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立法體制對比
A. 【法律】看《刮痧》,談中外法律文化制度的差異~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個人在家庭中接受人生的第一個教育歷程,許多人格、觀念的養成皆是在家庭中奠定基礎。家庭也是人類發展互動關系的第一個社會世界,人生早期在與父母的人際互動中,承受了來自父母的教導,就在這教導的過程中,價值觀有意與無意地被傳遞著,而個人也主動或被動地接收了一些價值觀,這些來自家庭的價值觀,將會影響著個體日後的觀念、態度與行為。雖然在歷史的脈絡里顯示出家庭價值觀是常變的,但也顯示有些家庭價值觀是不變的,例如沉清松(1989)對台北及高雄兩地的問卷調查發現,受訪者大部分認為家庭平安居是最主要的家庭價值,而追問十年內他們的價值觀會有怎樣的變化,大部分人仍然認為不會有很大的變化。然而謝秀芬(1997)研究發現,台灣地區受科技發展影響,社會和經濟結構急速變遷,現代人外在生活方式與傳統社會已有差異,但是深層的家庭觀念、家人關系等傳統的價值觀仍受到相當的肯定,這必然導致許多傳統的價值觀在現實上有實踐的困難。就在這種一方面不願意放棄傳統的家庭價值觀,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對現實環境的考驗之情境下,到底21世紀的現代家庭需要哪些家庭價值觀呢?傳統的家庭價值觀有哪些已經不復存在了?有哪些是需要發揚並傳承下去的?
在漫長的農業社會里,家庭是一個集政治、經濟、保護、教育、宗教、娛樂、情愛、生育等功能於一身的獨立體,而這些功能均圍繞著一個根深蒂固的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為何?我們除了知道它的應然,是透過家中父母及群落的族長傳遞外,至於它的所以然為何?我們無法清楚地掌握。21世紀的家庭教育在面對家庭價值觀的議題時,重要的任務之一,不外乎協助傳遞這些價值觀的現代父母,使其清楚地自我覺察:到底我在做什麼?我傳遞的是什麼價值?這些價值有意義嗎?
自由與開放一直是人類追求的進步方向,而事實上人類社會隨著政經環境的民主與繁榮,著實達到了應有尺度的進步。然而,隨著政經環境的民主與繁榮,許多社會的結構逐漸轉型、改變,家庭的組成、結構也隨之產生變化,家庭價值觀因此而產生重大變革。尤其對華人家庭的沖擊更為嚴重,我們的家庭不僅要面對傳統價值體系的束縛,還要適應西方文化的開放,再加上近來家庭快速核心化後,家庭已無法全方位承擔所有的價值傳承了,這是無奈,抑或是推諉,是不得而知的。但可確知的,家庭終究已被家庭外的機構或團體介入了,這些機構或團體承擔了家庭原有的部分任務,而使得家庭的價值體系產生五千年來空前的變化。尤其學校的教育功能越來越大,家庭、學校如何既合作又競爭,成了當今重要議題。
未來我們的家庭究竟會如何?家庭制度會消失抑或繼續存在?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就是,家庭教育已不再是家庭內的人際關系而已了,而是家庭與社會的功能平衡事件,家庭原先的價值與功能幾乎大半均可以由其它機構來取代。這種現象給了我們二個思考方向:
1.家庭還能傳遞哪些必要的價值?有所變,亦有所不變,家庭價值中哪些是不變的?哪些是變的?如何強化不變家庭價值觀?又如何調適改變的家庭價值觀?
2.在台灣家庭教育法即將立法通過,顯示家庭門戶即將大開,這說明家務事已漸漸「人人可管」,家庭教育的重點已不再只是親職或夫妻,且教子也已不能再照自己意思為所欲為了。從此,家庭教育在台灣地區即將進入公領域的時代,到底教育責任誰要來負責呢?如何立法?目標何在?課程如何設計?怎樣實施?……種種情況顯現,現況中的家庭教育工作人員,所面臨的挑戰及責任之重大。
本文試從了解家庭教育中的價值觀及其本質切入,進而探究家庭價值觀是如何傳遞的,有哪些理論支持著家庭價值觀的傳遞,並針對價值提出幾點迷思與澄清,最後以家庭教育工作人員立場試著建構出21世紀家庭價值觀教育的具體做法。
家庭教育中價值觀的本質
當家庭教育在20世紀初於北美地區開始發展時,根據Kerckhoff的說法,家庭教育之興起乃是因為當時的家庭在面對社會變遷時,產生了不適當的反應,而家庭教育早期的努力即試圖改正此不好的情況(引自Arcus & Daniels,1993,第77頁)。據此說法,早期家庭教育的任務就是去協助家庭或說服人們去做正確的事,以讓家庭及家人得以能適當地反應,而這「正確的事」就是我們所要談的家庭價值觀。所以當家庭教育於20世紀初開始萌芽時期,價值觀就已經是屬於這領域的一部分了。長久以來人們普遍對家庭教育中價值觀的議題,有著多樣性的論證及思辯,甚至對於其定義、范圍或可教育性等的討論,常是充滿著分歧性。為了要釐清家庭教育中價值觀的屬性及重要性,對於價值觀本質及基本概念的認識是重要的。
什麼是價值觀?對於價值觀大力的研究首推美國社會心理大師只Rokeach,他將價值觀定義為「一項價值以是一種持久的信念,此一信念認為:某一特定的行為模式(mode of conct)或存在的終極狀態(end-state of existence),較其相反的行為模式或存在的終極狀態,是為個人或社會所偏好」(引自李柏英,2002,第80頁)。李柏英(2002)也指出,價值觀被認為是代表著個人及社會某些方面的渴望,這些渴望模糊地與人類的欲求、贊許、值得感、美麗及良善有關,而價值觀與需求(needs)最大的不同乃在於:需求是否會被否認,取決於它們是否能夠通過個人及社會的詳查;而價值觀則是從不需否認,因為價值觀的內容是個人及社會所認可的需求,因此當個人將他的需求在認知上轉成各種價值觀時,人們就可以體面地公開談論他的需求。因此價值觀是個人行為的指引,也是人類對某種目標的喜好傾向。價值觀甚至被用來當作任何事件的標准,用它來決定未來的方向,以及合理化過去的行動(Braithwaite & Scott,1991)。但是,正如李柏英(2002)所言:「價值觀的研究結果是不容易整合的」,各家理論及實征研究對於價值觀應有的准則及范疇也都相當分歧,在此我們並無法對價值觀提供完整的敘述,我們只能偏重於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特別的價值觀,試著從概念的區分、價值觀的種類及不同層級價值觀的分析來了解價值觀在家庭教育中的本質。
一、價值觀的概念
價值觀是指引個人行為的心理思維,人類依此而行動,因此它是一種信念。它也是一種理想,因為依此個體才能思考他認為重要的事。Daniels(1975)指出,價值觀概念是一種「心理規范」(Psycho-normative)的概念。也就是說,它是一種被用來「型塑人類某些心理持質或狀態,並指出人類標准化的態度(如何評價這個世界)的一種概念」(Daniels,1975,第21頁)。價值觀包含了兩個要素,即評價與經驗,所謂評價是指,知道事件的某些狀態是好的、值得做的(或不好的、不值得的);而經驗是指,體驗到事件,並了解事物的狀態,將有助於區辨人我之間的差異(Arcus & Daniels,1993)。例如:有人說:家庭教育是一件有用的事,因為它可以促進家人和諧相處或者避免家庭暴力事件。前半段是評價,後半段則是自己所經驗到的。
另外價值觀常會與其它概念相混淆,嫁與態度、看法及偏愛之間的混淆,必須加以釐清。依據Daniels(1975)的看法,態度是「總結性的」評價,例如說:「我對A的態度是B」,事實上是告訴人家,我對所有事件已經深思熟慮了,我已提出了總結性的評價了;而價值觀卻是來自某一特別的觀點(如道德、法律或實用的),它是從總體思考中抽出其中之一的角度(例如道德角度)來表達。因此它是有特殊觀點的考量的,而態度則是個體總結全體觀點的最終評價。
看法則是可以不需要有充足的證據的。當一個人對某件事有質疑且沒有支持性的證據時,通常典型的回答是「是呀!那就是我的看法」。一個人具有的看法可以是經驗性的,也可以是價值性的。如果有充足的證據,就代表這是經驗性的;如果沒有充足的證據,就表示那是價值性的。因此價值觀在此即代表著沒有充足證據且非經驗性的,但它卻是個人及社會所認可的(李柏英,2002)。
