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與道德的論文
㈠ 一篇《道德與法》800字的議論文
法律與道德 所謂法律信仰,就是人們對法律的無限信服與崇拜,並以之為行為的最高准則。「一個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仰生成相當重要,它是一個國家法治化的關鍵性要素。正因為如此,伯爾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才會廣為流傳,成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們確信的一條真理性原則。[2]」法律信仰是人們對法律的一種認同和依歸,其實質是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統治。只有信仰法律,才可能守法。法律作為公平、正義的象徵,守法僅是法信仰的外在表現形式,守法精神才是法信仰的靈魂。守法精神要求的是主體不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內化為道義上的一種責任和義務,變被迫守法為自願守法,由強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
綜觀人類社會發展史,越是民主化和秩序化的社會,該社會場景下的市民對法律的崇尚和需求就越強。這些市民之所以追求法律(規則)至上,首先是他們習慣於信賴法律規則;更重要的電子商務資料庫是他們有條件通過法律規則來保障自身權利實現的最大化和對政府權力控制的具體化。這是因為「法律規則是一種普遍、穩定、明確的社會規范,是一種公共權威,而非人格權威、特權威嚴及親情,在調整社會向高層次發展中,能自動地排除或抵制偶然性、任意性及特權的侵害,使社會在嚴密的規范化、制度化的良性運動中,形成一種高度穩定有序的秩序和狀態;其次,法律規則對人們的生活安排方面,它要求個人之間、個人與政府及組織之間有一種默契,一種自我調節的機制,這種『默契』和『調節機制』經法律的確定性配置後,能促成人類生活的高度和諧,予以人的自由與尊嚴最大化保障,讓人有絕對的權力,不依賴於階級或國家,設計的是一幅自由自在的充滿人性關懷的生活模型。」[3]因此,要提升一個國家公民整體的法律素養,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傳授給公民法律知識和培育其法律意識乃至法律信仰;二是大力推進社會的民主化和法治化進程。勿容置疑,作為造化育人的高等學府,主導性培育和快速提升青年學生的法律素養,是其參與社會現代化進程和塑造「現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職責。然而,近年來一升再升的大學生犯罪數據,頻頻向我們告示:校園並不平靜,大學生們的法律素養還十分貧瘠。廣州市司法局的吳雲南等同志對廣東全省49所普通高校進行了調查,結果念人震撼,1981—1998年,這49所普通高校曾有違法和犯罪的學生626人,約占同期在校學生總數的干分之二。浙江嘉興市秀洲區人事勞動保障局兩名公務員2003年4月3日下午在辦公室里遇刺。警方確認,犯罪嫌疑人周一超時年22歲,是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農學系應屆畢業生。原來,他在該區公開招考公務員中,已通過筆試、面試,但健康檢查不合格,未被錄用。因情緒悲觀,產生報復念頭,遂遷怒於人事部門的招考人員,最終導致行凶殺人。2003年3月28日,在南京市浦口區檢察院掛牌成立了全國首家大學生犯罪預防中心,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南京10所高校成為首批中心成員。之所以要建立這個「大學生犯罪預防中心」,是因為該院通過調查分析發現,2001年該區在校大學生的犯罪率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比2001年上升120%,並且還得出結論,大學生犯罪大多是因為不懂法。
面對這些觸目驚心的大學生犯罪數據,能夠予之以較為恰當的解釋是:現行的學校「法制教育」課,根本沒有讓學生真正懂法。正如「硫酸傷熊」案當事人劉海洋(清華大學學生)所言:「我們上大一就學了《法律基礎》課,學了民法和刑法等,但我只知道獵殺野生動物違法,但用試劑燒傷動物園里的動物是不是違法就不清楚了,從這段心語中,也許會讓我們得到比「事件」本身更富有檢討意義的啟示,我國高校的法制教育模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法律與道德 法制教育的認識定位要變革。 根據我國官方的有關文件精神及實踐做法,學校的「法制教育」從屬於「德育教育」,並沒有自身獨立的地位。「法制教育」次第於「道德教育」的認識及定位是不大合理的,把法 制教育視同為道德教育,事實上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來開展法制教育課,不僅難以達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由此還將至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沒。正是受這種不合理認識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大大小小的高等學府里,很難看到獨立的法律教研室,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德育教研室,其結果是法制教育工作很難得到切切實實的開展。
