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輕法治重人治
① 談談為什麼重人情,輕法治的思想一直存在於中國社會中
因為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既然是活的就得會變通
② 法治和人治有什麼區別怎麼樣結合的
法治與人治有三大區別:
法治與人治區別一:法治是多數人之治,法律是大家合意回的表示,全民意志答的表示;而人治是一個人的意志,憑批示。如古代帝王經常凌駕於法律之上,僅靠皇帝一個人的意願來決定。多數人之治和個人之治,都是治理,但意志來源和代表性不一樣。這是法治和人治的最重要的區別。
法治與人治區別二:事先之治還是事後之治。法治是按照事先建立的法律規則進行法律適用,「十二銅表法」,「商鞅立信」,都是事先立了規矩,向社會宣告頒布,令出必行。包括立法者自己,也要堅決遵守,這都是事先立法。而人治是事後立規,便宜行事。發生事件之後,再隨機出台處理原則,隨勢而為,政策治國,跟著社會狀況,隨時變化。
法治與人治區別三:是理性之治,還是運動之治。法治是將矛盾帶上法庭,理性管理國家。讓國家按照秩序,以法治的渠道來解決,穩妥而恆定。而人治是搞運動,像到處遊行,把嫌疑人拉到廣場上宣判,公開處理,一下子從重打擊,一下子從輕放過。我們強調法治,就是要限制那種不受制約的隨心所欲的權力。即將權利關到籠子裡面。
③ 中國古代社會重人治、輕法治的原因
不是古代,現代也是。
政治上的封建家長制,與封閉鎖國有關
④ 為什麼重人情,輕法治的思想會一直存在於中國社會中
主要還是國家發展得太快,以前沒有注重這些,所以重人情,輕法治的思想會一直存在於中國社會中。
法治暫時沒有跟上腳步,但只要法治改革進行下去,法治社會終會全面實現的。
⑤ 中國古代是法治還是人治
中國古代儒家的德治與法家的法治是兩種不同的治國方略."德治"篤信"為政在人"重在人之專"德"上,其本質是人治屬.法家"法治"名為法治但僅限於"君下法治",法對民不對君,君主脫離在法治范圍之外,其本質還是人治.儒、法人治方略雖在人性前提(儒家傾向善,法家傾向惡)、哲學依據(儒家找內因,法家找外因)、理論基礎(儒家篤信"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法家篤信"為政在法"重在法、勢、術相結合上)、對象考量(儒家針對所有人,尤其是君主;法家針對君下人,排除君主)等方面存在著傾向上的差異和對立,但是二者之間並沒有一方消除或代替另一方,而是成為君主專制系統中互補的兩翼,這說明中國傳統國家權力理論的邏輯出發點是君權,而不是民權.這種只見君權不見民權的傳統政治思想正在為近代和現代中國的社會實踐所顛覆,追求民權成為中國政治現代化的主流.
⑥ 為什麼說中國古代政治是人制而不是法制
所謂人治,就是國家以一套嚴格的道德制度去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要使道德高度變為德治,必須以權利的不平等和權力的不制衡為前提。常見於我國的封建社會.用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利去進行國家的統治,作為判斷是非的標准.法制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法治與人治則是相對立的兩種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後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雖然法律也是由人來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動性,但從法律的制定、執行到修改都必須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規則,人的能動性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發揮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這正是法治內在的本質要求。
人治與法治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商品經濟的日益發展,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越來越紛繁復雜,傳統的經濟管理手段越來越不能適應需要,以法治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和社會,已是勢在必行。
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為政在人"的積習很深,如果不對人治和人治思想進行徹底的清算,我們很難真正樹立起法的權威,所謂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和社會,就只能是紙上談兵。許多問題的是非曲直,不是依靠法律條文,往往得由領導人來裁決,從而也造成了許多問題上爭論不休。
作為一個封建統治歷史悠久的國家,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比較少。有些地方和單位,都有家長式的人物,他們的權力不受限制,別人都要惟命是從,甚至形成了對他們的人身依附關系。這種家長製作風,除了使個人高度集權外,還使個人凌駕於組織之上,組織成為個人的工具。家長制就是歷史非常悠久的一種陳舊社會現象,是人治的表現形式之一。所謂人治,最基本的特徵是當權者的個人意志超乎社會之上,處理事務和管理社會生活,完全以個人的意志、願望、能力、政治素養、知識水平、道德品質為轉移。實現這樣的統治,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很強的專橫性。