偏愛是指,如果有人說:「我喜歡這個計劃」或「我不喜歡這個執行者」,其實和計劃或執行者都無關,因為這個人已經經驗過這方案。相反的卻和說話者有關,因為這是他個人已經經驗到的宣告。另一種說法:「這個家庭教育計畫是成功的」或「這個家庭教育執行者是無效能的」,那麼,這個人是分別對計畫及執行者,做了一個價值觀的宣告。兩者是相關的,但它們卻常常顯現不一致。例如,一個人相信喝咖啡對身體健康不利(提出喝咖啡的負面價值),但是他仍然偏愛喝咖啡。
Arcus和Daniels(1993)將以上這些概念之間的差異歸納如下:
1.對事物正向或負向的看法就是「價值觀」宣告。
2.一個人對某一特別事件的總結性看法,就是「態度」。
3.將個人對某事喜愛的訊息表現出來,就是「偏愛」。
Rokeach(1973)認為,價值觀會推著我們去主張並要求我們去思考及去行動,對個體具有主導性。持有某價值觀就代表致力於某一目標或某一行為。例如,我們抱持誠實和平等的價值觀,就意味著我們的思想及行為將反映出這些價值觀。價值觀不僅塑造了我們的生活,它更積極引導我們的思想及行為。從以上分析,價值觀已經遠遠超越了態度及偏愛,它可以幫忙我們做選擇及下判斷,它已經成了人類決策層級的重要角色,在個人及家庭生活中的影響更是巨大。
二、價值觀的種類
價值觀是一種被用來型塑人類某些心理特質或狀態,並指出人類標准化的態度的一種概念(Arcus & Daniels,1993),也就是說人類依此來評價這個世界。因此,每個人所持有的觀點及其所處的立場各不相同,當然建構出來的價值觀就不盡相同。這里我們所關心的價值觀種類必須是關系於家庭教育的,是與家庭教育的目的及主體有關的。以下謹討論道德、文化、宗教及個人等四種價值觀。
(一)道德價值觀
所謂道德,是指在一個處境下,能超越個人的私利,並對周遭全部的權利及利益做公平的考量(Arcus & Daniels,1993),其主要目的在排除任何一個團體或個人的偏袒或優待。因此道德價值觀乃在於考量到行為有否影響到他人的權利或安危。一向標榜自由開放的美國社會,在面臨日益惡化的社會犯罪及校園安全憂慮後,也開始認真地檢討已被封存許久的道德價值議題了,他們希望透過大力地提倡道德知識,以喚起自製、憐憫、責任、勇氣、誠實、忠誠、信心等道德的價值觀(李振清,1994)。
中華民族本來就是注重道德價值的民族,自古流傳下來的家庭教育典籍,像民間流傳的書籍《課子隨筆鈔》,就輯錄了上百篇的庭訓、誡子、家戒等家庭道德價值觀,洋洋灑灑地傳遞著人類美好的、善良的行為典範。而這些道德價值觀正成為美國小心翼翼地規劃21世紀的教育目標(李振清,1994)。因此我們可以預見到,以現今處於急速變遷的社會環境中,家庭教育將會有許多機會討論到道德危機的議題,例如:對婦女及兒童的暴力、私德與公德的沖突、對同性戀的排斥,以及原住民的待遇,全包含在道德危機之中,這些道德價值議題明顯地與家庭教育有關聯。
(二)文化價值觀
文化是人類活動所留下來的東西,可能是具體的東西,也可能是種意識形態的哲學(鄧志平,1996)。在此我們所討論的文化價值觀是屬於後者,也就是說,文化價值觀是指影響個人思考、行為及認知現實世界的文化假設。不過在現實世界中,文化假設並沒有一定的模式,只有那些對個人有意義的才成為個人的文化價值觀。
Arcuss和Daniels(1993)指出,在家庭教育中,有兩個有關文化價值觀的重要看法,第一是,所有的文化都和主要的理想及巨大的恐懼有關:一般而言,在一個特定的文化中,道德原則的意義與目的是在幫助主要理想的達成(例如,獲得平等或家族的延續),以及避免巨大的恐懼(例如,避免剝削或自主權的喪失);第二,因為文化不是停滯不動的,在文化內部,理想及恐懼之間可能存有沖突,這些沖突中的某些部分將成為家庭教育的核心議題。現今的家庭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注意到文化的差異,更必須敏銳覺察到這些差異性所反映出來不同文化的特質及其對家庭教育工作的意義。
文化價值觀對個人及家庭的影響,最明顯之處乃在於人際溝通上。文化價值觀就像是個人戴著的一副特有的眼鏡,來看待身旁的所有人事物。因為這副眼鏡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所打造的,所以每個人看待人和事物的方式當然就有所差異,個人或家庭生活中,如果少了對文化價值觀差異的覺察,首當其沖的就是人際間的溝通問題。
(三)宗教價值觀
John Naisbitt在他的《二千年大趨勢》一書中,強調在未來數年裡,宗教信仰活動將會持續吸引全球世人的注意。在台灣,傅佩榮(1993)指出,根據1993年的統計,台灣的宗教場所,包括寺廟、教堂、神壇等,多達一萬七千餘處,足見宗教現象在台灣十分蓬勃。而瞿海源(1985)亦指出,全世界目前無宗教信仰者及無神論者只佔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在台灣二十歲以上的人口中亦只有百分之九的人不信任何宗教。也就是說,宗教信仰的人口,遠多於沒有宗教信仰者。
世界各地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宗教信仰,這些宗教信仰的確對家庭有著深遠的影響,例如猶太教家庭中,仍保存著每周一次以特別餐點及點蠟燭儀式,來表示對神的景仰;而印度移民更以家庭式的宗教活動充分表現家庭的重視宗教。宗教機構和價值在過去的社會中,對家庭生活有顯著的影響,而在今天也是家庭結構和關系的重要因素。Garrett(1989)更指出,宗教及家庭已被視為是維持及強化基本社會價值的正面角色,它們的份量是同等重要的。
宗教信仰在家庭教育中的確佔有一席之地,例如西方基督徒家庭及東方的佛化家庭,均自有一套完善的治家之價值觀。基督徒的家庭禮拜,或是佛化家庭的應對進退,均充分表現出慈愛、忍耐、誠實、勤勞、節儉、知足等家庭教育的核心標的。當然,各種宗教均有其特有的信仰,家庭教育工作人員需要敏感地去覺察出這些不同的宗教價值及其帶給家庭不同的影響。
(四)個人價值觀
有個人價值觀,當然就有所謂的公眾價值觀,例如利他、愛人、仁慈、富同情心、毫不自私及幫助別人。就正如小我對大我一樣,個人價值觀實際上只對個人做探討,強調做了那些事是對我個人好,而不強調它是對大眾有利的,所以整體而言,個人道德觀是「尊重自己」。
但是,在華人傳統禮教社會里,我們的老祖宗清楚地告訴我們,一旦大我與小我有所沖突時,自應以大我為優先考量,而這個大我在華人社會中最基本的機制就是家庭。
然而,從東西方的相關實證研究可以看到,一般人越來越強調個人價值觀的重要性了(黃光國,1995;Lawler,1995;Garner & Stein,1998),這是極度工業化之後必然的現象,是擋不住的潮流。我們不能因為要捍衛公眾價值而防堵個人價值觀的高漲;相反的,我們該當思考公眾價值與個人價值共存及共榮的發展方向。
現今的家庭教育重點,應出了解價值觀的所以然為主,而不應只局限於傳統「家教」的應然之推廣而已,應該從協助個人了解自己的個人價值觀開始,並學習尊重別人的價值觀,進而分辨公眾價值觀和個人價值觀的差異,及其對個人及家庭的影響。
三、價值觀的層級
如前所述,因為觀點、角度或立場的不同,所建構出的價值觀也不同。在我們生活的整個生態環境中,包含著各式各樣不同層級的組織或機構,這些組織或機構因為現代化而形成了一個動態的大系統,彼此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特質。