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均系屬於社會價值教育范疇,它們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從聯繫上講,兩者的目的同一的,都是為了培養適宜社會需求的「合格公民」;從區別上講,道德教育重在凈化人的內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規范人的外在行為。我們說提升人的品質,應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麵塑造,益於採用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結合,但不存在法制教育從屬於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從屬於法制教育的問題。所以,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發揮,需要建構一個屬於法制教育本身的體系完整且地位獨立的法制教育安排。 法制教育的師資隊伍要優化。 法制教育是一項政治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教育,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規范的內容和相對穩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須有受過正規培訓、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法律教師隊伍。現行的所謂「法律教師」,不少為「半路出家」,甚至是從未接受過法律專業教育的政工幹部,此番情景下「出爐」的「弟子」會有多少法律素養也就可想而知了。 高等學校的法律教師不僅要深諳學校教育規律和青年學生成長規律,而且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質。不同的學校應根據自身條件,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當水平的精乾的專職教師為主體,同時聘請部分長期從事司法實務或法學教育工作的兼職教師為補充,整合組建地道、高質的法制教育師資隊伍。 第三、法制教育的內容設置要調整。高等學校的「法制教育」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律信仰)和法律知識(法律技能),主要應包括法學基礎理論、基本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教育。通過法學理論教育,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在思想上樹立起法律權威;要通過講解和介紹憲法,使學生了解憲法是民主制度的產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樹立國家主人翁意識;結合不同專業,有選擇地向學生介紹一些部門法,培養學生守法、護法、用法的知識技能和自覺意識。
目前,不同類別的所有高校,強行劃一地以開設一門《法律基礎》來應付「法制教育」,由於課時少,內容龐雜繁多,教授者,猶如蜻蜓點水,匆忙趕進度,只能是簡單地進行一系列知識羅列和堆積;學習者,往往疲於應付,死記硬背,應付過關考試,師生都苦不堪言。這顯然有悖於「法制教育」的真實目的。法制教育的內容選擇上,比較合適的做法是在不同類別的學校開設不同層次的法制教育課。根據學生所在的學校類別、所學的專電子商務資料庫:57:;4%2!!;*;)"業及各校的側重點需要,除進行憲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還開設一些與各校專業(行業)相關、與各類學生受體相通的法律課程,使「法制教育」貼近大學生的生活,融入大學生的內在性需要。 第四、法制教育的實施方式要要改進。高校法制教育,首先要遵循法制教育的特有規律。法制教育是「認同」規范、「接受」規范和「消化」規范的教育,是培養自覺、自願的守法精神和塑造體現民主、正義、效率、公平等現代法治理念的教育,依靠傳統的枯燥無味的「課堂說教」事實上很難奏效,較適宜的是讓學生在生動、直觀的實踐活動中感受要遵守及如何遵守這些規范
㈡ 法治與道德的作文(400字)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在這個社會中,有許多行為規范約束著我們的一言一行,這就是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為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有一次,我和媽媽到銀行存錢,銀行里人頭攢動,我和媽媽排了很長時間的隊伍才輪到我們.就在我們走向櫃台時,一位70多歲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過來.我開始還認為他是有什麼東西丟在那裡要拿回去,可他還沒站穩,就發話了:「請問一下養老保險怎麼取?」
我可不高興了,明明是我們先來了,怎麼讓他先辦起業務呢?而且這么大人了,先來後到這點道理不懂嗎?可媽媽卻好像讓著他一樣,什麼話也沒說,而且還把身子往一邊讓了讓.媽媽的舉動,更讓我驚訝和氣憤,難道媽媽也不懂這點道理嗎?媽媽好象看見了我表情的變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邊,微笑著對我說:「你是不是有點不高興啊?」我用勁地點了點頭,氣憤地說出了我的想法.媽媽的臉色立刻變得嚴肅起來,對我說:「你這就不對了.雖然先來後到是規矩,但是他畢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種道德的表現,所以我們必須要讓著他,尊敬他.」我這才點了點頭.媽媽的表情終於由嚴肅化為輕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願意為這么一件小事而和別人爭吵嗎?」我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經辦好了,正招呼我們過去.他這時向我們解釋:「剛才真對不起,我有點急事,讓你們久等了!」我笑著說:「沒關系!這不算什麼!」 同時,我也看見了媽媽贊許的目光.
可見,道德還能讓社會更加和諧,幸福,美滿.
