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政府協同創新中心

法治政府協同創新中心

發布時間: 2022-01-17 18:56:07

Ⅰ 中國政法大學怎麼樣

簡介:中國政法大學是一所以法學為特色和優勢,兼有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理學、工學等學科的「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2011計劃」和「111計劃」(高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重點建設高校,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直屬於國家教育部,正致力於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現有海淀區學院路和昌平區府學路兩個校區。 學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四校的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學院,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了校名。1954年,學校遷址至學院路。1960年成為國家確定的全國重點高校。文革中學校停辦,1978年復辦。1983年,北京政法學院與中央政法幹校合並,組建成立中國政法大學,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校名。學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進修生院三院辦學格局。1985年,學校開辟昌平校區。進修生院後更名為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單獨辦學,2000年,復又合並於中國政法大學。 學校在6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為國家培養了各類優秀人才20餘萬人。學校是國家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參與了自建校以來幾乎國家的所有立法活動,引領著國家法學教育的創新、法學理論的革新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著國家對外進行法學學術和法治文化交流。同時,學校多學科和跨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也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人文社會科學高級專門人才,成為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人才培養的生力軍。 學校現有在校生16736人,其中本科生9319人,研究生6612人,留學生805人;教師968人,教學科研崗教師中教授307人,博士生導師201人、碩士生導師613人,有博士或碩士學位的比例達89.25%。 學校現有法學院、民商經濟法學院、國際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商學院、人文學院、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學院、光明新聞傳播學院、中歐法學院、法律碩士學院、國際儒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港澳台教育中心、繼續教育學院/網路教育學院、科學技術教學部/法治信息管理學院、體育教學部共18個教學單位。學校積極推進新型智庫建設,設立國家治理研究院,作為學校科研發展與智庫建設的總平台;設有訴訟法學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法律史學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證據科學研究院(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法治政府研究院/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基地)、人權研究院(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培育單位)、比較法學研究院、法與經濟學研究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質量評估中心、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公司法與投資保護研究所等11個在編科研機構;設有資本金融研究院、仲裁研究院、互聯網金融法律研究院、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制度學研究院、國家監察研究院、網路法學研究院、法治經濟研究院、國家法律援助研究院、國際法治研究院等10個新型研究機構;設有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馬克思主義與全面依法治國協同創新中心、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協同創新中心、知識經濟與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人權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法治政府協同創新中心7個協同創新中心。其中,由中國政法大學牽頭組建的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是首批經教育部、財政部認定的14個國家「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之一,學校參與組建的「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成為第二批獲得認定的24個國家「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之一,學校牽頭組建的「馬克思主義與全面依法治國協同創新中心」獲批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之一。 學校設有法學、偵查學、政治學與行政學、行政管理、國際政治、公共事業管理、工商管理、經濟學、國際商務、金融工程、哲學、漢語言文學、漢語言、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社會工作、應用心理學、英語、德語、翻譯、新聞學、網路與新媒體、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法治信息管理)共24個本科專業,其中法學、政治學與行政學、社會學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學校擁有34個博士學位授權點、7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和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中國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為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其中,法學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政治學為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校9個一級學科參評並全部上榜,其中法學進入A+檔,並列全國第一,政治學排名全國第八,社會學、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學科取得較好成績。 學校先後與50個國家和地區的235所知名大學、科研機構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每年通過各類合作交流項目派出千餘名師生赴境外交流學習,聘請三百餘名長短期外國專家來校講學。2008年建立的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是中國政府和歐盟在法學教育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學校從2009年開始全面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不斷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學校培養國際型人才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2012年以來,學校先後在英國、羅馬尼亞、巴貝多建成3所孔子學院。 學校的校訓是: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學校的辦學目標是:學校遵循國家教育方針和高等教育規律,弘揚傳統,與時俱進,努力辦成開放式、國際化、多科性、創新型的世界一流法科強校。
注冊資本:35475萬人民幣

