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古董立法

古董立法

發布時間: 2022-01-17 04:36:02

1. 我想問一下,如果在自己家裡挖出來古董,是屬於國家嗎

地下埋藏文物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於地下埋藏文物的物權,我國民法通則、物權法、文物保護法都做了一致的規定,即地下埋藏文物屬於國家所有。《民法通則》第七十九條規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歸國家所有。依照《文物保護法》做了進一步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於國家所有。《物權法》第一百一十四條也規定,發現埋藏物或者隱藏物的物權,文物保護法等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由此,地下埋藏文物的唯一物權人是國家,由國家行使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公民個人或者其他組織之間針對發現地下埋藏文物權屬問題所做的任何約定或者協議,凡違反前述國家法律規定的,都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同時,公民將個人發現的地下埋藏文物上交國家的行為也不侵犯其他組織和個人的合法權益。
由於地下埋藏文物是國家財產,發現地下埋藏文物上交國家是公民的法定義務。發現地下埋藏文物上交的行為是將原本屬於國家的財產交還給國家,是義務性的行為,與將私人所有的文物捐贈給國家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法律行為,上交文物不發生文物物權的轉移,而捐贈則是文物的物權由私人所有轉變為國家所有。《物權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國家所有的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佔、哄搶、私分、截留、破壞。《文物保護法》第三十二條同時規定,在進行建設工程或者在農業生產中,任何單位或者個人發現文物,應當保護現場,立即報告當地文物行政部門。在建設工程或者農業生產中發現的文物屬於國家所有,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哄搶、私分、藏匿。發現地下埋藏文物隱匿拒不上交的,根據文物保護法第七十條的規定,文物主管部門會同公安機關追繳文物;情節嚴重的,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同時,對因發現文物隱匿不報或者拒不上交導致文物損毀或者將文物走私、倒賣,構成犯罪的,司法機關還將根據我國刑法規定,以故意損毀文物罪、過失損毀文物罪、走私文物罪或者倒賣文物罪等罪名追究法律責任
對保護文物做出貢獻的個人或者單位進行獎勵,是激發和提高全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有效保護珍貴文化遺產的行政手段。個人或者單位發現文物,並且採取有效措施保護文物安全,面對物質誘惑不為所動,主動將文物上交國家,是對保護國家文物有貢獻的行為,應當受到國家獎勵。我國文物立法中已經建立了相應的獎勵制度,文物保護法第十二條就規定,發現文物及時上報或者上交,使文物得到保護的,由國家給予精神鼓勵或者物質獎勵。其中國家物質獎勵的性質不是經濟收益或者利潤,受到獎勵的對象也僅限於發現地下埋藏文物,採取措施對文物進行保護,及時上報文物行政部門,主動將文物上交國家的單位和個人。沒有參與發現、保護並上交文物的過程,未對文物保護做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無權獲得國家獎勵。其他以發現文物的土地所有權人身份,經營發現文物場所的合作或者合夥關系,或者以發現地下埋藏文物獲利分配的協議等理由,主張應當享有國家獎勵是沒有法律依據的。

2. 國家啥時候立法古董鑒定機構,

早就有了,但是都是收費騙人為主

藏品交易與拍賣常識:請仔細閱讀,避免上當受騙。

藏友問某某公司是否正規?是不是騙子?可靠嗎?

任何單位都是法制注冊營業的,至於服務質量,收費的標准,得自己去考察衡量,一定謹慎避免高收費,不成交造成的傷害。

特別是誇口說保證能成交的公司,十有八九騙費用的公司。

法律規定正規單位不能收購倒賣古董,其次個別單位以現金收購古董為名,讓藏家先鑒定,真品就現金收購,其實他們沒有買家,忽悠藏家交完鑒定費後,藏品一鑒定,故意告訴你的東西是假的。

注意:

