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興觀碑本道德經
⑴ 那一本關於《道德經》的書比較權威
《道德經》只有兩個版本,一本是敦煌版,也就是大家常看到的道德經,其實都差不多,只是外表不一樣而已;而另一版本是錦帛版的,是馬王堆出土的,而且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看看不錯。
⑵ 推薦一本解讀《老子》的書
《新編諸子集成:老子校釋》是建國後對諸子著作的系統清理,相對於民國時期出版的《諸子集成》來說,後出轉精,是目前最好的古代哲學資料。
本書以唐景龍二年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文為主,參考石本、敦煌本、舊抄本、佚本、正統《道藏》本諸刻本共100餘種,從事校勘。本書系據龍門聯合書局1958年版重印。
全書將分兩輯出版。
第一輯所收子書輿舊本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經常要閱讀或查考的書。每一種都選擇到目前為止較好的注釋本。極少數尚無注釋本的,另行注釋。有的書兼收數重各種各具優長的注本。為保持體例基本一致,除個別書外,一般只收用文言或澆近文言撰冩的注本。各書正文、注文一律加以新式標點,校正版刻或排印錯誤。
第二輯收集第一輯之外的其它子書。其中大部分沒有現在注本,凡有必要進行注釋的,應加註釋;其餘的選擇較好的版本運行點校。這一輯中有不少是殘缺或散佚的書,整理時區別不同情況,有的選取較好的現成輯本,有的要運行補輯或重輯。
(2)龍興觀碑本道德經擴展閱讀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⑶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三章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
四章
道沖,而用之久不盈。深乎!萬物宗。挫其銳,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塵。湛常存。吾不知誰子?象帝之先。
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蘥。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門,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又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九章
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人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為雌?明白四達,能無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為我有身。及我無身,吾有何患!故貴身於天下,若可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在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迎不見其首,隨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語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已。
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若冬涉川,猶若畏四鄰,儼若客,渙若冰將釋,敦若朴,混若濁,曠若谷。熟能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能弊復成。
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雲雲,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沒身不殆。
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豫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由其貴言。成功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十八章
大道癈,有人義。智惠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民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忙兮其未央!眾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台。我魄未兆,若嬰兒未孩。乘乘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純純。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若海,漂無所止。眾人皆有已,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二十一章
孔得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忽。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真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以此。