人治的一個重要特徵,從歷史上看,就是每朝最高統治者無一不總攬全國軍事、政治、經濟、司法大權,所有政事聽憑這個人獨斷專行。"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唯予一人有佚罰","聽予一人之作猷","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為了防止大權旁落,歷來的君主帝王一再削弱宰相的權力,致使"三公九卿,形同虛設"。人治的另一個特徵,是實行"親貴合一"的組織原則和推崇"忠孝"思想。由於皇權至高無上,與皇帝有血緣關系的皇族和外戚分享著特殊尊榮。漢、唐、明等朝代都有宦官專權和外戚干政的現象。"任職終身"、"蔭澤子孫",是人治的又一特徵。在中國歷史上,除了政治的變故和權力的傾軋外,沒有哪位皇帝是活著時就主動讓位的。至於每一朝代的各級官吏的選拔和委任,無論是分封制、薦舉制、九品中正制,還是後來的科舉制,幾乎無一例外地保障他們終身乃至世代為官的特權。人治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常常混淆道德與法律的區別,"以禮斷獄"、"以言代法"、"以人代法"、"重德輕刑"。
建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在解決"人治"問題上採取了各種措施,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於社會主義制度還很不完善,人治和人治思想依然有它的市場,人治是中國經濟發展遲緩的重要原因。經濟現代化要求必須實行法治,徹底摒棄人治。法治是近代大工業和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近代西方的法治,推動了西方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促進了社會分工、自由競爭。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必須明確國家、企業和個人的責、權、利關系;必須實行商品的等價交換,保護企業之間的競爭;必須提高工作效率和商品信譽;必須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由人民自己管理國家、經濟、企業、社會……所有這些,都必須實行法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樹立至高無上的法律權威。這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所要求的。
人治與法治,並不是簡單的領導制度的區別,而是判斷一個民族是否加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應當指出,我們至今對人治的危害、法治的意義的認識都還不夠全面深刻,這也是當前政治體制改革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人制與道德,法制與法律各為體系,兩者辨證同一,密不可分。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一個不穩定的系統,這個系統靠兩個相互矛盾,卻又缺一不可的規則來維系,我們現在的社會就是兩者的辨證同一。
我們現在的一些海歸們一再標榜的西方法制社會是一個完全法制而忽視人制的社會,這個社會在短暫的繁榮後,其致命的弊端;已經顯現,並將伴隨他走向滅亡。
為什麼呢,法制社會故然美好,但是他畢竟是死的沒有生命的東西,現在西方對機器的盲目崇拜已經不可挽回的將他們帶入了死胡同。古板,僵硬的照搬法律,各個執法部門之間相互牽制,無休止的開庭與辯論,使其社會陷入的僵化和死氣沉沉。忽視了道德的作用,就會顛倒黑白,是壞人得不到懲罰使國家領導人被細化的條款所籠罩,使他們成為一個個戰術家,而不是戰略家,成為一個個法律家,而非有血有肉的國家元首。
⑦ 什麼是人治,什麼是法治
【人治】
就是個人或少數人因歷史原因掌握了社會公共權力,以軍事內、經濟、政治、容法律、文化、倫理等物質的與精神的手段,對占社會絕大多數的其他成員進行等級統治的社會體制。人治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的治國理論,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法治】
指根據法律治理國家。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與「人治」相對。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
①兩者基礎不同。人治建立在個人專斷與獨裁基礎上,而法治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之上。
②兩者特點不同。人治呈現出隨意性、多變性的弊端,造成社會的不穩定。而法治具有統一性、穩定性、權威性的特點,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能有效地制裁違法行為,保證社會的穩定和有序發展。
③二者體現的原則不同。人治體現不平等的原則,而法治體現平等的原則。
⑧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是什麼
所謂人治,就是按照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來行事的。這是人治的廣義概念。但人治有少數人的人治與多數人的人治之分。少數人的人治是按照少數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來行事的。這種人治,類似我國封建社會的專制人治。按照少數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制定的制度,就稱之為少數人的法治,這種法制,類似我國封建社會的君主政治。
「法治」與「人治」的本質區別在於國家權力是否嚴格依法運作.法治國家要求樹立「法大於權」的觀念,創設「法大於權」的制度.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當把民主與法治緊密結合在一起,「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逐步清除「人治」和「權治」等遺留下來的不良影響。具體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法治」與民主相容,「人治」與專制相合。「法治」是與市場經濟、工業文明相適應的一種治國方式.現代民主政治建立在法治基礎之上.法治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現代化的重要指標.
