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讀書報告

道德經讀書報告

發布時間: 2022-01-17 05:48:24

道德經的每一章的讀書筆記怎麼寫500字

很多人認為,我這種年紀不適合讀這本書,其實不然,道德經的閱讀對象可以是任何年齡段。而根據自己的閱歷與人生經歷,會有不同的感悟。因其有一種深邃的、獨特的哲學視角,於是,我被深深吸引……
《道德經》只有五千餘字,後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綉,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再比如說日本的魯川芳郎,他認為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的確,如今我們所處的時代就象一棵枯萎的秧苗,渴望汲取《道德經》中的精華。畢竟,人性的虛榮與慾望充斥其中。而我們沒有足夠的定力去靜心、凈心。少私寡慾。所以,我們要學「道」。
如果我問你什麼是「道」,你可能會講出一大堆東西,別人聽得雲里霧里,甚至連你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在講什麼。似乎沒有人能給道一個標準的解釋。老子在第一章開頭就做了詮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說,道要是能說出來,就不是普通的道了。我們難以理解道,所以追求的人不多,而成道者更少。基於此,我們所熟知的成道者大抵是那些看破紅塵,頓入空門的高僧道佬。如果只是這樣的話,這本書的意義就太淺了。當在我緊蹙雙眉而對「道」一頭霧水時。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提醒了我,老子認為「道」就好比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虛懷若谷,包容天地,以無欲普濟生靈,借虛懷渡盡群生。道,就像水一樣,無聲無息無為而養萬物,水就是道的一種表現形式。但它所承載的道,只是其中極小的一部分。
那麼,我們該怎麼理解「道」呢?
「道」,似乎很難解釋,我們經常用「道」,卻不知其意。在科學中,我們不知道一個人為什麼會有壽命,於是給了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因為有時間。而這本書中僅用一「道」字就深刻的詮釋了人的一生,雖簡卻精。同樣,在已知科學中我們知道質子中還有誇克,而誇克中還會有東西,甚至還有!我們不得而知,於是又以道喻之。對於人們難以解釋的事物或事情,這本書中都給出了簡潔卻確切的答案——道。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自然」是什麼意思?「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當然如此。所以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誰,那麼道就是宇宙的本原及它的規律。
道養育了萬物,以地球為例,道讓萬物各廝各職,演化出一套穩定的生態系統,死而又生,生而又死。不使其中任何一員太興或太衰。植物腐後可成為天然養料,為下一片長在這里的植物以充足的養分,食草動物憑借這些植物填飽肚子,鳥類和食肉動物又以這些東西充飢,這些動物死後,又為新的植物創造養料!萬事萬物都從它的根本出發,那麼一切事物也就簡單而明朗了。「道」之大,可大到宇宙形成,「道」之小,可小到電子運轉。星球的公轉自轉,周期一定,循環往復,從不間斷,是規律!電子的有序排部,是規律!可能這樣會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被接受。但是,這只是我的一種解讀,而我對道的理解也只能說是淺顯的。道就像數學中sinα的函數圖象一樣,函數兩邊永遠沒有盡頭,且周而復始,而我們只能不停的探索……去尋找道的真諦。
有人也許會認為我們人類是個例外,因為我們有高超的智慧,發達的科技。既然人類有這么發達的科技,為什麼「生物圈二號」的實驗還是失敗呢?原因很簡單,人類永遠不可能超越自然,超越道!如果我們一再違背道的規律,反其道而行,那麼我們必將受到道的懲罰。難道你沒有看到人類一意孤行的後果嗎?頻繁的地震現象以前從未有過,氣候異常也愈演愈烈……人類還以自己比其他動物略大的頭腦與「道」比高,卻不知「道」的智慧是你難以琢磨的,它滲透在每一件事物中,而這些事物又被道所包含,誠可以說是「眾妙之門」。
至此,我們應該懂得按照道的規律行事。人類有無窮無盡的慾望,但是我們只能適當地釋放慾望,不能恣意妄為。其實也就是道家所謂的「無為」。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也就是不違背道的規則而胡亂作為。有些人被慾望沖昏頭腦,胡作非為。例如重慶的文強,本是一位維護人民利益的好官,但卻經不起金錢的誘惑,一發不可收拾,於是名聲掃地,在獄中度完此生。而處在青春期的我們,有時為了虛榮互相攀比,穿名牌衣服,戴貴重的珠寶。其實,他們都不懂:真正美的東西是不需要任何裝飾的。更明確來說,他們不懂「道」。貪欲過度只會讓你墮入苦海,商紂王後宮佳麗無數,還要徵集民間美女,吃肉喝酒便罷,非要設酒池肉林,以供消遣,百姓難以忍受,遂有武王伐紂,商王朝也被推翻,於是後人稱紂王為無道昏君。虛榮心也常常害人不淺,《項鏈》中的女主角因為虛榮,白白耗費了十幾年青春。道讓萬物繁衍生息,而無欲無私,順其自然無為之道,利萬物而不求回報。我們這個被金錢與慾望所充斥的社會中,缺少的就是少私寡慾的優良品質,火熱的慾望讓我們難以靜心、凈心。道無窮無盡的智慧告訴我們要「至虛極,守靜篤」,方能活得自在。
不要讓慾望與虛榮控制自己,要理性的對待外在的世界和自己的內心,不要背離道的規律。只有這樣,我們就可以「無所不為」,什麼都可以做,只要遵循道的規律和規則。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妙理,還得是你親自去讀才可,每個人讀「道」,都可得不同之「道」。

