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談道德於與法治
『壹』 胡適的「只有人人都開始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才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這句話出自哪裡啊
這個好像是胡適的日記裡面寫的。一個骯臟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版德權,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一個干凈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范,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臟國家。
『貳』 對"談道德,先要談法治"的看法
任何一個社會對社會成員的約束主要是由道德及法律構成。古今中版外莫不如此。其中道權德的約束對「犯戒」者的懲罰主要是輿論壓力,對「犯戒」者名譽的損害,但這些都不構成強制性的,也就是說,「犯戒」者真的不在乎,社會還真的拿他沒轍。法律則不同,會對「犯戒」者造成除名譽外的經濟、自由甚至的生命的傷害。所以法律對「犯戒」者的懲處是他無法迴避的,傷害也是毀滅性的。孰輕孰重,不言而喻。
其次,道德很多不是明文規定的,更多的是存於人們的內心,但人都是自私的,誰也不會是天生的聖賢。要想道德規范成為人們的習慣,銘刻於人們的靈魂深處,必須讓曾經的「犯戒」者受過刻骨銘心的處罰。所謂,怕井繩的人一定是被蛇咬過的!所以千萬不要開始就寄託於道德的說教,而是先要有法可依,執法必嚴的法律威嚴。總之,法律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基礎是首要的!
『叄』 胡適1946年某次北大演講中說:「給你自由,你不爭獨立仍然是奴隸。」哪位能提供一下全文。
今天我們沒有什麼隆重儀式,我個人來與同學說幾句家常的話。
勝利復員之後,人數是大大的增多了。總計大概要超過四千名,比起聯大來還大一倍,比老北大大三倍。從前抱殘守缺地只設文法理三院,現在加醫農工三個學院,這局面實在很大,我們覺得責任和前途也正很大。
希望不必說得太高,理想也不要成為夢想,今天我們覺得困難還很多,可是我們的財產,精神的財產、物質的財產都不少。精神上有蔡、蔣二位先生的傳統,三十年來蔡先生的儀風,自由講爭獨立研究的精神,加上抗戰八年之中吃苦耐勞的精神。我們更不要忘記教員在淪陷期間的奮斗,如孟心史先生、馬幼漁先生、錢玄同先生皆在淪陷期間替中國保全了清白和忠貞而逝世了。又如沈兼士在輔仁大學作地下工作,後來隱藏不住冒險到內地。這是八年中的吃苦和堅忍的精神遺產。至於物質遺產,北大在國立和私立大學之中是最有點基礎的。這里第四院的十一萬冊圖書,一本都沒有損失,北大圖書館五十萬卷國書亦未毀壞。
我希望大家把學堂當作學堂,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學術研究機關。這樣的理想不能算誇大,不能算夢想。
至於如何把北大做到最高學府,我想有兩方面,可以提供給先生批評,給同學考慮。
一、提倡學術研究:望先生攜學生多做研究,做獨立的創見。希望各位先生對此精神作高深的學術研究。
二、對於學生,希培養成能夠充分地利用工具,能夠獨立的研究、獨立的思想。這一方面是研究學問,另一面是做人。外面貼著歡迎我的標語,這「自由思想,自由學術」,為什麼不說「獨立思想」呢?我用「獨立」,因為獨立和「自由思想,自由研究」不同。北大向來的傳統是如此,思想當然自由,學術也當然自由,不用再說,而獨立精神倒是值得一提的。自由是對外界束縛的,北大三十年的傳統,並沒有限制先生的思想和學士的研究,自由當作當然的信守。什麼是獨立呢?「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給你自由而不獨立這是奴隸,獨立要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傍門戶,不依賴別人,不用別人耳朵為耳朵,不以別人的腦子為腦子,不用別人的眼睛為眼睛,這就是獨立的精神。
同時希望個個學生、教授把學校當作學校,當作你們的母校,求學問和研究學問、求知做人和訓練做事的機關,不要使得學校慚愧,這是老生常談;我再說句老生常談的話:古人說活到老學到老。我五十六歲才覺得這話意義真深刻,我們若忘了自己是學生,我們會把事情把問題看得容易。我說對政治不感興趣,昨天安徽同鄉問我安徽主席是誰、教育廳長是誰,我皆的確不知道,的確我還未曾學。人家說我做一年半載小學生是逃避發表意見嗎?是客氣嗎?在我的確希望對政治問題和其它一切問題上永遠保持學生的態度。我送諸君八個字,這是與朱子同時的哲學家文學家呂祖謙說的「善未易明,理未易察」。我以老大哥的資格把這八個大字,送給諸位。
『肆』 胡適關於愛國的名言
胡適,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曾擔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等職。胡適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1910年考取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赴美國留學,於康乃爾大學先讀農科,後改讀文科,1914年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學於哲學家約翰·杜威。1917年夏回國擔任北大教授。