Bronfenbrenner(1979)的生態學觀點認為,影響人性發展的因素不僅包括直接性接觸的家庭互動及家庭環境,尚包括了廣大的社會及文化。生態學觀點所指的「環境」,是指個體以外的每一件事情,包括家庭(人)、朋友、鄰里、職業、學校、社會態度、文化背景等直接或間接影響個體的事件。我們型塑了環境,環境也將型塑我們,個體是與其環境互動的,彼此在互動過程中,環境因個體影響變了,而人亦受到環境作用也改了,彼此會漸漸趨於平衡狀態,Rudolph Moss稱此原則為「漸進式的統整」(Progressive conformity)(引自Garbarino & Abramowitz,1992,頁12)。在我們生活的整個生態中,除了家庭具有價值觀之外,其它組織包括所有的文化團體、宗教、社區、事業機構、政府機關和家庭教育研究與實務的領域,等等,不管是潛在的或是顯著的,也當然具有其特定的價值觀。
很明顯地,各種層級間的價值觀也必然存有沖突,這些沖突可能是個人所持有的價值觀與家庭、教會或社會機構的價值觀相沖突,也可能是家庭教育領域的價值觀與某些宗教的價值觀相沖突,也可能是組織之間的沖突等等。面對這些層級的價值沖突,我們該當思考兩件事:第一,如何透過家庭教育協助個體、家庭或其它組織面對這些沖突,並促使個體、家庭或其它組織學會平衡與調適。第二,如何能在兼容並包,顧全大局下,對於大眾有利的價值觀投入更多的關心與努力。
四、家庭教育中價值觀的角色
家庭生活教育於廿世紀初,在北美地區開始發展開來,當時是為了因應社會的需求,因為家庭在面對社會變遷時,產生不適當的反應,致使社會明顯地失去對家庭成員的控制,尤其是小孩及青少年(Arcus & Daniels,1993)。而當初的人們想法極盡單純,他們認為家庭教育就是很簡單地說服人們去做些「正確事情」而避免做錯誤的事情,然後「家庭問題就會減少、離婚率將會下降、孩子將受到較好的照護,如此一來家庭機制就得以保存」。而價值觀——正確事情,就在家庭生活教育一起步的當下,就成了這領域的一部分了。
但是,縱覽美國家庭生活教育發展史,可以發現價值觀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議題,甚至長久以來家庭生活教育者一直無法確定價值觀是否屬於家庭教育,他們也一直無法釐清一些問題:要教什麼?何時教?如何教(Arcus & Daniels,1993)?直到1968年家庭生活教育國家委員會(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Family Life Ecation)指出,家庭生活教育應該可以協助社會態度及價值觀的建構,進而幫助青少年釐清他們自己的觀點並擴展隱藏於價值結構背後的思想,價值觀在家庭教育的角色終於有了清楚的立場(Arcus & Daniels,1993)。之後,美國家人關系會議(the National Council on Family Relations,簡稱NCFR),在1970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指出:在家庭教育中應強調個人主體性及家庭責任的重要性,且課程方案的設計,應該能夠敏感覺察出這領域既有的不同道德觀點。八十至九十年代NCFR更發展且修定出「生命全程家庭生活教育架構」(Framework for Life-Span Family Ecations),將倫理議題訂成為家庭生活教育的九大主題之一(Arcus,1987;1992;Arcuss,Schyaneveldt,& Moss,1993;Bredehoft,1997;2001),至此終於讓價值觀在家庭教育中居於重要的地位。
台灣地區,根據黃光國(1995b;1997)針對台灣地區的大學生和企業員工作為研究對象,要求受事者分別評定自己與父親對各項價值觀的重要性。其研究結果顯示:與家庭相關的價值觀中,受試者雖然對某些項目例如賢妻良母、長幼有序、香火傳承及成才成器等,已經不如父執輩外,其它如重視幸福、和諧的家庭價值觀包括家庭幸福、平安、婚姻美滿、和諧、禮貌、禮儀等觀念,均不亞於父執輩。而大陸學者肖平(1999)對大陸地區家庭觀念及關系變化做大規模的調查研究,他發現九十年代社會轉型的確對傳統家庭觀念產生重大沖擊,雖然婚戀觀念加劇改變中,傳統孝悌觀念也逐漸淡化,但是研究也顯示大多數子女並未忘記對家庭和長輩的基本義務,新一代年輕人仍然保持著明確的家庭責任的意識。
也就是說,華人家庭價值觀在當代文化變遷當中仍是有所變也有所不變的,而這些變與不變是需要透過家庭教育來了解並以教育方式介入的,正如肖平(1999)所指出的,人們的思想觀念在文化變遷帶來的動盪中產生的價值錯位和天所適從的盲目性,是需要社會通過積極有效的教育和引導來加以調整。Guefield從社會價值變遷的角度來看,他認為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並非截然二元對立(引自陳舜文,1999,第206頁)。陳舜文(1999)更認為,工業化及西化的時代潮流,雖然會在華人的生活世界中建構出許多的新制度和新觀念,但是傳統價值觀念仍然可以透過華人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語言文字和互動行為,與新的制度和觀念同時並存的,揉合成新的價值觀。歸納台灣及大陸地區學者(王叢桂,2002;肖平,1999;呂麗絲,1992;周麗端,1998;寇或,2002;陳舜文,1999;謝秀芬,1997;莫藜藜、王行,1996)的研究或論點,可以發現儒家思想的「家教」,似乎依然存在於家庭教育之中,透過家庭的運作,我們應然地傳遞著固有的儒家思想。
盡管價值觀在東西方的家庭教育中也許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家庭教育的課程目標是需要鮮明可見的。顯現的課程背後通常隱藏著許多潛在的課程,這些看不到的潛在課程所建構出來的價值觀,是我們不易覺察到的,然而它們的影響力卻是巨大的。因此,當我們在此討論種種家庭價值觀議題的同時,我們應放多一點心思在那些看不到的潛在價值觀。
家庭如何傳遞價值觀
傳統華人的社會中,可以看出家庭是個人成長和學習社會關系的起點,個人的家庭價值會影響日後他與其它社群的關系(陳舜文,1999)。可見家庭價值觀對於個人及社會國家的影響是既深且遠的,身為現代父母,因為是家庭的中心,您的言行舉止必將影響著家庭的其它成員,尤其是可塑性極大的小孩。就在親子的日常互動之間,家庭價值觀已經漸漸地從父母傳輸到小孩子的身上去了,您知道您是如何在家庭中傳承您家庭的價值觀嗎?您又如何將您既有的家庭價值觀傳遞給您的下一代?您為何要承受上一代的價值觀呢?您又為何要教下一代如此的價值觀呢?種種我們習以為常的有形及無形教育,它們存在的道理為何?也許這些習以為常的價值觀裡面,隱藏著許多的禁忌與迷思,且它們的參照標准又是什麼呢?我們應該加以覺察並理解出來,讓我們的家庭教育能更貼近家庭的核心價值。
一、我們依然傳遞著哪些家庭價值觀
Lawler(1995)指出,傳統的家庭是定義在血統及法律上,但是當他對一般的美國民眾進行家庭價值的研究,結果發現一般民眾認為家庭具有的價值分別是:提供情感的支持有85%,促使個人負責任的行為有81%及尊敬他人(特別是父母與小孩)80%。而較低比率的則是照顧年老雙親佔77%,留給下一代較好的世界70%及對上帝的信仰69%。Garner和Stein於1998年進行家庭價值觀對青少年問題行為影響的研究,該研究中將青少年家庭價值觀的項目透過因素分析而得到兩個主要的因素:一個是傳統的/成就的及人性的/平等的,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比起其母親們,明顯重視人性的/平等的價值觀。