㈡ 求《老子》讀書筆記一篇~~~~

《老子》讀書筆記一
《老子》,又稱《道德經》,是我國道家學派和道教最著名的一部經典。它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短短的五千文,以「道」為核心,建構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隱士修身,蘊涵無比豐富的哲理體系。

《老子》一書,原著不過五千言,可以說,幾乎是一字就涵蓋一個觀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蓋有三玄三要的妙義。它告訴了我們許多法則。幾千年來,大家都在研究老子,各說雜陳,見解不一,讀來似絲益棼之感。

老子被譽為道家的宗師,道教的教主。道家為中國文化主流之一,人們每提及道家,則必說到老子,但多半亦僅僅說到老子而已,最多並稱「老莊」,其實道家的「大腕」,不止這一二人,南懷瑾先生經常與朋友說笑稱:道家有三代人物,老子、兒子-倪子(計然子,是范蠡的老師)、孫子(幫吳王闔閭擊破強楚)。事實上,如果把老子、倪子、孫子三人的著作、思想研究的透徹清楚了,差不多對中國文化中的「治道」的精要,便可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值得注意的。

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了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這三家又籠罩著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到中華民國立國初期。迨發生了「五四運動」,當時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陣漣漪,一度有所變化,又影響了幾十年。對這三家,南懷瑾先生經常用這樣的比喻: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沒有精神糧食;佛家是百貨店,各式各樣的日用品具備,隨時可以逛逛,有錢就選購一些回來,沒有錢則觀光一番,無人阻攔,但裡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東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則是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我覺得南老先生的譬喻是恰當的,有其理由。細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我們便會發現一個秘密:每一個朝代,在其鼎盛的時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秘訣,簡言之,就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自漢、唐開始,接下來宋、元、明、清的創建時期,都是如此。內在真正實際的領導思想,是黃(黃帝)、老(老子)之學,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外面所標榜的,即在宣傳教育上所表示的,則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

最能代表黃老之學的道家思想是老子,他所著《老子》(到;了唐玄宗時代,又尊稱它為《道德經》)一書,最能代表道家思想,最有系統,有最具體的敘述。而闡揚、詮解老子最清楚正確的,發揚道家思想最透徹的,則是莊子。莊子所著《莊子》一書,唐玄宗時代又尊稱其為《南華經》。其中所論辯的道理,在政治、軍事、教育、經濟等等各方面,都可致用,它對歷史人物的建功立業乃至對個人修養——修道、養氣,以及立身、處世等等,都有大用處。這個不只是指《莊子》的內七篇而已,事實上,幾千年來,歷代所偷偷運用莊子的學術,都取《外篇》和《雜篇》中的精華。因此,真正把五千年來中國文化,發揮的光輝燦爛的,亦就是道家的老莊之學,尤其是《莊子》的《外篇》與《雜篇》部分最多。

清乾隆年間,主編《四庫全書》的著名學者紀曉嵐曾經說過:「世間的道理與事情,都在古人的書中說盡,現在如再著述,仍不超過古人的范圍,又何必多再著述。」這的確是一則名言,試看今日世界各國學者關於思想學術方面的著作,無不拾古人之牙慧。紀曉嵐對道家的學術下了八個字的評語:綜羅百代,廣博精微「。

老子的精神之一――「謙德「。《老子》中說:」我有三寶,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是老子的三件法寶。漢文帝的一生,就實踐了老子的這三件法寶。參謀長宋昌的公事私事-老子之道無私的反面運用。劉恆接過玉璽卻說保管,這就是黃老之道的「用而不用」,要而不要了。謙虛是謙虛,該要得還是要。在個人修養方面,運用黃老之道立身處世,有一個大原則,就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另一個就是莊子在《讓王篇》中說得:「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這就是老莊的基本原則,了解這些,才能深入地研究老莊之道。