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或。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豈虛語?故成全而歸之。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熟為此?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故從事而道者,道德之;同於德者,德德之;同於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
二十四章
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見不明,自是不彰,自伐無功,自矜不長。其在道,曰餘食贅行,物或有惡之,故有道不處。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如何萬乘之主,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不可開;善結,無繩約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物。是謂襲明。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此謂要妙。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蹊。為天下蹊,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常得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得乃足,復歸於朴。朴散為器,聖人用為官長。是以大制無割。
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贏,或接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三十章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故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以,是果而勿強。物牡則老,謂之非道,非道早已。
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為上,故不美,若美之,是樂殺人。夫樂殺者,不可得意於天下。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哀禮處之。
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不敢臣。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將知止。知止不殆。譬道在天下,猶川穀與江海。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三十四章
大道汜,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成功不名有。愛養萬物不為主,可名於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出言,淡無味,視不足見,聽不足聞,用不可既。
三十六章
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癈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
國有利器,不可示人。
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老子德經
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此其以賤為本耶非?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善。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聞。是以知無為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
名與身熟親?身與貨熟多?得與亡熟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塞,靜勝熱,清靜以為天下正。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罪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章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虎兕,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俓。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之身,其乃德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玃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以此。天下多忌諱,而人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人自化;我好靜,人自正;我無事,人自富;我無欲,人自朴。」
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人醇醇;其政察察,其人缺缺。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熟知其極?其無正。政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六十章
治大國若亨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得交歸。