但是社會上還存在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最近,汶川發生了大地震,許多人為次慷慨解囊.但是,我在報紙上看見一條反面的新聞:「某地區奧運火炬手在繞過捐款箱後,把一隻空的手放在箱子邊,什麼也沒捐.」 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沒有錯,他們已經捐過了錢,只是幾位記者沒拍到照片,就讓他們空大波,指責聲,叫喊聲,責罵聲,不絕於耳.經事後調查,火炬手並著手再走了一邊.這件事讓火炬手很郁悶,人民很納悶,也讓社會充滿了疑問,這記者怎麼這樣呢!我則感到很氣憤,媒體本是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更加了解社會,卻報道出這么一條消息,又和報假新聞有什麼區別呢!這是拿災區人們的利益開玩笑,是對火炬手的不尊重,是對社會的形象的嚴重損害!實事求是道德的基本表現,而這家媒體卻連這點道德都做不到,還怎麼再談自己的信譽呢?
這是道德負面的例子,通過這件事,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做一個實事求是的人是道德的基本表現,我們要遵循它.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我們要捍衛道德,宣傳道德,實踐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㈢ 論法治和道德的關系
沒有法治就會沒有道德
㈣ 德治與法治的論文
摘要:法治在當下中國法學界中沒有統一的定義,「依法治國、舉措而已」、「君尊則令行」則是古代法家所述。道德是人們關於善與惡、正義非正義、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等觀念、原則和規范的總和,以德服人是傳承的文化。法治和德治是兩種互補的社會控制模式,但在現代社會中,法治是主流,治國在制度層面上只能依法,道德通過轉化參與了治國,但不能謂之德治,它的主要功能在於育人。因此,依法治國、以德育人,共創理想社會,既是法律與道德在現代社會中的合理分工,又是法治與德治的對立統一。人類關於法、德的經驗和原理,揭示了法治、德治的含義與構成,法治及德治的歷史和實踐表明,法治之法應具有道德性,法治離不開道德。但法治是現代化社會的主流控制模式,是未來中國的必由之路。而為了促成法治的實現,從中國的社會實際出發,必須加強道德建設。從中國當今的實踐出發,從對歷史與現實的深刻反思中找到德治與法治互相契合的現實合理性。關鍵詞:法治;德治;社會控制模式引言:在現實社會中,社會控制和管理是極為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運用什麼樣的社會控制模式來管理當今社會,來促進新世紀發展進程中中國的各項社會事業,概括起來講,有法治和德治兩種典型的模式。用法來治理國家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如果沒有德治因素的存在,那樣是否能夠給我們帶來理想的社會?本文主要對法治與德治的相關問題進行一些必要的探討。一、法治的含義、特徵和歷史演變(一)法治的含義法治是什麼,在當下中國法學界並沒有統一的定義。在英文中,與之相對應的常見詞有:「rule of the law」、「rule by law」、「government through law」等。這些詞的含義分別可以譯為「法的統治」、「依法統治」、「通過法律的治理」。由此,法治應是社會控制的一種模式,是指人們通過或主要通過法律對國家的治理而求理想社會的實現。(二)中國古代法家提倡的「法治」古代中國法家曾提倡的「法治」,強調以國家暴力為後盾的法律的作用,認為法律的強制手段是最有效的,甚至是唯一有效的統治方法;強調只要有根據統治階級的意志所立的法,並堅決貫徹實施,就能輕而易舉地治理好國家,即所謂「依法治國,舉措而已。」⑴基於好利惡害的人性論,他們認為必須依法為本,使法、勢、術相結合;為了法律的推行必須建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政權。他們的「法治」是封建君主專制政體下的法治,盡管他們說維護君權的目的是為了實行「法治」,即所謂「君尊則令行」,但由於君主手執權柄,有權立法也有權廢法,即便隨意立法也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而對此法家只能曉之以利害。因此,法家的「法治」根本不等同於後來西方資產階級提出的與民主制度相關聯的「法治」。而歷史亦以秦王朝的迅速覆亡證明了法家「法治」的不可行。(三)現代法治的特徵現代意義上的法治來源於近代西方法律文化。