在台灣地區,黃光國(1995)指出,年輕人對家庭幸福、婚姻美滿等價值的重視程度和上一代相差無幾;但對孝順、有禮貌等價值的重視程度不如上一代;對於含有壓抑個人慾望的價值觀,如賢妻良母、貞潔、節儉、長幼有序等,重視程度更遠不如上一代。顯示新一代依然重視家庭的價值,但不再強調壓抑自己以屈從家庭的權力結構。謝秀芬(1997)研究指出,家庭的婚姻與情感價值,仍為當代台灣民眾極為重視的價值,婦女對於子女的價值與生命的延續非常重視,仍持傳統觀念,認為子女是夫妻生活的調劑品且是家庭的目標,而對於養兒防老及傳宗接代已較不重視,但對於奉養父母仍認為是為人子女應盡的義務。丘奕嫻(1999)將家庭價值觀分為家庭、婚姻、家庭內兩性關系與家庭倫理四個面向加以探討,以探知高中生的家庭價值觀。研究結果顯示,高中學生在家庭面向上的觀點逐漸呈現多元化,但仍有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婚姻面向的家庭價值觀,在性觀念方面有逐漸開放的趨勢,其餘則仍受到傳統觀點所影響;在家庭內兩性關系面向上,有關性別角色的部分觀念傳承傳統價值,而夫妻平權的觀念則正逐漸普及中;在家庭倫理面向方面,孝道觀念與過去較不相同,而家人關系愈來愈重視民主溝通。
綜合以上美國及台灣地區最近的研究發現,不管是美國或台灣地區的家庭,傳遞的價值觀內涵均包括了傳統與現代,依陳舜文(1999)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台灣地區現代家庭依然傳遞著屬於個人層面的情感價值及屬於團體層面的規范價值,其內容包括:
(一)個人層面的情感價值觀
情感價值代表著人們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但是個人需求在華人地區的社會中,一直是被壓抑及被忽略的。隨著社會變遷及西方思潮的影響,家庭的功能或結構正在急速轉變之中,在這轉變歷程中也許是因為對安全感需求的提升,個人對家庭的情感價值觀在相關研究中,呈現出提升的趨勢(周麗端,1998;黃光國,1995;陳舜文,1999;謝秀芬,1997)。其內容包括家人好感情、教導好子女、父母感情好、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家庭幫助個人的成長、奉養父母使其生活舒適、盡量維持住一個婚姻及賺足夠的錢養家。
B. 中西方法制史文明比較
外國法制史
羅馬法的歷史地位
(一) 羅馬法復興
1、 羅馬復興的原因。12世紀初,西歐各國先後出現了一個研究和採用羅馬法的熱潮,史稱羅馬法復興。羅馬法的復興不是偶然的,其根本原因在於當時西歐的法律狀況同商品經濟發展及社會生活極不適應。而羅馬法是資本主義社會以前調整商品生產者關系的最完備的法律,這一法律遺產可以滿足當時西歐各國一般財產和契約關系的發展變化的需要。
2、 羅馬法復興的過程。
(1) 注釋法學派與羅馬法的復興。公元1135年在義大利北部發現《查士丁尼學說匯纂》原稿,從此揭開了復興羅馬法的序幕。義大利波倫亞大學最先開始了對羅馬法的研究。學者採用中世紀西歐流行的注釋方法研究羅馬法。因而得名為「注釋法學派」。注釋法學派在復興羅馬法的運動中,起了開創作用,他們使對《國法大全》的研究成為一門科學,幫助人們了解和熟悉了羅馬法,為運用羅馬法奠定了基礎。
(2) 評論法學派與羅馬法研究、適用的新發展。14世紀,在義大利又形成了研究羅馬法的「評論法學派」。該學派的宗旨是致力於羅馬法與中世紀西歐社會司法實踐的結合,以改造落後的封建地方習慣法,使羅馬法的研究與適用有了新的發展。羅馬法在義大利復興以後,很快擴展到西歐各主要國家。
3、 羅馬復興的意義。
其一,羅馬法的運用,使商品經濟得到比較順利的發展,市民等級的力量不斷加強,同時也推動了王權的加強和擴張,這都有利於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
其二,經過羅馬法復興,以研究《國法大全》為突破口和中心,法學蓬勃發展起來,形成了一個世俗的法學家階層,改變了教會僧侶掌握法律知識的情況,這就為了把羅馬法運用於實踐准備了條件,從而為正在成長中的資本主義關系提供節現成的法律形式。
其三,近代自然法學說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號,是17、18世紀新興資產階級進行反封建斗爭的主要思想武器,而近代自然法學說的思想武器,而近代自然法學說的思想淵源正是羅馬時代的自然法思想及自由人在私法關繫上地位平等原則。
(二) 羅馬法對後世法律的影響
羅馬法對後世法律制度的發展,影響是很大的,尤其是對歐洲大陸的法律制度影響更為直接。正是在全面繼承羅馬法的基礎上,形成了當今世界兩大法系之一的大陸法系,亦稱為羅馬法系或者民法法系。
羅馬法的有關私法體系,被西歐大陸資產階級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鑒與發展。如《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就是對羅馬法的繼承和發展。法、德兩國的民法體系,又為瑞士、義大利、丹麥、日本等眾多國家直接或間接的加以仿效。
羅馬法中許多原則和制度,也被近代以來的法制所採用,如公民在私法范圍內權利平等原則,契約自由原則等,權利主體中的法人制度等。
羅馬法的立法技術已具有相當水平,它所確定的概念、術語,措詞確切,結構嚴謹,立論清晰,言簡意賅,學理精深。
四、唐宋元明清司法制度
(一) 司法機關
1、 唐宋時期的司法機關。唐代沿襲隋制,皇帝以下設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機構,執行各自司法職能。宋沿唐制,在中央設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分掌中央司法審判職權。
(1)大理寺。
(2)刑部與審刑院。
(3)御史台。
(4)唐代的「三司推事」。唐代中央或地方發生重大案件時。由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大理寺卿組成臨時最高法庭審理,稱為「三司推事」。有時地方發生重案,不便解往中央,則派大理寺評事、刑部員外郎、監察御史為「三司使」,前往審理。此外,唐代還設立都堂集議制,每逢發生重大死刑案件,皇帝下令「中書、門下四品以上及尚書九卿議之」,以示慎刑。
(5)地方司法機關,唐代地方司法機關仍由行政長官兼理。州縣長官在進行司法審判時,均設佐史協助處理。州一級設法曹參軍或司法參軍,縣一級設司法佐、史等。縣以一鄉官、里正對犯罪案件具有調解處理的權力,結果須呈報上級。宋代地方州縣仍實行司法與行政合一之制。但從太宗時起加強地方司法監督,在州縣之上,設立提點獄司,作為中央在地方各路的司法派機構。提點刑獄司定期巡視州縣,監督審判,詳錄囚徒。凡地方官吏審判違法,輕者,提點刑獄司可以立即處斷;重者,上報皇帝裁決。
2、 明清時期的司法機關。中央司法機構為刑部、大理寺、督察院。一改隋唐以降的大理寺、刑部、御史台體系。
(1) 明代刑部增設十三清吏司,分掌各省刑民案件,加強對地方司法控制;清代刑部是清朝的主審機關,為六部之一,執掌全國「法律刑名」事務,下設十七清吏司分掌京師和各省審判事務,還設有追捕逃人的督捕司、辦理秋審的秋審處、專掌律例修訂的修訂法法律館。刑部是清朝最重要的司法機構,在處理全國法律事務方面一直起主導作用,主要負責:一是審理中央百官犯罪;二是審核地方上報的重案(死刑應交大理寺復核);四是處理地方上訴案及秋審事宜;五是主持司法行政與律例修訂事宜。
(2) 明代大理寺掌復核駁正,發現有「情詞不明或失出入者」,駁回刑部改判,並再行復核。如此三改不當者,奏請皇帝裁決。依清律規定,大理寺的主要職責是復核死刑案件,平反冤獄,同時參與秋審、熱審等會審,如發現刑部定罪量刑有誤,可提出封駁。
(3) 明代都查院掌糾察。主要是糾察百司,司法活動僅限於會審及審理官吏犯罪案件,並無監督法律執行的原則。設有十三道監察御史。清承明制,都查院是全國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察百官風紀、糾彈不法,同時負有監督刑部、大理寺之責,如刑部、大理寺發生嚴重錯誤,可提出糾彈。亦可參與重大案件的會審。
中央上述三大司法機關統稱「三法司」。對重大疑難案件三法司共同會審,稱「三司會審」。
(4) 地方司法機關。