Ⅱ 哪三個學校聯合組建國內首個經濟學協同創新中心

2012年,以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東北財經大學、江西財經大學和山東財經大學原財政部直屬的六所財經類高校為基礎,聯合北京國家會計學院、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和廈門國家會計學院,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社科院等所屬科研機構,以及國際著名財稅科研機構共同組建中國財政協同創新中心。
2012年7月,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與清華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西南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院聯合組建的「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協同創新中心」
以天津財經大學、南開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為核心,聯合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天津市金融服務辦公室、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政府和環渤海區域合作市長聯席會協同組建「中國濱海金融協同創新中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2014年度「2011協同創新中心」獲得認定,其由南開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五家核心協同單位合作建設。
此外,還有西交大牽頭的絲綢之路經濟協同創新中心等。

Ⅲ 2011協同創新中心的相關評價

「2011計劃」全稱「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是繼「985工程」、「211工程」之後,中國高等教育系統又一項體現國家意志的重大戰略舉措。
2012年3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作為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啟動「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
「是做事的計劃,不是分錢的計劃」、「沒有2011高校,只有2011中心」、「先培育、後支持」、「限定身份、不固化模式,面向各類高校開放」……「2011計劃」一經提出,諸多與以往不同的全新理念就引發了關注。許多高校感到機會來了,但也不乏困惑。「觀念必須轉變。」教育部科技司司長王延覺說,「我們希望通過中心的建立,形成一個改革特區,去推動高校運行機制、管理模式的改革,而不是由我們告訴學校做什麼。」
從2012年5月開始的大半年時間,教育部在全國各地舉行了32場宣講報告,753所高校的4500多名相關負責人參加。與此同時,一個6000人的評審專家庫和一套嚴格的評審辦法建立起來,以保證認定過程的公平、公正。
2013年,評審認定工作開始緊鑼密鼓。經過申報、初審、答辯、考察、咨詢等環節,學校范圍從167所縮小到32所再到17所,最終14個高校牽頭的協同創新中心獲得「國家隊」的認定。
「2011計劃」首批國家協同創新中心,包含了科學前沿、文化傳承、行業產業和區域發展四大類,研究內容涵蓋了量子物理、化學化工、生物醫葯、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新型材料、納米科技等各個領域。這些研究方向體現了國家的重大需求,也是國際科技前沿競爭的需要。
可以實現絕對保密的電話、速度超過傳統計算機百倍的量子計算機……都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牽頭組建的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正在攻克的科技前沿問題。中心主任潘建偉院士告訴記者,計劃於2015年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正是「協同」而來的。該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郭光燦院士解釋說:「中科大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已處於世界前列,但是我們不會發射衛星,做不了空地實驗。」於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了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國防科學技術大學4家單位,共同實現目標。