歷任:1917年北京大學教授、1919年北大代理教務長、1922年北大教務長、1928年4月至1933年中國公學校長、1932年北大文學院院長、天主教輔仁大學教授及董事、1938年中華民國駐美國特命全權大使、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1946年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亞圖書館館長。
1、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認真的做事,嚴肅的做人。
2、身行萬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無人。
3、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4、對人事可疑處不疑,對原則不疑處存疑。
5、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有七分證據不說八分話。
6、少說點空話,多做點實事。
7、無目的讀書是散步而不是學習。
8、科學精神在於尋求事實,尋求真理。
9、朋友們,在你最悲觀最失望的時候,那正是你必須鼓起堅強的信心的時候。你要深信:天下沒有白費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10、保險的意義,只是今天作明天的准備;生時作死時的准備;父母作兒女的准備;兒女幼時作兒女長大時的准備;如此而已。今天預備明天,這是真穩健;生時預備死時,這是真曠達;父母預備兒女,這是真慈愛。能做到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是現代人。
11、墮落的方式很多,總括起來,約有這兩大類:第一條是容易拋棄學生時代的求知識的慾望。第二條是容易拋棄學生時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12、你要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們怎樣待小孩子;第二看他們怎樣待女人;第三看他們怎樣利用閑暇的時間。
『伍』 談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與人生成就的關系
一般來說,人生價值的實現是建立的基礎道德之上的,即以道德標准來約束自己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根據馬斯洛金字塔理論,人生價值的實現可以說是人生的最高追求目標。 馬斯洛理論將人的追求分為5個層次: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社會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實現。 第五層的自我需要即是自我人生價值的實現。 然而要實現人生價值,必須先滿足前面4層需求。 一、生理需求 (Physiological need)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強烈、最明顯就是對生存的需求。人需要食物、飲料、住所、性交、睡眠和氧氣。一個缺少食物、自尊和愛的人會首先要求食物;只要這一需求還未得到滿足,他就會無視或者掩蓋其他的需求。 當然,生理需求是基本的,卻不是人類惟一的需要。對人來說,較高層次的需要才是更重要的需要,才能給人持久而真正的快樂。 二、安全需要 (Safety need) 如果生理需要相對充分地獲得了滿足,接著就會出現一種新的需要,即安全需要。安全需要的直接含義是避免危險和生活有保障,引申的含義包括職業的穩定、一定的積蓄、社會的安定和國際的和平等等。當這種需要未能獲得相應的滿足時,它就會對個體的行為起支配作用,使行為的目標統統指向安全。 三、歸屬和愛的需要 (Belonging and love need)當一個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獲得了滿足以後,愛、感情和歸屬的需要就會產生。處於這一需要階層的人,把友愛看得非常重要,希望能夠獲得幸福美滿的家庭,渴望得到一定的社會與團體的認同、接受,並與同事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如果這一需求得不到滿足,個體就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異化感、疏離感,產生極其痛苦的體驗。有這種需要的人會開始追求與他人建立友情,即在自己的團體中求得一席之地。 四、尊重需要 (Esteem need)當上述三個方面的需求獲得滿足以後,尊重的需要就會產生,並支配人的生活。尊重需要,包括自尊、自重和來自他人的敬重,比如,希望自己能夠勝任所擔負的工作並能有所成就和建樹,希望得到他人和社會的高度評價,獲得一定的名譽和成績。 自尊包括對獲得信心、能力、本領、成就、獨立和自由等的願望;來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認、接受、關心、地位、名譽和賞識。 