個別藏家故意散布某公司的負面消息,其目的是,阻止別人去參加,自己參加的藏品好賣出去,這種聰明是一種低級錯誤。一個公司藏品徵集數量少,買家自然少,成交率更低。

國內保利,嘉德,其次外資企業佳士得,蘇富比,目前不對外徵集藏品,也未設任何辦事處,個別拍賣業務員說我能幫你送進去,這是騙人的。

3. 還有一種騙子叫家族式騙子,散布各種「正規拍賣公司的負面消息」,

讓那些糊塗藏家打消去正規大公司的念頭,最後急著出手藏品被他們牽著鼻子進入他們設的詐騙陷阱,騙到你財物兩空,直到你失去信心為止。

散布這些負面消息的人員大部分是那些騙子公司的業務員弄得小號,讓本來就亂糟糟的國內市場更亂,真假難辨好在其中漁利。

4拍賣公司業務員拉皮條,拉不到業務也互相詆毀其他公司,導致國內似乎沒有一家好單位。

就覺得保利嘉德好,但人家不對外徵集,再好也沒用。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一: 行業劃分

古董拍賣,鑒定,交易目前大部分單位集中的上海,北京、青島。
藏家參與前一定多比較,多了解,避免上當受騙,祝您發財。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二: 關於拍賣資質與文物拍賣資質

「文物」是國家備案發掘的藏品叫文物,或者從文物商店購買的藏品,叫文物。
老百姓手裡的藏品屬於民間收藏藝術品,不屬於文物。老百姓的手裡的藏品,可以自由開古玩店,擺地攤等自由參與買賣交易。

有些藏家問你單位有文物拍賣資質沒?這屬於知識稀少的提問,只要你的藏品來源不是從文物商店購買的,國內98%的拍賣公司,藝術品經營公司都可以給你拍賣,交易。
文物拍賣資質,國家指定交易法院沒收資產,處理古董的公司,老百姓手裡的藏品與文物沒關系。屬於自由買賣,無需任何資質。

2015年國家為了鼓勵文化市場發展,取締各類資質的阻礙,只要在工商注冊的任何單位都可以經營收藏藝術品業務。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三: 瘋狂的混亂鑒定

關於當前混亂的古董鑒定,一件古董拿去分別給八位專家看,能出四種不同的結果,每位專家各有各的觀點,所以不要去糾結,藏品投放市場,有人買,這才是真理,很多專家都是靠收鑒定證書費騙人的。

還有機器檢測都是人為操作,騙收鑒定費的。很多藏家給自己的藏品買了一堆鑒定證書,到頭來一樣沒人要。鑒於瘋狂的混亂鑒定市場,買家都是自己相信自己的眼光去購買藏品,作為藏家只要把藏品能投放到一個靠譜的單位,就等於成功了一大半,無需購買哪些沒用的證書。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四: 拍賣的風險

拍賣有風險,建議大家謹慎參與,頂級品牌單位近些年的真實付款成交率不到50%,行情整體不樂觀。

有藏品大家盡量找古玩城老闆去推銷賣掉,或者擺地攤處理掉,「拍賣」屬於有錢人的風險投資,不適合普通老百姓參與。

特別是天天給你打電話的公司,並不是你的藏品值錢,主要為收你的圖錄費,鑒定費、出關費、什麼保證金等一個個陷阱等著你,

國內正規單位,誰跟你啰嗦,誰給你打電話?個別收入低,經濟困難的藏家,醒醒吧,幾百萬、幾千萬沒那麼好做夢。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五: 正確判斷

藏友問某某公司是否正規?是不是騙子?可靠嗎?

任何單位都是法制注冊營業的,至於服務質量,收費的標准,得自己去考察衡量,一定謹慎避免高收費,不成交造成的傷害。

特別是誇口說保證能成交的公司,十有八九騙費用的公司。

法律規定正規單位不能收購,倒賣古董,其次個別單位以現金收購古董為名,讓藏家先鑒定,真品就現金收購,其實他們沒有買家,忽悠藏家交鑒定費後,藏品一鑒定,故意告訴你的東西是假的。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六: 畸形發財心態

因為很多知識匱乏、家庭困難,無知的農民朋友在巨額估價的誘惑下,估價2000萬的藏品,先交5--20萬的服務費,他們想著只要我湊夠20萬,等於2000萬就到手了,所以有抵押房產的,變賣生產工具牲畜牛羊的,東湊西借的,把20萬交給拍賣公司後,然後把工作辭了,田地也荒了,忙著去預定寶馬名車,算計准備去買別墅,朝三暮四等錢換媳婦的都有。盲目參與導致家破人亡的事跡時有發生。

很簡單的問題,很多藏家分析時就出問題了,試想一下,假如你委託四件東西最少能成交一件,你立刻就是百萬富翁,如果那麼容易發財的話,乾脆把房子賣掉委託上100件東西,最少成交兩件,得到500萬也很劃算,對不?