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牡常以靜勝牝,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如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此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不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勉,故為天下貴。
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人,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多智。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揩式。常知揩式,是謂玄德。玄德深遠,與物反,然後乃至大順。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
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細!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六十八章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仁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大威至。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知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執得而殺之,熟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希有不傷其手。
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有為,是以難治。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七十六章
人生之柔弱,其死堅強。萬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故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熟能有餘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不處,斯不見賢。
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莫之能先。其無以易之。故弱勝強,柔勝剛,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故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八十章
小國寡人,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⑷ 易縣道德經幢的張洪印《易縣龍興觀與道德經幢》
龍興觀遺址及道德經幢位於河北省易縣城內乙街。遺址平面略呈長方形,為一凸起的台基。道德經幢在遺址的南側。遺址地表和經幢周圍均為乙街的菜地。龍興觀遺址現僅存石碑三通,古柏一棵。明正統八年石碑二通對峙而立,碑體高大,盤龍額首,龜趺座均沒入土中,漢白玉石質。東面一通,額篆書「易州重修龍興觀碑銘」,碑文首題「大明保定府易州重修龍興觀住持耿景順功行碑」,尾題「時正統八年歲次癸亥夏四月辛卯嗣法弟子張通微、陳道興、吳景勝等立石」;碑陰陰刻「龍興觀宗支恆產形圖」,以示意圖的方式,展示了明正統年間龍興觀的總體建築布局和四至范圍(圖二)。西面一通,額篆書「重建龍興觀功行之碑」,碑首題「重建龍興觀悟玄純素法師功行碑」,碑陰刻功德主員名。在二通明碑的北側矗立著一棵古柏,枝繁葉茂。樹下北側立有石碑一通,半圓碑首,碑座及半截碑沒入土中。碑額正書「大元易州龍興觀宗支恆產記」,碑陰額首正書「龍興觀正一宗支圖」,尾題「至正十一年六月初三日建」。易州龍興觀始建唐景龍二年,是唐代北方著名道教活動場所之一,歷經宋、元、明各代,屢有興廢。據現存元碑所記,元至正十一年間,龍興觀的建築包括「正殿一,法籙堂一,靈官堂一,庫房三間,東西雲堂各五間,正方丈三間,西方丈三間,東西房一十餘間,影堂三間,山門一座」。而到了明正統年間,龍興觀的布局自南而北包括道德經幢、十師殿、左右天師殿、真官堂,中為三清殿和東西方丈,後為玉皇殿。明代龍興觀的布局規模略小於元代,但沿用了中國傳統的中軸線建築布局。直到民國二十三年,「殿壁尚存半堵,隱約有彩繪痕。聞光、宣間,尚存畫壁,……惟石碑十數通,與古柏老槐,伴立於壞牆斷礎中而已。」由此可知,龍興觀的廢圮時間應在清末民初。現在所存的三碑一幢,看來只是觀內原有碑碣中的很少一部分。據《上谷訪碑錄》、《寰宇訪碑錄》、《易縣碑目》、《易縣志》等史籍所載,龍興觀曾存有「大唐景龍二年道德經碑」(世稱景龍二年石本),「唐景福二年道德經碑」(世稱景福二年道德經碑),「龍興觀創造香幢記」,「元至順二年龍興觀皇太後懿旨碑」及「龍興觀提點功德碑」等,現均已無存。
「大元易州龍興觀宗支恆產記」和「明正統龍興觀宗支恆產形圖」二碑,均詳細記述了當時龍興觀的建築規模、布局、田產及東、西、南、北四至情況。這里有一個重要原因所在。原龍興觀位於縣城南,北近民舍,南毗城垣,東、西兩面與耕地相連,因此為了田產界畔,與四周鄉民不斷發生爭執糾葛。為了保護龍興觀的財產和利益,也為了永息訴訟以保平安,龍興觀的主事題點特將龍興觀的房地產及園林地土的地段界畔等恆產,以及龍興觀三十代天師的宗支傳承關系,或列圖表,或以文字、圖形,認真開列清楚,請知縣給以公證。元代易州的達魯花赤是由原任河南都事的馬可慕調任。他為政清廉,吏治嚴明,為維護龍興觀的利益,永息爭訟,於是下令刻石立碑,以示鄉民。(此處有缺文,主要講碑上文字情況)。幢身上端的石雕仰蓮座,樣式、尺寸皆與幢座相同,其上為幢頂。幢頂系用一塊巨大的青石雕成,已有殘缺,為廡殿頂狀,呈八角形,與幢身形體吻合。從八面平頂雕出八脊,脊間刻瓦壠,再下刻檐板、飛檐和檐椽,角梁下有「一斗三升式」斗拱承托。整個經幢婷婷玉立,造型既簡朴又典雅美觀,廡殿頂式的幢頂是研究唐代建築的珍貴實物資料。