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聯席主任、吉林大學資深教授、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張文顯指出,由中國政法大學牽頭,聯合武漢大學、吉林大學組建的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具有重大的國家戰略意義。在當代中國社會文明的進程中,如何推進以司法文明為核心的法治文明,如何建立公正高效權威和諧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在當代世界司法文明體系中,如何提升中國司法文明的國際認同度和國際話語權;這些都是關乎國家長治久安、經濟繁榮發展、人民幸福尊嚴、社會公平正義的國家戰略問題,因而毫無疑問應當是法學的重大研究領域和重大研究任務。當代中國的司法文明應有三個支點:一是科學的司法理論,二是先進的司法制度,三是公正的司法運作。組建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的宗旨就在於通過對這三個支點及相關問題的深度研究以及相應的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來服務傳承和推進司法文明、法治文明、政治文明和社會文明的國家戰略,這就決定了組建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南京大學牽頭的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以實現國家南海權益最大化為目標。這個匯聚中國南海研究院、海軍指揮學院等多家機構的中心,組建了南海史地與文化研究、南海法律與國際關系、南海資源與環境、南海輿情監測分析與交流等八大平台。海軍指揮學院教授馮梁是南海地區航行自由與安全合作研究平台的首席專家。他坦陳,「海軍指揮學院是海軍的最高學府,但我們只能從軍事角度為國家決策提供依據。現實中,南海問題涉及政治、外交、法理等復雜情況,協同的工作方式正是我們迫切需要的,所以特別願意參與其中」。
化工是江蘇省的主導產業,但產品及技術低端,急需以高端和生態化為核心,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南京工業大學牽頭的江蘇先進生物與化學製造協同創新中心,圍繞區域需求,形成了學校主導研究方向,從基礎研究到技術創新,再到應用轉化,每個環節都找到了協同單位。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3家合作成立的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可謂得天時、地利、人和。同處中關村核心區域的3家單位猶如科研的鐵三角,步行不過十幾分鍾,而3家的合作早已有之。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丁洪認為,地理上的距離不可忽視,當今世界許多重大科學發現就是在科學家面對面的碰撞中產生的。
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更是將地理優勢發揮到極致,該中心就坐落在連接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的工字形建築——天南大聯合大廈內。發文時,不出樓門,兩校的師生就可以到對方的學校去學習、研究。據天津大學副校長馮亞青介紹,中心已完全實現了儀器設備共享,只要在電腦上預約就可以優先使用。兩校之間還實現了互選課程、互派導師的機制。在「成果怎麼算」的問題上,兩校還有一個「創舉」,規定凡是合作研究成果,只要在本校參與者中署名排在第一位,就認可為第一作者。
「技術保密問題是企業不與高校合作的原因之一。」中南大學有色金屬先進結構材料與製造協同創新中心負責人周科朝說。中南大學聯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鋁業公司、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等多家單位,圍繞有色金屬先進結構材料與製造的關鍵科學和共性技術問題,開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戰略研究、成果轉化等協作。「現在,在中心的平台上,高校與企業有了共同的目標,簽訂保密協議,打破了以往的壁壘。」
「協同創新,無非就是人財物三樣,其中會聚人才是最難做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韓傑才說,「不同單位的人展開合作,就要打破單位屬性。協同創新中心的體制改革就是要讓人員『流動不調動』,加入中心就意味著企業與高校都得承認這一統一的平台和合作機制。」
南京工業大學出台「科技十九條」,鼓勵協同創新中心的教師、科研人員創辦學科型公司,把科技成果所佔股份的90%獎勵給教師,使「沉睡」專利走出故紙堆,打破了「科技成果轉化難」的僵局。中心對公司進行績效考核,以貢獻論英雄。發文時,學校控股參股、技術支撐的公司有100餘家,有5家以上進入上市輔導期。
作為一個學科、人才、科研三位一體的計劃,各高校在人才聘用、資源配置、考核評價、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各具特色。在記者看來,「2011計劃」像是一枚火種,使體制機制的堅冰開始消融,使高校科技創新之光閃亮,同時也點燃了企業、政府、行業、科研單位的熱情。
在2011協同創新中心現場考察環節,河南省副省長徐濟超親自到場。他表示,河南作為一個人口大省,沒有「985工程」高校,總感到有遺憾,這次一定要抓住發展機會。從2013年開始,河南省每年為河南農業大學牽頭的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安排專項建設經費3000萬元,連續支持4年。
在蘇州大學組建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過程中,蘇州工業園區政府不只提供資金上大力支持,對於引進的人才,在公寓、子女入學、家屬工作等方面,政府都出面協調解決。
對於中國高校正在實施的「2011計劃」,四川大學牽頭的生物治療協同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阿蘭·蓋倫說:「我知道中國政府將對最優秀的大學科研中心給予支持,現在中國創造了很好的科研條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外人才回國,我就是跟著自己的學生來到這個中心的。」