今年大拍,十副齊白石的畫,只成交了2副,那也是騙子嗎,古董拍賣想成交就得多參與。
保利,嘉德為什麼不收低端藏家的東西,因為成交了大家高興,失敗了大家說騙子,

所以藏家繳費了,有些東西不容易成交,導致藏家很郁悶,下結論為騙是不合理的。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七: 比較實力

正規單位【像正規的保利嘉德,都是近千平米的辦公室,藏品放在辦公室與藝術大廳買家隨到隨看】除此之外,行業內95%的小拍賣單位,租個實際使用面積60平米的小辦公室,藏品簽訂委託合同後,把近千件藏品堆放在潮濕的地下室里,不見天日存放大半年,然後等到拍賣的幾天才拿出藏品,小酒店花五六千元租個場地,著急上火的預展一兩天走個形式,等於完成拍賣活動,這種方式幾乎沒有賣東西的任何希望。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八: 什麼是靠譜拍賣

目前90%的拍賣公司,,電話頻繁忽悠沒腦子的老百姓參加,徵集上1000件後,就開始准備拍賣會,拍賣會的整個過程,就是去酒店租兩天場地,把1000件藏品展示一下,等於在預展,看看酒店裡住宿的客人有沒有要的。

兩天的預展現場,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前去觀賞藏品的人,除了幾十個委託人在預展現場來回瞎出溜,幾乎沒有任何買家到場觀看,兩天預展結束。

第三天開始拍賣,拍賣會場在座的95%是藏家委託人,也就是賣東西的人,為了掩飾藏家,這類拍賣公司話費100元僱傭一些無業遊民,老弱病殘來充當買家,舉牌子。

我參加過七次拍賣,時常看見一些拍賣公司的買家大老闆,拍賣到中午吃飯時,現場搶牛奶,搶麵包。

狼狽不堪,拍賣結束暗中一打聽,屬於雇來的失業低保戶。

稍有思想的老百姓就能看出門道,其次一個小拍賣公司,不去招商,租個80平米的辦公室,那來的買家,憑什麼給你能賣出去東西,說實話還不如你自己去擺地攤的效果好。

靠譜的拍賣,就是觀察這個公司的實際營業方式,具體給藏家做了那些可以看得到的真實服務,看不到的服務就是假的不靠譜的。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九: 看服務與行情

【引用資料-----新華錦拍賣】:

拍賣公司是一個服務行業,要做的優秀首先做好服務,滿足各類藏家的需求,

第一:對於高端藏家:我們做高端星級服務
第二:對於經濟困難擺地攤層次的低端藏家,【我們提供不成交不收取任何費用的中檔次服務】讓藏家輕松愉快參與,讓藝術走進生活,正確引導收藏市場。

引用資料:中國嘉德拍賣

不好的現象需要抵制,改變風氣大家應該互相學習、探討、研究。收藏愛好者應該把自己水平提高,進一步深化收藏文化,進入文化領域,而不是簡單的收藏,收藏不能狹隘地只為經濟利益,而是為了愛好、傳承我們國家的文化,幾年以後它給你帶來的經濟利益只是個附加值而已。文博系統的混亂也造成了市場的混亂,收藏的混亂。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十: 合理的估價

藏品想成交,一定估價要合適,價格符合市場行情,在哪裡都有機會交易。

【引用資料---青島大前門集團拍賣】:

關於藏品估價:通俗點說,你家有個漂亮閨女,嫁個普通人老百姓比較隨便,嫁個村長,一個村裡就一個村長,這個可以有機會,嫁給縣長、也是可以奢望的,,,哪嫁給市長、你覺得好嫁嗎?-------很多思想不成熟的藏家,在藏品的估價要求上,理想根本不是把閨女嫁給省長那麼簡單,把一件低端藏品要求拍賣百萬、千萬、無疑是把閨女必須要嫁給國家主席。

保利拍賣: 藏品的市值是藏品自身創造的,炒作的時代即將過去。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是我國第一部文化法律嗎

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是1990年頒布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是為了加強對文物的保護,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促進科學研究工作,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根據憲法,制定的法規。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於2007年12月29日通過,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4. 文物的歸屬權是如何判定的

