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法制說解
㈠ 從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解答一個問題
從人生觀看,陳這樣的做法是不理智的,應該阻止,所以,陳有罪。從價值觀上看,柯已經沒有向家庭做出貢獻,而且,在本人要求、知情的情況下,陳無罪。從道德觀上看,柯是陳的結發妻子,她做出不理智的行為,陳應該制止,而不是任其做出這些事,所以,陳有罪。從法制觀上看,陳畢竟是實施人,有罪,但看在是柯要求的,可以酌情減刑。所以,綜合,陳有罪,但可酌情減刑。
我覺得女兒應該關心父母。
㈡ 法制道德名人名言
1、法律和制度必須跟上人類思想進步。——傑弗遜
2、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3、人類最高的道德標準是什麼?那就是愛國心。
4、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高貴的感情。
5、那不知道自己缺乏自由之意志的人才是真正的貧窮者。
6、在**的喧囂聲中,法律的聲音顯得太微弱。
7、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
8、法律一旦成為人們的需要,人們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
9、能夠自由地形成習慣的人,在一生中能夠做更多的事。習慣是技術性的,因此可以自由地形成。
10、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為與追求美的理想這兩者常常統一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
11、曇花一現的感情,不能真誠地可靠地長期地相愛,是相當一部分青年人道德方面存在的嚴重缺陷。
12、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13、真想解除一國的內憂應該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機會。
14、法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學,也不在司法判決,而在社會本身。
15、好習慣是一個人在社會交場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
16、弱者比強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護。
17、人應該裝飾的是心靈,不是**。
18、最有道德的人,是那些有道德卻不須由外表表現出來而仍感滿足的人。
19、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
20、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21、法律的力量應當跟隨著公民,就像影子跟隨著身體一樣。——貝卡利亞
22、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
23、在一切能夠接受法律支配的人類的狀態中,哪裡沒有法律,那裡就沒有自由。
24、自由不是無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種能做法律許可的任何事的權力。
㈢ 康德法律道德的名言
1、自律原則是唯一的道德原則。——康德
2、思維無直觀是空的,直觀無概念是盲的。——康德
3、人是萬物的尺度。——康德
4、我不能讓人變得更好,除非他們身上還殘存著善良;我不能讓人變得更聰明,除非他們身上還有些許理智。——康德
5、既然我已經踏上這條道路,那麼,任何東西都不應妨礙我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康德
6、理性一手拿著自己的原理,一手拿來著根據那個原理研究出來和實驗,奔赴自然。——康德
7、酒能使人出語輕快,酒更能使人一吐衷情。酒,因而成為一種道德的性質成為搬運率直之心的物質。——康德
8、我從不擔心被證明有錯,卻擔心被誤解。——康德
9、大海之所以偉大,除了它美麗、壯闊、坦盪外,還有一種自我凈化的功能。——康德
10、橫波一盼,說話一句,勝過世界上的一切知識。——康德
11、凡是在理論上正確的,在實踐上也必定有效。——康德
12、事實上只有三種人適合結婚:傻瓜、惡棍和牧師。牧師習慣受縛於義務,惡棍希望他的太太不貞,傻瓜則相信他的太太是忠實的。——康德
13、哲學無法教授,哲學永遠是思想者的事業。——康德
14、知識分子是敢於在一切公共場合運用理性的人。——康德
15、一種在直觀中被給予的雜多的統覺,它的這種完全的同一性包含著一種表象的綜合,並且只有通過這種綜合的意識才是可能的。——康德
16、一切必然性在任何時候都以一種先驗的條件為基礎。——康德