法治是民主政治的產物,發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法治和憲政緊密相連,沒有憲政就沒有法治;法治的核心不只是國家通過法律控制社會,而且它本身也要為法律所支配;法治最基本的原則是「法律至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既是一種治國方式和社會控制模式,又是一套價值系統,目標是理想社會生活方式的建立。(四)法治的構成要件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曾對法治作過相當經典的解釋:「法治應包括兩種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秩序獲得普通的服從;而大家要服從的法律本身又應該是制定良好的法律。」⑵這揭示了法治構成中兩個最基本的要件,即法的普遍性和法的優良性。由於亞里士多德生活於並且也贊成將人分等級並視之為公平、合理的社會,所以我們應賦予他法治構成的框架以新的內容。在現代社會,所謂法的普遍性,即是人們平等一致地遵守而且是嚴格遵守已有的法律,實質是法律至上;法的優良性應是被遵守的法律含有民主、公平、自由、人權等這些最基本的人類價值觀,也即法的正義性。隨著法治的實踐展開,後世學者對亞里士多德的法治觀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在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上有了擴充。法治的形式要件至少包括法制的統一性、法制的一般性、規范的有效性、司法的中立性和法律工作的職業性;法治的實質要件則外化為以下制度和原則,即權力控制與制衡、國家責任和權力與責任相統一、權利保障和社會自由、公民義務的法律化和相對化;同時,法治還有以下精神要件:善法、惡法價值標準的確立,法律至上地位的認同,法的統治觀念的養成,權利文化人文基礎的建立等。⑶(五)法治的歷史及其發展現代意義上的法治形成於近代西方,但其精神和傳統可以上溯至古希臘。古希臘尤其是雅典的城邦民主和法治達到了古典世界的輝煌,其在公民范圍內實現了較為徹底的民主和法治,但人的等級性劃分和奴隸制度的存在,又使它與現代世界的民主和法治有了分野。⑷然而古希臘已在思想上和傳統上為後來所有類型的西方民主和法治奠定了基礎。羅馬繼受了飽含法治精神的希臘理性法思想。羅馬從王政到共和到帝國初期,不僅創制了龐大的法律體系,而且將法制的精神貫徹於法律之中,其中體現人的理性的平等、意思自治和權利的私法可謂是對集中體現於公法領域的希臘法治精神的弘揚和拓展。⑸進入帝國後,皇權對法制精神的破壞和干擾很大,但歷史形成的傳統未曾消失。中世紀,西方的理性思想和法治精神被籠罩於宗教的帷幕之下,但法律的神聖性和權威性依然在歷史和大眾中流傳。⑹近代以來,思想家們對權力本質的深刻認識推動著西方法治理論走向完備。「權力就其本質而言是邪惡的,不論其行使者是誰。」⑺但有組織的人類社會又無法取消權力,所以減輕權力對人的傷害的最佳途徑就是給權力劃分界限即「以權力制約權力」;而這一切都需要在體現民意的法律基礎上和框架內展開,也即將權力納入法律,從而使人的安全、財產、自由、尊嚴等得到法律的保障。這條思路引導出來的政治法律制度或者社會控制模式就是法治。為了讓法治成為現實,西方思想家拿出了「分權與制衡」的實施方案,將專制集權制度改造為以權力制約權力的分權體制,通過分權和制衡來實現法治和人權。建構法治的思想和方案是西方文明的特定產物。它一方面源於商品經濟高度發展所引起的社會關系的契約化,⑻同時又植根於希臘的理性文化和基督教宗教文化中的人性惡論。人性惡的文化促成人們優選客觀公正的法律而不是主觀性強的道德作為解決糾紛的社會控制方式。社會關系的契約化形成人們事實上的平等和獨立,這構成法治經濟基礎。在人類文明史上,這兩者的充分發達和結合僅限於西方,應該說是世界的特例而不是通例。⑼近代以來,法治文明隨西方文明來至世界各地。現在法治已成為大多數國家的社會控制模式。但顯然各國的法治程度並不相同且各有特色,因而不能簡單地用西方法治的經驗和標准來衡量已發展了的現代法治。現代法治是建立在更廣泛的民主政治、市場經濟和與傳統相結合的理性文化之上的,西方的經驗和標准只是特定的一種,而不是全部或惟一。二、德治的概念和在中西方實踐中的困境(一)德治的含義如同法治一樣,什麼是德治也有不同的見解。筆者認為,德治是一種對應於法治的社會控制模式。簡單地說是以德治國或者說道德的統治(rule of morality)。即人們藉助或主要藉助道德的作用對社會進行調節和控制而求理想社會的實現。(二)道德的特徵道德是人們關於善與惡、正義非正義、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等觀念、原則和規范的總和。