南老先生曾經下過這么一個結論:中國自唐宋以後,以儒、釋、道三家的哲學,作為文化的主流。在這三家中,佛家是偏重於出世的,雖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張入世,普救眾生,但出家學道、修道的人,本身還是偏重於出世。而且佛家的學問,從心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儒家的學問,又以孔孟之學為其歸趨,則是偏重於入世的,像《大學》、《中庸》。亦有一部分儒家思想,從倫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但是到底是偏重入世;道家的學問,老莊之道就更加妙了,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像一個人,跨了門檻站在那裡,一隻腳在門里,一隻腳在門外,讓人無法去猜其出入,所以道家的學問,是出世的,亦是入世的,可出可入,能出能入。在個人的養生之道上,亦有如此之妙。

了解這些精神,欲懂得老莊的運用之道,在「用」上發揮老莊的哲學,那麼必須先讀莊子的《天下篇》和《讓王篇》。老子是主張用陰、用柔。但是,不要忘記,他和我們固有的文化,遠古的源流——陰陽五行與《易經》諸子等系統,是同一個來源的。陰與陽,是一體的兩面,只是在用上有正面與反面的不同而已,無論用陰用陽,都要活用。換言之,要用活的,不用死的。所謂用陰柔,即不用剛強,不是勉強而為。一件事物的成就,是順勢而來的。因此亦可以說,他是用順道,不是用相反的逆道。過去以文字表達意義的方法,常用「陰」字來表達「順道」。正如《周易》的「坤卦」,代表「陰」的「順道」。因此南老讓研究老莊的學術之人,不要誤會老莊是陰謀之術,是有道理的,我們必須深刻了解到這一點。

CH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徽。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段話,真有一語中具備三玄門,一玄門具備三要義的深不可測。提出道,同時提示我們,不可執著道是一般的常道。在後語中又附帶說明,在不得已的表達中,提出了一個「道」字;接著又強調,不可執著名相而尋道。其次說到形而上道與形而下萬有名器的關系,是有無相生,綿綿不斷的。在形而下的情況下而要體認形而上道,必須從常無的境界中去體認它的道體。但是如果更透徹精闢,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領悟它的無邊無際。再反復說明有無之間互為因果,如一呼一吸之自然往復。

㈢ 道德經 ppt 急!!!!!

中國來文源化與老子智慧·ppt http://tieba..com/f?kz=486118166

㈣ 莊子的讀書筆記(內篇的就行)就最好是原創(會加分的)

養生主
先追述了人對知識的渴求,莊子應該是說:要有度。追求知識是為了完善精神領域的滿足,最終自然會帶來物質領域上的相對平和(比如身體健康由於內心平和,知足就不覺得貧困)。但是為了無所不知而追求知識,那就成了鑽牛角尖,自然就杯具了。
庖丁解牛,解牛者順其自然,在有限的領域內探索,專注使他達到解牛的最高境界,最後連精神上的滿足也有了。做人也是一樣的,精神健康和身體健康一樣重要,二者互相影響,互相循環。
對於右師的腿,「先天而天不違背,後天而奉天時」的論斷。
澤雞,精神領域的自由,自得。
老聃的死,更加說明了,精神健康的必要性。
對火的描述,太贊了。就是再說儒家稱道的明德,王道將會復興。

㈤ 尋求一篇老子道德經讀書報告1500字,不要網上截得。道德經熟悉者幫幫忙。

道德經是玄學,這個問題的請教需要專門找入道人來問。或者一個字一元錢呦,沒有誠意就不要聯系我了哦。

㈥ 讀書筆記 怎麼寫

一、對於比較具象、讀起來輕松的書籍,如《斷舍離》、《AI·未來》、《奇特的一生》等

方法一:卡片索引法
找個卡片,寫出書中重點,也就是最核心的那部分,因為其餘部分都是為了支撐它的存在。然後可以把卡片做成索引,打孔裝訂,方便以後調取。

方法二:摘抄+心得法

就是在讀的時候畫出自己有感地方(黑色),特別有感的(綠色)、並寫下心得的關鍵詞(紅色),特殊關鍵詞或句子可以高亮/下劃線。

《傳播學概論》
方法三:信息圖法
一邊讀,一邊在書的最後面畫出各段落主旨結構。下面個人讀李開復老師《AI·未來》時在書的後面隨便畫的(部分)。因為比較簡單,就邊讀邊畫了。