17、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准;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康德
18、凡人的一舉一動,必是社會准則。——康德
19、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康德
20、自然的美是一個美的事物,藝術的美是一個事物的美的表現。——康德
21、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康德
22、生得偉大者,笑對無常。——康德
23、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徵。——康德
24、對顯象的雜多的把握在任何時候都是漸近的。各部分的表象相繼而起。至於它們是否也在對象中相繼,則是反思的第二點,它並不包含在第一點中。——康德
25、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種秘密,用來抑制放縱的慾望;它順乎自然的召喚,卻永遠同善、德行和諧一致。——康德
26、哲學的義務是,去除因誤解而生的幻想。——康德
27、為一個判斷中的各種不同表象提供統一性的同一種功能,也為一個直觀中的各種不同表象的純然綜合提供統一性,用一般的方法來表達這種功能就叫做純粹知性概念。——康德
28、痛苦就是被迫離開原地。——康德
29、美最忌諱的是使人反感,而和崇高相去甚遠的是令人失笑。因此男人最痛苦的是你說他無能,女人最討厭你說她醜陋。——康德
30、將人視作手段,而不以人本身為目的,這永遠都是錯誤的。——康德
31、自由不是想干什麼就干什麼,而是想不幹什麼就不幹什麼。——康德
32、思想無內容則空,直觀無概念則盲。——康德
33、活動或運動是人體健康的導師。——康德
34、當愛情需要我的時候,我沒有資格去享用它,當我需要愛情的時候它卻離我而去。——康德
35、道德確實不是指導人們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條,而是指導人們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學說。——康德
36、沒有信仰的人類生活與獸類生活無異。——康德
37、一個人的缺點來自他的時代,他的美德和偉大卻屬於自己。——康德
38、啟蒙就是讓人有勇氣去自己思考。——康德
39、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康德
40、有學問,然後有先見;有先見,然後能力行。——康德
41、發怒,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康德
42、我們所有的知識都開始於感性,然後進入到知性,最後以理性告終。沒有比理性更高的東西了。——康德
43、只要你盡職盡責,人們都會由衷地對你尊敬。——康德
44、三樣東西有助於緩解生命的辛勞:希望,睡眠和微笑。——康德
45、盡管我們的一切知識都是以經驗開始的,它們卻並不因此就都是從經驗中發源的。——康德
46、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康德
47、一個人沒有信心,第二天都不想起床。——康德
48、我已選擇了一條路,將要終身實行;我要繼續我的事業,任何事都不能加以阻擋。——康德
49、審美觀念生起許多思想而沒有任何一特定的思想,即一個概念能和它相切合,因此沒有語言能夠完全企及它,把它表達出來。——康德
50、想要成就大事業,要在青春的時候著手。——康德
㈣ 法律和道德分別是如何產生的(請解釋說明)
道德是生活於一定物質條件的人們以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等標准來評價人們的言行、並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社會輿論維持的規范、原則和意識的總稱。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問題是法學理論的一個永恆的話題。二者有內在的必然聯系,又有明顯的區別。了解這個問題,對我們理解法的概念有助益,同時,對我們制定良好的、符合民心、民意的法律是必不可少的。 法律與道德相同之處是:第一,它們都是人們的社會行為規范;第二,它們的內容是互相滲透的。在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道德要求常常明文規定在法律里。例如我國憲法第24條、第46條、第51條等條款中,就明確規定了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基本內容的「五愛」以及社會公德的要求。在憲法的其他條款和一系列法律中,也直接規定或隱含了道德的要求。