他的大雁留下來陪伴它呢?

答:當一隻大雁生病或者受傷時,如果沒有其他大雁的陪伴,他很有可能很快死去或者被其他動物吃掉。

6.想一想:從大雁身上,我們能夠學到些什麼呢?

答:學習大雁團結協作的精神。集體生活中不要落下任何一個人,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但團結的力量是巨大的。

第二單元 我在這里長大

……

更多內容及三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期末測試卷含答案請見網路文庫:

三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復習資料:知識點整理與期末測試卷含答案

碼字不易,如有幫助,請予採納。

㈩ 撒、哺、恐、賬、篷、籍的拼音

撒、哺、恐、賬、篷、籍的正確拼音如下:

撒:sā sǎ
哺:bǔ
恐: kǒng
賬: zhàng
篷: péng
籍:jí

熱點內容
八年級上冊政治法律知識點人教版 發布:2025-02-12 17:47:00 瀏覽:314
人大刑法解釋 發布:2025-02-12 17:39:28 瀏覽:635
法院是法律嗎 發布:2025-02-12 17:16:04 瀏覽:658
關於收養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12 16:57:34 瀏覽:684
當法官有生命危險 發布:2025-02-12 16:18:10 瀏覽:714
考法官公務員經驗談 發布:2025-02-12 15:41:00 瀏覽:707
建築設計方法學 發布:2025-02-12 15:28:06 瀏覽:800
安陽法院月薪 發布:2025-02-12 15:26:06 瀏覽:127
美國就香港立法 發布:2025-02-12 15:25:14 瀏覽:731
原因行為民法 發布:2025-02-12 14:51:44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