從文物效用的角度講:

1.文物之所以為文物,是因為它承載了歷史、藝術、科技等價值,而這些價值的的認同往往通過社會實現(明代的花瓶如果剝離這些價值也僅僅能用做花瓶,而這個價值的認定往往是通過社會來實現的),這些價值的實現也往往不通過個人處置而通過社會處置(學術研究、置於公共機構展示等等)來實現。

2.從社會現實來看,社會的歷史表達、文化建構、對過去的探知,都來源於考古出土的墓葬文物,如果這些文物都進入私人領域而不是社會領域,完不成文化建構的話,中國人文、社會等學科都會因為缺乏學術材料而無法構建起來,社會就無法實現進步。

3.從國家角度看,地下文物豐富的國家,往往會優先立法保護國家的利益,未知的文物往往屬於國家,已知且合法傳承的文物往往屬於私人所有。

4.從國際角度講,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將未知文物的歸屬權歸於土地所有者,但是在使用上附加限制;一是將未知文物歸屬單獨立法,所有權歸於國家,而對土地所有者進行象徵性的補償。

5. 我國現代意義上的文物保護立法始於哪個朝代

1971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育、科學以及文化組織大會第十七屆會議在巴黎通過了《保回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答約》,為了保護我國的文物文化遺產和並響應這一國際公約的號召,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於1982年11月19日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6. 出土文物到底由誰來收藏

新的文物法及其實施條例肯定了民間文物收藏,包括民間文物流通的地位和作用,為此收藏者很受鼓舞。但是他們也感覺到,這種肯定目前似乎仍然停留在理論上,在現實中一些舊規定、舊思維、舊方法、舊勢力仍然發揮著很大作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調查中提到的《關於加強文物市場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編者),雖然是一個十多年前制定的有關政府部門的規章,但目前還是他所在的藏品市場最主要的管理依據,執法人員還在依據這個《通知》檢查和處罰一些經營行為。「你們在調查中提到它的一些不合理之處,可我不明白的是,這個《通知》既然與新文物法相矛盾,為什麼在新文物法實施之後,有關部門還繼續按這個《通知》執法?」
河北讀者張先生在電話中也談到這個問題,他說,新文物法的實施是時代的進步。但是,新文物法中的一些規定應當如何理解,怎麼看待新文物法比老文物法在立法上的進步,這上面存在著很多混亂,《通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張先生說,他曾專門咨詢過權威部門,答復是這個《通知》仍然有效。「對這一答復,我們許多收藏者深感不解,因為對照新文物法,這個《通知》存在不少問題。」

界定文物的方法截然不同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收藏愛好者對《通知》中的一些問題研究得很仔細。天津有幾位收藏者對《通知》中關於文物的界定與新文物法作了這樣的比較:
新文物法規定:「下列文物受國家保護」,包括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和石刻、壁畫;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築;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歷史上各時代重要的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等;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通知》的規定則不相同:「下列物品系受國家保護的文物」,其中包括:「1911年以前中國和外國製作、生產、出版的陶瓷器、金銀器、銅器和其他金屬器、玉石器、漆器、玻璃器皿、各種質料的雕刻品以及雕塑品、傢具、書畫、碑帖、拓片、圖書、文獻資料、織綉、文化用品、郵票、貨幣、器具、工藝美術品等。」《通知》同時規定,1911年至1949年間的上述物品「經批准後可以在舊貨市場銷售,但必須施行文物監管」,即所謂「文物監管品」。但這一時期的物品中,「具有一定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者」仍屬於文物。
兩者比較,可以清楚地看出明顯的不同之處:新文物法甚至在老文物法的規定中,對文物的界定均是以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為衡量標准,而《通知》則不論價值高低,完全以時間劃定文物。
這幾位天津的收藏者指出,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是根據老文物法制定的,也就是說,《通知》對文物的界定與老文物法就完全不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幾位收藏者認為:《通知》制定的背景是因為當時社會上的舊貨市場出現不少「非法的文物交易」,而要想制止這些交易,面臨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依照文物法界定文物需要相當高的專業素養,也就是需要大量高水平的專業人才。我國的舊貨市場遍布城鄉各地,舊貨市場上也並非每天出現文物,因而不可能在每個舊貨市場配備這種高水平的專業人才。為了便於操作,就出現了這種以時間劃線的文物界定方法。雖然在判定物品的產生時間上也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但總比判斷物品的文物價值要簡單得多。
幾位收藏者對記者表示,這種界定文物的方法只能用於舊貨市場的管理,絕對不會用在博物館藏品的鑒定上或者涉及犯罪的文物司法鑒定上。他們認為:「兩種劃分文物與非文物標準的方法的出現,正反映出法規制定與社會現實的脫節。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易於操作方法的施行,本質上就是對文物界定的擴大化,這種擴大化的結果就是以此判定『從事非法交易』的大量案件及涉案人員。」天津這幾位收藏者一再要求記者轉達他們的這一問題——既然《通知》與新文物法相比,僅此一點就有如此之大的反差,那麼對文物的非法交易到底該如何理解呢?