第三,二者建立在同一經濟基礎上並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在經濟基礎基本不變而經濟體制有了變化、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的情況下,法律和道德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例如,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後,憲法作了修改,法律、法規正在進行大量的立、改、廢,道德也發生了變化。第四,二者的目標是一致的。它們追求的都是社會秩序安定,人際關系和諧,生產力發展,人們生活幸福。 法律與道德的區別是: 第一,產生的社會條件不同。道德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法律是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出現後才有的。 第二,表現形式不同。法律不論是成文法還是判例法都以文字形式表現出來,道德的內容則主要存在於人們的道德意識中,表現於人們的言行上。 第三,體系結構不同。法律是國家意志的統一體現,有嚴密的邏輯體系,有不同的位階和效力。道德雖然有共產主義道德、社會主義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以及家庭美德之分,但不具有法律那樣的嚴謹的結構體系。 第四,推行的力量不同。法律當然主要是靠廣大幹部群眾自覺守法來推行,但也要靠國家強制力來推行;道德則主要靠人們內心的道德信念和修養來維護。 第五,制裁的方式不同。違法犯罪的後果有明確規定,是一種「硬約束」;不道德行為的後果,是自我譴責和輿論壓力,是一種「軟約束」。
參考內容:法律界網站法務通VV
㈤ 從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解答一個問題
你好。
鑒於你給出的案例,作如下的回答。
首先從人生觀來說,柯某的行為是自己出關對於生命的放棄,她對與自己人生的理解就是會拖累家庭,增加家人的負擔,而丈夫的理解和成全或者因為別的原因,支持或者說是放任柯某的死亡意願,也對柯某的人生觀有這樣的一種極端的指引作用,導致柯某的人生觀走向了絕望。
其次,從道德觀來說,柯某的行為是母愛的一種表現,如果我理解沒有錯的話,柯某是怕自己的病情拖累到要出嫁的女兒等等情況才作出這樣的決定,這是一種驚天地的母愛流露,以及對於家庭無限的付出,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感慨。至於其丈夫的思想文中並沒有提到,這里也就不分析了。
再次,從法律的方面來說柯某放棄自己的生命權,理論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於其丈夫和柯某具有夫妻雙方相互扶持的義務,這個是婚姻法中的明確規定,而她的丈夫放任並且幫助妻子的死亡,從理論上來說是間接故意,屬於故意犯罪中的一種。盡管是柯某要求丈夫的行為,但是在法律上而言安樂死在中國並沒有被認可,所以,這樣的行為仍然屬於違法行為,至於女兒在整件事情中並不知情,所以沒有責任。屬於過失的意外事件。
至於你所說的1000字左右,你自己在擴展一點吧,這里就不多說了。
有問題可以繼續聯系我。
㈥ 人們常說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具體什麼意思如何理解
法律是一條標准,道德也是一條標准。如果只是狹隘的認為,只要回不違法,道德標准隨便應對答,那就太可悲了。所以幾乎所有的人都對法律和道德產生了低級的理解。其實人類的文明也是相對的,一切都是標准。試想如果法律的標準是以道德的標准來持平,社會是什麼樣?人人都要有道德,不然就是違法,這是否意味著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大幅的提高了?但是當前的法律的違法的標準是建立在完全不考慮道德的前提下的。所以說道德的底線是法律。也就是一個人可以完全不按照道德去做,可以完全沒有道德,但是只要他按照法律標准不違法,就可以隨意的不道德。所以說道德褪盡,法律顯現。但是還是那句話,道德和法律都是對一個人來說的行為准則或者說標准。把法律這個最低標准制定的如此之低對社會的進步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情。
㈦ 怎麼講法治講道德
我們中國一向以禮儀之邦、文明古國著稱於世,一直有著崇尚道德教化的優良傳統。《三字經》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就是說
治理國家要以德為先,提出「老百姓如果沒有了羞恥心,統治者如果沒有了法制,那麼國家就沒有希望了」。我國第一部完整的編年史《史記》強調,「德是國家的
根基。」孟子也說只有用德去說服人們,才能做到使人心情愉快而由衷地佩服」;管子則提出:「達禮、仗義、廉潔、知羞是實現國家強大不可缺少的四個方面,如
果忽視了這四個方面,國家就會走向滅亡。」所以,「禮儀、紀律、文明」非常重要。
古人都能夠崇尚禮儀、遵紀守法、講究文明,作為「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新世紀小學生更應該「學禮儀,守紀律,講文明」。說起禮儀,我們在1~4年級