3、 管轄制度。明朝在交叉案件的管轄上,繼承了唐律「以輕就重,以少就多,以後就先」的原則,同時又規定:「若詞訟原告、被論在兩處州縣者,聽原告就被論官司告理歸結」,反映出明朝實行被告原則,減少推諉的立法意圖。此外,明朝實行軍民分訴轄制,凡軍官、軍人有犯,「與民不相干者」,一律「從本管軍職衙門自行追問」。「在外軍民詞訟」有涉「叛逆機密重事」者,可允許「鎮守總兵參將守備等官受理」。若軍案衙門與當地官府,「一體約問」。從中反映出明代軍事審判程序的健全與管轄制度的完善。
4、 延杖與廠衛。
(1) 延杖。即由皇帝下令,司禮監監刑,錦衣衛施刑,在朝堂之上杖責大臣的制度。皇帝法外用刑,加深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對法制實施造成惡劣影響。
(2) 「廠」、「衛」特務司法機關。這既是明代司法的一大特點,又是有明一代的一大弊政。「廠」直屬皇帝的特務機關。「衛」是指皇帝任命親信「提督」明末曾下令盡毀錦衣衛刑具,不許再用。到明後期,廠衛特務多達十佘萬,嚴重地干擾了司法工作。其一,奉旨行事,廠衛作出的裁決,三法司無權更改,有時還得執行。其二,非法逮捕行刑,不受法律約束。
(二)訴訟制度
三,清末司法體制的變化
(一) 司法體制的變革與四級三審制
清政府對舊的訴工提和審判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也僅流於形式。表現在:
1. 清末司法的變化。改刑部為法部,掌管全國司法刑政事務;改大理寺為大理院,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實行審檢合署。
2. 實行四級三審制。確立一系列近代意義上的訴工制度,實習感四級三審制,制定了刑事案件公訴制度.證據.保釋制度;審判制度社會實行公開.迴避等制度。
初步規定了法官及檢察官考試任用制度;改良監獄及獄政管理制度。
(二) 領事裁判權與審判和會審公廨
1.外國在華領事 裁判權的主要內容。又稱「治外法權」,是外國侵略者在強迫中國訂立的不平等條約中所規定的一種司法特權。凡在中國享有領事裁判權的國家,其在中國的僑民不受中國法律管轄,只由該國的領事或設在中國的司法機構依其本國法律裁判。確立於1834年7月22日在香港公布《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稅則》及隨後簽定的《虎門條約》,並在其後簽定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得以擴充。
(1)內容。中國人與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的僑民間的訴公依被告原則;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橋蜜柑內之間的訴公由所屬國審理;不同國家的僑民之間的訴公適用被告主義原則: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的僑民與非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的僑民之間的爭公前者是被告則適用於悲哀高主義原則,後者是被告,則由中國法院管轄。
(2)審理機構。一審由在華領事法院或法庭審理;二審上訴案件有3各國建立的上 訴法院審理;終審案件,則由本國最高審判機關受理。
(3)後果。嚴重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同時也是外國侵略者進行各種犯罪的護身符和鎮壓中國人民革命運動的工具。
2.觀審制度。西方列強取得在華領事裁判權後確立 的強行干預中國審判的制度即外國人是韻告的案件,其所屬國領事官員也有權前往觀審,如認為審判.判決有不妥之處,可以提出新證據等。這種制度是原有領事裁判權擴充,是對中國司法主權的踐踏。
3.會審公廨。1864年清廷與英、美、法三國駐上海領事協議在租界內設立的特殊審判機關。凡涉及外國人案件,必須有領事官員參加會審;筏中國人內與外國人訴公案,由本國領事裁判或陪審,甚至租界內純屬中國人之間的訴工也由外國領事審判並操縱判決。它的確立,是外國在華領事裁判權的擴充和延伸。
[編輯本段]中國法制史-民國時期的憲法
(一)《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特點及意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於1912年3月11日公布的一部重要的憲法文件,共7章56條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初的資產階級憲法性文件。它的制定和公布施行,是南京臨時政府法律建設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國憲法史上的一件大事。
其一,〈〈臨時約法〉〉具有中華民國臨時憲法的性質。作為近代最初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性質的憲法文件,從主流上說,它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意志,代表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具有革命性、民主性。
其二,《臨時約法的主要特點就是從各方面設定條款,對袁世凱加以限制和 防範。因此《臨時約法發應了當時斗爭形式和力量對比關系,反映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在即將交權讓位之際企圖利用《臨時約法》制約袁世凱,保衛民國的苦心和 努力。
(二)「天壇憲草」與「袁記約法」
1、「天壇憲法草」。即《中華民國憲法(草案)》,1913年10月31日完成,共11章113條。因在北京天壇起草機時行名,是北洋政府時期的第一部憲法法草案。2、「袁記約法」。即北洋政府於1914年5月1日公布的《中華民國約法》,共10章68條。因受袁世凱一手操縱機時得名。它與《臨時約法》有著根本性的差別。(三)「賄選憲法」
即北洋政府1923年10月10日公布的《中華民國憲法》,是中國近代史上首部正式頌行的憲法。特點有二:企圖用漂亮的詞藻和虛偽的民主形式掩蓋軍閥專制的本質;為平衡各派大小軍閥的關系,鞏固中央大權,對「國權」和「地方制度」作了專門規定。
(四)《中華民國憲法(1947)》
1、南京國民政府立法特點。南京國民政府立法頻繁,法律法規數量繁多,體系龐雜。
2、京國民政府《中華民國憲法》內容的主要特點。
其一,表面上的「民有、民治、民享」和實際上的個人獨裁。即人民無權,獨夫集權。1948年頒布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使這一特點更形具體和法律化。
其二,政權體制不倫不類。既非國會制、內閣制,又非總統制。實際上上用不完全責任內閣制與實質的總統制的矛盾條文,掩蓋總統即蔣介石的個人專制統治的本質。
其三,羅列人民各項民主自由權利,比以往任何憲法性文件都充分。但依據憲法第23條頒布的《維持社會秩序的臨時辦法》、《戒嚴法》、《緊急治罪法》等,把憲法抽象的民主自由條款加以具體切實的否定。
其四,以「平均地權」、「節制資本」之名,行保護封建剝削、加強官僚壟斷經濟之實。
[
C. 世界上的立法體制有哪幾種
目前法理學上普遍來說,世界上普遍有3種立法體制,分別為復合的立法體制,單一的立法體制,制衡的立法體制.復合的立法體制就是指立法權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政權機關共同行使的立法體制,單一的就是由一個政權機關行使的.制衡的就是通常說的三權分立的,即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分別由不同機關行使,相互制衡.