Ⅳ 中國政法大學的學術研究

自建校以來,中國政法大學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從1954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起草,到《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頒布,再到《反分裂國家法》、《物權法》的論證、研討,直至最終通過,國家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誕生和實施,幾乎全都存在中國政法大學的身影。
僅從1978年復辦至2000年,該校就有1000餘人次參加了國家主要立法的論證和起草工作。錢端升教授任「1954年憲法」起草顧問委員會主席,並率領學校憲法學、行政法學、刑法學的多位學者參與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起草工作;江平教授擔任中國民法典起草立法專家小組組長;陳光中教授擔任刑事訴訟法修改專家小組組長;巫昌禎教授擔任婚姻法修改專家小組組長,學校在共和國重要法律起草和修改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進入21世紀,僅2006年一年,學校就受最高人民法院、全國人大法工委、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等機構的委託完成了《合夥企業法》、《反洗錢法》、《反壟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禁毒法》、《突發事件應對法》、《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法》、《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多項法律草案的修改建議稿。 在法律思想與法治理念方面,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法律平等」的討論,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關於「人治與法治」的爭論及「法的本質」的再認識,再到「法治國家」的構成理論、「人權理論」、「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的判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國港、澳、台地區司法制度研究 ,這些重大的理論問題,法大學人總是扮演著理論策源地和推動力的角色。
國家法治建設放眼於世界法治建設的有益經驗,需要建立有比較眼光和能力的科學研究平台,中國政法大學率先開展德國法、美國法、歐盟法、日本法、韓國法的學術研究,開啟了中國國別法學和比較法學研究的先河,不僅培養了在一批相關領域和相關國家享有盛譽的學者,而且推出了對國家進行跨國法治借鑒產生重要影響的科研成果。
中國政法大學在價值哲學、人民幣匯率研究、近代思想史、全球化問題,社會心理學、西方政治思想史、宗教哲學、學術批評等領域在全國同樣具有重大影響。 截至2015年1月, 中國政法大學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 、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1個 ,與最高人民法院、 國土資源部、 司法部、光明日報社等部門共建的研究中心數十個,各類在編校級科研機構10個、法學類科研機構數十個。2013年,學校主導成立的「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成為第一批獲得教育部、財政部認定建設的14個國家「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之一。 國家「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
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
法治政府協同創新中心
人權建設協同創新中心
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協同創新中心
知識經濟與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訴訟法學研究院
法律史學研究院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證據科學研究院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人權研究院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院 學術論壇
學校開設有博聞論壇、名家論壇 、校友論壇、大使論壇等一系列大型學術論壇。
中國政法大學博聞論壇是學校一項歷時長久的大型系列學術活動,由中國政法大學校友會贊助、共青團中國政法大學委員會主辦、校學生會承辦,每一期論壇將邀請全球各領域的頂尖大師、當今時代的領軍者作為嘉賓,通過與學生心對心的交談分享人生傳奇,講述成功聖經。在這里,有巔峰思想的波瀾壯闊;在這里,有妙語連珠的非凡智慧。
博聞論壇於2007年開辦,已成功舉行數十場,邀請到一大批國內外知名學者、企業家、運動員、政要等各領域的頂尖大師、時代領軍者作為嘉賓,為法大學子呈現了一場場思想碰撞的盛宴,不僅提升了學校學術活動的層次,也更好地增進了校園學術文化的氛圍。
館藏資源
中國政法大學圖書館是中國最早建成的以法律政治類圖書為主的圖書館。該館不僅收錄了自1980年以來中國大陸幾乎所有的法律文獻與學術著作,還較為全面地收錄了自晚清以來的各類法律出版物,包括法典、法規、判例輯纂等。校圖書館分設於學校的學院路校區和昌平校區,其中昌平主校區圖書館分為文淵閣和法淵閣兩個分館。
學術期刊
《政法論壇》: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
《比較法研究》: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系教育部主管、中國政法大學主辦的人文社科類綜合性學術期刊,2007年9月創刊,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著名哲學家李德順教授擔任主編。