的《思想品德》、《小學生文明禮貌養成教育讀本》中,老師就曾教了我們許多,如《孔融讓梨》、《尊師情深》、《尊敬老人》等,教育我們做學生的必須懂得尊
師敬老、知書達禮,從小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
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社會是無數人們通過不同形式的紐帶關系連結起來的活的有機體。要維持這種有機體的存在和發展,不僅要有動力機制,還
要有平衡機制,而規范動力、實現平衡的主要手段有兩個,一個是法制,一個是道德。對我們小學生來說,講法制就是要守紀律,講道德就是要講文明。
㈧ 《道德與法治》「道德」和「法冶"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8)道德法制說解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㈨ 古代關於法制與道德的論述
法制與德制,是歷代統治者穩固其統治的兩大核心手段。一般而言,德制講究以倫理勸導實施統治。法制重在政治事功。但這兩種思想在漢代時即彼此糅雜,形成了互補的統治術。宣帝曾多用刑吏,當太子(元帝)向他建議多用儒士時,他的回答是:「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說明漢代統治者就已經自覺地把儒法結合起來實施統治了。給封建統治者披上一層仁德的外衣,內法,則為統治者的專制統治提供了堅強的的後盾。依儒家學說,天地君親,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制約,但這種倫理約束,尚不具備法律的強制性,於是又生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在禮教之上,雖以明顯的等級約束,進而出現「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封建律條。倫理的法制化,將一切封建禮教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觸犯禮教,得到的不再是道德的評判,而是法制的制裁。 從某種意義上講,封建宗法社會的結構形態,正是外儒內法統治術的必然產物。封建法律都披上了一層「外儒」的仁德外衣,使一切法律都找到了倫理依託。翻開歷朝歷代的律書,可以發現,開頭都冠冕堂皇地戴著一頂仁德的倫理樣式的帽子。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面,可以為統治者的包庇縱容犯罪留下後路,又為法律向每個社會細胞延伸提供了方便之門。只要是統治者不願懲罰的人,皇帝或者地方官吏都可以輕松地「宥」之,給予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這么做,不僅不會有「枉法」的責任,反而顯示出統治者的寬厚仁慈,體恤下情。而當作為社會細胞的家族出現罪犯時,統治者又可以將某個家族成員的罪刑放大為整個家族的罪刑:族內未能很好地執行禮教,以致出此敗類!於是滅九族、連座等酷刑都可堂而皇之地用上。「滿門抄斬」就是以此為依據得以執行起來的。與此同時,這種儒法結合的統治方式,還可以延伸到封建宗法社會的每個細胞組織之中,特別是封建集權統治的後期,國家將法制「下放」到宗族,族長有權採取法律的手段懲罰族人,而法律這時保護的不是族人的利益,而是宗族制度的穩定:只要族長認為有錯,就可以到宗祠里對族人實施懲處。私設公堂在封建社會里之所以不被看出犯罪,原因正在於此。
㈩ 道德與法律的 名言警句
一、法律非仗恃強力作為後盾,則不能達到其目的。
出自:〔荷〕格老秀斯《戰爭與和平法》
介紹:胡果·格勞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近代西方思想先驅,國際法學創始人,被人們同時尊稱為「國際法之父」與「自然法之父」,亨利四世贊其為「荷蘭的奇跡」。
二、法律既沒有也不應該給予私人殺死應處死刑者的權力,除非在極端殘暴的犯罪情況下。否則,法庭就沒有用了。
出自:〔荷〕格老秀斯《戰爭與和平法》
三、我們不能把法律當作嚇鳥用的稻草人,讓他安然不動地矗立在那邊,鳥兒們見慣以後,會在它頂上棲息而不再對它害怕。
出自:〔英〕莎士比亞《一報還一報》
介紹:威廉·莎士比亞(英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當時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四、不要容許任何人實際上把法律置於改革之外;也不要讓每個人替自己的事情辯護,不要讓每個人去找最能乾的人充當自己的法學家。
出自:〔英〕溫斯坦萊《溫斯坦萊文選》
介紹:傑臘德·溫斯坦萊(約1609—1652)是十七世紀英國掘地派運動的著名領袖和傑出思想家。
五、應當認真執行這些法律。政府的真正生命就在於此。
出自:〔英〕溫斯坦萊《溫斯坦萊文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