「非法交易」今非昔比

黑龍江收藏協會會員劉先生給編輯部發來電子郵件,他認為,對民間收藏而言,新老文物法最大的差別之一就是對所謂文物的「非法交易」在法規上的不同。也就是說,《通知》對文物「非法交易」的規定與新文物法的立法精神有相當大程度的相違。劉先生是這樣分析的:
《通知》規定,受國家保護的文物,「只能由國家或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依法批準的單位在准許的范圍內專營,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均不得經營」。所謂「由國家或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依法批準的單位」,其實就是指國有文物商店。也就是說,除了國有文物商店以外,無論文物的來源是否合法,任何人不得經營,否則就是「非法交易」。老文物法同樣是這樣規定的:「私人收藏的文物,嚴禁倒賣牟利」,「私人收藏的文物可以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單位收購,其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經營文物收購業務。」一句話,公民不可以隨便買賣文物,合法擁有的也不行,不管是設店擺攤還是張三李四之間的一次性有償轉讓,統統禁止。要賣,只能賣給文物商店,要買,同樣只有文物商店。公民之間所有的文物買賣行為,都是「非法交易」。
劉先生反復強調,新文物法徹底取消了「私人收藏的文物,嚴禁倒賣牟利」這一提法,取而代之的是明確規定公民收藏文物的5種合法渠道,其中「公民個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換或者依法轉讓」就是其中之一。劉先生認為,什麼叫做「依法轉讓」?就是在不違背《民法》、《合同法》等相關法律的前提下,公民合法持有的文物可以相互之間有償轉讓。從禁止倒賣牟利到允許依法轉讓,「非法交易」的概念在立法上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
據北京一位藏品市場管理者反映,事實上,在新文物法頒布之前,這種民間文物的私相交易就是存在的,名義上非法,但一來法不責眾,二來很難掌握具體情況。同時,合法擁有的文物畢竟是公民私有財產的一部分,相互之間的轉讓一般也不會導致文物的損毀,因此執法部門對這種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聽之任之。「但是,這次沒抓到不等於下次抓不到,今天不管你不等於永遠不管你,非法畢竟是非法。」廣東收藏者吳先生和黑龍江劉先生的觀點非常相似,他在電話中提到,非法交易包括很多內容,比如交易品是盜竊物、出土文物等,無論新舊文物法,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非法交易。但就合法所有的文物私相交易這一點而言,新文物法對其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隨著民間收藏熱潮洶涌,這一解禁的意義會愈發顯得非同小可。可以認為,因為這一突破,「非法交易」概念已經有了極大的不同,已是今非昔比。