我國的立法體制不屬於三種的任何一種,屬於第四種特殊的立法體制.由全國人大指定,是由中國特色的立法體制.
D. 全球各地區管理體制與政策法規對比分析
北美地區為了進一步促進自身經濟發展,不斷深化經濟制度改革,同時通過采礦、石油及天然氣行業准入程度的開放,修訂礦權,頒布各類優惠政策以此來吸引國外投資。近幾年來,很多國家加大國內油氣資源的開發力度,使本國的能源政策適應國內外的變化,重點支持節省資源、保護環境的技術,完善投資、財政、稅收等經濟手段,推行其能源政策,廣泛動員全社會參與環境保護和能源節約。
有些南美國家在石油政策上沿用西方國家的模式,使用對外招標開發油氣資源。這些國家根據本國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特徵設定稅收和行業法案,其中對相關的稅率、費率進行了詳細的規定。
歐洲地區基於已有的經濟基礎和政治體制,形成了完整的能源管理體制以及配套的能源法律制度,稅費制度也十分成熟和完善。同時,對於能源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例如注重清潔能源和更高的環境保護訴求。
前蘇聯地區在法律方面進行補充和完善,為吸引國外投資提供基礎,具體來說在金融、關稅以及稅收方面都設立了較為優惠的政策。這些國家積極制定和完善與吸收外國投資的相關立法。確定了國際上通用的、可以接受的稅收、付費以及提成的標准水平,使許可證形式大為減少,並且規范和簡化了境內取得許可證的程序。
由於非洲國家都積極地希望走上獨立自主的民族崛起之路,因此在經濟體制方面不斷進行改革,並通過法律、政策、稅收等方面的優惠,吸引外國的投資和先進技術。非洲多數國家油氣法律政策仍然很不完善,已有2/3的國家大幅修改了關於礦業投資的立法,修改了礦業法、外商投資法等相關法律,以確保外國投資者的合法所得,同時也在法律上保證外商企業的合法權益。為吸引外國投資,很多非洲國家陸續出台優惠的稅費政策。
亞太地區各國由於自身資源量及經濟發展水平,都有專門的油氣管理機構和國家所有的石油公司,因此油氣行業在亞太地區具有較高的國家壟斷性。以往,亞洲國家通過積極的吸引外國投資加快本國發展。但是,亞太國家也越來越重視自身意識,追求國家利益。因此,亞太地區各國政府對於油氣行業的干涉也越來越強,同時提出了更高的環境保護要求。
多數中東地區的國家國有化的油氣資源很少,外國投資者的投資限制很少,但部分國家禁止外資獲得資源所有權,僅限技術服務合同。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等國家有專門的石油法,其他國家尚沒有油氣專門或統一的立法。全球各地區管理體制與政策法規概況對比如表4.13所示。
表4.13 全球各地區管理體制與政策法規概況對比表
世界主要資源輸出國的油氣資源投資環境的對比分析見附錄3。在全球范圍內,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中東、非洲、前蘇聯地區和南美地區,這些地區具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但是各個地區的具體情況不同。特別是中東、非洲油氣資源豐富,開發潛能大,積極吸引外商投資,是中國未來石油資源供應地首選;北美、歐洲投資環境利弊兼存,與中國關系一直在波折中前進,因此合作機遇與挑戰並存;南美油氣合作前景廣闊,但由於競爭激烈,還有地域距離問題,未來油氣投資仍任重而道遠;前蘇聯地區自然資源豐富,與中國鄰近,投資條件良好,但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個別地區仍有不安定的社會動盪問題;亞太地區天然氣豐富,潛力十分巨大,亞太地區由於發展中國家的崛起,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量巨大,而亞太地區石油的儲量有限、天然氣儲量相當可觀,因此,在亞太地區積極尋求天然氣合作是解決我國能源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近年來,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不斷出台油氣方面的鼓勵性政策,加大戰略性油氣勘探開發投資,不斷調整油氣戰略部署,建立穩定供應的油氣戰略規劃,世界地緣油氣及其供求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中東、非洲等油氣資源豐富國家政治局勢不穩定,給中國國外油氣資源投資帶來了很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客觀綜合評價全球各大地區和主要資源國的油氣投資環境,為中國國外油氣投資提供決策參考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對外油氣資源投資是解決中國能源問題的重要途徑。海外油氣資源投資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地的投資環境,因此對投資環境的全面了解和正確判斷,是我國海外油氣投資走出的關鍵步驟。只有處理好油氣投資多元化與主要渠道之間的關系,提高對外投資成功率,方能減少國外油氣投資項目的風險以及保證國內油氣的供應安全和國家安全。
E. 世界各國的立法制度
法的制定的許可權劃分問題,特別是關於中央和地方的立法許可權的劃分問題,也就是通常講的立法體制。立法體制是關於立法許可權、立法權運行和立法權載體諸方面的體系和制度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其核心是有關立法許可權的體系和制度。立法體制是多樣化的。一國採用何種立法體制,主要取決於國情因素。當今世界主要有單一的、復合的、制衡的立法體制。
1. 單一立法體制。其指立法權由一個政權機關行使的立法體制。包括單一的一級立法體制和單一的兩級立法體制。單一的一級立法體制,指立法權僅由中央一級的一個政權機關行使。實行這種體制的國家較多。其中有的國家由一個專門的立法議會行使;有的國家由一個立法為主同時兼有其他職能的機關行使;有的國家由一兼有立法和行政兩方面職能甚至握有一切大權的機關行使;有的國家由一個君主或總督、議員聯合組成的議會行使;有的國家元首單獨行使。單一的兩級立法體制,主要指中央和地方兩級立法權各由一個而不是由兩個或幾個機關行使。
2. 復合立法體制。指立法權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政權機關共同行使的立法體制。實行這種體制的國家較少,一般存在於單一制國家。在這些國家,根據立法歸屬的具體機關的不同,又有兩種區分:有的國家的立法權是由議會和總統(不是議會成員)共同行使,如冰島、芬蘭;有的國家的立法權由君主和議會共同行使,如比利時、丹麥。這些國家君主同英國、牙買加的君主不同,不以議會成員身份行使立法權,而是作為行政機構中與議會並列的一個方面在行使立法權。
3. 制衡立法體制。其是建立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權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的原則基礎上的立法體制。實行這種體制的國家,立法職能原則上屬於議會,但行政機關首腦如作為元首的總統,有權對議會的立法活動施加重大影響,甚至直接參與行使立法權。如總統有權批准或頒布法律,有權要求將法律草案提交公民投票,有權要求議會對某項法律重新審議,甚至有權否決議會立法或解散議會。司法機關也對立法起制衡作用,這些國家的憲法法院或高級法院有權宣布議會立法違憲因而無效。單一制的國家如法國等,聯邦制國家如美國等,都實行制衡立法體制。
4. 我國現行立法體制。當前我國的立法體制,既不同於單一立法體制,也不同於復合立法體制,亦不同於制衡立法體制,而是特色甚濃的立法體制。從立法許可權劃分的角度看,它是中央統一領導和一定程度分權的,多級並存、多類結合的立法許可權劃分體制。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統一領導,國務院行使相當大的權力,地方行使一定的權力,是其突出的特徵。
F. 英國 德國 美國 法國四國政治體制的比較 (從政體,政權,立法權,權力中心,特點方面)
從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角度看,英國、德國和美國屬於聯邦制國家,法國屬於單一制國家。
從政體上看,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國家元首為英王,世襲制,英王只是形式上的國家元首,沒有任命行政、司法官員,沒有干預社會生活的權力。其它三個國家都是民主共和制國家。
從立法權上看,這四個國家都以三權分立為原則,權力互相制約,以美國最為徹底。美國也是地方政府權力最大的國家之一,州議會擁有本州立法權。