Ⅳ 2011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現狀

已經掛牌(已通過初審及已通過答辯名單見上表)的高校自主2011協同創新中心有: 中心名稱 共建單位 科學與社會協同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學部、清華大學 氣候變化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學部、北京大學 腫瘤學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中山大學、復旦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 量子調控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 國家清潔能源協同創新中心 南京大學、協鑫集團 生命的化學基礎協同創新中心 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復旦大學等 水污染控制先進技術與裝備協同創新中心 南京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等 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 太赫茲科學協同創新中心 電子科技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協同創新中心 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 社會轉型與社會管理協同創新中心 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 緊缺戰略礦產資源協同創新中心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南京大學等 大陸構造協同創新中心 西北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 生物醫葯協同創新中心 中國葯科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 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華創新葯物聯合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台灣大學、香港大學、澳門大學世界文明與區域研究協同中心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膜分離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天津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大學等未來媒體網路協同創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中央電視台等拓撲材料科學與技術上海協同創新平台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太空信息工程協同創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學、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等中國西部文化創意產業協同創新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高端製造裝備協同創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現代口岸協同創新中心南開大學、天津市口岸辦公室 「綠色智慧島」協同創新中心南開大學、海南大學、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 手性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南開大學牽頭、蘭州大學、四川大學、中科院化學所等 先進地面交通創新聯盟北京理工大學、東南大學等綠色交通技術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武漢理工大學、長安大學等長江黃金水道綠色和安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武漢理工大學、河海大學、重慶交通大學生物技術葯物研發與成果轉化協同創新聯盟四川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生物醫用材料2011協同創新中心四川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武漢大學先進磷化工技術與裝備協同創新聯盟四川大學、廈門大學、清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武漢工程大學阻燃材料與技術協同創新聯盟四川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同濟大學、清華大學、武漢理工大學、重慶大學等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中國政法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協同創新中心中國政法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等知識經濟與法制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大學 主要糧食作物生物學協同創新中心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畜禽健康養殖協同創新中心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玉米水稻小麥生物學協同創新中心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合肥物質科學技術中心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協同創新中心上海財經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兩型社會」建設協同創新中心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武漢大學、湖南科技大學 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廈門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鋼鐵研究總院水安全與水科學協同創新中心河海大學、清華大學、中國長江三峽集團 軌道交通安全協同創新中心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南大學特殊區域公路大通道協同創新中心長安大學、同濟大學、大連海事大學、武漢理工大學雷達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農業高效用水協同創新中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武漢大學有機發光顯示(OLED)協同創新中心華南理工大學、清華大學、上海大學、東南大學廣東高端製造裝備協同創新中心華南理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清華大學中國金融發展與金融安全協同創新中心西南財經大學、國家審計署、中國銀監會等先進土木工程材料協同創新中心東南大學、同濟大學新型建築工業化協同創新中心東南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 現代城市交通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東南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 