道德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現象,它的內容與評價總是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首先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在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道德總是統治階級的道德。不同於法律主要指向人們的外部行為,要求人們外部行為的合法性;道德主要通過對人們內心的信念和思想活動動機的調整來影響人們的外部行為。道德調整的范圍比法律調整的范圍要廣泛得多,幾乎覆蓋社會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和一切社會關系。道德調整的意義在於要求個人對他人,個人對社會應當履行的基本義務,這種義務的履行並不以行為人取得某種權利為前提條件。道德調整主要建立在社會主體的倫理認同和道德評價的基礎之上,它主要通過人們內在信念和社會輿論的遣責來保證人們對道德規范的遵守。⑽(三)德治在中西方實踐中的困境道德以向人們發出道德指令來協調相互間的關系。但由於人類艱於自律易受本性影響,由於德和人的品質相聯系,道德特別是個人美德和公共道德便具有了高尚情懷,從而德治也成為一種理想。中國自孔子開始,儒家思想在理想層面上始終以德治為目標,西方哲人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揭示他對德治的嚮往。但德治在現實中屢屢陷入困境。在中國,孔子的仁政德治從春秋戰國到漢初能競爭過「重刑輕罪」的法家學說;漢武帝雖然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獻言,推行「禮法結合」,但實質上是「外儒內法」,德治的實質已不存在;即使是名義上的德治在晚清變法修律中也不敵西方法治而被取而代之。在西方,柏拉圖中年以後雖然內心固守但實際已放棄理想國的追求,改為第二等的選擇:法律和秩序。他在《法律篇》中說:「人類的本性將永遠傾向於貪婪和自私,逃避痛苦,追求快樂而無任何理性,人們會首先考慮這些,然後考慮公正和善德。這樣,人們的心靈是一片黑暗,他們的所作所為,最後使得他們和整個國家充滿了罪行。如果人根據理性和神的恩惠的陽光指導自己行動,他們用不著法律來支配自己,因為沒有任何法律或秩序能比知識更有力量,理性不應該受任何東西的束縛,它應該是萬事的主宰者,如果它真的名副其實,而且本質上是自由的話。但是,現在找不到這樣的人,即使有也非常之少;因此我們必須作第二最佳的選擇,這就是法律和秩序。」⑾盡管柏拉圖的《理想國》仍受推崇,但理性的西方文化總將其視為烏托邦,從亞里士多德開始,法治國是人類最理想的國家成為西方的傳統。中西的歷史實踐揭示出人類在法治與德治問題上的一個基本經驗:作為主要的社會控制模式,德治是一種理想,現實中為法治所代替是必然的。三、法治與德治的關系在現實社會中,社會控制和管理是極為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德治雖不能作為主要模式與法治相競爭,但法治從來沒有也不可能代替道德的重要作用。相反,理想的法治必須有道德的支持,這部分是由於法律自身的缺陷,部分是由於道德和法律具有不可替換的互補功能。舉幾個最慘痛的例子:一個是蘇格拉底之死。蘇格拉底是在完全符合雅典法治的前提下,依據當時的法律以民主投票的方式判處死刑的。另一個例子是西塞羅的法治理論和實踐未能阻止羅馬共和國的蛻變,甚至他自己也被殘殺。還有一個例子是在世界公認的優秀的《魏瑪憲法》制度框架下,希特勒通過法定選舉程序上台執政實施專制獨裁。盡管法律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具有高度裨益的社會生活制度,它像人類創造的大多數制度一樣也存在著某種弊端。如果我們對這些弊端不引起足夠的重視或者完全視而不見,那麼它們就會發展為嚴重的操作困難。法律的這些缺欠部分源於其保守的傾向,部分源於其形式結構中所固有的僵化呆板因素,還有一部分源於與其控製作用有關的限制方面。⑿此外,法律乃至法治還有一個更根本的缺陷,即法律不能治本。所以,法律至上但法律並不萬能,因為法律只關注人們的外部行為而無法深入人們的內心世界。僅此就奠定了道德在法治社會中的重要性,況且如前所述其互補性並非僅此而已。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源於法與道德的關系。第一、法治之法應該有而且必然有道德性。法治是奉行法治國家人民的目標,但不是終極目標,終極目標是人們理想社會的實現。這勢必牽扯涉到人們對理想社會的評判,而人類的任何理想都不可能也不應該與道德相抵觸。一旦法律變成缺德的東西,法治也會成為壓制人類理想的東西,很難想像,這樣的法律能被人們接受,這樣的法治能實現它自己的目標。歷史表明,缺德的法律即使在強權保護之下,也只能行用一時,最終不免背上「惡法」的罵名;而那些具有深厚道德基礎的法律都具有悠久的歷史。