《通知》與新法依然並行實施

四川讀者楊女士同樣仔細研讀了《通知》,她指出,《通知》共有7項具體內容,其中第一二項按照產生時間界定文物、文物監管品,第六項要求各地國有文物商店改善經營,第七項規定生效時間,其餘三項都是規定文物、工商、公安如何加強舊貨市場管理、取締非法交易的。顯然,它對文物的界定並不符合其本質特徵,非法交易的概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她詢問本報編輯部:「《通知》是否已經自動廢止了呢?」
本報記者也專門就此咨詢了權威部門,答復是「這個《通知》仍然有效」。在記者采訪過程中,文物、工商等權威部門不少人認為,新文物法是對整個國家文物保護制度的規范,《通知》的有效范圍僅限於舊貨市場、文物監管品市場。舊貨市場歷來藏污納垢,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需要嚴管。而且,公民之間的私相交易和舊貨市場的經營是兩個概念,肯定了私相交易並不意味著舊貨市場、文物監管品市場交易文物的合法性。
廣東的吳先生在當地就聽到過這種解釋,他十分不解:「這就意味著,假設你合法擁有一把清末的老椅子,也許珍貴,也許普通,也許完整,也許殘破,你可以把它賣給鄰居,也可以賣給收藏者,你可以在家裡賣,也可以在舊貨市場的牆外賣,但你不準搬著這把椅子進入舊貨市場。這符合常理嗎?」湖北一個收藏組織的秘書長林先生說,舊貨市場、文物監管品市場禁止了合法的私相交易,同時就能禁止真正的非法交易嗎?那些文物盜竊者、盜墓賊、出土文物的非法佔有者難道只有舊貨市場一種渠道可以交易?在現實的舊貨市場、文物監管品市場的所有交易當中,這些交易佔多大比例?在全國每年發生的文物盜竊、盜墓、出土文物交易中,又有多少交易是在舊貨市場中實現的?就現在的客觀現實來看,文物犯罪手法更加隱蔽,銷贓方式五花八門,這個十多年前的《通知》能夠有效防止文物犯罪嗎?同時,民間收藏如火如荼,藏品市場需求大增,姑且不考慮《通知》的規定是否能與新文物法相銜接,照其執行,恐怕在不能有效防止文物犯罪的同時,倒使合法的民間收藏大軍失去了一個便捷有效的轉讓、交易渠道。
北京一位舊貨市場的管理人員對記者說:「我們主要管的是銷贓和出土文物的交易,市場上的確有人經營一些清代的老瓷器、舊金屬器,只要沒有根據涉及銷贓,又不像出土文物,就不會干涉。」據記者在全國多家舊貨市場、文物監管品市場的觀察,這種管理方式也確實是比較普遍的。據介紹,就在去年開展的全國文物市場大檢查中,有些地方試圖按照《通知》的規定不折不扣地執行,將市場上1911年以前的物品一律查抄,不料遭遇強烈反彈,最終不了了之。
上海一家收藏俱樂部的幾位成員在致本報編輯部的一封電子郵件中,充滿感情地表示:「對於我們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社會,10年的變化有如天壤之別。10年前,出台一個『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走一個』的部門規章也許是出於無奈。今天,社會環境變了,規章的法律依據變了,我們還要繼續按照這個規章執行下去嗎?」(集體采寫徐艦執筆王偉江攝影)