道德經幢原本不是龍興觀舊物。據《天下輿地碑記》載,易縣道德經幢於唐開元二十六年豎立在城西開元觀,南宋乾道五年由知府張孝祥移於府治,也就是現在的位置。也有學者認為:知府張孝祥於南宋乾道五年將經幢由城西開元觀遷至府治,此後不知何時又遷至龍興觀(現址)。這樣,經幢就曾經過二次搬遷。但此說似不確。現存的「大元易州龍興觀宗支恆產記」碑中記載「……且觀內唐碑道德經石幢三級……」,就是指「唐景龍二年道德經碑」、「景福二年道德經碑」和「玄宗御注道德經幢」。可知在元至正十一年經幢就已在龍興觀內存放,但豎立還是散置,在龍興觀的什麼位置,碑中未詳記。明正統八年「龍興觀宗支恆產形圖」碑上可見,經幢已豎立在龍興觀十師殿的南側,位置進一步得到確定。清同治十二年夏六月戊午夜大風,使幢身向東南仆倒,幢帽(即幢頂)擲出三丈以外。當年冬,易州知州趙烈文組織邑人豎起,翌年重建亭。在豎立經幢之時,不知何故把經幢上下二塊墩接錯位,上塊第一面對著下塊的第八面,依次錯位,使初觀經幢的人費解和遺憾。另外,幢身上部仰蓮上直接承托廡殿式幢頂,也不合常規。據專家推測,中間應還有其它構件相連,可能也是因大風颳倒後重立時,構件或損或失,不得已而如此。
經幢所刻5000言,字體剛勁飄逸,圓轉流美,是唐代書法的上乘之作。但遍尋幢身,未發現書者姓名。據經幢上翁方綱「蘇靈芝書道德經,不著名氏,故著錄家皆未之及……」的題記,並對照蘇靈芝所書易縣的「易州鐵像頌碑」、「夢真容敕碑」和現存保定蓮池的「田公德政之碑」的書寫風格,經幢確為蘇靈芝所書。蘇靈芝(生卒年不詳),武功(今陝西武功縣)人,唐代書法家,玄宗時曾任登仕郎前行易州錄事。其書法融二王(王羲之、王獻之)、虞(世南)及諸家為一體,楷、行兼有,與當時的胡霈然、徐浩齊名,對後世有一定影響。宋代文學家兼金石學家歐陽修曾稱譽他為唐代的寫碑手。
唐代統治者李姓,因為與老子(李聃)同姓,尊老子為始祖,用老子「清靜無為」思想來治民。高宗時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時期,崇奉道教達到了鼎盛。玄宗於開元二十一年親注老子《道德經》,頒之全國,下詔要求「士庶家藏一本,勸令習讀,使知指要」。並命各州縣鐫刻道德經幢,供人們頌讀。易縣「玄宗御注道德經幢」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鐫刻的。老子的《道德經》版本眾多,據孟柱良《易縣碑目》載:「按道德經李唐石刻本之見存於世者六———景龍、蘇書御注(道德經幢)、邢州、廣明、景福、周至,……而易居其三。」即唐景龍龍興觀道德經碑、唐景福二年道德經碑及此玄宗御注道德經幢,前二碑已不存。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帛書《老子》甲本和乙本之前,易縣道德經幢是校注老子《道德經》的重要資料。民國年間,經幢周圍被四堵圍牆圈住,建國後圍牆倒塌,只剩經幢豎立。』(1985年,河北省文物局撥專款建六角保護亭一座。最近,經國家和省文物主管部門批准,對道德經幢實施了加固、校正及保護工程,經幢上部墩接錯位的塊石也已按原位調整糾正過來。原來所建的保護亭因設計不合理,亭子低矮,影響經幢的整體觀瞻,由河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重新設計修建了新的保護亭,由原六角形改為四角形,體量明顯加大,增加了觀賞性和藝術性,同時對經幢起到了「有效保護」的作用。龍興觀遺址及道德經幢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學術研究價值和書法價值,在全國現存無幾的唐代經幢中是上乘之作,歷來為金石界、書法界、宗教界所推崇,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⑸ 關於《老子》的版本
道德經版本問題可以說是道德經獨有的現象,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道德經》版本,是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竹簡本。
歷史上流傳最廣的版本是漢代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其他重要的版本還有西漢嚴遵注本、唐代傅奕所校古本、唐代所刻《道德經》石幢等。
市面上銷售的書籍,版本之間差別很大;甚至章節順序也不一樣。其中,台灣陳鼓應教授《老子今注今譯》選用的校訂版本還是相當客觀的,參考了歷代版本和注家,偏重於哲學研究;蕭天石先生的《道德經聖解》偏重於道教修煉,被譽為近代第一注家;馮海濤先生的《道德經智慧日用貫通》一書,則著眼於人們的尋常日用,經文前後文印證,以老解老,擺脫了歷史上以庄解老、以儒解老、以佛解老、以西方哲學解老、以易解老之窠臼,值得一讀。
《道德經》的版本有多種,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郭店楚簡本等不同年代王公貴族隨葬的《道德經》版本。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比馬王堆帛書本的《道德經》年代早100多年,其它版本,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是漢代以後的版本。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⑹ 《道德經》與《德道經》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道德經》與《德道經》區別為:時代不同來源、不同、順序不同。《道德經》與《德道經》都包含《德經》和《道經》,都是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一、時代不同
1、《道德經》:《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