尊重需要的滿足,將產生自信、有價值、有能力等等感受;反之,這一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會產生自卑、弱小以及無能的感覺。 五、自我實現的需要 (Self-actualization need)當上述所有需要都獲得滿足之後,人的需要就會進入到最高階層——自我實現的需要。這種需要可以歸入對於自我發揮和完成的慾望,也就是一種使得自我的潛力得以實現的傾向。通俗點說,就是一個人想要變得越來越象人的本來摸樣,實現人的全部潛能的慾望。 以上是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理論。 從中可以看出,一個人想要實現人生價值,必須滿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需要及尊重需要才能實現最頂層的自我實現需要。 然而一個人在實現前4項需要的過程中脫離了道德約束的范圍,那麼這個人不能算是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比如在滿足生理需求時用欺騙、搶劫、偷竊等脫離道德約束的手段來實現,那麼在安全需要這個層面上是不會得到滿足的,因為他會面臨他人的憎恨、追捕、報復等,內心會得不到安全感。即使實現了1、2、3層的需求,你是一個很富有的人,並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和交際團體,也不會得到社會的認可與尊重,因為目前的社會道德觀是以勤勞、善良、正當所得等相對積極正面的為主,想要獲得社會的認可尊重必須滿足當下社會形成的道德觀。 釋放正能量才能實現人生價值! 總結:人生價值的實現不能脫離道德約束的范圍;是一種遞進的關系,道德是基礎,人生價值是頂層。
『陸』 問胡適先生一句關於道德的話
「真實的為我,便是最有益的為人」
詳情請見參考資料,望採納!
『柒』 《道德與法治》「道德」和「法冶"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7)胡適談道德於與法治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捌』 談對道德和法律的認識
道德可說是形成法律的基礎,法律以道德為基本前提制定,也是為道德的法制約束武器。道德不具有法定約束力,是為人的一種基本品質修養,而法律具有強制約束力性,是需要遵循,否則必將會受到其嚴厲制裁與約束。
『玖』 在中國,我們常談德治與法治。你認為此兩者關系為何為什麼(1100字以上作文)
德治是實行法治的根本保證。法與德均屬規范人們行為的社會上層建築,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道德的實施不是憑借國家的強制力,而主要依靠社會輿論和傳統力量以及人們的自覺來維護;法律則通過國家的強制力來強迫人們遵守。無論從立法還是司法實踐中,都離不開社會主義道德的保證,再完備的法律都是靠人來執行的,特別是對執法者來說,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會把法律作為謀私或滋生腐敗的工具和土壤。法治與德治的實行,首先要做到依法治吏,以德治官,從而推進整個社會法治與德治的實行。通過對違法犯罪行為的制裁和對合法行為的保護,既可以培養人們的守法意識,又可以提高人們的道德觀念。法律規范必須有道德作為基礎,同時道德狀況制約著立法的發展,道德水準的提高,會為法的制定創造條件,對法的實施起促進作用。法治與德治的結合,才是完備的治國方略。
德治既是治國的手段,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目標。從個人的角度看,人的自我發展很重要的內容是人格的自我完善,而人格的完善主要依賴於道德水準的提高,一個道德水準低下的人是不會有健康人格的。同時,道德與法治比,它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概念,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離不開道德的規范。而法治則是歷史的范疇,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它就會自然消亡。從這個角度上講,德治的意義更加廣范、更加深遠。
實現法治與德治的結合,需要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道德體系。這種道德體系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基本內容。還要堅持尊重個人合法權益與承擔社會責任相統一,堅持注重效率與維護社會公平相協調,堅持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相結合,堅持道德教育與社會管理相配合等等。
『拾』 胡適為什麼在政界不被重視
在政治方面,胡適採取的態度是「不感興趣的興趣」,他認為「這種興趣是一個知識分子對社會應有的責任。」所以,他既不清高孤傲,以出世自詡,而是在國家和社會需要的時候勇於擔當,當北大校長,做美國大使,甚至參與競選總統。胡適不是為了當官,而是為了做事,所以雖然他自認書生本色,不是搞政治的料,主張無為而治,卻每次總是竭盡全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事關國家民族利益,從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