例如,民法中關於善良風俗和誠實信用的原則;刑事法中制止邪惡、保護善良的各項規范;憲法中關於尊重人格的人權規范;社會立法中體現人道和仁愛的福利法等,都是符合人類道德要求的良法,因而有堅韌的生命力。第二、法律應具有道德性,並不意味著道德可以直接成為治國的依據,進而將德治與法治在治國層面上相提並論。國家特別是現代國家機構龐大、事務繁多。按西方的設置,立法、司法、行政每一部分都是復雜的系統。這些系統自身內部及其相互之間要保持有序運轉,才能確保國家和社會的正常,稍有紊亂和沖突便有陷國家和社會於混亂之中的危險。避免這樣的危險靠道德是很危險的也是很困難的。首先道德是有爭議的。不同的人對道德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一個社會中同時存在著不同的道德,即使同一個人不同時間、不同場合、對同樣的人不同的事同樣的事不同的人,都有可能出現道德評判上的變化。其次,道德還是不確定的。道德有部分表現為以信仰、意識、心理和習慣的方式存在,沒有明確成形的表現形式,呈現出不確定性。再次,憑藉輿論和內心,道德雖有一定的甚至強大的壓力,但這種壓力缺乏強制性,這使它的效力受到限制。道德的這些屬性使它難以擔當治國重任。這是因為治國要以制度為依據,國家行為才能達到某種程度的統一性、確定性、連續性和有效性,將社會控制在有序和可預見的范圍內,人們也因此才可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計劃。而法律本身就是一種制度化的設置,它在一國主權內的惟一性、同一性、確定性、穩定性和權威性,特別是它獨有的強制性,保證了制度的規范和有效,從而成為治國的依據。正如羅斯科龐德所說:「社會控制是需要權力的——它需要用其他人的壓力來影響人們行為的那種權力。作為社會控制的一種高度專門形式的法律秩序,是建築在政治組織社會的權力或強力之上的。但法律絕不是權力,它只是把權力的行使加以組織和系統化起來,並使權力有效地維護和促進文明的一種東西。」⒀法律的制度化、系統性和強制力,使它在與道德、宗教、行政、教育等的競爭中, 成為最有效的治國之具。⒁第三,道德的非制度性並不意味著它未參與治國,雖然就制度而言,道德確實無法成為法律這樣的治國之具,但間接來看,道德一方面可以轉化為制度,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對人的塑造而參與治國。良法具有道德性,是從法律角度說的;從道德方面說,法律中的道德性即是道德的法律化,表明這部分法律是由道德轉化來的。人類歷史上相當多的法律是這種情形,傳統中國在這方面最為典型。法律化的道德雖然在形式上已不同於道德,但我們也不能斷然地說道德沒有參與治國;當然我們也不能認為這就是德治,畢竟法律化的德已不是原本意義上的德,法律的屬性已使之與道德有了形式和本質的區別。同樣,接受道德教育和影響的人成為法律職業者,也在一定程序上促成了道德對治國的參與,但我們同樣不可以說這就是德治。第四、道德法律化既指部分道德也是指部分法律。並不是所有的道德可以上升為法律,而法律更不能完全道德化。道德特別是特定社會中的主流道德與法律,在物質基礎、指導思想、社會任務和終極目標上都相一致或相近,因此,它們的內容和功能就有了交叉和重疊,這恰好構成道德向法律轉化的基礎。脫離這個基礎將道德強行上升為法律,不只混淆了兩者之間的界限,造成功能上的錯位,最終也將犧牲雙方。道德是對人的上位要求,建立在人一定的品質之上並以培養高尚的人為目標;法律是對人的下位也即最起碼的要求,隱含對現實中人的理性認識,僅以人的守法為目標。甚至有一種說法:道德的底線即是法律的常規。例如,我們在道德上有樂善好施的義務,但法律上只禁止人們欺詐和傷害他人。又如,婚姻在道德上最好不要離異,但法律上還是允許人們自願離婚。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法治之法雖需要有道德性,但絕不是全部的道德化。法治和德治是兩種互補的社會控制模式,但在現代社會中,法治是主流治國在制度層面上只能依法,道德通過轉化參與了治國,但不能謂之德治,它的主要功能在於育人。因此,依法治國、以德育人,共創理想社會,既是法律與道德在現代社會中的合理分工,又是法治與德治的對立統一。論法治與德治
㈤ 道德與法治的作文600
什麼是法律?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或認可的;是對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所以我們又常常把法律稱為「國法」。
因此,一直以來,法律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很遠的。其實,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因為法律與道德是分不開的,那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又是什麼樣的呢?