《AI·未來》
二、對於比較抽象,讀起來費勁的書籍,如《道德經》、《資本論》、《形式綜合論》等

方法一:邊讀邊概括
一邊讀,一遍抽取相關段落的主旨在側邊欄,培養自己的概括能力,也便於最終整理。

《新全球史》
方法二:研讀法
投射文章的時空背景,這種感覺就如自己經歷一般,印象會更加深刻,也便於日後實踐應用。
如諸葛亮舌戰群儒:戰了哪些人,這些人的性格特徵是怎樣,他為什麼會有那樣的性格特徵,他的出發點是什麼,他為什麼會那樣質問;諸葛亮的知識結構是怎樣,他是從什麼角度反擊對方的,他說了那些話,對方聽到後的反應是怎樣的等等。
這種方法,需要大量的課後功課,但是都是一種有效積累,很容易遷移,一旦你真的讀懂了諸葛亮是如何舌戰群儒的,在職場和生活中再碰到類似情形就會游刃有餘。

方法三:讀中記錄要點+讀後畫出信息圖
下面是個人在讀《淮南子:原道訓》時的讀書筆記。

《淮南子:原道訓》
方法四:多人共讀法
組隊打怪,邀請感興趣的人輪流讀,分別做筆記。下圖是《忒修斯之船》的一頁,裡面不同顏色的筆和字體分別代表不同人的觀點。

《忒修斯之船》

三、做筆記方法總結
總體來說,讀書的過程是透過書中一個個碎片化的內容把作者腦中的架構拼出來。整個過程就是一個散點-體系化-結構化的過程, 做讀書筆記的目的就是實現整個過程。從而能在短時間內消化吸收作者多年的經驗,然後遷移應用到個人的生活或工作中。

望採納,謝謝!

㈦ 老子讀書筆記300字

《老子》讀後感
我最喜歡「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動善時。」就是說:心胸要像海面一樣廣大,對朋友應該像清水一樣真誠,說話一定要像潮汐一樣有誠信,做事一定要像水一樣發揮最大的作用,行動時一定要像瀑布一樣迅速。
水是柔弱的,它無形無色無味。但水是頑強的,滴穿石頭的水滴因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最終把堅硬的石頭滴穿;水是團結的,翻滾的浪花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把有稜有角的石頭磨成圓的;水是博大的,海有寬闊而深邃的胸懷,養育了無數的「孩子」。

㈧ 道家的經典有哪些如何寫讀書報告

道家的《老子》是必須看的,然後是《列子》《莊子》。最重要的是必須看《易經》,先要懂得陰陽,然後理解什麼是「道」。這些東西,每一部都是我中國文化的魁寶,能否看懂就看你的悟性和造化了。

㈨ 讀《上下五千年》讀書筆記(3篇)

鏈接:


提取碼:l4q5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我們是全世界歷史最為悠久民族之一,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文明不曾中斷的民族。回顧歷史,能讓我們以更加博大的胸懷面對未來。本課程以林漢達先生撰寫的《上下五千年》系列叢書為藍本,以時代為順序,依次為中小學生講解從上古時代到晚唐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三位老師的講解貼近生活,幽默風趣,能讓學生對歷史產生深刻理解和濃厚興趣。

㈩ 《道德經》本質上是一本怎樣的書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2][1]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作品名稱
道德經
外文名
Tao Te Ching又稱《呂覽》,是在秦國相邦呂不韋的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成書於
莊子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戰國中後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道家學說匯總
列子
《列子》又名《沖虛真經》,相傳戰國列禦寇所著,後被尊為《沖虛真經》,其學說被古人譽為常勝之道。《列子》是中國古代先秦思想
查看更多
快速
導航
創作背景作品鑒賞價值影響歷史評價歷代注本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1]。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2]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元·趙孟頫·道德經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作品鑒賞
綜述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8]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熱點內容
蘭考法官猝死 發布:2025-04-24 15:48:59 瀏覽:271
法律碩士法學考博 發布:2025-04-24 15:36:14 瀏覽:160
啟動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4-24 15:32:47 瀏覽:215
勞動法戶外連續工作 發布:2025-04-24 15:32:47 瀏覽:46
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廣告 發布:2025-04-24 15:23:57 瀏覽:527
哪些書面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4-24 15:23:19 瀏覽:476
cctv12社會與法懺悔錄 發布:2025-04-24 15:23:12 瀏覽:138
眾誠法律咨詢怎麼樣 發布:2025-04-24 15:18:21 瀏覽:903
村民公約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4-24 15:12:02 瀏覽:110
遼寧省礦產資源管理條例 發布:2025-04-24 15:00:36 瀏覽: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