「人治」是與自然經濟、農業文明相適應的一種治國方式,君主專制是人治國家的主要統治形式.在人治國家中,一切人只服從擁有權力的人及其意志。
第二,「法治」強調「權自法出」,人治強調「法自權出」。「法治強調權自法出,即所有的公共權力都應當具有合法性根據,沒有合法性基礎便不得行使任何權力,即使人們在法律之外行使了相關權力,也不發生法律效力.『合法性』這個概念可以在兩種意義上使用,其一是政治哲學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講,它與合理性概念有內在關聯;其二是法學上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事實上,它所講的就是合法律性.」
第三,「法治」強調「法大於權」,「人治」強調「權大於法」。「法治」強調一切公權力都應當服從法律,法律是最高的公共理性,也是公權力的產出之所.沒有法律根據的一切權力均為非法.即便是緊急狀態下政治權力的運用也要遵循依法行使的原則.[vi]所以,以法律為治的治理活動服從既定的規則,而不取決於統治者頭腦的一時聰明或其他什麼智慧.這種治理方式可以免受統治者個人的性情及好惡的影響,防止政治權力的濫用和個人獨裁的災難。
「人治」是最高統治者不受法律約束的「權治」.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大於法律.誰擁有國家權力,誰就主宰國家和民眾.在人治國家,官本位觀念盛行,人們普遍地崇拜權力,漠視法律.因為掌握政治權力是發財致富、光宗耀祖的一條捷徑.正所謂「一人當官,雞犬升天」.中國古代自漢武帝以後的歷代皇朝尊崇儒學,倡導「以德治國」,隋唐以後還採用了科舉考試.但是,「人治」的「家天下」羅織了巨大而又嚴密的權力關系網,法律和道德在權力的沖擊下盪然無存,其結果是官場政治黑暗腐朽,貪官污吏大行其道.所以,中國古代歷代皇朝始終跳不出「政權興亡的周期率」。
第四,「法治」強調法律至上,「人治」強調領袖至上。「法治」強調法律至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和任何其他規則相比較,法律在治理社會活動中,在規范人們交往行為中具有至上性和首選性;其二是與任何組織和個人相比較,法律是至上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要服從法律.」因此,法治國家要求執政黨和國家領導人與普通公民一樣遵守法律.
「人治」強調的領袖至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掌握國家權力的領袖的意志高於法律,他可以一言立法,也可以一言廢法;其二是掌權國家權力的領袖決定國家的重大事務.他依靠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把自己的意志貫徹到整個社會並使之得以執行。
⑨ 中國古代到底是法治還是人治
中國古代儒家的德治與法家的法治是兩種不同的治國方略."德治"篤信"為政在人"重在人之版"德"上,其本質權是人治.法家"法治"名為法治但僅限於"君下法治",法對民不對君,君主脫離在法治范圍之外,其本質還是人治.儒、法人治方略雖在人性前提(儒家傾向善,法家傾向惡)、哲學依據(儒家找內因,法家找外因)、理論基礎(儒家篤信"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法家篤信"為政在法"重在法、勢、術相結合上)、對象考量(儒家針對所有人,尤其是君主;法家針對君下人,排除君主)等方面存在著傾向上的差異和對立,但是二者之間並沒有一方消除或代替另一方,而是成為君主專制系統中互補的兩翼,這說明中國傳統國家權力理論的邏輯出發點是君權,而不是民權.這種只見君權不見民權的傳統政治思想正在為近代和現代中國的社會實踐所顛覆,追求民權成為中國政治現代化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