有這么一個故事:
某村的張大爺一生操勞,撫育了六個兒子,他用全部財力和滿身疾病換來了兒子們的成家立業。長子承包村裡的魚塘,一年純收入三萬余元,但對老人卻「一毛不拔」,其他幾個兒子也拒絕贍養老人。張大爺孤獨地住在村外簡陋茅屋裡,靠鄰里接濟度日,也無錢看病,村委會幹部多次出面調解,要求六個兒子共同贍養老人,但六個兒子卻互相推脫,老人的生活一直無人照顧,村裡人對此義憤填膺,主動幫助老人打官司。法庭調解無效後,判決六個兒子每年共同支付張大爺三千元贍養費,共同承擔醫療費用。
這樣的故事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在道德無法差遣人們去負起應負的責任時,法律就會體現出它的強制性。
大千世界,紛繁復雜,法律制定得再多,也不能詳盡地規范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法律可以嚴禁遺棄、拒絕贍養老人的行為,但卻無法使人們自覺地尊敬老人。道德則涉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們的心靈,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廣的范圍內約束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所以,法律與道德是相輔相成的,法治與德治同樣重要,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現在的中國便是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因此,我們應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那麼,我們青少年該如何護法、維德呢?
我們應該要增強法制觀念,自覺地守法、護法,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和道德水平。以此,來維護法律與道德。
㈥ 怎樣確定一篇與道德與法治有關的論文題目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崇尚抄道德。無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無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為他們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蘇轍就曾
寫道:「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這就說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則。所以以德取人才是根本,以德服人
才是硬道理。一個人在茫茫人海中走路,難免要摔倒,可是能爬起來繼續走也是一位有德之人。
可有些人就問了什麼是道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政治家說: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詩人說:道德是半懸在頭頂上的一柄利劍。
㈦ 求一篇關於「人治與法治」的論文
所謂法治,就是國家以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規范和約束人們
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要使法制變成法治,就要以人們的
權利平等、權力制衡、司法、立法和執法相互獨立作為前提。不
然法治就難以產生社會秩序。 法治的效果和成本的高低除了依賴於法律制度與法治的本身
的成本與優劣之外,主要就是要看人們的道德水準。不管多麼完
善的法律制度與法治,對野獸是沒有效果的,除非將其殺死。道
德水準極低的人們,其行為,其性質接近野獸,其法治成本其高
無比。 找出人治與法治最佳比重 所謂人治,就是國家以一套嚴格的道德制度去規范和約束人
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要使道德制度變為德治,必須以
權利的不平等和權力的不制衡為前提。人治成本的高低以及效果
的好壞除了依賴於人們的道德水準外,主要要看國家治理者的道
德水準。只有賢德完善的人作國君,才有上樑正而下樑不歪的效
果。社會秩序才會產生。若治理者與被治理者的道德水準極低,
形同野獸,弱肉強食,其人治成本就會極高,其人治也就無效。 一個沒有賢君的國家,人治是無效的;一個沒有清楚界定權
利的國家,法治是無效的。人治與法治各有優劣,各有不同的前
提。一個國家,清一色的法治不好,也無效;清一色的人治也不
好,也無效。最有效的治理是要找出人治與法治的最佳比重和不
同的適用范圍。 有兩個關鍵因素能用來決定這一最佳比重。第一,增加投資
於教育與宣傳,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從而減少法治,減少投入
國家機器如警察的成本。或者增加投入國家機器,投入法治的成
本,減少投入教育與宣傳、投入提高人們道德水準的成本。 在理論上,一定存在著一個投資於改善道德水準和投資於加
強國家機器即法治水平的最佳比重,使得達到一定的治理水平和
社會秩序水平所耗費的投資最小。或者使一定的投資額達到最佳
的社會秩序水平。這就是人治與法治的最佳比重。 第二,人們的道德水準在家庭內部最高,在企業內部次之,
在人們與家庭,與企業之外的交往中道德水平最低。因此,人治
在微觀組織中會比在宏觀組織中有效。法治則在宏觀組中更能節
省成本。所以最好的組合是以法治為主人治為輔治國、治理宏觀
組織秩序;以人治和德治為主以法治為輔治家、治理微觀組織如
公司企業的秩序。 以最低成本達最佳治理效果 一個國家是否治理得當,主要就是要看如何適當根據國情、
人民的道德水準去構建人治與法治的比重和不同的適應范圍。在
理論上,一定存在著一個最佳的人治與法治結構使得在所定目標
社會秩序之下其治理成本最低。從治理成本和效果的角度看,法
治與人治並無好壞之分,好壞只在於他的比重結構和適用范圍如
何。 政治的本質就是發現人治與法治的最佳結構,用最低的成本
達到最有效的治理效果。完全否定法治是錯誤的,完全否定人治
也是錯誤的。以人性的不純,單一的法治和單一人人治都是浪費
性的。