氣象災害預警預報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羅馬大學中國財政發展2011協同創新中心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東北財經大學、江西財經大學、山東財經大學、北京國家會計學院、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廈門國家會計學院 現代中葯協同創新中心天津中醫葯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浙江大學首都世界城市順暢交通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工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南京郵電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海洋運輸綠色與安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大連海事大學、長安大學、長沙理工大學煤炭高效安全開發協同創新中心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山東科技大學、西安科技大學、湖南科技大學、河南理工大學深海工程與艦船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由哈爾濱工程大學、江蘇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福建師范大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研究局等 替代石油路線大型化工過程與裝備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華東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清華大學蘇州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蘇州大學、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中國科技大學小麥玉米周年高產高效生產協同創新中心山東農業大學海外華文教育與中華文化傳播協同創新中心華僑大學牽頭,暨南大學中國濱海金融協同創新中心天津財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南開大學中國企業「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對外經貿大學、商務部 電動汽車與分布式能源協同創新中心合肥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資源化工綠色過程與產品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化工大學、清華大學等 天津醫學表觀遺傳學協同創新中心天津醫科大學、南開大學 湖南數字中醫葯協同創新中心湖南中醫葯大學等網路計算與信息處理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國家計算機網路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 先進航空發動機協同創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航工業共同建設。 通航時代協同創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鎳鈷金屬材料創新中心蘭州理工大學 、清華大學、金川集團 三峽地區災害與環境協同創新中心三峽大學等 民用航空復合材料協同創新中心東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紡織產業關鍵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東華大學、西南大學、江南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等工業設計與技術集成國際協同創新中心廣東工業大學、芬蘭阿爾託大學等 復雜有色金屬資源綜合利用協同創新中心昆明理工大學、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等工業生態修復及廢棄物資源化協同創新中心 昆明理工大學、雲天化集團等 循環經濟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蘭州大學、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等精密冷軋板帶生產技術區域協同創新中心燕山大學、河北鋼鐵集團通信系統協同創新中心(通信系統聯合實驗室)福建師范大學、中國電信福建公司 先進生物與化學製造協同創新中心南京工業大學中國戲劇文化管理協同創新中心中央戲劇學院海西新型顯示器件與集成協同創新中心福州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等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武漢大學、復旦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外交學院 中央文獻對外翻譯與傳播協同創新中心天津外國語大學、中共中央編譯局等 模具產業協同創新中心東莞市橫瀝鎮、上海交通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洪澤湖生態區現代農業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淮陰師范學院 中國職業教育運行機制協同創新中心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光伏科學與工程協同創新中心常州大學、中科院廣州能源所等三化協調發展與中原經濟區建設協同創新研究中心河南大學乾旱環境與氣候變化協同創新中心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南京師范大學 公民道德與社會風尚協同創新中心東南大學、吉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山大學等中國藝術國際傳播戰略協同創新中心東南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 海洋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中國海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西部典型行業污染控制協同創新中心 昆明理工大學、國家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工程研究中心等 汽車連桿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協同創新中心 昆明理工大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雲南西儀等 活塞和缸套產品協同創新中心昆明理工大學、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成都銀河動力有限公司等現代天文與空間探測協同創新中心 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 區域環境質量協同創新中心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 中國文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圖書館等 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創新中心上海財經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天津財經大學 長三角綠色制葯協同創新中心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大學、上海醫葯工業研究院、葯物制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醫學科學院、浙江省食品葯品檢驗研究院等