2、《德道經》:《德道經》是近代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
二、來源不同
1、《道德經》:《道德經》由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
2、《德道經》:《德道經》由熊春錦先生以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為底本,以帛書乙本和郭店楚簡出土的竹簡本為校本,廣泛考證石刻本、河上公本、龍興碑本、王弼本等之優劣,查證原貌,澄清流弊,恢復了《老子》「德經」為上「道經」為下的原旨,編纂翻譯而成的書籍。
三、順序不同
1、《道德經》:《道德經》的順序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
2、《德道經》:《德道經》的順序為上篇《德經》、下篇《道經》。
(6)龍興觀碑本道德經擴展閱讀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⑺ 老子道德經幢的老子及《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版本眾多,有130多種。易縣的石刻道德經幢,是校譯老子《道德經》年代最早的重要實物資料,是中國存較好,年代較早,且形體最大的石刻道德經幢。為了便於保護,1986年河北省文物局撥專款,在其上建四角碑亭一座,2001年上半年又重修了碑亭。 李唐一朝,「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成為國家政治基石。據《資冶通鑒》記載,在唐朝的幾代皇帝中,唐玄宗李隆基尤崇道教,對老子傳下來的五千言《道德經》也分外隆遇:開元21年,親自對道德經予以注釋,頒布全國,命各州縣鐫刻,供人誦讀;開元25年正月,又在朝中「首置玄學博士」,每年都像科舉中的明經科一樣考試,推崇以老子《道德經》為宗首的道家學說。也就是在「置玄學博士」的第二年,易州刺史田仁琬「奉敕令」建造並豎立了這座道德經幢。
田仁琬曾做過5年易州刺史,開元28年2月遷官新疆。他在易州任期內,「簡而能斷,布政優優,化人成俗」,當他調離時,當地官民傷心而泣。田仁琬調走8個月後,即公元740年10月,易州官民經請示朝廷恩准,特立《田仁琬德政碑》(立於保定古蓮花池)以紀念其政名官聲。書寫者蘇靈芝是唐開元、天寶年間著名書法家,陝西武功人,公元750年前後,曾任易州錄事參軍。其筆力遒勁端莊,飄逸中不失勁美,堪與同時代書法大師北海李邕和平原太守顏真卿相媲美,被歐陽修譽為「唐代著名寫碑手」。當時有人評論蘇氏書法「視北海(李邕)則加庄,視太守(真卿)又多雋」,後世則稱他「兼具顏筋柳骨而自成一家」,可見其書法造詣已臻化境。蘇靈芝書法傳世作品並不多,但他寫的易州《鐵像頌碑》、 《夢真容敕碑》、 《田仁琬德政碑》及范陽《憫忠寺寶塔頌》等碑文,歷來被稱為精品,已全部列為國家級文物。 經幢高約七米,以亭覆庇,由頂、身、座三部分組成,八面棱形,分為三截。一至七面,陰刻楷書《道德經》原文及玄宗皇帝對《道德經》的逐句注釋。第一面開頭陽刻篆書「大唐開元聖文神武皇帝注道德經一部」十六個大字,每個字高十點三公分,寬十一點二公分。第八面上部,書寫「大唐開元二十七年,歲在單閼月中南呂五日乙丑,皇五從弟中散大夫使持節邢州諸軍事守邢州刺史上柱國質建」句。第八面的中部,為大宋端拱元年(九八八年)邢州軍事柱國何纘撰文、盧華書撰、李思順鐫刻的「重修邢州龍興觀道德經台記」。第八面的下部,為清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年)十月師段圻觀所寫之《記》並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邢台縣縣長苗作新為募資修台建亭事所寫之《記》。
⑻ 道德經為什麼我看到有兩個版本哪種才是真的
春秋以前沒有私人著述,私人著作是從孔子開始的。諸子著作很多是他們的後學整理的,其中有原著,也有後人增加的內容,莊子、孫子都是如此。老子成書是在戰國時期,可能是道家一些人把老子的思想加以整理形成的。近年考古發現的郭店楚墓竹簡《老子》有三個不同的版本,是戰國中期抄成的,只是現存老子的一部分,和通行本有較大的差異。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墓葬,發現有兩篇完整的《老子》抄本,抄於秦漢之際,內容和今本相似,但德篇在道篇之前,文字和今本也有很多不同。這兩個抄本也有差異。另外《莊子》《韓非子》、《文子》、《呂氏春秋》、《淮南子》也有大量引用老子的引文,文字和今本互有差異。西漢嚴遵《老子指歸》也是德篇在道篇之前,現在通行本老子有兩個版本,一是漢代的河上公章句,一是晉代王弼注本,這兩個本子思想是有差異的,應該有各自不同的來源,另外,直到元代還保存了幾個戰國古本,還有唐代傅奕、宋代范應元整理的古本,唐代易州龍興觀碑刻本等,現存有幾十個版本,內容有些差異,這些差異有的是在戰國時期老子形成時期產生的,有的是後來流產過程中因傳抄原因,或者思想差別產生的。你見到的兩個版本,都是真的,因為都有歷史淵源,都是正傳;或者都不是真的,因為《老子》的作者並不是傳說中的太上老君本人,而是戰國時道家的一個學派,那個學派可能承傳了春秋時期老聃的思想,但現存老子第一章一開篇就是和儒家辯論的內容,顯然不會是老聃的著作。
⑼ 請推薦一本帶注釋的《道德經》的書籍,謝謝
最有名的就是王弼的《道德經注》。
目前學術界比較公認的是中華書局出版的由回樓宇答烈 校釋的新編諸子集成叢書:《老子道德經注校釋》。
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是以比較古老的《老子》文本為底本,注文同時保存了某些老子古意,並代表三國魏晉玄學思想,因此是《老子》一書最重要的注釋之一,也是研究王弼思想的重要著作。樓宇烈先生以浙江書局刻明華亭張之象本為底本,參校數十種重要版本及相關徵引著述,是目前唯一,也是最精審的有關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校勘注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