㈧ 依法治國1200字論文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都是上層建築組成部分,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是維護社會秩序,規范、調整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依法治國是一種治國方略或社會調控方式, 是保持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基礎,也是維系社會進步、保障人民福祉、促進經濟繁榮的關鍵所在。以德治國是根植於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良道德傳統,繼承和發揚了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優秀成果,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站在代表先進文化前進發展方向的高度,以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關鍵所在。首先依法治國要有完善的法律體系和公正的執法、司法態度。依法治國須有法可依;依法治國需要司法公正。其次以德治國要建立社會主義的「德治觀」。社會主義的「德治」把道德建設和道德教育提高到治國方略的高度;社會主義「德治」的根本目的,是要通過加強道德建設,把提高人的道德素質作為實現中華民族振興的一個重要環節;社會主義的「德治」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道德准則。第三「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法治與德治,一個靠國家機器的強制和威嚴來起作用,一個靠人們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來起作用,二者其目的都是要達到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對於一個正常社會的健康運行,各自起著獨特、不可替代的作用。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主義道德都是建立在共同的經濟基礎之上,並為經濟基礎服務,都以權利和義務為調整內容,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機制和手段,存在著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相輔相成的關系。第四發展社會主義,必須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運用立法、執法、法制宣傳等手段,促進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結合;發動群眾制定和執行各種道德守則、公約,法律對這種活動則給予一定支持;從嚴治黨,使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成為遵守社會主義法律和實踐社會主義道德的表率,成為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有力推動者。
㈨ 關於社會主義道德與依法治國的論文徐玉玉
以下是我本人在博客上寫的一篇有關社會主義德治與法治的帖子,因字數所限,摘錄重點片段,希望對你有幫助。
論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法治」與「德治」
本文的目的,就是試圖從「法制」與「德治」或者說「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本質,去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二者的關系。
首先要弄清法律和道德的本質。
所謂法律,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觀點,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即把統治階級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是國家統治工具。
所謂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如此,我們暫且拋開道德的階級性不談,可以簡單理解為道德的基礎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大眾的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也可以說道德體現的是人民大眾的意志,是廣大人民的意志體現。
據此,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所謂「法治」即「依法治國」,就是用統治階級的意志治理國家。所謂「德治」即「以德治國」,就是用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大眾的意志治理國家。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法律作為「國家統治工具。」實際上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
我們接下來再看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二者的關系。
首先,我們任務以中國為例,按照《憲法》中「工人階級是國家的統治階級」,中國的法律是以共產黨為代表的廣大工人階級的意志體現。那麼,在社會主義國家,法律作為統治階級即工人階級的意志體現,無法滿足人民民主專政的需要,而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又是占包括工人階級在內的廣大勞動大眾意志!所以說「德治」,無疑成為社會主義條件下真正實現人民民主專政的必須!
綜合以上,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依法治國」和建設所謂「法治國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專利(如果對此感興趣的話我們以後可以專題探討);「以德治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應有之義!是社會主義國家真正的主要特色之一!「以德治國」無論從概念或內涵上都已經包括了「依法治國」的意思!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單純建設所謂「法治國家」或「法治社會」如果不是別有用心,也無異於痴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