Ⅵ 如何建設協同創新中心

大前天我去華僑華人協同創新中心研討會,許多國務院僑辦的領導來祝賀並表態說,這個中心要為僑辦政策提供支持,幾個廣東周邊學校的校長們也表態支持暨南大學,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聽著上真的很高興,只有一位五邑大學副校長指出了問題,什麼是協同創新的機制?高興之餘,有了一份擔心,因為直到最後,輪到我發言的時候都沒有人回答這個問題,只是唱贊歌。 我說,「方才,五邑大學張校長提了個問題大家不想回答,這個問題是『如何協同創新?』,協同創新,全稱是是2011協同創新計劃,是教育部提出新的口號,其實,他們也不知道該如何創新,但是,教育部背後有高人,提出口號以後讓全國人民動員起來研究什麼是協同創新。為此,去查了一下,知道協同創新是集成創新的第三個層次,但是,高校如何協同創新仍然是含糊的概念。我認為,搞好協同創新先要明確這個中心要做什麼,華僑華人協同創新中心研究什麼呢?我同意江門華僑協會秘書長講的,以華人為主進行研究。為什麼?這是對象方法,因為華人是本質,華僑是表象,沒有華人的凝聚力,何來華僑?那麼,華人什麼特徵呢?華人有不少遺傳特徵,但管理學研究不到人類學和遺傳學,而研究組織特徵,不是個體特徵。華人組織研究在管理學院開展多年,也有了不小的成就,但管理學院准備繼續 下去,用華商組織方向來凝煉隊伍,現在我們仍然在開展案例研究,不久我們轉向理論研究,希望中心給我專門立項,也撥付專門的經費。集成創新的第三個層次要求不同單位,不同學科協同,為什麼需要為同單位呢?因為中國研究的同質化太嚴重了,大家都研究一個問題,都在競爭數量,卻不能產生大成果,中國無法在研究方面翻身。為了避免競爭,相同單位可以協同,集中精力研究一個大問題,產生大成果的同時,有所分工,有所差異化。協同創新中心是讓各高校找好自己的定位,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所謂綜合型研究大學。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每個人,每個大學都應該有自己長處,協同創新就是這個意思,在突出大成果的同時產生分工效應。」我講完以後,好幾位領導與我交換名片,我知道,我講的是方向性的意見。 昨天,產業經濟研究院也舉行了「產業轉型與科技管理」協同創新中心揭牌儀式,時間安排很緊湊,我抓住了校長們還沒有講話的時候講了創新學院的事。為什麼呢?因為產研院把產經管創並列,經管都知道,創不知道,我抓住這個機會趕緊向校內營銷,因為學校部處處長們來了多數,抓住機會講話。其實是在我前面有幾位廣東省科技廳和發改委領導講話,但是我認為,協同中心並非僅為政府服務,雖然政府出了錢,但也不能說只政府服務。 「各位領導,各位同事,前面幾位領導講了許多,我認為,協同創新中心的基本任務是服務於企業。世界大型企業中,沒有一個不是通過轉型而獲得新的生命力的,所 協同創新的對象更應該是企業。我是創業學院,也是管理學院負責人。科技管理是我在當產院副院長時與院長一同提出的,當時台灣的袁教授想來應聘,我們覺得這是一個新的增長點,我極力推進這個事兒。現在有了結果。袁教授是亞太地區孵化器領導人,我們要抓住這個領袖型人物,與台灣有重要科技管理經驗的地區和高校合作。創業學院用三招保三創,三創是『創意創新創業』我認為高校在協同創新中的重要任務是培養人,而不只是論文或者是項目,賜剛結束的創業文化節,我們完成了三招,招標-我們與三個企業達到了課程授課協議,其中一項是『設計的產業化』,第二招是招聘,在創業文化節上,我們已經完成了第一批內創業團隊招聘,還組織了創業投資進校園活動。我們希望校友和創業投資對在校生的想法給予批評和支持,以批評為主,以支持為輔。」 中午吃飯時,我們學校的校長提出更高要求,面向全國提出一些有意義的研究方向,爭取在這個方向成為國內第一。我非常贊成這個觀點,我去喝了一杯。另外,我對兩次掛牌都做一個重要貢獻,就是機制方面,一定要在重大選題以後,形成招標制度。

Ⅶ 中國政法大學佔地面積,中國政法大學面積大不大

截至2016年12月,中國政法大學教學行政用房共計151148.39平方米,設有昌平校區、海淀校區,其中昌平校區佔地面積550餘畝,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

中國政法大學的前身是北京政法學院,195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四校的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組建而成;1960年成為國家確定的全國重點高校;學校於1970年停辦,1978年復辦。

1983年北京政法學院與中央政法幹部學校合並,更名為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7)法治政府協同創新中心擴展閱讀:

中國政法大學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1月,中國政法大學擁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1個、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1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

其他在編科研機構6個;新型研究機構10個;國家「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2個、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1個,其他協同創新中心4個。

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訴訟法學研究院、法律史學研究院

2、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證據科學研究院

3、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基地: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

4、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人權研究院

5、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院

6、其他在編科研機構:比較法學研究院、法與經濟學研究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質量評估中心、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公司法與投資保護研究所