法國是單一制國家,地方政府權力比較弱化,在法國,地方政府除了省以外,還有一些大區,直歸中央政府管轄。
G. 古今中外幾種政治體制優缺點簡析
人類最早跟其它動物一樣,獨來獨往,自生自滅,不存在政治這玩意兒,也就談不上政治體制。後來為更好生存,意識到了「團結起來力量大」,於是開始出現群居。群居有群居的問題,為避免互相打架內耗,就要制定些必要的規則。為使大家都能遵守規則,還要有主持執行這些規則的人,於是政治體制的雛形出現。
政治體制不是一成不變,一般隨著社會發展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通常是被動的,主動的基本很少。有時候甚至需要暴力革命來實現。從原始社會到現在,人類先後創造了多種形式的政治體制,但總體來看,可以分成民主制和專制兩大類。在這兩大類中,民主制又可分為立憲制和共和制;專制又可分為個人專制和政治集團專制。在這些類別中,根據不同組織形式,還可以繼續往下細分,比如,共和制又可分為聯邦制和非聯邦制,個人專制還可分為君主專制和寡頭專制等。站在不同的視角,又可以有其它的分類,比如按宗教分,無論民主制還是專制,其中都有政教分離和政教合一的。如果不使用樹狀圖表,真的很難一目瞭然。
黑格爾老師說:存在即合理。人類社會古往今來的各種政治體制,之所以會出現,必然有其出現的理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什麼樣的經濟社會,會催生與之相適應的什麼樣的政治體制。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種必然要求,阻礙了這種要求,發展就會受到阻礙,社會就可能陷入動盪不安,最終導致這種體制被民眾推翻。正因如此,一些曾經存在過的政治體制,比如原始氏族部落制,西周的奴隸制聯邦等,都陸續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但是應該看到,湮滅掉的,顯然是不好的,仍然存在的,未必就是完美無缺的。當今世界現存的幾種主要政治體制,也是各有優點,各有缺點。
人類社會歷史上有過很長時期的君主專制。這種體制曾有效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維持了整個社會的正常運轉。但其優缺點也十分明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是皇帝自家的,皇帝是最大的私營業主,經營自家菜園子,統治者當然要上心管理國家。遇到明君,還會搞出個盛世來。而中國宋代和明代的君相分權,還比較好地解決了對君主權力的限制,促使社會經濟飛速發展。這種體制主要缺點是皇位世襲,皇族無論有無治國理政才能,都要佔著最高權力的寶座,一旦出了混蛋白痴皇帝就麻煩了。這種體制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生產力的要求,也滿足不了民眾對民主自由、公平正義的訴求,目前世界上只有幾個國家尚在沿用,在其它國家早已成為歷史。
以歐美多數國家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政府及首腦通過民選產生,一般能最大限度地代表大多數民眾利益,並受到三權分立的互相制衡,接受在野黨和民眾的監督,政府的權力會較好地受到約束,權力運作透明度較高,不容易導致濫用權力、公權私用、行政不作為和公職人員貪污受賄等權力腐敗,民眾權益能夠得到很好的保障。其缺點也顯而易見。最大的缺點是容易出現黨派之爭,假民眾利益訴求,謀一黨之利益,對執政黨的施政造成干擾,使一些本該實施的方針政策無法順利實施。其次容易出現推諉扯皮、挖牆腳等現象。更嚴重的,這種體制一旦經濟建設、法制建設和社會建設跟不上,社會矛盾凸顯時,很容易引發社會動盪,因為訴求不同的民眾很容易找到「組織」,分化成兩大對立陣營。
遇到這類情形,往往總統制還不如君主立憲制。總統制國家,國家元首出自執政黨派,處理這類矛盾時很難撇清自己的黨派利益。在君主立憲國家,君主不屬任何黨派,政治上可保持中立,平時只是國家象徵,基本不參與政事,但是遇到黨派之爭時,可暫時充當裁判角色,起到一定斡旋作用。當然,靠這種斡旋並不可靠,最要緊的還是嚴格立法,修復制度漏洞。
而以中國大陸為代表的無產階級專政,因為是一黨執政,多黨參政議政,可有效避免黨派之爭引起的內耗。政府制定的宏觀戰略規劃可以有效得到實施,不會遭遇反對黨為反對而反對,因一己之私或政見不同故意拆台的問題,便於集中力量做大事。但其缺憾也是十分突出,權力過分集中,既容易做大好事,也容易干大壞事。另一個缺點是缺乏對權力有效監督,容易導致形形色色權力腐敗。靠執政黨內設機構監督自己,就如同老子監督兒子,其中必然有扯不清的關系,剪不斷,理還亂。很多時候,少不了睜一眼閉一眼,甚至出現監督者與被監督者狼狽為奸、沆瀣一氣。權力失控,腐敗泛濫的結果,必然導致政府與民爭利,不肯作為,甚至胡作非為,非但無法繼續代表廣大民眾利益,還可能無形中站到民眾的對立面,最終失去執政的民意基礎。一黨獨大還可能使執政集體缺乏危機感,不思進取,散漫懈怠。集體領導的好處顯而易見,但運用不好會使責任不清,造成誰都承擔責任,又誰都不擔責任的局面。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還不如回到君主專制。
權力是一頭獅子,必須關進民主法治的籠子里才行。無論哪種政治體制,權力一旦失去監控,都容易扼殺民主,踐踏法治,變法治為人治,給獨裁者跳上權力寶座逮到機會。這更可怕。當年的第三帝國,斯大林時期的蘇聯,以致我們自己的文革時期,都是這種制度缺陷產下的畸形兒。至於那個唇齒相依的鄰邦,如今更是掛著社會主義的羊頭,賣著世襲獨裁專制的狗肉。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樣的政權居然還能存在,只能說這是個奇跡。
正因如此,我們才需要體制改革。改革不是完全擯棄原有的體制,照搬照抄別人的東西,而是重在認真分析各自體制的優缺點,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方面,當年日本的明治維新,上世紀新加坡、韓國和台灣地區的具體實踐可提供珍貴參考。
H. 中外行政組織體制比較研究
http://www.ilib.cn/A-kjwh200706124.html這個網站裡面有比較詳細的對比,進去看看
I. 中西方近(現)代政治制度比較
【中西方近(現)代政治制度比較】
西方國家近現代意義上的代議制民主政治制度已經走過了近三百年,世界民主浪潮的前兩波都促使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制度走向成熟、穩健、完善。首先,「始於十九世紀初的民主化長波到1920年為止,導致了民主在約3O個國家取得了勝利。」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由於威權主義的復辟和法西斯主義的興起,民主政體受到很大的打擊,出於風雨飄搖之中,少數幾個國家頑強的在民主大道上繼續前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民主化短波再次使世界的民主國家的數量增加到30個以上。」[1]通過一系列社會政治體制改革,代議制民主制度在西方國家重新得到確立與改進(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以及西歐等國),在此之後,這些國家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沒有什麼大變化,延續至今。始於葡萄牙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民主化的速度更快,在規模上也遠遠超過了前兩波。民主制度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急速成長,毫無疑問,是人類歷史上最壯觀的、也是最重要的政治變遷。我們通過對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的研究,對我國正在進行的政治體制改革會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我們主要是對「二戰」以後的民主制度重建時期至今的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進行分析。由於西方各國的歷史狀況不同,他們所建立的民主制度,雖然在其核心思想、憲政理論上是一樣的,但具體運作方式卻各具特點。大體上可分為議會制共和制政體與總統制共和制政體,比如,美國就是典型的總統制共和政體國家,英國、德國、法國(也可以說是半總統制共和政體)就是議會制共和政體。它們的政體組織都以三權分立的思想為指導,其中議會負責立法、監督政府、甚至可以通過不信任案來推翻政府(議會制國家),政府負責國家日常運轉,有首相、總理或總統來帶領(議會制國家的政府對議會下院負責,總統制國家則不,但議會有彈劾總統的權力),司法權有最高法院來掌握。