7. 因賣高仿古董29.5被定性為詐騙、起訴金額29.5分得13000有自首情節又及時退回贓款又是從犯

一、立法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66條:「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2、現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對詐騙罪量刑標准進行了補充:
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千元以上的,屬於「數額較大」;
個人詐騙公私財物3萬元以上的,屬於「數額巨大」。
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0萬元以上的,屬於詐騙「數額特別巨大」。
二、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詐騙公私財物價值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
達到以上數額,又具有以下情節的,酌情從嚴懲處:
(一)通過發送簡訊、撥打電話或者利用互聯網、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發布虛假信息,對不特定多數人實施詐騙的;
(二)詐騙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扶貧、移民、救濟、醫療款物的;
(三)以賑災募捐名義實施詐騙的;
(四)詐騙殘疾人、老年人或者喪失勞動能力人的財物的;
(五)造成被害人自殺、精神失常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
已達到「數額較大」的標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行為人認罪、悔罪的,可以根據刑法第三十七條、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的規定不起訴或者免予刑事處罰:
(一)具有法定從寬處罰情節的;
(二)一審宣判前全部退贓、退賠的;
(三)沒有參與分贓或者獲贓較少且不是主犯的;
(四)被害人諒解的;
(五)其他情節輕微、危害不大的。
詐騙近親屬的財物,近親屬諒解的,一般可不按犯罪處理。
詐騙近親屬的財物,確有追究刑事責任必要的,具體處理也應酌情從寬。
詐騙數額特別巨大是認定詐騙犯罪「情節特別嚴重」的一個重要內容,但不是唯一情節。
詐騙罪量刑標准之加重處罰情形:
詐騙數額在10萬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應認定為「情節特別嚴重」:
(1)詐騙集團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詐騙犯罪中情節嚴重的主犯;
(2)慣犯或者流竄作案危害嚴重的;
(3)詐騙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個人急需的生產資料,嚴重影響生產或者造成其他嚴重損失的;
(4)詐騙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救濟、醫療款物,造成嚴重後果的;
(5)揮霍詐騙的財物,致使詐騙的財物無法返還的;
(6)使用詐騙的財物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
(7)曾因詐騙受過刑事處罰的;
(8)導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
(9)具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單位犯詐騙罪量刑標准:
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以單位名義實施詐騙行為,詐騙所得歸單位所有,數額在5萬至10萬元以上的,應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數額在20萬至30萬元以上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
共同犯罪的詐騙罪量刑標准:
對共同詐騙犯罪,應當以行為人參與共同詐騙的數額認定其犯罪數額,並結合行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非法所得數額等情節依法處罰。
詐騙罪量刑標准(未遂):
詐騙未遂,以數額巨大的財物為詐騙目標的,或者具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應當定罪處罰。
利用發送簡訊、撥打電話、互聯網等電信技術手段對不特定多數人實施詐騙,詐騙數額難以查證,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其他嚴重情節」,以詐騙罪(未遂)定罪處罰:
(一)發送詐騙信息五千條以上的;
(二)撥打詐騙電話五百人次以上的;
(三)詐騙手段惡劣、危害嚴重的。
實施前款規定行為,數量達到前款第(一)、(二)項規定標准十倍以上的,或者詐騙手段特別惡劣、危害特別嚴重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其他特別嚴重情節」,以詐騙罪(未遂)定罪處罰。
詐騙既有既遂,又有未遂,分別達到不同量刑幅度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處罰;達到同一量刑幅度的,以詐騙罪既遂處罰。
刑法修正案(七)新增詐騙罪量刑標准:
組織未成年人進行盜竊、詐騙、搶奪、敲詐勒索等違反治安管理活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詐騙罪量刑標准之數額:
對於多次進行詐騙,並以後次詐騙財物歸還前次詐騙財物,在計算詐騙數額時,應當將案發前已經歸還的數額扣除,按實際未歸還的數額認定,量刑時可將多次行騙的數額作為從重情節予以考慮。
行為人進行詐騙犯

8. 國家有規定

國家有何規定?寫回答有獎勵
國家有何規定?
文物私人收藏如何才算違法?
寫回答有獎勵 共1個回答

suiyueanli
LV.112006-05-06
新的文物法及其實施條例肯定了民間文物收藏,包括民間文物流通的地位和作用,為此收藏者很受鼓舞。但是他們也感覺到,這種肯定目前似乎仍然停留在理論上,在現實中一些舊規定、舊思維、舊方法、舊勢力仍然發揮著很大作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調查中提到的《關於加強文物市場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編者),雖然是一個十多年前制定的有關政府部門的規章,但目前還是他所在的藏品市場最主要的管理依據,執法人員還在依據這個《通知》檢查和處罰一些經營行為。「你們在調查中提到它的一些不合理之處,可我不明白的是,這個《通知》既然與新文物法相矛盾,為什麼在新文物法實施之後,有關部門還繼續按這個《通知》執法?」
河北讀者張先生在電話中也談到這個問題,他說,新文物法的實施是時代的進步。但是,新文物法中的一些規定應當如何理解,怎麼看待新文物法比老文物法在立法上的進步,這上面存在著很多混亂,《通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張先生說,他曾專門咨詢過權威部門,答復是這個《通知》仍然有效。「對這一答復,我們許多收藏者深感不解,因為對照新文物法,這個《通知》存在不少問題。」

熱點內容
八年級上冊政治法律知識點人教版 發布:2025-02-12 17:47:00 瀏覽:314
人大刑法解釋 發布:2025-02-12 17:39:28 瀏覽:635
法院是法律嗎 發布:2025-02-12 17:16:04 瀏覽:658
關於收養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12 16:57:34 瀏覽:684
當法官有生命危險 發布:2025-02-12 16:18:10 瀏覽:714
考法官公務員經驗談 發布:2025-02-12 15:41:00 瀏覽:707
建築設計方法學 發布:2025-02-12 15:28:06 瀏覽:800
安陽法院月薪 發布:2025-02-12 15:26:06 瀏覽:127
美國就香港立法 發布:2025-02-12 15:25:14 瀏覽:731
原因行為民法 發布:2025-02-12 14:51:44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