7、新型研究機構:資本金融研究院、仲裁研究院、互聯網金融法律研究院、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制度學研究院、國家監察研究院、網路法學研究院、法治經濟研究院、國家法律援助研究院、國際法治研究院

8、國家「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

9、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馬克思主義與全面依法治國協同創新中心、

10、其他協同創新中心: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協同創新中心、知識經濟與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人權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法治政府協同創新中心

Ⅷ 2011協同創新中心的計劃方案

「2011計劃」是一個改革性、引導性和支持性計劃,其核心點和基本要求:一是以國家急需為根本出發點,這既是「2011計劃」的目標和方向,也是標准和條件。
高等學校要圍繞國家急需的戰略性問題、科學技術尖端領域的前瞻性問題和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公益性問題,集聚創新團隊,形成創新氛圍,鞏固創新成果,培養創新人才。二是以選題培育為工作前提。高校要充分匯聚現有創新力量和資源,加強頂層規劃,做好設計選題和前期培育。通過選題培育,確定協同創新方向,選擇協同創新模式,組建協同創新體。三是以協同創新模式為合作紐帶。通過探索建立適應於不同需求、形式多樣的協同創新模式,促進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國際間的深度融合。包括建立面向科學前沿、行業產業、區域發展以及文化創新重大需求的四類協同創新模式。四是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重點。通過開展高校協同創新組織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養、人員考評、科研模式、資源配置方式、國際合作以及創新文化建設等八個方面的改革,突破高校內部以及與外部的機制體制壁壘,改變「分散、封閉、低效」的現狀,釋放人才、資源等創新要素的活力。五是以建立協同創新中心為實施載體。
針對不同需求和不同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對經教育部批准認定的「2011協同創新中心」,將給予引導性或獎勵性支持;對需要政策支持的,將根據實際需求在人事管理、人才計劃、招生指標、科研任務和分配政策等方面給予優先或傾斜支持。六是以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任務。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任務,增強創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強高校創新能力發展的導向性,增強投入與產出的效益。

按照「2011計劃」的目標,未來,國內一批高校將從重大前瞻性科學問題、行業產業共性技術問題、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以及文化傳承創新的突出問題出發,充分發揮高校多學科、多功能的綜合優勢,聯合國內外各類創新力量,建立一批協同創新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動態、持續」的協同創新模式與機制,培養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逐步成為具有國際重大影響的學術高地、行業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基地和區域創新發展的引領陣地,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全國共計培育了167個協同創新中心,由高校牽頭,聯合了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等優勢資源。167個申請經過三輪嚴格認定,最終只有14個中心成為「2011計劃」首批國家協同創新中心。

Ⅸ 法學考研考哪個學校比較好

法學考研考中國政法大學比較好。

中國政法大學(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簡稱「法大」,位於北京市,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位列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2011計劃」、「111計劃」。

中國政法大學擁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1個、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1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其他在編科研機構6個;新型研究機構10個。

國家「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馬克思主義與全面依法治國協同創新中心。

其他協同創新中心: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協同創新中心、知識經濟與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人權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法治政府協同創新中心。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政法大學

Ⅹ 2020法學專業大學排名

中國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

熱點內容
當法官有生命危險 發布:2025-02-12 16:18:10 瀏覽:714
考法官公務員經驗談 發布:2025-02-12 15:41:00 瀏覽:707
建築設計方法學 發布:2025-02-12 15:28:06 瀏覽:800
安陽法院月薪 發布:2025-02-12 15:26:06 瀏覽:127
美國就香港立法 發布:2025-02-12 15:25:14 瀏覽:731
原因行為民法 發布:2025-02-12 14:51:44 瀏覽:165
九六年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2-12 14:50:47 瀏覽:346
合同法406條規定 發布:2025-02-12 14:46:02 瀏覽:442
司法考試報名入口通道 發布:2025-02-12 14:41:03 瀏覽:901
民事送訴訟法 發布:2025-02-12 14:33:13 瀏覽: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