我們知道英國是通過1688年的光榮革命確立的《權利法案》來建立君主立憲制的,由於這一歷史原因,英國一直保留著象徵意義上的君主作為國家元首。在議會與王權的長期角逐中,在英國憲政中確立了「得到洛克的大力辯護並經由戴雪在公法上給予完整闡述的「議會主權(sovereignty of parliament)」。是一種狹義上的「人民主權」,是以代議制來取代直接民主的。英國的議會是由下院與貴族院組成的,其中貴族院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力,對下議院通過的關於財政預算的決議只有討論的權力,而不能對此進行否決、修改,對於其他議案上議院只有延擱權(最多一年),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貴族院中的由國王敕封(由首相提名)的司法貴族們組成了英國最高司法、上訴機關,這樣上議院就成了三權分立中的司法一極。但是它的首席法官也即上議院議長同時也是政府內閣成員,與政府「共進退」,這其實就是英國政體中的相容原則(The compatibility rule)。下議院掌握著實際權力,首相即由在議會選舉中占據多數席位的政黨候選人出任,其中政府閣員必須有相當部分是議會議員,這與除日本外的其他西方國家有所不同。同時,議會議員實行常任制、專職化,領有薪水,在任職期間專司其職。從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英國的三權分立體制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但經過幾百年的斗爭、調整、實踐,依據英國慣例,基本上保證了各個權力之間的平衡。
而法國目前的政體是戴高樂在1958年通過建立「第五共和國」所確立的,由於在法國歷史上的慘痛教訓——政局動盪不安、政策缺乏連續性、行政權力深受議會限制導致國家平時、戰時都不能有效地維護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戴高樂著力限制國民議會的權力,設立參議院牽制一點國民議會,同時改革總統選舉,使其有全民直接選舉產生,不對議會負責,並限制國民議會的立法權,憲法明確規定了需要國民議會參與的立法范圍。為了防止政府首腦非議會多數席位黨的狀況,法國後來通過修改憲法規定國民議會的議員任期由7年改為5年。與英國有所不同,它的議員不允許在政府內任職,也就是法國實行的是「不相容原則」(The incompatibility rule)。
美國沒有西歐國家的封建歷史,他們建立的是比較嚴格的三權分立,他們借鑒羅馬共和時期的執政官制度以及英國的憲政傳統,以「三權分立」,盧梭的「人民主權」為理論基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總統制共和政體。政府由選舉人團選舉的總統組建;國會分為眾參兩院,參議院按州分配,每州兩名,哥倫比亞特區沒有,共100名,眾議院按人口分配,基本上是50多萬人口一個眾議院名額(每個州至少有3個眾議院名額),共435名;聯邦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機關、最高上訴機關,擁有司法解釋權(通過1803年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確定的),首席大法官任職終身,有總統提名國會討論通過。三支權力交錯制衡,達到一種動態、多向平衡。國會兩院共同掌握立法權,對財政預算眾議院有擁有先討論;為了制衡總統的行政權力,國會還擁有的對總統的彈劾權;美國實行「不相容原則」(the incompatibility rule),議員不得在政府內任職,同時議員享有年薪、津貼和辦公費用,會議期間不受逮捕,會上發言免於起訴等特權。總統對國會通過的法案具有否決權,(但國會如果仍以2/3多數通過則仍具有法律效力),總統無權解散國會,總統對國會也不負政治責任。聯邦最高法院對國會通過的法律具有司法審查權(查看是否違憲)。通過這些多重製衡,可以有效防止權力的濫用,政府的穩定、效率。同時,美國的軍隊系統由參謀長聯席會議來接受總統直接領導,與政府行政系統分開。
從這些西方典型國家的整體來看,它們的確將代議制民主發展到了一個成熟完備的階段,但我們也應看到由於資產階級代議制政府在最大限度上代表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的,它所通過的一系列政策,是各種利益集團妥協、交易的結果,而處於社會下層的人民的意志在很多情況下無法得到體現。國會議員的代表性,選舉的民主性等各方面還都需要進一部改進。
但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對我們來說仍然具有借鑒意義。我們都知道我國實行的是人民民主專政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的是黨國體制,實行議行合一的政治組織體制,這與巴黎公社制、蘇維埃制等有關,理論基礎是人民主權學說和民主集中制學說。全國人大是最高權力機關,國務院、最高檢察院、最高法院都是由它派生的,全國人大是由各省級人大間接選舉產生,而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直接民主的烏托邦色彩,使全國人大制度在本質上成為一種象徵性的政治圖騰,人大委員的業余化、非常任制,實際上使全國人大成為一種象徵意義上的最高權力機關。「季衛東先生將原社會主義陣營國家90年代以後從黨國體制向自由主義憲政體制的轉變,稱之為「憲政的復權」「。近年來隨著人大立法作用的逐步加強和立法工作的專業化程度(如2002年底提交人大審議的浩如煙海的民法典草案,令人無法對人大的短期會議制和非專業性人大代表的審議能力產生根本的懷疑),也迫使我們進行改革,有人把代議士專職化視為憲政復權的一個有效途徑。西方國家幾百年的憲政經驗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對象。
J. 中西法律傳統差異有哪些
目前,世界各國沿用的法律體系基本上可分為二類: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中國內地採用的是大陸法系。大陸法系又稱羅馬法系、民法法系、法典法系或羅馬日耳曼法系,是承襲古羅馬法的傳統,仿照《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的樣式而建立起來的法律制度。歐洲大陸上的法、德、意、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和拉丁美洲、亞洲的許多國家的法律都屬於大陸法系。香港和英聯邦國家採用的是英美法系、英美法系又稱英國法系、普通法系或判例法系。兩大法系的主要差異有:
▲第一,法律淵源不同。大陸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它的法律淵源包括立法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機關頒布的各種行政法規以及本車參加的國際條約,但不包括司法判例。英美法系的法律淵源既包括各種制定法,也包括判例,而且,判例所構成的判例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二,法律結構不同。大陸法系承襲古代羅馬法的傳統,習慣於用法典的形式對某一法律部門所飲食的規范做統一的系統規定,法典構成了法律體系結構的主幹。英美法系很少制定法典,習慣用單行法的形式對某一類問題做專門的規定,因而,其法律體系在結構上是以單行法和判例法為主幹而發燕尾服起來的。
▲第三,法官的許可權不同。大陸法系強調法官只能援用成文法中的規定來審判案件,法官對成文法的解釋也需受成文法本身的嚴格限制,故法官只能適用法律而不能創造法律。英美法系的法官既可以援用成文法也可以援用已有的判例來審判案件,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運用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的技術創造新的判例,從而,法官不僅適用法律,也在一定的范圍內創造法律。
▲第四,訴訟程序不同。大陸法系的訴訟程序以法官為重心,突出法官職能,具有糾問程序的特點,而且,多由法官和陪審員共同組成法庭來審判案件。英美法系的訴訟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辯護人和代理人為重心,法官只是雙方爭論的「仲裁人」而不能參與爭論,與這種對抗式(也稱抗辯式)程序同時存在的是陪審團制度,陪審團主要負責做出事實上的結論和法律上的基本結論(如有罪或無罪),法官負責做出法律上的具體結論,即判決。
此外,兩大法系在法律分類、法律術語、法學教育、司法人員錄用和司法體制等方面,也有許多不同之處。